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非党员教师“政治文化观”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非党员教师“政治文化观”的调查与分析
王国银 刘晓春
(淮海工学院法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
基金项目:2011年淮海工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统战专项资助重点课题 TZ2011002 摘要:高校非党员教师是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研究这一群体的政治文化观,不仅对高校的党建和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高校;非党员教师;政治文化观
高校教师作为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肩负着创新、传播科学知识,引领、创造先进文化,培育、塑造优秀人才的神圣使命,因此,他们对我国现行政治体系的结构及其运行的状态所持的态度、情感怎样,他们具有怎样的政治信念、政治信仰和政治认知倾向、政治评价标准,这对于我们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巩固,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弘扬,对于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政治机制的顺利运作,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教师中的非中共党员教师,由于在教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政治文化观怎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师的总体政治文化观,而且也是我国高校开展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工作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依据。
有鉴于此,笔者以“高校非党员教师的政治文化观”为题目,围绕着涉及我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反腐败斗争以及与高校教师密切相关的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等主题制作了问卷调查表,并在笔者所工作的高校—淮海工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96份。调查问卷共提出了八个问题,每个问题各设计了四个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回答,被调查的非党员教师对所提八个问题的回答情况如下:
一、对于一个国家应选择怎样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问题
选择“一党制优于多党制”选项的教师为零;选择“多党制优于一党制”选项的教师为33.3%;选择“一党制、多党制各有优劣,关键要看是否适合该国国情”选项的教师为55.6%;选择“说不清楚” 选项的教师为11.1%。
该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受西方多党政治的影响,这些年来人们对政党制度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告诉我们,要让人们在思想意识中坚定对中共一党执政的信念并非易事,除了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更好地树立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外,在宣传和教育方面我们也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我们在宣传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坚持中共的一党执政不仅是因为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还因为作为唯一执掌中国执政权的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才能巩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如若丧失了自己的先进性和群众基础,也就丧失了作为唯一执政党的合法性。此外,我们还应该强调,在全世界范围内尽管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多党制,但有的国家很成功,有的国家则长期政局动荡。我国实行的是一党制,尽管中共执政以来也犯过一些错误、走了一些弯路,但在中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就说明,单纯地从理论上或从抽象意义上讲一党制好还是多党制优,是很难讲清楚的,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关键要看该国的国情,要看具体的实践效果。
二、对于党的建设的重心是改善党的领导还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选择“改善党的领导是重心”选项的教师占36%;选择“加强党的领导是重心”选项的教师仅占2.8%;选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等重要”选项的教师占55.6%;而选择“其他”选项的教师也只占5.6%。
在笔者看来,“改善党的领导”与“加强党的领导”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据于党自身有许多缺点、错误、不足,而要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后者则主要是据于党执政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险恶,而强调要加强党的建设,两者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有差异的。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之所以选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等重要”或“改善党的领导是重心”的选项,说明我们党的形象还不尽人意,说明我们党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所以才迫切需要从党自身出发去改善党的领导。
三、对于党内腐败状况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认为“腐败十分严重”的教师为41.7%;认为“腐败比较严重”的教师为38.9%;认为“腐败现象存在,但只是少数党员干部所为”的教师仅为11.1%;另还有8.3% 2 的教师认为“说不清楚”。
从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情况来看,有超过80%的高校非党员教师 认为我们党内的腐败状况十分严重或比较严重,这也与“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2008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80个国家(地区)的清廉状况调查基本吻合,在这一调查中,中国的清廉指数排名第72位,为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这就警示我们,面对目前党内腐败现象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要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力度,加大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建设力度,要始终牢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对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状况的评价问题 有5.6%教师选择“很满意”选项;有55.6%的教师认可“基本满意,但还要加大推进的力度”选项;有36%的教师认为“不太满意,民主化进程令人担忧”;还有2.8%教师觉得“说不清楚”。
由此可见,有超过60%的教师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状况是持肯定态度的,这说明我们党这些年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是有目共睹的,这一成效不仅使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合法性更加牢固,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大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树立了信心。但这一调查也提醒我们,还有近40%的教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是不太满意的,对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前景是抱忧虑态度的。这不仅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而且也时刻督促我们,要牢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和本质”的信念,要不断加大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为此,一是要以转变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为抓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要以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扩展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为重点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三是要以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去规范国家权力、公共权力的运行和市场乃至一切社会行为。
五、对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的基本评价问题
13.9%的教师认为“具有普遍推行的价值”;69.4%的教师认为“具有参考、借鉴意义”;5.6%的教师认为“只适合资本主义(多党制)国家”;11.1%的教师认为“不好说,说不清楚”。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践多年并比较成熟和成功的一种国家权力架构和运作制度,这种分权制衡的制度是否具有普遍推行的价值?多年来在我国学界一直存在不少争议。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师认可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原则具有参考、借鉴意义,而认为具有普遍推行价值的只是少数,说明我们这些高校非党员教师对“三权分立”这一具有典型性的西方民主制度,认识和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理性的,他们既理解“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知道盲目照搬会动摇党的领导,但他们也认识到这一制度对于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所具有的参考、借鉴的积极意义。
六、对于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如何认识的问题
有8.3%的教师认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首要任务”;有72.2%的教师认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关键”;有16.7%的教师认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重中之重”;还有2.8%的教师选择“其他”选项。
众所周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以及完善人大和政协制度,这三方面都是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那么,为什么有超过70% 的被调查教师把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认定为是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方面呢?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这除了人们觉得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外,还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我国依法治国进程推进的速度和力度普遍感觉还不太满意。的确,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是我们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也是我们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如果我们党不依法执政、不依法行政,不带头做国家法律制度的坚定维护者,就根本谈不上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样,如果我们的人大和政协制度没有法律作基础和保障,人大和政协制度就根本无法贯彻和落实,更谈不上去进一步完善。此外,尽管我们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已有十余年,尽管我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睹目的成就,但客观地说,中国离法治国家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最主要的表现:一是我国的公民法律意识、法治精神还不强;二是党和政府的法律思维、法治理念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自觉。
七、对于我国高校实行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4 的管理体制如何评价的问题
回答“完全赞成”的教师占36.1%;回答“有条件地谨慎赞成”的教师也占36.1%;回答“不太赞成”的教师占11.1%;回答“说不清楚”的教师占16.7%。
高校的管理体制怎样,作为身处其中又身兼管理主客体双重身份的高校教师当然体会最深,也最有发言权。根据中国的政治特色,多年来我国的高校一直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既体现了党组织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又体现了在高校中要坚持党政分开、行政负责日常管理的原则,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一管理体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也基本得到了广大高校教师的心理认同。但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力推进,高校要求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防止高校管理官僚化、行政化和要求行政权与学术权分开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要求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朝着“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方向转变。因此,可以坦言,我国高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管理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体制、机制;二是切实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模式。
八、对于近年来高校频发经济腐败和学术腐败案之原因应如何认识的问题 认为是“体制、机制问题”的教师占77.8%;认为是“社会风气问题”的教师占16.7%;认为是“少数干部、学者的个人素质问题”的教师占5.5%;认为是其他原因的教师则为零。
应当承认,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校干部经济贪腐案和教师学术腐败现象,彻底改变了人们认为高校是“世外桃源”、“一方净土”和“象牙塔”的传统看法,高校本应是知识和圣洁的殿堂,如今却也充斥着功利与铜臭气息,这是为什么?到底是主要因为高校自身相关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为人们私欲和功利之心的膨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还是主要因为当今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和严重的政府官员的贪腐之风侵蚀了高校校园的圣洁?抑或是主要因为一些高校干部、教师的个人素质不高而导致的问题?作为也是身处高校的笔者,本人赞同多数教师(近80%)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认为近年来高校之所以频发干部经济腐败和教师学术腐败案件,除了与社会风气和高校少数干部、学者的个人素质不高密切相关外,最主要的原因,深究起来还是高校的相关体制、机制存在问题使然。
近年来高校之所以频发经济腐败案,这跟高校由于大规模地扩大招生,与之相伴随的是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入紧密相关,由于高校原有的体制、机制没有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对学校负责基建、招生、后勤、教材采购的部门和相关人员没有一套健全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得这些部门和相关的管理人员成为高校经济腐败的重灾区和重点对象。
而近年来高校之所以频发学术腐败现象,最主要的诱因也是高校的体制、机制问题,是高校相关的人才评估、评价机制存在着问题造成的。具体说来就是近年来各高校都普遍地把教师职称(职务)晋升、年终评优、奖金发放与其科研成果直接挂钩,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教师课题多且层次高,科研获奖多且档次高,发表论文多且级别高,则其职称(职务)晋升顺风顺水,年终考核也必定是名列前茅,相应地其奖金回报也必然是十分丰厚。在这种评价、奖励机制的导向下,既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们投入科研的热情,也在所难免会催生许多投机钻营、沽名钓誉的学术败类。
总之,由于笔者的本此调查问卷仅仅涉及到了高校非党员教师“政治文化观”的部分内容,调查的范围和人数也十分有限,因此,这样的调查与分析并不全面、深入和系统,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非党员教师“政治文化观”的某些状况和特征。参考文献:
⑴刘晓春.中国政治文化和谐的现状、问题及成因[J].兰州学刊,2009(1):59-62.
⑵刘晓春.论我国政治文化和谐建设的主要措施[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4-27.
⑶陈元中.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基础[J].理论探索,2006(3):19-22.
⑷郭秀萍.全球化浪潮中的我国政治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5(8):141-143.
作者简介:王国银 男 1974年生 江苏灌云人 淮海工学院法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高校党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785666423@qq.com
第二篇:非党员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非党员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及要求
1.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77)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78)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85)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88)5.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十严禁”》和《贵州 省党员干部作风“十不准”》的通知„„„„„„„„„„„„„„„(90)6.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91)7.中共遵义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二项规定„„„(92)8.中共余庆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二条规定„„„(93)9.《教育法》、《职业教育法》 10.《教师法》
11.《未成年人保护法》 12.《师德师风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注:
1、学习内容1-8在学校QQ群共享文件夹下载,9-12自己到网上找来学习。
2、抄笔记时只写学习标题和内容,不写时间。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从实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这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发展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实行国家发展宏伟目标的战略之举。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的投入达数万元。同时,对于单个家庭,尤其是城市低收家庭和农村家庭来说,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也是庞大的,负担很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还需要许多其它的社会成本。方方面面如此巨大的投入,应该是要有效益的,这就是全民素质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提高,要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要推动社会发展,要振兴中华,要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实际的情况总是与此有差距的,特别是落后的地区,差距还很大。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就会影响到单个家庭,对家庭可能就是一种打击,而且势必还会影响一个村组,一条街道。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元素,如果有很多的元素都不正常,不健康了,社会就可能出问题。同时,我们国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又不得不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大部分就是高校毕业生。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对保持繁荣稳定的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也是实践所必需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以,通过一个暑期对社会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我发现主要有如下原因导致了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多,就业渠道也非常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人才缺乏,而当地有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这样又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加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城市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国以前是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立刻暴露了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的观念不强,就业的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近年来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寻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在校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二)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供过于求
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03年212万,04年的毕业生为280万,到今年为止,毕业生已达到了610万。从整个国家来看,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在向非农村地区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又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很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的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的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受;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到最高不成低不就。
(四)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各项等级考试,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五)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注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具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六)就业机会不平等
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其子女的工作落实和升学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是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子女的工作落实和升学均低于平均水平。这种差异同时表现在薪水待遇上,父母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子女工作后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父母为农民者,其子女就业后较前者少300-400元不等。人际关系网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中来自大城市的高达51.29%,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只能依靠学校的推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业难。
(七)高校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生才想起就业问题,才意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有也只限于请一些专家谈谈当前的就业形式或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缺少专业方面的训练和准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较弱,难以有效的把握好的就业时机,策略和技巧,职业能力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对就业形式估计不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心里偏差,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难以进行自我调适,形成自卑,自负,急躁,依赖,逃避,脆弱,忧郁等心理问题,导致择业失败。
事实上,高校应该在专业教育之外,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开始进行系统的工作: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争取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对策和措施有:
(一)高校间应该有竞争
对于高等教育,应该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优胜劣汰,以保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随意办高校,要办就应该办综合性强,学术造诣深的大学,务必保证培养出像样的大学生。
(二)有关政府部门的必要支持
作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历年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今后还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政策,正确就业关的建立,以人才市场为主体的政府就业服务制度等等,通过宣传,确保毕业生对政策清楚明了,能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通过人才市场择业,进而促进正确用人导向和形成,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应该出一些政策来引导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扩大就业面,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帮助制度
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大部分未就业学生,政府能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提供就业培训和其他服务,以维护社会稳定。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为其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减免税费为主的创业帮助。确定一些优秀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凡申请小额创业贷款的毕业生,必须在培训基地培训三至六个月。对其他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经本人申请,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可以在基地培训三至六个月,每培训一个人,政府向培训基地提供一定的金额补助。
要实现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就业的目标,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就业观和用人观,择业观。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应该是大力宣传,引导,培训,促使学生形成一个非常现实的就业,择业观念。其次我们应该急毕业生就业之急,想毕业生就业之所想,再结合实际,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四篇:高校校园文化调查与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前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了了解校园文化现状对在校学生素质的影响,在学生管理中起到的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而为对下一阶段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层次的提升提供参考。我们于2012年4月9号至4月23日采取网络问卷及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及老师就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调查。其中,网络问卷78人参与;书面调查问卷108份,回收率100%.1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1.1 物质文化
大学生对于学校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要求,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被问及对学校建筑有何要求和期望时,28%的大学生表示并不注重这一方面,52%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建筑能够富有现代化气息,20%的大学生表示大学学校建筑不管是现代化还是古典都希望能够有它独特之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学校建筑很看重,情有独钟。
在图书馆图书收藏方面,76%大学生对自己学校图书收藏不太满意,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书。而24%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图书收藏可以满足自己所需。可见,学校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建设。学校后勤有待完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被问及有关学校的饮食和住宿方面的两大问题时,6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伙食至少比高中要好,可以接受。38%的大学生则认为学校饭菜难吃不能接受,所以选择出去吃。有关住宿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小部分则认为宿舍有关方面不能得到及时修理。
1.2精神文化
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影响较大。在课余时间,你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哪一部分上时,49%的大学生选择在寝室上网,20%的学生选择学习,31%的学生选择外出游玩或购物。可见,大学生应该控制自己上网过度的行为,以免沉迷其中,或者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与外界接触过少,对当代时事了解过少。你经常关注哪一方面的新闻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娱乐新闻,而只有小部分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应该密切注意国家大事,提高国家荣誉感。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制度文化
在学校制度上,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举行开学典礼让学生对本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于“是否有必要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或者仪式传承下去?”的看法如下:84.6%的人认为有必要,8.4%的人认为没必要,7%持无所谓观点。这说明好的制度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本校有一种归属感。学生手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本校的情况,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据调查显示,80.6%的学生说学校没有有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或学生手册,因此导致学生对学校制度认识不深。而在学生看来校规和道德规范哪个对自身行为约束大时,大部分学生很重视自己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我。但校规对于学生而言,其规范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校规作为校园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框架,但如果其作用不能很好地得到师生的认可或遵守,本身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有待于改善。
所以,针对上述调查反馈回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对应的对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它往往会发挥规范与制约的育人作用。所以良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
3.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4.确立面向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在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形成有助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青年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和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同时要创设各种文化设施,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6.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7.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
2l世纪呼唤人才,时代也呼唤素质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第五篇: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 诚信是一种美德,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随着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诚信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社会中学历最高的群体之一,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2个方面: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含义主要是讲为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做事要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
一、学生失信行为现状
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国家造就更多人才。然而这种多方受益的方式却正面临尴尬———学校操心,银行担心,公众寒心,这主要是由于许多贫困大学生找到工作后就把还贷的事推得一干二净,撇得清清楚楚。
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另一个表现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今年,河南省教育厅就作弊问题在郑大、河大、河师大、河科大、农大等七所高校中对 50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近一成的被调查者承认在考试中经常作弊,有 59.5% 的被调查者承认偶尔会作弊,另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有过作弊的想法。
至于其他失信行为的表现,诸如恶意毁约,盗看他人电子邮件,散布虚假消息,在“自我推荐”上编造获奖证书、荣誉等等,不胜枚举。“天之骄子”逃单也是表现之一。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失信行为与社会大环境影响有关。当今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屡见不鲜,证券机构欺诈公众聚敛钱财,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滋生了企图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其次,大学生失信行为与学校疏于德育教育有关。许多高校却使本应受到重视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更有甚者,喊着诚信教育的口号,公然欺骗学生和社会公众。比如有些院校在招生宣传中将普通教工授课夸大为“全部经验丰富的教授执教”,很一般的教学环境被称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些都使学校德育工作效果1
大打折扣。
再次,大学生失信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惟利是图,急功近利,自身便不讲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日渐染而不知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初现雏型,而诚信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同时,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诚信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公民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但是,随着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表里不
一、学风不正、抄袭论文、考试作弊、拖欠学费、不按时还贷、求职造假等问题上。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政治观、思想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关键时期
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首先是诚信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诚信是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失去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受到威胁甚至瓦解,社会会因此变得混乱,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可望而不可及。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开拓性的作用。诚信源于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大学生的诚信才会有整个社会的诚信和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更是诚信经济。它要求以诚信为基础运行各项经济秩序。诚信是经济交换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最可靠的无形资本,它能给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所经营的企业带来长期利益,是经营者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标准也日益多元化,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体系遭到了怀疑甚至否定,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价值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严格遵循诚信的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便培养出具有健康道德人格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要求
四、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发布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诚信征文活动、社会调查、举办图片展览、讲座,组织主题班会、报告会,观看专题教育片,设立专题橱窗,入学教育、军训实习、毕业教育等。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畅通的联系,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到底学了什么,干了什么。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构建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守信的主动性自和觉性。在发达国家,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档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有详尽的信用记录,如果存在失信记录,就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活动,因此,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并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记录。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诚信档案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失信行为,对失信者做出恰当和科学的评价。信用评价体系应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的内容应该是那些常规性、重要性和可视性的信用行为和信用问题,如考试作弊、无故旷课、借贷不还、蒙骗欺诈、私自毁约、隐瞒重大事件真相、伪造证件等等。信用档案要真实、可靠、透明,师生随时可以查阅,并有权提出疑义。可在每学年对每个人的信用指数做一次评估,作为参加各级党团组织和社团、评优选模、晋级、商业借贷等的重要信用依据。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给予惩罚。如不能参与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校纪处分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第四,发挥家庭在诚信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影响孩子诚信品质发展的三个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寓教育于点滴生活之中,家长以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要想教育子女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并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正面榜样。从法律意义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成为成年人,对家庭的依赖还很大,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因此,家庭应配合学校做好诚信教育,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诚信观念在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借鉴国内外优秀道德准则,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树立诚信榜样等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学生的诚信意识越完善,对自己行为的诚信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按正确的诚信规则做事。这样,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会更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剑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2]王帆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7)
[3]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4)
[4]何洁.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