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时间:2019-05-12 03:2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篇: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现已逐步放缓了发展的速度,由原来的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型发展状态转为集约型、质量型的发展状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银行业势必要进行转型以谋求发展。本文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为基础,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并试图需求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转型,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宣布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大过渡”和“大调整”时期。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在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进入了增速阶段性回来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总书记在2014年5月对河南的考察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就指出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调整心态,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尽快适应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新常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形式下进行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政治生活也呈现新常态,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反腐倡廉,整顿不正之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行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倡导社会新风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文化也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告别以往30多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跌落到10%以下,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这一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放慢了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进入了相对缓慢的一个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8%的中高速。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之以前的9.9%的高速增长阶段回落了2—3个百分点,但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或者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然处于领先位置。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中国经济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在这个发展时期都是在靠开采现有的资源、利用现有的环境的粗放型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势头是很迅速,但环境、资源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在必行。

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现今中国有3亿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可以喝,6000万城镇人口的饮用水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大,土质退化,山土滑坡、泥石流现象严重,每年都有很多亩耕地持续退化,原始森林的面积也在急剧减少。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强对流天气频发,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生态系统退化。中国水土流失情况严重,80%以上的草原出现退化现象,生物多样性急剧锐减,濒危动物物种达250度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修复能力下降。

3)资源过度开发。中国的GDP在世界占比越来越重,与此同时,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逐渐增多。耕地、煤炭、淡水、石油、森林、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

4)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中国的GDP日益增长,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保障体系虽然已经覆盖城乡,但普遍存在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均衡的现象。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的发展要告别过去过度开发、不顾资源短缺的现象,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服务业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GDP比重达到46.1%,在2014年这个比例继续上升;在需求结构中,消费率上升幅度较大,投资率下降,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的比重也增加,与外需的结构发生的显著的变化。

二、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

1.金融体系建设多元化挑战。在新常态环境下,金融体系的建设逐渐加快和深化,新型的金融机制不断增多,经营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银行虽然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地位和经济份额,但其他金融机构随着不断发展,其数量和经营实力也不容小觑。选择的层面一拓宽,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时,经常会货比三家,分析各个金

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客户容易走失和分散,会失去原有的优势,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行为发展造成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对银行的发展和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银行创新方面带来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的贷款收益急剧下降,银行试图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和创新产品种类来改变这一状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新产品种类必须要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客户的需求,要符合市场的发展现状。另外,银行创新人才的缺乏导致新产品的研发处于难产阶段,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又不符合客户的需求,经营模式和方法也陈旧和滞后。银行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3.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是的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经营媒介的金融机制,并通过利用互联网来实现金融交易和收益目标。互联网为客户和银行搭建了桥梁,让客户通过互联网直接跟银行进行信息的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繁琐的交易环节,给客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极大地加快了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节奏。

4.存款保险制度方面带来的挑战。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内容:1)政府与客户。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不再代表银行对客户的资产或存款进行担保,而是由银行自身进行管理。银行是可以破产的,一旦破产,银行所负担的存款不再由政府代为赔付,而是由银行自行负责;2)政府与银行的监督关系。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政府主要负责监督银行的管理经营,保护客户的利益,规范银行的日常经营,确保其合法化、合理化、和规划;3)市场主体和保险基金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通过利用存款保险,明显客户、银行和保险基金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

三、“新常态”背景下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1.优化业务结构,增长新动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引起第三次产业和行业的调整,和各生产要素投入的重新组合配置。“新常态”下,服务业、消费金融、技术性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增长的主力军。银行必须要审清目前的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通过持续优化三大业务结构以契合增长新动力,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结构性的变化。①深化负债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直接融资等对资金的分流,再加上银监会对银行存款偏离度的考核,银行必须改变被动的负债管理模式,积极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具有自主、稳定、可控的资金来源渠道,切实解决资金、资产的期限和结构错配问题;②拓展中间业务:银行的收入结构不能再仅仅依靠利差,而是要向依靠中间业务转变。优化三大业务结构,避免金融资源“空转套利”和金融“剥削”实体经济利润等现象,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③优化资产业务:资产托管、资产管理、盘活资产存量、资产证券化等成为银行在“新常态”局势下的热点,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一信贷资产的经营。

2.创新经营理念,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在“新常态”多重约束条件下,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规模快速扩张的经营理念,转变为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银行业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要审时度势,抓住新的机遇,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力求打造新常态下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常态发展战略稳步落实,增强发展的硬实力。

3.树立新风险文化,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在“新常态”背景下,”旧常态”的存量风险与结构调整和金融转型产生的风险相互叠加打破了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技术风险增加了传统风险的外溢和传导。为适应“新常态”局势,银行业急需树立新的风险文化,建立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险、操作风等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对冲一整套流程,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4.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的冲击很大,银行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其销售手段和渠道颠覆了银行的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暴露了银行的传统的经营问题。金融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互联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传统银行的转型和升级,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科技途径。互联网技术的几大优势帮助改变了银行的运作方式,整合了原有的繁琐的银行服务流程,促使银行改革其传统业务流程,对银行业务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业务层面上的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实现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5.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激发金融创新动力。”旧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凭借旧的制度红利实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现象,导致资金空转。这些“伪金融创新”的实质是与我国”新常态”发展相背离的。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简而言之,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服务质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发展的

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这将要求银行培养出一批素质更高的人才。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三个方面。银行业必须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质素,才能满足”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和宣导,让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增加客户的黏性,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水平,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银行的经营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银行应当深入分析新常态下自身所存在的经营问题,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加快转型的步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提高竞争力,谋求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兵.金融新常态下银行转型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年第26卷第11期

[2] 饶文哲.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5年第34期 [3] 张晨武.浅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9月 [4] 糟胡.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 2015年第5期 [5] 孟维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J].财经界,2016 年第3 期 [6] 陆珉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年第10期

[7] 刘弘毅.互联网金融推动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第1期

第二篇:经济新常态下农商行转型发展浅析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经济新常态下农商行转型发展浅析

刘丽华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中,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从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以来,又得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回顾文献,认识到农商行转型的必要性,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农商行自身的优势及劣势,以及面对的威胁和机会,挖掘农行转型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对策,希望农商行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农商行 SWOT分析 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结构以及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型,而金融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动力,也在进行着转型,以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正经历着“新常态”的考验,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作为金融业中服务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业服务主要力量的重任,在一些农村地区农商行甚至也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因此,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农商行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商行必然会涉及经营模式、金融政策等方面的转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文献综述

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新常态一个表现特征,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潘美丽(2015)给予经济新常态,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的优势及劣势,认为经济增速减缓加剧了金融风险,同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业推动着金融业态的重构,银行业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转型,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而在我国,在金融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农商行来说,郑权(2014)指出,在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农商行必须得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有适合劣势,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调整和优化物理网点,同时对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开拓目标市场,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商行的竞争优势。诸小龙(2015)则从市场细分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寻求农商行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把市场具体分为了农户市场和高校市场,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之农村人口的外流,未来的市场也将会是年轻人的市场,故应注重高校市场,占据市场份额。

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徐照宣、史小超(2015)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角度,分析了县域农商行的发展环境、发展模式,认为通过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控制政府干预以及加强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式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实现农商行自身的更好发展。

陈定华(2012),陈智慧(2015)等则认为在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背景下,都提出了农商行应运用互联网,开发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吸引客户,挖掘客户,从而提高农商行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新常态,银行业转型以适应经济经济新常态变化,而农商行作为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商行也应适应这种变化。但鲜有文章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分析农商行的转型。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通过SWOT分析,挖掘农商行转型的突破口,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农商行转型的SWOT分析

(一)农商行优势(S)分析

农商行前身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并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不单仅为农村金融服务,也为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商行通常是由当地原来的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而来的,有一定地缘优势,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中有着相对的优势。

同时,农商行始终立足服务农村金融,是普惠金融、支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获得了国家在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农商行劣势(W)分析

面对经济增速的下行,农商行也受到了影响,并且农商行由于服务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2014、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机构类的季度数据来看(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在2015年第四季度达到最高2.48%,这与经济下行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信贷员风险意识的不足,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缺陷。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整理。

同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农商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加之现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很多农民不再将资金存放银行,而是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保值或更多收益。

(三)农商行面临的机遇(O)分析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增加。从整理来说,我国2014年第三产业增长8.1%,同时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8.0%,两者均高于当期GDP增速。从中小企业到城乡居民,其对金融需求都快速增长,因此就需要农商行把握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更加充裕2。其次,普惠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推广,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增多,农民思想的转变,贷款需求旺盛,都为农商行提供了很好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让农商行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并从城镇化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农商行面临的威胁(T)分析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及村镇银行陆续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向农商行发起挑战,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农民资金投资不再受之限制。加之2011年来,我国银监会从技术指标层面上加大了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及风险性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农商行的经营难度加大,面临挑战。

四、农商行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SWOT分析,得出下列SWOT分析矩阵,并得到相应的战略:

依据农商行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首先,根据S-O战略,农商行可以依靠地域优势,积极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根据农商行未来发展,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特色,在满足东堤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农商行也应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来满足旺盛的农村金融需求。

其次,依据S-T战略,农商行在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开拓新市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商行应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有针对地开展金融服务,从而应对金融市场中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再次,根据W-O战略,抓住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机遇。由于农商行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同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使农商行主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且帮助农商行参与地方经济的基础建设,提升农商行竞争力。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最后,根据W-T战略,在面对监管从严的外部环境下,农商行从自身出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不同的发展形势下,谨慎扩张投资、贷款,同时加强信贷业务员的培训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并注重优秀人才的培育,服务广大客户,从而提升农商行的品牌。

参考文献

[1]任志龙,张军.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金融,2012(06).[2]郑权.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J].新经济,2014(02).[3]潘美丽.给予经济新常态的银行业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11).[4]诸小龙.浅析农商行从细分市场中寻求突破的方法[J].现代营销,2015(10).[5]徐照宣,史晓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商行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06).[6]陈定华.智慧的银行——银行发展新趋势[J].国际金融,2012(08).[7]陈智慧.“互联网金融”时代农信社(农商行)业务发展思考[J].财经论坛,2015(18).【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第三篇: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总遵循。新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改革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努力当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排头兵。

争当转型升级的“领头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保持中高速增长绝非易事。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速度回调是一个总体概念和平均概念,只要是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速度,能快的就可以快。国家级新区有能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更大作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增长极,为保持中高速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从战略上看,新区自设立起就在改革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探索的重大使命。从区位上看,新区大都位于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从结构上看,新区处于本地区人口相对集中、产业基础比较完备、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既是产业集聚区,又包括居住休闲、城市功能、生态景观等区域。从实践上看,新区发展势头强劲、转型升级步伐领先,在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转型发展上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可以说,新区得“天时”“地利”“人和”,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有条件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领头雁”。福建省福州新区作为承担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综合平台,要努力在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率先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当前,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同其他地区一样会有起伏,但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导向不能变。要发挥“三驾马车”协同拉动作用,适应新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发展重心和着力点放在扩大有效投资上,解决好“投什么、怎么投、谁来投”的问题,培育新的投资热点和增长点,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中的关键作用;突出项目带动,持续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大项目,以增量带存量,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率先突破更为紧迫的产业转型。有的地区之所以陷入经济低迷、增长乏力的困境,原因就在于对产业转型缺乏前瞻谋划,忧患意识不强。新区要在转型升级上先行一步,积极探寻转型升级新路径,“转”出新区未来发展的强大竞争力。坚持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依据“产业链全景图”,有针对性地“造链”“补链”“强链”,既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加大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又立足新区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率先完成更加强劲的动力转换。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的增长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新区要保持快速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加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

争当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区相较于老城区的优势在于改革动力更足、创新活力更强,应充分用好国家赋予的试验功能,在城乡统筹、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让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履行得更加到位。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既是设立新区的重要目的,也是新区必须具备的鲜明特质,更是新区长期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区要牢牢把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勇于探索、创造经验,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新思维认识新常态,以新探索适应新常态,以新经验引领新常态。福州新区是引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既要坚持“拿来主义”,复制推广其他国家级新区的成熟经验;又要立足自身禀赋,打造自己的特色。

在开发建设模式上探索创新。在加快建设、转型升级中,如何使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保证新区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成为新区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福州新区以投资集团和专业公司为平台,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新区开发建设。结合新区项目不同特点,采用营利项目与非营利项目捆绑、城市资源与城市改造捆绑的形式,逐步推广以各类基金直接投资为主的债权性投融资模式。

在转变政府职能上探索创新。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解决好政府越位、缺位、错位问题,让市场自主发力,给市场让出空间,才能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福州新区要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模式,完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在扩大开放合作上探索创新。坚持扩大开放,能够为新区建设树立参照目标、倒逼改革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引来要素资源。福州新区具有“四区叠加”优势,要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枢纽城市;着眼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特色优势,促进更多投资贸易便利政策向新区范围辐射延伸;借助毗邻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地缘优势,积极推进岛区联动、协同发展。围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要求,深入实施闽都人才集聚工程,加快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创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争当宜居宜业的示范区

传统低层次的造城运动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城市建设新趋势。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更注重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通过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放大效应,增加人们实现就业、获得服务、拥有更好生活的机会。

新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也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建成区,而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市区、新城区。新区大多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拥有较好发展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在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影响力的宜居宜业示范区,为全国城市发展积累新经验、提供新样板。在推进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求,秉持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产业布局、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一体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福州新区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坚持把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建设魅力新区、绿色新区、幸福新区。

在推动协调发展上有新突破。实现协调发展,既是新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能拓展新区发展的平台空间。福州新区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在强化新区与老城区交通互联、人口互通、资源互享,疏解老城区人口、交通等压力的同时,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向新区延伸,以适度超前的标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着眼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完善社会治理上有新加强。新区产业不断发展、人口大量进入、功能日益完备,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福州新区着眼提高现代城市治理能力,坚持法治思维和理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确保新区社会大局安定有序、和谐稳定。

在凸显生态特色上有新亮点。新区不仅要有经济新亮点、产业新形态,而且要有生态新形象、城市新风貌。福州新区抓住国家支持福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既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区;又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守护青山绿水、清新空气,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绿色福利”。

第四篇: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作者: 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5.03.16 刊发于总2101期《中国经营报》[评论]版

2015年是一个具有标签意义的年份。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还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结构调整的紧要之年。这诸多“之年”碰到一块,说明了2015年的不同寻常,其实正是新常态的表现。那么,在新常态下,当几千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集北京,召开两会,共商国是,部署一年发展,人们能够从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中读出什么新变化?

经济仍是重中之重

经济是中国两会的主题。对于2015年的中国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表述的: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去年经济增长7.4%,首次低于年初预定目标。今年这一目标定为7%,足以说明政府对经济的困难有充分预估,两会前央行的再次降息也显示了这点。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告别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对于中国经济能否保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学界其实并不乐观,很多人忧虑经济的问题不是强身而是保命,有可能较长时间锁定在中低速增长的路径中。一些学者最近发文表示,中国去年较为平稳乐观的经济数据存在两个“看不懂”:平减指数与CPI、PPI的关系出现了显著背离,发电、运力和货币这三个与经济增长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与实际经济增速背离。如果按照消费与工业物价走势,以及电力、运输和货币所表现出的经济运行态势,去年的实际经济增长水平可能已经“破5”,现价增长率更可能在去年四季度已经进入负值。假如这种看法是真实的,7%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实不低,不经过努力很难达到。

当然,既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要跟着改变。即使是保增长,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大上项目,尤其是上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必须在保增长的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为此,需要进行程度更深、领域更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多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行力度更大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遏制国企大扩张;围绕实体经济进行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消除引爆地方债务危机的燃点;扎实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率;下决心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蔓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克服经济下行压力。这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要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中国经济必须保增长和促改革同步推进,才能真正体现新常态之特质。

改革须向纵深挺进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今年仍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并未因国力增强而有所改善乃被克服,相反,进一步恶化,如贫富分化加剧;资源环境被严重破坏;经济结构失衡,转型升级缓慢;社会结构的固化与碎片化;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解释力;腐败的弥漫性蔓延,政府信用恶化;权力失控,法制松弛,滥用专政工具等等。上述矛盾和问题在经济高增长时期,可以因蛋糕做大,收入增长而被暂时遮蔽或不显突出,但在金融危机后的近二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剧烈,债务问题凸显,影响财政、就业和公共服务,留给政府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若它们迟迟得不到缓解,中国将极可能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鉴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加上人口庞大,如果走不出这个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堪忧,用执政党的话说,很可能“亡党亡国”。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

去年实施的重点改革,包括简政放权,财税、预算、税收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试点,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的价格改革,以及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改革、公务员车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等,应该说,取得的成效还是不错的。像公务员车改,十几年来屡次试点,但总是在原地踏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多年来无法突破,这两项改革均被认为涉及既得利益,但去年在中央力推下,都有了进展。

2015年的改革,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将继续把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作为重头戏,在投融资体制、价格、财税、金融、国企、户籍、土地等改革方面取得实效,让人民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新常态下的改革,必须围绕治理现代化来进行,只有这样,才是中国需要的“新”改革。为此,在实施上述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因为从中国的情况看,越往后,经济改革受政治的羁绊越大。事实上,一些经济改革举措从形式而言属于经济改革,但就其所起作用及内容而言,却是政治改革之一种,如预算改革。故而,经济改革最终要成功,必然触及政治和社会改革。

经济改革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治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分权和制衡机制;社会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社会自治,推进社会民主,解决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问题,三者合力,形成一种广泛的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法治开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今后十年部署的任务,而2015年则是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如何,两会是一个检验。

两高报告不用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处涉及到依法治国。即使是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看起来和依法治国关系不大,但其实大有关系。国家的规划和预算安排能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进行,直接关乎依法治国的质量。

在中国的政治设计中,人大是立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是司法机关。立法的质量如何,能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司法公正,是衡量真假依法治国的试金石。今年的人代会有一项重要议程,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作为“管法的法”,《立法法》在颁行的15年里,影响了国家的立法宗旨、程序乃至效果。单单根据《立法法》中“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这一条,就废除了严重损害公民权利的收容遣送制度、劳动教养制度。

这次《立法法》修改的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二审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将原来只对40多个城市的立法权扩大到全部280多个地级市,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事项作了进一步细化。根据税收法定原则,《立法法》修正草案也将明确税种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此外,引人关注的还有,无法律依据,地方规章不得减损公民权利之规定。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城市治理上,动辄用限号、限行、限购等方式,来限制公民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很大意见,如果这条通过,将对地方政府的权力是一大限制。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会前,最高法院出台了司法改革65条,提出要设立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知识产权法院;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强化人权保障;推动省级以下法院人员统一管理改革;建立院、庭长在监督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文书入卷存档制度等措施,这些改革有的正在落实,它们着眼于提高法院特别是审判的独立性,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中国的依法治国是一个长过程,在2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中央提出了抓“关键少数”的提法。“关键少数”一般指的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因为他们掌控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其法治意识如何,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带头遵守法律,成为治国理政的法治“模范”,对依法治国,带动全社会落实法治,形成运用法治监督领导干部用权的新常态,非常关键。然而,这“关键少数”能不能包括非官员代表委员,大体说来,这上千名的非官员代表委员是社会精英,他们拥有的权力和资源比起社会中的多数群体来,多得多,如果他们能够利用其影响力,真正行使法律赋予代表委员的职责,中国的法治状况将也比现在要好得多。

反腐任重道远

腐败不停,打虎不已,反腐是新一届班子施政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执政党最得民心的举措。3月2日,军方一次性打包公布了十多名副军级以上高级将领的腐败情况。紧接着,3月4日,河北省委秘书长景春华落马,这显示中纪委并不因为两会举行而推迟打虎进度。

对反腐,政府工作报告是这样指出的: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十八大后的中国反腐,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第五代领导人赢得了巨大声誉,但从目前来看,腐败状况还非常严峻,反腐要深入面临着阻力。一是尚有很多领域的腐败黑幕没有揭开或者刚刚揭开一点,例如,前不久中央巡视组对第一批央企巡视意见的反馈让外界看到,央企的腐败不亚于官场。包括央企在内,中国的国企有上万家,加上金融机构,这一大块的腐败还只是撕开一个小角。除此外,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领域的腐败尚未触及。可见,反腐任务还非常繁重。二是反腐从治标到治本的过渡,能否建立一套与法治相衔接的预防腐败体系。针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腐败存量,开展疾风暴雨式的反腐是必要的,至少在未来几年里,这种反腐方式还不能退出,但客观而言,它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需要在大规模反腐后,适时推进制度反腐。这当然不是说,目前的反腐没有进行制度建设,最大的制度改变,就是加强了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和统领。

反腐的制度建设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一切公权力和政府行为的,包括公民参与、信息公开、预算民主、简政放权等,就此而言,它已经超越了反腐范畴,但对遏制腐败有预防作用;狭义的制度建设是针对腐败行为和反腐机构的,它包括重组反腐机构,加强中纪委对反腐的主导地位和相对党委的独立性,强化办案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及利益回避机制等。

当前在这两方面都有一定进展。去年新修了预算法,规定政府所有收入都要纳入全口径预算,加大了对政府的预算约束。刑法修订也加大了对贪污贿赂的惩处力度,还建立了国际追逃网络,加强反腐的国际合作。另外,进一步规范了对裸官的管理,官员财产申报也强化了抽检环节。中央深改组会议最近还通过了上海试点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以遏制涉及官员亲属的裙带腐败行为。

执政党的强力反腐是从严治党的关键一着。从一开始,这轮反腐就有着明确思路,即先治标后治本,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惩戒、教育、预防的“三位一体”,使官员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尽管如此,同腐败官员的较量还任重道远,要使反腐不出现反复,在加强执政党内部反腐力度和制度革新的同时,需要开放外部对权力和腐败的监督,调动公民反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外部多元主义去遏制政府权力腐败。

环境问题格外被关注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在近年的两会上,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代表委员的重视。

对于环境问题,要说政府不重视那是假的,五大建设中就有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方略的组成部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四段集中进行阐述,表示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铁腕治理环境污染,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然而,环境污染和破坏并未因为政府的重视而有很大改善,相反,一些方面程度还在加重,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该阶段客观上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所谓先污染后治理,这可能是人类工业化的一个发展规律,至少在当下人类尚没有找出一条没有污染的发展之路,不承认这点不行。二是保护环境的法规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和落实。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在环保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环保部门由以前的副部级升格为部级,成为内阁的一个机构,可在各政府部门中,一向是个弱势部门。当然,环保立法自身漏洞也很多,例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重滞后于今天的现实。所以如此,乃在于长期以来以GDP为政绩的考核体系,以及地区之间的竞争,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是地方政府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地区之间的竞争又加剧了这一倾向。

不论富贵与贫困,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经历过多次大面积的雾霾后,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权益被激活,环境开始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与政治问题,这些年因环境破坏引起的群体事件已越来越多,政府也真正意识到不解决环境不行。所以在去年,重新出台了被称为最严厉的环保法,强化了政府责任,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对政府及其有关负责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了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重在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集中解决环保中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部门可以对污染企业实行日罚。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环保法还规定了环境信息的公开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参与制度和诉讼制度,允许环保组织对企业进行公益诉讼,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它将开启公民环境参与之门。

政府工作报告除表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外,还提出要采取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措施。

从其他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来看,要改善环境,一方面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和管理方式,做到决策透明化和阳光化;另一方面是严格环境立法,启动公民环境参与,形成环境参与的强大公民行动。如此才能还公众一个美丽家园。

让权力不再任性

中国的事情能否办好,关键在执政党和政府。事实上,对一个垄断社会关键权力和资源的政府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败以及社会治理,都和它有关。而某些政府部门的问题,则是有权太任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定篇幅,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即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把中国政府建设成一个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句话,成为一个现代政府。这就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政府要“大道至简,有权勿任性”;换言之,政府不应将简单的事情弄得太复杂,太复杂了,权力就会任性,但这需要为权力划定清晰边界,精简政府职能。

尽管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提供了高效手段,但是,中国政府本质上还不是一个现代政府。因为现代政府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权由法定,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没有对权力的高度自觉,权大于法,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就会任性,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有利怎么来,从而,公民的各项权利势必会遭到权力及其使用者的侵犯。

要使政府成为一个廉洁高效具有公信力的良善政府,就须按照治理现代化要求对政府予以改造,首先对政府应限权,把政府打造成一个有限政府。政府并非管得越多越好,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政府的效率是建立在只管该管的事情基础上,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全揽在手,事情管得多,就需要相应的权力去支撑,否则,有责无权,事情不可能做好。而赋予政府过多过大权力,又必然会带来腐败后果。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腐败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

目前,对政府限权,除了用法律明确规制政府的权力外,另一方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该放的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去年中国政府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其中,关系投资创业创新和就业的有160多项,涉及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有70多项,有力地激发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今年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针对公民和法人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并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所谓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指要减少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尚未改变的、对市场或社会过多介入的事项,让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少受政府不必要的管制,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和命运。当权力在制度约束下不再任性了,政府自身才能建设好,中国也就不会犯大的颠覆性错误。一切重在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提到要狠抓落实。任何雄心勃勃的计划、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执行,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空中楼阁而已。从这个角度说,强调制度的执行力,是如何都不为过的。

中国的很多事情,不在于没有设想,而在于执行不力,宏图早已画好,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都虎头蛇尾。不只计划是这样,立法、制度、政策、规章甚至领导人的命令也难逃这个宿命。所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后,中央一再强调,一分规划,九分落实,担心的就是这么好的东西落实不了。特别是在当前反腐态势下,一些官员抱着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积极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对此,两会前召开的中央深改组会议再次提出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能让事情阻断在这“最后一公里”上,这说的仍是执行和落实问题。

两会一定程度上是贯彻落实的会议。大的规划都已制定好,方向已经明确,真正要两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会很多,两会只要把发展蓝图或者施政纲领,在代表委员讨论和审议其可行性后,再分解部署,一件件把它们落实下去。尤其是今年的两会,两个主要的决定在去年都已出台,今年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总之,要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这是基于过去历次的教训。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规划作出后,如何落实就成为攸关成败的大问题。改革和法治是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前者是动力,后者是保障,如果不能将两个决定的规划和部署一条条贯彻落实,就不可能完成改革任务,建设法治国家,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了。事实上,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就体现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制度、保证国家的战略部署能够得到落实上。

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已有部署和决策,就不能大而化之,而应制定一个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内中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有对应的部门,有监督者,越细致越好,从这点来说,两会前出台的公安改革100条和司法改革65条,值得赞赏,因为它把要改革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都一项项列出来,并承诺完成时间,建立问责机制,这样才能倒逼政府主动作为,不得偷懒。

第五篇: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汇报

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汇报

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汇报

“新常态”已经成为当下讨论经济发展态势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热词。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稳定。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在推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格局中,主动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谋求新发展。

认识新常态,开拓新思维。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过渡换挡,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增长动力的切换,老路子走不通了,旧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发展升级怎么办?只有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根本特征,才能把握规律、开拓思维,才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适应并引领新常态。我们始终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段时间以来,紧扣中央、省委对“新常态”的分析解读和工作部署,着眼于学习理论政策、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本领水平,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有要求、学有动力、学有载体、学有成果。一是坚持领导带头、组织推动、专题培训“三并进”,着力扩大学习覆盖面。二是坚持向外学习来破题,不是只顾“埋头拉车”,而是“抬头看路”,着力厘清发展新思路。积极组织领导干部赴发达地区、先发城市学习,点对点看现场,面对面作交流,大家深刻感受到发达地区在新常态下始终保持较高发展速度,在总量扩张前提下追求质效的提升。通过对新常态的学习领会与实践思考,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是一个既要“赶”、又要“转”、更要“改”的地方,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负责任发展之路,进一步树立改革的思维、开放的思维、市场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和法治的思维,让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明开放、助人成功成为**干群的习惯和自觉,凝聚做大总量、转型升级的强烈共识和不竭动力。

适应新常态,找准新路径。新常态下,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如何谋划?目标如何实现?

**年全镇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为指引,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契机,大力推进“一区一线一带”(公塘生态旅游区、凤凰至高塘快速通道线、禾河路堤与小城镇结合带)工程,实现

“经济强镇、农业重镇、城郊新镇、旅游大镇”的目标。

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财政收入翻番,公交流通税收突破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完成招商引资2亿元以上,新引进投资一个亿元以上的入园项目1个,为园区企业招工400人以上;新增葡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谋划产业致富新常态、打造公塘生态旅游区

横江葡萄产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市场和土地要素的制约,为巩固传统产业优势,拓宽群众致富渠道,横江镇以横溪村和南陇村列为全国生态旅游重点村为契机,打造公塘生态旅游区为抓手,谋求村民致富新常态。一是重规划,提升生态旅游品位。计划投资10余万元聘请有资质的设计院对公塘生态旅游区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重点突出古村记忆游览区、葡萄园观光区、旅游服务区、农产品贸易区等四区功能齐全的规划与设计。二是重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平台。为打造好公塘生态旅游区这个平台,我们将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做文章。三是重发展,注入生态旅游持久动力。产业发展是生态旅游的载体。只有做足产业发展这篇文章,才能为生态旅游注入持久动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横江葡萄产业。充分发挥横江葡萄合作社的作用,创新种植技术,巩固现有品种,积极开发新的品种,延长横江葡萄上市时间。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唯有百花齐放,方能博人眼球。大力发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火龙果等新兴产业,弥补横江葡萄上市空白期,提升公塘生态旅游魅力,吸引游客眼球。

(二)抓好财政涵养

我们要抓好财政涵养,重点做好招商引资,增加财税返还。一方面巩固现有财源。继续巩固现有招商引资成果,全力做好先歌音响、中科锂能、福园食品、宏鑫通讯和**鼎端科技等落户企业的跟踪和服务工作,根据企业实际有针对性的采取帮扶措施,重点帮扶**鼎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和投产。牢固树立“招工就是招商、招工胜于招商”的理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同时我镇将招工工作纳入今年的目标考核,实行奖惩,确保全年招工和突击招工任务完成。另一方面挖掘新的财源。利用网络、报刊、名片等资料加大宣传,广泛推介横江,扩大横江在外的知名度。广泛收集全镇乃至全县有关的招商信息,认真筛选,提取含金量高的招商信息,加强跟踪。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对外招商引资,主动对接对外招商团,主动出击,力争全年完成一个亿元以上入园项目。

引领新常态,锻造新作风。新常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刚性规则,而是一种状态、一种趋势、一种方向。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升级,关键在人、在干部,在干部作风,既要党员干部充分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又要善于引领新常态“服水土”,使发展与之相融共鸣。

一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二是开展“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三是推行双联系双服务制度,深入开展“三进三解三促”活动,四是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鼓励做三种干部:做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进取型干部;做脚踏实地、清廉务实的实干型干部;做开明开放、助人成功的胸怀型干部。同时,对干部提出“三个不算”、“四个不行”的新要求:“三个不算”,就是工作在抓,没有成果不能算落实;取得了成效,但留下了遗留问题不能算落实;只解决了眼前问题,没有解决后续问题也不能算落实。“四个不行”,就是做成了事,但个人不廉洁不行;发展了经济,但污染了环境不行;规规矩矩,但为官不为、不干事不行;走进了群众,干了事,但没有让群众得到实惠、没有让群众满意不行。通过持之以恒抓作风,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新常态”,着力形成了“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良好风尚,使苏区好传统焕发出新魅力

下载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经营发展新思路

    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经营发展新思路 摘 要: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保安业运行特征,分析了保安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五方面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湖北;保安业;发展......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王显政: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来源: 中电新闻网 日期:15.03.09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如何发展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王显政 这次论坛是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召......

    《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动力》学习心得

    《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动力》学习心得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

    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发展(xiexiebang推荐)

    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发展 一、现阶段经济状态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态被定义为“三期叠加”期,即经济增长抵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

    浅议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队伍建设11015篇

    浅议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队伍建设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稳定好就业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稳定好就业? 最近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新闻稿上亲笔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句话前加了“13亿多人口”这六个字,由此可见就业在一个13多亿人口大国总理......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就业(精选五篇)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就业 作者:陆海娜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8日 06版)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就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就业形势面临人口......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转型发展中员工思想工作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转型发展中员工思想工作近年来,在钢铁行业产能持续过剩的大环境下,钢铁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