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加强医学英语专业建设
医学慢慢成熟传来我院从创办之始,开设医学英语专业系,招收医学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至今已有两年。毫无疑问,充分依托我校医学教育的优势,利用原有大学英语教学中医学英语教学资源和经验,将医学英语凝练成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是我院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河南发表论文的医学英语的社会需求作为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的重要分支,医学英语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使用规律,以及独特的跨学科地位。然而,决定其能否成为一个特色学科,能否发展的根本理据,还在于其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策略的指导下,英语教育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需求,推动了大学英语发展成为我国各高等院校的一门主要学科。
大学英语教育的巨大发展,也有力地普遍地提高了我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而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对外开放水平。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英语教育的旺盛的社会需求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具体到医学界,各种形式的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国医学界要立足并发展于世界医学之林,迫切地需要将其大量的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与科研成果用(也只有用)英语发表于世界公认的同行杂志及会议上。这种对医学英语教育和医学英语人才的愈来愈高的需求,使得医学英语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医学院校的一个独具特色与实用性的学科。
医学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对医学英语教育和医学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因为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医学人才缺乏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专业交际(尤其是写与说)的能力。这种状况是现行医学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结果。首先,在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中,医学信息的输出与输入基本上是用中文进行的。从教育学的观点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看,用中文进行医学教育,又要求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医学交际的能力,这是不合情理的,也是不可能的。那么,医学学生受到的长期的普通英语教育是否能够让他们具备专业交际能力呢?应该说,长期的中学及大学的普通英语教育,有助于他们去通过学习实践进一步获得专业交际的能力,但不等于他们就具备了有效的专业交际能力。人类的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包括两种基本能力,一是语言能力,二是知识架构。通过普通英语教育获得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常识的知识架构中完成的,也只能让能力获得者在社会常识的知识架构中进行交际。河南发表论文www.xiexiebang.com在医学专业知识架构中进行的医学专业交际,从交际语法的观点看,需要完全不同的意念与功能的表达。仅就语言特点而言,普通英语与医学英语在词汇、表达用语、句式和文体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医学院校中的绝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尽管英语语言能力过了关,但也不具备进行医学专业交际的能力。
医学人才从基础英语交际技能的掌握到具备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需要一个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会自然完成,需要学习、训练和实践。
医学专业的各种具体的意念与功能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获得,需要一个先语言输入再语言输出的过程,一个从领会式掌握到复用式掌握最后到活用式掌握的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到达活用式掌握的程度,才具备了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专业交际的能力。目前,具备这种有效的专业英语交际的能力的医学人才,数量并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或者大学毕业后的一定环境中依靠自学成才的。因此,专业交际能力教育培养方面的缺失与不足,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课题,也是医学英语发展的动力。
医学英语的发展趋势医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并废除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医学英语是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解决英语基本语法和医学词汇的问题。这种不经过基础英语学习和基础英语技能训练,过早结合医学专业的路子,不利于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长期进步和全面发展,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时代要求,已经不为各医学院校所采用。
改革开放后,作为基础英语教学的补充,医学英语的教学还是以阅读为主,只不过阅读的量和难度加大了。而且,由于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和重视,医学英语逐渐被边缘化。二十余年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大部分重点医学院校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统考,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基础。虽然他们可以顺利转移到对医学英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医学英语教学的不受重视,他们最终并没有具备有效的医学英语的交际能力。只有一小部分医学人才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与工作环境中,由于实际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获得了这种能力。二十余年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将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
其中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全国一千多所大学,涉及的专业类别不少,但在英语教学方面大体上是“千人一面”,基本上没有考虑所面临的用英语进行专业交际的任务是千差万别的。针对这种弊端,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更加强调了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英语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
另外,为了改善中文医学教育带来的英语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医学院校积极开展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有的在部分专业和部分学生中采用英语教材或者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双语教学或英语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医学英语的输入量,有利于他们对专业英语的领会式掌握。
在这种形势下,进入21 世纪的医学英语的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一份对四大国家图书馆的调查,进入21 世纪前后,医学英语教材数量急骤上升,而且医学英语口语与写作类的教材已明显超过了综合阅读类。这说明医学英语教学得到了重视,而且从阅读能力的培养发展到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要求学生领会式掌握到要求学生复用式掌握甚至活用式掌握。有些医学英语的专家提出多功能教学的概念,将因特网医学文献检索、SCI 论文的撰写与投稿等也列入医学英语的教学范畴。这种发展趋势适应了时代对医学人才愈来愈高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2003 年启动的“金穗”文科医学英语资助项目,其成果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颇有学术水平的一系列的医学英语专著和教材。
医学英语在我校的现状与发展医学英语教学在我校也有很长的历史,也大体经历了与全国相似的发展过程。
医学英语的教学与科研应该以实用性为其宗旨,为促进医学专业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医学专业人员在使用英语方面的实际需求服务。医学英语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只有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科的高水平发展,最终凝练成我院的特色项目。
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应用培养上。
在实验技能的培训中,通过每一个具体化学实验教学,除完成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外,在
给学生讲解时,教师需要不断的向学生灌输实验设计的理念,未后续的实验综合技能训练打下一定的基础。如我们通过与医学信息相关的“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实验,让学生学会PBS 溶液的配制,同时通过对天然产物及日常用品的pH 值的关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Fe3+的含量”让学生掌握仪器分析法,学会数据直接处理方法和作图方法进行数据的结果处理。
第二篇:商务英语专业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建设 一,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
1.专业定位及办学思路
①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 ②近三年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③近三年毕业生反馈调查报告 ④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的文件
2.专业规划及实施
①学院“十一五”规划
②商务英语专业“十一五”规划 ③商务英语专业近三年工作计划及总结 ④专业建设成效综述
⑤专业建设及改革
3.人才培养模式
①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 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二,教学的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结构
①师资结构一览表
②专任教师一览表
③专业负责任人情况一览表1
④具有双师素质教师一览表
⑤教外兼职教师一览表
2.主讲教师情况
①主讲教师一览表
②副高职称一览表
③近三年主讲教师开课一览表
④近三年主讲教师发表论文一览表 ⑤教学名师
3.师资队伍建设
①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 ②主讲教师培养计划
③教师培养计划
④教师学期工作总结及成绩分析 ⑤教师到企业实践情况
4.实践教学条件
①校内实训室一览表
②校内实训室建设综述
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览表
④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综述
⑤实训室各项管理规定
⑥近三年考试培训计划
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
⑧近三年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情况 ⑨近三年实训课开出率统计
5.经费投入
①近三年经费预算一览表
②专业建设费用使用一览表
③近三年设备投入
6.教材和图书资料
①专业“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 ②教材使用情况
③学院选用教材制度
④自编教材及讲义一览表
⑤专业教研室购书
三,教学改革及教学管理
1.课程体系改革
①教学大纲
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③课程体系框架
④教学研究工作记录
⑤近三年全院设选修课程情况
2.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
①语音室,多媒体使用情况一览表
②教师讲义
③精品课程建设
④教师课件
⑤教学录像
3.实践教学
①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②学院关于实践教学的文件 ③技能测试题库
④学生实习实训作业
⑤学生实习实训照片
⑥学生实训日记
⑦学生论文
4.教研教改成果
①教研室活动记录
②教改科研成果
③教研立项
④教师发表论文一览表
5.产学研结合①专业委员会成立文件
②专业委员会会议记录及照片 ③校外基地
④顶岗实习单位一览表
⑤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6.教学管理
①学院教学管理文件
②教学档案管理细目
③教学管理环节
④学生座谈会记录
⑤学生评教
四,人才培养质量
1.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①英语过级考试成绩单
②计算机考试成绩单
③英语大赛资料
④各种技能大赛
2.职业能力及素质
⑴职业素质教育成果
⑵优秀学生成绩介绍
⑶业余党校情况
⑷素质教育选修课开设情况 ⑸职业素质教育讲授情况
⑹本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和照片 ⑺专业技能大赛情况
⑻参加社团情况
⑼素质拓展
⑽学报
⑾英语角
3.学生满意度
①评教问卷
②满意度调查问卷
4.就业及社会声誉 ①近三年报到情况统计 ②毕业人数及就业率
③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岗位群分布④毕业生质量跟踪
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⑥部分优秀学生展示
第三篇:大力建设生态文化
大力建设生态文化
编辑:admin 时间:2011-3-10 20:04:00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是“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顺应这一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以和谐自然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内在推动力。因此,以建设生态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升生态生产力,是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江西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文化。生态文化的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正确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实现人们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型;科学地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发展生态科学技术,努力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促使人们自觉地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孕育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它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惠互利为基本特征的生态文化孕育着生态文明,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以作为生态文化核心的和谐自然观为前提的。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生产和适度消费,节约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循环经济,使经济增长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文化是主导人类健康、有序、文明发展的力量源泉。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集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生态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条件。也就是说,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弘扬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从其本质属性看,生态文化是生态生产力的客观反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既是自然生态的有效延伸,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事实上,生态价值本身含有丰富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可以丰富经济价值。生态优势是江西最大的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个特色,以发展为核心,以生态文化理念为引导,通过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互动互促的有益探索,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生态生产力,实现生态的经济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及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担负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植于公众的心灵,即以先进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在微观上逐渐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型,在宏观上逐步影响和指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升生态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推行健康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精神要素,如和谐思想、生态道德、生态伦理等,也包括物质要素,如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景观等。因此,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精神文化、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制度文化的建设。
生态精神文化是生态文化的灵魂,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建设生态精神文化,就是用生态文化新观念、新知识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树立生态环境是资源、资本的价值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弘扬生态文化就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理念。目前,我省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立省的理念也已渐入人心,但要使生态理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还任重道远。为此,一要用科学理论来引领和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等科学知识,夯实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和知识基础。二要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尤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生态文化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将生态文化融入政府管理文化与企业文化之中,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的自觉行动。三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继续通过主题教育,组织宣讲团,宣传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目标等;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 通过大众和社会喜闻乐见的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全面、深入、系统地传播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递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各种信息。
生态物质文化是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其主要体现在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资源产业化。首先,产业经济生态化是弘扬生态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将先进的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而带动生态生产力的提升,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弘扬生态文化的主要切入点。应以创建新型工业体系为发展方向,以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平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行包括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营销在内的生态化生产方式;立足于鄱阳湖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工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长足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条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启动建设一批能够促进生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生态产业一体化优势。其次,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产业化。要加强生态能源的开发和保护,在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开发与保护和谐统一的原则下,加快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使能源结构适应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围绕生态休闲这一主题,将生态理念作为旅游发展的主线,依托丰富的“山、水、树、竹”和“古色、绿色、红色”等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大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态人文资源,通过加强宣传赣鄱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广泛开展鄱阳湖流域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赣鄱文化、喜爱赣鄱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生态制度文化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先行先试,努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使生态文化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要建立绿色决策机制,从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入手,使决策体制符合生态文化的导向,遵守“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建立绿色GDP机制,积极探索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和相关的统计制度,将环保工作实绩列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和企业效益评价中,实施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准入等制度,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为党政领导及企业经营者的自觉行为;建立生态建设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拉动社会需求,引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产品进入市场,建立生态补偿市场机制,实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产业化;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关系。
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制定科学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生态文化丰富的内涵表明,生态文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清晰的内容以及有效的保障体系。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出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加强生态文化的科学研究,加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前,要加大生态文化科研投入,启动生态文化研究工程,围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积极开展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设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生态文化学科体系的建设,培养生态文化研究的高层人才,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积极研发和推广生态科学技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化的广泛传播,不仅可以唤醒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而且可以对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更大作用。目前,要积极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形成低碳化、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丰富生态文化产品。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自然资源和生态人文资源的作用,既要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大力发展以赣鄱文化和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的影视、音乐、书画、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业,还要发展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要鼓励各种投资者投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扩大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打造赣鄱文化品牌,推动赣鄱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龚建文
来源:《江西日报》
第四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引领,是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的重要支撑。经过学习调研就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言。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兴农为支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将园区建设成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4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区培育建设现代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区)50个以上,每个乡镇1—2个。
三、建园标准:规模要求:集中连片种植面积600亩以上;生猪存栏3000以上;养牛500头以上,养羊2000头以上;家禽存栏超2万余只;水面养殖超100亩。
三、建园要求:
(一)特色优势明显:围绕粮食、油料、瓜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林木、干鲜果八大主导产业选择发展基础较好,比较优势突出,带动增收明显的重点产业和区域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建设既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特色产业强镇富村为基础,通过统筹规划整合优化,改造提升进一步促进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坚持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集聚,现代农业园区要以一产为主,合理配套布局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二三产,引导各种要素流向园区,延伸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拓展产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二)科技水平领先:强化园区建设的科技支撑。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扩大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范围和速度。积极鼓励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应用和广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农林、农渔结合立体种养,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实行良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五良”配套,提高园区内生产过程和产品科技含量。园区的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三)产品优质安全:扩大优质品种的推广应用。园区良种覆盖率达100%,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大力安排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施设备,采取业主自检和监管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保障园区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园区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100%。注重发展品质农业,鼓励园区内各种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采取品牌组合、重组等方式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共同打造名牌农产品。
(四)设施装备优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加强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电网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园区道路畅通,排涝方便,用电便捷。注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园区耕地地力培肥。园区农田有效灌排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达95%以上。大力应用先进设施装备,扩大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等现代设施应用,提高生产设施化,精准化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完善产后配套设施,全面提高园区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园区内先进机械的应用,扩大农机化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园区生产作业机械化水平,园区内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达80%以上。
(五)运营机制健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农
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到园区创业。引导工商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参与园区建设和经营,形成政府引导各有生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创新园区经营机制,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统一服务等形式提高园区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降低农产品销售环节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园区建设的活力。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好的经验,推行园区建设项目法人化管理,形成政府加强服务,业主自主经营的机制,全面落实创建和管理责任。
(六)服务体系完善:健全“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实行农技人员园区建设的对口联系包服,强化技术推广,病虫防治,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市场营销等服务。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按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形成配套的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机、植保、信息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鼓励采取挂钩结对,委托代办,对口服务等多种方式推进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健全服务机制,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埇桥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整合配强办公室。各乡镇组建相应的园区建设工作班子,确保园区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严格考核奖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抓手,逐级签定目标责任书,压实一把手责任,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三)科学编制规划: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编制好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规划,规划编制中要注重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注重规划和项目建设紧密结合,注重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建设方案,乡镇和园区建设方案要经区现代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实施。
(四)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区政府探索建立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资金管理新方式以及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农田水利建设及建后管护的新机制。按照渠道不变,优势互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把各级安排的性质相近,用途一致的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格局,合理配套公共财政资源,使财政资金集中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的积聚优势。二是突破金融瓶颈:探索创新整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组建涉农投资和担保公司,扶持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拓宽农业贷款抵押物范围,打造一批“不脱农,多惠农”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三是加大农业保险力度:积极完善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拓展农业保险品种,将设施大棚、拱棚、果菜、畜牧养殖等都纳入保险范围,加大保费补贴力度,构建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网络。
(五)扩大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学习等活动,推广先进的发展理念,经营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扩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的推广应用。要借助园区的先进设备和经营能力,为园区周边农民提供农资、农机、植保等生产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埇桥区农业委员会
王大志
二O一四年六月
联系电话:*** 6
第五篇: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核心骨干。在党风建设中,党员领导干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这种特殊作用,用良好的干部作风,推动全党的党风,再用良好的党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在当今社会,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永葆党的先进性,切实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加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切实加强作
古今中外文化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深化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
2、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努力推进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核心是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良好风气,保持良好的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这种危险源自于权力和地位的变化,根子在领导干部的作风。只有使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切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要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要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
4、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而著称,历来讲求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情。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成长壮大、成就伟业的,是靠勤俭节约发展事业、建设国家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全体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即使我国将来进步发展了,综合国力更强大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仍然不能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我们今天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
7、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要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防止各种权力商品化、庸俗化,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的工具。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认真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不仅要管住自己,还要管好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
8、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领导干部个人的品性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因而决不是小事。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把倡导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