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小学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之一,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学生才能更好的、更顺利的进入后面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之中。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启发学生思维的学科,在学生的成长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引进多种教学方式,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为日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进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了当下我国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追求方向。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数学自身的魅力等方面入手,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一、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都还比较简单,其中许多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教学活动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此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减法》时,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化的内容,以此引入减法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结合班级的人数情况引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我们班上一共有40名同学,但是小明和小红由于感冒生病,今天请假,那么今天班上有多少名学生呢?”对减法有所了解的学生,通过“40-2”就可以知道有38名学生。而对减法没有了解的学生,可以通过“数一数”的方式得到答案。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实例,教师就可以进入《减法》这一章节的具体内容:猴子有13个桃子,兔子买了9个,那么猴子还剩多少个桃子?其计算方法可以一个一个地减;也可以先减去3个,再减去6个,但是这些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到教学当中;还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预先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了解课本中的相关知识。
二、细化教学环节,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不少教师往往会设置过于远大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整体性太强,导致学生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对教学环节进行细化,以此实现教学目标的分拆,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章时,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的积累尚少,所以,他们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认识不准确的问题,而课本中涉及的图形较多,包含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多种图形。对此教师可以按照图形的分类,一种一种地对学生展开教学,使其逐步掌握图像,认识相关知识。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按照课本中给出的几个图形,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这些图形,然后再专门进行长方形的认识教学。此时教师可以将身边随处可见的物体进行举例,让学生能对长方形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说:“同学们,长方形的物体很多,大家可以找出教室里边还有哪些长方形的物体吗?”经过观察,学生就可以说出黑板、书、讲台、门、窗子、墙壁等多个答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掌握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展开正方形和圆形的认识教学,让学生从生活常见的物品中说出正方形和圆形。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积累,就可以说出碗口、车轮、杯口等是圆形,魔方、地砖等是正方形。像这样细化教学环节,在学生对一个知识点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大幅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加强综合性教学
小学生在学习方面还没有养成固定的习惯。鉴于其身心都还在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出现的知识遗忘情况加以思考。因此,为了不断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避免其遗忘已经学过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图形或是加减法的时候,将这两个部分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教学。这样就可以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次记忆。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在黑板上画出十几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然后,可以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黑板上一共有多少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数量比圆形多几个?圆形和正方形的数量比长方形多几个?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图形的相关知识再次形成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如此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其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和学力水平的差距,导致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短板”。为了避免这些“短板”阻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进行“补强”教学,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数学水平。比如,就上文教学减法的例子而言,部分学生对于“一个一个地减”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先减3,再减6”的方法却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这是由于学生自身思维的局限,导致其不能对多种不同的方法形成全面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环节,通过更换例子、拆分步骤等方法,消除学生的认知误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 语
提升教学有效性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面前的一个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细化教学环节、加强前后联系以及“补强”教学等措施,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海静.试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5.
第二篇:探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探析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摘 要:近些年,国家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有效性成为重点。教学有效性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小学数学的必然选择。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有效性内涵,凸显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其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本文就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有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不断强调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教学效率。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所教授的是基础的教学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对学生一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小学数学学科自身具有概念性和抽象性,因此,只有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升自身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对提升小学数学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每一名教师都在追求自身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但是,教师在不断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低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将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再加上学生年龄小、思维方式不成熟,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高。数学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怎么教”,即使老师用心写教案,用心备课,用心制作幻灯片,仍然没有取得好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数学课堂中扩展趣味知识,没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生越来越被动,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很多学生反映数学课堂十分沉闷,十分严肃,其实数学课堂应该是活泼、轻松的,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1.2 教学情境设计有待完善
新课标主张教师要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但是,很多教师都没能很好地体会新课标的这一主张,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牵强附会,设计出的情境不能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有些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过于复杂,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很难理解,还有些教师频繁更换教学情境,破坏了教学的系统性。教学情境设计是一门学问,设计时间太长会导致学生找不到重点,设计与学生认知特征不相符会丧失学生学习兴趣,设计太简单会使学生错过重点知识。
1.3 课堂教学结构有待调整
小学数学教师善于使用一贯的教学课堂结构,例如复习知识――教授新课――新知识练习――布置作业,在授课过程中,教授新课占据整个课堂时间的七成,虽然这一教学课堂结构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但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中给学生预留讨论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没有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在整个课程中只是倾听者,而非参与者,学生总会看到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演讲”,而忽略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者。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是一种被频繁运用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不仅能够巩固教授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观察乘法口诀的规律,观察总结后开展小组之间的乘法口诀记忆比赛,每一名学生的表现和成绩都计入小组总成绩中,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平时沉闷的小学生变得很活跃,大家争先恐后回答问题,课堂十分“热闹”。在第二节课的课前复习环节中,学生对于乘法口诀掌握得很牢固,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2 设计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能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同样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条件。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将童话世界与小学生的生活情景作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和日常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与实际相符的生活情境,可以直接提取和加工数学教材中所提供的日常生活情境,还可以将现实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其次,教师设计的生活情境应具有开放性,数学教师要对数学课本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把具有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具有实践性的学习过程,鼓励小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断积累数学生活经验。最后,教师设计的生活情境要多元化,要求教师要先了解小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习惯,然后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整合加工,而后再设计生活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布置作业的机会,教师不再单纯地布置书本上的作业,而是布置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的作业,例如,帮妈妈买菜,找对零钱算对账。再如,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等等。
2.3 探索全新的课堂模式
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课堂模式,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发展和成长中,所以,小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说是不成熟的主体,他们受到能力、知识、经验和年龄等限制,小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教师应探索全新的课堂模式,将教师点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尤其是在进行学习方法归纳、知识概括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指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游戏教学法或分层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潜力进行发掘,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重视每一名学生,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进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决策者、创造者,更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学生理解十分困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关巧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1).[2] 李丹丹.浅谈提高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00-101.[3] 吴敏燕.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2).16-21.[4] 何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J].吉林教育.2010(13).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提升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提升方法
陈庄中心小学
刘春森
摘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一直是小学教育中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数学课堂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在整个小学教育中,五年级的数学已经进入到小学教育较高的水平了。因此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成为了每一位教师苦苦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想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堂效果;提升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更好的提升课堂有效性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与学生有效预习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合理有效的课前预习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能消化的知识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难点进行集中讲解、集中练习,这样通过教学任务的分解和教学难点的集中解决,就会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二、正确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
目前,很多教师不很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际数学水平认识不清,总复习期间,常常用数学程度好的学生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盲目加大作业量,强调多练,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难于应付庞大的作业量,致使产生了厌倦心理。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研究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使总复习既有面对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使所有学生真正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数学知识得到巩固,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例题教学“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
四、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当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总结经验
课堂教学是多变、多元化的40分钟,不管准备有多充分,对课堂目标的把握有多明确,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和总结,很多感觉就会稍纵即逝。如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出现类似的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名教师都不能仅仅停留于上完课了事。如果这样,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自身的潜能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上完课后,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以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阿忠.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2,06:86.[2]王智君.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探微[J].考试与评价,2013,07:57.[3]张光顺.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3,07:85.[4]范智红,毕启军.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生活教育,2014,S1:252.
第四篇: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
我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我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很多教师在回应幼儿时语言苍白,缺少内涵,这反映了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该即时关注和评价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伴随着怎样的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基于何种经验,在作业记录单上呈现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等,即在幼儿与多种教学要素的互动中,分析、判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策略,并且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有效发展,不断引发幼儿新的学习生长点。
刘雪寒
幼儿探究性绘画教学浅探
绘画是表达童心世界、创造性地反映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手段。探究性绘画教学活动是在幼儿主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充分运用“绘画语言”,将美丽的遐想、真诚的心愿自主地表现出来,以发展幼儿探究、表现和创造的能力的一种绘画活动。它是幼儿真正“动起来”的实践活动。我园自开展探究性幼儿美术教学研究以来,总结多年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形式多样的绘画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究性绘画教学强调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兴趣是幼儿探究性绘画的原动力,幼儿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往往会主动探究,并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和丰富的想像,无拘无束地把对事物的感受、理解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在幼儿的兴奋点上,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现。比如,班上许多男孩子喜欢汽车,他们一口气能说出几十种汽车的名字,并且准确地指出每种汽车的特征和功用.当教师提议用绘画表现自己设计的汽车时,小朋友都欢呼起来,他们急于将自己对车的“感情”表现在画面上。
为了使幼儿对绘画保持兴趣,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绘画教学内容与过程,在幼儿对某事物很关注并表现出浓厚兴趣,可由于受绘画水平的限制不能表现该事物的特征时,教师更应如此。比如,幼儿看了“星际恐龙”动画片后,一段时间里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恐龙。有名幼儿曾尝试着画恐龙,可画出来的恐龙被小朋友说成了“四不像”,这名幼儿很是扫兴。这时,教师把仿真的塑料恐龙放在阳光下,桌面上立刻出现了清晰的恐龙身影,幼儿立刻提议在桌子上放一张白纸,用铅笔描出恐龙的影子轮廓线后,再填画恐龙身体上的东西,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若对绘画内容有兴趣,他们对绘画的专注程度才会高,主动探究创造的欲望就更强。大班幼儿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他们十分关注身边发生的事物,如当幼儿把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贴到“新闻角”时,班里的“新闻角”热闹起来,幼儿在这里获得了许多有关航天方面的知识,他们从心里敬佩杨利伟叔叔。教师在幼儿萌发创作愿望的情况下,适时地激发他们表现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并允许他们把日常的突发奇想画出来。如:宇航员、外星人、飞碟、怪兽等等,凡是幼儿想到的都可以画,幼儿高兴地把自己画的航天英雄贴到墙壁上,主动向别人描述绘画内容和对未来航天的设想。
将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定为绘画教学的中心指向,这是对幼儿个性与权利的尊重。因为关注幼儿的需要,不仅能激活幼儿原有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其新的兴趣,使幼儿不断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方法。
二、探究性绘画教学强调观察与探究是绘画的基础
绘画是表达的过程。幼儿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接触多了,感受才更加深刻,情感才更加丰富,这样,幼儿才能更自信地使用线条、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引导幼儿观察。目的是让幼儿对事物有比较全面、深刻的印象,然后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画画。幼儿画人物时,他们首选自己的父母。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与父母交流,仔细观察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他们对父母的外貌和性格爱好都很熟悉了,才能表达对父母丰富的感情。如他们画妈妈时,线条显得十分亲切,温柔,有的小朋友画自己的妈妈时,连妈妈脸上的雀斑都画出来了。画爸爸时,笔调又变得刚强粗放。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陶冶。
观察和探索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不只是让他们看,也应该让他们摸一摸、动一动、闻一闻、听一听„„充分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去探索。当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过去不知道、过去投有见过或视而不见的内容,这些内容就会更强烈地刺激幼儿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在画“小厨师”时,首先,带幼儿到幼儿园食堂的仓库参观,然后,进一步观察厨师的工作,了解厨师工作的辛苦,并帮助厨房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既增加了幼儿对厨师的认识,扩展了知识,又给幼儿留下了深刻、有意义的印象。当他们用绘画表现时便会特征明显、画面富于情感,有的幼儿还为厨师设计了擦汗机。当幼儿对所画内容充满热情、极富兴趣时,他们就会沉浸在绘画的情景中,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充分调动起来,其个性、创造力、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三、探究性绘画教学鼓励用多种形式进行绘画表现
绘画是幼儿天真烂漫心性的自然流露与渲泄,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幼儿年龄、性格、环境、思维、经验、需要不同,他们创作想像的内容就不同。为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教师设计了多种绘画形式,如蜡笔画、铅笔画、布画、贴画、墨汁画、印画、刮画„„还有听故事想像作画、欣赏音乐想像作画,以及引导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乐曲、歌曲以绘画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另外,也可以创设情境想像作画,如:装饰画“鞋子”,先带幼儿观察各班鞋架上各种各样的鞋,然后通过绘画设计和装饰“鞋子”,最后展示鞋子。
探究性绘画教学鼓励幼儿在绘画内容及形式上进行广泛的探索,鼓励与众不同的绘画形式。命题想像画能引导幼儿围绕主题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各种题材,充分想像。如:命题画——“家”,有小朋友想像出家里花盆里结满水果,—个机器人保姆正在做家务。实物联想画也注重培养幼儿的想像,可选择幼儿身边常见事物,让幼儿通过对该事物的观察、接触、了解充分想像着作画。人物画则应先从幼儿身边所熟悉的人画起,这样刻画人物才会深刻。
这些活动形式不仅使想像、绘画、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幼儿绘画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培养幼儿综合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
随着年龄的增长、涂鸦期经验的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想像作画。他们在使用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意图形成各种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与选择上要经济实用,还要考虑其安全性、可替代性和易操作性。如:可以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报纸、牛皮纸、彩色纸、皱纹纸、水彩棍、冰糕棍、一次性筷子、粉笔、石头块、瓶盖等作为绘画工具、材料,绘制成不同效果的画;将有可能用的物品摆放在美工区,为幼儿随机作画提供物质条件。而不同的工具材料应满足不同的操作需要,所提供的工具材料应尽可能集画、做、玩、印为一体,以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
探究性绘画活动是一种新型的美术活动形式,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不只在于发展幼儿的探究品质和想像力、创造力,更主要的是尊重幼儿兴趣,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赵香红
第五篇: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笔者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思考.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情境的内客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里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包家堡小学(114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