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03:0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用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用药》。

第一篇: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分析

初晓艺

林彬

第一部分

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是指14周岁以下的小儿,通常分为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出生后28天内)、婴儿期(infancy,出生后1个月~1周岁,亦称乳儿期)、幼儿期(toddlar’s age,1~3周岁)、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6/7周岁)、学龄期(school age,女

6、男7~女

12、男13周岁,亦称青春期前)、青春期或少年期(adolescence,女11~12周岁至17~18周岁,男13~14周岁至18~20周岁)。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尚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均在逐步增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功能特点,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等过程和药物敏感性均有影响。因此,儿童用药并不是成人剂量的简单缩减。儿童用药应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过程处于从宫内到宫外生活急剧变化的适应过程,如肺呼吸的建立、消化及排泄功能的启动、血液循环的改变等,这些以迅速变化的生理过程为特征的新生儿期,决定了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小儿,更不同于成人,尤其是新生儿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多数酶系统不够健全。因此,新生儿的用药诸如给药的剂量、给药的间隔时间、给药的途径等,必须确切掌握新生儿的药动学特点和药效学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用药,既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而又不致出现毒性反应。

(一)新生儿药动学的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经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特性、机体的状况和给药途径。

(1)口服给药

新生儿胃液接近中性,pH可达6~8,但在出生后24~48h内下降至1 ~3,生后10 天左右回升至6~8,接近中性,然后渐降,至2岁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早产儿出生后pH没有下降的过程,而且出生后1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因此,新生儿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达6~8h(出生6~8个月后才接近成人),因此,主要在胃部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完全,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高辛等。

新生儿小肠液pH高,可影响药物的化学稳定性和非离子态转运,肠道菌群量少,菌种特点不同且变化较大,由于细菌代谢类型不同,也可影响一些药物的吸收。新生儿肠蠕动不规则,使药物吸收无规律,难以预测,因此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增加,如半合成青霉素类,而有些药物则吸收减少,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

钠、对乙酰氨基酚等,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相仿,如地西泮、地高辛及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等。主要在十二指肠等部位吸收的药物表现吸收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

(2)直肠给药 新生儿直肠给药具有简便易行和避免服药呕吐的优点,如直肠灌注地西泮溶液,数分钟后即可达止惊的血药浓度,效果确切,但由于新生儿大便次数多,直肠黏膜受刺激易引起反射性排便,或因粪便的阻塞使药物的吸收不规则,因此宜在小儿排便后进行。使用栓剂应放置于括约肌以上,避免自行脱出。新生儿便秘不宜使用开塞露和甘油栓,宜用液状石蜡或适当地调整饮食,如饮用果汁等。

(3)注射给药 肌内或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主要取决于局部的血流灌注。新生儿肌肉组织和皮下脂肪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药物多滞留于局部组织,有时形成硬肿或结节,影响吸收,肌内注射地高辛、氨基苷类抗生素和地西泮时吸收不规则。故一般不主张肌内或皮下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是可靠的给药途径,该给药方式尤其适用于急症新生儿,多从头皮或四肢小静脉滴入。一般不通过脐静脉给药,因脐静脉给药可引起肝坏死,脐动脉给药可导致肢体或骨坏死。

对新生儿脑脊液给药,一般取慎重态度,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力强,静脉给药可使一些药物在脑脊液内达到一定浓度,除非一些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可考虑使用鞘内注射给药,如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使用链霉素;在治疗脑膜白血病时鞘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等。

(4)皮肤黏膜给药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薄,皮肤黏膜娇嫩,易破损,局部经皮吸收比成人迅速,尤其在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毒。如大面积使用硼酸制剂,可被皮肤吸收引起腹泻、皮肤病变,以致肝中毒而死亡;使用皮质类固醇软膏,经皮肤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影响生长发育;水杨酸软膏可引起水杨酸中毒;萘甲唑林给新生儿滴鼻或滴眼后可中毒;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可致碘过敏、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肤肿痛等。

2.药物的分布

新生儿的早期,药物分布与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成正比,但最终分布则取决于组织器官大小、脂肪含量、体液pH、药物脂溶性和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体内各种屏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体液与细胞外液容量 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成人占60%),细胞外液为40%(成人为20%),相对比成人高。由于新生儿体液量大,水溶性的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等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一方面会因被细胞外液稀释而浓度下降,降低药物的最大效应,若按体重计算给药量,则应需要加大剂量,另一方面是药物消除速率减慢,药物作用维持时间延长。

由于新生儿脂肪含量低(占体重的12%~15%,早产儿仅1%~3%),脂溶性药物如地西泮等分布容积相对较小,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大,故易出现中毒;而新生儿脑组织脂质含量丰富,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而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

全身麻醉药、催眠镇静药及吗啡类镇痛药等,故新生儿最好避免使用吗啡及苯巴比妥类药物。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少,药物与其结合率较成人低,如 苯巴比妥的蛋白结合率仅为35%~40%(成人60%),若再患有严重感染、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得更少。这影响药物的分布,造成游离血药浓度过高,如苯妥英钠游离型占11%(成人仅占6%~7%),使其药理作用增强而易引起不良反应甚或中毒,因此,当需应用苯二氮卓类、口服抗凝药、青霉素类、磺胺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氯丙嗪、吲哚美辛、水杨酸类、利尿药等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应适当减少剂量。

另外,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血中胆红素浓度很高,而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很低,大部分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此时若使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呋塞米、苯妥英钠、吲哚美辛、西地兰、水溶性维生素K、氨苄青霉素安钠咖等),可将大量结合型的胆红素游离出来,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游离的胆红素可通过该屏障进入脑脊液与脑核蛋白结合,引起核黄疸。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蛋白的药物见表1。不过,易被药物透过的血脑屏障,亦可有利于抗菌药物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表1 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作用强度 作用极强 作用强 作用较强 作用弱 X线造影剂

新生霉素、吲哚美辛、磺胺甲恶唑、水溶性合成维生素K、苯唑西林、地西泮、毛花苷丙 水杨酸盐、安钠咖、洛贝林、磺胺异恶唑、磺胺嘧啶、甲苯磺丁脲、毒毛花苷K 醋酰磺胺、红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肾上腺素、泼尼松龙、氯丙嗪

3.药物的代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最重要器官。药物在肝脏中的转化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这些为Ⅰ相反应)和结合(为Ⅱ相反应)。新生儿肝脏尚未发育成熟,酶系统发育未趋完善,Ⅰ相反应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的活性于出生一周后才逐渐达成人水平,Ⅱ相反应酶活性则需较长时间才能正常适应。药物代谢在出生头几天主要靠乙酰化反应,此反应酶活性需出生4周才达成人水平,因此,需由乙酰化代谢的磺胺类药物在血中游离型浓度较成人为高。

另外,由于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也显著减少。因此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如吲哚美辛、水杨酸盐和氯霉素等,若不适当调节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及疗程),往往会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肝脏的结合反应主要靠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来代偿,如对乙酰氨基酚,在成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而新生儿可与硫酸结合代谢排泄。因而新生儿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与成人不同的代谢产物,如茶碱可转化成咖啡因(只能发生在早产儿),而在成人及小儿体内茶碱被代谢成无活性的3-甲基黄嘌呤及尿酸衍化物后排出体外。

新生霉素有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使该酶不能催化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

药物名称

合,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新生儿,可因使用了伯氨喹、丙磺舒、磺胺或呋喃类药物而造成溶血,所以新生儿用药时一定要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

4.药物的排泄 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其次还可通过胆汁、肺、汗腺、乳 腺、唾液腺等排泄。

新生儿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新生儿肾脏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率只相当成人的1/8~1/5,早产儿更低。这种情况需2个月后才能逐渐完善,8~12个月后才能达到成人水平。由于肾脏清除率低,往往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半衰期延长,许多药物及其代谢物易在体内发生蓄积中毒,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地高辛、呋塞米、吲哚美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杆菌肽等。这些药物应列为新生儿慎用药或禁用药。

新生儿用药情况十分复杂,尤其是早产儿,既不同于足月儿,更不同于年长儿,必须要结合各自的生理特点用药,一般要求剂量要小,给药次数要少,疗程不宜过久,间隔时间要适当延长。对于1周内的新生儿,主张每I2h给药一次,1周以上的新生儿每8h给药一次。若为毒性强的药物(如卡那霉素)每日只能给药1次。新生儿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功能逐日成熟,此时即应恢复到一般用量和方法,否则药物浓度降低也会影响疗效。

(二)各器官系统药物对新生儿的影响

1.中枢神经抑制药对新生儿的影响 孕妇产前给予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常可造成新生儿缺氧脑损伤,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障碍,四肢松软,吸吮无力,甚至生后窒息,呼吸抑制。当深度中毒时,切断脐带可使新生儿致死。因此产前孕妇应慎用各种中枢神经抑制药。

(1)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乙醚、三氯甲烷、氟烷和氧化亚氮)都易通过胎盘,产前应用可使新生儿受到抑制。吸人麻醉药过量时,应增加肺部的换气量来救治。

(2)成瘾性镇痛药 胎儿及出生不足6个月的婴儿,对吗啡及其人工合成代用品哌替啶、喷他佐辛、芬太尼、美沙酮、阿法罗定等都非常敏感。因为他们的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健全,这类药物可直接进入脑脊液,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胎儿出生后可能窒息,新生儿易产生戒断症状,表现为激动、抽搐、高声哭叫,此时可用吗啡受体拮抗剂烯丙吗啡或纳洛酮拮抗这类药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和成瘾性。

(3)镇静催眠药 由于胎儿和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代谢排泄能力差,巴比妥类催眠药可在体内蓄积造成对胎儿或新生儿的抑制。当孕妇巴比妥中毒时,药物的胎血浓度比母血中髙,此时不宜用中枢兴奋药解救,可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碱化孕妇尿液促其排泄。分娩前使用地西泮可使胎儿娩出后窒息,体温不升,四肢松软,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障碍。其他催眠药如副醛、水合氯醛等均能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嗜睡、中枢抑制等。

2.抗高血压药对新生儿的影响 孕妇被给予利血平后,约有10%的新生儿出现嗜睡、心动过缓、厌食、鼻充血、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并可持续5~6日,故产前2周应停用利血平,以保证胎儿安全。分娩时产妇若应用美加明能使早产儿发生麻痹性肠绞痛、低血压及骨髓抑制。

3.抗甲状腺素药对新生儿的影响 妊娠4个月胎儿甲状腺开始有功能活动,任何一种抗甲状腺素药物都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垂体轴的发育。这是因为该类药物能通过胎盘,而母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则不能足量地通过胎盘。硫脲衍生物可通过胎盘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可导致死胎和克汀病;还可能引起胎儿甲状腺肿大,从而压迫新生儿呼吸,造成窒息,肿大的甲状腺一般出生后可逐渐消退。

4.其他药物的影响 注射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均能通过胎盘,可能损害胎儿第8对脑神经而致先天性耳聋;孕妇服用氯喹可使新生儿发生惊厥、智力障碍和先天性耳聋;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使用氯霉素可致“灰婴综合征”;多黏菌素、杆菌肽可损伤新生儿肾小管;头孢噻啶、万古霉素均有较强的肾毒性,新生儿不宜应用。孕妇应慎用噻嗪类利尿剂,因为除了可以引起母体胰腺炎外,尚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发生死胎的危险。妊娠期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新生儿白内障。孕妇若摄人过多的维生素D,可使新生儿血钙过髙、智力障碍、肾和肺小动脉狭窄和高血压。妊娠期使用锂盐,可致新生儿青紫和骨骼肌松弛。

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婴儿期生长迅速,体格发育显著加快,而其组织器官的功能亦日趋成熟,但婴儿期消化吸收功能仍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因此,抗病能力弱,易患感染性疾病。幼儿期的智力发育较为突出,因此,应密切注意药物对婴幼儿的发育尤其是对智力发育的损害,如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早期很难发现,一旦出现听神经受损,则多成聋哑,造成终身残疾。因此,婴幼儿用药,应根据其年龄、病种、病情和身体状况谨慎选择,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一)婴幼儿药动学特点

1.药物的吸收

婴幼儿口服给药时,因吞咽能力差及惧怕服药而哭闹拒服,易造成呛咳及气管异物,因此宜用合剂、颗粒剂等制剂替代片剂、丸剂等制剂,但油类药液口服应注意避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服用肠溶片或控释片时,不能压碎,否则影响药物疗效,造成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等,或失去肠溶或控释效果。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因此,对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弱酸性药物口服吸收减少,而弱碱性药物、青霉素类等药物吸收增加。婴幼儿胃排空时间缩短,十二指肠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快于新生儿。对危重患者,因皮下、肌内注射吸收不完全,为达有效血药浓度,宜静注给药。有些药物还可使用滴剂、喷雾剂、栓剂,通过口腔、鼻、眼、直肠等黏膜和皮肤给药吸收。

2.药物的分布

婴幼儿体液总量和细胞外液比例仍高于成人,水溶性药物往往被细胞外液稀释而浓度下降。同时,因其体液调节功能差,脱水时可影响药物的分布和血药浓度。由于血浆蛋白含量较成人低,与药物的结合率下降,使一些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血中游离型增多,作用增强,易导致毒性反应。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而通透性较强,致某些药物易进

入脑脊液,如服用吡哌酸偶可致颅内压增高。

3.药物的代谢

由于婴幼儿期的肝脏相对较大,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高于新生儿,甚至高于成人,主要经肝代谢消除的药物如茶碱、地西泮、苯妥英钠等消除半衰期较成人为短。

4.药物的排泄 婴幼儿期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迅速增加,出生后6~12个月可达成人值,肾小管的排泌功能亦于出生后7~12个月接近成人水平,故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总消除率较成人为高。

(二)主要器官系统用药对婴幼儿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吗啡、哌替啶等药物,易引起婴幼儿出现呼吸抑制等中毒现象,应禁用。婴幼儿对镇静药、抗惊厥药或洋地黄毒苷等的耐受性较大,不过敏感性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强,故应用剂量应随年龄适当调整。而氨茶碱虽非中枢兴奋药,但婴幼儿应用后可出现兴奋作用,故使用时应谨慎。

2.呼吸系统药物

婴幼儿的气道较狭窄,呼吸道发生炎症时黏膜肿胀,渗出物多,因婴幼儿尚不会咳痰,往往易发生气道阻塞性呼吸困难,因此治疗时应以祛痰消炎为主,不宜使用可待因等中枢性镇咳药,以防加重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氨茶碱虽可用于婴幼儿哮喘治疗,但其治疗指数较小,且应注意其屮枢兴奋的不良反应。

3.消化系统药物

婴幼儿腹泻吋,不宜过早使用止泻药,因其可使肠毒素吸收加快而加重病情,宜口服补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亦可使用调整肠微生态制剂。若发生便秘,不宜使用导泻药,而以调整饮食为主,避免因腹泻不止引起脱水。

三、3岁以上儿童用药的特点

3岁以上的儿童,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日趋完善,进人青春发育早期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这一时期主要用药特点为:

1.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 如长期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造成中枢神经及智力的损害。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可造成难愈性骨质疏松症,影响儿童的生长,四环素类抗生素吸收入血后与血钙结合,形成不解离的络合物沉积于儿童的骨骼牙齿中,使骨质黄染,影响骨骼发育,并使颅内压增高,智力低下,故孕妇及8岁以下小儿应禁用四环素。喹诺酮类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可影响幼狗软骨的发育。在人类尚无试验证明,但可引起关节肿痛,故在儿童期不主张使用。雄激素长期使用,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发育,甚至使男童性早熟,女婴男性化。10岁以下患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水杨酸盐中毒症状。有报道,阿司匹林用于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可使儿童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表现为严重的恶心、呕吐和突然的神智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可由轻度记忆力减退和嗜睡到周期性定向障碍和激惹发作,常常很快发展到昏迷,在急性脑病的同时有肝脏和其他器官脂肪浸润,病死率达40%。某些国家规定在怀疑有病毒感染期间,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阿司匹林,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我国报道罕见,可能与特异体质及种族遗传因素有关,但也应引起注意。

2.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非常敏感

3岁以上的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但对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差,容易失衡,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非常敏感,较成人易中毒。在应用利尿剂时也容易产生电解质紊乱,引起低钠、低钾现

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低氧血症、酸中毒可增强异丙肾上腺素的毒性反应,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其他意外中毒事故也容易发生,因此在此期间使用药物应十分注意。

四、儿童用药原则

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对我国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儿童用药应遵循一下原则:

(一)明确诊断,合理选药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查明病因是诊断疾病的关键,应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明确诊断,对因施治,对症下药。如对感染性疾病应尽早做出病原学诊断,才有利于抗感染药的选用;药物的选用,不仅要考虑疗效,还应考虑其毒副作用和药动学特点,如白喉杆菌感染,虽氯霉素对白喉杆菌作用强,但其毒性大,故首选治疗药应是红霉素,同时亦应依据病情选药,如肺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应选速效强心药毛花苷C(注射用),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则选地高辛。若一种药能控制或治愈时,则不再使用第二种药物,只有对如亚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难治性疾病,才必须采用联合用药治疗。同时,治疗考虑应全面,除药物治疗外,不要忽视营养支持疗法、心理行为矫治等。

(二)防止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滥用

治疗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普通感冒时,使用抗菌药尤其是抗生素者高达99%,然而这种感染的初期往往是病毒感染,而抗菌药仅限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对诸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一般的伤风感冒等非感染性疾病,不宜一见患儿发烧就用抗生素,即使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亦有63%左右是由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此时使用抗生素治疗,既不能缩短病程,亦不能减轻腹泻症状,相反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治疗造成困难。抗菌药物的滥用或使用不当,还将产生其他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可引起神经毒性,长期应用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可导致肝损害,因此伴有肝功不全患儿,不宜选用主要由肝代谢的四环素、利福平、酯类红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如果伴有肾功不全时,则不宜选用氨基苷类、四环素、万古霉素、多黏菌素、杆菌肽、头孢噻啶等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对骨关节及软骨组织的损伤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由于后者可致免疫功能低下,而可引起真菌(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霉菌)或耐药菌的二重感染等,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可致死。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免疫等作用,常用于白血病、肾病综合征、急性严重感染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不良反应多,尤其是抑制免疫功能、抑制生长发育、抑制骨骼生长及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亦不能滥用,尤其是诊断未明时,不能凡发烧即使用糖皮质激素,只能在高烧伴明显中毒症状或中毒休克时,才是最佳的用药指征。同时,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注意避免诱发结核病、糖尿病、溃疡病、髙血压及菌群失调等。

在农村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还应严格掌握维生素、解热镇痛药、血液制品如丙种球蛋白等的应用指征,避免药物滥用或不合理应用。

(三)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间接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过程,从而影响疗效,故应予以重视。

1.口服

一般病症及年长儿童尽量采用口服给药,口服的药物剂型较多,如溶液剂、乳剂、糖浆剂、颗粒剂、片剂、粉剂等,但对儿童来说,溶液剂优于片剂、粉剂,果味溶液更适用于儿童,如地高辛醑剂;糖浆剂口感好,易吸收,如苯海拉明糖浆,适用于儿章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含糖颗粒剂儿童适宜,糖衣片年长儿可吞服,以减少对胃黏膜刺激。

2.注射

儿童肌肉血管丰富,肌注有利于药物吸收,但对组织有刺激性药物或过酸过碱的药物不宜作肌内注射,如氯化钙、磺胺嘧啶钠、青霉素钾。预防注射仍采用皮下注射,糖尿病患儿的胰岛素治疗可在腹部和大腿内外侧有序地进行皮下注射。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大多采用静注或静滴,作用迅速,疗效确实可靠,使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心内膜炎等重症治愈率大大提高。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所有的疾病都能够或需要静脉给药的,如维生素B1、B12等不宜静脉注射。因眼-血屏障作用,静脉给药对内眼疾患难以奏效。静脉给药,应按规定速度滴注,不可过快过急。要防止药物渗出引起组织坏死。注射时需经常变换注射部位,防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引起血栓静脉炎。

3.其他途径

哮喘治疗,可经呼吸道吸入给药;化脓性结膜炎、中耳炎、鼻炎可加 用抗菌滴眼液、滴耳液和滴鼻液;口腔溃疡、咽炎可用消毒漱口液漱口或喉片口含;胸腔、心包腔、腹腔、关节腔等的化脓性积液,可在穿刺后局部加用抗菌药,以增强杀菌抗炎作用。不宜使用栓剂直肠给药,因儿童直肠黏膜较敏感,排便次数多而药物不易保留在直肠中,导致吸收不规则。婴幼儿和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薄,局部经皮给药或使用外用制剂时,导致大面积经皮吸收而可能引起全身中毒。

(四)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个体化给药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方法有十余种之多,但常用的是:①根据体重计算,即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70kg,此法特点是简单易记,但可能对年幼儿偏小,年长儿或体重过重儿偏大,虽可用标准体重计算,但对特殊性体型应相应增减。②根据成人剂量折算,表2来自中国药典,临床应用安全。③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即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此法计算比较合理和较为精确。注意许多药物在不同患儿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如肥胖儿童的药物分布与普通儿童不同,体内药物浓度也具有差异,故要注意药物的个体化,最好是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肥胖儿童的个体化给药也是当前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表2 小儿剂量折算表

小儿年龄 初生~1个月 1个月~6个月 6个月~1岁 1岁~2岁

相当成人用量比例 1/18 ~1/14 1/14~1/7 1/7~1/5 1/5~1/4

小儿年龄 2岁~4岁 1岁~6岁 6岁~9岁 9岁~14岁

相当成人用量比例

1/4~1/3 1/3~2/5 2/5~1/2 1/2~2/3

(五)注意给药时间和间隔

给药时间的确定,应考虑药物的性质及作用,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尤其是生物钟等诸多因素。通常的给药时间为: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在早晨8点钟服药,以减轻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②抗酸药、健胃药、胃黏膜保护药、收敛止泻药、利胆药与肠溶

片、胶囊剂等,宜在进餐前30min服药;③胃蛋白酶、酵母等消化药应于进餐前后片刻服用;④水杨酸类、奎尼丁、铁剂等具胃肠道刺激性的及吸收缓慢的维生素类药物,宜在进餐后15~30min服;⑤驱肠虫药宜于清晨空腹;⑥催眠药、抗肿瘤药、缓泻药及抗过敏药等一般于睡前用药。

一般以药物的一个消除半衰期为准来确定给药间隔,如磺胺多辛的半衰期为150h,故毎周仅给药1次。但青霉素的半衰期仅30min,其给药间隔并非是30min,原因是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药,一次给药杀灭正处生长繁殖期的细菌后,有待静止期的细菌进入繁殖时再次给药,故其给药间隔为4~6h。给药间隔确定还应结合给药剂量、患儿的身体状况及肝、肾功能等进行综合考虑。

(六)重视用药的依从性

依从性(compliance)乂称顺从性、顺应性,是患儿对治疗药物接受的程度。患儿往往不能自觉地克服用药过程中给其带来的异常口感或注射疼痛而拒绝治疗,不仅可引起患儿哭闹、挣扎反抗,造成用药量不足或注射针头折断等意外情况,还给患儿心理上加重对治疗的恐惧,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给药次数和缩短疗程,研究证明,每天服药1次,依从性可达75%,而每天服药4次,依从性仅42%; 3~5天为一疗程,依从性为51%,而7天为1疗程时,依从性仅为20%;因此,可选用一些半衰期相对长些或长效、缓释、控释制剂,如下呼吸道感染推荐应用阿奇霉素是由于其半衰期长达68h,采用每天给药1次,3天为一疗程,从而提高了依从性;②建议生产适合儿科使用的药物制剂和规格,亦是当前为提高依从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多生产能口服的制剂替代只能注射的制剂,且能解决喂药困难而生产糖浆剂、含糖颗粒剂并加一些口感好的果味香料,使患儿乐于接受,同时,注意针对不同年龄生产与年龄相适应规格的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或泡腾片,还可附带配置计量杯和特殊防护装置,保证每次用药的准确,避免浪费和提高用药安全性。

第二部分

儿童用药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儿,女性,1岁半,体重10kg,发热、轻咳3天,伴流涕。给予布洛芬混悬液7.5ml/次(混悬液:20mg/ml,100ml/瓶)口服。

分析:①退热药选择:FDA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为婴幼儿退热用药,3岁以下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应慎用;6个月以下小儿慎用布洛芬;吲哚美辛在幼儿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长达18~28h,对幼儿血小板抑制作用较强,可能产生严重的全身毒性反应,如肾毒性、出血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因此14岁以下儿童禁用。建议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同时可以辅以酒精擦浴、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②退热药剂型选择和剂量确定: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混悬液、混悬滴剂、片剂等剂型,小儿宜选择液体制剂如混悬剂和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100mg/ml,15ml/瓶;混悬液:32mg/ml,100ml/瓶)参照国外用量每次10~15mg/kg,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每天不超过4次。滴剂:1~1.5ml/次;混悬液:3~5ml/次。布洛芬(混悬滴剂:40mg/ml,15ml/瓶;混悬液:20mg/ml,100ml/瓶)每次5~10mg/kg,该患儿应使用剂量为

50~100mg/次,或参照说明书上年龄、体重计量表,用滴管或量杯量取。故该患儿布洛芬剂量偏大,建议为3-5ml/次,每天不超过4次。

案例二 患儿,男,1个月,鼻出血1天。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s。诊为:维生素K缺乏。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 1mg/min;静注过快(超过5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案例三 患儿,男,4岁,咳嗽5天,发热1天,体温39℃,伴流涕,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肺炎合剂20ml,一日3次;阿司匹林泡腾片200mg/次,需要时服。家长将阿司匹林泡腾片掰成四份,让患儿配合白开水吞服,造成患儿恶心、上腹不适。

分析

由于对胃刺激,阿司匹林一般被制成肠溶片,用水冲服。在用于发热或镇痛时,为迅速发挥疗效,可制成泡腾片,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泡腾片中柠檬酸钠的缓冲作用以及碳酸氢钠的中和作用降低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普通片剂低。患儿家长的服药方法显然错误。

案例四

患儿,男,4岁,体重15kg,主诉:咳嗽5天,发热2天。查体:体温38.5℃,呼吸30次/分,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细湿音。实验室检查:WBC 13.9×109/L,N 89.2%。给予头孢氨苄颗粒500mg/次,一日3次,抗感染治疗。

分析

头孢氨苄为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菌素,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仅为0.6~1小时,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采取一日多次给药形式。头孢氨苄(说明书)成人剂量:250~500 mg/次,每6小时一次;儿童剂量:按体重一日量为25~50mg/kg,每6小时一次或一日2~4次。患儿4岁体重约15公斤,一次给药用量已达到成人剂量(一次500mg),属于超剂量用药。

一、单选题:共10个

1.肝功不全时,宜选用下列哪项()

A四环素

B林可霉素

C利福平

D氨苄青霉素 2.伴肾功不全时,宜选用下列哪项()

A氨基苷类

B林可霉素

C四环素

D多黏菌素 3.6个月~1岁用药量相当成人用量比例()

A1/7~1/5 B1/18 ~1/14 C1/14~1/7 D1/4~1/3 4.下列哪种药物不宜在进餐前30min服药()A抗酸药

B健胃药

C缓泻药

D胃黏膜保护药 5.下列哪项不宜睡前用药()

A催眠药

B抗肿瘤药

C抗过敏药

D肾上腺皮质激素 6.下列哪项不宜在进餐后15~30min服()A水杨酸类

B健胃药

C铁剂 D奎尼丁 7.新生儿对下列哪种药物的吸收量则与成人不同()A苯巴比妥

B地西泮

C地高辛

D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 8.下列哪项药物易分布入脑,而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A青霉素 B氨基苷类 C吗啡类镇痛药 D氨苄青霉素 9.小儿剂量根据体表面积计算方法为()

A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10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B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C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5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D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小儿体表而积=体重×0.05+0.1,10岁以上儿童,每增10kg体重,增加0.lm2体表面积 10.3岁以上的儿童的特点除了()

A对利尿药不敏感

B新陈代谢旺盛

C水盐转换率较成人快

D水及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差

二、多选题:共5个

1.吸收的速度与程度决定于()

A药物的理化特性

B机体的状况

C选择的给药途径 D体内屏障 E血浆蛋白结合率

2.新生儿对下列哪些药物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受胃酸破坏少,血药浓度较成人高。()

A青霉素

B阿司匹林

C红霉素

D氨苄西林

E阿莫西林

3.新生儿口服给药的吸收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减少,如()

A青霉素

B苯巴比妥

C苯妥英钠

D对乙酰氨基酚

E阿莫西林 4.新生儿便秘不宜采用下列哪种治疗()

A开塞露 B饮用果汁 C将栓剂放置于括约肌以上 D液体石蜡 E甘油栓 5.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新生儿,可因使用了下列哪些药物而造成溶血()A伯氨喹

B丙磺舒

C磺胺

D呋喃类药物

E阿司匹林

三、判断题:共15个

()1.新生儿直肠给药具有简便易行和避免服药呕吐的优点,如直肠灌注地西泮溶液,数分钟后即可达止惊的血药浓度,效果确切。

()2.氨茶碱虽非中枢兴奋药,婴幼儿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小。

()3.新生儿使用脂溶性药物,由于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浓度降低,按体重计算药量时,应考虑给予加大剂量。

()4.由于新生儿血管细,故一般不采用静脉给药,一般不主张肌内或皮下注射给药。

()5.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少,药物与其结合率较成人低,游离血药浓度过高,易引起不良反应和中毒。

()6.新生儿使用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等),可引起核黄疸。()7.诊断未明的发烧应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

()8.婴幼儿和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薄,局部经皮给药或使用外用制剂时,易经皮吸收,大剂量使用易出现中毒。

()9.喹诺酮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可影响幼狗软骨的发育。在人类尚无试验证明,因此可用于儿童期。

()10.给药间隔主要取决于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患儿的身体状况及肝、肾功能等无关。

()11.提高依从性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给药次数和缩短疗程。

()12.12岁以下考虑儿童发热首选阿司匹林。

()13.泡腾片不宜掰开服用。

()14.妊娠期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新生儿白内障,故应多补充维生素A。

()15.除了对亚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难治性疾病采用联合用药治疗,若一种药能控制或治愈时,不再使用第二种药物。

单选题答案:1D 2B 3A 4C 5D 6B 7A 8C 9B 10A 多选题答案:1ABC 2ADE 3BCD 4AE 5ABCD 判断题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二篇:儿童用药须知

1、儿童用药的剂型选择

小孩服药不同于成年人,吞咽能力差,又不懂事,喂药时很难与大人配合,给孩子喂药是每一位家长逃不掉的难事。因此,为孩子选药不但要对症,而且要选择合适的剂型。选择合适的剂型,将有助你完成给孩子喂药这项“艰巨任务”。下面介绍几种适合小儿服用的药物剂型。

糖浆剂:糖浆剂中的糖和芳香剂能掩盖某些药物的苦、咸等不适味道,又宜分剂量,一般孩子乐于服用。但糖浆剂打开后不易久存,以免变质。

干糖浆剂:也叫颗粒剂。与糖浆剂相似,但它是经干燥后的颗粒剂型,味甜、粒小、易溶化,而且方便保存,不容易变质。

果味型咀嚼片剂:片剂中因加入了糖和果味香料而香甜可口,便于嚼服,适用于周岁以上的小儿服用。推荐这类药物时要告诉家长要妥善保管,以免孩子当成“糖豆”大量食用,引起药物中毒。

冲剂:也是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但一般不含糖,常加入调味剂,且独立包装,便于掌握用药剂量。如我公司专门针对儿童生产的小儿感冒颗粒、小儿咳喘灵颗粒等。

滴剂:此类药物一般服量较小,适合于周岁以内的婴幼儿,须按说明书严格遵守用药量。可混合于食物或饮料中服用。

口服液:是由药物、糖浆或蜂蜜和适量防腐剂配成的水溶液,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小儿制剂之一。特点是分装单位较小,稳定性较好,易于贮存和使用。

混悬液:是由不溶性药物加适当的辅型剂制成的上液、下固制剂。推荐这种剂型的药物时要告诉家长服用时一定要摇匀再倒,否则只喝上清液起不到治疗作用。应当强调,药物选好后家长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减轻孩子服药的畏难情绪,对已有认知能力的孩子,应耐心劝导,使他们理解服药物与疾病的关系,争取让孩子自己主动服药。对不懂事的孩子切记不可捏鼻子强灌,以免发生意外。

2、儿童用药的品种现状

儿童专用药品更加缺乏,尤其是国产儿童药品可谓凤毛麟角。缺乏儿童专用药品,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根本得不到保障。

据SFDA南方所的一项统计表明,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剂型。有关专家认为,儿童用药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儿童药品成本高、利润薄。儿童用药由于生产的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造成生产成本较高。同时,其开发周期较长,利润较低,不少制药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用药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很有限。

二是临床难度大。在临床研究上,对于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药剂量等缺乏有针对性的、可供查询的资料;研制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需要有志愿者配合,但在儿童药品的开发中,寻找儿童受试者往往比较困难。有些药的计量单位标示不明确,只是大约的用量,也使家长难以把握。

三是生产局限性大。治疗小儿感冒、呼吸道感染、腹泻等药都是按季节生产的,企业经常要更换品种。在生产淡季时,容易造成生产能力放空的现象,因此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用药。

正是以上原因造成市场上儿童专用药品异常少见,儿童用药因为没有儿童剂型,儿童用药只能按“把儿童看成是缩小的成人,按照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来区分,根本谈不上科学用药。

3、儿童服用成人用药的害处

我国儿童用药品的匮乏,不仅增加了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对医护人员用药带来不便。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用药替代儿童用药,不但浪费药品资源,而且会危害儿童身心健康。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让药品适合孩子”活动,并公布儿童用药目录,提醒人们对儿童安全用药给予足够关注。我国儿童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儿科疾病约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近年来,在保证儿童用药的合理安全方面、在儿童用药剂型的开发方面,临床医生和药物研究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给药剂量不够准确

从生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尚未发育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因此,把儿童看成是大人的缩影,从大小比例上看成是一个‘小大人’,而不考虑儿童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简单地以成人药量进行折算来用药,就很难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极易引起危险。”

在对症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剂量过小,难以保证用药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疗疾病;而剂量过大,可能会有毒副作用(尽管对肝肾功能的危害可能在短期内表现不出来),同时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

临床上确定儿童用药剂量大多是通过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来决定,有些时候医生还会凭经验给药。其实,这些用药原则都不能单一考虑,否则都有可能导致用药剂量的不准确。比如,按照说明书用药是医生应该遵循的准则,然而某些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只分年龄段写出给药的剂量范围。一个肥胖儿有可能超过正常的成人体重,在这种情况下仍按年龄给药,剂量势必是不够的。千克体重是目前相对来说比较科学、方便的计算方法。儿科医生在看病时头脑必须保持高度清醒,以免剂量换算错误导致用药不安全。

用药信息科学性不足

在大多数药品说明书中会有这样的标识:12岁以下儿童没有相关资料。,这是因为儿童这一个体的特殊性,如取血困难、试验者难招募等导致其临床试验比较难以开展。据悉,实际上专门针对儿童用药的开发,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处于尴尬境地。目前的儿童用药基本上都是成人用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成熟后,加之与小儿治疗有关的信息,从而外延到被允许用于儿童的,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一些相关参数可能不适用于患病儿童。另据介绍,国内很多药物在上报审批时,经常会使用外国对此药物进行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但国内外儿童体质等不尽相同,临床研究结果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也会存在风险。

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和有关数据资料缺乏充足的科学性,其后果一方面可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增加;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对于这些药品尽管临床疗效不错,一般医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自然不会固执使用。

“现在的药品说明书中由于有太多的慎用、不良反应,我们的工作确实也很难开展。一位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家长就曾拿着国产的阿奇霉素问我:说明书上写着16岁以下安全性不明,为啥还给孩子用,出了事咋办?而实际上,对于儿童支原体感染,阿奇霉素确实是非常有效的药物。”

剂型规格较为单一

国外适用于儿童用药的剂型发展迅速,有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等众多类型。虽然较几十年前相比,我国近年来在开发新的儿童用药制剂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新剂型所占比重还较小,开发速度也较缓慢。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中,供小儿使用的药物剂型仅有大约60种(含中成药)。用药剂型欠丰富、品种规格单一的现状也大大影响着儿童的用药安全。

在儿科用药中,口服制剂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但是,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片剂、胶囊剂却并不宜,弄不好会使儿童哽噎甚至窒息。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而且会因有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像治疗儿童哮喘的贴剂,镇静用的肛门栓剂其实都是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新剂型。而且,有些药物口味也需要革新,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由于口味较苦,限制了在儿科的应用,制剂开发人员也应该在这些方面下些工夫。

由于产品规格不全,常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倒出后分成数份使用,其后果将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更需强调的是,有些药物并不宜分割后使用,比如缓控释制剂和肠溶制剂就是不能分割的。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开发周期长、利润低、成本大,是导致儿童用药剂型较少的主要原因。

包装安全存在隐患

“必须要增加包装的安全性能!像泰诺林就有防止小孩意外开启的保护作用,可其他的药却较少!”

儿童由于具有天生好奇和善于模仿的本性,往往喜欢用味觉来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这就使得由于缺乏安全包装及家长的疏忽而造成儿童误服药品导致意外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

国外对儿童用药的包装十分重视,除了在色彩上迎合儿童心理,引起患儿喜爱乐于服用外,更重要的是,包括成人用药的药品包装上还采取了防儿童开启的安全措施。如美国早在1970年就立法强制执行药品儿童安全包装。而在我国,大多数药品的外观与包装和国外比较就相形见绌。在一项北京市药品市场调查中发现,现有药品市场中几乎95.5%以上的药品不具备儿童药品安全包装的功能。这种现状就导致有的儿童把药片当成糖豆,把糖浆当成糖水,其危害特别严重,有时甚至会致命。大力推广儿童用药的安全包装、减少意外伤害隐患仍非常迫切。

第三篇:浅谈儿童用药问题

浅谈儿童用药问题

摘 要:分析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和对策,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字:儿童药品 用药安全 不良反应 合理性

Abstract:To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pediatric in China.Some effective-ness measures for the salty of pediatric drugs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pediatric drug;medication safety;Adverse reactions;Reasonable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生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尚未发育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源性危害[1]。

儿童期是指自出生后至l4岁的年龄阶段,此阶段又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三个不同的生理阶段。儿童时期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因此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2];同时由于儿童的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品的清除能力差,且对药品的敏感性较高撤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

1.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分析

1.1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4]。儿童体内胃液pH比成人高,且肠蠕动不规律,药物的吸收有较大的差异,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成人胃内一般会被分解,但在儿童体内则可以较好的被吸收。

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时间受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影响,这些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相关。所以,在儿童用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剂型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药物生产厂家考虑了儿童在体格和器官发育等各方面不同于成人,研发出了很多专业的儿童药品,专为儿童设计的配方、剂型在不断增多。1.2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有循环系统送至体内器官、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过程。儿童体内的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所以,儿童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故苯巴比妥类等药物要慎用。1.3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是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的各种酶一级体液环境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化学结构上的转变。儿童体内的某些酶系可能还发育不完全,导致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药物浓度可能增高而产生危险。1.4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或其代谢物排至体外的过程,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是最主要的途径。儿童的肾排泄能力比较弱,在给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肾排泄能力,争取更合理的用药。

2.儿童用药现状

2.1儿童用药品种少

尽管许多药品已经广泛用于儿童,但是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对儿童的一些病症,相应的服药剂量等用药信息缺乏有针对性的和可供查询的资料。长期以来,儿童用药大都以成年人药品替代,主要是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与成人的比例来进行计算,凭经验用药[5]。儿童也被排除在药理实验之外,往往是以成年人实验得出的数据推导出儿童的用药剂量。《中国新药实用全集》中新药品

[6]种共2 275种(含中药),儿童用药仅40种,且专用剂型药物仅有不到10%[7]。这远不能满足临床对儿童用药特殊性的需要。2.2儿童用药规格少、剂型少

由于儿科制剂批量小、成本高、利润低,从而影响了厂家与经营者的积极性,故生产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寥寥无几。儿童用药大多数以成年人药品来替代,减量给药[8]。这样给药难以掌握药物的剂量,致使用药不足或过量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良反应严重,甚至发生药物中毒致死。如地高辛制剂,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口服制剂只有含量为0.25 mg的片剂,有的患儿只能用四分之一片或更少,这样把直径只有0.5 cm的药片平均分成4份或更多,就会造成剂量不准,用量少不能控制病情,用量过多易引起不良反应,而且易污染药品。由于缺乏适合儿童的剂型,在给儿童用药时,往往会出现“半粒”“半片”的现象,这样会破坏药物的剂型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效应。有些肠溶片,由于分割破坏了肠溶衣,药物在胃中即遭破坏。少数控释药物一旦分开使用,可能失去控释作用,甚至由于突释出现意外。多酶片(含淀粉酶、胰酶、胃蛋白酶)采用胃肠分溶片工艺,药片研碎后,原有的胃肠分溶包衣被破坏,胰酶在胃酸环境下活性减弱,甚至失活,达不到治疗目的。儿童用药规格少、剂型严重不足而且多数儿童药物口感不佳,儿童服用时有一定困难。近年来虽然由于儿童药品市场的不断开发,儿童口服制剂已经有所增加,但针剂和注射剂中几乎没有儿童剂型。2.3药品说明书不规范

目前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却几乎没有特别的说明[9]。一些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的用法、用量大都是“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描述,过于简单。1991出版的《医生案头参考》也指出了这样的问题[10],其原因是没有经过临床研究来证明儿童的具体用法、用量[11]。2.4不合理用药

①抗菌药不合理应用情况较严重,其中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最突出,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儿科疾病特点,儿科疾病以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由于患儿抵抗力低,疾病变化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较普遍。在门诊耐药性监测难以开展;住院患者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同样存在;② 过度使用静脉输液,临床上某些医师由于片面追求治疗速度和经济效益,未严格掌握输液适应证,存在滥用静脉输液现象,部分医生对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腹泻不伴脱水或仅轻度脱水的患儿使用静脉输液;也有家长主动要求静脉输液治疗,认为输液好得快,医生为避免纠纷多数“迎合”家长的要求。殊不知儿童输液带来的危害如发热反应、微粒带来的危害(静脉炎、血管栓塞、肉芽肿、变态反应、热原样反应等)、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易引起不良反应、葡萄糖和水电解质输入过多的影响等[12]。

2.5 Unlicensed或off-label用药

由于缺乏合适的制剂和儿童临床试验困难,临床上还有大量的儿童在接受没有经过许可的(unlicensed)药物、或是药品说明书标识以外的(of-labe1)的用药,而且这一现象在全世界都很普遍[13]。凡是unlicensed或是off-label的用药,都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来证实其用药的安全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问题,如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错误、医疗纠纷等。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儿童用药资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强调Unlicensed和Off-label这一概念不是暗示对目前的这种实践不赞成或者认为不合适。平衡现实资料缺乏和疾病又需即时诊治的矛盾是现今医疗界必须面对的问题。2.6儿科药物不良反应

由于临床试验的局限性,许多新药在临床试验阶段未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出现,特别是某些儿童特有的不良反应,由于信息缺乏,加之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以及儿童自身对不良反应不能主观表达,容易被忽视或误判而引起伤害,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并且目前缺乏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2.7家庭用药不当的危害

儿童用药引发不良反应和中毒,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用药不当所导致的。

3.建议及对策

3.1政府的鼓励

要让儿童药品普及,政府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政府的鼓励,儿童用药问题是决不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考虑到儿童药品市场相对较小、研究费用较高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意生产儿童药品的现状,1997年美国FDA做出规定,制药企业研究儿童用药可获得6个月的市场保护。这6个月的保护期除适用于儿科药外,还适用于所有规格和用途的药品[14]。这一政策有力推动了美国儿童用药临床研究工作的蓬勃开展。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扶持儿童用药生产企业,包括给予制药企业研发儿童药物一定的市场保护期,促使制药企业积极进行儿童药物的临床研究。对于儿童用药的研究经费,可采取措施,鼓励儿童药品生产企业之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从而解决儿童药品研发中的资金、技术、人员等问题。同时积极争取与国外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合作,尽力吸引外资,增加国内企业的经济力量。另外,国家还可以采取发放贷款和奖励的方式给予儿童药物研究以支持,这样既增加了儿童药物研究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资金少的困难,一举两得。3.2制定科学合理的儿童用药法规

政府要加强立法和加大执法的力度,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增加对儿童药品的规定,制定合理科学的用药法规。这样不仅能促进儿童药品的开发,还能规范儿童药品市场。比如药品说明书的问题,应制定严格的药品说明书审批制度和规范的说明书书写标准,并要求凡是在使用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的,都必须要有该药物在儿童人群中确切的研究信息即可靠的临床研究资料作为申报依据。同时说明书语言要符合规定,意思表达要明确、清楚,对于说而不明、含糊不清的儿童用药说明书一律不予批准。3.3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体系

利用现有药物资源,如儿科药和可能会用于儿童的上市后药品,建立儿童用药再评价系统,该系统应依托于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体系。通过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剂量等评价,拓展儿童用药范围,使更多上市药品适用于儿童人群。此外,努力寻求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由于美国FDA规定上市后药品和注册新药需要做儿童人群临床研究,据估计,美国每年需要30000—40000儿童参加临床试验,这对美国造成了很大压力[15]。通过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我们可获得儿童用药人群的大量信息,为我国儿科用药的评价提供更直接的依据,使儿童药品再评价工作有效运作起来。3.4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中成药

面临着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加大儿童用药剂型在中成药方面的探索力度成为我国夺取世界医药市场的手段。儿童的体质较为敏感,儿童用药方面的临床表现往往较难掌握和估计,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也较多,像抗生素等强药性的药物对剂量的要求非常精确,必须在医生严格的指导下使用,不但不方便,副作用也较多;相比而言,我国博大精深的中药制剂药性柔和,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对儿童敏感体质更为合适;另外,儿童药物最好以冲剂、颗粒剂和糖浆剂为主,不仅口感好,也增加了儿童用药的依从性,而以上剂型均以中药制材为最佳选择[16]。加大中药制剂方面的研究,很值得我国医药学者下功夫,尤其是在儿童制剂上,更应该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3.5开发适合儿童特点的药品剂型、规格

市场上流通的上千种药品中,对于很多常见的儿童疾病没有专门适合儿童的剂型。为了方便儿童用药,使药量准确安全有效,应针对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用药采用合适的剂型和规格。如果我们在现有药品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儿童用药进行安全性、有效性、服用剂量等再研究工作,研制成更适合儿童的剂型,使更多上市药品适合儿童人群,不仅可以解决儿童用成人药品的困扰,同时也保证了疗效,减轻了家长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同时也节约了社会资源[17]。此外,也应多开发适合儿童心理的药品,把片剂、胶囊剂等做成各种各样孩子喜欢的外观形状,如花瓣状、水果状、可爱的小动物状等,也可以加入香味剂,果味剂等,使药品口感更适合儿童的要求,以便消除孩子对药的恐惧感,增加用药依从性。

4.结语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的确值得大家的关注,为了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必须要作出更大的努力来完善儿童用药方面的漏洞。本资料对某医院的儿童用药问题在用药品种上和医生开具处方时用量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个问题极其需要相关的制度及关注度来完善。而且,儿童用药问题上的解决需要各界的帮助。建议药品生产商应生产更符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的儿童主用剂型及剂量,此外在儿童用药用量上的更进一步的研究进而更明确每个药物儿童的用量、用法及其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医院医生、药师、护士们在儿科技术方面的进一步提高,最 后是家长对儿童用药知识方面的多了解,谨慎儿童的用药事项从而使儿童用药问题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 马小玲.不同发育阶段儿童的用药特点[J].实用医技杂志,2009,16(7):550. [2] 王丽.高度关注儿童用药的安全性[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5):1—4.

[3] 谢明华,王鼎盛,蔡鑫君.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药学,2009,21卷(12). [4] 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

[5] 聂星湖,许树梧.当前儿科用药中常见的一些问题[J].儿科药学杂志,1997,3(1):42. [6] 何昌善,吴信威.中国新药实用全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50. [7] 欣华.国内九成药物没有儿童专用剂型[N].广州日报,2004,10 :23.

[8] 董颖.对我国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09,6(7):401—4|D3 [9] Wilson JT.Pragmatic assessment of medicines available for young children and pregnant or breast—women[M].Basic and The raueptic Aspects of PefinatM Pharmacology.New York:Raven Press,1975:411. [10] Gilman JT,Gal P.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data collection in children and neonates[J] .Clin Pharmacokinet,1992,23:1.

[11] 张克敏,贾亦芊.儿童用中成药说明书调查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1):36—38.

[12] 鲍仕慧,朱光辉,郑映.儿童输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药导报,2007,26(4):445—46.

[13] PANDOLFINI C,BONATI M.A literature review on off-label drug use in children[J].Eur J Pediatr,2005,164(9):552-558.

[14] Specific require ments on content and format of labeling foehuman prescription drags:Revision of the “pediantric use” subsection in the labeling[J].Fededral Register,1994,59:64~240.

[15] 戚双双,王增寿,将剑梅.儿科门诊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6,2(12):22.

[16] 马家猛,孟刘虹.儿童用药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08):163. [17] 李风云.儿童医院门诊药房用药指导与咨询工作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9):164.

第四篇:儿童安全用药指南

儿童安全用药指南

分享:

果汁服药 用果汁送服药物,或吃药后立即喝果汁或吃水果,果酸会中和碱性药物,或使药物提前分解,降低药效。

喂药加糖 糖能抑制某些药物的药效,干扰矿物质和维生素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再者,糖能与某些中药中的蛋白质、鞣酸等成分起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剥去溶衣 外包溶衣的药物一般对胃有刺激或易被胃液分解破环,如剥去溶衣或压碎服用,易产生不良反应。

强行灌药 用筷子撑开嘴巴,或捏着鼻子,在儿童的哭闹声中强行灌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轻则引起呼吸道肺部发炎,重则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险。

静睡喂药 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受外来刺激时适应性调整能力差。如果趁其睡眠时喂药,药液突然刺激舌、喉等部位的神经,可反射引起喉部痉挛。

服成人药 有些家长觉得成人药药效强,为使儿童尽早痊愈而用成人药物喂儿童,是很错误的。比如治腹泻时用诺氟沙星胶囊(氟哌酸),此药对儿童肾脏有损伤;又如成人复方新诺明片,儿童长期服用会严重毒害其肾脏,还可诱发贫血症等。

服药过量 有的家长急于求成,给儿童服药时擅自加大剂量,这样会引起儿童脏器中毒。如镇痛类药物服用过量,会伤及肝脏(中毒性肝炎)。

滥用退烧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有些年轻的妈妈一见孩子发热,就给孩子吃退热药。这样做很容易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

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是不合适的。而且长期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孩子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长期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五篇: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

儿童用药的安全问题

儿童用药安全已经是备受关注的国际性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曾呼吁,家长要提高安全用药意识,配合医生尽可能降低孩子因治疗用药而带来不良反应的风险。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家长要求医生为孩子开具治疗常见病的药物拿回家备用,这无疑给不良反应的发生埋下隐患。以下3个“雷区”最为常见,应该避免:

1、用药不准。比如在感冒初期,没有出现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有的孩子已经发生肺部感染,家长却光给孩子吃感冒药。

2、剂量不对。如果家长给3—4岁的儿童,按照婴儿期的剂量服用,就无法发挥疗效。而用到了七八岁儿童的剂量,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副作用。

3、重复用药。几种作用相似的药物叠加使用,如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会引起多汗、腹泻等症状,有的会引起肝肾功能异常。

孩子身体不舒服时,家长在用药前首先要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频繁呕吐、频繁腹泻、尿量减少、神志改变、食欲下降、面色改变、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手足冰凉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其次,无论是病情较轻自行用药,还是去医院就诊,都要注意记录孩子的药物过敏情况,凡是曾经过敏的药物一律不能使用,而且就诊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自行给孩子服药时,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体重、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综合情况,再参考药品说明书选择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要注意,婴幼儿、学龄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不完备,一些成人的药物不适合使用;而12岁以上儿童,肝肾功能逐渐完备,体重接近成年人的患儿,有些药物可按成人剂量服用。

孩子的药量怎么算?

计算儿童用药剂量主要有4个依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药品说明书。

按年龄计算时,1岁儿童用药剂量为成人的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2—14岁为2/3,18岁时即与成人用药剂量相同。

有的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药时主要参考“按体重计算法”。即用药量为儿童体重(公斤)和成人体重(50或60公斤)的比值,再乘以成人用药剂量。比如体重为20公斤的孩子,用药量约为成人的1/3至2/5。需要注意的是,药品说明书如果已明确儿童用药剂量的参考值,应以此为准。

下载儿童用药(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用药(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用药安全八大要点

    儿童用药安全八大要点 1.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确定你理解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2.了解这种药的主要成分 选择正确的药物成分最为关键,特别是常会用到的感冒药和退烧药。 如......

    儿童用药问题亟待重视5则范文

    儿童用药问题亟待重视 据相关报道:根据参加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儿童服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而成人只有6.9%。”另有调查显示,由于不当用......

    我国儿童用药存在问题及分析5篇

    我国儿童用药存在问题及分析 (2012-12-19 09:09:35) 转载▼ 标签: 杂谈 药品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最容易成为黑马和牛股,因此细分龙头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儿童药就是一个重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名单

    附件 国家卫生计生委 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名单 顾问: 张文康原卫生部部长 主任委员: 申昆玲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高学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副主任委员: 朱宗涵中国医......

    合理用药制度(优秀范文五篇)

    为加强我院临床用药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群众治疗权益,体现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全面提高医疗质量,根据《浙江省医疗机构阳光用药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依据《......

    临床用药相关规定(优秀范文五篇)

    临床用药管理制度 一、临床用药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过程,临床用药管理的目的是合理用药。临床医师、药师、护士等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

    合理用药管理办法[优秀范文五篇]

    姚伏中心卫生院 关于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的原则,从而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减少医......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优秀范文五篇)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