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新授课教学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三部分: 一是教师要理解“课标”,认真分析教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下,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教师要设计“预习学案”,学案中问题设计要科学,要紧扣教材,问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并且在题目的设计上不能难了,如填空式、简答式等;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施
环节1:目标导学(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将学生带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及自学指导。操作程序
(1)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情景导入、问题导入、复习导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是否需要灵活掌握)。
(4)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将三维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要体现基础性和渐进性,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要有梯度,语言简洁明了。要对自学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环节2:自主学习(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先自己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简单的探究活动,也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先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或学案。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探究交流的前奏,是形成能力的前提。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应尽可能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问题的形式可以是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是学案。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适宜的难度、合适的梯度。教师还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的发挥。
自主学习要目标具体,合理的时间限定,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保障学习效率。操作程序 学生要求:
(1)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自学完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做为合作交流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要求:
(1)对个别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有个别提示。
(2)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巡回时以不干扰学生自学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住存在的问题。
(3)适度调整自学时间:要给学生适度的自学时间,并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学时间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减少。
环节3:合作交流(相互交流,完善学案)
(一)组内交流
(1)同桌交流: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交流。把同桌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向学习小组提出,让学习小组其他成员讲解。(2)组内交流:在组长的主持下将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小组内互相交流,从而实现“兵教兵”。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内深入讨论,解决学习中出现问题,必要时对预习学案进行组内批阅、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探讨知识间规律,在组内达成共识。
教师在这里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的去质疑,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并适时对学生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共同进步,形成能力。教师在这里还要应注意研究如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如何提供质疑的方法指导。
(二)班内交流
在小组交流共享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在教师或科代表的主持下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班级交流,其方式可通过口头回答、书面练习、演板等方式进行。展示和纠错采取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的方法,从而实现“兵强兵”,达到共享成果。在班内展示、交流和评价,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聆听、积极思考、反思与交流。环节4:精讲点拨(释疑解惑,点拨提升)
教师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评价过程中,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精进行讲点拨,并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整合提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操作程序
(1)释疑解惑
对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并逐一进行解答。(2)典例精讲
通过典例精讲要启迪学生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通理通法。(3)点拨提升
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主要进行六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拓展延伸讲解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环节5:有效训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有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目标达成,设计训练题时要做到: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②训练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③训练设计要注意疑点、难点和易错点。④题目要有代表性和可拓展性。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达标练习题,最好当堂完成(或课后完成),并进行反馈与矫正,确保课堂的效益。操作程序
(一)强化训练
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在强化“双基”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⑴出示训练题、拓展题:必作题(课后练习题)、选作题和思考题。⑵完成拓展训练题(展示和做课后练习同步进行)。采取展示和书面练习同步进行,可让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⑶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规律等,收到死记活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的收获。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知识、原理的理解,规律的获得与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二)达标检测
对本节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测评要以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为主,测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测评,要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把学生按学习基础搭配排好座位。将学习小组成员分成若干层、便于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达标内容可以是当堂作业题,也可以是一本一册上的基础题和重点题。对各类学生在量上和难度上要求不同。
(3)在完成堂清题时,要求学生像竞赛、考试那样独立完成。老师不辅导,学生之间不讨论,不看书,不查资料,更不得抄袭。一堂成功的新授课,应具备“新”、“趣”、“活”、“实”、的特点。“新”,一是指知识内容是“新”的,通过学习后,学生应取得“新”的发展。二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新。现代教学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给学习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趣”,问题导入时要引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巩固练习时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将它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活”主要是要求教学方法要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为了把学生教活,应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关注学生参与的不同层面,即学生是在行为参与,或是情感参与,还是高层次的认知参与。教学活动中要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坚持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实”,它主要指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要充实,二是教学目标要落实。为了教学过程充实而有效地开展,首先要求教师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的顺序。其三是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习中有亲切感、真实感,体现出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四是关注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个“延伸”:即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的“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的“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的“延伸”,切实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最后要评价过程是否有效,关键一个因素是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它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练习,检测的效果来评定。
实验课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新课标在开展探究性教学、关注自然与社会,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文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认识,让学生在探索性、开放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研究是每位化学教师应研究的实验课题。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预设一些学习问题。
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演示等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设计“预习学案”,学案中问题设计要科学,要紧扣教材,问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如填空式、简答式等。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课中实施
【实验课模式一】实验探究课流程 环节1:提出问题。目的意义: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活动形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具体程序如下:
1、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板书实验探究课题。
3、依据要求,提出问题。
应对实验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所需时间等提出明确要求。
注意事项: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学生产生了猜想与假设后,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 与假设。环节2:设计方案。
目的意义:针对猜想与假设,确定探究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活动形式: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搜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环节3:实验探究。
目的意义: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活动形式:自主实验、分工合作、如实记录。
1、简单实验轮换操作,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2、复杂实验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也可以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记录好实验现象或数据,互相讨论产生小组内的结论。同时反思实验探究的活动,分析优点和不足。
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实验探究活动的安全、实验探究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探究活动时间的有效调控;要克服弱势学习不积极参入和强势学生霸占实验探究活动的现象;既要展示学生的结果,又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设计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开展拓展探讨。教师在实验探究时,既要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又要做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排查不安全的操作。环节4:交流提升。目的意义:生成最佳探究方案与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活动形式: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
通过小组实验、交流后,再采用组际交流,采用小组代表说或做为主的交流形式,让小组代表说他们的实验方案、过程、现象或数据、结论,通过多个小组代表展示,引发全班同学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完善结论。
1、完成实验,进行交流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分析、评价、论证。
2、通过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过程,实现实验目的,并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3、使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注意事项:评价既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要从科学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是否简便易行、是否产生污染等方面考虑。教学中除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外,还要注意对知识点、科学方法的挖掘,要完成有关知识的整理与网络建构。环节5:迁移应用
目的意义: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形式:针对本课题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题目,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对本模式的说明:
1.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依据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结论、交流、反思评价的程序组织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压缩部分环节或过程,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2.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载体,侧重过程和思考。
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实验课模式二】一般实验课流程 环节1:创设情景,目标导读 具体程序如下:
1、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板书实验课题。
3、依据要求,提出问题。
应对实验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所需时间等提出明确要求。环节2:自学文本,确定方案 具体程序如下:
1、通读教材或依据所学知识,熟悉实验原理。
2、制定探究方案,确定方法、步骤。
3、依据要求,弄清材料、用具、仪器、药品等作用。
4、师生质疑探究重、难点或疑点。环节3:规范操作,记录现象
1、关键、易混步骤可作演示示范。
2、简单实验轮换操作,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3、复杂实验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环节4: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同时反思实验操作中的得失,分析优点和不足。环节5:归纳小结,延伸提高
通过小组实验、交流后,再采用组际交流,采用小组代表说或做为主的交流形式,让小组代表说他们的实验方案、过程、现象或数据、结论,通过多个小组代表展示,引发全班同学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完善结论。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的继续深化和提高。因此,复习课应把复习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再认识过程,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进一步掌握、理解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
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设计“预习学案”,学案中问题设计要科学,要紧扣教材,问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如填空式、简答式等。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施
复习课模式一【单元复习课模式】
环节1:目标导学(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出示复习目标(课程标准)。
2、出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将复习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要体现基础性和渐进性,体现本节重难点,要有梯度,语言简洁明了。要对复习的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环节2:自主整理(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利用学案中的填空、表格、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再翻课本复习知识,整理复习内容,并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一定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设计好复习提纲,不能把知识和问题变成简单的填空,要适当的进行综合。在教学中,要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质量,便于发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学生适当适时的指导和点拨。
通过前面的自我排查、自我诊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复习目标进行自主复习,复习和回顾完了基础知识并且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进行探究交流。交流前一环节的复习效果,小组内交流自己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生教生、生帮生来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要求:
1、按复习提纲复习教材。
2、建构知识体系:将知识体系用框架法、图表法、知识树等形式展现出来。
3、优秀个案展示(让学生以演板、媒体等形式展示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
4、强化记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师要求:
1、对个别没有按教师复习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提示。
2、巡回指导,发现优秀个案。教师巡回时的言行以不干扰学生复习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复习,发现总结条理的学生并及时进行展示(演板、媒体等形式)。
3、引导学生对优秀个案展示情况进行完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指导记忆规律、方法、技巧。
5、适度调整复习时间:要给学生适度的复习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对自主复习的时间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减少。环节3:合作交流(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生生之间、小组内一起实施有效的交流讨论,达到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的目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这样,使复习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完成“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同时,明晰本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学生要求:
1、组内交流:个人疑惑点组内解疑。
2、提出本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解答其它组提出的问题。
3、完成合作探究题(典例题)。教师要求:
1、各组间巡回指导。
2、教师主持(或学生主持)小组间答疑。环节4:精讲点拨
师生互探:综合题、典例题探究。要总结规律、方法、思路、技巧。
1、教师对某些存有问题的知识进行点拨精讲,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突出知识的迁移应用。
2、教师给出典型例题,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完成,然后分组交流体验和收获。
3、师生共同剖析典型例题,真正弄懂、弄通典型例题,并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式的训练。
4、通过对精选典型例题体验和剖析,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型例题在选题时要注意: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不要追求偏、怪、难。此环节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求解,再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交流时要注意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在交流时还要注意解题规律的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交流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环节5:有效训练(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本环节是对复习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又一次升华。要精心设置巩固练习题目,要注意练习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要少而精。此环节要求学生迅速做好巩固练习,然后对学习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其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应及时矫正、补偿。
课堂总结是整节课系统的概括,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落足点和归宿。应该包括:(1)站在整个中学知识体系的高度,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2)概括总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3)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进行强调,同时选配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练习等。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分层次的课后训练。习题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要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二是必要的再复习,再提高,再巩固。
三是课后的相关问题的应用、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复习课模式二
【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倡导专题学案导学模式。专题复习课的基本要素:(1)考纲考点考题解读;(2)基础知识梳理;
(3)样板母题示例-总结规律方法;(4)难点疑点查漏解惑;
(5)跟进练习-理解巩固提高。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将学科知识综合专题化、专题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变换复习角度,提高应用能力。复习课时间短、内容多、容量大、节奏快,因此对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有较高要求。一堂成功的复习课,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① 重复性: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它帮助学生避免原有知识被遗忘,同时又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认识的层次,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
②概括性:化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思想方法,它与具体的表层化学知识相比,更加抽象和概括,因此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它,需要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复习时,总是要适当地对化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和揭示,通过对具体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复习,上升到对通性通法和一般原理的掌握。
③系统性:化学复习课在重复和概括的基础上要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工作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使这个系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便于储存、提取和应用。
④针对性:一是针对所要复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复习的方式方法。二是针对“学情”,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精心编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训练题目。
⑤综合性:在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选取综合型的例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互动性:复习课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去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学习活动,使知识得以“升华”。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复习目标制订的针对性,复习设问的启发性,复习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问题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归纳知识的系统性,小结概括的准确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以及板书的清晰等等。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饶有兴趣地再一次学习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复习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师艺术的造诣。
⑦形式的多样性:复习课的功能是:查缺补漏,矫正偏差、防止误解;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概括提高、综合拓展、灵活运用,最终落实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多项的功能,随着复习的侧重不同,可有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
⑧反思性:复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回顾与系统化,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改进对知识的认识,在自我评价和接受评价中反思自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评价与反思,发展化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复习课的教学,我们应当考虑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为他们创造比较多的交流机会。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建构科学的结构,为不同的学生留出层次各异的思维空间,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这是我们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讲评课教学
讲评课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其目的在于查漏补缺、规范解答、开阔思路、提高能力,但现在的化学讲评课教学中仍有采用机械地逐题对答案、改正错误和教师单纯讲解的方式,往往就题论题,面面俱到,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这严重影响了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课前准备
1.精心挑选题目组成测试试卷
试卷题目的选取十分关键,切忌不管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而随意选用成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题,难度适中,试题选取要以完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试卷的编制要实行编审制,责任到人。2.课堂测验
测验是学生最好的独立思考活动。精心挑选的试卷万不可当作练习作业布置下去,要严格按照正规考试的要求来操作,要定时完成。同样的一份试卷,作为练习和作为测验效果差距很大。
3.评阅试卷
教师评阅能保证阅卷的准确合理,保证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答题的具体信息,要做到“第2节”讲评。
4.做好有关的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多数教师淡化这一重要环节,或者仅仅简化为统计某一题目的出错人数。为了保证统计工作的真实有效性和可操控性,具体操作可分为以下几项:(1)统计错题时要统计出错人数及错误类型、出错的群体,要统计吻合率。
(2)统计得分时,计算各题的平均分,以此衡量全班对此类题的掌握情况。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定出纠错的具体措施。
(3)对学生试卷中的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4)分析学生对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定出补救措施,设计好针对训练题。
(5)将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改正错题,分析错因。必要时要进行个别谈话。5.根据考试情况,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知识查缺补漏学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再去复习知识,深入理解方法;学案的设计要紧扣考试出现问题,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多元化,如填空式、简答式等。课中实施
测试后应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讲评。为了保证试卷讲评顺利进行,归纳了如下几个环节: 环节
1、分析激趣(分析考情,情感激励)
首先大体介绍测试中学生表现情况(不是成绩的公布),试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1、试题分析:
教师对试卷或练习题的题量、结构、难易程度、课标要求、考点、热点等方面做简要分析。
2、卷面分析(1)课前教师要认真批阅试卷或练习题.做好试卷批改记录。(2)要认真分析共性和个性错误及出错的原因,反思教学中存在的失误点,确定采取的补救措施。初步明确矫正方案,拟定讲评课的教案。
3、数据分析:对各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表彰先进、鼓舞士气。环节2:自我纠错
学生对出错的问题进行自我分析,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粗心造成的,这部分题目学生刚刚考完可能就已经发现了,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纠正、反思此类错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一定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此类错误教师没必要再去浪费时间讲解。学生自我纠错的目的:(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纠错的能力;(2)通过自我订正,弥补知识缺陷,更正错误认识。学生自我纠错的步骤:(1)学生针对错误,通过阅读课本、同学讨论、询问老师、自我思索等方法解决疑难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自我纠错的注意问题:(1)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2)教师要深入学生,广泛搜集各种信息,作好记录,并把错误归类,为归类讲评作好准备
环节3: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题,提交到小组内学生间交流和讨论,通过生问生、生教生、师教生相互讨论达到弄懂弄透,这样获得解决的题目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即使有一部分仍然无法解决,讨论交流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放大,突破,升华。讲评时不能因时间紧、量大而只顾教者讲,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讲评课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活动。要给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发言和展示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包括典型错误的思考、巧妙的思考等,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
环节4:精讲点拨(归类点拨、同法提升)
(1)选择好要讲评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确定讲评顺序。
选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试卷测试内容范围内的重点题目;二是学生错误较多的题目;三是解决方法灵活多样的题目;四是题目有变式或变换的价值,有利于知识、方法、能力体系的形成;五是题目与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可以拓展,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利的题目,或者是能引出继续学习的内容、方法的题目。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组织、引导、参与。
讲评切忌平铺直叙,更不能成为简单的对答案和说答案。应先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思维、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归纳出解题方法。
应该将较多的时间用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避免“就题论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1、点拨升华:教师要结合具体典型试题,从出错点、出错原因、规范要求等方面进行归类讲评。并通过回顾过去做过的题目以及对本题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善于总结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有明确的评价,既要有科学、完整的答案,又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环节5:有效训练(变式训练,跟踪检测)
对于出错多或不会的题目,教师讲了,学生当时理解了,但是换个角度可能还是不会(或出错)。教师应当围绕该问题再设计出一些变式练习,进行当堂训练,以求巩固和加深。可设置以下两种类型的训练:
1、变式训练:针对学生集中出错的试题,教师出一些变式训练题进行强化巩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开拓学生视野。
2、跟踪检测: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变式检测、过关登记,达到“清”的目的。针对性训练的目的:对讲评的效果做进一步的检验,并通过训练形成能力。针对性训练的步骤:(1)出示练习题,学生做练习题;(2)教师巡回辅导。针对性训练的注意问题:(1)习题的选编必须依据考试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2)针对性训练也要独立、限时完成,以培养应考能力。课后认真批阅,做好再一次的订正的准备;(3)习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差异教学的精神。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必要的复习巩固,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整理错题。如:
(1)在专用《错题集》上订正错题,订正不能满足于写一个正确答案或写出一种正确解答就了事了。每一个错题都要求学生按如下格式订正: 第几题:„„ 正确解答: 错因:
(2)整理一题多解,充分体会、内化。(3)作出得失分统计分析,定出下次目标。(4)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训练题。
(5)结合个人实际,自选并认真完成一部分针对训练题。
二是教师要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技巧、技能、方法、思路,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心编制二次过关试题,让学生再通过做相关试题落实知识提升能力。
三是二次过关试题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一堂成功的讲评课,应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讲评的目的不是为完成具体的作业、测验题,而是通过讲评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提高能力。要质量,不求数量,杜绝为做题而讲评。
(2)针对性原则。即针对教学大纲、针对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对教学大纲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思维易造成障碍,学生理解与应用较为困难及普遍易错的内容,要作重点讲评。不求面面俱到,不求逐一讲评,杜绝苦练题海。
(3)思维性原则。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关键,讲评课中要注意避免学生只会对教师所教内容与方法的呆板模仿,生搬硬套,从而成为教师思维的简单重复与整理。这就需要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审题、析题的讲解及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传授,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求一课讲很多,只求每讲一课学生思维有进步,能力有提高。
(4)训练性原则。通过讲评课,使学生无论从审题、解题,还是知识的整理、深化与强化上都能得到再训练与提高。
(5)系统性原则。每讲一个题,虽只能解决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若教师讲评中有意识突出此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作用,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将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再将其加以适度加宽与深化,即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与系统化。这样,学生的知识及能力体系也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依上述五个原则,上好讲评课的首要环节是作好备课工作。教师不仅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讲评课,更重要的是课前作好两个分析(包括定量统计)和教学设计。两个分析即试卷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分析时,既要分析试题考查内容的知识分布情况,考查目的,难度系数及试题本身的优点与不足;还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得失分情况、知识缺陷、审题和析题能力、心理障碍、思维层次、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与主要性、知识应用中的创见性等。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做到讲评有的放矢。
讲评课的质量高低体现于“五忌”与“五要”。
“五忌”是:
(1)切忌开始上课就批评学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忌把讲评课上成公布答案课或是简单的改错课,宁可一课一获。
(3)切忌教学方式呆板,就题讲解,平铺直叙。
(4)切忌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废话满堂。
(5)切忌从上课到下课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无学生的积极活动。
“五要”是:
(1)要讲考查目的。即不但教师清楚所考查的知识点与对能力的要求,还应让学生明白,也就是使学生明确通过对此题的训练从知识到能力上应该达到什么层次。
(2)要讲清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而不死,活而不乱。
(3)对典型题,要讲清解题的依据、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学会找破题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生做一个题会一类题。
(4)要讲解题技巧,开拓学生思路,不但要使学生会一题多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繁题简解,难题巧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5)要讲解题中易疏漏或易犯的错误,使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分析,破除知识应用中的惯性,注意问题的特殊性,提高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增长经验。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贵州省遵义市教研室 潘泽远
当前,课型研究如火如荼,课型类别异彩纷呈。至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和系列操作程序。而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阅读教学所采用的课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怎样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采取多样化的阅读课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飞跃,形成课堂阅读教学的特色,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研究。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只有一种课型——分析课;一种教法——介绍背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法。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型模式,严重地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思想——转变教师的角色与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存世界、生活世界、情感世界等有着一定的距离。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课程改革倡导者为教师怎样完成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操作的转换感到担忧,而教师却为新课程改革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感到束手无策。我们认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构建新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型,能够有效地为教师提供一种可资参考与借鉴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使教师缩短从理念到操作的距离,更快地转换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为了帮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快找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切入点,建立起阅读教学有特色的课型,构成课堂阅读教学的课型体系,我们有必要对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进行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即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以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内容、一定的方法所精心设计并组织起来的授课形式,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转换教育理念、把握并落实课程改革目标与理 念的具体操作方式。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应当努力地在传统的平台上去作进一步的改革,并以创新的态度去构建新的课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构建新的课型,以便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具体化,成为教师可运用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构建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模式,解决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设计出多样化的课型,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同,需要相应的不同课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课型;根据自身的特点,选用不同的课型。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课型,我们主要研究10种基本课型。即朗读课型、背诵课型、说读课型、讨论课型、质疑课型、分析课型、摘抄课型、读写课型、欣赏课型、表演课型等。
下面就10种基本课型作逐一介绍。
一、朗读课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诗歌及比较优美的散文,采用朗读为主的课型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感悟和把握。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理解内容是目的,指导朗读是手段。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读知识。
结合课文朗读,学习语调、语速、重音等朗读知识。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读技能。
学生朗读课文,确定每段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第三步:讨论朗读体会。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出重音,活用语调,巧用语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谈自己的体会。例如:
这个词为什么要读重音?由读准重音的理由谈对词语的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调?由把握语调谈对句子的理解。这段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速?由语速的运用谈对内容的理解。
朗读到位了,文章理解了,体会也便加深了。
二、背诵课型。通过指导背诵,巩固字词,理解课文,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先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大意,读出正确的断句。然后确定背诵目标,是背诵全文还是背诵段落,是当堂背诵还是课后背诵,必须明确目标,才能提高背诵的效率。如果没有明确的背诵目标,没有切实可行的背诵计划,泛泛而背,背多少算多少,背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则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的背诵。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寻找不同的方法背诵。如画面背诵法、层次背诵法、字头背诵法等等。
第三步:背课文,测背诵效果。
背得如何,通过抽查,测试背诵效果。
三、说读课型。边读边说,按要求说课文的内容、特点,通过“读”和“说”,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说话能力、概括能力。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整体感知。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让学生把他们的感知说出来。教师要明确说话的要求,或用一种句式来说,或用一句话来概括,目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知道说什么,怎么说。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揣摩语言。让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句子,或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说出这些段落、句子的作用或特点。说什么,怎么说,教师要明确 提出要求,并作示范。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评价鉴赏。阅读全文,让学生自己感悟,说出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点,不求全面,然后整合。
四、讨论课型。这种课型是在系列问题导引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生、师——生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品质,使学生在自读准备和讨论(议论、辩论)的活动中,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不仅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又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等。
要求教师准备好有意义的讨论话题。教师要多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拿着书争论,援引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教师事前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学生感兴趣,能让学生讨论得起来。
第二步:圈点课文,准备讨论。以读书为主要准备活动。学生围绕讨论题目自读、圈画、批注或写简要心得体会,准备讨论发言。
第三步:依据课文,展开讨论。按要求根据中心议题展开讨论。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师相机诱导,启动思维,拓宽思路,将讨论引向深入,并且维护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创新精神。
第四步:再读课文,小结讨论。小结的目的在于明确认识,明确结果。
五、质疑课型。这种课型着力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喜欢读书生疑、会发现问题并且敢提问、会提问的品质。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还 学生提问的权利,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对个别学困生,教师应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并用多种不同方法引导质疑,从而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发现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发现疑难问题或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标上记号或注脚。
第二步:再读课文,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学生使问题更明确,肯定最佳问题或归纳出问题的几个方面。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直接影响这类课的质量与成功。学生所提的问题一般有这些特点:简单、广杂、琐碎,或是离奇古怪,抓不到重点。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提问方法,如从课题切入提问、从关键词切入提问、从难句切入提问等。对于学生提的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可训练学生在多读课文中自己解决疑点。对于广杂、零碎的问题可教给学生梳理方法,训练他们逐步形成提问的能力。对于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师可板书,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类问题。
第三步:熟读课文,分析、解决问题。带着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进行分析,组织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在讨论中求答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分析课型。这种课型注重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行文思路的分析。运用分析课型,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分析写了什么。从字、词、句等基础入手,读通课文,读熟课文,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理解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概括内容。写了什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概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提高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写了什么,不是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是以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概括的方法,训练学生概括的能力。
第二步:读课文,分析怎么写的。在理解“写了什么”的基础 上,要进一步探究作者是“怎么写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探究:看用什么结构写的,用什么手法写的,用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写的,等等。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从文章中学到真正“语文”的东西。第三步:读课文,分析为什么这样写。阅读一篇文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作者为什么样要这样写呢?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些方面进行探究:看是否为了表达中心,是否为了刻画人物,是否为了渲染气氛,是否为了说明事理,是否为了阐明观点……分析为什么这样写,才算是“精读”了一篇文章,才算是有了收获。
七、摘抄课型。阅读课文,摘抄精彩的句子、语段,并熟读成诵,加强语言材料积累。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确定摘抄内容。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读通句子,读懂文意,确定摘抄内容。
第二步:抄句段,熟读摘抄内容。认真抄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摘抄的精彩句子、语段,熟读成诵。
第三步:谈体会,说出摘抄理由。全班或分组进行交流,联系全文,说出摘抄的精彩句子、语段好在什么地方。
八、读写课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写作宝藏,以对课文的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评析等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来促成读中悟写,写中思读,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立意等特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抓住课文特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抓住课文主要的写作特点。
第二步:思,确定训练形式。认真思考,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或仿写、或缩写、或扩写、或改写、或续写、或评析,确定写的形式。第三步:写,完成读写任务。根据确定的写作形式,进行写的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第四步:说,交流读写体会。完成写作后,全班进行交流。
九、鉴赏课型。这种课型以鉴赏为主要内容来安排的课型。组织学生品读分析,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感知内容。通过对课文进行逐层深化的音读、意读、情读和美读,达到自主理解内容的目的。
第二步:品语句,领悟含义。以品味语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达到领悟全篇意蕴、情感的目的。
第三步:析手法,评价作品。分析文章的手法,对作品作出评价,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文章是怎样写的,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写。
品味文章是怎样写的,要教会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探究: 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结构写的?按什么顺序写的?用什么手法写的?用哪些词语写的?等等。
分析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为了表现中心;为了刻画人物;为了渲染气氛;为了生动形象,等等。
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才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读出自己的感悟,作出自己的评价。
十、表演课型。这种课型是一种集语言感悟、理解、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综合运用的再创造活动。把语文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适合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特别是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设计一个表演性的课堂环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表演,学懂课文,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化文字为具体的形象。既感悟课文,又培养创造能力。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阅读课文,感知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读书,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为表演打下基础。
第二步:根据课文,设计表演。启发学生在课文中找戏,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一篇课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时酝酿,分角色、论台词、议细节,改变文体,设计表演。如把《狼》、《宋定伯捉鬼》等文改编成白话文,从不同的角度设想出不同的角色,或讲故事,或模拟表演。
第三步:小组排练,进行表演。
这10种课型当然不是截然分开,只是各有侧重罢了。教师可以把几种课型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课型;可以根据新的教学内容,创造新的课型。既要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使得模式有助于教师讲清楚事物的规律,使学生通过模式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种模式去进一步探求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提高阅读水平。
2006年11月22 8
第三篇:课外阅读课基本课型
课外阅读课基本课型
(1)读物推荐课
这种课型,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断,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而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2)方法指导课
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浏览性阅读、吸收性阅读、细品性阅读。
(3)读书笔记课
这类课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读物欣赏课
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读、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5)表演汇报课:
学生表演自己读过书里的一个角色,背他的语言,说故事背景,表演给其他同学看.(6)读书论坛:
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提出两个对立观点,让学生读书后展开论坛.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一、概念课结构:
1)上好一节概念课,应体现该课型一般的课堂结构:
2)概念课教学应遵循如下的“教学控制框图”:
二、公式、定理课结构:
(1)上好一节公式、定理课,应体现该课型一般的课堂结构:
(2)公式、定理课遵循如下的“教学控制框图”:
三、习题课结构:
四、复习课结构:
或题组式复习课结构:
五、测验讲评课结构:
第五篇:课外阅读基本课型教学模式
东台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基本课型教学模式
东台市第一小学
目 录
第一部分
基本课型概述 ………………………………………………………………………1
第二部分
各课型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2
第一节
读物推介课 ……………………………………………………………………………2
第二节
读中交流指导课 ………………………………………………………………………2
第三节
成果汇报课 ……………………………………………………………………………4
第三部分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5
《汤姆·索亚历险记》推介课教学设计 …………………………………………………………5
《乌丢丢的奇遇》读中交流指导课教学设计 ……………………………………………………6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案设计 …………………………………………………………9
第一部分
基本课型概述
一、依据不同分类标准的课型划分
依据文本体裁,可分为诗歌阅读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赏析课、读写课、诗配画欣赏课、诗歌阅读链接课等;故事阅读课,基本课型有故事复述课、赏析课、表演课、续编课、画故事课等;小说阅读课,基本课型有小说赏析课、名著导读课、表演课、创编课等。
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读物推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推荐课;方法指导课,基本课型有读书笔记指导课、阅读方法专题指导课等;交流赏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赏析课;成果展示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故事表演课、读书知识竞赛课、读书演讲课等。
依据文本蕴含的主题分类,可分为母爱类主题、爱国类主题、诚信类主题、友情类主题等。
二、基本课型的确定 1.课型划分的交叉与融合
李政涛教授指出,“课型划分的复杂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维度之间常常有交叉”,“二是每一课型都可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有时为了使课型分类更为简洁清晰,“可将其划分为基本式课型和变式课型”。
我们尝试着将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指导课课型进行分类,由于划分的基点不同,分成了三大类,但是这三大类中其实是有交叉的,比如经典诗歌指导课课型中也可因教学形式的不同再划分出经典诗歌推荐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而经典小说指导课课型也可由于主题的不同选择划分出诚信主题的、勇敢主题的、成长主题、爱国主题的等等课型。另外每一大类下的小类还可划分得更为明晰,于是就有了上文中各类课型下的基本课型。因此课型的划分其实是既有交叉又是融合的。
2.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我们认为可将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读物推介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这三种课型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1)三课型的涵盖面广
以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三种课型,可以涵盖以文本体裁及主题内容划分的几种课型。(2)三课型可体现一篇文章及整本书的阅读过程
一般地说,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或一部经典作品,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即读物推荐,引导学生认识经典,注重读书方法的点拨;交流赏析,师生、生生互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升阅读的品位,让思维产生碰撞;成果展示,用各种形式展示读书成果,分享阅读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
各课型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第一节 读物推介课
读物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以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作为课外阅读的“奠基”和“引领”,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把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展示书名→设置悬念,巧妙荐读→精选片段,初步感受→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2.具体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推荐课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一般来说,可用动画视频、插图、歌曲、猜谜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当然,展示书名的时机可灵活一些,可在课始,也可在课中、课终,不必死搬教条。
(2)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设置悬念是推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方法有:作者介绍,巧用书评,目录激趣,问题质疑等。
(3)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书中人物描写独特鲜活、叙事简洁流畅、文字纯净唯美、意境高雅清远、情感真挚深沉的句段,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阅读的欲望。
(4)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读书计划可依据所读作品的篇幅灵活制定。
首先,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阅读小组。自荐组长,制定好本组的阅读计划,按本组计划开展活动。保障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为看书时摘录好词佳句做准备,每天坚持摘录几个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并多写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每周五下午阅读课作为阅读交流课,交流各自一周来阅读的心得和感受。最后,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课外阅读,每月月末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会或班级故事会,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每月各评出一名“阅读之星”或“故事大王”。
第二节
读中交流指导课
读中交流指导课,即主要针对整本书或某一系列的书,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进行有效课堂交流指导的课。在读中交流指导课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感想、谈体会、提困惑、解疑难、析内容、评人物、议写法,让学生分享读书收获,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持续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1.课堂结构
回顾书本,畅谈收获→提出困惑,质疑问难→精选话题,深入指导→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2.具体操作说明
(1)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概述。可以让学生谈谈弄清
作品主要讲了什么,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作者叙述的脉络;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人物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大体经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提出困惑,质疑问难
课堂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出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存疑再读——解释疑难。
这个环节,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研读文本,对文本中的问题作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作好指导的准备工作,以期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3)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继学生充分交流阅读收获、质疑问难后,教师需要精选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内涵到表达方式进行评论,解读作品的深刻意蕴。
一本书里隐藏着很多主题,它们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应该考虑话题从哪里来更合理。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话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伙伴同读”,并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梳理出比较有价值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来源于学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学生情感的聚焦点、疑难的纠结点,最能调动他们的讨论兴趣,最易形成错综交互的言语信息场。
其次,提出的话题应力求少而精。如果教师疲于提问,学生则被动应付,面面俱到,往往一面不到,高耗低效。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主话题,它从实质上统领和包蕴学生在课前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话题,具有较大的语意容量,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第三,提出的话题要能引导学生呈现思维历程。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让倾听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体验分享的乐趣,逐步养成追根究源的阅读习惯。
一部优秀作品,总有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会成为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定格留在读者脑中。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追述阅读过程中令自己或难忘或心动的细节,如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再现、咀嚼,感悟其中的深意。
作品由形式和内容所构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更因其高超的表现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而流芳。因此,品味语言也是阅读交流指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品得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技巧,方能更好地实现迁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身在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最具表达效果或最能彰显作品语言风格的精彩语段,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诀窍,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交流、引领,学生才和经典作品真正相遇,他们话题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通过读中的交流指导,会激励学生再次走进书本,学生的视角就会被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
课堂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为后面的成果展示课做准备。
第三节
成果汇报课
通常情况下,成果展示课是学生读完一本或一类书之后的一次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展示,如自己设计的书签、采蜜卡、摘抄本、读书笔记、手抄报、自创绘本、日记、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展板,展板可设一些栏目,如读书明星的照片、读书心语、班组读书活动照片、参加读书活动获奖证书等。静态读书成果可放置于教室读书角、走廊、楼道等处,定期更换。
动态成果展示则以课堂或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为舞台,低年段以儿歌童谣的朗读、背诵、童话寓言等小故事的表演为主。中年段的展示形式竞赛、闯关、讲故事,可称为“开心辞典”班级版。高年段的展示形式多采用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等,展示学生深度阅读成果,引领学生走向人物心灵世界,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展示,适时评议→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2.具体操作说明
三个年段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不同,因而他们的读书成果展示课型结构是有所区别的。但大致来说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用生动的语言或有趣的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入到课始状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敢于展示,乐于展示。
(2)自主展示,适时评议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低、中年段的学生可用表演、朗读、小组对抗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拉开成果展示的序幕,教师对于学生展示时的突出表现及闪光点,应适时表扬激励,提高学生自信心。而高年段的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层次应稍高些,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进行文本鉴赏、书评、比较阅读,并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点拨提升,将话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联系亲身体验谈自己的认识。当然,在整个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做及时的点拔与指导、调节气氛、把握时间,让学生的展示层层深入,异彩纷呈。有条件的,可请家长及小助手合作主持,让每一次展示都有高质量。
(3)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当堂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多元评价,用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小组及学生个人的读书成果,也可发奖状、新书等作为优胜者的奖品,或者把展示活动的电子照片赠送给每个参与者作为纪念品。一本书读完也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阅读的后续活动还有很多,比如相关主题的诗文选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以此实现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第三部分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推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推介和交流,初步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内容,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2.激发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带着准备去读书,学习做读书笔记。
3.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确立正确的阅读思想,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围绕汤姆的四次历险简介全书,让学生带着期待,带着读整本书的方法走向《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前准备:
1.到图书馆借阅马克·吐温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2.了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及其作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1.教师语言渲染,深情介绍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2.出示马克·吐温图像。他,就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部小说,就是根据他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写成的。板书:名著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
二、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1.看封面,初步了解。
观察封面内容,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切给你什么感觉? 这样一本书,你最想了解什么? 2.认识汤姆,了解历险人生。主人公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子呢?
教师朗读所选句段,学生边听边想,把听到的文字想象成画面。①初次见面,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②师简介汤姆的身世。
三、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荒岛历险】——感受情节演绎的精彩
1.他们在荒岛上干什么呢?出示句段,指名三生开火车读。2.比照一下你的生活,汤姆的这次荒岛历险,让你有什么感受? 3.想象续编汤姆的荒岛生活。!
4.人物印象:再次见面,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 【墓地历险】——感受心理描写的细腻
1.出示文字,阅读交流:作为这起命案的目击者,汤姆和哈克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2.辩论:你能理解汤姆和哈克的做法吗?
3.出示庭审文字片段,自由地读一读,揣度人物心理:由发誓不说到犹豫不决再到说得起劲,你知道汤姆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4.人物印象:同学们对汤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鬼屋历险】——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1.出示文字自由读,猜一猜:他们在鬼屋里遇到了谁? 2.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知道什么?
3.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欣赏这几段文字,感受作品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刻画的细致逼真,感受作品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
【山洞历险】——感受人物成长的历程 1.观看视频。
2.人物印象:在身陷绝境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汤姆呢?
四、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1.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个阅读小组,各小组自行推举出小组长,发放《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月阅读计划表。
2.组员交流,完成月阅读计划表。3.小组汇报,形成班级月阅读计划表。
4.组长发放读书交流单,学生课后完成,为下节阅读交流指导课做准备。板书设计:
名著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
精彩的故事情节
细腻的心理描写 生动的语言表达 鲜明的人物形象
《乌丢丢的奇遇》读中交流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的主要内容,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畅谈人物的大体经历。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3.围绕“乌丢丢的成长历程”这一话题,启发学生多元思考,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围绕“乌丢丢的成长历程”这一话题,启发学生多元思考,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技巧。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乌丢丢的奇遇》并在书上适当批注;学生完成“心动妙语卡”;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1.同学们,读书是快乐的!开学一个月来,我们在《乌丢丢的奇遇》里收获着一份快乐与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请出老朋友——(揭题《乌丢丢的奇遇》)
2.书名中哪个词最吸引你?“奇遇”是什么意思?
(特别神奇的经历)
3.乌丢丢有哪些神奇的经历呢?能看着目录(出示目录)挑一个你最喜欢的,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
师:同学们,读书看“目录”是个好的习惯,“目录”体现了书的结构,《乌丢丢的奇遇》采用这种“串珠式”的结构使我们轻松把握了故事的线索,了解了故事的情节。
二、质疑问难,提出困惑
1.读懂了情节,就走进了一个个奇遇。刚才在说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不少人物,想见见他们吗?
(依次出示乌丢丢、芸儿、珍儿、吟痴、布袋爷爷、蘑菇人、逆风的蝶图片)
2.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老师没有难住大家。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最让你念念不忘的是谁呢?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相机指导方法:
(1)通过具体事情来体会人物特点,是读书的好方法。(2)对照自己真正的与书中人物对话,是我们深入品读的方法。
……
小结:随着同学们的介绍,一个个可爱的、善良的人物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人物是小说的主要元素,读小说,就要亲近人物,感受人物。
3.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你的小脑袋里产生什么问号吗?我们一起来交流。
教师启发: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 有没有什么情节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4、老师发现同学们提的问题关于内容、人物、表达的都有。会思考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能解决那些疑问,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1.乌丢丢的经历是神奇的,大家都特别关注乌丢丢的成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乌丢丢的成长历程。
2.最初的乌丢丢只是一个特别会跳的小木偶,还记得他的出场吗?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这是一出独角戏,上场的就是独脚大侠乌丢丢,他弹跳自如,腾云驾雾,把小观众看直了眼,早忘了手中没吃完的晚饭。
想看看乌丢丢到底跳得有多好吗?(品读文字后播放视频)
你看,此刻的乌丢丢越跳越轻松,身轻如燕,脚下生风。他一会儿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天上打一个旋子,一会儿又直冲而下,当快着地时,又如一片羽毛似的,落地无声。
从哪些地方你可以读出乌丢丢跳得特别轻松灵活呢?(金波爷爷就是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和这一组关联词,把乌丢丢跳舞时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
3.后来,独脚大侠乌丢丢被遗失到了草丛里,一位善良的姑娘捡起了他,她是——(珍儿),珍儿还给了乌丢丢一个新的生命。(出示)
现在小脚丫开始用嘴巴说话了,他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他的眼睛开始转动,手臂开始挥舞,它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小丑娃了。
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4.乌丢丢拥有了新的生命,他有了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金波爷爷又是如何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写下神奇的经历的呢?课前,大家都一致推荐了《逆风的蝶》这个故事,并摘录下了自己的心动语言。
请拿出你们的“妙语推荐卡”,把你的心动妙语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待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
5.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感谢刚才所有的推荐者,你们都是最棒的读者!这真是乌丢丢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逆风的蝶教会了乌丢丢——
6.其实,在乌丢丢这一路的奇遇中,教乌丢丢的人还有很多。谁来说一说:(出示)——————教会了乌丢丢——————。
7.就在这样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中,乌丢丢成长了(出示)
乌丢丢去找布袋爷爷时,他很想告诉他:小脚丫回来了,虽然晚了一步,但他现在变成了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了,他的胸膛里有了一颗人的跳动的心,他觉得自己肩上有了一份责任。
8.于是,在看到珍儿越来越不方便的脚时,他(出示,指名读,配乐)
乌丢丢把自己的体温力量一点点地给了那只残疾的脚。他在慢慢消失、融汇。当他感到轻松、愉悦时,他已变成了珍儿健康的一只脚了。乌丢丢把自己的脚给了珍儿,也把自己的爱给了爱他的人,他们的生命已经合二为一了。
(点击出示四段话)
师:同学们,这就是贯串整本书的乌丢丢的成长过程,他从一个只是会跳的小木偶到一个有生命的小丑娃,再到变成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又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爱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乌丢丢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
如果把整本书读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9.对于乌丢丢这样神奇的经历,你们一定深有感触,请拿出笔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在你的心语卡上。(生交流)
师:老师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你们不仅读懂了乌丢丢,更读懂了金波爷爷。金波爷爷曾这样说——(齐读)
人生的财富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爱。我想用童谣中吟痴老人和乌丢丢的故事告诉你,有爱滋养的生命,才是鲜活、美丽和不朽的生命。
老师衷心希望每个同学都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10.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发现这本书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在每一个篇章的开头都有一首诗。)
是的,这些诗每首都有14行,可别小看它,它有一个名称叫十四行诗。整本书是由14首十四行诗和一首尾声组合而成的诗花环。前十四首诗前一首诗的结尾是下一首的开头,第十四首的末句又与第一首的首句相同,特别是尾声是由前十四首的第一行依次组成,表现了整首花环诗的主题。我们来读一读——
看来,我们读一本书还要关注它的独特表达。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1.今天这节课,我们有了满满的收获。“好书不厌百回读”,如果第一次读,同学们只是关心了有趣的情节,再次品读老师相信同学们就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关注乌丢丢的成长,关注外形、动作、语言、场景的描写,真正体会到金波爷爷语言表达的艺术。
2.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再次读书的收获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老师给大家推荐读书笔记的12种模式。期待我们的下次成果展示课会更精彩!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汇报阅读《三国演义》的成果,了解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通过闯关活动和自我阅读成果的具体展示,激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获得阅读上的认同,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理解感悟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以《三国演义》为依托,展示自己对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个性化见解,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感悟评价能力。
课前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按要求完成个性化读书笔记5则。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材料,以备交流。3.成立学生评委团、选出家长主持人、设计测试题目。4.制作“金牌三国迷”证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支歌,它与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有关哦。(板书:我是小小三国迷)
2.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猜出来了。这支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之前我们已经阅读过这本书了,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为三国迷的请举手。
师:读书认真的同学就是有自信。不过,要获得三国迷的称号,可是要经过认证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汇报《三国演义》的读书成果。
二、自主展示,适时评议 1.闯关测试之综合问答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邀请到一位家长嘉宾主持,他要先考考大家对三国知识到底了解多少。(点击出示:“知识大冲浪”)
家长主持人:先来进行现场抢答?(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师:同学们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可真了不起。
2.测试之成语比拼
过渡语:《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名著之一,它留给我们众多的文化财富。由三国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数不胜数,谁想说说?(你说)
家长主持人:老师也罗列了一些,咱们来看看。(点击出示:“成语天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测试之歇后语集合
过渡语:三国,是一个乱世,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迭出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人物,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歇后语,老师收集了一些,考考大家。(点击出示)
4.自我阅读成果展示之小组个性化成果
过渡语: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是各个阅读小组展示小组特长和风采的时间。请各组代表上台进行读书成果展示。注意了,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评委,上台的同学要对自己的成果作一番具体介绍,金牌三国迷将在你们中产生。
预设:讲故事小组—— 人物评价小组——
手抄报小组——
演讲小组——
评选出优胜阅读小组。5.自我阅读成果之个人读书笔记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准备了自己阅读的成果——读书笔记,下面请展示在座位上,每组的学生评委团负责给本组成员的作品打分,评分标准见屏幕上读书笔记的要求,推选出“小小三国迷”候选人。
三、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1.这屋子里挥洒着一股英雄豪气。下面有请我们获得“金牌三国迷”称号的同学和阅读优胜上前领取证书!
2.请同学们给“小小三国迷”候选人投票,咱们就用举手的方式,得票超过一半的就可以获得“小小三国迷”的称号,没有名额限制。
3.请“小小三国迷”上前合影留念。
4.我们一节课的容量很有限,对于《三国演义》同学们还有很多自己的阅读收获,老师建议大家可以设计一节以《三国演义》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后让我们在历史的天空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今天的阅读成果汇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