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德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幼儿的品德教育
姓
名:
刘
蓉
学
号:
200910033012
系
别:
教育管理系
年
级:
2009 级
专
业:
学前教育
指导教师
胡蕾
职称: 讲师
2012 年 4
月 16 日
安顺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教育管理
系
学前教育
专业
2009 年级学生姓名
刘蓉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施
任务下达日期:2012 年 3
毕业论文写作日期:
2012 年 月 日
学生签字:
月 21 3 月 22
日
日至 2012
年 指导教师签字:
摘 要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的理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并展开积极讨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八荣八耻”也为广大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生受益。
关键词:幼 儿、品 德 教 育、实施、重 要 性。
目 录
前言„„„„„„„„„„„„„„„„„„„„„„1
一、幼儿品德教育总述„„„„„„„„„„„„„„„„„„„„„„1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与内容„„„„„„„„„„„„„„„„„„„„„„2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2
二、幼儿德育的实施„„„„„„„„„„„„„„„„„„„„19
(一)幼儿德育的途径„„„„„„„„„„„„„„„„„„„„„„19
(二)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1
(三)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2
(四)实施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2 总结„„„„„„„„„„„„„„„„„„„„„3 参考文献„„„„„„„„„„„„„„„„„„„„19 致谢„„„„„„„„„„„„„„„„„„„„„„„„„„„„„„„„91
(一级目录名称、参考文献、注释及附录、致谢小三号宋体加粗,其余四号宋体,行距为22至26磅)
前言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现在,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们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文明礼貌是良好的道德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文明礼貌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从小班到大班在礼貌教育上有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是,如今我国的独生子女居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家庭中的皇帝和小公主,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因此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至关重要。
一、幼儿品德教育总述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一)幼儿德育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幼儿德育教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中的“五爱”及其对幼儿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和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幼儿也不例外,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幼儿德育的核心,规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可以说,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1)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幼儿应当养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有:文明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2)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必须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与别人,学会处理与小朋友、教师、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如:学习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
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如何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如何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等等。
2)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我国的特殊国情培育了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自信、活泼开朗等明显的个性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如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德”即是指人道德品质行为的一种表现。幼儿德育就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通过幼儿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与环境所需的品德、行为的教育。简单的说:幼儿园的德育是指教师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等规范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坚强勇敢的道德品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关爱生命的道德情感;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习惯。幼儿德育教育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
德育是一项基础教育,是我们开展其它教育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处于幼儿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是我们进行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德育工作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整合于语言、社会、健康等领域之中,渗透在学习、生活、游戏及娱乐等活动之中,融入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里。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德育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竞争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视线也正在转移,越来越关注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已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抓好幼儿时期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2、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如在幼儿园中争抢玩具,这种行为大部分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样样事情依着自己的孩子,犯了错也是心疼,不去批评指正,但现在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任何社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下一代提出道德方面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人道德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人才、人力资本决定一切的阶段,人的素质,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人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很多国家把调整教育目标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而在培养目标中,又将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从而大大提高国民的素质,增强国势。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能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
二、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如有的教师利用幼儿每天的洗手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阿姨再次拖地。教师利用这种结果让所有的幼儿理解了洗手时为什么不能把水洒出来的道理,懂得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于是规则真正成为了幼儿自身行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例如:谈话、讨论、上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比如通过参观铅笔厂,幼儿亲眼看到一支小小的铅笔要经过那么多个人叔叔的劳动,会更爱护文具,珍惜劳动成果;国庆节里,唱“祖国真美丽”的歌,画“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画,参观愉快的庆祝活动,观看节日夜晚辉煌的灯火,在披着节日盛装的公园里游园等,会让幼儿实际地感受到祖国的美好,激发起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
专门的德育活动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分组、个别进行;活动内容应以幼儿周围熟悉的现象或他们生活中的事例为主;多采用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活动时间长短依内容而定,可以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间内进行;活动应尽可能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德育的基本形式。由于游戏伴随着着愉悦的情绪,游戏中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人们道德、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情感等等,所以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
(二)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例举事实、讲解道理,使幼儿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即利用一些故事或真实的事例,通过讲解、交谈、讨论等方式向幼儿阐述简单、深刻道理的教育方法。应用此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分辨是非好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情操,使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就是给幼儿树立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幼儿进行激烈和感染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通过确立“好榜样”、“你真棒”的评选活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好榜样,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进取意识。
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就是教师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按照正确的行为准则去反复进行实践的方法。主要有实践活动的练习、日常生活的练习及节日和活动的练习。
4、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促进幼儿品德行为形成的方法。教育环境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环境。总之,教师在为幼儿创设教育环境时,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共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条件。
5、行为评价法
行为评价法是指对幼儿道德行为表现给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能起到控制幼儿品德发展方向的作用。一般分为表扬和奖励,批评与惩罚。
(三)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热爱与尊重幼儿
对幼儿进行德育,首先要热爱与尊重幼儿。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爱是使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尊重幼儿首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心且必须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2、遵从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
人的每一种品德都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构成。在幼儿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四要素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等发展较差,因此,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具体应注意:(1)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2)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3)注意个别差异。
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
有目的地改变幼儿的行为是幼儿德育的重要任务。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热情,而且需要一定的技巧。常用的技巧主要有:(1)强化行为的技巧。强化有利于形成、巩固幼儿正确的行为;(2)预估行为的技巧。预先估计到幼儿行为的发生而提前干预,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行为、避免消极行为;(3)转移行为的技巧。转移是指把幼儿的注意力从当前的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上去,以引导幼儿行为向积极方向发展;(4)让幼儿理解行为技巧的后果。幼儿的一些错误行为是因为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不理解规则而造成的。因此,要让幼儿改变行为,巧妙地让他们看到自己行为造成了什么影响,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四)实施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制定德育工作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德育的主体是幼儿,“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民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幼儿,要遵循幼儿品德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兴趣与成长需要。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幼儿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三心”方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近、小、实、亲,使幼儿快乐、主动地学习、生活和成长,促进幼儿在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上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2、因材施教原则
幼儿在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认知与行为能力各不相同,每个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都各具特点,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认知特征和行为表现等因素,组织、设计符合该幼儿年龄特点的德育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总之,尊重实际,因人施教,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行为的基础所在。
3、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是将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识变成自己自觉行为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复杂、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项连续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在平常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地引导、培养、强化而得以形成。需要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需要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进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贯性,形成独立、自制、自律的品质。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记,才能成为定型。
总结
孩子的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家校合作,社会参与才会取得相应的德育效果。总之,教无定法,法无定性,但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实际。德育教育的方法多式多样,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德育的重要性,都来关心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有希望。德育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我们的幼儿培养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二十一世纪儿童。
参考文献
【1】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2】张鸿燕.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3】朱文娟.幼儿德育教育的实施技巧[M].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63页.【4】孙兰芝.道德教育的反思与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0年.【5】陈景磐.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致谢
从论文选题到搜集资料,从写稿到反复修改,期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心情是如此复杂。如今,伴随着这篇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宛如在一场盛大的颁奖晚会上,我在晚会现场看着其他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台领奖,自己却始终未能被念到名字,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终于有位嘉宾高喊我的大名,这时我忘记了先前漫长的无聊的等待时间,欣喜万分地走向舞台,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抒发自己的心情,发表自己的感想。这篇毕业论文的就是我的舞台,以下的言语便是有点成就感后在舞台上发表的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与感想: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蕾老师。她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她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胡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许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胡老师。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搜集文献资料,帮助我理清论文写作思路,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们的帮助表示真挚的感谢。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自己。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自己总是积极主动的,主动与老师同学们沟通,不耻下问。通过写作论文,我更加深刻理解了“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安顺学院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记忆。
最后,我要感谢,非常感谢三年的大学生活,感谢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谢谢!谢谢!
第二篇:幼儿德育浅谈
幼儿德育浅谈
一个国家的人民素质折射着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当今的国民教育已经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帮助幼儿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幼儿品德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应该采取哪些解决方法呢?
一:幼儿“德育”地位的不明确
在幼儿的培育过程中,许多家长和教师把智育放在首位,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把《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德育内容当做空洞的摆设。
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心和基石,是教育的第一要素。明确德育的地位有利于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要把《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理解吃透,并且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大力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让每位家长知道德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
终身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孩子成为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的过分溺爱、过分放纵、对他们期望过高,都会影响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家长的“事事包办”原则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权利,也阻碍了他们获得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使幼儿应该在这个年龄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幼儿的冷漠、自私、专横,没有同情心。
家长们应该以爱为切入点,让幼儿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教会幼儿学会感恩。把家庭也当做一个小课堂,教会孩子尊敬父母和长辈,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分享的快乐。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幼儿,应该教会他们基本的生存技能。例如系鞋带,既锻炼他们小肌肉的发展,又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家长们应该做孩子的好榜样,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行为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每天的积累,每件小事的积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德育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重视幼儿的道德启蒙教育,有许多启蒙教材流传至今,我们熟悉的有《三字经》《弟子规》等,对幼儿的道德标准也有着明确的要求,然而在现代的幼儿教育中还没有一本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以幼儿德育为题材的教材。
幼儿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感,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的更新德育的教育素材。教育素材的选择贴合幼儿生活实际,不要简单的背诵名人事迹,增加更加生动有趣的有情节的教育素材,吸引孩子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同情心,移情移景,使道德故事转变为幼儿自己的道德行为。
幼儿德育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现象也普遍存在,有些家长们对幼儿的错误行为简单的训斥,起不到教育作用,他们只知道自己做错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老师们简单的口头教育使德育教育变得乏味,没有色彩。
在德育过程中家长们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对幼儿的正确行为进行鼓励,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对错误的行为要采取以理服人,耐心纠正。家长们要多带幼儿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素材。不要放过每一个教育契机。幼儿教师们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教育方式要多样化。从幼儿的生活细节中捕捉教育内容,例如孩子们在喝水的过程中,老师们要让孩子们
学会谦让,小朋友先喝,自己再喝。在杯子的摆放过程中要轻拿轻放,摆放整齐。教育的素材要及时更新,德育的主题也要有变化。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德育。例如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上要温馨、宽松、民主、充满爱意。尽量让孩子参与环境的创设,这样才能增加孩子的自豪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把德育内容与游戏有机结合,寓教于乐。
四、家园脱节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目前幼儿教育的家园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首先,家长们认为幼儿的培养与教育只发生在幼儿园里,培养幼儿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有些教师也害怕与家长沟通,有些家长们的过分要求让教师对家长产生惧怕心理。这些原因导致家园沟通不畅,教育的脱节。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从教师做起,转变观念。教师要及时的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要充满热情耐心和爱心感动家长,向家长们介绍一些良好的教育方法。作为家长,要抱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对于不足之处在家庭生活中加强道德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强
化。幼儿园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减少家长与教师间的距离感。教师们可以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的教育灵感,丰富德育的方法和内容。家长们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平。幼儿园也可以开办一些有家长参与的主题活动,例如春天到了,组织家长和幼儿参加植树活动,培养幼儿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家长幼儿和教师汇融为一体。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们也可以多布置一些幼儿与家长互动的作业。例如,我帮妈妈洗洗脚,我帮爸爸捶捶背等。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享受劳动过程,培养他们爱父母爱家人的品质。
家园携手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携手解决德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新德育思路,创新德育方法,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良知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德育(本站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德育
“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试论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文章摘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幼儿期是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更应该重视与加强道德启蒙教育。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进行幼儿德育,要注重幼儿情感教育;注重幼儿养成教育;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关键词:情感共鸣养成教育德育网络道德主体
诺贝尔摇篮幼儿园创始人谢庆总爱讲这样一个故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首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人平静地说:幼儿园。幼儿园阶段是未成年人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这一步没迈好,后面的学校德育教育就会陷入被动的“纠错”泥潭。健全的基本人格品质和健康地体格同等重要,是幼教工作者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指出“„„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抓好教育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技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江泽民同志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在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后,使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德育要从幼儿抓起,做好幼儿的德育启蒙教育,使孩子从小“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东方、尤其是中国,德育成为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的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那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一、注重幼儿情感教育。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要使幼儿获得对人对事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必须唤起幼儿积极的情感经验,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情绪易受暗示,感情丰富易激动等特点,幼儿德育要特别注重从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千万不要小看讲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动幼儿并能让幼儿受之影响的文学载体。在带班组织幼儿时,每天我都会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童话故事,而每次讲完故事,我都要和幼儿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受。如给幼儿讲《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导幼儿明白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讲《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儿了解自己有了快乐,有了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会从中感到分享的快乐;讲《大姑与小姑》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只有勤劳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讲《公主与织布女》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勤俭节约;在国庆节、清明节、还给幼儿讲些英雄的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听故事时,幼儿是全神贯注的,他们深深地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此时也是最易于调动幼儿情感积极性的时候,他们时常会将自己引入童话故事的情节之中,将自己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外显,从而通过故事引发了幼儿潜在的道德共鸣,使他们用心去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义与勇敢。在每次讲完故事后,我都会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讲一讲,说一说,通过故事情节对幼儿的德育熏陶,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实践行动,这样既帮助幼儿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给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接人待物、与人相处,也是对幼儿进行了道德启蒙教育。
(二)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调动幼儿情绪情感记得一次,我组织幼儿做户外采集时,有一个孩子手突然被树枝划破,当时我和保育员都没带任何医疗救助物品,其他的孩子看到受伤小朋友痛苦的神情,看到老师焦急的神态,突然有一个孩子大声地说:“老师,我有手绢,用我的手绢给小朋友包伤口。”好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小手绢,情景非常感人,后来那块为小朋友包伤口的手绢,被我们班誉为“最漂亮的手帕”!此外,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小事入手,培养幼儿道德情感。如:激发幼儿给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帮助年龄小的伙伴穿衣服,关心植物生长,帮助老师做值日,小朋友生日的时候自己做手工表示祝贺,给老师端水„„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儿深受感染的同时,进行道德启蒙教育。
二、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绝非一朝一夕所能
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因为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的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小朋友梳完头,她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就连伙房叔叔给我们班送饭添菜,孩子们也会主动地说:“谢谢叔叔!”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的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实施“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协作。因为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的教育素质,道德水平直接制约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幼儿教育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则较高,反之亦然。我们的调查表明,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应有两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来对幼儿进行德育。
(一)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幼儿园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道德为依托的立体化德育网络。
这其中,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德育目标,并让家长尝到家园合作的快乐。如:以前带班时班里有位孩子“个性”特别强,老爱和别人对着干。家长告诉我他在家里总是不听话,特别倔,早晨起来不吃饭,为了喂他吃饭,害得孩子的妈妈每天都顾不上吃早饭。针对这个孩子,我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妈妈真辛苦”的谈话活动,首先,专门把孩子母亲一天的工作概况录制下来,让孩子们看,并请每个孩子讲一讲自己妈妈的每日工作有多么辛苦。再开展“上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把孩子上幼儿园的情景搬到游戏中,让她亲自体会做母亲的辛苦,又与家长联系好,让孩子帮妈妈做事情,让她体会大人的辛劳。几天下来,孩子真的变了,变的懂事了,能体谅大人尊敬老人,家长显得特别激动开心。这个孩子的转变,其实是幼儿园与家庭双方努力的结果。老师帮助孩子理解家长的苦心,体验家长的爱意,并引导家长思考自己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家长与老师共同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启蒙教育。此外,作为幼儿德育工作者,教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德育目标应有一致性。而且,目标的实现有其场合、时间的特定性,家长和教师应利用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以便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侧重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网络道德启蒙教育。例如,在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后,一次为了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劳动意识,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请孩子们自己制作环保图,引导幼儿将一些废旧的瓶瓶罐罐消毒处理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亲自体验变废为宝、勤俭节约及体验劳动的快乐,家长们告诉我:“我的孩子现在一扔东西就要找果皮箱,还时时监督大人呢!家里喝过的一些奶瓶、空盒子,我们和孩子一起做成手工,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与孩子间的感情,同时还潜在进行了德育教育,真好!”由此可见,幼儿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与教师协调、沟通,教师与家长协调、沟通。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些定期与随机相结合、交流与研究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沟通和协调的工作模式,以便使幼儿德育工作整体的、有序的进行。
四、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幼儿道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例如,为了引导幼儿认识国旗并培养幼儿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我没有采取枯燥讲述的教育方式,因为那样一来幼儿无法真正理解,而且也不能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引导孩子亲手制作粘贴国旗,在剪剪贴贴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兴奋、主动探索的状态,另外还带着孩子们学习升国旗、学习唱一些国旗的歌……既使孩子们乐在其中,又在玩中进行了爱国启蒙教育。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
第四篇:幼儿德育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孩子们越来越被丰富的物质享受包裹着,接受着过度的关爱,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使家长们大多数重视孩子的衣食住行,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略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加强幼儿道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强
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深刻指出:发展学前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今日之儿童,明日之栋梁。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幼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越来越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育人首先要育德。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可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为加强幼儿德育工作,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社会、家庭、教育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创设和谐、积极的精神环境,以情感为支点实施幼儿道德教育
(一)注重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使之成为扩展幼儿学习的空间,加强幼儿体验性、探索性的学习内容,我们在《绿色的家园》的主题活动中,带孩子去植物园观察,通过游玩,孩子知道了花草树木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减少灰尘,适时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不随便摘花踩草;吃完的果皮要放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不乱吵乱叫等,让幼儿从活动的开展中萌发从爱身边的事物开始,爱自己的家园、爱我们的大自然。我们为了培养孩子尊老爱老的情感意识,组织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到社区敬老院开展关爱、帮助爷爷奶奶的活动;每年的助残日,组织小朋友到“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为他们演节目、送礼物,还进行“为残疾小朋友募捐活动”,向福利医院的儿童献爱心;汶川、玉树地震不仅牵动着成人的心,同时也触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幼儿亲手将自己的压岁钱放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募捐箱,使孩子们懂得了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孩子们奉献的不仅是钱物更主要是他们的爱心和高贵的品质。为了培养幼儿的爱国之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充分发挥本土资源,让孩子参观我军军史馆,孩子们知道了很多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使孩子们知道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艰苦斗争的历史,孩子们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中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这种发生在身边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正是培养孩子理性辨别能力的教材。我们建议孩子家长应利用这些材料增强孩子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电视网络等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帘,我们建议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幼儿心灵,预防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方面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注重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德育的培养
1、重视日常生活小事的教育意义,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活中帮助别人、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及时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对伤害他人的言行,要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其知道何对何错,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
2、运用各种感官如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德育渗透,通过情节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建立道德观念,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不失时机地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它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妹妹需要帮助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
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进行情感体验和错误尝试,以提高道德判断力
孩子的道德判断水平对于决定孩子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期判断一件事是好还是坏的标准,往往取决于成人作出的反应。如有个孩子打了人,问他为什么要打,他说:“我爸爸说的,要是有人敢欺
负我,就应该打他。”再如一个孩子认为,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因为“妈妈知道了会训我。”所以,幼儿的道德判断倾向依赖于权威一方的言辞。出于对违反权威的结果的恐惧和避免惩罚的愿望,这种尊崇和惧怕权威的心理,表现在处理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便是服从。皮亚杰说:“幼儿的第一个道德是服从,而所谓善的另一个标准长期以来就是父母的意志。”可见,在幼儿阶
段,成人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幼儿近乎绝对地信任成人,尤其是孩子生活中的权威人物——父母、老师。然而孩子又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更应该正视孩子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在此方面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和幼儿之间保持民主气氛,凡道德判断水平较高的成人一般都与孩子保持温暖、亲密的关系,善于言语诱导,以理服人,比较注意提高生活中的民主气氛,对每个成员的看法和意见都进行公正的考虑;生活中在发现问题时重视幼儿自己思考和讨论解决方法,而不是一手包办代替、决断对错,这样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如:当孩子在有了矛盾时会用讨论来推断谁是谁非,用猜拳、轮流、谦让等方式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动辄向老师报告,依赖老师做“仲裁”。
(二)同伴交往的经验帮助孩子从道德的现实性中解脱出来,从外部规则、成人控制的约束下解放出来,使孩子从自主性的活动中获得道德体验,从与别人相处的需要中产生道德意识。另外,耳闻目睹同伴的道德判断策略也是一种促进方式。看到别人的策略可能与自己的预料有所不同,于是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驱使幼儿思考,受到启发,从而改进自己的道德辨别力与判断力。在解决不平衡时,孩子还会运用新的认知技能,重组自己的道德认识。有的孩子道德判断水平较低,常与水平较高的孩子一起相处,就会因为受到正面影响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师引导孩子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是学习良好行为的思想、情感基础。通过组织幼儿扮演角色游戏来帮助孩子体会别人的角色心理,站在别人的角度体验生活情景,强调他人的需要,能有效地把孩子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与别人的认识和感受联系起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例如,让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扮演游戏中常常受人欺凌的角色,可使其充分体验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从而理解自己日常的行为对别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还可以组织讨论各种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道德问题,使孩子真正有机会介入解决自己的问题,体验同伴间友好交往的快乐感受。
三、注重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挫折的体验,通过幼儿主体的心灵感受延伸到对社会的正确态度,由健康心灵的塑造促进道德行为的养成对人的信赖心和同情心,需要自身对冲突或挫折等有一番体验,在这些经历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地培养起来。
由于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片面认识,导致普遍重视孩子的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培养。导致孩子在身体健壮、智力发达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要知道: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的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例如:孩子来到教育机构,父母提供“顺利”成长的“优越”环境变了,在家被视为“小皇帝”的地位变了,没有人再谦让自己,孩子之间开始有冲突,产生挫折,其心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的很暴力,有的则始终保持缄默,此时孩子应该懂得:在人与人交往中,要努力避免冲突的发生,并在冲突发生时,努力寻求冲突解决办法,这也是幼儿对社会的最初体验,是幼儿道德判断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心理的健康间接地决定着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一岁看小,三岁看老。”这句老话深刻地揭示了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教育重基础,基础重塑德!德育应重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该从内部而非外部,应该养成而非培养!
第五篇:浅谈幼儿园里的德育
浅谈幼儿园里的德育
关键词:德育 培养 渗透 分享
幼儿德育是教师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传统的文化思想、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一、幼儿园德育的意义和任务
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智能的培养,是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传授知识。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德育,幼儿就不能全面健康的成长。
(一)幼儿园德育的意义
在动物世界里,小鸟从出生后,就开始学习怎样填饱肚子,然后学习觅食、飞翔。在离开妈妈之前,大鸟会毫无保留的教给小鸟独立生存的能力,以及动物界的规则。因为它们知道:只有学会了本领,才能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才是爱。
可是,许多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并不清楚。他们对孩子采取的是“过度保护主义”。针对这一现象,有位教育者曾经这样说:“你的手再长也没有孩子的路长;你的覆盖能力再强也覆盖不了孩子一辈子的前程;你的翅膀再大也遮挡不了孩子一生的风雨”。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帮助孩子做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懂得吃苦、知道容人让人、能与人合作、有奉献精神、会独立做人做事的人,这样才能让孩子的人生少些风雨,多些机遇。这才是做父母的真爱、大爱。
(二)德育的任务
培养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是我们进行幼儿德育的终极目标。学做人是孩子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们的德育目标正是使孩子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在自己的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的行为。所以,我们实施德育的预期效果是:使孩子们具有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并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乐于分享等。
二、德育从哪里入手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幼儿园的教育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里都有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适时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一)日常教学中的渗透: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把握好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例如,在讲到《洗小手》一课时,教师带领幼儿读儿歌,通过学儿歌,孩子们了解了洗手的步骤:卷起袖,淋湿手,抹肥皂,搓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还要用毛巾擦一擦。对孩子们来说,熟读成诵并非难事。但是,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了。教师在这时候,就需要进行“爱清洁,讲卫生”的行为教育了。要向学生说明讲卫生的必要性,讲卫生可以预防病从口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可以随机提议: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同学们讲卫生的决心。久而久之,帮孩子们养成勤洗手,讲究个人卫生,进而自觉维护班级卫生的好习惯。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德育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具体到小事上,具体到一言一行上,就变得容易理解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好习惯,坏毛病”之类的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让孩子们踊跃发言,指出什么习惯是好的,值得提
倡和继续发扬的;什么习惯是不好的,需要小朋友们改正的。认清了是非,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幼儿自发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他们养成良好习惯,获得优秀品质最有效的驱动力。
(二)时时有教育
德育教育并不只是课堂的专利。课堂外,游戏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使他们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性:不善于同别人分享、说一不二„„比如有些孩子就很霸道,手里的玩具不让别人碰,还到处去抢玩具,甚至和小朋友大打出手。这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制止和纠正他们的行为。同时向学生渗透合作意识和分享教育。教育孩子们班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好伙伴。要互相谦让,团结友爱;游戏结束后,提醒幼儿整理好玩具,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另外,要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制定必要的游戏规则,使游戏活动在宽松、友好、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孩子们团结友爱,相互合作,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总之,我们要因势利导,让品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教师以身作则作表率
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典范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孩子伤心难过时,教师及时给予幼儿关切和爱抚,老师轻声的询问、温柔的搂抱,让幼儿在感动之余,学会如何积极关爱、抚慰别人。在我们班,一个小朋友因为消化不良吐了一地,孩子们一个个捂起了鼻子,露出厌烦的神情,还有的在旁边叫起来“臭死了”!我耐心地帮孩子把身上擦干净,然后打扫地上的呕吐物,看到老师默默地打扫,孩子们的小手放了下来,一个孩子小声地和旁边的孩子说:“我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听了孩子的话,我由衷的高兴。更令我欣慰的是,再出现类似的事情时,孩子们不再乱叫嫌东嫌西了,有几个懂事的孩子还拿来了纸巾和水杯递给那个呕吐的孩子。正是老师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孩子,用自己的爱,自己的行为教会了他们如何关爱别人,并体会到关爱和付出带来的快乐。
(四)创设适宜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幼儿
由于幼儿模仿力极强,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小蚂蚁搬豆豆》是一篇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好教材。它通过叙述蚂蚁波波找豆豆,想办法与小伙伴兴兴搬豆豆,以及搬回家请妈妈炒豆豆的过程,为幼儿塑造了一个心中有他人,愿意与人分享快乐的小蚂蚁波波的形象。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于是我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高度和幼儿的视线相平。这样,他们上厕所时,看到排着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数数小蚂蚁,还会联想到有趣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蚂蚁身上的宝贵品质。这样,既规范了幼儿的行为,又在潜移默化感染了幼儿,完成了我们的德育目标。
三、德育的内容
好的品格和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心智呈良性健康地发展,使其终身受益。幼儿园里的德育,主要包括对哪些优秀品质的培养呢?
(一)责任感
所谓责任,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答应做的事就要做到,会思考到行为的后果,不做找借口及怪罪别人的事。
在我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小插曲:小朋友总也记不住自己用的水杯放在哪里;别人的东西掉在地上却装作视而不见;答应老师的事不一会儿就忘到脑后;犯了错误不仅不承认还往别的幼儿身上推„„总之,从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行为、态度等种种表现并不令人乐观,自私、破坏、攻击、懒惰的心理状态及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情形反映出幼儿没有养成自我负责的习惯,其实这正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1、让幼儿明白什么是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过失负责。、首先,教师要教育幼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所谓责任是不管乐意与否都必须要做的事,是否有责任感体现了一个小朋友的修养。比如在放学前应把玩具收拾归位;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书本;在睡觉前会自己整理书包;轮到值日,记得给花草浇水„„做到这些,你就成为了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几个孩子在一起看图书,都想把书放在自己的前面,大家拉着书角,把书扯破了,老师就要要求幼儿把图书补好后再看。再如:在玩玩具之前,我们先和幼儿说明游戏规则以及违规后的处罚办法。如: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不摔不扔要爱惜,玩好以后要把玩具送回家,否则教师就要收走玩具。在意识到违规的后果后,幼儿就会自觉的遵守规则,一直保持到游戏结束,这种自觉也反映了幼儿的责任心,认为自己有责任维护游戏规则。
给孩子对某事或某人负责的机会,就是帮助孩子成为值得信任和可靠的人,并从自尊之中培养自信,自信之中培养责任感。
2、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擤鼻涕、并把手纸扔到垃圾筒里;把自己的衣物和文具收拾妥当等。在幼儿园,孩子是很乐于听老师的话,和帮老师做事情的。哪怕是捡一个垃圾,拿一本图书,老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孩子获得极大的满足,进而强化了责任感。老师对责任心强的幼儿给予积极地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学习的动机。
责任不仅是一种性格特征而已,更是我们解决每日情况的态度。
“责任”是一个小种子,我们期待它能存在孩子心里,等待它开花结果。
(二)学会尊重
所谓尊重,就是对待别人能将心比心,欣赏和接纳彼此的不同,别人讲话要仔细聆听,并且有礼貌,有同情心,不做欺负及嘲笑别人的事。
学会尊重,就是以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对待别人,以谦恭而体贴的方式对待别人,显示你珍视他人。杜威说:人类最深的驱策就是“期望成为重要的人”。每个人在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使自己成为“重要的人”。这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在缺乏尊重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在日常的言语和行为中表现为:对同伴傲慢、轻蔑,缺乏教养,对周围的人猜疑、缺乏信任,言语粗鄙,爱顶撞人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有杰出的作为。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除非孩子受到他人以尊重相待,否则他无法看重自己。
礼貌是尊重的开始,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必须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直接原因。目前孩子们在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里几代人围绕一个孩子转,这使得现在的孩子在家如同小皇帝或小公主。长期的骄纵溺爱使得孩子们的礼貌和尊重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对家长和教师的不敬言行,他们或者在言语上出言不逊,或者在行为上鲁莽无礼。如有的孩子张口“去死吧”等,在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更是拳脚相向,毫无风度可言。由此可见,现实的教育状况也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幼儿礼仪教育。
在具体开展尊重和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内容,通过挖掘民俗和民族文化,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设计主题活动,走进家庭、社区,让幼儿亲身体验节日礼仪,如在“九九重阳节”,组织孩子们看望孤寡老人、关爱长辈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快乐,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生活,同时充分感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和文化熏陶。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幼儿交往礼仪”“我与文明手拉手”“小手牵大手”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观念,继而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期望看到幼儿园里的新风貌,看到孩子的成长,小朋友们和谐互助、相亲相爱,多么美妙的画面!
(三)诚实守信
我国幼儿园的保教内容中对德育明确指出:向幼儿进行诚实教育。“诚实”就是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弄虚作假。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在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为幼儿诚实品质及良好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首先,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要向幼儿灌输诚实的品德观念。大部分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就有针对性的找些故事讲给幼儿听,并在结束时阐明它的教育意义。故事《狼来了》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枕边故事,对如今的孩子来说仍不过时。通过这个故事,使孩子懂得:说谎,是要付出代价的。教育孩子从小要诚实守信。另外,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哪怕只是一个卡通形象,只要它诚实,都会于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自己的诚实守信和言行一致,为孩子做诚实的表率。
其次,一旦发现幼儿有不诚实的言行,先不要惊慌,也不要斥责孩子。如有的幼儿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又撒谎说是自己的,教师要在不损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帮助他分辨是非,学会自我欲望的控制。让他明白: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人同意,使用完毕后要归还致谢,这才是个好孩子。另外,做了错事,要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总之,教育无定法。对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也一样,面对各种各样的幼儿不诚实情况要灵活地处理。坚持将幼儿的诚实教育进行到底。
(四)分享
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故事《金色的房子》就是一个关于分享的好教材。故事中的小姑娘拥有一座漂亮的房子:“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当小朋友们提出想进去玩时,小姑娘因为自私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再次打开门,与小动物们共享她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它们的友谊。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已经感
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在此基 础上,我又组织幼儿进入角色表演,让他们设身处地,从而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与同伴分享”是快乐的事情。同时意识到必须先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真诚地无条件地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分享是幼儿亲近同伴、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重要方式。但是要让幼儿做到真正的分享,却不是件易事。首先,幼儿特有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分享过程中较难克服自我中心。其次,对于成人而言都比较难做到的主动分享、无条件分享,对于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幼儿乐于分享的品质,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幼儿本身形成合力,只有随着相关品德教育不断地渗透式推进,随着幼儿在与人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中的积极体验不断增强,当分享、助人、合作等行为为幼儿身心带来的愉悦,成为幼儿的内在需求或动机,幼儿的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就会更加自觉、稳定、深化。
(五)耐心
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培养孩子有耐心,不仅能够使班内有秩序,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更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做事有耐心的品质对孩子日后自身心理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强,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而且幼儿本身稳定性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转移较快,所以,专注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要想培养孩子耐心专注的品质,在幼儿进行某项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应排除无关的干扰。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可能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碍耐心的形成培养。
2、避免幼儿过度疲劳。3—6岁的幼儿,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使注意力涣散。孩子也会对此产生逆反情绪,更加不喜欢该项活动,不利于耐心的培养。
3、幼儿的活动应从兴趣入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如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师可编成儿歌 “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吱吱吱上房子。”孩子们在乐中做,在做中学。
4、幼儿耐心品质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我们应全力支持幼儿,使其有始有终。
四、给教师和家长的小忠告:
为了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道德标准。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教师在日常的保育工作中,要给予每个孩子充分的关注,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由衷地称赞一声“你真棒!”,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在不断的赏识中,孩子有信心也有意志地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德育要持之以恒。
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决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他们可塑性强,但控制力弱。在掌握了行为规范之后,应该不断地引导幼儿在实践中练习和强化,才能最终规范化,并内化为处世待人的习惯。而只有当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它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品质。所以,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自己无尽的爱和耐心、包容,长时间地致力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力军,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德育是幼儿园、家庭乃至社会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从小处着眼,实施点滴教育,多方携手,持之以恒,方可养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家园同步,加强沟通与反馈
任何形式的教育单靠幼儿园都是不够的。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等形式,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反馈幼儿的情况。还可以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以便家园同步,形成合力。如选取《孩子经常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面对任性的孩子》等主题,与家长交流、讨论,通过这些座谈,使家长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幼儿德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德育方法,使幼儿的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耿向阳.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3,(1)
[3][4](英)洛克.教育漫画.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