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调查与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前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了了解校园文化现状对在校学生素质的影响,在学生管理中起到的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为对下一阶段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层次的提升提供参考。我们于2012年4月9号至4月23日采取网络问卷及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及老师就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调查。其中,网络问卷78人参与;书面调查问卷108份,回收率100%.1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1.1 物质文化
大学生对于学校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要求,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被问及对学校建筑有何要求和期望时,28%的大学生表示并不注重这一方面,52%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建筑能够富有现代化气息,20%的大学生表示大学学校建筑不管是现代化还是古典都希望能够有它独特之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学校建筑很看重,情有独钟。
在图书馆图书收藏方面,76%大学生对自己学校图书收藏不太满意,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书。而2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图书收藏可以满足自己所需。可见,学校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学校后勤有待完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被问及有关学校的饮食和住宿方面的两大问题时,6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伙食至少比高中要好,可以接受。38%的大学生则认为学校饭菜难吃不能接受,所以选择出去吃。有关住宿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小部分则认为宿舍有关方面不能得到及时修理。
1.2精神文化
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影响较大。在课余时间,你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哪一部分上时,49%的大学生选择在寝室上网,20%的学生选择学习,31%的学生选择外出游玩或购物。可见,大学生应该控制自己上网过度的行为,以免沉迷其中,或者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与外界接触过少,对当代时事了解过少。你经常关注哪一方面的新闻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娱乐新闻,而只有小部分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应该密切注意国家大事,提高国家荣誉感。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制度文化
在学校制度上,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举行开学典礼让学生对本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于“是否有必要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或者仪式传承下去?”的看法如下:84.6%的人认为有必要,8.4%的人认为没必要,7%持无所谓观点。这说明好的制度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本校有一种归属感。学生手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本校的情况,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据调查显示,80.6%的学生说学校没有有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或学生手册,因此导致学生对学校制度认识不深。而在学生看来校规和道德规范哪个对自身行为约束大时,大部分学生很重视自己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我。但校规对于学生而言,其规范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校规作为校园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框架,但如果其作用不能很好地得到师生的认可或遵守,本身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有待于改善。
所以,针对上述调查反馈回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对应的对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往往会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所以良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
3.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4.确立面向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在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形成有助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青年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同时要创设各种文化设施,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6.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7.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从实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这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发展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实行国家发展宏伟目标的战略之举。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的投入达数万元。同时,对于单个家庭,尤其是城市低收家庭和农村家庭来说,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也是庞大的,负担很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还需要许多其它的社会成本。方方面面如此巨大的投入,应该是要有效益的,这就是全民素质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提高,要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要推动社会发展,要振兴中华,要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实际的情况总是与此有差距的,特别是落后的地区,差距还很大。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就会影响到单个家庭,对家庭可能就是一种打击,而且势必还会影响一个村组,一条街道。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元素,如果有很多的元素都不正常,不健康了,社会就可能出问题。同时,我们国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又不得不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大部分就是高校毕业生。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对保持繁荣稳定的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也是实践所必需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以,通过一个暑期对社会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我发现主要有如下原因导致了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多,就业渠道也非常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人才缺乏,而当地有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这样又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加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城市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国以前是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立刻暴露了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的观念不强,就业的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近年来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寻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在校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二)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供过于求
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03年212万,04年的毕业生为280万,到今年为止,毕业生已达到了610万。从整个国家来看,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在向非农村地区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又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很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的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的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受;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到最高不成低不就。
(四)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各项等级考试,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五)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注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具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六)就业机会不平等
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其子女的工作落实和升学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是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子女的工作落实和升学均低于平均水平。这种差异同时表现在薪水待遇上,父母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子女工作后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父母为农民者,其子女就业后较前者少300-400元不等。人际关系网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中来自大城市的高达51.29%,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只能依靠学校的推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业难。
(七)高校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生才想起就业问题,才意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有也只限于请一些专家谈谈当前的就业形式或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缺少专业方面的训练和准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较弱,难以有效的把握好的就业时机,策略和技巧,职业能力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对就业形式估计不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心里偏差,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难以进行自我调适,形成自卑,自负,急躁,依赖,逃避,脆弱,忧郁等心理问题,导致择业失败。
事实上,高校应该在专业教育之外,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开始进行系统的工作: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争取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对策和措施有:
(一)高校间应该有竞争
对于高等教育,应该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优胜劣汰,以保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随意办高校,要办就应该办综合性强,学术造诣深的大学,务必保证培养出像样的大学生。
(二)有关政府部门的必要支持
作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历年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今后还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政策,正确就业关的建立,以人才市场为主体的政府就业服务制度等等,通过宣传,确保毕业生对政策清楚明了,能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通过人才市场择业,进而促进正确用人导向和形成,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应该出一些政策来引导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扩大就业面,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帮助制度
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大部分未就业学生,政府能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提供就业培训和其他服务,以维护社会稳定。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为其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减免税费为主的创业帮助。确定一些优秀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凡申请小额创业贷款的毕业生,必须在培训基地培训三至六个月。对其他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经本人申请,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可以在基地培训三至六个月,每培训一个人,政府向培训基地提供一定的金额补助。
要实现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就业的目标,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就业观和用人观,择业观。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应该是大力宣传,引导,培训,促使学生形成一个非常现实的就业,择业观念。其次我们应该急毕业生就业之急,想毕业生就业之所想,再结合实际,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三篇:高校校园文化
06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永恒的风景
——高校校园文化和特色专业调查
高二(5)班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言之凿凿的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那虽然看不着、摸不见,却又无时无刻不沉浸其中的校园文化。“大学是每个人永恒的精神家园”,著名文学史家谢冕先生在他的《永远的校园》里如是说。校园文化不仅让身在其中的学子春风化雨,更成为一所大学命脉之所在。
(一)历史是时间的积累,精神是岁月的凝聚
任何校园文化都与它的历史联系在一起,都在这沉积中显得愈足珍贵。因此,谈论校园文化不得不从校园的历史谈起,否则如果没有源头,活水自何而来?
19世纪,“大学”,这个西方的舶来品被引入中国—— 它身上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文化,还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印记—— 一批希冀“教育救国”的仁人志士用它来振兴华夏的希望。虽然大学在中国历经坎坷,但这种大学文化、校园精神即使是在最为风雨如晦的时刻都没有消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折翅之后又能冲天而起,并且飞得更高的关键所在。
今天,离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建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个世纪里,中国的高校见证了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而它自身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每个高校在历史的长河里哺育出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如北大的激扬江山、清华的含蓄内敛、北师的朴实无华„„但不管外表多么迥异,但振兴国家的内核却始终没有改变,一以贯之于所有的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真正魂系之所在,而这一切成为中国大学所特有的品质。一句振兴中华并非虚文,它发酵在中国各个大学的校园文化之中,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你就会清晰地感觉得到。
(二)求知是精神的核心,激情是探索的动力
这个寒假,我们分组走访了几所北京知名的大学。带着一种敬仰、期盼、羡慕的心态走进这些无数人向往且为之奋斗的地方,尝试用我们尚显稚嫩的眼光去发掘大学校园文化的种种„„
北大
1、古朴典雅的校园
北大的校园又称燕园,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优美典雅的环境内充满着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可以同时感受到自然的风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附:北大校园名景图片]
2、“百团大战”的社团招新
每年的3月份,都是北大各个学生社团新学期招新的日子。那几天,热情洋溢的北大学子会把三角地装饰得生气勃勃,活跃异常。北大的新学期招新活动,号称“百团大战”,各家社团会纷纷派出声势浩大的招新队伍,五彩斑斓的展板和横幅,扣动青春心弦的口号,还有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凡是路过三角地的同学都能体会到北大社团人的青春激情和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
[附:北大社团招新照片]
3、壮志凌云山鹰社
北京大学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4月1日,是全国首家以登山、科考、攀岩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社团精神是“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社团成立至今已有十八年了,在以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征服自我、发扬青年人不畏艰难、勇于进取、追求卓越精神的宗旨下,开展包括登山、科考、攀岩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登山活动结合高山探险与科学考察,努力发掘祖国广阔的山岳资源。暑假组织社会实践考察团即科考队,深入祖国边远地区了解国情,服务当地人民。各项活动培养出一大批青年登山爱好者和国家运动员,为中国的民间登山运动和科考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目前,山鹰社已成为北京大学第一大社,并被评为北大三大品牌社团之首,也是中国民间登山运动最有实力的登山团体之一。
[附:山鹰社活动图片]
4、超越自我的自行车协会
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于1995年10月25日成立。她是一个以自行车运动比赛和社会实践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和学术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生社团,是中国最早开展大学生自行车运动的民间群众组织之一。本着“团结、健身、进步、参与”的宗旨,车协结合大学生特点,通过体育比赛、旅行探险、科学考察、社会调查、参观游览、社会服务等多种社会实践方式,达到“学习、服务、锻炼”的目的,锻炼“奋进、挑战、超越”的品质。
2005年北京大学知行西部路赴西部自行车考察团。
[附:车协活动图片]
[附:对北大车协成员王宇翔同学的采访录音]
5、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
北大的学子除了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还经常参与各种在校园内外举办的活动。譬如新晋影片的首映式、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等
[附:《男才女貌》北大首映式照片06年全日空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北大参赛学生照片]
北师大
北师大,历经百年沧桑,尽管几经校名更迭和学校改制,但北师大人始终把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在关系国运兴衰的每一个历史关头,北京师范大学都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五四运动中,北师大人率先集会游行,第一个点燃了爱国救亡的熊熊烈火。1926年3月18日,北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范士融等为反对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不幸殉难,鲁迅先生为此写下了不朽名篇《纪念刘和珍君》,称他们为“真的猛士”。
[附:校园内的3·18纪念碑]
在20世纪的风雨征程中,北京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1、何为“木铎金声”
“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所以北师大便以“木铎”作为校徽标志物,而一所大学以匡天下的象征物———“木铎”为自己的标志,也是雄心可见的。
[附:“木铎金声”雕塑照片其他校园景致图片]
2、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厚重的文化传统并不是北师大校园文化的全部,青春火热的校园活动也为学子们带来了时代文化的感染力。
(1)活力四射的学生社团
朴实宽容的校风焕发出大学生们的潜能,于是,成员4000人的60多个学生社团成为北师大校园文化中活力四射的亮点。
[附:多个学生社团活动照片]
(2)大学生电影节
每年一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的电影盛会。2006年“大学生电影节”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就连影视专业圈子的明星、名导们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们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
[附: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照片]
(3)校园歌手大赛
校园歌手大赛,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过多次,成为北师大的传统活动之一,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规模上都日趋走向成熟,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拥有着一批批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校园歌手大赛旨在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丰富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创造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附:北师大校园歌手大赛照片]
(4)其他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里,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博士论坛”、“名师讲座”、“风云杯辩论赛”、“服饰文化节”、“京师之春体育节”等一系列大学生自己主办的文体活动,就像一道道大餐美食,成为大学生们紧张学习之余的期盼。
[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照片]
3、校园里的人文景观
漫步在师大校园,还随处可见很多能够体现师大学子生活细节的人文景观——学生宿舍里的英语角,宿舍区旁广告栏里铺天盖地的考研考托广告,情人节浪漫套餐的广告,学生经常去淘宝的小书店,学生自主创业经营的化妆品小店,精心装饰的学生餐厅,还有风格独特的“合利屋”快餐店!
我们对餐厅的领班进行了简短的采访,这是一家新开不久的快餐店,以好莱坞电影为装饰主题,非常契合师大艺术系主办大学生电影节的感觉。店内处处装饰着各种电影海报,每一面墙壁都像是一段巨大的电影胶片,非常觉有艺术气息。开业之后很受学生欢迎,经常有学生在这里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小聚会。餐厅里有一面很大的文化墙,上面的画就是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设计并绘制的。
在校园的角落里,我们既可以看到橱窗里“白鸽志愿者”宣传支持奥运的海报,能了解师大学子心系奥运的热情;还随处可见废旧电池的收纳桶,于细节之处看出师大人支持环保,从我做起的自觉。
[附:一系列相关照片]
中戏
中央戏剧学院,是一所以戏剧影视艺术教育为主的艺术类大学,是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她是我国戏剧、影视艺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是从事戏剧影视艺术训练和实践的重要基地。
中央戏剧学院,是很多男孩女孩的梦想。进入这里,好像就意味着舞台、聚光灯、掌声欢呼和鲜花名利。但其实,有谁知道,进入棉花胡同里这个并不宽敞的校园,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在前面等着你呢?
中戏常设的专业有: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戏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中戏导演系,许多人向往的圣地,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特色专业。真正进入这里学习,会有一些远远超乎当时想象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们采访了04届育才毕业生,中戏导演系二年级学生——刘硕。
当问及导演系这个专业,最吸引人的专业课时,刘硕认为是——剧作课!因为——(视频片断:剧作课)
而在中戏校园里,学生的活动也有着和其他大学不一样的特色——(视频片断:中戏校园活动)
(三)活动是心灵的陶冶,素质是追求的目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拓展方面起到的作用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譬如,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社团成员不仅在其中发展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团的活动和讲座,从不同的角度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世界,从
而更加激发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拓宽作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千姿百态的学生社团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在平时的第一课堂学习之外,学生加入某一个社团或参加某项活动,可以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学生可以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社团或参加活动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人从中受益。
3、能力提升作用: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培养了学生民主、团结、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参与者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参与者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文化熏陶作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陶冶情操的广阔天地,徜徉在名校校园,体验缤纷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笔者的感觉是八个字:海纳百川,缤纷多彩。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目前,在全社会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下,各所大学都在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随着社会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关注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的校园文化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绽放在大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PS:
采访附录内容未能详尽录入此文本;
PPT版正在制作中……
第四篇: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8-12-26 10:47:00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对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论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总结了存在困难与问题,提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 困境 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广义而言,它指高等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所体现的文化形态。狭义而言,可指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甚至可以更微观地体现为仅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进行的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心理、实施方法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困境,如何突破其发展的瓶颈,已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增长了他们的学识才干,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和团队意识,但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缺乏或忽视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意义,缺乏自身校园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形式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许多色彩。其活动的自发性也会逐渐加强。如果这种自发现象一旦出现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很容易地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高校中,这种不良状况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和“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现象。
(二)校园文化内涵相对贫乏。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要载体,其文化内涵理应十分丰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充斥的大都是格调较低的通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尤其是高雅文化活动较少。2.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学术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科教结合不够、科研成果不多。第二课堂活动中,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等。3.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4.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制度层次的建设已经趋饱和并已经开始显示出重复建设的苗头,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缺少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应有的更新方式。2.注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或政治性,相对忽视了其间有机的结合。3.注重校园文化对外的开放与接纳,相对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4.没有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育人功能也不同。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主有次。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校内与校外,以校内为主;教师与学生,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不同层次中,以中高层次为主。5.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的成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和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态度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和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了,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全,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
(四)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逻辑能力的发展,盲目追求刺激,毫无目的地漫游于形形色色的网上聊天室、咖啡屋、图书馆,没有什么思索、推理和整合的余地。另外,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五)校园文化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
从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集体文化、人际文化、热点文化看许多学生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缺乏集体精神、见利忘义等思想倾向,有些学生还缺乏心理承受力,难以同市场经济提倡的竞争机制相适应。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以调整,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坚持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弘扬传统又与时俱进、坚持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三个原则下,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收益,而且能使所有员工受益。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校领导以及服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使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给校园文化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网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利用网络高科技的特点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管理区”、“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来自各方面激烈的竞争及社会自身的的诸多原因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知道,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绞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还要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健康的网络游戏,有奖答题竞赛,网友讨论等多种自娱自乐、喜闻乐见的网上文化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适度的自我表现机会,一旦这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既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形成了蓬勃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校网络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上应处处体现着校园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发布、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校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精神,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形成一定的校园精神时,还会对外界消极文化因素起到一定的排斥作用。所以高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校园精神的强化作为营造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目前,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狠下工夫,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发掘却远远不够。校园精神作为大学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即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净化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像物质文化、机构设臵、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其效果是有限的,它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校风即学校整个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并受一定价值支配的集体思想意识与作风,优良的校风必然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氛围,乃文化之“场”,借助它来凝聚辐射高校精神。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以高格调、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提升大学形象。所谓大学形象是指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显示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它是大学客观现实、组织行为与人们对大学主观评价、主观印象的统一体,它主要通过知名度与美誉等体现出来。虽然各类型、各层次的正向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维系大学形象,但并非都能有助于提升大学形象。因为各类文化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对高校形象建构的作用并非等价,只有与高校的社会精英形象与学术策源地形象相称的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有可能大副提升大学形象。就高校来说,学术活动、学术文化无非是其主导,只有以学术为中心,为主导,才能以特有的精英文化形象本身来导引、激励与提升大学形象;也只有以学术文化为主流,才能体现大学的文化创新、重构与批判职能。
3.大力发展社团,积极支持社团开展工作,建设好社团文化,做到社团活动科学化。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这样才能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4.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四)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
1.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主持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五)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对于出现的大学城的新情况,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采取文化移植的新方法。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包括建筑物风格,建筑物的命名,服饰,园林,校训标志,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它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第五篇: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 诚信是一种美德,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随着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诚信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社会中学历最高的群体之一,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2个方面: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含义主要是讲为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做事要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
一、学生失信行为现状
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国家造就更多人才。然而这种多方受益的方式却正面临尴尬———学校操心,银行担心,公众寒心,这主要是由于许多贫困大学生找到工作后就把还贷的事推得一干二净,撇得清清楚楚。
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另一个表现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今年,河南省教育厅就作弊问题在郑大、河大、河师大、河科大、农大等七所高校中对 50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近一成的被调查者承认在考试中经常作弊,有 59.5% 的被调查者承认偶尔会作弊,另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有过作弊的想法。
至于其他失信行为的表现,诸如恶意毁约,盗看他人电子邮件,散布虚假消息,在“自我推荐”上编造获奖证书、荣誉等等,不胜枚举。“天之骄子”逃单也是表现之一。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失信行为与社会大环境影响有关。当今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屡见不鲜,证券机构欺诈公众聚敛钱财,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滋生了企图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其次,大学生失信行为与学校疏于德育教育有关。许多高校却使本应受到重视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更有甚者,喊着诚信教育的口号,公然欺骗学生和社会公众。比如有些院校在招生宣传中将普通教工授课夸大为“全部经验丰富的教授执教”,很一般的教学环境被称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些都使学校德育工作效果1
大打折扣。
再次,大学生失信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惟利是图,急功近利,自身便不讲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日渐染而不知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初现雏型,而诚信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同时,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诚信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公民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但是,随着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表里不
一、学风不正、抄袭论文、考试作弊、拖欠学费、不按时还贷、求职造假等问题上。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政治观、思想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关键时期
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首先是诚信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诚信是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失去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受到威胁甚至瓦解,社会会因此变得混乱,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可望而不可及。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开拓性的作用。诚信源于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大学生的诚信才会有整个社会的诚信和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更是诚信经济。它要求以诚信为基础运行各项经济秩序。诚信是经济交换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最可靠的无形资本,它能给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所经营的企业带来长期利益,是经营者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标准也日益多元化,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体系遭到了怀疑甚至否定,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价值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严格遵循诚信的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便培养出具有健康道德人格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要求
四、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发布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诚信征文活动、社会调查、举办图片展览、讲座,组织主题班会、报告会,观看专题教育片,设立专题橱窗,入学教育、军训实习、毕业教育等。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畅通的联系,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到底学了什么,干了什么。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构建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守信的主动性自和觉性。在发达国家,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档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有详尽的信用记录,如果存在失信记录,就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活动,因此,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并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记录。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诚信档案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失信行为,对失信者做出恰当和科学的评价。信用评价体系应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的内容应该是那些常规性、重要性和可视性的信用行为和信用问题,如考试作弊、无故旷课、借贷不还、蒙骗欺诈、私自毁约、隐瞒重大事件真相、伪造证件等等。信用档案要真实、可靠、透明,师生随时可以查阅,并有权提出疑义。可在每学年对每个人的信用指数做一次评估,作为参加各级党团组织和社团、评优选模、晋级、商业借贷等的重要信用依据。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给予惩罚。如不能参与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校纪处分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第四,发挥家庭在诚信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影响孩子诚信品质发展的三个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寓教育于点滴生活之中,家长以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要想教育子女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并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正面榜样。从法律意义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成为成年人,对家庭的依赖还很大,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因此,家庭应配合学校做好诚信教育,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诚信观念在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借鉴国内外优秀道德准则,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树立诚信榜样等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学生的诚信意识越完善,对自己行为的诚信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按正确的诚信规则做事。这样,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会更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剑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2]王帆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7)
[3]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4)
[4]何洁.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