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时间:2019-05-12 03:1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第一篇: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摘要:以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2001—2012年的半年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的倒 u 型关系;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性质能够约束商业银行的冒险行为;高管人员薪酬越高时,银行的风险承担越小;而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独立性等董事会治理因素并没有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风险承担;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0-0034-05

一、引言

如今,公司治理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对于公司绩效和公司价值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成为公司稳定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公司治理对于银行这一类特殊的企业来说更具重要性。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机构风险,特别是银行风险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本次危机也再次使人们认识到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承担的重要影响。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当前正处于改革深化和高速发展的阶段,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出来,特别是其在控制银行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银行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银行公司治理,降低银行风险水平和指导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其在2001—2012年的公司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实证检验银行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回答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是否对银行风险行为产生影响,以期对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承担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

二、文献回顾

关于公司治理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一般来说,可以将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其中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和薪酬激励机制等,而外部治理机制则包括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等。根据2002年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定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以该定义为基础,本文所涉及的公司治理概念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即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探讨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时候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高管激励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在股权结构与银行风险的文献方面,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学者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尚未取得一致结论。merton(1977)[1]和marcus and shaked(1984)[2]提出了著名的“道德风险假说”,其观点是,股东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决策者,股东有动机为最大化其收益而从事高风险的项目。leaven and levine(2006)的实证研究发现股东控制权的大小与银行风险承担正相关,即大股东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银行风险,这支持了“道德风险假说”。gorton and rosen(1995)[3]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公司控制假说”,其观点是,管理者才是风险承担决策的关键,他们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在不同情况下做出不同的选择。magalhaes et al.(2008)强调股权集中度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并非是单一的,认为当股权比较分散时,股权集中度的增加可以加强股东控制力使其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减弱,银行风险承担增加,但当股权集中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大股东则可以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从而放弃冒险机会,风险减小。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与银行风险行为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曹廷求等(2006)[4]以山东和河南两省29家中小银行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性质没有对银行风险产生显著影响。而张学陶和李豪杰(2009)[5]运用我国上市银行2000—2008年数据进行的面板模型分析则表明国有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两者与银行风险承担显著正相关。孔爱国和卢嘉圆(2010)[6]对我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的分析也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银行承担的破产风险及收益波动更高。王晓枫和吴从根(2011)[7]则将我国14家上市银行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考察,实证研究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信用风险负相关,而国有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与信用风险正相关。此外,王涛和蒋再文(2011)[8]采用15家上市银行2004—2010年的半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资产配置风险呈显著的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性质有助于银行谨慎经营。高国华和潘英丽(2011)[9]的研究也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而政府持股比例与资产风险则具有正相关关系。粱洪波和刘远亮(2012)[10]运用16家上市银行2008—201l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则表明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与信用风险显著正相关。

对于董事会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学者们主要从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独立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changanti et a1.(1985)认为,董事会规模过大容易造成决策和监督困难,使管理者有机会追求个人利益,相反小规模的董事会则可能形成有效率的控制机制,从而减少银行风险承担。eisenberg et al.(1998)的实证研究揭示董事会规模增大,会减弱其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使代理问题更加严重,并使风险增加。pathan(2009)[11]的实证分析也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小,银行的风险承担也越小。这些研究都支持jensen(1993)的观点。而simpson and gleason(1999)则认为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易受到管理层的控制;当董事会人数增加时,更能集思广益,作出合理决策,减少银行风险。在董事会独立性方面,byrd et al.(2001)[12]的研究表明,董事会独立性较强的银行风险水平较低。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研究,陈晓蓉(2003)[13]和王倩等(2007)[14]的实证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对银行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曹艳华和牛筱颖(2009)发现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皆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高国华和潘英丽(2011)则发现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人数与银行风险承担正相关。粱洪波和刘远亮(2012)的实证分析表明董事会规模与银行信用风险显著正相关,董事独立性与信用风险显著负相关。公司治理的另一个要素就是高管薪酬激励,国内外学者就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也做了诸多研究。schreiber(1996)[15]的研究表明管理层在获得固定报酬的情况下会限制银行的风险,固定薪酬激励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是负相关的。王倩等(2007)发现高管人员薪酬越高,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发生的概率越低。王晓枫和吴丛根(2011)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高管薪酬与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均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表明高管薪酬越高,银行风险承担越小。

综观国内外文献,尽管学者们对于公司治理各个方面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都有不少研究,但是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高管薪酬三方面提出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假设。

(一)股权结构与银行风险承担

根据“道德风险假说”的观点,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的控制力越强,这就意味着大股东控制管理层的可能性越大,而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拥有较强的从事高风险业务的激励,所以股权集中度的提高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故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正相关。

股东的政府性质会导致银行更加关注社会的总收益,而不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更有可能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而放松预算约束,承担较大风险。此外,现阶段,我国政府股东控制的银行受到来自控制权市场的有效监督较少,且高管任命时主要考虑政治因素,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及腐败等问题,故风险较大。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2:第一大股东如果为政府或国有法人,则银行承担较大风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持股比例很低,且数据可得性较差,所以管理者持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本文中不进行研究。

(二)董事会与银行风险承担

董事会是企业的重要机构,有效的董事会能确保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并实现公司利益。董事会的规模是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要素之一。董事会规模过大容易造成决策困难,使管理者有机会追求个人利益,相反小规模的董事会则有利于董事之间的沟通协调并能有效减少“搭便车”,更有可能形成有效率的控制机制,从而减少银行风险承担。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假设3:董事会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正相关。

在董事会独立性方面,由于独立董事不在企业内任职,当参与风险决策时,他们更能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冷静客观的给出建议,切实起到监督管理层和董事会的作用。因此,董事会独立性增强时,银行从事高风险项目的概率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假设4: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

(三)高管薪酬与银行风险承担

现代公司治理中,高管薪酬是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层在从事高风险项目时,虽然有可能分享部分收益,但同时面临失去当前职位和固定薪酬的风险。因此,管理层所获得的固定薪酬越高,其当前的满足程度越大,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就越谨慎。故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假设5:高管薪酬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

四、数据变量和实证模型

(一)数据样本

(二)变量定义和模型设计

为了研究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选取不良贷款率(npl)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银行风险。在许多文献中,学者们都使用了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风险的代理变量(如barth et al.(2004),高国华和潘英丽(2011)等),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百分比)的数额越大,代表银行风险越高。在借鉴国内外学者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高管薪酬水平等指标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代理变量,并对银行规模、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等银行个体因素加以控制。其中,股权集中度使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表示,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这一指标主要用来验证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各变量的定义及其说明如表1所示。

为了研究银行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利用非平衡panel data模型,构建以下方程:

其中k和t,分别代表银行k和时期t,如nplk,t代表银行k在时期t的不良贷款率。?茁0为截距项,着k,t为随机扰动项。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实证结果

本文的实证研究在控制了银行规模、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等银行个体因素的情况下考察各公司治理变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由于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使用hausman检验决定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5%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接受被择假设,即适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实证结果显示:

就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来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sh1的系数显著为正,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sh12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确实存在非线性关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sh10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银行风险承担随着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即以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衡量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实证结果不支持假设1。可能的原因在于,当股权集中度较低时,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使“监督效应”发挥主要作用,管理层行为能更好地反映股东利益,而股东追求高风险项目的动机更强,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会增加;当股权集中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博弈变得更为突出,大股东可以转移公司财富,从而使“隧道效应”发挥主要作用,大股东将减少风险承担行为以保障私人利益,此时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股东将会采取更为保守的经营策略,风险偏好下降。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之所以与银行风险承担负相关是因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都超过了其倒u型曲线的最高点值,因此呈现出了负相关的状态。

在股东性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方面,虚拟变量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性质nis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其与银行风险显著负相关,说明政府或国有法人为第一大股东的银行在风险决策时更为谨慎。实证结果不支持假设2。可能的原因在于政府股东往往更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因此不会因为盈利需要而从事高风险的项目。其次,国有控股银行的管理层往往会追求政治化的稳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不是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其在进行风险决策时会避免冒险行为的发生。

从估计的系数来看,董事会人数bs的系数为正,表明董事会规模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正相关,但其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独立董事比例nb的系数为负,表明董事会独立性对银行风险水平有负向影响,但其在10%的置信水平上也不显著。这表明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董事会治理要素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并不存在显著影响,实证结果不支持假设3和假设4。实证结果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治理并非是风险承担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银行董事会制度还不健全,董事会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决策时易受到内部人的控制而丧失其应有的职能。而独立董事也面临相似的问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常常有名无实,参与决策时也不能获得足够话语权,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16]。

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lgsa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高管薪酬水平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支持假设5。这说明可以通过提高管理层固定薪酬的方式来约束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这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比较合理,能够很好地起到控制银行风险的作用。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利用其2001—2012年的半年度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模型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的政府性质能够约束银行的冒险行为,有效降低银行风险;高管薪酬与银行风险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合理设计高管薪酬可以有效的控制银行风险;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独立性则没有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商业银行管理层和政府部门具有一定启示。政府部门在推进银行业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深化股权改革,确保其股权结构能够有效制约银行风险。合理设计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使其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约束银行的冒险行为。此外,还应加强市场约束力量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督,健全董事会治理机制,使其在控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银行业的稳定健康运行。

第二篇:银行公司治理

银行公司治理

银行公司治理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初衷是为了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职能,防止内部人控制。也就是说当经理人权力过大影响到董事会的正常运行时,如何保证作为股东代理人的董事会正常行使权力,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股东的利益。

银行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狭义的公司治理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银行公司治理可以保护银行自身利益,提高银行的持续竞争力。如保护银行股东、存款人等各方的利益,还可以引进外资,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等。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设计,保证股东、董事、总经理等治理主体责任和权利对称,公司内部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管理控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最终达到使代理行为公平与公正、代理成本最小化的目的。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遵循①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力。②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在内的所有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伤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③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合作。④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⑤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银行公司治理和管理在研究重点、具体的表现形式、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不同。公司治理目标同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股东利益同银行利益的表现有时候不尽一致。所以,我们既要强调“管理”,也应强调“治理”,使股东利益、银行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不受到侵害。

与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相比,银行的公司治理一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特殊,存款人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存款人的利益容易受到侵犯,这就要求银行的公司治理应更多地关注存款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本身。二是银行是社会资金的聚集场所,是资金运用的一个中间环节,银行通过存款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经济资源转移途径,这样,它的涉及面就非常广,这使得银行资金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历史的眼光看,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传统、法律体系、政治体制及经济制度,因而演化出多样化的产权结构、融资模式和要素市场,进而形成了各类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今天,日益开放的市场已不允许再固守于一成不变的公司治理模式,每一种公司治理模式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它也必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发展结果不会是单一的股份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一些公司治理原则的普遍应用,而不是一种模式替代另一种模式。

银行公司治理是环境依赖的,我们在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时,不能单就公司治理而研究公司治理,还必须考虑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经济背景、法律环境、政策取向、社会诚信与舆论环境、企业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资本市场兼收购情况、银行业垄断程度、银行业进入壁垒、银行业同业竞争等。密切关注公司治理与环境的相关性,在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方面保持开阔的视角,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和可行的实施方案。

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发挥作用的有效性问题,是代理人问题。即对代理人的选拔机制是否完善、代理责任是否到位、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是否有效等,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是出资人问题:出资人责任不到位、对出租人的激励约束不完善是目前我国国有银行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负责任的出资人,才能选出负责任的代理人。

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制衡机制、激励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控制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监管机制等。其中,内部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控制机制属于内部治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监管机制属于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侧重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责权利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以及银行的中小股东、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利益保护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构成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的双重保障。

银行公司治理需要正确处理防范风险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行为监管与资本监管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社会管理者同所有权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促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和风险监管不越位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有助于解决银行固有的问题,还可以使银行的运作进入良性循环,保持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对银行整体价值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里昂亚洲证券公司曾用7大项、54小项的标准衡量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公司治理结构越完善的公司,其股价表现相对优异,经营业绩更好,竞争力更强。过去5年来,新兴市场前100家大公司的股本回报率平均为3.88%,但治理机制完善的前25家企业的股本回报率则平均高达9.3%。由此可以推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保持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均衡,促使银行尽可能提高治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公司治理:花旗与德意志银行比较

公司治理:花旗与德意志银行比较

特华博士后工作站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刘明彦 王光宇 公司治理是涉及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信用制度、法律框架、产权界定等诸多领域的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由于法律制度、资本市场、政治体制的差异,各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尽相同,加之银行是一种经营货币的特殊公司,其公司治理水平不仅对银行的业绩与稳健影响巨大,甚至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意义不可小觑。

花旗集团公司治理

花旗集团公司治理框架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等三个层面(图1)。

董事会的职责

董事会主要职责是从股东利益出发对公司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同时需要平衡公司全球各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顾客、职工、供应商和地方社团。董事会采取的所有行动,都是董事出于公司最大利益,根据自己的商业判断进行的。要履行上述义务,董事应当依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外部顾问和外部审计人员的诚实与正直。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董事会的常设委员会包括执行委员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人事与薪酬委员会、提名与治理委员会和公共事务委员会。除执行委员会外,成员都应当符合独立性标准要求,由董事会根据提名与治理委员会的推荐,在与各董事商议之后任命。委员会主席和委员根据提名与治理委员会的推荐轮流担任。

董事的独立性

至少三分之二的董事会成员应当保持独立,董事会制定了董事独立性标准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董事独立性标准应当符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公司治理规则和所有相关现行法律、法规及监管当局的法令。如果董事会要求董事与公司没有实质性关系,则董事需要符合独立性标准。

首席董事

董事会可以任命一位首席董事。首席董事的职责为:(1)当董事长缺席时,主持董事会会议,包括独立董事的管理会议;(2)担当董事长和独立董事的联络人;(3)核实提交给董事会的信息;(4)审核董事会的议程;(5)审核董事会日程安排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对所有议程事项进行讨论;(6)有权召集独立董事会议;(7)如果大多数股东要求,应保证其能直接对股东咨询,与股东沟通。

董事的兼职规定

公司董事在其他上市公司兼任董事的数量需要接受提名与治理委员会的审查,以确保董事有充足的时间履行职责。审计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董事不得在三家以上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或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中任职。

持股保证计划 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应当遵守公司的持股保证计划,即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在任期间应当至少保留他们接受持股保证计划之日所持有股票的75%及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所发放股权比例的75%,这些持股下限必须满足。“高层管理人员”的范围包括执行委员会成员、管理委员会成员、业务规划小组成员及公司年报中所披露的高层管理人员。

董事会绩效评估

提名与治理委员会应当对董事会的业绩进行评估,评估标准由该委员会制定,由董事会批准。评估的内容包括董事会整体能力、外部董事的资格与独立性、董事任职以来的职责变化及其他提名与治理委员会认为需要评估的事项。各个常设委员会,除执行委员会外,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章程进行自我考评。董事会和各个委员会的考评结果总结后上报董事会。

董事长和CEO业绩考核

人事与薪酬委员会应当对董事长和CEO的业绩进行考核,考核依照委员会章程进行。董事会应当对人事与薪酬委员会的报告进行评估,以确保董事长和CEO在长期和短期内为公司提供最好的服务。

董事薪酬

董事薪酬的形式和数量由董事会根据提名与治理委员会的建议决定,提名与治理委员会应当对董事的薪酬进行审查。在公司任职的执行董事不应当接受任何董事薪酬。非执行董事在未获提名与治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不得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在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任职的董事不应当直接或间接接受因向公司提供会计、法律、投资银行或金融咨询等服务而支付的报酬。

德意志银行公司治理

德意志银行公司治理是典型的双董事会制,即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共同管理,监督董事会由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选举的董事组成,有权对管理董事会成员进行任免,管理董事会向监督董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对具体领域进行管理(图2)。

监督董事会

监督董事会负责管理董事会的成员任命、监督和咨询,并直接参与银行的重大决策。监督董事会的主席担任监督董事会的协调工作,监督董事会的职责、程序和专门委员会的设臵根据具体授权范围决定。

监督董事会的股东董事由股东在股东年会上选举产生,职工董事由职工选举产生。德意志银行监督董事会总共有20名董事,其中职工董事8名,股东董事12名。

管理董事会

管理董事会负责公司的管理事务,其成员共同为公司的管理负责。管理董事会的职能、责任和管理程序及专门委员会的设臵根据其授权范围而定。管理董事会由4名成员组成,任期4年。为了避免利益冲突,德意志银行管理董事会成员承诺不担任本银行之外公司的监督董事会主席职务。

集团执行委员会 集团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管理董事会成员、集团各部门、各子公司和地区业务经理,向管理董事会负责。执行委员会通过以下行动来协调地区间的业务:向管理董事会提供当前业务发展和特定业务的信息;就战略决定向管理董事会提供咨询和建议,为管理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支持。

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 监督董事会薪酬制度

除固定工资外,德意志银行实行了监督董事会董事薪酬与银行业绩挂钩的激励制度:(1)当德意志银行每股分红在0.15欧元之上每超过0.05欧元时,监督董事会成员全年奖金增加1000欧元;(2)当每股收益处于竞争对手均值正负10%之间时,监督董事会成员每人每年可获15000欧元的奖金;如果超过对手10%~20%时,监督董事会每人每年可获25000欧元奖金;当超过对手20%以上时,监督董事会每人每年可获40000欧元奖金。

根据2005年德意志银行年报披露,公司监督董事会董事年收入约为200万欧元,其中固定工资约为8万欧元,占总薪酬的36.33%;奖金为120万欧元,占总薪酬的56.92%;会务费为15万欧元,占总薪酬的6.75%。

管理董事会薪酬制度

监督董事会的董事长委员会负有决定管理董事会成员薪酬数量及结构的职责。德意志银行与管理董事会成员签订了聘用协议,根据协议管理董事会成员的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工资。管理董事会成员工资水平参照国际上同类银行执行董事的工资水平制定,月薪约为7万欧元。

现金奖金。德意志银行每年向管理董事会支付浮动奖金,主要根据集团股本收益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定。

中期激励。根据集团连续两年股本收益率及相对国际竞争对手水平而定。奖金三分之一用现金支付,其余三分之二用股票支付。

比较与评述

所有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说都是一致的,即旨在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但由于美国与德国在政治、法律、商业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银行公司治理存在以下差异:

(1)花旗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而德意志银行却是监督董事会,这不仅仅是名称之异,关键是产生渠道不同。花旗的董事会成员都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虽然有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和独立非执行董事之分),而德意志银行的监督董事会成员则由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根据德意志银行的实践,职工代表董事约占董事总数的40%,股东代表董事占董事总数的60%。德意志银行的监督董事会是管理与监督并重,但在职责分工上与花旗的董事会没有实质差异。将职工代表吸收进监督董事会参与公司决策,意味着德意志银行公司治理的目标与花旗银行股东价值最大化不同,追求的是公司价值最大化,甚至是 “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

(2)董事会的两大功能(管理和监督)之一——监督功能的实现方式不同。花旗通过独立董事来履行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即选择与银行无实质性利害关系、具有专业特长的独立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提高董事会对管理层和大股东的监督能力和水平,从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防范管理层和大股东的道德风险;而德意志银行的监督董事会,从名称上看,侧重于履行监督职能,约有40%的董事来自职工代表,从而有利于在银行管理过程中对职工利益的保护,也有利于限制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和银行利益的行为。但国际上主流的董事会实施监督功能的方式是通过独立董事而不是职工代表董事,因为后者属于内部人,和管理层之间存在隶属关系,监督行为不独立,而且职工的利益与股东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会出现冲突。因此,职工代表董事参与公司治理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不一致,在外部治理作用显著的美国,此种结构不易得到投资者的接受。两家机构之所以有上述差异,除了特定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因素外,主要还是股权结构上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德意志银行的股权相对集中于大股东,据统计德意志银行80%以上的股权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因此大股东治理公司的特色明显。当银行股权集中于大股东——机构投资者时,大股东可以通过直接进入董事会或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防范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因此设立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制度意义不大。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旨在保护众多分散的中小股东利益,像花旗银行的股东多达12万之众,大多数中小股东既无资格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也没有积极性(甚至也没有能力)利用法律武器对大股东、管理层侵害自己利益的行为进行诉讼,因为存在搭便车效应和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因此,在股东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中,公司治理通常会采取独立董事制度,而股权集中的股权结构中,有可能采取职工代表董事制度,这样可以对大股东和管理层在管理中进行制衡,防止损害公司长远利益追求短期利益行为的发生。

第四篇:2014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每日一练:银行公司治理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150/2014银行从业考试《风险管理》每日一练:银行公司治理

多选题

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A.银行内部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清晰的职责边界

B.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C.与股东价值相挂钩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D.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E.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产品定价、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银行内部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清晰的职责边界;

(2)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3)与股东价值相挂钩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4)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5)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产品定价、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有力支撑。ABCDE均符合题意。

第五篇:商业银行员工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

商业银行员工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在我国,银行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从风险抵御指标一资本充足率看出,2003年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而造成资本充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和效益低下.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从来源来看可分为来自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有关专著有较多的论述,并被有关管理当局重点关注和处理.但是,而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研究却不多,也没有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重视.造成我国银行业效益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存贷利差逐步萎缩,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产品创新能力差等制约了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处于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转轨时期,银行员工偷懒、破坏、灰色消费、贪污受贿、计算机犯罪、金融欺诈等越轨行为,所造成损夫近几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由于银行员工造成的风险己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和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垦须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现今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希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员工越轨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的关系研究.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内涵,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外部风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内部风险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然后是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界定;最后,通过员工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员工越轨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论题.第二部分是我国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诱因分析.本部分从满意度、团队生产性、内控制度、市场约束和越轨亚文化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是基于风险控制的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对策.这部分从员工满意度提升、内控机制的完善,市场约束的强化和企业文化的重塑,作为基于风险控制的对策.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关键词:风险控制;越轨行为;激励;满意度;0.前言

0.1 选题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金融风险急剧膨胀,银行危机不断发生.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统计,从1980-1995年,共计65个国家经历了银行危机,仅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银行危机支付的成本高达2500亿美元.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一方面说明了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说明了防范银行风险对于防范银行危机爆发的重要意义.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及其所带来的破坏性越高,防范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越大.在我国,银行风险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我国银行体系比较脆弱防范风险能力较低,这从风险抵御指标一资本充足率,可以看出:截至2003年末,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其中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为7.35%,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为6.13%.四大商业银行,工行为5.6%;中行为8.16%;建行为10.08%;农行为1.44%.资本充足率低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资本来源,导致防范风险能力低.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资本充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较高的不良资产率和效益低下.2002年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接收了近1.4万亿不良资产后,四大商业银行仍有1.8万亿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6.62%,高于巴塞尔协议的12.5%.国际上一些大银行不良贷款仅占1%-6%.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从来源来看可分为来自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有关专著有较多的论述,并被有关管理当局重点关注和处理.但是,而由于银行员工的疏忽、寻租等内部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的研究却不多,也没有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重视, 资本利润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竞争力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1年的资本利润率高达12.34%,花旗、美洲、苏格兰等银行资本利润率高达20%-38.8%,而四大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仅为0.2%-6.7%.造成我国银行业的效益低下的原因很多,例如存贷利差逐步萎缩,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新产品创新能力差等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效率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处于向国际惯例过渡的转轨时期,由于银行员工偷懒、破坏、灰色消费、贪污受贿、计算机犯罪、金融欺诈等越轨行为,所造成损失近几年呈急速上升的趋势.从以上两个方面看,由于银行员工造成的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化竞争和我国金融安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现今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本文希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一些探讨.0.2 银行风险研究的综述

自从1694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一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银行风险就与商业银行相伴.1636年荷兰郁金香泡沫、1719年一1720年南海公司骗局、1820年约翰·罗的密西西比泡沫、1846年一1847年英国的铁路狂热,1920年佛罗里达的投机浪潮都使商业银行风险的放大,引起了很多银行的倒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关注.在国外有关风险控制的研究主要有:风险价值法(VAR)、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Credit Metrics)、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资产组合调整等.但是这些成果,重点关注的是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对于银行的内部风险,特别是对于员工越轨行为,主要停留一方面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外部流程约束;另一方面从完善激励机制角度,加强内部激励的方法,来消除员工越轨造成的银行内部风险.在我国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主要集中在从金融企业的违规行为分析,并采取了探讨违规行为与违规收益间的比较来,分析金融企业越轨行为的发生.而对员工的越轨行为局限在一些直观现象的描述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等外部因素角度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商业银行员工发生动机、类型以及原因.徐金诺(1997),在《违规行为与违规收益:在金融监管低效率原因分析》和《金融违规行为的再分析》中,提出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对金融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徐明勋(1997),在《金融运作中的“越轨”现象不容忽视》中,对金融越轨行为进行了直观的描述.聂泳祥等(2002),在《基层行长的契约地位、报酬激励现状及利润分享激励的必要性》中,把对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一行长的越轨可以归结为激励约束机制上.刘善仕(2002),在《企业员工越轨行为的组织控制研究》中,将企业里的员工越轨行为进行了定义,并进行了分类,指出针对不同的越轨行为采取不同的组织控制策略.乔昌志(1996),在《初论企业越轨亚文化》中,对企业越轨亚文化进行了定义,并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谢启标(2001),在《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现状及其完善构想》中,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完善构想.李永福(1994),在《从员工素质:银行行为规范的内在保证》中,将员工行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做了分析,并提出在加强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在保证方面采取措施.孙伟(2002),在《商业银行员工行为模式及其管理》中,基于人性的复杂性,将员工行为分为四种模式,即:协同式、平稳式、从众式和消极式.柳小曼(1999),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探讨》中,对员工风险的定义、类型、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进行拉探讨,主要提出在内部控制、人的行为以及业务流程方面作为对策.刘玉新和张建卫(2000),在《再造员工行为》中,提出运用强化理论,和A-B-C模式,对行为功能分析.高贤凤(2001),在《知识型员工行为动力结构与激励策略》中,对知识型员工行为的动力结构,从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主要动力体系,这两大动力的平衡关系,定人大行为方向.对于员工的自我动力方面,采用报酬激励、成就激励和机会激励来启动;而对于超我动力方面采用组织目标、事业理想、企业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来启动.0.3 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是在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理论与框架的基础之上,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以及模型构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或阐述.第一、从研究方法看,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对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的内涵进行描述,同时又对员工越轨及其形成原因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试图从这种分类中提出“应该怎么做”的思考.本文注重实践的检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文中首先采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发表的有关数据,来验证员工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随后,从员工行为的角度,对巴林银行事件进行了分析.还引用了某商业银行员工的报酬数据,来验证我国商业银行的报酬激励现状.第二、从研究角度看,许多文献只对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而对内部风险却关注不够或停留在现象的直观描述.本文从员工行为的角度,对内部风险的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将员工满意度(employee satisfaction)和越轨亚文化这两个概念引入到对商业银行员工的分析中来.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越轨行为泛滥,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员工的内在激励不足和外在约束不足的现状造成的.内在激励不足造成员工满意度低下,而外部约束不足,使员工的这种不满得以表现出来.在这个新的角度,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员工行为造成的银行风险高的现状.第三、从对策角度看,现有的文献大多采用完善内部控制等加强外部约束的方法来改善这种越轨泛滥的现状.而对内在激励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本文作者认为商业银行以提高员工满意度方式来激励员工;以完善内控制度和强化员工的市场约束的措施来加强员工的外部约束;以完善企业文化的方式,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建立以剩余分享制激励方式为主的薪酬体系加强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和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建立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体系,通过报酬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来提高员工满意度,解决员工越轨泛滥的现象.通过以上几种综合措施,来应对由于员工行为所造成的银行风险.第四、从模型构建角度看,本文首先发展了控制权报酬激励的模型,加入了“搞好关系”这个中国化的行为,使控制权报酬激励模型更加切合我国的国情.其次,本文借鉴团队生产理论,构建了商业银行控制权回报激励模型.1.员工越轨行为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关系研究 1.1 银行内部风险的内涵

1、银行风险的定义

银行风险是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银行经营活动涉及的客户多种多样,大多数业务的完成均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因而银行在经营货币的过程中一方面期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可能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资产、收益、信誉以及银行经营的外在条件等多方面,但最终会体现为银行经济效益的损失.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商业银行的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风险:(1)资产风险:是银行运用资金,对客户进行贷款,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人贷款本息所形成的风险.与资产风险相关联的还有抵押品进行处置、变现时其价值降低所形成的风险.(2)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是一种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引起商业银行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3)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买卖风险,二是交易结算风险,三是汇价风险.(4)流动性风险:是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二是银行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3、银行内部风险的定义

银行风险根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所谓内部风险是指来自银行内部的原因而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内部风险仅指员工欺诈、寻租以及金融犯罪等较严重的员工越轨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它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广义的内部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内部风险,还包括例如员工偷懒、搭便车、不尽力、灰色消费等轻微的行为在内的所有可能有损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员工行为造成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下载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摘 要:本文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实质入手,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三者的联系,然后采用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

    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定稿)

    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 内容摘要 针对目前一场 “我们输不起的实践” ---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攻坚战,面临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关键时刻,其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人......

    银行内控与风险(本站推荐)

    内控与风险 内控之于银行就如心脏之于人一样,一家没有完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统的银行不可能担得了风险责任并且健康发展,在如此竞争激烈的金融业更是如此。时代的进步,科学......

    风险承担与权利放弃的协议

    风险承担与权力放弃免责声明 此文件为有关责任的豁免、权利的放弃、风险的承担和赔偿的协议。通过填写此文件,你已经完全获知和理解以下的条款和内容。你放弃了某些的法律权......

    南京银行公司治理分析

    南京银行公司治理分析 【摘要】本文在介绍南京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中各部分职能的基础上,阐明了各组织结构部分之间的服务与制衡机制。从董事会治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激......

    银行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培训学习心得

    文章标题:银行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培训学习心得此次有幸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期4天的“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短期培训,时间虽短,但感觉获益良多,尤其是张志学教授和王晓田教......

    银行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培训学习心得

    此次有幸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期4天的“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短期培训,时间虽短,但感觉获益良多,尤其是张志学教授和王晓田教授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在各种情形下的不......

    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优秀范文五篇)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苗壮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生联合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