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时间:2019-05-12 23:0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第一篇: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

我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我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刘雪寒

幼儿探究性绘画教学浅探

绘画是表达童心世界、创造性地反映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手段。探究性绘画教学活动是在幼儿主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充分运用“绘画语言”,将美丽的遐想、真诚的心愿自主地表现出来,以发展幼儿探究、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的一种绘画活动。它是幼儿真正“动起来”的实践活动。我园自开展探究性幼儿美术教学研究以来,总结多年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形式多样的绘画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究性绘画教学强调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兴趣是幼儿探究性绘画的原动力,幼儿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往往会主动探究,并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和丰富的想像,无拘无束地把对事物的感受、理解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在幼儿的兴奋点上,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现。比如,班上许多男孩子喜欢汽车,他们一口气能说出几十种汽车的名字,并且准确地指出每种汽车的特征和功用.当教师提议用绘画表现自己设计的汽车时,小朋友都欢呼起来,他们急于将自己对车的“感情”表现在画面上。

为了使幼儿对绘画保持兴趣,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绘画教学内容与过程,在幼儿对某事物很关注并表现出浓厚兴趣,可由于受绘画水平的限制不能表现该事物的特征时,教师更应如此。比如,幼儿看了“星际恐龙”动画片后,一段时间里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恐龙。有名幼儿曾尝试着画恐龙,可画出来的恐龙被小朋友说成了“四不像”,这名幼儿很是扫兴。这时,教师把仿真的塑料恐龙放在阳光下,桌面上立刻出现了清晰的恐龙身影,幼儿立刻提议在桌子上放一张白纸,用铅笔描出恐龙的影子轮廓线后,再填画恐龙身体上的东西,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若对绘画内容有兴趣,他们对绘画的专注程度才会高,主动探究创造的欲望就更强。大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他们十分关注身边发生的事物,如当幼儿把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贴到“新闻角”时,班里的“新闻角”热闹起来,幼儿在这里获得了许多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他们从心里敬佩杨利伟叔叔。教师在幼儿萌发创作愿望的情况下,适时地激发他们表现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允许他们把日常的突发奇想画出来。如:宇航员、外星人、飞碟、怪兽等等,凡是幼儿想到的都可以画,幼儿高兴地把自己画的航天英雄贴到墙壁上,主动向别人描述绘画内容和对未来航天的设想。

将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定为绘画教学的中心指向,这是对幼儿个性与权利的尊重。因为关注幼儿的需要,不仅能激活幼儿原有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其新的兴趣,使幼儿不断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方法。

二、探究性绘画教学强调观察与探究是绘画的基础

绘画是表达的过程。幼儿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接触多了,感受才更加深刻,情感才更加丰富,这样,幼儿才能更自信地使用线条、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引导幼儿观察。目的是让幼儿对事物有比较全面、深刻的印象,然后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画画。幼儿画人物时,他们首选自己的父母。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与父母交流,仔细观察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他们对父母的外貌和性格爱好都很熟悉了,才能表达对父母丰富的感情。如他们画妈妈时,线条显得十分亲切,温柔,有的小朋友画自己的妈妈时,连妈妈脸上的雀斑都画出来了。画爸爸时,笔调又变得刚强粗放。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陶冶。

观察和探索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不只是让他们看,也应该让他们摸一摸、动一动、闻一闻、听一听„„充分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去探索。当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过去不知道、过去投有见过或视而不见的内容,这些内容就会更强烈地刺激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在画“小厨师”时,首先,带幼儿到幼儿园食堂的仓库参观,然后,进一步观察厨师的工作,了解厨师工作的辛苦,并帮助厨房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既增加了幼儿对厨师的认识,扩展了知识,又给幼儿留下了深刻、有意义的印象。当他们用绘画表现时便会特征明显、画面富于情感,有的幼儿还为厨师设计了擦汗机。当幼儿对所画内容充满热情、极富兴趣时,他们就会沉浸在绘画的情景中,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充分调动起来,其个性、创造力、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三、探究性绘画教学鼓励用多种形式进行绘画表现

绘画是幼儿天真烂漫心性的自然流露与渲泄,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年龄、性格、环境、思维、经验、需要不同,他们创作想像的内容就不同。为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教师设计了多种绘画形式,如蜡笔画、铅笔画、布画、贴画、墨汁画、印画、刮画„„还有听故事想像作画、欣赏音乐想像作画,以及引导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乐曲、歌曲以绘画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另外,也可以创设情境想像作画,如:装饰画“鞋子”,先带幼儿观察各班鞋架上各种各样的鞋,然后通过绘画设计和装饰“鞋子”,最后展示鞋子。

探究性绘画教学鼓励幼儿在绘画内容及形式上进行广泛的探索,鼓励与众不同的绘画形式。命题想像画能引导幼儿围绕主题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各种题材,充分想像。如:命题画——“家”,有小朋友想像出家里花盆里结满水果,—个机器人保姆正在做家务。实物联想画也注重培养幼儿的想像,可选择幼儿身边常见事物,让幼儿通过对该事物的观察、接触、了解充分想像着作画。人物画则应先从幼儿身边所熟悉的人画起,这样刻画人物才会深刻。

这些活动形式不仅使想像、绘画、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幼儿绘画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培养幼儿综合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

随着年龄的增长、涂鸦期经验的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想像作画。他们在使用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意图形成各种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与选择上要经济实用,还要考虑其安全性、可替代性和易操作性。如:可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报纸、牛皮纸、彩色纸、皱纹纸、水彩棍、冰糕棍、一次性筷子、粉笔、石头块、瓶盖等作为绘画工具、材料,绘制成不同效果的画;将有可能用的物品摆放在美工区,为幼儿随机作画提供物质条件。而不同的工具材料应满足不同的操作需要,所提供的工具材料应尽可能集画、做、玩、印为一体,以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

探究性绘画活动是一种新型的美术活动形式,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不只在于发展幼儿的探究品质和想像力、创造力,更主要的是尊重幼儿兴趣,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赵香红

第二篇: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要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增加幼儿与操作材料之间的互动,关注幼儿的“非常规”表现,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还要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查看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其不意的表现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

4、1/

8、1/16„„然而,这些学生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1/

5、1/9,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

3、3/

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学生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第三篇: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幼 儿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如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幼儿面前,幼儿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耳4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幼儿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幼儿拿着数字卡片“6“说:“我今年6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幼儿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我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幼儿继续问:“比我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幼儿举起卡“7”说:“今年我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所以幼儿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教学中来。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比较难教,幼儿 在学习中感到比较枯燥。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变为教师愿教、幼儿愿学的一门学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 问题之一。在此,笔者介绍幼儿数学教育中可采用的八种途径,力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的共同探讨。

一、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

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 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 概念。由此,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 展,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安排了能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架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塑片,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另一个柜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让幼儿根据名称(车、船、飞机、火车)分类。

二、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数学教育。

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将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发给“孩子们”。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幼 儿发展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教育。

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 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例如,当儿童通过大量的操作,发现“1 ”是所有一样东西所表示的集合时,并能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所有 一样东西的集合时,幼儿才真正掌握了“1”这个数的含义。

四、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数学教育。

儿童学习的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 不同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 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五、通过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

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儿童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启发式的教 学,鼓励儿童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答 案。

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何知道谁是最高的”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运用了挨个比较和测 量的方法比较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后,教师又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找出全幼儿园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 找出全中国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找出全世界最高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六、通过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的情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应该通过提供幼儿 可接受的、鼓励的、刺激的、可欣赏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 数学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

例如,“这只杯子装得水多,还是这只碗装得水多?”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又使他们确信数学是有趣的,他们喜欢数学,也能学好数学。

七、通过语言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 学概念的理解的机会。

例如,当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具体的实物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以后,启发幼儿用“三角形有 三条边,三个角”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八、通过讨论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 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 问题。

例如,当幼儿用小石头进行8的分解以后,教师就让幼儿分几个小组讨论,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 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在幼儿数学教育,这八种途径不是绝然分开的,而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这八种途径的合理、充分的 运用,将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幼儿的学习更加趣味盎然。

努力让小班幼儿轻轻松松学数学

着名幼儿教育专家赵寄石老师曾经说过:“要把幼儿当成一个发展着的人,而不是一只瓶子。”这就告诉 我们,授给幼儿知识时,不应灌输,而应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吸收。遵循这一原则,我努力让小班幼儿轻轻松 松学数学。

1、让幼儿在玩中学

如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我将教学要求结合在一个简单的游戏之中。我准备了许多小旗,带幼儿 玩“插小旗”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幼儿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并很快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许多可 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在教幼儿认识长短时,我根据教学目的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手工游戏达到对长短的认识。我分别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同样大小、不同颜色的正方形纸,我自己也拿了一张,并示范把这张正方形纸撕成纸 条,再让幼儿动动脑筋想一想,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撕,使推出的纸条更长。幼儿都开动了脑 筋,各自想方法撕。待幼儿撕好后,我让他们自由结伴,边念儿歌“纸条条,真漂亮,有的短,有的长,找朋 友,比一比,谁的短,谁的长”,边比较纸条的长短。这样,幼儿在玩中懂得了物体的长短是比出来的,只有 两样东西或更多的东西放在一起时,才可以比较长短。

2。设计情景进行教学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积极、主动。

在教“3”的形成时,我这样设计情景:用沙箱布置一片树林,告诉幼儿:“今天天气真好,几只小兔到 树林里去玩。”(出示两只小兔,要求幼儿目测说出数量,然后出示“2”的数字卡)“小黑、小白,等等我!”后面传来呼喊声。(出示另一只小兔)让幼儿通过点数说出有几只小兔,感知“2”添上“1”是“3”,并认识数字“3”。接着按情理发展情节,3只小兔走到树林边,看到草地上开着美丽的花(两朵红花,一 朵黄花),长着几个蘑菇(两个大,一个小),“哇,树林里还有许多大蘑菇,我们去采一些带回家,让妈妈 高兴高兴。”老师操作教具:小黑先采一个,再来一个(复习1添上1是2),小白和小灰各先采2个,再采 一个(这两只小兔采的蘑菇颜色不同)。“小兔子拿着蘑菇高高兴兴地回家去。”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幼儿 很快懂得了“3”是怎样来的。再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间找找,活动室及周围有什么东西可以用“3”来表 示。

在复习课中,我将教学目的同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设计了“到小熊家做客”的情景。一位老师 带许多小朋友到小熊家做客,庆祝小熊生日快乐(把活动室布置成小熊的家,里面摆设着许多玩具,数量分别 为1~5,“1”和“许多”),到了小熊家互相问好,祝贺小熊生日快乐。小熊请大家入座后,让幼儿看看,说说小熊家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如:1台彩电,2张椅子,3个皮球,4盒积木,5个竹笋,1只花瓶里插 着许多花……顺理发展,小熊请小朋友吃点心,小朋友制作礼物送给小熊(添画、泥工、粘贴等活动,添画要 求体现“1”和“许多”,泥工、粘贴感知1~5的数量)。最后,大家和小熊一起玩“小鸟找窝”游戏。小 熊带领“小鸟”(幼儿带上小鸟头饰)进行游戏,分别比较5、4、3、2、1各数的多少,如:5只小鸟4 个窝,幼儿听音乐绕窝飞,音乐一停,小鸟各自飞进窝,结果有一只小鸟找不到窝,请这只小鸟飞回座位,幼 儿感知4比5少,5比4多。撤掉一个鸟窝,游戏重新进行。

除此之外,我还把数学知识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收拾、摆放玩具,渗透方位知识,吃点心时让幼 儿说说吃的是什么?吃了多少?课间活动带幼儿拾拾树叶、树枝,既可感知数,又可巩固掌握数的形成,折纸、泥工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几何图形、“1”,和“许多”的知识等。

第四篇: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荔城区黄石中心幼儿园 曾丽娟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

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发布者:烘烘老师 www.xiexiebang.com 阅读:2687 次

为探索幼儿集体教育形式下汉字教学高效教育场的创设,适度的掌握程度的把握,科学的识字程序的排列,通过比较中外众多的幼儿识字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弱点,根据幼儿识字的特点,我班开展了“幼儿渗透性趣味识字”的实验研究。一年来,我们对幼儿渗透性趣味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一)渗透性的识字教育。

本实验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不增设课程,不增加课时,将识字渗透于语言、常识的教学之中。

首先,将语言与常识活动合并,以主题教育的形式选编了语、常综合教育的教材,将汉字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语言与常识的教育之中。然后,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在汉字编排上根据幼儿容易识记的字优先、组合能力强的字优先、使用频率高的字优先等原则,确立每个活动的汉字教育任务,与此配合,编写了从短语。单句开始的阅读材料,并配以插图和录音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识字教育与语、常教育相结合。幼儿园每一活动的活动时间短,要求课堂教学环节的衔接必须十分紧密,时间也非常紧,如将汉字教学生硬地插入,很有可能冲淡教学气氛,分散对原有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出现汉字教学冲击原有教学的后果。为此严格控制汉字教学的量与度,并充分利用教学艺术,使识字与语、常教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如:在出示实物苹果的同时,出示汉字“苹果”,使幼儿在无意中把汉字与实物有机地联系一起。又如:新教儿歌《秋风》出示汉字“秋风”,使幼儿在无意识中感知汉字。

同时,将识字渗透在课外的各项活动中,在新授课上,幼儿对汉字的字形与口头语言中已掌握的音义建立了初步的联系,而要巩固、强化这种联系,还需要给幼儿提供与该汉字反复接触和练习的机会。为此,在户外活动,晨间谈话或各种游戏活动中,教师有意地将所学过的汉字渗透其中,同时,我们在环境布置时非常注意将所学过的汉字融人教室、午睡室等学习与生活的场所,让幼儿在有意与无意地与汉字反复接触中巩固汉字教学的成果。

另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家长的配合,使识字教育渗透在家庭教育之中。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讲明,幼儿园不要求也不提倡家长着力去教,但要求家长做到态度上关心并注意激励。如当孩子主动地告诉父母认识了××字时,家长应当场给予表扬,当孩子在各种场合指着不认识的字询问父母时,要热情地给予回答,并予以肯定。实践证明,家长的关心,特别是鼓励,对于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及求知欲,具有老师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这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其子女主动识字的数量已是所教过汉字的一倍以上。

(二)趣味性的识字教育。

只有将识字以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幼儿,才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探索实践。我们的做法是:

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在选编教材的工作中,我们非常注意把能使幼儿愉快的内容跟有益的内容结合起来,汉字部分,声音配以儿童化的插图,为寓教于乐奠定基础。同时,重视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因素。利用三维平面创造的方块字,是我们中华民族高度智慧在语言文字结构上的结晶,有人说它是“迷宫”,有人说它是“魔方”,还有人说它是“IC(集成电路)”。凡此种种,皆是在其蕴含的丰富性、深刻性,形义联系的形象性、生动性方面所给予的形象化的评价。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与图形误字的特点,运用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因素,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教“小”字,教师采取形象化的解释:一个小朋友很小,两只手(两点)扶着走。同是,配以形象的动作表演。实践证明,小朋友学起来轻松愉快,又富有成效。

使教学过程富有趣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以生动形象并富有表情的语言、动作及音响、图片等辅助教具,创设出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能使幼儿感到亲切、有趣,从而集中注意力,激发出求知欲,在情境中愉快有效地学会所教的汉字。如教“生气”“高兴”,在语言课具体的故事情节中,让幼儿根据教师的示范摹仿,或让幼儿情境表演,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可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中架起音、形、义的桥梁,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汉字。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天性,能使他们好奇心,求知鹏以充分满足的趣味活动,将它运用于汉字教学,也是一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根据本课题生字渗透于语常课程教学,复习巩固渗透于各项活动的特点,教师有意设计一些能与其他教育活动结合的或专项的游戏活动,能使教学过程充满趣味,让幼儿在玩中进行再认识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

(三)对渗透趣味幼儿识字模式的初步认识

在一年渗透性趣味识字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本幼儿识字教育模式显示出的优势有:

l、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幼儿易于接受。一年来,已培养了幼儿学习汉字的积极情绪。对家长和幼儿进行幼儿汉字学习的态度抽样测试结果表明,幼儿识字的情绪是积极的,未产生畏难与厌学的不良情绪。

2、能较有效地避免诸如“听读游戏幼儿识字”模式所出现的学习成绩分化过大的现象。到上学期期末,教材规定要求掌握的汉字共226个,在34人中已全部掌握的有21人,占61.8%,20个以下未掌握的9人,占26.4%,20字以上未掌握的4人,占11.76%。从以上结果看,掌握高,分化现象不明显。

3、能较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我班的幼儿们并不满足于学习老师所教的汉字,而是在本实验所设计的渗透性识字教学场中,主动参与,通过主动求知,幼儿园与够的引导与配合,自主地学会了许多汉字。故事《萝卜回来了入全文共365个字,未教的重复字有134个。上学期末,笔者曾对全班幼儿进行了个别认读测试,结果发现,有5名幼儿认识了 129个以上未教过的字,即使从129字计,说明已识未教字的96.3%,有29人(含前人)认识了84个以上未教字,即使以84字计,也说明占全班有85.3%的人已认识未教汉字的 63%。

实施渗透性趣味识字教育对幼儿智力开发,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幼儿知识学习等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

发布者:烘烘老师 www.xiexiebang.com 阅读:2687 次

第五篇:探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探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摘 要:近些年,国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有效性成为重点。教学有效性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小学数学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有效性内涵,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其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有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不断强调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教学效率。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所教授的是基础的教学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对学生一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小学数学学科自身具有概念性和抽象性,因此,只有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自身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对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每一名教师都在追求自身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是,教师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低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将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再加上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不成熟,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高。数学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怎么教”,即使老师用心写教案,用心备课,用心制作幻灯片,仍然没有取得好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数学课堂中扩展趣味知识,没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生越来越被动,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很多学生反映数学课堂十分沉闷,十分严肃,其实数学课堂应该是活泼、轻松的,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1.2 教学情境设计有待完善

新课标主张教师要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是,很多教师都没能很好地体会新课标的这一主张,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牵强附会,设计出的情境不能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有些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过于复杂,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很难理解,还有些教师频繁更换教学情境,破坏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情境设计是一门学问,设计时间太长会导致学生找不到重点,设计与学生认知特征不相符会丧失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太简单会使学生错过重点知识。

1.3 课堂教学结构有待调整

小学数学教师善于使用一贯的教学课堂结构,例如复习知识――教授新课――新知识练习――布置作业,在授课过程中,教授新课占据整个课堂时间的七成,虽然这一教学课堂结构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但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中给学生预留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没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只是倾听者,而非参与者,学生总会看到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演讲”,而忽略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者。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是一种被频繁运用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仅能够巩固教授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观察乘法口诀的规律,观察总结后开展小组之间的乘法口诀记忆比赛,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和成绩都计入小组总成绩中,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时沉闷的小学生变得很活跃,大家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课堂十分“热闹”。在第二节课的课前复习环节中,学生对于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牢固,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2 设计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能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同样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将童话世界与小学生的生活情景作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和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与实际相符的生活情境,可以直接提取和加工数学教材中所提供的日常生活情境,还可以将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其次,教师设计的生活情境应具有开放性,数学教师要对数学课本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把具有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具有实践性的学习过程,鼓励小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断积累数学生活经验。最后,教师设计的生活情境要多元化,要求教师要先了解小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习惯,然后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整合加工,而后再设计生活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布置作业的机会,教师不再单纯地布置书本上的作业,而是布置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的作业,例如,帮妈妈买菜,找对零钱算对账。再如,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等等。

2.3 探索全新的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课堂模式,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发展和成长中,所以,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说是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受到能力、知识、经验和年龄等限制,小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教师应探索全新的课堂模式,将教师点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尤其是在进行学习方法归纳、知识概括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游戏教学法或分层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潜力进行发掘,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重视每一名学生,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进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决策者、创造者,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学生理解十分困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关巧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李丹丹.浅谈提高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00-101.[3] 吴敏燕.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2).16-21.[4] 何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J].吉林教育.2010(13).

下载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小学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之一,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学生才能更好的、更顺利的进入后面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之中。小学数学......

    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山东省肥城市龙山小学幼儿园 尹衍翠 幼儿园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学让幼儿获得具体真实的进步或发展,即幼儿学有兴趣,学有发展,学有创意。《纲要》中提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

    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提升浅析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提升浅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俨然成了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老师难讲,学生费解。学生为......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范文模版)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的地位。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促进他们发展的真正......

    巧用有效性策略 提升有效性教学

    巧用有效性策略 提升有效性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对教材处理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

    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西南交大子弟小学 苏忠 【摘要】 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校本教研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

    浅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浅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作者:柳培鑫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3年第01期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正确思想观念以及锻炼并提高多种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