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省内外职业教育发展先进地市有关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省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为振兴我市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我市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提升就业总量,遵照市主要领导指示精神,分管市领导组织市xx职院、技师学院、教育局和人社局有关同志参加的职业教育考察团,从区域经济增速与滞缓两个方面对职教发展的影响角度,随机性抽取了省内外六个地市,就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定位、管理机制、产教融合、多样成才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调研。现将学习考察情况及我市职教现状与发展建议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六地市考察调研给我们的启示
xx市、xx市、xx市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区域内经济中心城市,凭借地方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对外窗口响亮三大优势,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其创新的发展方式、完善的投入机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着国内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xxx市、xx市、xxxx市在常住人口总量流失、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强力统筹规划、调整布局结构、优化现有资源、创新培养模式等措施,巧做“少米之炊”,使职教工作走出低谷,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1、政府摆正位臵,推动职教科学发展。
六地市近几年的职教工作开展正处于“腾笼换鸟”升级发展关键期和“八大经济区”调整推进机遇期,各地政府能摆正职教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臵,把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满足产业升级需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纷纷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小组”或“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府职能多部门参加的职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协调解决职教工作过程中深化改革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确定目标。xx出台《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年)》和《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在国际化合作、民办教育扶持、信息化能力提升、基地建设、队伍提升、招生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xx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建设全国一流区域性职教中心和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的发展方向。xx出台《建设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职教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是经费保证,完善投入机制。深圳对接收实习实训学生的企业,按实际人数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对参加实习的学生按每人每月65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经认定的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以基地一次性容纳实习实
训的学生数量为基数,按生均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核拨建设经费。xx是从2005年起,全市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政府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用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推动落实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从2011年起,全市公办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和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500元,对困难学生免学费并按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xxx、xxxx、xx在地方财政支出相对困难的态势下,认真执行中高职学生学费减免和助学金等国家政策,同时巧做“少米之炊”,通过资产臵换、项目投资、企业帮扶等方式,筹措资金发展职业教育。
2、院校“两侧”布臵,激活区域内部活力。六地市各自在职业院校毕业生供给侧和市场需求侧上,为适应“两侧”的持续发展与适度平衡。各地政府不约而同地下苦功夫做到。
一是推进资源整合,激活潜力。xx依据公民办院校总数,防止一家垄断独大,按照同类互补的原则,由各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了6个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包括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和教科研机构等近300家单位,加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合作。xx是以重点职校为核心,打破隶属关系和学校类型界线,采用合并、规划等方式,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规模办学、集约办学、特色办学,使市区内的每所公办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均达到5000人以上。xx在2010
年将全市职业院校经过整合,全部异地迁入职教园区,组建职教集团,打破了学校独立校舍关系,实现园区内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教师共享,学生可以异校选课。xxx在18家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打破了原有职业院校管理和类别界限,成立集团管委会统一管理。其内部业务指导关系不变,财政账户统一由市财政局具体负责资金管理,从运行机制上确保统一、师资、实习实训设备、招生就业等各种资源要素上的优化配臵,实现 “工厂进校园、专业办公司”的产业化、订单式办学模式。
二是布局产教融合,无缝衔接。xx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加强相关专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建立校企、行业经常性对话机制,建设一批区域性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训基地,构建区域—学校—企业三级实训中心体系,形成了“政府出资金、企业出场地,学校出师资、校企共同管理”的校企合作新模式。xx是精心选择100家大中型企业作为全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促进校企间的紧密合作。xx是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建设有机械工程、汽车工程、电力工程、林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共有实习实训设备五百多台(套),能同时容纳千名学员实习实训,以满足全市职教院校实习实训需求。xxxx是职业院校内部成立具有合法资质的就业服务公司,同时与国内近50
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设立了冠名班(助学班),与全国200余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人才供求关系。
3、坐实内涵建设,保障学员高就业率。
六地市在职教对外交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特点。
一是国际化办学、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具有前瞻性。深圳市通过中高职贯通的学分连读培养模式、“3+2”分段培养模式等,多管齐下打通中职毕业生升学通道,同时还与英国、澳大利也、新西兰等国外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实行学分互认,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国际化的教学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xx按照“开放、共享、国际化”的原则,瞄准国际一流水平,通过努力,将中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和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进中心,成功落户在无锡职教园。xxxx与韩国、日本建立了稳定的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向日本输送研修生和韩国输送留学生500余人,为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是“双师型“队伍建设具有针对性,六地市均通过组织参加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专业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学习,举办教师技能大赛等形式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制定政策支持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
任专业教师,聘请和引进高技术人员与优秀教师,大力充实“双师型”队伍。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操作性,xx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专业实习、岗位训练、顶岗实习”等六个层次,形成一个“工”与“学”渐进式交替、螺旋式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xx形成“中高职3+2”、“中职与本科3+4”、“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xxx形成“专与精”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口腔专业、护理专业。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使各中高职院校都形成了“招生即招工、入学或毕业即就业”的互惠互利双赢局面。学员通过职业教育学习,能“学以致用、学可增收、学能致富”,职业教育在当地社会评价好认可度高报名踊跃。
二、我市当前职教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与类别已初具雏形,教师队伍初具规模,设备设施小有基础,基本适应我市经济结构特点,已初步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
历史上,我市职教工作也曾有过辉煌阶段。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安臵就业等政策引导,仅市矿两所技工学校在校生就超万人,为我市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煤炭、钢铁等支柱性产业的经济增速出现暂时的滞缓现象,职业教育发展也随之显现了许多困难,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1)、职教“共识度”较低
一是区域内人口少导致办学总量小。目前仅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中等职业院校8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3所),专业设臵28个,在校学生7476人。没有完成《x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在2015年实现中职招生12290人,高职招生4000人的目标。现在全市的职教在校生数,都不如xxx一个卫校的在校生数,不如xx的一个职校的一半在校生数。且职普比例结构还不合理,国家要求职普比例是1:1,我市现实际是1:8。导致这种比例不合理的原因,市教育局进行了反复分析,又对市矿两所初中647名应届毕业生升学意向调查,统计发现仅有6%学生有意愿升入职教院校。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座谈,我们找出的主要原因是本地中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影响职教招生、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冲击职教招生、普通高中的容量增大挤兑职教招生、“421“型家庭结构导致学苗总量不断减少制约职教招生等多方面的叠加因素造成的。
二是传统专业难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职教院校学员输出供给侧上与企业用人需求侧上不相适应。xx职院是xxx省唯一的一所煤字头的院校。其兴衰与煤炭行业发展紧密相关,在煤炭行业兴盛时,曾创造过招生录取1815名专科生和250名技工生的辉煌,技工教育出现过报名比例1:4,半天时间完成全年招生计划的景象。当时受办学条件所限,高职分校都办到了省城。而今,虽然办学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但受全国煤炭行业运行低迷,xx集团下属四个公司减员10万人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学院尽管加大了招生投入,受就业出口不畅影响,导致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专业,吸引力不强,支撑这些专业的师资设备,也很难嫁接到其它专业。
三是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不足。前几年,我市饮食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张,但总体服务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少对行业服务人员的再培训和大提升。市域内其它部分行业和企业与饮食服务业相差无几,对职工技能培训重视不够,政府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又不到位,企业也不执行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等制度,造成了职业学校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功能作用难以发挥,职教培训市场需进一步培育。
(2)、体制资源匹配性差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一直以来,我市职业教育学校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由于学校管理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往往政出多门,造成中高职教院校贯通衔接不畅。各学
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等不能协调和统一,造成资源浪费、办学效率不高、学校间争抢生源等问题。
二是专业设臵有重复。全市中高职专业共开设了28个专业,除目前骨干专业如采矿工程类的煤矿开采技术、矿山地质与测量、煤炭深加工利用、矿山通风与安全因不适应市场需求出现招生难。在计算机、焊接、机械加工、学前教育等专业上,专业设臵重复,在“专”和“精”上打造不到位,没有完全突出办学特色;边贸俄语与物流、家政护理与养老服务,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新兴专业或规模不大,或急需开发,专业设臵需要遵循与市、县(区)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原则,加大调整力度。
三是培训资源太分散。目前,我市具有培训职能的行业、部门、院校及民办机构二十几家,受利益驱使,职业培训各自为战、重复培训的乱象滋生,导致专业培训通常没有专业教学内容、评价验收标准、缺少专业教师和专业实训设备等问题的出现,培训效果欠佳、实用性不强、质量参差不齐。
(3)、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市职业教育的师资大都是从普教转过来的,难以胜任指导学生开展技能性培训的任务,“双师型”教师占全市专任教师比例不足30%;近五年未招录职教专任教师,教师年龄及知识结构老化,缺少新生力
量,后续发展动力欠缺。技师学院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6岁,xx职院40岁以上教师占全校教职工的48.32%,尤其是与我市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职教人才更是极度匮乏,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断档。问题的另一面是,“双师型”优秀教师身份未从“单位人”向“职教人”转换,优秀人才的作用发挥没有最大化,尚未实现人才得合理流动和师资队伍的优化调整。
二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落后。政府在财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已经对职教发展给与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各职业院校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训基地和现代化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已有的部分设备设施又与企业生产使用的现代设备设施脱节,导致学生实践操作受限,学不到岗位需要的真本事,与人才市场用工需求不符,就业难度加大。如数控机床现全市职教院校仅有3台,学生实习课时有限,而这个产业已经实现机床数控化。
三是人才成长渠道不完善。区域内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臵和人才培养上没能实现有效衔接,使得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的问题尚未解决,我市中职院校部分专业完全可以和xx职院贯通,但实际上现只有3个专业与其对接,未能实现市域内职教发展“抱团取暖”。由于我市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等激励制度不够完善,职教学生又未上实习保险,企业对学生到企业实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排
斥。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能完全落实,只能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或仿真模拟传授技能,影响质量提高。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精神,借鉴职教发展发达地市的经验启示,结合我市实际,考察团成员对推动全市职教快速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我们认为,我市职教工作应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按照“统筹规划、加大扶持、社会参与、深化改革”的原则,着眼构建“大职教”格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我市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增动力、政府统筹指导。
一是做好职教顶层设计。结合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纳入我市“十三五”规划和政府考评体系,制定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计划,按照《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规,完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设立职教专项资金,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实现全市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各种政策法规坐实落靠。
二是召开职教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各级领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
想、统一认识,树立“抓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
(2)、促平衡、建立职教集团。
一是成立职教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教育局长、xx职院、技师学院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发改委、教育、财政、人社、农委、民政、总工会、妇联、安全、建设、双矿集团、技师学院和xx职院等相关部门组成,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臵、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在市政府设立职教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落实和推进市职教改革领导小组决策,同时对中高职院校、民办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设臵、培训资源分配、培训质量考评、培训经费划转等予以明确职责并监督落实。
二是政府主导建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的建立可采取政府主导集约型,实质性整合xx职院和技师学院,成立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委会下设党(团)务工作部、办公室、财务处、教务处、培训部、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部、职教信息中心、人力资源部、教学部、后勤保障部等部门,负责集团日常工作等。成立集团管委会领导下的管理运行机制,能实现精兵简政,确保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人、财、物的合理配臵与流动,大大提高集团管理的高效能。
或者按照“优化配臵、师资与实训基地、招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坚持专业设臵错位发展的思路,整合全
市公办民办职业学校,建立政府主导松散型职教集团。集团不设臵管委会,由市职教领导小组及相关成员兼任。集团实行“四个不变”,即集团成员原有的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经济独立核算不变,人事关系和教职工身份不变。成员学校仍然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实行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集团经营优势,达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臵,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与经营的效益。
或者按照“积极稳妥、科学整合、优化配臵、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原则,由市职教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在落实和推进市职教改革领导小组决策的同时,组建政府引导协同型职教集团,对全市中高职院校、民办学校、各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查、发展定位、专业设臵、培训资源分配、培训质量考评、培训经费划转、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予以明确职责并监督落实、协调。形成分散经营、错位发展、质量保证、资金统筹、共享资源、优胜劣汰,政府与市场同步共振,办学单位与培训学员双向选择,政府与社会同步办学的创新格局。
(3)、调结构、实现错位发展。
一是专业结构设臵要重新梳理。我市各职教院校现开设的28个专业,需要合并重复专业,撤并不适应产业需求的
陈旧专业,做强主体专业,办精新兴专业。特别是围绕服务我市经济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电子物流、边贸俄语、家政服务等新兴专业,一定重点建设好。
二是将培训资源全部统一集中。所有培训任务全部交给职教集团承担,使之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企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心、创就业人员培训中心。
(4)、治薄弱、建立基地平台。
一是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整合优化现有实训设备设施的前提下,政府适度划拨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予以补充完善。分类别特色在xx高职和技师学院建立不同专业的实习基地,基地向全市公(民)办职业教育学校开放。
二是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市县培训基地。按照“整合大资源、搭建大平台、建设大职教”的基本思路,在现行政策、实施主体、资金渠道、培训要求“四不变”的前提下,做到经费管理使用、培训任务分配、师资选调、教学管理、成绩考核、技能鉴定“六统一”。
三是建立我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和微信云平台。将政府、校方、师生、家长、企业单位的各类信息和教学资源放到云端,实现互联网+职业教育信息化。
(5)、畅机制、革新培养模式。
一是积极探索开放多元的办学模式。在发挥政府主导作
用的同时,开展改革试点,推进办学体制创新,引进社会资源参与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股份制、承办制、政府与企业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体制改革,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二是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制定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确定定点实习实训企业,依法给予定点实习实训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实施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式培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三是激活师资队伍整体效能。一要适度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为学校放宽政策。尤其是在市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下,核定人员编制,定编不定人,建立动态管理制度;允许学校在编制内自主录用教师,并将15%的编制员额按有关规定用于聘请专兼职教师,财政按编制内人员经费标准拨付经费。二要加强校企、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相应政策,广泛吸引和鼓励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应参加其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的鉴定。三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切实加快"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步伐。
四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中职教育通向高职教育的“立交桥”,积极探索高级职业学校“3+2”学制或五年一贯制,通过多途径拓宽中等职业学校迈向高等职业教育的通道。实施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岗位培训、顶岗学习”六个层次,形成“工”与“学”渐进式、螺旋式上升人才培养模式。适度削减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努力实现职普招生比“大体相当”。
当前,我市要注重加大宣传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舆论引导作用,逐步扭转已经偏移的人才观念,确立“能力本位”的评价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在职教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设臵、运作方法、资金筹备、培养模式等各项改革推进工作还需快马加鞭,加快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我市职业教育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高等、中等、初等三层次并进,全日制、业余、短期培训并存的复合型职业教育格局,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让生机勃勃的现代职教体系,能主动积极挺进经济建设主战场。
第二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23.3%,农村占76.7%,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95.2%,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4.8%。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 的95.5%。
2007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1756.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83.2万元,学费收入241.8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92.1%;2007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1648.1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50.2万元,学费收入166.8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
性不高。
三、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
。根据自治区2007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4.7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第三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发展思考
摘要:做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面临着职业教育的新环境和新形势,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其发展的根本对策,把我们的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既是教育范畴也是经济范畴,其经济地位将日益显现。虽然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面对的现状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民办职校的发展更是若不堪言,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他们常常受到了些“土政策”的歧视,民办职校往往连初中的校门都难得进,更不用说宣传招生了,发展了。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1、“政策层面”逐渐好转。
第五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温家宝总理在会上的讲话,要把职业教育提高普遍教育、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国务院做出要把百亿资金投向职业教育的大手笔决定,而我国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计划也提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种种信号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由上而下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大有迎来职业教育“第二春天”之势。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各行各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经济的活跃,那种只看重学历不重视实际能力的落后观念必将被淘汰。我国未来的发展,定位是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中最关键的是形成人才结构的全面规划,培养合格的专业化人才,只有职业教育才能担当这个重任。可见职业教育是科技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2、中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地位将日趋凸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入世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配置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大量进入及其本土化经营,将大大增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生化经营、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时,未来劳动就业的格局客观上的构成了庞大的就业培训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总规模还将继续扩展。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 治理无序竞争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职业学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私立学校甚至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减免职校贫困生的相关费用。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到学生家长找关系、走后门上职业学校的局面。
4、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和提高教师的待遇。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啬财政投入,确保职业教育硬件建设经费的逐年增长。积极有效的经费投入,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队伍的持续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5、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实践,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包括班主任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诚然,中等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必须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思考
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的恩考
——关于赴宁波市学习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
考察组成员:许欧蛟方正春胡铁
8月20至24日,副县长许欧蛟带队,赴浙江省宁波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考察组一致认为,宁波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和经验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作法和经验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创办于l980年,现有建筑面积10平方米,实训工场1万平方米,设有四大类15个专业,教师260余人,学生近50O0人。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职校、国家级数控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浙江省示范性重点建设职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机电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浙江省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国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现有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实训工场3万平方米,设有38个专业,教师500余人,学生近万人。2003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地方性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2006年,被教育部审定为首批全国28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学校还先后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基地,浙江省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短短几年时间,这两所学校分别成为了省级和国家级示范性重点建设职业院校,其主要作法和经验:
一、规划标准高。宁波市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职业院校作为“科教兴甬”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上,宁波市有其过人之处:一是精选校址。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选址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右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后接英国曼哈顿大学宁波分校,周围还有多所高校毗邻,这样有利于资源共享。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北仑新区:区内有中国港口皇冠之称的北仑港,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优势明显,主导产业有机械、模具、化工、材料等,其中模具加工企业就有648家,被中国模具协会命名为“中国模具之乡”。二是确保用地。在宁波寸土如金的经济大发展时代,确保了职业院建设和发展的需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占地450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占地750亩。三是科学定位。把“立足大港、依托大港、服务大港”,作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努力促使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四是精心布局。校园设有教学区、实验与实习工场区、运动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等五大区域建筑群。整个校园建筑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布局合理,气势恢宏,是学校更是景区。
二、建设投入多。宁波市各级政府在职业学校建设上舍得花钱。近三年,全市累计投入超过了35亿元,由于7所高职院校建设;投入8.83亿元,新建了集职教、成教、教研、实训于一体的5所县级职教中心。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示范性建设目前已完成六期建设工程,今年又投资4000万,新增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施设备200多台。其中有一个标准厂房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装备有数车、数铣、电火花、线切割,还有功能数控车、四轴联动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仪等整套现代化设备,可容纳8个班级400余名学生同时进行实习实训教学。
三、改革力度大。近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3次大的机构改革:一是推行两
级管理机制,把原来的13个中层机构合并撤销为三办两院,即教学办公室、党群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学院、商学院;二是学校对二级机构充分授权;三是解聘原先所有中层干部,向全校教职员工每人发放一张表格,可以任意竟聘新的岗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从原来的100余人精简到20余人。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管理上主要实行了“三制”和“两级管理”。“三制”即校长负责制、干部与教师竞聘制、收入分配绩效工资制。“二级管理:指学校各职能处室教师对专业科室负责,专业科和处室对学校负责;学校处室管理专业、科室,专业科室管教师、学生。较好地形成了“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格局。
四、办学形式活。宁波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校企大规模、多层次合作的办学之路。一方面,合作培养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甬华树脂公司、敏孚集团、联通公司等二十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办学,建立双赢互动的合作机制。双方实行学工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培养、项目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投入巨资在学校建立实训中心,学校为企业实施员工培训等更加广泛的合作。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今年有12家规范企业与其联合办班,其中有5个冠名班,如欧琳班、富泰班、海太班、汇港班、奥克斯班,利时集团与学校联办财会、经贸专业,宁波市电力公司已在该校建立农村电网培训中心,全套设施设备由市电力公司提供,学校承担培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寻求新的合作项目。学校定期开展由化工、模具、机电行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及知名企业参加的产学研合作现场会,还与宁波大名精密铸造公司、宁波冠华铸业有限公司、宁波世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3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二、启示和思考
考察归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职业教育既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正在成为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头戏,成为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事工程。宁波市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有:
1、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解放思想。从宁波市的经验可以看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如下几个方面上来:一是要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一支高技能、专业化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就是要造就这样一支劳动大军。宁波的经济迅猛发展,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我县与沿海县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比重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二是要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的思想。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县每年新增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大约1万人,有1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有近万名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下岗的工人需要再就业,有数万名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要缓解这一巨大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就业,普遍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就必须发展职业教育。三是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扶贫”的思想。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发展能力差。因此,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智力扶贫,着重解决人的观念和素质问题。我县有68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约占55万,农村经济困难人口和城镇低保人口约占50%。加强对这些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及其子女的职业教育,促进其实现就业,不仅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持续,而且能使贫困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有“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全家幸福”的效应。从我县职业中专近几年毕业生和县职教中心阳光工程培训班学员就业情
况来看,100%毕业学生(员)实现了就业,95%的毕业学生(员)年收入超过了1.5万元。实践证明,在我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劳动力及其子女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四是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社会稳定”的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需要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目前我国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犯罪分子多数是文化程度低的无业游民。我县富余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绝大多数,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就业岗位。这些人中的一少部分在社会上游手好闲,久而久之沦落为当地的燥子、烂子、地痞、地霸,成为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近几年全县职业高中招收新生约4000人左右,这些学生中,单亲家庭约占20%,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子女约占60%,问题学生约占三分之二。但通过两至三年职业教育,这些学生绝大部分都得到健康成长,不仅成了一个好公民,而且还成了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的稳定阀。
2、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更新观念。从宁波市两所示范性学校的建设经验中不难看出,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适度超前,才能紧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他们用企业最先进的设施设备装备学校、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武装教师、用最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教育学生,树立了全新的职业院校建设理念。一是“学校即工厂”的观念。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职业学校建设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前店后厂”、“亦校亦厂”、:亦校亦店”。就是把学校建成工厂式,把教室装成车间样,让学生能充分在学校环境中感悟企业文化、感受企业熏陶、接受技能实训,从而在将来实现零距离就业。二是“学校即社会”的观念。把学校建成学生村,成立学生村管委会,设立办公室、学习部、实践部、事务部、治安部等部门,通过竞聘选举产生学生村主任和各部负责人。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用以提高学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设立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和创业活动,以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学生真正当家作主的学校,办成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小社会,以此来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零适应期素质。三是“教师即技师”的观念。“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动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中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个人职业技能的一种复合形态的教师,即“教师+技师”。按国家有关要求,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要达到60%以上。目前沿海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已基本达标,原因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紧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已初步形成,产教结合的模式已有一定规模,学校能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的开发,教师有条件和机会到企业实践。而我们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相当匮乏,数量少、质量不高。学校要不遗余力地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并提高质量。主要途径有三:一是从非师范类引进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二是学校选派理论教师到行业或企业蹲点实习、顶岗培训;三是从社会聘请专家技师担任兼职教师。
3、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创新办学模式。创建示范性职业院校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吸引和引导企业、行业参与。宁波市各级政府积极充当校企合作的“媒婆”,为学校和企业“说媒联姻”,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建设新模式。一是“三位合一”。就是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开展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合作建设,密切政府、学校、企业关系,提升学校内涵建设质量。通过合作育人,构建以“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课程开发打下基础。在育人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突出实践教学,重现场体验,重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合作就业,学校与企业寻找多种形式共同培养
人才,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直接就业机会,给企业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二是“三方联动”。三方联动是指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政府通过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在“三方联动”机制中发挥引导作用。企业通过提供人才培养规格、参与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在“三方联动”机制的发挥主导作用。学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企业(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三方联动”机制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近几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县职教中心和县职业中专能抢抓发展机遇,锐意创新,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我县为现场召开,还争取了省示范性职教中心和省示范性职业中专两大建设项目(全省两个项目仅29个),三年总投资达1000万元。为在三年内完成这两大项目建设,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学校,我们认为:
1、要努力营造职教发展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定期开展全县性职业技能竞赛,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2、要加大职教经费投入。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规定:(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3)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4)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教育。(5)省委、省政府《决定》已明确“十一五”省本级财政用于职业院校建设的专项经费由“十五”的不到1亿元,增加到2.5亿元,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按照总人口人平1元的标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增长。
三、要协调普职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坚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并重、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我县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猛,有85%左右的初中毕业生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但普职发展不协调。县本级有公办普高五所,年招生规模在5500人左右,而公办职高仅1所,年招生在1500人左右,县内民办职高7所年招生在1500人左右,市区招生1000人左右,共计年招生在40OO人左右。今年我县职高仅招生2500人,这与普职协调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认为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过渡到办好四所普高,集中精力办好一所职业中专,并确保普职招生比和在校生比均达到1:1。
4、要加强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要坚持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敲到专业围绕市场转、教学围绕就业转.教师围绕学生转。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招、引、聘,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二要加强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职高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三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半工半读、学工交替、订单培养,提高就业质量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四是要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在近三年内建立1-2个在全省“质量高、就业好、影响大”的品牌专业。五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
5、要全力推进县职教中心建设。近两年,我县职教中心建设运作良好,已成功探索
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依托学校、乡镇联动”的运作模式。这一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已成为我县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干部培训进党校,技能培训进中心”的大职教格局正逐步形成。但工作过程中两个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培训资源整合依然有难度。有效整合资源是职教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但由于部门利益钢性化,职教培训资源由部门主导后变得难于整合,难以真正发挥最大效益。这样对职教事业发展不利,对新农村建设无益;二是乡镇农校服务三农能力亟待增强。乡镇农校是职教中心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但由于管理体制未全面理顺,职能不够明确、运转不够协调导致服务能力不强,极少数农校名存实亡。为此,我们建议,要强化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地位,理顺各相关部门及乡镇的关系,依托县职业中专和乡镇农校,建立协调、有序、高效的日常运转机制;各相关单位要合心合力,全力推进县职教中心建设。以此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篇: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民办教育也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各级各类民办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其民办形式与类型,近几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民办职业教育中,民
办职业中学有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学校达1036所,民办职业高中在校生已有17.7万人,占全国职业高中在校生的4%。但与其他教育相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有些混乱,其发展与其他教育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认真研究我国民办职业教育问题,总结其发展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
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
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私立教育在实行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驱动,东西方经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如果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纯私立教育只能是少数,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是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对于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还是以通过对现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形式而实现,诸如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政企联办、依托名牌学校来办、中外合资办学等多种类型。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试验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如浙江省开展的公办职业学校改制试点,实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加强企校联合,推行“国有民办”相结合。宁波在职业学校推行的“国有民营”改革试点,在办学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国有学校实行民办运行机制,逐渐减少政府投入,增强学校活力。温州市所属瓯海区301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中,属于国有民办的3所,民办公助的138所,企业家合作办学的18所,部门、社会团体办学的11所、私人办学的131所。而江西省则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如新余市职业教育实行的“一校两制,校中设校”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在改革原有单一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些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力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与办学体制改革的紧密结合。
同时,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与社会需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诸如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数量不够,专业设置单一,毕业生分配困难,管理体制上的不畅等问题,而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仍很大,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45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约有350万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仍然有近1100万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数大约在420万人,这样还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今后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将随着教育体制,特别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而成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今后教育加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民办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发展方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任务。(好范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