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含5篇)

时间:2019-05-15 13:0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

第一篇: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校原创文化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下面是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一、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横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发展;从纵向看,则涉及制造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协调。动态地看,既需要衡量转型升级的过程,也需要考察转型升级的效果。以结构指标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产业之间比例看,服务业占比在“十二五”时期持续提升

(二)从产业层级与技术水平看,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一直在加快

(三)从能耗水平看,节能降耗不断取得进展,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持续减少

(四)从劳动生产率看,“十二五”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五)研发投入(R&D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的过程性指标,它可以反映全国、地区与企业层面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最新进展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复杂的格局。制造业的成长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一方面,我国还在继续承接国际制造的产业转移,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还依然任重道远。

(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创新驱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唯一法宝,是替代传统的数量型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

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渠道。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独立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样做,而非主要由政府规划和审批进行。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依靠企业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来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法无法准确预判,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益明朗,使成功者脱颖而出。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大公司试错成本高,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五是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六是政府要扫除各种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的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正迎来网络化与制造业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演进趋势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

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

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目前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共识。

三是在组织方式上。以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作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受信息技术影响,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企业要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四是在发展格局上。运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重塑制造业的全球布局。随着新兴国家劳动力工资的提升、土地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地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指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和日本已经成为制造业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我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因此,我国制造业未来的调整,包括“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要根据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变化逐步进行调整。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考量与产业培育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着眼于长远构建核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立足于自身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出现核心技术和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芯片为例,短期内可通过采购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商业套片来集成开发,但长期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研芯片,其他关键的元器件也必须要能自我供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商业供货厂商一旦被收购、破产或政治上的原因终止供货将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摆,二是即使有充足的供货保障,因为使用的是商业套片和元器件竞争对手对于产品的性能将会知根知底对缺陷了如指掌。在竞争中非常不利。目前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华为和中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自研芯片的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实施合理分工、布局和引导,我国国内的产业布局需要合理分工

我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比较发展优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培育发展。譬如,新能源汽车在各地政府都瞄准新能源汽车把它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避免失去未来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由新型电机、电池和新材料等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省份都具备在这三个领域的优势。再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是一个尤其热门的领域。深圳由于有华为和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物联网。但是,武汉利用自己在光领域的优势布局发展光器件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立足自己的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效果和效益将更快、更好。同时建议国家细化科技布局进行相应统筹规划。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实施国家队工程

对于国家优先的领域,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在税收、基金专项、人才引进配套、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战略上至关重要且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的行业领域,建议实施国家扶持;对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优先在国防领域率先突破,走军民合作的路线,然后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我国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需要重点突破。

(四)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行“走出去”战略。首先,以国际化眼光来审视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其次,以国际化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据统计,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3%,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化却不发达。基础设施是其短板,但恰恰是我国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中国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资金出口、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二是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例如,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国际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可以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着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有效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近几年,运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案例,是国资委于2012年3月份起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对标,找出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差距和提升方向,通过集中攻坚克难,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一大批活动成果得到了固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抓管理提升活动,促进效益提升超过一千亿。当前管理提升活动已如期结束,但是管理提升仍在路上,助推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应当从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发现在管理思想、手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之处,要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管理方式转变。企业要由以往以实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被动性的管理向主动性的管理转变,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和物管理的结合转变,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持续对标,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实践证明,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确定提升方向重要而有效的举措,要合理选择对标标杆,科学制定量化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既要注重与标杆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标,既要注重具体数据的对比,还要注重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对标,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体制,善于消化吸收,善于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升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消除管理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各项管理活动责任落实,执行有效。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务主导、先试点后推广、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

第二篇: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理论学习文章)

认识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引领新转型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增长速度已趋缓,经济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发展速度,进入庞大经济体量下新常态经济发展时代,这也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发展方式更科学、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开放度更高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探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问题,要抛弃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发展新思维,尤其抓住新常态提供的有利环境条件和发展机遇。在国家推进“四个全面”的进程中,分析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国有企业在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认识、理解、顺应、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必须清醒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厘清经济新常态趋势特征的内在逻辑。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表现,是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符合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将经济发展划分为经济起飞阶段、高速增长阶段、中高速增长和中低速增长四个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上述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要素数量扩张,后两个阶段则更多依赖经济质量提升。高速增 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标志着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换。目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追赶型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生产要素约束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要素供应日益紧张、价格出现显著上涨、外延式扩张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机遇与新的增长,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与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有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重大机遇。

首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困难增多,“三期”叠加问题交织。从宏观上看,既有增长动力转化的挑战,还面临经济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挑战。特别是转向新常态,意味着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原有动力加速弱化,新的动力加快形成。从微观上看,过去一些隐性矛盾正在暴露出来,环境趋紧、资源短缺、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成本加大、负担较重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国有企业在新常态面临诸多挑战。

其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决定了我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挑战,同时也给国有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是发展低碳化。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出台在即,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绿色经济发展将带动数以几万亿元计的“治大气”、“治水”、“治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第二是产业高端化。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今后,我国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为中国工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8%和15%。

第三是经济服务化。消费升级将创造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巨大发展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 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这一比例继续上升到48.2%。我国服务业占比将大幅上升,要关注养老、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物流业、互联网相关产业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带来丰富发展机遇。

第四是信息网络化。信息化是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降耗减排,提升产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是新常态下的一个新引擎。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将互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第五是区域协同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区域发展打破条块化发展的模式,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战略,与以往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发展相结合,全部纳入了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三大战略的推进与四大板块的结合发展,无疑将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突破之前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为中国乃至周边国家带来全新的带状机遇。

第六是经营国际化。中国国际化战略转型加快,与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构想的提出,种种有利的国际营商环境促进了企业“走 出去”。2013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2.54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6604.8亿美元,较上年排名前进两位,位居全球第11位。

三、以创新驱动国有企业引领转型升级

新常态“新”在哪?新常态的“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速度、新结构、新动力之间关系紧密,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增长动力的性质决定了增长速度和结构转型的质量。突出创新驱动,正是因为新常态需要新动力,而新动力又会带来新速度和新结构。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所有类型企业中的“龙头”,处于引领者的地位。“转型升级”能否整体推进、深入开展,国有企业的表率和榜样作用,是动力和活力所在。中国发展进入重大转折和深度调整期,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中华民族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百年梦想至关重要。

首先,要以深化改革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改革也是一种创新,改革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市场化为手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转型,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企业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经济布局,进一步提高国有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引领企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

其次,是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转型。要加大研发投入,组建企业创新中心和企业创新联盟,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吸引高校、科研单位协同公关,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和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突破,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顺应“大众创新”新趋势,鼓励职工中的“微创”,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第三,要以管理创新驱动企业转型。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由速度向质量转变,要注重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向行业先进、国际一流对标,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同时要充分挖掘传统产业优势和价值,应用云计算、云数据、云服务所形成的信息协同体系,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运用“互联网+管理”模式构建以总部为核心的“平台化大战略”运营架构。

第四,要以产业链模式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国有企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与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相结合,围绕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的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与互联网融合的力度,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 意产业等符合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定位的产业,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五,要以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如何寻找和创新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四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时能够创造价值并传递价值。比如华为的“标杆学习、产品创新”和“全球化经营”;小米的“让消费者成为产品工程师”和“低成本战略”,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各自实现了各具特色的战略灵活性,从而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再创新。

第六,要以协同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打破单位和区域界限,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通过要素集成,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战略,着眼于区域协同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新常态下,企业要超越线性思维,用网络化的思维,把更多的资源、智慧融合起来,以创新增强动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在“稳”中求进、在“创新”中求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新常态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

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调速不减势,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全面协调,必须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做优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贵阳旅游产业已成为贵阳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但同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贵阳市旅游产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窘境。在新常态背景下贵阳的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常态下贵阳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贵阳市是贵州省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具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已经成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城市。境内风光秀丽、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奇特、温泉星罗棋布,森林围绕,夏季旅游气候优越,形成了“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的著名旅游品牌。同时,贵阳成功开发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景点,基本形成了以红色旅游、城市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区。全市基本形成了包括游、购、娱、食、住、行六大要素在内配套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贵阳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性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旅游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4年全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240.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实现旅游总收入874.39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完成住宿业营业额45.24亿元,增速13.1%。2015年,贵阳市共有17个旅游景区纳入省“100个旅游景区天坑旅游景区2个项目作为2015年省100个旅游景区的后备景区,其中4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旅游景区。2015年省“100个旅游景区”贵阳项目计划投资35.2亿元,今年1-3月,1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88亿元,占省下达任务数的22.4%。旅游人次213.76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6亿元。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强省市相比,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政府主导行为过强、产品(线路)单调、地方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肤浅、产业整合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贵阳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实现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了。

二、新常态下贵阳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四周分布着省内的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还有一大批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此外,贵阳正在强力打造了“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等城市旅游品牌已经成型,显示贵阳旅游转型的基础更加凸显。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归纳如下:

第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

贵阳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民族风情等各类旅游资源 兼具。贵阳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有:

1、气候特色显著

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属黔中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约为15.3℃。一年之中,以七月气温最高,平均约为24℃,贵阳气候宜人生活,宜万物滋生发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堪为旅游度假、消暑避寒的好地方。

2、贵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

目前,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2.3%,新增城区绿地4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6平方米,森林公园的森林面积达620公顷,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被誉为贵阳的“城市之肺”。

3、喀斯特地貌特色

贵阳拥有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贵阳属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喀斯特地貌占全市面积的85%,“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具有神秘旅游特色,对崇尚自然和生态的旅游者极具吸引力。

4、民族文化特色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苗、布依、土家等3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5%。镇山、李村、杜寨、黑土等一批苗、布依少数民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族建筑、服饰、风俗、节庆活动等,民风古朴浓郁,风情丰富多彩,可进一步开发建设成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我市少数民族风情的游览点。

5、城中、城郊文化旅游产品特色

贵阳有著名古楼阁甲秀楼,历经贵阳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是贵阳历史的见证,也是贵阳发展文化史上的标志。另外,国家4A级旅游区黔灵公园是全国最大的市内森林公园,园内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清绝于世。在郊区,有红枫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红枫湖,水域面积达57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山、水、洞、林齐全,为喀斯特地貌独有之景。

6、红色旅游产品特色

贵阳的红色旅游产品有:息烽集中营旧址,位于贵阳北郊66公里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开阳张学良将军幽禁地旧址和黔灵公园内张学良将军的幽禁地--麒麟洞等。第二、优越的区位和快捷的交通是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撑

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贵阳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川黔、湘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交汇于贵阳;上海至云南瑞丽、重庆至广西北海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穿越贵阳,与八条出境公路形成放射状公路网络;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和年吞吐量500万人次的4D级贵阳机场,形成了东西三横,南北三纵的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交通建设,为全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鼓足了后劲。2013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全省有68个县通高速公路,贵阳机场T2航站楼顺利建成投入运营,大幅提高运输保障能力,旅客吞吐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国内大型繁荣机场行列; 2014年底,贵广高铁全线开通。2015年6月,贵阳至长沙、上海、北京的高铁即将开通;2016年年底,贵阳至昆明的高铁即将开通;2017年年,贵阳至重庆开的高铁即将通,贵阳“高铁时代”脚步渐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变化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贵阳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将为其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第三、充满活力的市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保证

旅游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亦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贵阳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民间资金基础雄厚,投资开发旅游的热情高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加之卓有成效的大型旅游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都为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第四、坚实而庞大的潜在客源——转型升级的市场保障

旅游产业是一个出售风景和服务的产业,客源市场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旅游产贵阳业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三、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常态背景下贵阳的旅游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贵阳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贵阳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发展贵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旅游产贵阳业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上存在差距。对旅游业的战略性、带动性、配套性、唯一性和国际新的旅游理念还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体制机制的灵活性上存在差距。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进一步加强,调节、引导市场的作用发挥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环境营造和服务上存在差距。服务理念、工作作风、人才培育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旅游产品打造上存在差距。缺乏核心旅游产品,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延伸上存在差距。旅游商品研发、市场开拓、产业融合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归纳起来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旅游产贵阳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四、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贵阳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有提升产业素质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优势。然而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探寻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毕竟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产业有众多的旅游企业和部门所组成。拓展旅游市场,既要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适时调整和提升市场营销策略,又要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构建结构合理、开发有序的客源市场体系。

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挤压的结果,面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贵阳旅游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应由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升级的市场基础。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贵阳旅游企业结构的转型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通过改组、控股等形式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网络化经营等形式壮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规模,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以点带面,纵横贯通,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4.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贵阳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要实现贵阳市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访古、生态、休闲、文化、领域,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贵阳市,“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 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气候——避暑——产业”旅游为骨干的生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

5.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着力优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强化人员培训。二是鼓励和引导旅行社设计、开发以及组织主题鲜明的贵阳特色旅游线路,按照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观光线路、统一服务收费的要求,打造贵阳旅游的全新服务品牌。三是完善服务标准。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5.面向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加快贵阳旅游人才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看重质量,提高贵阳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要构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编制贵阳旅以及各市、县的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其次要建立贵阳旅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最后要健全贵阳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省市、县二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为旅游产贵阳旅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第四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

材料1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第五,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必然趋势;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第五篇:把握新常态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把握新常态促进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2015年07月16日 08:04 生意社

18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生意社07月16日讯

2015年7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五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广宁在报告中全面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上半年运行情况及下半年行业面临的形势及重点工作,现将报告主要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粗钢产量近20年以来首次下降,产量消费量进入峰值平台区。1-5月份,全国粗钢产量3.4亿吨,同比下降1.6%,这是近20年来首次下降。目前,我国人均粗钢产量超过600千克,按照发达国家粗钢产量变化趋势的一般规律推测,我国粗钢产量在2014年很可能已进入峰值区,之后将在峰值附近波动,一定时期以后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1%,2014年同比下降3.29%,2015年1-5月份同比下降5.1%。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进入峰值区的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历史。

钢材(1891,-17.00,-0.89%)价格持续创出新低。2014年以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持续下跌,而且2015年以来,下跌趋势更加剧烈,钢材价格指数持续突破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降幅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6月末平均价格与上年末相比,冷轧薄板每吨下降853元,镀锌板每吨下降851元,热轧卷每吨下降704元,螺纹钢每吨下降595元,高线每吨下降564元。

铁矿石价格与钢材价格背离。4月份以后,铁矿石价格快速反弹,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已经由4月10日的每吨46.84美元,上涨到6月末的每吨59.19美元,涨幅高达26.37%,而同期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下跌10.21%,矿价与钢价趋势背离。通过研究部分会员企业铁矿石库存与矿价的相关性,发现矿价下跌,企业库存下降,矿价上涨,企业库存上涨,反映了买涨不买跌的采购心理。钢铁企业的集中补库、集中采购对矿价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

会员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加剧。1-5月份,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万亿元,同比下降16.9%;实现利税322.21亿元,同比增长1.1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为5.28亿元,而主营业务亏损164.81亿元,增亏103.61亿元;亏损企业40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39.6%,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35.99%;亏损企业亏损额149.59亿元,同比增长40.45%。

企业间效益分化加剧。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沿江企业的效益好于内陆及西部地区企业,在当前进口铁矿石价格处于低位的情况下,东部沿海沿江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同时企业间效益分化加剧,一部分企业在当前最困难的时期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有一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出现严重困难,少数企业生存难以为继,面临出局的危险。1-5月份,盈利前10名企业合计盈利123亿元,同比增长130%;亏损前10名企业合计亏损116亿元,同比增长71%,企业间的差距正迅速拉大。效益越好的企业提质增效力度越大,效益越差的企业提质增效力度越小。仅炼钢生铁制造成本一项,企业间的差距每吨就高达500-900元;效益好的企业吨钢盈利超过200元,效益差的企业吨钢亏损超过1000元;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部分企业年人均产钢量在1000吨左右,年人均钢材销售收入高达三四百万元,而有些企业年人均产钢量不足200吨,年人均钢材销售收入只有四五十万元,5-10倍的差距反映出很多问题。纵观效益好的企业,有的是品牌及质量优势明显,单品售价可以高于其他企业2000多元,有的是经过长期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进入行业困难时期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是持续降本增效,取得了全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

钢材出口面临巨大的贸易摩擦压力。1-5月份,全国出口钢材4352万吨,同比增长28.2%;进口钢材549万吨,同比下降10.3%。1-5月份累计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3961万吨,同比增加1063万吨,增长36.68%。保持这样的出口量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供需矛盾,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在贸易摩擦方面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下半年形势分析及重点工作

总书记最近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成共识,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将对钢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以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经济增速触底即投资增速触底,可通俗地描述为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出口三只“靴子”落地。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两只“靴子”已相继落地,当房地产投资回落到位,加上新增长点的成长,以及严重过剩行业的退出和重组大体完成,中国经济增速有望成功触底。但从钢铁产品PPI连续43个月下降来看,钢铁行业触底回升仍需时日。钢铁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严重供大于求、产品价格跌跌不止、企业大面积亏损等问题。

另一方面,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中游经济带建设的有序推进,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转型机遇。5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质量为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结构优化、强化战略支撑和保障等五大战略举措,推动实施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五项重大工程。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不断优化,品种质量持续改善。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钢铁行业要加快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争取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走在前列,这既是制造行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钢铁行业脱困图强的关键。

钢铁行业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就要积极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要主动调、主动转,早调早转早受益。钢铁企业领导不要过多纠结于短期的困难与得失,要认识到结构调整必将伴随着痛苦的探索和挣扎过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棒接一棒的持续推进,直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目标。为此,钢铁行业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努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行业要把防风险、控产量、稳市场、增效益作为首要任务。

当前,全行业处于盈亏边缘,企业经济效益分化明显,部分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特别是资金风险更加突出,多数企业还面临着银行压贷、抽贷、限贷等困难,资金链异常紧张,因此,防风险首要的就是要保证资金链不断裂。

在加强行业自律方面,现在企业要渡过难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产量,认真遵守“不给钱不发货,没有合同不生产,低于成本不生产”的行业自律要求。控产量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有效益的生产,不要再搞“失血性”生产。只有通过行业、企业自律把控产量工作做好,稳市场、增效益的目标才能实现。另外,协会也会积极呼吁政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维护守法企业利益,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行业自律不仅是在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要严格自律。目前,行业面临很大的贸易摩擦压力。加强行业、企业自律,有序出口,是维护行业、企业利益的唯一有效措施。呼吁企业领导在这方面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自觉实现自律和自律协调的要求。

第二,要深入推进扩大钢结构应用等重点产业联盟工作。

目前我国钢结构推广应用进展还较慢,虽然在超高层、大跨度空间结构、工业厂房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但是在住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应用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钢铁行业要依托已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上下游产业的合作与协同,继续推进钢铁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着重扩大高端产品的应用范围,提高钢材产品的应用效率,推进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减量化与绿色化。可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解决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的模式与方法,通过产品研发与应用的协调,从源头破解恶性竞争的难题,通过产品的评价规范,引导产品的应用。

第三,积极促进相关财税政策落地实施。

上半年部分政策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仍有部分政策调整正待研究,协会将继续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促使相关政策尽快调整到位。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政策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对相关税费调整等提出政策建议,另一方面对已经出台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企业遇到了哪些问题也请及时向协会反映。

第四,加快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要求,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形成一批具有一流产品、一流技术、一流环境和一流管理的世界一流企业。协会将积极配合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加快钢铁企业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变。

企业要绷紧环保这根弦,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抓紧落实环保责任,完善环保设施,严格做到达标排放。另外,我国钢铁企业的能源消耗与国外先进钢企还有差距,协会也将积极组织行业力量研究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的技术和措施,推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与城市共融发展。

第五,要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规划6大经济走廊,投资规模可能高达6万亿美元,钢铁行业要高度关注、做足功课、积极参与。在国际化经营合作方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深入研究沿线国家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经常遇到对当地市场规则不熟悉,法律法规不了解等问题,从而产生法律纠纷或贸易纠纷,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方面的风险。二是要深入研究沿线国家的需求状况,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要系统梳理能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企业及参与方式,研究参与其中最适合的方式方法,不仅能够提供相关产品,还要能够在技术、资金、人才、设计方案、工程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合作。

总之,下半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仍将严峻。新常态对钢铁行业提出了诸多挑战,也存在诸多发展机遇,钢铁行业要审时度势,攻坚克难,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以创新驱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为钢铁工业由大变强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常态下持续实现转型升级论文(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常态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新常态下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是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现实需要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系统上下干部职工思想得到教育,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得到......

    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汇报

    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汇报 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汇报 “新常态”已经成为当下讨论经济发展态势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热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常态......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转型发展中员工思想工作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转型发展中员工思想工作近年来,在钢铁行业产能持续过剩的大环境下,钢铁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常......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

    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 打造质效双优的工业经济升级版 2014年,市经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下)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下) 2013-1-10 9:48:02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0期构建区域合作共享体系。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外部保证,也是作为国际贸......

    资源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wna

    资源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wna.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by 小熊 长期以来,资源型产业对我国特别是西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