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5 15:1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第一篇: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摘要: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探索双语教学的成功模式,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及认知情况、教学效果、学习双语课程的困难、双语课程的开设等问题,为双语教学研究者提供第一手材料,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调查

自从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件中提出双语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积极投入双语教学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双语教学的成功模式。但是,从作者检索到的资料看,双语教学在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成功的模式,甚至对双语教学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广西大学信息管理专业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多年的试行,探索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为了解双语教学效果,寻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们对参与双语教学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调查问卷参考了教育部本科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同时结合三名双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综合设计而成。问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设计:

①学生是否能接受双语教学?他们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怎样?

②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③学生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④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如何进一步改进?

⑤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何建议?

我们选择2004级和2005级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填写问卷的时间都是入学第5个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均已接受相同的3门双语课教学。这样选取调查样本的好处是,样本条件相似,便于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虽然问卷数量不多,但是从收回的问卷看,学生参与填写问卷的热情较高,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建议,问卷质量较高。从回收的问卷可统计出,被调查学生66%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5%还通过了六级考试,34%虽未通过四级但已达到学校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学生低于学校外语教学基本要求。他们对自己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描述是阅读能力较强,写作能力和听力一般,说的能力比较欠缺。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我们设计了3个小问题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分别是“双语教学是否有必要”、“双语教学是否应该稳步增加”和“每周用于双语课程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统计结果显示,86%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是有必要的,且88%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对于课外学习时间,51%学生表示每周学习双语课程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周花半小时和一小时的学生比例分别为l0%和29%,10%学生课后没有投入时间来学习,而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课后学习时间远远不止2小时。综合这三个小问题,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实施双语教学,并认为双语教学应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稳步增加,他们课下花了很多时间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上。

2.教学效果

问卷中有3个小问题可以反映教学效果,分别是“您觉得自己能否适应所开设的双语教学课?”、“您觉得采用双语教学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和“学完双语教学课程后,您的收获是什么?[可多选]”。对于第一个小问题,8%学生表示一直能够适应双语课,83%学生认为自己“开始不适应,慢慢适应”,9%学生认为自己一直不适应双语教学。对于双语课堂教学效果,5%学生表示“听不懂、不想听”,54%学生表示“想听、能听懂”,4l%学生想听而听不懂。对于双语教学的收获,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双语教学给他们带来了收获,仅10%学生认为带来了学习的负面影响并产生厌学情绪。6l%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5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39%的个案百分比认为‘擘握了前沿学科知识,开阔了国际视野’。综合上述调查可知,我们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仍有近半数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想听而听不懂,他们希望双语教师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双语教学水平,让更多学生听懂双语课。

3.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

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其次要提高外语使用水平,进而开拓国际视野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我们设计多选题“您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来考察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认为双语教学是为了‘A.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B.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C.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和‘D.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个案百分比分别为56%、61%、37%和32%,同时选ABCD的百分比仅为17%,认为双语教学仅仅是为了提升外语知识和能力的占到了20%。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比较模糊,误将双语课与英语课等同,甚至有44%学生不清楚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这提醒我们,需大力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双语教师的授课也应强调学生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4.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最大困难

对于“您觉得学习双语课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多选】,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听力”、‘饲汇量”、“口语表达’、“阅读速度”和“时间或精力不够”的个案百分比分别是15%、64%、27%、47%和32%。由此得知,词汇量是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障碍,由于教学资料中生词太多,导致阅读速度很慢,查阅生词花费了大量时间,获取知识的效率很低。

5.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建议

双语课程的开设:从统计结果看,72%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而24%学生认为任何课程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仅有4%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双语课程的开设学期,学生对于哪个学期开设双语课态度并不统一,四个选项的支持率差别不大,其中‘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的支持率分别为24%、39%、12%和22%。关于开设频率,64%学生认为每个学期开设一门双语课比较合适,认为“每年一门”、“两年一门”和“无所谓”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2%和17%。作业与考试形式:对于双语课程的考试,96%学生认为试卷应该用英文命题,27%学生赞成用英文答题,20%学生反对英文答题,他们认为英文答题会大大阻碍他们表达专业知识,他们担心出现题目会解但用英文表达不出的情况,而49%学生认为应该允许自由选择中英文来答题,这样不会影响其表达。对于平时作业,尽管英文答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由于可借助英文词典等工具,所以88%学生表示可接受用英文答题,他们还认为,通过用英文完成平时作业,可大大提高英语使用能力。

教材: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双语课程应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教育理念,而且,国外教材由浅入深地描述,比较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引进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只有10%学生建议采用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或讲义,而值得注意的是,42%学生认为在采用原版教材的同时应配有中文注释的导读本。

双语调查的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国内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时机已成熟

自从教育部出台文件号召全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我国的不断拓展,国内双语教学不断升温,双语教学已经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他们表现出学习国际先进知识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强烈渴望,这说明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2.加强双语教学目标的宣传

从调查可知,被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一致,有近半数学生不知道双语教学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有两成学生认为双语课是为了学习英语知识。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双语教学是借助英语学习国外先进知识与技能,英语是工具,基本目标是专业知识的提升,副产品是开拓国际视野、领会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3.解决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中的困难

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知识的瓶颈在于英语知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的缺乏和使用英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上。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双语教师在课前将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和四级以上词汇的英汉注释发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统一对专业术语的翻译,也可以减少学生查阅词典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对于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欠缺,我们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及专业英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先行解决,我们建议,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及双语课程的教学结合成一个单独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应解决双语课程需要的词汇量及英语应用能力,包括听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常用的专业词汇,这样可为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而双语课的学习则可巩固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所学知识,三者相辅相成,不但可以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实效低的问题,还有助于双语教学成功实施。

4.双语课程如何开设

从调查分析可知,双语课程在学生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开设效率更高些,各学校并不需要对双语课的开设学期一刀切,可视本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决定开设学期。重要的是,不要让双语课变成让学生学习英语生词的课。如果双语教材中有一半以上的生词,则此双语教学效率必然低下。从调查结果看,具备四级水平的大学生接受双语教学要容易些。

另外,据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在大学一年级要学习高等数学及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这两门课程课时多,学分重,课后作业也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时间,而且,学习压力也很大。他们希望在此阶段开设的双语课不要过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

5.对双语教师的建议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开展的双语教学取得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学生认为双语教师不但要口语发音标准,还要专业水平高,要能熟练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所以,双语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使更多学生能接受双语课。

另外,学生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也提出了很多建议,譬如,应注重双语课堂师生互动,多倾听学生意见,多考察学习效果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第二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查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查分析

严世奇07信息管理2007111110

1近几年以来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大热点,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计算机专业人才是短缺还是过剩?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本文就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供需现状和就业形势略作分析。

一、IT人才短缺

(1)世界IT人才短缺,需求理性调整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调整。尽管一些IT公司大幅度裁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缺口达到20%。美国从2002年初开始,IT人才需求稳步回升,2003年从业人员比2002年提升了4.2%,至2006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7万人。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05年将达到170万人。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

(2)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据报道,2005年我国IT人才缺口为42.5万人。

(3)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2008年国内IC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目前只有4000人,IC人才严重短缺。2002年我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6亿元,且以10%~20%的年增长率递增。2004年我国存储市场人才需求在3万人以上,而国内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500人,网络存储人才匮乏。2006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可达120000亿美元,我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未来十年大约需求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国现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4000多人,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04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高达2633万,市场收入为24.7亿元,而我国游戏技术开发人员不到3000人。到2006年我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年均人才需求超过2万。

(4)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2002年我国不合理的橄榄型软件人才结构中博士、硕士4.3万人,占7%;本科生19.6万人,占33%;大专生9.9万人,占17%;其他人员29.4万人,占43%。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

二、市场需求旺盛

(1)行业需求稳中有变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通信业增人需求集中在邮电院校相关专业,吸纳综合大学毕业生能力明显下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4%。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学历结构中博士和硕士分别占2%和22%,远低于高校师资整体学历水平,高校师资急需充实队伍和提高知识层次。我国计划在2010年底,实现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全部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2002年,全国约有专职和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预计需要新增相应师资20万人。2004年我国IT认证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3.5亿元,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培训机构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师资。

(2)企业需求格局形成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促进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潜力巨大。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达60万。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值增长在20%以上,迅速发展和要求员工素质高的特点,成为吸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主要企业单位。在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单位的用人需求已超过公有制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到哪一种所有制单位工作,已不再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伴随我国加入WTO和外国公司的涌入,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人才流动会更偏向外资企业。

(3)区域需求差异显著

北京市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投资跨度15年,投资金额300亿美元。上海市将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十五”计划引进投资100亿美元。深圳市更被誉为“新经济公司在全球最理想的五个根据地”之一。国家在大连、济南、南京、杭州、广州、珠海、长沙、成都、西安等地兴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迅猛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竞争激烈

(1)买方市场已经形成2002年至2004年,中国IT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1%、15%、14%,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IT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2003年,IT行业硕士生、本科生平均起薪分别为3738元、2943元,与2001年相比下降超过1000元。

(2)就业格局逐渐明朗

2003年、2004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

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3)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2002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共招生44.3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微电子、软件设计和测试等专业毕业生走俏。2005年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7000多人,本科毕业生3615人,在就业市场上备受IT企业青睐。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大量海归人员抢滩外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高学历人才,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趋强。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应用领域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

(4)就业影响愈加广泛

各高校根据就业情况理性调整招生规模,本科招生人数2003年、2004年稳定在10.85万人。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研究生人数大增,2004年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形式正在淡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四、就业工作滞后

(1)疏通就业渠道

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外地大学生落户设置种种政策限制,致使众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为“临时工”,严重伤害了学生利益。国家要打破政策壁垒、地区壁垒,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加强就业指导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造成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人为地为自己择业设置了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大约75%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可是,8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近年来,我国新增IT就业人员中的90%在非IT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毕业生热衷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求职意向过于单一。全球IT业重心正转向服务,到2007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市场总值将从2002年的22亿美元、49亿美元上升到69亿美元、144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市场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在一份就业调查中,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占被调查学生的72%以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可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计算机人才严重短缺。

(3)提高学生素质

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英语是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也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要形成外向出口型产业,程序编写与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要求必须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外语水平。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学生只注重考研课程学习,或者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就业适应能力和发展的后劲,在以创新为生命的IT行业难以就业和生存。

五、人才培养脱节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03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为73.8万人。在学历教育IT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层次性和交叉性,办出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1)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工程

我国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缺乏系统从事开发软件的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主要培养途径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项目课题积累,在IT企业难当将才。

(2)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特色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应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选修机电、管理、财经、新闻等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

专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科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职业技术学院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人才供需两旺,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供大于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调整模式,突出特色。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第三篇: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要: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年限不长,虽经多方努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师资配五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信管专业发展的相应时策,希望能对我国高校信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管专业 人才能力需求 师资优化 学生就业 专业实践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术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在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之后制订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并逐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案实施以及就业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信管专业的依托,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1960年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之后,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进行服务。在我国,由于各高校成立信管专业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管理”、“经济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一起,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部1998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术”。

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导致信管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和具体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专业开设在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则偏重于经济学方向,开设在管理学院则具有管理学性质,还有开设在计算机学院则偏重于计算机方向。到底是“求同”或“求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求异”从表面上看是在提倡改革和创新,实际情况却体现为固守原有的背景专业那块“阵地”,是“保守者”应对教育部专业合并政策的一种对策,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患。

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各高校应摒弃原有传统观念,在教育部给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指导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但不能偏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以满足社会化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为己任,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术而避免单纯的管理型人术或者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术避免学生知识面狭窄而无法满足其参与知识创新和胜任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1、部分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灰色地带”。

一般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趋向: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不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媲美;二是强调管理又过于弱化了IT技术,所培养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IT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IT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对于企业的具体动态需求调查不足,很多课程设计大多是“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课程设计不能和企业的实际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起来,这使得学校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矿灰色地带”学生就业率比较低。

根据2002——2005级信管专业的离校前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该专业的离校前未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管专业较新,很多环节还不是很完善,致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于信管专业认识的局限性,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多倚重于计算机硬件、网络与软件编程方面的人术。

2、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遮薄弱。

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真正本专业出身、高学历的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高职称教师偏少,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缘结构不合理。

“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据了解,在一些学校的院系,大量聚集着由老教授一脉相传下来的弟子门生,甚至出现了“四代同堂”的现象。

(2)职称结构不合理。

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比较低。

(3)学历结构不合理。

信管专业教师持有的学位目前仍以硕士为主,取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佩急数的1%左右。

(4)年龄结构不合理。

40——54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偏少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

显然,师资队伍的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的重组与优化成为信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3。信管专业实践项目效果不理想

信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纯理论课教学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术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如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这些专业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静态实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我校2002—2005级信管专业为例,专业实习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学生的反映,实习效果较差,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并且系统的开发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和当初制定的培养目标并不吻合。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1、调查社会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消除“灰色地带”。

为使得培养出的信管专业学生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消除高校与企业二者供需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应该积极地深人企业详细调研和访谈,探索出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并且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信管专业人术并建立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2、整合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优化师资队伍方面除要注重引进人才以及聘请外部专家教授之外,更要注重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内部资源优化的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通过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发挥学校与IT企业“零距离”合作方式,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当然在校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

3、完善信管专业教学体系。

信管专业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完善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消除所谓“拼盘式”专业的错误认识,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如何建设核心课程、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工作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的面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信管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是获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针对理论培养体系的内容,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上机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设计5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培养,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有关的意向调查,结合企业“只需要马上可以用的厂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与特点,转变思路重新调整专业实践环节,譬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弥补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践环节的不足。深人实际到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调查,为毕业后能尽快胜任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教育环节的目标。

四、结论。

信管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该专业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虽然也强调计算机技术,但计算机技术只是工具,不是实质,最终目的是如何利用IT技术规范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训练,信管专业学生应当学习经流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既懂经济管理,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以及应用,毕业后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篇: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王晓燕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471003)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颁布了“双语教学”的文件(2001年4号文),之后,又于当年秋季开学时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特别要求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我国加入WTO后急需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了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的迅速开展,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2月召开了“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工作研讨会”。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葛道凯副司长都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指出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出,双语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又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

一、高校领域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双语教学目前在教育界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上海、辽宁、山东、广东、江苏等许多省市的学校,双语教学实验大有由“星星之火”转为“燎原之势”的趋势。与此相适应,一些双语研究机构纷纷开始建立,全国性的双语教学研究机构呼之欲出,以双语教学为主的科研课题也已列入了国家“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短短的几年时间,双语教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实验领域,一个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在高校领域,国家教育部给予了双语教学高度的重视,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都已引进部分原版英文教材授课。但是,在另外一些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仍然值得忧虑。比如,目前华商报记者对陕西省几所高校的采访结果表明:双语教学尚未形成气候,只有少数学科进行了尝试。在我省,情况也是类似的。具体到我校,双语教学尚未真正展开,仅仅有部分专业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下列问题:第一,教材的运用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国外原版专业教材也没有适合学生使用的规范化的国内专业英语教材。第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课程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英文资料翻译,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三,师资力量缺乏。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的是既有较高外语水平同时又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目前我校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现有的专业英语老师也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教学,没有相应的技能培训。第四,专业知识的运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与其它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对应关系,专业词汇与专业术语在其它课程中得不到巩固与运用。最后,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学大多数并未采取现代化的教学及实习方法。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专业课中英语教学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从有限的角度上提高了专业英语的翻译水平,掌握了有限的专业英语词汇,对本专业理论的英语表达也仅仅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运用,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双语教学领域,我校各个专业基本尚未涉足。

二、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分析

在金融专业运用双语教学,是指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其目的在于在传授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为培养外向型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金融专业的英语证书考试已经制度化。从1995年开始试行,至2003年已经有19625人取得银行综合类合格证书,近600人取得中级合格证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既精通现代国际金融业务,又能运用英语进行银行业务操作及管理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大大促进了金融系统职工培训工作与国际专业培训的接轨。

其次,外资金融业将强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美协议在金融服务业方面规定了我国必须承担的义务。据统计,到2000年初,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华共设立了191家营业性机构,总资产达36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已决定大大放宽外资银行在华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从现在的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23个城市和海南省扩大到所有中心城市,并批准美国多家大银行的代表处升格为分行,批准多家外国银行的深圳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在保险业,新批准了四家外国保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企业。

最后,WTO协议规定的义务将允许更多的外资保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根据协议,我国加入WTO后,将在2005年之前允许外商独资银行经营银行零售业等全方位服务业务,并允许外国银行在2005年 之前开办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拥有直至50%的股权,并增加设立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城市数。

综上所述,可以预料,我国金融保险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目前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本难以满足金融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二)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了解到全球金融的发展状况,我们的学生也必须具备与国外同行进行无障碍沟通和竞争的能力,因此,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特别是英文教材,直接用英语授课的确很有必要。

首先,教学内容要求更准确的教学。我们金融学的很多内容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发达国家的教科书,但由于翻译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难免出现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地方,一旦使用原版教材,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次,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在中国内地从事金融教育的人几乎都认同,我们的金融教育偏重于所谓的“宏观金融”,而忽视了“微观金融”,这实际上等于承认,我们过去对finance的理解是片面的,即只注意到了finance中的宏观部分。真正的finance有三层涵义:首先,是指货币资金的管理,特别是指由政府、公司和大型组织对大额货币资金的管理;其次,是指货币资金,特别是指由银行或类似的机构所提供的用于帮助企业经营或购买的货币资金;第三,是指为公共活动、组织和企业等提供货币资金,特别是大额的货币资金。这意 味着把金融理解为“货币资金的融通”其实是片面的。资金融通只是finance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金融专业教育来说,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使我们跟上世界金融迅猛发展的步伐,还在于它有利于我们对现有金融专业教育的改造,使之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接轨,从而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

三、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进入WTO,外语教学必将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从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出台的有关规定来看,加强外语的教与学已经成为以后教学改革的着眼点之一。

在教材方面,据悉,从2000年8月至今,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教出版社已经影印出版并向高校推荐国外优秀新教材20种。为了做好引进教材工作,教育部将启动引进包括国际金融等方面教材的试点工作,并将创造推荐把我国的优秀教材推向国际市场。

在政策的制定上,2001年,很多高校都制定了有关双语教学的内部政策,旨在有力地推广双语教学。政策体系已日益完善,在有关双语教学的认定、课程的开设、考试以及课时酬金等方面都有了很具体的规定。其中就讲课和课程考试问题,不同的学校都强调了采用外语的比例。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根据教育部有关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大学二年级学生要求掌握4000-5000个英语词汇,能阅读一般英语文体并能够进行必要的会话。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大 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具备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能力。

在教师的水平方面,经过若干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比例,加上国际间交流的增加,教师队伍的英语水平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应有的条件。

综上所述,只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双语教学必将有效地得以开展。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邹议》 王希普 中国高教研究 2002、5 〔2〕 《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杨胜刚 金融教育与研究 2001、6 〔3〕 《金融学教育的国际化尝试》 刘毅 严家建 中国大学教育 2003、1 〔4〕 《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杨胜刚等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第五篇: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各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前沿学科。正是基于该课程鲜明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同时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2001年提出的各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要求,我校自2006年以来,开设了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实际效果与利弊,已见诸多报道[1-6]。为了探究我校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在经过7年的实践与摸索后的实际教学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后续教学提出更加有益的借鉴,本文笔者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适应情况及双语教学效果,力求为普通地方高校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可行性的建议。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本双语课程的开课对象为我校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组对已修完本课程的215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评价、学生对双语教材、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的评价与要求、学生对双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看法、学生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建议等诸多方面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人数和比例偏低。但绝大多数(78.2%)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基础英语学习的准备,且有18.2%的学生具有专业词汇的准备,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客观上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语言基础。

此外,绝大部分学生(80%以上)主观上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而且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充分说明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开展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是相一致的。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分析

2.1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材、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的实践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使用双语教材时对于中文的依赖性是很强的,没有形成用英文阅读的习惯或是能力,因此更谈不上用英文思考,而归根结底,这均是英文基础较差引发的,学生对此本身有畏惧感,担心完全用英文后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在教辅资料及考试方法上,尽管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同学还是认为,双语教学的教辅与传统教学区别不大。为学好本课程,60%以上的学生每周花费的课外时间在2小时以上,说明多数学生在主观上是很重视这门课程的。

2.2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实践分析: 由表1的调查结果可见,较受学生欢迎的授课形式是幻灯(板书)内容有中英文对照且以英文为主,或是幻灯(板书)内容有中英文对照但以中文为主,老师均用中英文交替解释,支持这两种授课形式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8.3%。此外,有45.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内容应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仅27%的学生认为应是所有教学内容,这些都充分说明多数学生对中文授课及中文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而且由于与学生成绩直接相关,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内容应是相对重要性较低的章节。但我们也看到,有58.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应在理论与实验(践)课中均应用,这也表明大多数学生主观上是认可双语教学的。

2.3 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实践分析: 在调查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时(见表2),有55.3%的学生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提高了自身学习兴趣,特别是其中还有9.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兴趣的提高很有帮助;绝大多数学生(74%)认为双语教学对其英语水平提高是有帮助的,认为无影响者仅占26%;对采用双语教学后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分散,但总体来讲,觉得听不懂的学生比例较大,占了39.5%,继而,分别有42.8%和34.9%的学生认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效果一般或不如中文授课效果。由此可见,多数学生主观上对此课程感兴趣,但因自身英语基础较差而增加了双语课程的学习难度等原因而使教学效果普遍不佳,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地方院校而言,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基于以上实践分析,笔者以为,类似我校这样的普通地方高校推行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其次为引进合适教材,培养高水平教师及改善教学管理。总之,提高师生英语水平才是硬道理。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紧密相关,环环相扣,更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因此建议必须立足师生实际外语水平、因材施教,同时强化学生自主性学习环节。

针对学生既想上双语课程,又担心上双语课程的矛盾心理,笔者以为,应该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对于普通地方院校,双语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双语教学中,学生面临着语言及专业学习的双重压力。但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次要因素。同时,因班级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会显著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中采用30%左右的英文比例是相对合适的,考试时英文试题的比例、难度、涉及面等也应综合权衡,使考试成绩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应定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以便及时答疑辅导,提高教学质量。细胞生物学是专业学位课,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又是双语授课方式,因此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要求师生都付出较大。对教师而言,需要扮演好设计者、组织者与督促者的角色,全面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发言讨论、课后复习及考试等环节,并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积极性与投入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而言,更应抓紧课上和课下的每分钟时间,争取做到不留学习死角,勤于思考,勤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双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下载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散打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散打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主要从教材编排、课程安排、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四个方面对重庆市普通高校的学生进......

    基于贝克模型谈地方高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摘要】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学生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地方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面对更多的困难。根据贝克模式,地方高校应改善可控变量,提高双语教学效果。首先,地方高......

    地方高校信息技术类双语课教学内容编排与教学方法论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 知识分层编排 自主学习摘 要:双语教学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双语人才的有效手段。地方高校信息类双语课以专业课为主,且学生英语能力差异较大。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习报告论文

    XXXXXX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毕业实习报告 姓名:学号:实习单位:专业: 班级: 完成时间: XXXXXXXXXXXXXXXXXXXXXX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8级(2)班2011年9月24日 毕 业 实习报 告 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前景分析与职业规划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09级学期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前景分析与职业规划 摘要:我们向往着美好的明天,所以一直为着心中的那个梦而奋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换个角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从实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这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发......

    高校校园文化调查与分析(5篇)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前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的正视和重视,先进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了了解校园文化......

    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况调查与分析

    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况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现况调查,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提高新办专业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