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

时间:2019-05-12 03:2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

第一篇: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信仰模糊、入党动机功利化、人生观错位、就业心理压力大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宗教环境复杂、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缺少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学习信心丧失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等。

[关键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119-03

2009年,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中的喀什师范学院、伊犁师范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及昌吉学院六所院校的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面向学生的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达9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维吾尔族学生694人,占调查人数的73.05%;哈萨克族学生114人,占调查人数的12.00%。男生262人,占调查人数的27.57%;女生555人,占调查人数的58.42%。受访学生全部是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本次调查范围比较广泛,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从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主流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绝大多数同学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能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他们政治态度端正、立场分明,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对人生充满希望并且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完善;他们关心本民族地区的发展,对本民族的前途充满信心,是新疆经济建设和腾飞的希望所在。但是,调查中同时也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教学生占一定比例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占总数的50%以上,其培养教育具有特殊性。新疆高校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决抵制宗教在高校中的渗透。但本次调查发现仍然有49.78%的学生选择信仰伊斯兰教,有1.89%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自己也不太清楚”。另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部分学生既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又选择了信仰伊斯兰教,这种矛盾说明部分学生信仰模糊或者政治理论素养滞后,在思想上对科学与宗教、高等教育与宗教的关系缺少明确的界限,对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没有全面、准确的理解。

(二)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

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有利于新疆高校的稳定。在此次调查的对象中,有23.2%的少数民族学生是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有59.7%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在入党动机的调查中,有28.9%的学生因为“入党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而申请入党,有42.1%的学生认为入党对就业有很大影响。由此看来,一部分学生简单地把入党看成是单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捞取政治资本的途径,或者是为了使自己活得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三)部分学生人生观错位,缺少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

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在参与调查的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中,面对“无论什么情况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的问题做出选择时,有32.7%的学生选择“赞同”或“基本赞同”,有59.7%的学生在“及时行乐”问题上选择“赞同”或“基本赞同”,有22.1%的学生在“生活目标”问题上选择“赚钱”。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当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大多生活在偏远落后地区,但在人生观问题上已经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

(四)就业心理压力大

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面对就业问题自卑、恐惧、依赖等心理滋生。在当今就业形势的影响之下,很多学生对就业产生了极度恐惧感。在调查中,24.52%的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愿意多想,有一种恐惧感”,得过且过。在求职中,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较强的人际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关系”。二是对就业前景的担忧。37.36%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表示“悲观”和“不知道”,29.7%的学生认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主要因素是“族别歧视”。

(五)职业选择倾向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

一般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发展因素、收入福利因素和声望因素三个方面。通过调查,有60.7%的少数民族学生能接受的月薪为1000~2000元,可见收入待遇上的要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已趋于现实。他们更渴望去一些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单位就业;有72.1%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价值标准是“能发挥个人才能”和“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在回答“你首选的就业单位”问题时,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等事业单位,二者占61.1%。可见,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及社会上的世俗职业观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问题的实质在于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在即将就业时,对于什么样的就业单位能够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缺少了解,尤其是面对新疆即将到来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应该怎样抓住机遇,立足基层缺少认识和观念的更新。

(六)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

大学阶段的学习应是积极主动的自我行为。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上大学,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家长的辛劳和特殊的高考政策。但是上了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具体表现为:

1.在汉语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困惑

此次调查中,有58.21%的学生认为自己和汉族大学生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汉语水平,这也成为大学生活中比较大的困惑。认为学好汉语对就业很重要的学生占83.36%,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重,说明高年级少数民族在对汉语的认识上已经达到了很深刻的程度,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有清楚地认识。

2.学业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一般是父母的宠儿、教师的骄傲,从落后的地区考上大学,有些学生甚至是当地第一个大学生,全村人敲锣打鼓欢送上学。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来所受的基础教育比较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民族地区落后的教育条件的限制,往往理论脱离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比较差,知识面也比较窄。

一部分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足,调查中有61.9%的学生把影响自己学习动力的因素归结到就业困难问题上,有42.2%的学生把影响自己学习动力的因互归结到经济压力等方面,有26.5%的学生承认“学习基础差,学不进去”。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是事物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在学习动力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比如语言的障碍、贪玩、追求享乐、思想不够集中等。

二、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国际因素

宗教在我国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在国内学校教育中虽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但是学生不同程度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宗教影响,而且越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宗教越是滋生和发展的土壤。在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75.4%来自县镇或农村,有83.6%为非独生子女,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或信仰宗教就成为可能。从国际因素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紧对新疆高校进行渗透,造成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和从事宗教活动的现象有所抬头,个别学生由此发展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依附。

(二)社会中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少数民族高年级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其入党动机功利化和人生目标低俗化

当前社会中的实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学生缺少识别判断能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主体地位被冲击,势必导致他们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信念迷茫、奋斗目标低俗。

(三)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力度不够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上的反映,它是人们衡量职业优劣的重要尺度,是个人对职业的一种信念,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判断和职业道德。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就业指导主要承担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心理、择业标准和求职技巧的指导和帮助。

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48.8%和38.5%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和制度的了解程度为“有所了解”和“不太了解”,有64.3%的学生认为今后学校应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引导。在就业问题上,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依次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技巧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就业心理咨询。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调查发现,32.3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但收获不大”,13.4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但须认真改革”。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中的地位很明确即“有必要”,但效果不尽人意。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主课堂和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对于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问题不能做到解疑释惑,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五)基础教育欠缺、奋斗目标迷失、就业形势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进入大学后,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很快建立一个新的追求目标,理想信念迷茫。在高考前的学习经历中,考大学是他们学习的惟一目标,考上大学甚至在高考结束后,立刻陷入极度放松状态,没有过多考虑大学生活如何度过。根据调查,发现有26.5%学生认为“学习基础差,学不进去”,有19.7%的学生认为自己“贪玩,追求享乐”,有75.9%认为目前困扰自己的最大问题是“毕业后的就业”。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教育上的滞后和宗教的影响使他们的基础教育不足,虽然他们是大学生,但是在高考录取时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与汉族学生相差很多。上了大学以后,在双语教学机制下,他们不能很快掌握汉语授课、汉语答卷的能力。另外,对就业前景的不乐观成为读书无用论的托辞。因此,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只会使他们越落越远。

[参考文献]

[1]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2]刘文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替代现象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5).[3]康菊花.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原因分析[J].兵团工运,2007,(1).[4]叶林菊.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能力训练[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5]綦群高,杜惠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6,(6).

第二篇:新疆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1.群体压力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和受聚居环境的影响,保持着共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风尚,某一成员的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以及解决纠纷等大小事务,都靠亲属来共同办理,“互助合作”不仅是一种风尚,也是一种由习惯和舆论进行约束的社会规范。这种团结的群体,凝聚力非常大,个体对于群体的依赖性非常强,同时,群体对于个体的压力控制作用也非常强。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维吾尔族人、哈萨克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较为敏感,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及态度。视在亲戚好友中保持体面比生命更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际交往问题的成人化,这种压力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亲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汉族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而维吾尔族家庭和哈萨克族家庭大都有两个或三个子女。家庭结构的差异使维吾尔族学生和哈萨克族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比汉族学生多面临一种冲突,即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于兄弟姐妹之间争夺父母的关注和爱而导致的。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比与朋友和其他同伴之间发生的冲突要更多,兄弟姐妹之间冲突的发生频次仅次于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冲突。⑦对于本身正经历复杂变化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初中学生来说,冲突的增多有可能会对其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2)家庭经济压力不同。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相对而言,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其家庭收入、社会地位相对来说不是很高;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重现实消费胜于长远消费(储蓄),求美心1 理胜于求实心理,属于“有财外露”的开放型消费个性,而汉族属于“财不外露”的闭锁型消费个性;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比较优惠,允许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生育两胎或三胎。这些因素导致维吾尔族家庭和哈萨克族家庭(尤其是农村的维吾尔族家庭和哈萨克族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一般要大于汉族家庭。有关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显示,家庭经济压力不仅会减少家庭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而且会对父母的精神健康和婚姻关系产生消极作用,使得父母更容易对子女采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造成家庭成员间更多的冲突和不良的家庭气氛因此,对于处在青春期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青少年来说,家庭经济压力可能会对其人际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

(3)人际期望压力不同。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汉族家庭多为一个孩子,父母的期望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一个孩子身上,而维吾尔族家庭和哈萨克族家庭的父母将期望分散在了几个孩子身上。另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在其历史上并不存在源远流长的官本位文化,其家长也没有形成望子成龙的历史土壤。因此,相对而言,汉族家庭的父母对其孩子的期望更高、更集中一些。但父母的期望过大、过于集中,会给孩子造成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就是人际期望压力,其影响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的加重而越来越明显,导致学生没有较充分的时间有意识地体验和增强各类人际交往。人际期望压力可能是汉族学生人际心理健康素质总均分的平均数从初中后期开始下降的原因。

——《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小学生人际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新疆维族和哈族中小学生没有像汉族中小学生那样,在心理健康素质的适应维度呈现出城乡差异,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现代化的进程不同 心理问题是文明病, 经济愈发达, 愈文明, 竞争就愈激烈, 社会压力就愈剧大, 人们的心理就要承受内外更强大的压力, 心理疾病率也就愈高。与汉族相比, 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走向现代化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汉族内部, 与城市相比, 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活方式又相对稳定。因此, 对于城市维族和哈族以及农村汉族学生来说, 市场经济、现代传媒与文化的冲击力不像城市汉族那么强烈, 社会竞争相对而言比较缓和,人际交往比较单纯、真诚, 家庭婚姻变故较少, 家庭更稳定。这对于本身正经历复杂变化的维族、哈族以及农村的汉族青少年来说, 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班级结构的差异

汉族人口相对集中, 学校班级结构较大, 尤其是城市学校的班级, 一般都要超过 50 人, 多者达到六七十人。少数民族有很大部分居住在祖国的边远地区, 人口分布分散, 无论是城市的少数民族还是农村的少数民族, 班级结构一般都比较小。班级结构过大会从两方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方面它会导致教师负担加重, 压力加大, 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教师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他人”, 按照班杜拉的“榜样学习”观点, 教师是青少年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心理的不健康必然会对青少年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到教师与每一位学生的互动频率以及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水平, 而教师的关注与期望又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家古诺特博士(DrHainGGinot)曾经说过“For better or for worse”作为一个教师, 他(她)要么是帮助人, 要么就是伤害人, 因为首先教师的期望值将对学生产生巨大作用———正向的, 亦或是负向的。3.家庭结构的差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 城镇汉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一个子女, 少数民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汉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 少数民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新疆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城市和乡村的不同要求, 导致新疆汉族城市人口基本上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加一个子女, 与维、哈族家庭以及汉族农村家庭的结构都不相同。核心家庭这种家庭结构会从两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方面核心家庭的父母倾向于在生活上更多地关心、照顾独生子女甚至代劳很多事情, 使子女容易形成较强的依赖性,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这对他们适应学校的群体生活和人际交往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核心家庭的父母不能像非核心家庭的父母那样将期望分散在几个孩子身上, 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期望都集中在了那个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期望过大、过于集中, 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负向作用, 在学习上给孩子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 这种消极影响还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的加重而越来越明显。——《新疆汉、维、哈族城乡中小学生心理素质适应的比较研究》 新疆汉、维吾尔、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维度呈现出民族差异,除了生理、心理以及学校的因素以外,还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

(1)家庭因素。家庭经济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维吾尔族 和哈萨克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所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要大于汉族学生。这是因为:第 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滞后性使少数民族 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从而导致他们的家庭收入、社会地位普遍偏低;第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重现实消费胜于长远消费(储蓄);第三,少数民族的计划 生育优惠政策允许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生育两胎或三胎,过重的经济压力会对 家长的精神健康和婚姻关系产生消极作用,使得父母更易对子女采取不恰当的教 养方式.继而导致子女出现自我发展问题。

(2)学 校教育 因素。影 响 学 生 心理 发展 的学 校教育 因素 主要有 两个 :一个 是新 疆维 吾尔 族、哈 萨克族基 础教 育 的滞 后 性,具 体 表现 为 :教 育 观 念、意 识落后,基础 教育 质量低,教 师素质低(专业 基础 知 识、教育 学、心理学 知识欠 缺)。这种 滞后性 容易 导致 教师采 用不 当的教 育方 式。另一个 因 素就是 语 言 和教材。语 言 是 民族 的特 征 之 一,不 同的 民族 具 有 独 特的语 言文 化思维 模 式。汉 族学生 在 学习过程 中就 不存在语 言适 应 问题,语 言 的准备、感性 经 验 的准备 对教材 的学习是 适应 的。在 汉族 学校 或在 双语 实 验班学习的维 吾尔 族 和 哈 萨克 族 学 生,学习中使 用 的语言与其母 语不一 致,这 种不 一 致 性 所 产 生 的语 言适应 问题将 随着年级 的升高、知识 难度 的增 加 而加 剧。

此外,学 校 中使 用 的教 材 主要 是 以汉 民族 为 主体 的统 编教材或 翻译 本,内容 设 置 主要 是 以 内地 汉 文 化为背 景,教 材表 达 的 内容 对 于 少数 民族 学 生 来 说 是一个 陌生 的世界,与他们 的生 活经 验不 相 符,他们 不能 调动先前 的经验,也 不 会 产 生 预期 的认 识 和情 感来 同化所学 内容。这 些 因 素都 会 使 少 数 民族 学 生更 多地感 受到 学习的挫 折 感,继 而 影 响他 们 自我 的发 展。

——《新疆各民族中小学生自我的调查研究》 《乡镇寄宿制中学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研究》中建议留守儿童选择寄宿制学校,这个主要是针对初中及以上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上出现成人感,希望大家把他们作为成人看待,寄宿制学校恰恰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寄宿制学校可以避免祖父母的溺爱以及留守学生的孤独感,对学生坚强独立的性格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直觉得寄宿制的学生都很可怜,其实想想自己上初中时,是满怀着憧憬寄宿的,初一时还不让寄宿,初二时一允许寄宿,我就立马住到了学校,一下子感觉自己已经成大人了,那种感觉很好,而且丝毫没感觉到孤独或者有什么不适。就是小学时住在亲戚家,倒是一心想着回家住,倒不是对父母多么依恋,就是感觉住在亲戚家不自在。如果小学就让我住在学校,我可能也会觉得没什么,不过这可能与父母从小对我们独立性的培养有关系。所以寄宿制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可怜的,而且很多学生可能很适应,只要少数依懒性比较强,独立性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有所不适应,但是寄宿制恰恰会对他们这方面很好的锻炼。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主要是寄宿制本身的管理体制的漏斗,健全的寄宿制学校肯定会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以下来自《乌鲁木齐不同民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民族差异 对不同民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民族差异;在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方面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上的得分维吾尔族高于汉族。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族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生活环境。这些不同可能更多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所造成。6 维吾尔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倡导公正、行善、宽恕,设立“五功”以完成天道,又设立“五典(五伦)”以完成人道,特别强调,父母应该尽到自己养育子女的责任,以至于从胎教至完婚都要以慈爱之心相待。这可能是维吾尔族父母对子女较少惩罚、拒绝和否认而更多偏爱的原因。笔者认为,区域性、民族性、文化宗教信仰等特点是造成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与尹文娟等[14]的研究基本一致,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民族性、国民性和地区性。

3.2 心理健康的民族差异 结果表明,小学生在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不同民族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差异显著。从心理健康症状总体水平来看,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在各因子得分上维吾尔族学生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显著高于汉族学生,而汉族学生考试焦虑因子得分高于维吾尔族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汉族学生受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汉族传统文化中讲究“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被人们广为接受。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对自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上名牌大学成为汉族中学生的主要生活目标。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加大了汉族学生学习压力,从而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扰。维吾尔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价值理念、民族气质以及情绪表达方式,培育出维吾尔族小学生独特的人格特质。维吾尔族学生性格粗犷、刚毅、胆大、情绪起伏较大,容易激动、思想自由,不拘泥于现实、固执,性情直率,但有时自控能力较低,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这正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具体反映。在行动上,维吾尔族学生表现为充满魄力、冒险敢为、遇事果断而少有顾虑、有时做事不考虑后果,甚至行为鲁莽,在学习与人际交往中不掩饰、不畏缩,容易感情用事,这些导致维吾尔族学生在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显著高于汉族学生。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是否积极向上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建设的成果。文章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着重研究分析了我校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及相关问题,总结出影响学生党员思想的主客观因素,以期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我校学生党员状况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希望,而大学生党员又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地,其中学生党员的发展、党支部的建立、党组织的建设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校特别重视党员的发展与培养,积极吸收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党建工作中做到了保证大一学生中有党员,大二有党小组,高年级要有党支部,不断加强学生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亲近党、信任党,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在大力发展学生党员的同时,思想建设成了党员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我校合校升本后2006年在校学生党员410人,到2012年学生党员人数达到1364人,其中预备党员806人,党员人数占在校人数的6%。对我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调查显示,当前我校大部分学生党员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问题及分析

影响学生党员思想的因素不仅仅只是错综复杂的客观环境因素,他们的主观方面反而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生的自身因素

1.对党发展了解不够,入党动机不纯。问卷调查统计显示,超过50%学生入党的真正愿景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入党成了他们找到好工作的可靠筹码;有20%学生入党是为了能成为学生干部,在学校取得老师的重用,获得更多荣誉称号;有10%的学生仅仅是随大流,把它当成一种炫耀自己的资本,仅有20%的学生把入党当作为一件光荣、义务的事情。大学生的入党动机越来越多元化,主要是因为他们没能正确的认识党,对党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显而易见多数不纯正的入党动机极大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他们对党的认识浅薄,极大影响着他们的入党动机。一个连党都不了解的人,怎么会产生真正的入党动机。

2.缺少对马列主义、毛邓三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指导思想的学习。调查显示有超过1/2的学生党员没有完整地、系统地读过马列的经典著作,就算是读过,也只是通过班会、或者思修课程的学习,通常也是应付了事。缺乏对我党指导思想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了解什么马列主义、毛邓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额革命政党,尤其重视思想教育和建设,作为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更应该熟读马列主义,更要了解我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党的指导思想,并领悟其内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善于用党的指导思想来客观地分析我国的国情,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容易偏激。

3.自身道德观念不成熟,道德行为困惑低落。调查表明,我校大学生党员的道德观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相信党,相信无产阶级理论。大部分学生党员能够起先锋模范作用,有较强的责任心。有近7成的学生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中选择了后者。有部分党员在道德观念中表现出不成熟,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出困惑低落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这些现象我们随处可见:大家一方面呼吁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公共场所面对老人摔倒,有人受伤时,又有多少人乐于伸出援助之手;又如一边宣扬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却一边又为了奖学金,助学金,小小的荣誉称号与同学争的面红耳赤;再如诚信问题,都说诚信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扬的美德,然而在考试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不作弊、不剽窃。这些都是大学生党员与道德诚信严重脱节的现象,他们处在边缘阶段困惑时期,在利益面前迷茫了自我。

4.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觉悟性低。由于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理想信念对于他们来说尤其不可或缺。在入党前,事情都是争着干,抢着做,凡事严格要求自己。而入党之后,入党前的教育就基本上抛之脑后,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甚至出现了盲目性,没有了主动性,渐渐丧失了党员该有积极进取精神。有的学生把入党作为某种捷径而不是责任感,不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能以一个党员的原则鞭策自己,在实践生活中,出现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利用党员的身份不断为自己谋取利益。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有些人甚至开始经不住诱惑,在大风大浪中把持不住迷失了方向,有的学生党员甚至在学校里面就沾染了不良风气,开始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外界环境因素

1.西方反共势力大肆宣传腐朽的价值观念。20世纪后期,苏联和东欧等国的突变使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共产主义处于历史发展的低谷。同时,在战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特点并逐渐发展起来。少数党员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下,看不清国际形势,理想信念开始动摇,觉得我们达不到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道路不明亮了。与此同时,西方也开始以各种手段诋毁共产主义,大肆宣扬腐朽的价值观,使得个别党员在这时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2.经济体制改革引起认识偏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建设。在经济体制的变革中,社会结构也会出现变动,这些经济基础的变化也必然引起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改变。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信息透明化、共享化、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相比于父辈,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寻找资源的方法。但在大量有用的信息涌来时,也会有许多垃圾与糟粕充斥其中,蒙蔽他们的双眼。大学生党员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突发时期,一个小小的改动,都有可能引起大的变动。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既要面对利益选择和利益指向的考验,又要对付社会的变迁,很容易在道德上和信念上出现偏差的。3.高校党组织教育基础力量薄弱。目前,我校的党建工作正在不断地完善中,党组织的教育还处在薄弱阶段,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脱节,这也是大部分高校存在的一个现状。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渐扩大,专门负责学校党务教育和宣传的老师却是供不应求。老师很难对每个积极分子进行严格的教育考察,忽视了学生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的培训结构基本上都是不合理的,专职党课培训的老师少之再少,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是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党支部书记,要不就是辅导员,并且党课培训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较少,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环境也很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4.入党选拔考评机制不完善。学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学习成绩这个主要的指标,大部分采用英语四六级、大学计算机等级过级率这就使得学习基础不好但是要求进步的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好的情绪,不能积极配合党员的各项工作。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新时代的青年,具有的是青年党员的新特点,思想变化起伏也很大,学校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体制来进行考核,对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不起作用。大部分组织也只对积极分子进行考核,对预备党员和党员是进行的考核反而逐级放松,即便是考核也只是敷衍了事。

三、对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入党前期的考察,注重学生党员的后期培养

对入党积极分子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和严密的程序把关,吸收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壮大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特别是注重对思想积极学生干部的培养。在积极发展党员的时候要坚持四早原则:早选苗、早发展、早教育、早培养,对于弄虚作假行为有给予严肃的处分。重发展轻教育的做法是欠妥的,发展与教育都是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党员的后期教育培养工作。首先要规范入党后的教育制度,实行定时定点对学生党员进行培训;其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当中的佼佼者,要重视给学生党员放权,让他们接受的教育真正落到实践当中去,让他们真正为其他学生服务,这也是培养他们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要规范党员行为,宣传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思想;对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要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同实际结合起来。

(二)深化对学生党员的理论教育,丰富组织生活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没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共产党,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可见理论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入党前要注重对党员的思想理论启蒙工作教育。可以在积极分子中成立理论交流小组,小组成员间相互联系,共同交流思想,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化体会,同时加强对其的自我教育,打好思想教育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具体落实分工,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质。同时,要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加深组织个体间的感情。例如开展民主生活交流会,公开言论,吸取好的思想、分享好的经验;可以成立党员谈心日,鼓励他们强化自我自律意识;鼓励学生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问题党员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学生的头脑。

(三)加强党员师资教育建设,完善党员考评制度

要想培育出更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就要有一支思想过硬能力超强的教师党员队伍,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党员教师的比重,重点提升教师党员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高,对教师党员的要求就要更高。对于教师党员,除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到以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和激励学生。所谓“德、智、体、美、劳”,德育排首,高校要想提高党员的思想状况就要把德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路,努力探索新的发展路子。要切实落实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汇报、学业、群众影响力等综合考评,要建立一份完善的考评机制,同时认真听取老师、学生的意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不仅要求学生在入党前积极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在入党后也要求与党组织保持密切的关系。完善大学生党员的考评制度,方能保证大学生党员的总体素质,为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

(四)拓宽党建教育阵地,改善党建的教育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成了高校越来越受欢迎的互动媒体,是老师与学生获得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广泛的覆盖性。党员教育和培养可以运用这一互动媒体的优势,创建党建工作的网站,开通党的资料、党的动态、党的法规等栏目;开通网上党课,开展网上党课教育;开辟专门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QQ群、讨论组和微博等,加强学生党员之间的内部交流。大学生的校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党员思想素质的重要因素,道德环境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通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等文艺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实际运用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思想建设。

第四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2014年07月30日 10:07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4年2下期 作者:高丽静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内容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全面了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现状,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 键 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作者简介:高丽静,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4)02-0045-03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了客观而真实地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笔者参与了对我省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调研和后期资料整理工作,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787份。调查问卷主要从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职业认同、现实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四个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总体上值得肯定,保持着一种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态势。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较为成热,基本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敬业爱岗,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较高。但近年来,有关高校青年教师的种种问题时有见诸报端,不排除个别青年教师由于思想问题而出现的极端行为。如果不能及时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困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可能影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也必然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长远发展。

1.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态度和理想信念总体端正、坚定,但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信念欠缺或淡化,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调查中,有33.6%的人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有37.8%人认为“有些已经过时了”,有13.2%的人甚至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种口号”。只有9.7%的人表示会经常阅读马列著作,42.1%的人表示“偶尔会读”,而31.5%的人表示只有在单位组织下才会被动地阅读,16.6%的人则表示“从来不读”。部分青年教师对政治热点问题与国家大事表现出不太关心的态度,更为关心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问卷中,对政治体制改革表示不关注的占19.1%。在列出的所有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社会稳定”和“腐败现象”的关注度排在第三和第四位,“房价问题”与“收入分配”问题则排在第一、二位。

2.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积极、正确,但人生目标呈现一定功利性和多元化色彩。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对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如高达84.2%的人表示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68.5%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房价问题,同样对于医疗和教育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均明显高于对国家事务、集体事务以及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在问及人生目标时,有25.6%的青年教师表示自己最愿意奋斗的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表示愿为单位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比例只有4.0%,而选择家庭幸福、个人职务晋升和自我价值实现选项的比例高达63.9%。一方面说明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务实和多元,体现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年教师在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自我实现选择中的矛盾和困惑。

3.高校青年教师多珍惜教师身份,但存在较大的现实压力和心理负担,部分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信心不足。调查中有36.8%的青年教师认为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内心的信念和教师的自豪感”,有32.8%的人选择“教师工作自由度高”,说明大多数教师选择这一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职业本身的热爱和认同。但调查发现,无论初级、中级还是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都反映出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生活、职称晋升和科研几个方面。生活压力主要源于住房和经济收入,30.1%的青年教师反映为租房状态,已拥有房产的青年教师比例为63.0%,69.2%的人表示最大的经济支出为住房按揭。从收入情况看,青年教师年收入在3万元至7万元之间的比例为72.5%,另有9.4%的人表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工作上,分别有18.1%和15.8%的人认为最大的压力是职称晋升和科研。在回答“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信心”时,只有2.4%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表示“不太有信心”和“完全没有信心”的有17.8%和6.8%。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机制体制方面因素,也有青年教师自身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70年代,部分出生于80年代前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年代,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类社会思潮活跃期,价值观念多元。同时,很多青年教师还有较长时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对国内外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和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有比较深刻的体认。加上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社会现实纷繁复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的青年教师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理想信念淡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抱怀疑乃至否定态度。这种思想状况,虽不代表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

2.制度层面上的不足。目前,由于高校选拔机制和考核制度的固有局限,能够不拘一格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数量较少,使得部分教师停留在排资论辈的传统认识上,机遇意识相对不足;职称晋升的杠杆和激烈竞争,使得有些青年教师只注重业务水平的提高,光教书不育人,对自身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传授、不出教学差错上;“学评教”制度的缺陷,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发生师德偏差,师表意识淡化,不能对自己和学生严格要求。同时,由于广大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学任务普遍繁重,还需挤出时间写论文、做课题、搞调研,常常处于疲劳作战、忙于应付的状态。加上成家立业、买房养家的生活和经济压力,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因此,与老一辈高校教师群体相比,青年教师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他们过度关注自我,工作动力很大程度源自是否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等现实目标,不是完全讲求奉献型的群体本位主义者,而是倾向于务实的、功利性的个体理性主义者。

3.角色定位的矛盾。众所周知,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显现的过程,无法直接量化体现。青年教师从业时间短,短期内难以证明自己教书育人的成效;科研上,由于水平和经验相对欠缺,大的项目和成果短期内亦难以产生,因此,难免存在职业成就感不足现象。此外,一些青年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好几种角色之间的矛盾关系,如社会对高校教师职责的高要求与现实中青年教师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的矛盾冲突,树立师道尊严与成为学生朋友的界限划分冲突,学生和学校对教师素质品德的较高期待与现实中教师多元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一方面,他们敢于展现自我,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又因为短期内还无法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因而失落、迷茫、苦恼。因此,职业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在所难免。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笔者认为,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有效引导,把它放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高度来看待。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加强领导与注重人文关怀相结合原则。高校领导要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学校党委和行政要专人分管,校院两级分工协调,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强化他们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使他们自觉自愿接受组织的教育和培养。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相结合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青年教师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以校为家、勇于奉献。另一方面,针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职务职称级别低、经济条件和住房困难等现实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自信和幸福指数,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强调组织纪律性与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相结合原则。一方面,高校应要求青年教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准则,加强师德修养,弘扬大学精神,共同营造“树师德、正师风、铸师魂”的良好氛围,使青年教师干事有准则;另一方面,要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使青年教师诉求有渠道。特别是结合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思想困惑,应及时通过个别谈心、集体座谈、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与他们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网络这一青年教师最为熟悉便捷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加强与青年教师的互动与沟通。

2.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来说,也可以从以下五个“结合”入手。

第一,思想理论武装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相结合解决思想困惑。青年教师思想较为活跃、有较强的辨明是非的能力。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要求,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工作。针对青年教师关心关注的思想热点和难点问题,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帮助青年教师释疑解惑。同时,积极倡导在高校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可以通过更多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种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活动内涵,增强各级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工作,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

第二,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与建立有效的舒缓机制相结合减轻心理压力。青年教师群体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一方面,学校要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创先争优,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工作、精神和生活压力,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关心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情感,帮助他们及时舒缓各种压力,有效化解面临的矛盾,减轻心理负担,及时消除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带来的受挫感,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完善体制机制与增强青年教师主人翁意识相结合消除发展瓶颈。不断完善考核定级、评奖评优、选拔晋升等各类体制机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必要时不拘一格,打破排资论辈框架障碍,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基本的保障,恰如其分的激励,以此作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外因。在内因上,应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和青联组织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一些重大决策和发展规划方面充分听取青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制订,把个人的思想情感、前途命运和学校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达到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四,加强师德建设与提高业务水平相结合提升综合实力。高尚的师德师风和突出的教学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两大职业基本要求。很多优秀青年教师就是在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的双重鞭笞下,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要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使青年教师具备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崇尚学术、服务社会等精神特质和职业道德。同时,应该多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如积极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为青年教师的业务发展提供充分的平台和机会。对教学和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对成果突出、在国内外有着较大影响的青年拔尖人才给予充分重视,以此带动整个青年教师群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

第五,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与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相结合促进成长成熟。一方面,要求青年教师要充当好自己的教师角色,为人师表,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有必要继续扮演“学生”角色,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工作导师的传、帮、带作用下尽快成熟。充分发挥“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环境,充实能力,取长补短。此外,也可以通过建立各层次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依托团队力量,推动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教研,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各种能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files/moe/s7060/201305/152333.html.2013-05-04.

第五篇: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摘 要:新疆少数民族都有相对独立或杂居的生活地域。民族地区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商品与信息交流活动相对偏少,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并与外界交流更少。生活方式古朴、伦理与审美观念原始、民族内部的社会结构单一等状态,加之虔诚的神灵观念及宗教活动,使其文化显露出原始性和神秘性特征。农村宗教均具有一定势力,由于科学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贫穷、偏僻之地的愚昧状态尚未消失,宗教势力的影响仍相当严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利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将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暴力恐怖思想向少数民族渗透,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开始受到影响,因而,少数民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受到宗教影响很深。

关键词: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42-02

前言

新疆职业院校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比较落后,办学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疆职业院校的发展。新疆职业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区,学生中少数民族人数比例很大,学生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差异较大,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清新形势,积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一、加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新疆的稳定发展

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新疆的渗透,三股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破坏民族团结,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事端,大肆宣扬歪曲和篡改新疆的历史事实,妄图将新疆从祖国的大家庭中分离出去。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暴力恐怖思想向少数民族渗透,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受到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新疆职业院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引领他们自觉投入新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去,成为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

(二)有利于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并存的现实,给我们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新疆,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而至,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他们把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新疆高校作为重点目标,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优势,向学生散布反动思潮,传播错误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因此,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立足现实、把握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来统领学生的思想意识。

(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根本性和关键性的资源,是最为重要、最有潜在优势、最可持续发展和最可靠的战略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才都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因素。确保新疆长治久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近年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少数民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新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建设一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中坚力量和新疆未来稳定发展的引领力量。这既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四)有利于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针对新疆职业院校办学的特殊性,生源以及思想观念也相对复杂,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宗教信仰不同,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摩擦,学生思想管理工作就特别艰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积极开拓思路,寻求更好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改变过去那种因循守旧的工作模式,迎接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挑战,加强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和稳定的社会局面,确保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可以通过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联谊会等活动开展,增强彼此之间的民族友谊,加强团结,建设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

二、加强新疆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建立一支优秀、高效的思政教育工作管理队伍

新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优秀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组成人员应该以党委书记、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专职思想政治教师为主体,建立健全队伍职能和相关制度,分工合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工程。从战略高度加强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提高教育工作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不断吸收在学生中口碑优秀的教师加入思想政治管理队伍,保持一个高效优质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形成一股强劲的工作合力。要定期组织队伍成员进行总结工作经验和探讨工作上的不足,汲取经验教训,探索好的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定期对工作成员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以提高管理教育者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作风,以赢得少数民族学生的信赖和认同。建立健全这样的一支整体素质高、责任心强、奉献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队伍,有着积极的意义和紧要性、迫切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

作为新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才是最根本的工作原则。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过程中要以平等的身份、体贴关爱的语言、温和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家长般的关爱与呵护。尤其对待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离开了故乡和亲人,很容易造成孤僻性格,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以人为本地从事教育工作,很容易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问题无法解决。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引导他们对于社会与集体的认同感,能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与疏导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把心理问题引起的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尊重各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发挥他们的自我创造性的发展空间。还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解决好他们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尤其是他们最为关心的学校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一定要保障公平公正等。

(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五观”和“四个认同”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面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新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是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教育。新疆职业院校要开设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课程,并以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契机,配合形势开设诸如今日新疆、新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为内容的专题讲座;以举办主题文化节活动的形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二是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这是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政治根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对当今世界民族现状大格局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对祖国各民族共同文化宗脉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对西方敌对势力妄图对新疆西化最有力的回击。

(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一种理论的真实性和一种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确认,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持久的精神动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对于新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和特殊功能,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和情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要抓住重大时政热点,以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校园主题实践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使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新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思政教育者一定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力度,改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高尚的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完成党与人民交给我们的重托。

参考文献:

[1]杨丽,姜勇.新疆高校抵制“三股势力”分裂渗透的历史回顾与主要经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9)

[2]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下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武汉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陈佩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

    高校教学资源及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教学资源及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胡昭玲一、问题的提出高等教育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它的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当今我......

    2013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座谈、访谈提纲

    一、 当前我及同事最关心的问题有:高中阶段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 盼望使每一个学生都就近受到优质、均等、全面的高中教育。 二、 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是:官僚主义和......

    本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本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08 更新时间:2009-6-22 [摘 要]通过对本班46名大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本......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状况与社会网络的调查分析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状况与社会网络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为例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一方面,我国各民族之间......

    某某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绝对精华)

    某某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教育状况调查问卷1.问卷编号:[__∣__∣__∣__]2.院部:A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A1. 性别1.男2.女A2. 民族1.汉族2.壮族3.回族4.维吾尔族5.其它:A3.年龄A4.......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模版]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教师:陈润君 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理财日益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并以此来提高理财能力。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从当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