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结题报告 1 课题研究综述
1.1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相关背景
唱歌是一门艺术,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最能直接抒发感情、愉悦身心,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更能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器乐毕竟只是少数人能够接近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美妙的歌声既陶冶人的情操又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唱歌已经成为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并热烈追寻、悉心研究的一门学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唱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歌词美、旋律美、音质美和意境美,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完美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并在歌唱中受到歌曲的感染与启迪。《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演唱的标准要求是:“能够用标准的音凋、节奏和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这里提到的自然声,本人认为其实是我们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学生的首要要求。然而,在生活中、学校的歌唱活动中以及小学的音乐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唱着唱着就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唱高音时,简直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轻不了低不下,高音喊唱,一片噪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喊唱”。这种“喊唱”现象在小学低年级比较突出,中高年级也会有。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哈蒂警告说:“这种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把全部声音都放出来甚至喊叫的歌唱,如果不加以正确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由此可见,“喊唱”会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声带使童声失去了原有的音色,还会影响乐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既破坏了声音的美感,还破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更谈不上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音乐教学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歌唱表现力的目标。提高歌唱表现力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基于以上谈到的教学现状,本人认为:“喊唱”方式是阻碍学生提高音乐美感、提高歌唱表现力的绊脚石,所以经过课题组协商,并研究通过,决定在《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下,选择“关于教学中的喊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研究。而且本人认为,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唱歌:用演唱的形式,将音乐作品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心灵的需要,比语言更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唱歌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1.2.2 教学: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规定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1.2.3 喊唱:即小学唱歌教学中,学生无方法的大声唱歌,尤其唱到长音和高音时,喊得面红脖粗,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的现象。
1.2.4 歌唱表现力:在用自然声音唱会歌曲(按照歌曲节拍、节奏、歌词准确)的基础上,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情感特点,有感情的表达歌曲、演绎歌曲的能力。1.3研究的意义
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歌唱教学作为基本内容之一,相比音乐欣赏、课堂乐器演奏、识读乐谱等知识的学习而言,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活动,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喜爱唱歌,却不懂得怎样合理、科学地使用嗓音,常常是随自我的情绪或歌曲的情绪高声喊唱。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无方法的大声“喊唱”现象,使歌曲缺乏童声的美感。童声时期孩子们的声带是娇弱的,这种名曰“唱歌”,实为“喊歌”的现象对少年儿童的嗓音发育很不利,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更谈不上在歌唱中表现力的培养。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用清纯甜美的声音自然歌唱,改变学生在歌唱中的“喊唱”现象,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进而达到提高歌唱表现能力的培养。1.4期望目标
1.4.1 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使师生认识了解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喊歌”现象出现的原因。
1.4.2 课堂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杜绝“喊唱”现象。
1.4.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研究适当的发声训练方法和“轻声唱法”的有效途径。
1.4.4 教师在歌唱教学环节中,设计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的授课形式,并且能够将此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年级。
1.4.5 利用学校晨会广播的有利资源,多听、多欣赏,全面地普及正确适当的歌唱方法。2 研究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2.1研究思路
《提高小学生歌唱表现力的探究》这一课题,将研究的内容着眼于——关于教学中的“喊唱”问题这一个点来进行,使得思路更加明确,课题研究准备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步:查找相关文献,明确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分析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唱歌教学中出现“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危害。设计与课题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在实验年级中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步:在搜集问卷调查及分析后,将理论依据归档成册以便与后期的调查做对比,实验教师完成杜绝“喊唱”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并归档成册。
第三步:实验教师在实验进程中,整理一套适合学生唱歌前的发声训练谱及训练方法,在授课中突出“轻声唱法”的研究,于此同时加大倾听能力的培养与欣赏、聆听能力的训练,将收集资料整理成册。利用学校的晨会广播资源,让全校学生欣赏优秀的歌曲,学习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良好的歌唱表现能力。
第四步: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后,下发课题后期问卷调查,与初期进行对比,以此验证实验的有效性及成果。篇二:《小学唱歌教学中“喊唱”现象的对策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二年级学生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的《音乐课标》作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参与歌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做出恰当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歌唱。要完成这样的音乐教育目标,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从事小学二年级音乐教学几年来,常发现在唱歌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不少的学生在歌唱时不是在“唱”,而是在“喊”。尤其到高音时,喊得面红脖子粗。虽然音量很大,但声音粗糙,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这种唱歌其实为“喊歌”,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危害:一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失去原有的色彩;二会破坏声音的美感;三会不利于音高概念的形成;四会有害于乐感的培养。因此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走出“喊唱”误区,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三、课题界定:“喊唱”即小学唱歌教学中,学生无方法的大声唱歌,尤其唱到长音和高音时,喊得面红脖粗,缺乏美感,且容易“跑调”的现象。
对策:分析学生唱歌出现“喊唱”现象的原因,寻找避免“喊唱”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认识了解小学儿童唱歌教学中“喊歌”现象出现的原因;
2、了解学生唱歌时发声状态,探索唱歌教学有效的方法;
3、改正学生不良唱歌习惯,避免“喊唱”现象;
4、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学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更加科学,能有一套消除学生在课堂上“喊唱现象”的方法和策略,切实提高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调查法:经过调查问卷访谈,了解学生“喊唱”的原因。
2.文献资料法:调查出学生“喊唱”的原因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于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3.行动研究法:探索实践纠正二年级学生“喊唱”的教学引导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歌唱素质寻找突破口。
4.经验总结法:从课堂教学实践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出发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再把提炼出来的方法付诸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根据我校二年级音乐课堂的具体情况,发现到学生在歌唱中存在的“喊唱”现象,因此确定了以《小学二年级音乐课堂“喊唱”现象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制定了研究方案,向教科研室提出申请,2010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为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2、加强学习,提高研究认识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学习了大量的书籍,写出了自己的学习笔记及学习体会,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听关于课题研究的讲座多次,听教研员关于音乐问题课题讲座,并参加区科研室老师组织的科研课题专题研讨会,听指导老师关于课题选题的讲座等等。另外,走出去学习,提高认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教学和课题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调查研究,了解问题原因(1)在我校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与课题有关的问卷和谈话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了解到学生缺乏对美的认识,误以为“喊唱”可以展示自己等,这些都是导致唱歌教学中出现喊唱现象的主要原因。
(2)针对问题,确立研究重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纠正“喊唱”现象;
第二,整理不同的发声练习曲及指导方法;第三,对集体唱歌中声音的均衡、外部状态的调整,使学生获得悦耳的童声。(3)积累经验,制定研究计划。
围绕“喊唱”问题,首先在教学工作中,初步探索避免喊唱的方法,积累第一手经验,然后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达成共识。在低段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轻声说话,有唱歌状态的高位朗读歌词,利用简笔画、游戏、身体语言、手势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训练学生有气息支撑的唱歌,并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从而有感情地表现歌曲,避免“喊唱”的出现。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纠正学生的“喊唱”现象: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兴趣;对口型无声演唱;影子游戏,山谷回声,辨别声音的美与噪等等。(4)出现问题,反复实践,寻找对策。
在研究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避免和纠正“喊唱”的对策,经过实践,收到了一些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反复的问题;还发现科研和教学有脱节的现象。
1)课题来源于课堂,必须服务于课堂。可是,有的常规课却看不到课题研讨后的影子,怎么办?
2)上期训练好的声音,开学又忘了,怎么办?
3)轻声唱歌后出现了“高而虚”的声音,怎么调整?
最后,就这些问题通过实践与交流总结出以下做法。第一、课题来源于课堂,必须服务于课堂。再次学习课题方案,深入了解课题的重点,听组内优秀骨干教师的常规课,让骨干教师指导并随堂听自己的常规课。
第二、针对学生年龄小,易忘的特点,反复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避免喊唱。第三、唱歌中出现了“高而虚”的声音,应该加强气息(呼吸)训练。
第四、坚持写教学反思或教育随笔,抓住教学中点点滴滴,积累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成长。第五、结合活动,验证研究效果。第六、勤于笔耕,重视经验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坚持对本期情况作总结,一年来围绕课题写了经验论文多篇。
七、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实用的避免“喊唱”现象的对策和措施。第一、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策略。如游戏、故事、分角色表演唱歌、对比、简笔画与气息练习结合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第二、从开课起,培养学生轻声兴奋的唱歌习惯。控制音量,微笑演唱、腰部用力。
第三、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科学发声的策略。篇三: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张学依
一、唱歌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中小学唱歌教学中,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对当众唱歌表现出极其紧张、害怕;大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嘴巴呈蠕动状,似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
从事音乐教学十几年来,也观摩过不少的音乐公开课。在唱歌教学这一内容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这样两种现象:第一种情况,教师通过多种铺垫与各种手段巧妙地引入歌曲教学后,却往往只唱了两三遍,就开始了为歌曲加入乐器伴奏,创编歌词,创编动作表演,唱歌教学草草过场,没有把唱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第二种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往往只是很表面化地告诉学生要把声音竖起来,要注意咬字、吐字,声音要有气息支持,要把咽喉打开,要调动共鸣,要唱得有感情等等。却看不到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些要求的,也很少有针对学生歌唱实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处理与解决的。给我的感觉是大部分教师,也许自己也没搞明白应该如何把声音竖起来,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声音有气息支持,有共鸣,怎样才能做到吐字清楚不含糊??学生们往往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此唱歌指导等于形同虚设。可以说在现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二、唱歌教学与儿童的音乐学习
唱歌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每一首歌曲都是语言与音乐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朗朗上口一唱就会。因此,唱歌最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最容易得到广泛开展,是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唱歌教学时间应占全部音乐教学用时的三分之二,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内容。
三、我们的唱歌教学专题研究
每一个小学生都喜欢唱歌,可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多,对歌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要求也基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歌唱技巧,因此我们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八名专职音乐教师从2005年开始联手进行了《中小学生唱歌教学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旨在通过我们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如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歌曲处理、形体动作等,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表现力。
本课题着眼于以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具体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具体问题的生成来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干预手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作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更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歌曲演唱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歌曲演唱的成功乐趣。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对于那些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着重研究在我们的课堂唱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阻碍学生歌唱发展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干预策略。老师们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发声训练。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发声练习以突破唱歌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瓶颈。这一实验让孩子们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并能做到”自信、自然、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步认识自我,建立歌唱自信心,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与发声原理的认识:
要研究歌唱教学教学首先要对歌唱发声器官与整个歌唱发声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及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发声等方面的学习与理解整理出了以下认识材料: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歌唱的发声器官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体的运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叠起。△ 歌唱的呼吸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模版)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2 1 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计划,是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新课程计划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既提出了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而必须修习的统一要求,又在空间和时间上体现了适度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有可靠的保证,充分体现新世纪要求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4、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高中生学习能力普遍不高,依赖心特别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管制,才能勉强学习,多数同学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布置的课外作业,会做的就写上两笔,不会做的空在那儿,不去钻研、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自学,课本只有上课或做作业时才用到,这就给教与学两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的状况方面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通过本实验,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构建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及操作能力,进一步转变更新教学观、质量观,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题研究内容、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实验步骤
(一)对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按照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组同志选择2000级高一四个班的同学就学习习惯及学习常规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如下。
从结果可以看出,最好的是“及时订正作业”(9 0.5 %),最差的是“课前预习”(4 %),“课后复习”(5 %)。分析原因,他们还未摆脱过去那种被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学习习惯于背老师讲的,抄老师写的,做老师布置的,一切围着老师转。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这必然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因此,课题组同志认为: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践与研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需要师生共同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尤其是目前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已经形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一想到改变,就不舒服,不踏实。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益处。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习惯有所认识,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应怎么样做才好。有些不良习惯,学生也认识到其危害,但还心存疑虑,怕习惯一改,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他们,使他们坚定信心。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不要唯分数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长时间的着意努力才能实现,一旦形成,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学校和教师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学业考试评估制度,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予以充分肯定,对其学习成绩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课题组同志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或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实践活动。
第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几位课题组成员,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加强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支配时间,订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固定每周、每天的作息时间,并持之以恒。高中阶段考试、测验较多,因此,教育学生尤其要妥善安排,做到考前不过分紧张,考后不马虎放松。
第二,课前认真预习
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天或数天预习新课,遇有疑难问题,应先思考,并作出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以提高听课效率。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前阅读有关的参考资料或进行观察、调查与实验。
第三,课内专心学习
课间注意休息。上课铃响后立即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力求当堂掌握。做好学习笔记。内容要点、典型题例、思考提示及疑难问题等,要简明记录。多质疑,勤研讨,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开拓新的思路。
第四,课后及时复习
功课要当天复习,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强化记忆,巩固提高。复习后如仍有不懂的问题,应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及时查漏补缺。
第五,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要在复习后独立地认真地完成。要写得工整,格式规范。要养成不怕困难,顽强学习的意志毅力。及时订正作业中的差错,找出原因,避免重犯。
第六,注意系统小结
期中期末时,应根据课本、笔记、作业进行系统复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整理、巩固和灵活运用。尚未很好掌握的内容,要主动请老师辅导。认真参加考试,做到诚实、守纪、努力反映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考试后认真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学习中的经验与不足,并修订好下阶段的学习计划。
第七,课外主动学习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适当阅读课外书,听广播和看电影、电视、自觉参加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社会活动。主动承担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社会工作,广泛获取有益的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锻炼工作能力,增长才干。积极参加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增强体质。
2、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对学习动机的理解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目的的某种动因,它说明学生为什么要达到那个学习目的。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如都想使自己成为优秀生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是理解到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有的可能由于个人的物质要求;有的可能是为要得到父母的奖励;等等。同样,学习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则远些、大些。正如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样,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可以互相转化:在一种情况下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能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常常被当作一件事情来处理。
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通常称作学习自觉性。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学习自觉性是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以及由于个人的学习成败而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等,而逐渐形成的。学习自觉性的高度发展是人们认识到个人学习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迸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表现出学习的坚毅精神,促使他们勤学苦练。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据达尔文的父亲回忆,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深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直接联系着的。研究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都能专心听讲,认真而仔细地完成作业或作笔记,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极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而学习动机不端正,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能坚持学习,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差等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态度(即对学习是否持有认真、紧张、主动而顽强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第二、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对学生学习的动机进行了解和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调查与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的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希望受到别人的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地位等等。
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不很容易的工作,困难不仅在于学习动机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也在于学生自已意识到的学习动机和他所说出来的动机,跟实际上在起作用的动机有时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也很复杂,它可能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够,也可能是他们为了博得教师的好评,等等。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动表现来做出判断。
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这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
但是,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极其多样,因此,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都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联系。学习动机好、短期内学习效果差,或是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其原因是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而这些中介因素往往有着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能发展较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建立,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所造成;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却较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教师对这些情况的原因就作具体分析。
第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
学生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和社会风气,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知识的增长,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越来越起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起主导的作用。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致的,学生原来已初步形成的正确动机的萌芽可以得到巩固、深化,原来不正确的动机则能得到改正。但是,如果家庭、社会的要求和学校教育不一致,则会抵消或破坏这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的歪风、同伴中的小集团成员的坏习气,也常常阻碍学生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因此必须注意预防或采取消除影响的措施。
(2)、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其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向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应的动机愈来愈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动机。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更多的受直接兴趣的影响,教师和父母的具体要求和评价等等,对推动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时期许多少年儿童参加少年先队组织,队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常常成为学习中的强大动力。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少年期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到了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就富有社会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学生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面临升大学或参加工作的前夕,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更服从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要求。生活目标,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成了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同一年龄阶段,其学习动机的发展有共同特点,但由于教育不同,社会条件不一样,学生本身的品德、性格、知识以及心智活动的积极性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水平。
(3)、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形成的影响
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有的人对各种学科或各种学习活动具有广泛多样的兴趣,有的人只对某门学科或某种学习活动具有特殊的兴趣。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文学,有的特别喜欢数学,等等。这两种兴趣的形成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但是两者又是不可偏废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学习表现出积极性,使学习生活丰富而多采,但是也容易使学习流于肤浅和表面。而专门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深入某主面的学习,但也难免使学生陷入狭隘的片面。因此,教师应注意适时地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较好的是先有普遍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专门的兴趣。
学生的意志品质对学习动机形成的难易和速度有很大影响。意志力坚强的人在正确学习动机和错误学习动机之间发生矛盾时,能以顽强、坚毅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以理智权衡孰轻孰重,用客观的标准决定取舍,直至最后取得胜利。意志薄弱的学生,则往往在动机教育的过程中畏缩不前、信心不足或者放弃学习的要求。
学生的个人志向级别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不一样。便如,一个学生考试得“良”,非常高兴,另一个学生得“良”,是感到惭愧。这表明这两个人学习志向和学习动机水平有差别。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提高;失败一般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成功经验越丰富,以后的志向水平会提得越高;失败越甚,以后的志向就降得越低。
另外,学生的性格以及智能发展水平,对学生动机的形成均有一定影响。
第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人们从没有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或在原有活动动机基础上提高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活动动力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已有的动机。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措施
(1)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内在个人价值,使其把当前学习与祖国需要未来建设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崇高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的形式和内容,避免空洞说教。
(2)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
要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即强调学习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就是说学习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事,而非令人苦恼的事。具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学习动机就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学习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决不退缩、放弃,而是满腔热情地接受挑战,争取成功。如果有人把读书学习当成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或功名的手段。这样的人当学习没有达到所预想的目的时,其学习积极性便荡然无存了。
(3)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学习若有标准,可望且可及,将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增强。凡是设立学习标准的学生,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而且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相反,未设立学习目标者,其成绩比较差,而且常有行动迟缓、裹足不前、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实践证明,学习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呢?一般来说,学习的标准以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学习成就的基础上增加20%为最佳,实现该标准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
(4)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即反馈),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3、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英语组马继红老师(课题组成员)从事“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这一现象,马老师通过分析和举例说明了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并且强调了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著名教育者桂诗春说过“语言的使用既离不开规则,也离不开策略;教会学生掌握规则,是教师所熟悉的,但教会学生运用策略却是一个新的课题。”《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也把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和调整列为重要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它立足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这也正是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重的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所谓的学习策略就是指学生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景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标准》把策略看成是学习者的行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同时中外教育界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
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学习策略,马老师认为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培养和运用。总体上,要让学生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学好外语的才能,学习上应持之以恒,哪怕每天挤出10分钟也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及学习的需要,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预习,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英语中的不足和进步;经常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英语的体会和经验;在词语教学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学习和记忆词语。例如,可以通过音与型的联想,即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或者通过形与义的联想,如:eye把两个e看成两个眼睛。Banana把a看成一个个的香蕉;bird把b和d看成两个基本点翅膀;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和集体做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如:“抢读单词”以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单词接龙”、“分拆单词链”,教师出示一个单词锭,如theredoorunder,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将单词链拆成最多的单词。(the,he,her,here,there,red,door,or,run,)在语言学习和运用方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内容能主动复习、记下要点,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举一反三,充分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汉语知识理解英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对所学内容积极地练习和实践,尽可能“心译”接触的东西,如一闪而过的广告,偶尔听到的话语等,善于抓住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同时,中外文化和交际习俗的差异也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参数,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交际遇到困难时,应有效地寻求帮助。在语篇理解能力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经常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课外英语读物,主动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每日一篇”的阅读训练,同时给予指导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复述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借助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猜测词义或推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在资源利用和开发方面:积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和各种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充分利用工具书查找信息,通过图书馆、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英语信息,扩展所学英语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任务型”的教学设计和布置任务,让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和使用英语,同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语言学习原则。并且注意通过音像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在评价方面:建立自评与他评;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知识技能、能力发展与内在品质相结合的评价,帮助和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通过评价,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进行适当的纠正,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通过实践,马老师认为研究和运用学习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努力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策略的调整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教学一方面是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内化,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增强接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不仅要能正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1)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
在教学目标中,既有认知目标,也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探索精神,教给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本领。第二,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讨论,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我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给他们创造思考与探索的空间。第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通过更新教学手段,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减少教师讲课的时间,而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
(2)以启发式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就其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以分为启发式与注入式两种。注入式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及知识背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向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结构,并强迫学生呆读死记。启发式则与之相反,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以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并以此为推动力,激其见而后开其意,导其悟而后达其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启发的因素,教师的言语讲授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也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启发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教师应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即使采用发现法教学,也会造成机械学习。
(3)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方法变化,很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达到不教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法,它可以理解为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个方面。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实践,而不能只重视教法,不重视学法。教师应起着激励、组织、点拔、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选择教学方法,应优先考虑以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发现法与探究法。只要时间允许,学生又有独立学习课题的准备,就应选择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
课题组的盛冬蕾老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能力”的探索中提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课,应当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这是学习和今后参加工作的需要。然而纵观高中各级考试,现代文阅读得分率都相当低,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失误反映出学生解题能力差,语文感知力、篇章和各种写作方法分析力、文学鉴赏力都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也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货”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甚得法。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从为读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所以阅读时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就算了事,可是一问一考就说不出所以然,平常不从课内得益,一到考试考课外文章、语段,就象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了。这些都说明重视与研究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应以什么作为抓现代文阅读训练的重点,盛冬蕾老师认为对语言的感知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作为理解分析的依据,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化为动态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用词,语词孤立起来是静止的,单一的东西,而实际运用起来即是活的动的东西了,我们对语词的理解,只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作出对语词含义的优劣正误的判断,只有理解了语词的语境义,才能对句段作出真正的理解。如《包身工》中说“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娘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佳肴”改为“菜”,行吧?也行,语意很通,符合准确的要求,但用“佳肴”更好、“佳肴”是好的菜,而比“好菜”用词更庄重,联系语境,把菜叶,而且是去菜场收集的菜叶,没有经过煮、炒、调味,可是在包身工看来是佳肴,由此可推出两个“足见”,一是足见包身工食物是何等的恶劣,二是足见老板是何等的残酷,“慈祥”一词加引号就更见其讽刺意味,而作者的同情,愤怒的控诉也就很鲜明的表现了。词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分析关键性词语,尤其是哪些能体现全篇思想内容,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举足轻重,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中的“不宁静”是一个关键词语,这是指朱自清作为具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凛然正气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时局,想“超然”而不安于这种“超然”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可见作者去荷塘不是为了赏景而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写作目的上看,文章不是抒情,而是述志,抓住了这个关键词语,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词的感知是如此,句的感知也应该如此。在著名小说《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得知丈夫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地区队之后,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名话看似一般,但细细品味,却有丰富、复杂的内涵,其中,既有对丈夫为人的深切了解赞扬,又有难以骤然分离的淡淡的哀怨,又如《绿》在千方百计从多角度赞颂梅雨潭的绿之后,饱含深情地说;“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吧?”怎么理解这个句子?这是作者的想法,把梅雨潭的绿视为女儿绿,又用“好吧”的商量口吻,用拟人法赋予这绿以生命和娇美,情不能自已,为这美而有生命的绿而心醉神迷,足见爱之深,疼之切,语言的表情达意就是这么奇妙的表达得淋漓尽致。
对文思的理解力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可以调动记叙文的结构法,议论文的论证法,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乃至句群的知识,化为对文思的理解大,这是阅读能力高低的又一个标志。何谓文思?文思是“行文思路”的简称。行文思路是作者或者反映生活,或者阐述看法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必须能理出作者思维发展的过程。只有理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才能理解文章的全貌,准确领会文章达意的真实本质。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但有的人读书,东抓一句,西抓一段,取其所需,弃其所恶,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意,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发展自已的阅读能力。因此现代文课堂教学必须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盛冬蕾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路。第一个问题是:恩格斯在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后指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是全文的总纲,是全文思路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又推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如何紧扣这个纲来阐述?学生读读议议后明确了,课文3一7自然段扣紧这个纲来阐述,先论述马克思“对于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再论述了“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卓越贡献,接着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后两段写什么?与前面论述有什么联系?学生明确最后论述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前面的论述是因,后面两段是由因推出的果,这样思路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思路分析,使学生不仅能领会本文严谨的结构,雄辩的逻辑力量,而且更深切地认识马克思形象的伟大。阅读全文如此,阅读一个段落也是如此、全文有全文的思路,段落有段落的思路、全文思路的表现就是篇章结构,段落思路的表现是段落的层次,在分析段落层次时应特别注意段与句群的关系,有的段就是一个句群,有的段包含两个以上的句群,如果段落是由句群组成,搞清句群的特点,分析句群对理解内容,读懂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如:《内蒙访古》的第七自然段是一个句群,正确地分析这个句群就能领会作者在这一段中的思路,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因而这一段是从游牧民族和汉族两个角度来说明阴山以南沃野古时的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这个段落可分为两个层次。思路很清晰。
研究全文文思必须和文体特征结合,记叙文应着重研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议论文应着重研究论证过程,说明文应着重研究说明顺序,这是文思在不同文件中体现的特点。在分析理清一般行文思路时,还应注意一些艺术化了的文思,如《祝福》一语文写祥林嫂悲苦的一生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但鲁迅却不从祥林嫂的第一次丧夫初到鲁镇,第二次丧夫再到鲁镇,最后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一路写来,而是用倒叙法,让祥林嫂在鲁四爷年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死去,因而造成悬念,引起人们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她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一开始就抬出一具尸首向封建社会宣战、这样的构思就能达到更好揭露的目的。
盛老师认为要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除了明确阅读训练的重点外,还应该克服“满堂灌”的教法,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语文课的本质特征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而“自能作文”的能力,即具有解决、探索未知的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知识仅是“鱼”,而自学能力则是“渔”,学生有了这种能力。也就发展了智力。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就能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教学设计中去寻找最好的指导学生的读法,想出种种迫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改变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疱的教法,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心理,正确引导学生由已知达到未知的彼岸。
(4)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课题组同志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课题的实践工作。这种模式的程序如下:课前准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准备资料教具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引导点拔——小结练习——公布答案——订正——作业。学生自学时,教师可提出要求,如基本概念、重要词句等,不理解的要记下来,根据《提纲》做出读书笔记。教师巡视时要突出个别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对一些学习感到吃力的同学的个别辅导。要及时了解自学进展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问题讨论时有的放矢。对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也不组织学生讨论;对大多数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回答,教师修正补充;对学生认为自己已懂,而实际理解不深的,教师提问,让学生讨论,以加深理解;对绝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重点讲。
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论文和总结,作为课题结题的相关材料,附在结题总报告之后,特此说明。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同志对课题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实验班的同学们在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有明显提高。
2、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必然的要求,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志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目标,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编制教学程序和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自学、讨论、调查、探究、质疑、释疑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
两年来,围绕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同志都在市级或市级以上的范围内开设了主题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探索课、公开课。(部分教学简案附后)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相关论文附后)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课题组老师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带动了周围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课题的总结工作,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1、课题研究时间不足
从课题被立项到结题,时间不足两年。这主要是我们教科研经验不足,在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时,研究的时间定的太短。造成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有些内容研究得不够深入,有些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展。因此,今后我们将把这一课题继续研究下去。
2、实验对象的变化
由于高考模式的改变,我校2000级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班。这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影响很大,因为随着分班工作,我们的实验对象也被分散。后来尽管我们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但实验效果大大受到影响。
本课题虽已结题,但我们将继续学习,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努力把教育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现实的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篇:农村中学音乐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音乐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育现状离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音乐在艺术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人类生活的亲密伴侣。随着社会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学习在提高少年儿童的听觉能力,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及促进智力开发等诸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音乐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地区差异,音乐教学发展存在着极不均衡的情况。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道“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另外,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一位思想活跃,又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养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音乐课;反之,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这对于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2.家庭教育支持率不高
在“五育”中“德育”居首位,由此可见,“德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的途径很多,音乐教学中也贯穿着“德育”。但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
音乐对孩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家研究发现:语言、音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念”的词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就能同时作用于两侧大脑,使孩子能合理、全面地使用左、右两侧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侧半球功能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城市里的大多数家庭都领悟到了这点,他们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参加学习,如钢琴、古筝、二胡、小提琴等,孩子们也从中感受到音乐中的情趣。而在农村,家长却认为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家长们不知音乐中的韵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3.学校对音乐教学管理不力
不少农村教师,尤其是音乐、美术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的、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音乐课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音乐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也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甚至有的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设置音乐课程。
针对我国农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面对农村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紧缺的现状,如果只靠分配一两个专职音乐教师,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要为此付出对音乐一无所知的沉痛代价。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培训。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代,不少学校在排课表的时候也考虑到将音乐课排给有一点这方面兴趣爱好和基础的教师,这个做法就很实在。更重要的还要对这些教师进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训。外请专家讲座、音乐教学交流等等都是很好的解决途径。如果每个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这门紧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并且想办法去提高教师的素质,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教师中就会涌现不少优秀的专、兼职音乐教师。2.重视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教唱几首流行歌曲,那种让流行歌曲牵着鼻子走,追逐“排行榜”“金曲榜”的做法是极其幼稚的。音乐课堂应该严格按照课本进行,因为它是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材。教材中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智力、兴趣和知识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当然除此之外,新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抒情歌曲和影视插曲,只要是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理、生理和中小学课堂的,也未尝不可,教师应当有所选择。主要应以课本为核心,紧抓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个部分的教学,其中唱歌和欣赏是主要内容,唱游教学和器乐教学是今后音乐教学中应逐渐充实和完善的内容。唱歌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唱歌的基本技能,即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结合歌曲采用导入新课、范唱、简短讨论、学习歌词、学习歌曲、巩固新歌的教学法,同时加强二声部合唱歌曲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形象思维。适当向学生介绍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知识,使他们不至于乱喊乱叫,掌握唱歌的基本技能。课堂力争运用电子琴、手风琴或风琴为学生伴奏,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购置简单的节奏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响板、双响筒、锣、钹、碰铃、木鱼、沙球、大鼓、小鼓等。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节奏乐器为学生敲出节奏,让学生一边听节奏,一边看谱唱曲填词。引导学生用手划拍子或击掌拍出节奏,或按课本中的图示要求用手势做出2/
4、3/
4、4/4等拍子。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体与个别、小组与小组争夺小红旗(或小红花)、男生与女生、上台表演与评论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音乐,如果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师利用琴法中的“刮奏”奏出C大调音阶 “1 2 3 4 5 6 7 i”,这时学生即作伏桌休息状态,此时让学生仔细听两遍音乐,听完又用刮奏“i 7 6 5 4 3 2 1”,学生立即恢复成听讲状态,这样就比直接让学生听音乐印象更深,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多。当然,方法还有多种,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了。
3.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轻视
培养学生听唱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音乐的表现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关的音乐知识。常用的直观教具有:①卡片(音乐知识卡片、单音小插袋等);②挂图(音乐家肖像、唱歌时各韵母口形图等);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知、提高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在教学中制作更多的直观教具(如人物、动物头饰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乐理部分也可以采取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使学生得以掌握和巩固。4.把握欣赏教学的内容
许多老师认为这方面的内容无足轻重,其实它也是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它的基本组织形式可分为课内欣赏和课外欣赏。课内欣赏的方法有:教师演唱、演奏或听录音和唱片,或观看录像。教师通过有表情的演唱或演奏,可以为学生创造直接模仿的条件,还可以即兴设计一些舞蹈动作,师生共同表演,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歌、乐曲的感受和理解。运用唱片或录音、录像进行欣赏,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使学生经常欣赏音乐。5.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把课外活动视为正课,记入工作量,称之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摇篮”。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在课外活动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它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的辛勤努力,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成为一个整体,美育教育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①合唱队②器乐队③舞蹈队④学校中的大型音乐活动(如红五月歌会等)。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地理环境,制定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具体措施。
6.创造条件、改变模式,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利用音乐对学生加强美德教育,自然是学校和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所以作为学校的校长:①要懂得艺术教育,重视音乐教育,常抓不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成为抓艺术教育的“内行”,不当门外汉。如果校长能带头(包括教师)在每周升国旗时,高唱《国歌》,那么对学生的歌唱热情和爱国主义将是一个无形的感染与鼓舞。②要有长远的艺术教育规划,又有短期的活动安排。把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既要搞得扎扎实实,又要生机勃勃。③要关心音乐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支持他们开展工作,为他们创造条件,力所能及地购置一些乐器和教学设备,如电子琴、风琴、口风琴、铝板琴、竖笛和简单的节奏性乐器。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的业务进修,合理利用现有电教设备,为音乐教学及活动服务。
教师方面:①应经常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自修、函授,力争专业进修和短期培训的机会,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②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教学方法,紧抓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课外活动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试验;订阅音乐报刊,吸收外地、外校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法,如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③教师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编一些“乡土音乐”教材,作为补充。如将课本中部分外国、外地的民歌和民乐换上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值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大好气候中,又何尝不可?教师创编一些优秀儿歌、民间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结合当地曲艺音乐、风土人情、婚丧、喜庆、祭祀音乐中的健康成分,整理成册,真可谓“民间风味”,它能使学生热爱家乡,也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
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法国作家雨果也曾指出:“开启人类的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老一辈音乐家贺绿汀同志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总之,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经常地研究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问题,改进和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经验,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音乐教学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第四篇:培养学生自救能力结题报告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二、承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岔路口镇中心小学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
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这些惨痛的数据不容回避地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与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酷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保护与珍爱幼小生命”这样一个超越了所有教育根本的沉重话题。未成年学生的幼小生命之所以保贵,因为这是人之唯一且不能再生的年少的生命;为了让学生快乐成长,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二)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需要培育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 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突发事故中有着极强的应对能力。用健康的体魄建设国家。
(三)实施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人的生命世界。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环节往往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的教育,造成了学生生命意识的淡漠与浅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学校也正因此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促进教育在培养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里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中小学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育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及幼儿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序列等内容。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幼儿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培养学生面对安全事故有较好的防范能力与自救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二)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也 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
(三)体验性原则: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四)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救能力,构建生命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内容涉及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国防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紧抓校内主阵地,开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新途径,让学生把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的生活习惯,从被动的授教育者转变成教育家庭和身边人群的教育者。
主要教育行动有: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结合教学,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并描绘“安全标记”,自制“安全棋谱”。通过相互交流、讲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3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共一年时间,分准备与启动、研究与实践、回顾与反思、总结与提高四个阶段进行。
第二部分 实践效果
一、通过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学生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各种危急情况下基本能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
(一)学生掌握专业的危机处理和自护自救知识。
校外危机处理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通过与这些校外教育基地的交往互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安全策略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二)学生形成安全的生活和活动习惯。
课题组老师首先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调整教学活动,渗透安全课程。为确保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特别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如体育课《小小消防员》、健康教育《游戏中的安全》、科学《安全标志》、品德与社会《在汽车上》、综合实践活动《安全自救演习》。如在安全游戏“红灯停、绿灯行”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周活动中,让学生收集各种交通安全标志进行了展览。老师制定了教学内容、目标,制作了大量的色彩规范、内容丰富的交通安全标志。通过有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掌握并遵守。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增强了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及对自救、自护技能的掌握,形成对规则遵守的习惯,从行为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家长及社区群众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在学生遵守规则培养目标上,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5次,收集个案材料百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部分 研究结论
一、自护自救能力的培养注重活动形式多样性、趣味性
学校除了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自护自救能力培养教育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还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校外基地等教育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三个方面,由对危机能识辩、能防御、能排除、能救护、能宣传五个重点训练自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学会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懂得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人参安全和他人以及公共安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走进社会,去体验生活、应对各种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机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队员,都有适合自己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以集体方式下开展,或是在小组间自发组织开始活动。
第四部分 问题讨论
一、本校在课题研究时,总体目标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尚欠具体化、清晰化、系列化,有可能应形成层级“目标树”相信研究成果会事半功倍。课题研究目标越具体明确,越有利于开展研究,也越有利于过程检测和成果鉴定。个别子课题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或者说缺少方案或计划,给研究的具体操作带来一定困难,更不要说如何进行成果检验或结题鉴定。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课题,范围比较宽,在具体实践中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性强的制度和政策,教师在理论指导上显得单薄又浅显,从而对一些情况不能进行深入到位的点拨。
二、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大采用教育案例研究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力度。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教师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从而使结题时理论得以升华。
一年课题研究有失败,有辛苦,但也有成功,有喜悦。在这两年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应齐头并进。课题不是空架子,课题研究对教师学生的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科研征途中,我们将更加振奋精神以更加勤奋的态度,脚踏实地的精心研究,取得更大的进步。
学生安全事故防范与自救能力培养----结题报告
岔路口镇中心小学王立秋
第五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始终贯穿于小学1-6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小学生要识3000左右的字,才能比较顺畅、自由地大量阅读,进而通过阅读主动认识和理解自我和社会生活。可见,识字直接关系、显示后续能力的发展,它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识字量非常大,教师的识字教学任务也就非常繁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年龄小,又好动,缺乏识字的主动性,学生记忆的效果不好,没有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识字的能力较差,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为学习过程,激发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我们选择了本课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研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促进学生说、读、听的能力,为高年级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
2.“大量读写”的需要。
很多人对学生的错别字总归咎于学生的粗心,甚至责怪汉字的“三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汉字没有掌握牢。由于没有“对症下药”,所以一味地让学生抄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儿童入学后的语言发展和智力开发,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谈及教学目的时指出,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本组小课题研究的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让学生初步地感知汉字魅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思想感情的极好方式,因而开展本课题实验意义重大。
二、课题研究对象
为使实验的效果具有说服力,保证实验的实用性、适应性,以提高本组学生整体识字的效果,本课题选取二年级组全体学生作为研究个体,学生219人。实验前对二年级组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及全体学生识字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保证实验后测试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引领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掌握识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发展儿童语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低年级课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发展学生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熟悉的事物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4、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把自己所见所闻的汉字识记下来,以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不断增加识字量。
四、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课堂内、生活中采用多种识字研究方法识字,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识字
1、课堂内采用以下识字研究的方法
(1)激发识字兴趣,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以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2)在游戏中乐趣识字。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可以使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等。
(3)采用多种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熟悉的字换偏旁”、“ 熟悉的字加偏旁”等识字方法,激发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等。
(4)多种形式识字,如开火车、做游戏、摘苹果等多种形式识字。生活中采用多种识字研究的方法
2、在情境中学生识字。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把自己所乌苏市第五小学 二年级语文 胡雁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领导重视,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1 .领导重视,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为了推动教育科研工作,校长专门召开行政会,决定学校从财力、物力上保证课题试验的完成。学校经常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比如组内“小循环教学活动”,学校的教研月中“小课题赛讲活动”等,这些活动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教研培训,对实验骨干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培养,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制定制度,加强课题教研的系列化管理
为了加强教育科研建设,本课题组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开学制定课题计划、考评细则,平时活动安计划,记录详细,并建立完善了教师个人科研档案,并进行了细化管理.使课堂教学、教研工作建立在课题实验的基础上,每位教师有顺序地上课,参加教验活动。使教学与教研紧紧围绕课题计划进行。定期总结课题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学期末对课题工作进行总结,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做好年终总结,表彰先进的工作,以促使本组的小课题顺利进行。
六、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
按照课题方案的安排,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阶段(2007.4—— 2007.7)准备阶段
确定参加小课题试验的教师、学生,制定小课题试验方案及审报表的工作。我们主要采用组内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以研究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阶段(2007.9 —— 20008、1)组织实施阶段
1、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本年级 确定有胡雁 教师 担任课题组长,各课题组成员有李莉,杨军,赵英。试验的学生是二年级全体学生。课题组制定计划,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目的、以实践应用为价值取向,确定了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主体性、主动性,照顾差异性、持续性,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其次扎实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2、注意开展有关课题理论的培训工作。我们课题组安明确了课题实施的目的、要求,组织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我们注意资料的收集、积累,一有心得、体会,就记载下来。平时经常阅读有关的书籍,进行摘记、随笔、剪报,并写成有主题的文章。通过上课,研讨问题,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围绕课题进行上课,并通过小组教师积极参加组内、学校教研、研讨活动,还利用课题组的成员带动其他老师一起进行研究,使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评比及教学优秀案例、论文评比等活动,探索和开发阅读识字一体化的典型案例,进一步了解我校阅读与识字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同时锻炼和培养课题研究骨干教师。
第三阶段(2008、2—— 2008.7)结题阶段。
我们小课题于 2007年 4月开始研究到2008年7进入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对一年来开展的各项教学和教研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对平时教师积累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或总结。需要收集、整理的研究资料包括各种原始计划、学生作品、收集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组织教师积极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件等,课题组长撰写结题报告,总结以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有价值的“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理论。
七、课题研究 所取得的 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全面素质,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的研究”,对全组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一个很大的触动,教师们将激发学生识字的方法研究运用于识字教学当中,在探索识字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优化了识字教学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组二年级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换获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师队伍也得到了锻炼。涌现出一批教学骨干,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发表了大批优秀教学论文、案例和教学设计。比如胡雁在 2007年的论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教学案例获得自治区及三等奖;李莉教师论文、案例分别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一等奖,二等奖,胡雁、李莉等教师论文分别在乌苏市地五小学刊物上发表。胡雁教师在2007年5月和2008年4月学校的小课题赛讲课上分别获得一等奖,全组语文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共计30多篇。
2、学生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
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识字汉字;在生活中,同学们乐学好问,注重积累,阅读水平也逐渐提高。学生在学习之余,能积极踊跃的参加读书活动,并积极写读书笔记,记下读书的心得,写的很有特色,由此可见识字帮助学生阅读,识字促进了学生阅读。
3、学生在教学中大胆运用积累的多种识字方法,多种识字形式阅读课文,随文识字,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优化了课堂教学。4 .学生在教学中大胆运用积累的多种识字方法,学生的识字量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促进学生乐于习作,并且习作巩固了识字的效果。二年级学生的观察生活习作,多的能写 3、4 百字,而且错别字很少。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想办法会写,又学了新的字。从识字方面来说,写一遍比读一遍记忆的效果更好。识字、写作相互促进,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八、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近一年来,我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有所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组教师的研究水平还有差距,成效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寻找差距,我们认识到,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部分教师对于教科研不能按照课题计划要求科学、规范地进行,还存在靠经验和思辨认识的现象,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等意识也还有待加强,研究工作有一定成果但还没有取得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进展。
二、在研究进度上,由于教材的变动对识字要求也有相应的改变,在今后对上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时,要结合课标和教材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