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摘 要:数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重要学科,是很多学科的基础,而小学数学则是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小学数学学习的程度、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对以后高等数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非常重要。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数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一些学校依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在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正确或不能准确把握课堂气氛,导致新型的学习方法或模式形式重于内容,本末倒置,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小?W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落后,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很多的学校在教学中采用应试教育的手段进行教学,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教学方式采用“满堂灌”的落后方法,依靠“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应试反应。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暂时加强了记忆,并不是真正的深刻理解了,无法学以致用,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天性,只能被动地去接受,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厌学心理,更别提教学的有效性了。
2.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单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板书教学,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教材,教学方式也是老师以教带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很少交流和互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而且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方式激进,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作用。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过程和形式,在教学中设置了各种的情境和游戏,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却不能很好的把控课堂的节奏,不能根据课堂状况及时作出调整,致使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及时完成,学生不能有效掌握知识的重点和要点,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采取措施,提高小学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充满了疑问,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阶段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创设情境,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多种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当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后,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也就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利用多媒体开展微课教学等,通过一些视频、动画可以很快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再适当的补充讲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及时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老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作为指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主动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示肯定和鼓励,并为他们答疑解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思考,形成良好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得到运用,很多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关联点,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并能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时,学生都认识人民币,但有的学生不会使用人民币,针对这一状况,老师可以创设一个“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让不同的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用不同颜色的纸片代表不同数额的人民币,将铅笔、尺子、课本、文具盒等代表不同金额的商品,学生分组完成“超市买东西”的任务。由于学生对“买东西”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这个任务,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更深的认识,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4.具象化教学,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对很多知识没有概念,而数学知识恰恰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能直观地面对,更好地观察,才能加深认识。比如在“认识图形”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通过观察,老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各种图形有什么特征,生活中或家庭里又有哪些图形。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更牢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5.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有效性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习惯等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因材施教开展学习。学习的内容以已掌握的知识为主,但又比所学知识略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过去的知识又是一个复习和巩固的过程,而且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些都是以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和良好习惯,有必要从小培养。
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也是最可塑的阶段,老师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龙国.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实践和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8):92-93.[2]袁华.浅谈小学数学中有效性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6(1).[3]赵海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15(29):102-102.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摘 要: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实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做以论述,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初探
新课标时代的到来,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执教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将是我们新课改的主攻方向。希望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设立情境、课堂调控、营造课堂氛围等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下文便对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一、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就是情境教学。例如,笔者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过程中,首先在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创立了教学情境:“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知识,那么现在老师将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它还是三角形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角”,而后将《角的初步认识》引入教学正题。
二、课堂调控的有效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擅长利用、开发教学资源,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即时、多元化的评价。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建议广大小学二年级教师吃透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知识体系;灵活处理使用教材。另外,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样化的鼓励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氛围的有效性
1.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有益,教师在课堂应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教师应着力改变师生“不平等”的教学关系,促使师生平等的交流沟通,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讲练结合。新课标一直强调要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故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教学方面,而忽视了练习对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设置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通过讲练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等方式,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方面还有很大的有待进步的空间,期待中国未来的小学教学教育改革可以取得显著性的成功。
参考文献:
梁小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259.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新课程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主要抓晨读和第一课时。对读得不顺嘴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第三,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
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二、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欣赏读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2、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白居易的《望洞庭》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水、有花、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3、运用多媒体提高朗读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高朗读效果。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桂林山水静,清,绿,和如画般的美。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
4、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古诗教学中,还应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你一句我一句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教学片段: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整首诗吧,由你们分工!生:(叽叽喳喳议论)我们读后两行。师:行,那诗题我们一起读。(师生合作读)师:现在,你们在六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小组合作练读)师:来,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一下。小组1:齐读„„小组2:男生读两行,女生读两行,诗题齐读。
三、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对于桂林山水是很生疏的,他们有的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桂林山水的画面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2、创设情境,进行比赛。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
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4、表演读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我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学生对于他们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自由读。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①选择读法(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练读准备。②尽情展示,相互挑战。根据班情或学情,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还可先组后班进行,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可多给学生提供读诵的条件,或加上多媒体,或配上音乐,或拿出饰物等,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朗读活动中去。③延伸课外,演讲课文。
6、变换形式,常读常新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
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初探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4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 学科类别: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初探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让其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教师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有正确的把握。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经验告诉我们,正确地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研究学生的思维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工作中遇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此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我设计的“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
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我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总之,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这样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2014-4-15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浅谈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浅谈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所以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难免感觉到枯燥,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提高不了。为了能够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寻找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应该得到更好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刚刚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涯,在步入校园生活的开始阶段会产生各种不适,学生投放在学习上的注意力有限,而且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精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比批评指责更能够让他们进步,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温暖,让他们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当自己的努力受到教师的肯定时,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也就逐渐地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什么,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温暖中不断寻找学习数学的动力。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时候应该找到合适的激励方式。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很多种,仅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是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学习数学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多种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也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不断纠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够正视数学学习,既要深知学习数学的意义,也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学好这门科目,这样才能够为以后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去,能够充分体现出学习知识的价值,并且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运用的时候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生活化的教学也是一种新颖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可能这种教学形式在短期的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教学效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导入生活素材,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当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提高,也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他们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轻松。生活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相互结合,使得数学知识更加生动,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而且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观察生活的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这种综合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虽然学习知识是教育的一大目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思考和创新。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学生的题海战术就能够掌握数学知识的真谛的,而是需要经过学生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地思考和理解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的提高,所以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的时候应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其中,发散性思维就是小学生应该提高的思维方式,重在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全方位的思考,而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能够更加多元化。在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首先应该为学生做出多元化的示范,为他们以后的学习能够有据可循,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能更加轻松。发散性思维能对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基础,促使学生思考的方面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是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体现,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的发展,所以说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受到的有利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数学知识积累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成熟。
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学习态度是决定着学生数学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地端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错误的出现。对于一道数学题的思考和计算,细心和马虎两种学习态度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认真地对待,从而减少不该出现的错误的发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够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更高,让学生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
参考文献:
武友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