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处-2015年精神文明自查报告-华东政法大学(精选)
聚焦改革、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学生工作长效发展
——2015年学生工作总结
2015年我校学生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深化综合改革基本思路,紧密围绕构建德育一体化内容体系与工作体系改革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在保质保量完成常规工作基础上,不断推动学生工作新发展。
一、优化结构,推动全员育人格局新局面
(一)召开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凝聚全员育人工作共识 学校召开全校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工作会议,强化“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明确学生工作“统筹规划、部门分工、校院两级”运行机制的建设要求,明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共识与良好氛围。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应培礼主持,校党委书记曹文泽作专题报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及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曹文泽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抓好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严、从细、从实完成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会议明晰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凝聚全校从校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和到各学院的共识。
(二)探索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沟通协调常态机制 积极筹划建立学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草拟联席会议工作方案,确立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以此为突破口构建学生工作沟通协调的常态化机制,着力推进学生工作的全员参与及全校协同,促进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方案拟通过定期会议和专题会议相结合的方式,着力畅通学生工作信息沟通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状况、学生需求和存在问题,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同时建立工作反馈机制,增强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及时解决或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最终完善协同的服务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之间的育人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学生工作发展。
(三)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组织机构设置,带动形成思政教育新格局
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及机构设置调整工作,并形成初步调整方案,在进一步细化校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职能的同时,明确成立各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落实工作职能等基本要求,深化职能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和联动,突出校院两级组织机构的统筹与协调,以组织机构优化带动形成校院协同、党政互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四)完善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机制,促进各部门对学生的共同关注
学校进一步完善以学生思想动态月报、网络舆情周报和园区动态 周报等为抓手的学生动态工作机制,建立线上线下学生意见反馈机制,畅通学生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切身需求并及时反馈、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学校已初步建立学生-学院-学工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以《学生思想动态》月报为主要抓手,以特殊时间点和热点事件为主要切入口,通过访谈、座谈和网络调查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为工作推进提供有益参考的良好运转模式。年内共编写《学生思想动态》月报8期;结合开学季,完成《2015年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研》和上、下两学期《华东政法大学新学期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结合时事热点,完成《***事件学生反响》、《抗战胜利70周年学生思想动态》、《两会热点调研》、《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对第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反响》、《关于我校学生对日本安保法通过的看法》和《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调研》等调研报告;还通过“华政学工”微信公众号,对学校思飞桥的管理收集了学生反馈。同时通过生活园区周报制度,定期反馈学生关于园区生活及管理的切身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处理,强化职能部门及学院相互联动,实现学生动态信息全覆盖、渠道全畅通,加强各学院、各部门对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夯实全员育人的信息基础。
二、凝聚力量,形成思政模式改革新态势
(一)统筹开展“开学季”、“表彰季”主题教育,推动思政教育整体式、系统性发展
2015年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设计、开展“开学 季”、“表彰季”主题教育,探索整体式、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开学季”以新生入学为契机,融合新生报到、新生军训、入学教育、开学典礼等工作环节,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报告、实践训练、仪式教育、团队辅导、微信系列主题推送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面向新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开学季”活动期间,学校对新生入学教育、军训等教育形式进行了系统优化。编制了《2015新生入学教育指南》,作为新生入学教育课程首本教材;首次将入学教育课程安排在军训期间,精简课程周期的同时,也将军训的良好纪律风气带入课堂;同时,还增加网上课堂考试,突出网络平台的教学辅助功能,提升教育效果。本年度新生军训,首次实行辅导员参训制度,结合军事训练组协调会、教官评教评学等机制,强化军训整体工作协同与军训秩序管理;建立军训连所属学院宣传工作机构,依托学院、班级等不同层级主体,通过线上线下各类宣传渠道,营造军训良好氛围;推行军训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军训标兵评选等活动,有效提升师生军训荣誉感与认同感,并通过每日会操、内务屏蔽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表彰季”系列教育活动以“榜样青春”为主题,通过对各类先进荣誉称号和奖助学金获得者、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和优秀退伍学生等不同类型/群体学生的集中表彰,结合线上线下优秀事迹宣传及先进典型激励项目等形式,聚合各类优秀学生的榜样引领力量,形成榜样示范“群星效应”,构建校园良好氛围。“表彰季”期间,学校首次召开优秀学生集中表彰会,激发学生荣誉感;同时举行优秀事迹宣传活 动,“展榜样风采”橱窗展示、“为榜样点赞”网络宣传和“讲榜样故事”征文比赛相结合,让学生发现和认识身边的榜样;通过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务工作者、优秀学生党支部、优秀创业个人和团队、军训风采等系列宣传活动,实施先进典型激励项目,为优秀学生搭建展示示范平台、实践锻炼平台和培养提升平台,给予更多形式的表彰激励。
(二)积极构建长效机制,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从认知、践行、传播和引领等环节入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活动,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住纪念日、节假日、开学季和毕业季等关键点,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组织学生长期化开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志愿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公益精神和雷锋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思政,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传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服务,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取得良好实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党建,养成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发挥其对青年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创新,通过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落”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鼓励创新各级各层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探索。学校通过典型案例征集活动,挖掘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推广学校和各学院、各部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对机制、内容、方式、载体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探索和优秀经验。年内共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典型案例18个,选送5个至上海市,最终《校际协同,提升党员服务意识》、《百部微电影:引导学生做核心价值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受众者》、《线上线下齐助力,全心全意普法行,法制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生活园区 ”,生活园区“五创”党员服务品牌活动》等4篇最终入选上海市优秀案例集。
(三)积极推动多样化、系统化主题教育体系构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学校着力构建系统化的主题教育体系,深度挖掘各项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学生党建为龙头,持续深入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学生党员主题教育,以理论学习、宣传教育和服务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党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党建工作的特色凝练,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党员主题教育活特色项目评比,激发各学院、各班级党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评选立项党员主题教育特色项目19项,涉及党建工作“进支部”、“进基层”、“进园区”、“进网络”等多方面;结合建党94周年 等重大节点,开展针对性党员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党员教育活动载体,形成体系。开展“一路有你”主题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组织校园心理剧大赛,依托心理健康“达标班”、“示范班”建设,进一步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校、院、班三级网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拓展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渠道,依托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开展“职业风”主题教育月活动,丰富“四项计划”为主体的生涯实践内容体系,提升学生就业求职能力。继续推进以生活园区安全稳定及服务解决机制为主体的“零距离工作室”建设,实施“千家争鸣”行动计划,依托“校园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园区,开展生活园区达标楼示范楼建设、特色寝室评选、文化艺术节、文明安全月、空间创意设计大赛等特色活动,在生活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国防生为依托组建国旗护卫队,强化升旗仪式等教育功能,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渠道;以大学生征兵入伍为契机,开展系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开展勤工助学、学生资助主题征文活动,依托政府类奖学金评定、勤工助学先进评选、校园贷款等工作开展,做好优秀学生风采展示、典型宣传、诚信教育等活动,提升帮困助学的育人内涵。各类主题教育相互结合、纵横交错,活动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多种领域,适应学生不同阶段与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有利逐步形成系统化的主题教育体系。
(三)激活“易班”、“华政学工”等新媒体平台效用,深化网络思政功能 学校着力强化互联网、微信等各类新媒体的阵地作用,突出“易班”、“华政学工”微信公众号等的平台作用,推进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集成与聚合,强化网络思想引领和网络文化建设,稳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动权。年内,学校依托“易班”、“华政学工”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征文、微摄影及评选,结合“表彰季”进行优秀学生事迹线上宣传等各类线上学生活动;开展“书野师踪”访谈录,辅导员风采展示等活动,拓展教师参与网络第三课堂的实践平台;发挥品牌优势开展“学法易课堂”等网络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将法学专业常识通过易班加以推广和传播;做好学生管理服务事务信息、就业信息、园区管理服务信息推送,以及各类评奖评优信息公示等服务;加强重大时政信息推送,汇聚新媒体平台思想引领效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与参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拓展,教育功能与教育实效得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四)优化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及军事理论课等的教学模式,推进各类课堂有机融合
学校着力加强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以及军事理论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的建设,突出上述课程第一课堂教育作用的同时,注重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实践活动等广义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第二及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本年度,学校在形势政策课原有“菜单选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课程形式,将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焦点,适时开展大型专题报告,同时实现形势政策课线上考核,以形势政策课教学为依托,试点推进第一、第二课堂及网络第三课堂的有效互通。加强心理双周讲堂、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开发“Net”网络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及心理健康情景剧大赛,发挥各学院、班级、学生群体积极性,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广义课程内涵。开展职业导航、职业生涯工作坊的系列教育活动,举办职业风主题月活动,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指导讲座、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及参观考察等活动,依托职业发展教育网络及微信等平台,加强职业发展及创新创业知识推广,为不同年级群体学生求职就业、职业规划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供针对性课程与实践指导。修订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做好军事理论课程安排,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依托自律会、国防教育协会等学生团体,开展各项权益维护、自律倡导、爱国奉献等教育活动,推出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实体活动与网络宣传相结合,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策划大学生骨干领导力训练营,创新大学生骨干培养形式 学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分类化、精细化培养模式,率先在大学生骨干中进行领导力训练。筹划组织大学生骨干领导力训练营,通过领导力课程教学、团队辅导、技能训练、文化熏陶等形式,融入价值观、认知、行为与实践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探索学生骨干培养新形式。目前训练营已完成学员报名与筛选、课程设置及安排等前期准备工作,并于学期末开营。
(六)系统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进创新创业资源整合
着力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与服务,以实践为着力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举办华东政法大学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开展创业实战训练营、创业沙龙等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筹办校园咖啡厅为主题的创业实训项目,试点创业教育与勤工助学的双向结合;协同教务处等部门推进学生创业项目,初步形成《推进我校创业工作整体方案》;与迎智科技有限公司等校外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着力推动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2015年,推选8个项目参与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获得立项;依托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华东政法大学分基金,扶持毕业生开展法律服务创新创业实践,资助9个毕业生团队成功自主创业。
三、拓展思路,实现工作机制建设新突破
(一)梳理各项工作制度与流程,夯实工作协同制度基础 学校注重以制度建设、规范流程为抓手,推动学生工作的全面法治化。修订《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手册》;梳理学生工作各板块与各条线操作流程与管理规范,拟制学生工作规章制度与文件汇编;整理并形成《辅导员工作相关文件政策汇编》、《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宿舍管理 规章制度汇编》;草拟《华东政法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修订稿)、《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工作系统应急稳定工作机制》(征求意见稿)、《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管理安全预先警示制度实施办法》(讨论稿)、《华东政法大学关于资助讲经济困难学生公派留学项目资助经费细则(草案)》、《优秀退伍士兵评选办法》(讨论稿)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工作制度与规范体系建设。
(二)拓展奖助学金社会资源,做好学生奖励激励与帮困助学工作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在拓展与整合基础上,优化学生奖助学金设置结构,完善奖助类型布点。2015年上半年学校新增万华体育奖学金,侧重奖励体育类特长或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学生;积极与捐资单位沟通协调奖助学金续约事宜,完善奖助学金设置结构。同时公平公开公正完成2014-2015学年综合奖学金评选,细化、完善社会奖助学金评选方案并完成各类社会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本年度,共评选出学年综合奖、单项奖3638人,总计发放奖金249.18万元;评选出社会类奖助学金33项,社会类奖助学金获得者564人,总计发放奖金117.485万元,其中奖励类359人,发放奖金85.565万元,助学类198人,发放奖金31.92万元。
学校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与激励工作。通过国家奖学金等各类政府类奖助学金,以及中华慈善助学金、中国银行光明励志奖学金等社会慈善资助资源,结合各类帮困送温暖活动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帮扶。同时细化流程,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资助、华民慈 善就业扶助等项目,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等方式,推进帮困助学工作内涵式发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更多机会。年内,共评选各类政府类奖学金490人次,发放奖学金259.1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4211人次,涉及金额644余万元;评选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中华慈善助学金、中国银行光明励志奖学金85人次,发放助学金7.76万元。此外,还通过华民慈善就业扶助项目扶助学生200人,发放扶助金30万元;为27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总计38.77万元,32名2014年入伍学生办理28.87万元的服义务兵役学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发放特殊困难补助1994人次共计46.55万元;开展看松江、看上海、蓝天下至爱慈善募捐、移动送手机活动、核算献血补贴等其他资助项目共惠及1742人次共计70.03万元。各类帮扶措施体现了学校对困难学生经济上的支持,也展示了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对经济苦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及其发展长效的关注与培养。
(三)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社会参与
学校依托奖学金评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等具体工作,建立与奖学金捐资单位的互动交流的长效机制,与不同类型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企事业单位参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提升培养质量。
2015年,学校通过走访捐资单位,与捐资单位商讨评选细则,完善面试流程,筹办颁奖典礼,举办获奖学生风采展等方式。开展以座谈、讲座、参观、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发展论坛,与捐资方共同研究如何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宣传系列校园活动,如微信推送、展板展示等,加大对获奖学生和事迹的宣传力度,以精英促发展,形成优良的校园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奖学金的育人导向作用。积极拓展与奖学金捐资单位的沟通交流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如年利达法科奖学金颁奖典礼、宝钢颁奖典礼、卡西欧颁奖典礼、美迈斯颁奖典礼等多种交流活动;探索奖学金深度育人功能,建立优秀学生数据库、通过开展优秀学生面对面、成立优秀学生宣讲团等活动,发挥奖学金的精神育人功能。
(四)做实做细特殊群体教育管理,强化教育内涵与教育实效 会同组织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助学活动,扩大结对范围,丰富助学形式;开展少数民族师生座谈会,与学生一同庆祝诺鲁孜节和古尔邦节;会同学位办、教务处、刑事司法学院为11级少数民族预科生、新疆、西藏内高班组织校内计算机一级考试,为全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及新疆、西藏内高班学生组织上海计算机一级考试培训;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积极开展实践调研活动,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深层思考、统筹规划,积极探索更多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方式。会同教务处对少数民族预科生以及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进行差异化学籍管理,针对在古汉语和逻辑学两门学习确有困难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和内高班(内地新疆班、西藏班)学生实行自助申请免修方 案。加强对维吾尔族学生的护照管理,是当年全市高校中维吾尔族学生护照收缴率最高和保管最规范的高校之一。加强对港澳台学生的教育管理,商请国际交流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召开港澳台学生座谈会,拟定港澳台学生奖学金实施细则,强化对港澳台学生的思想动态调研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研究学生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模式。
(五)契合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做好本校招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号召,对接改革精神与改革措施,结合专业招生特点与需求,制定招生方案与工作办法,探索本校招生工作及人才选拔模式的不断创新。2015年,学校首次参加上海市春季高考招生,将侦查学等公安类秋季高考提前批次招生专业及法学(沪港合作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专业纳入春季高考招生,在上海市统一笔试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及专业特点,通过校内面试选拔进行专业录取。我校首次春季高考招生共投放招生计划70人,最终录取54人。本年度,学校结合历年招生录取情况及学科建设需求,对秋季高考招生专业予以优化调整,新增法学(涉外卓越商事法律人才实验班)、新闻学(卓越人才实验班)两个专业,原法学(国际金融法方向)和法学(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合并为法学(涉外卓越国际金融法律人才实验班)专业进行招生。另,考虑到人才宽口径培养要求,原行政管理(政府管理)和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合并为行政管理专业,不再设置专业方向。学校结合人才培养实 际状况对插班生、专升本等特殊类型考试招生人数予以调整,分别由40人、50人精简为30人、20人。
在对现有招生工作优化同时,学校对应招生考试改革总体趋势,对学校今后招生工作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与设计。配合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根据学校人才选拔标准及学科专业结构特点,明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不作限制;结合历年招生录取分数分析及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研究专业录取规则的调整方案;根据上海市春季高考相关要求,探索以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春季高考成绩相结合的录取规则及方案。
(七)立足就业市场与学生需求,多维推进毕业生就业求职与服务指导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立足就业市场与学生实际需求,通过市场开拓、信心拓展、加强指导、优化服务等方式,多维推进毕业生就业及相关指导服务。2015年,学校通过就业信息传递网络化、校内外招聘会特色化、校内宣讲会多元化、市场开拓项目化、校企合作战略化等多种举措,着力强化就业市场建设,多种途径搜集和发布适合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信息,利用短信、微博、移动互联平台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发布上万条就业信息,15000余个就业岗位;举办校内外招聘会4场,超过2000家单位参加;举办校内专场招聘会100多场,用人单位涵盖律所、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类型。同时,重点开拓金融业、外资企业、各类国有民营企业岗位以及各省市储备人才项目,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积极走访用 人单位,与市场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多元就业。
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开展基层就业宣传活动,通过网络专题宣传、讲座、学生咨询会等形式积极向毕业生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及预征入伍项目,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毕业生被福建、江苏、辽宁、山东、安徽等12个省委组织部和人事部门列为选调范围,也是上海市委组织部定向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的重点高校之一。
学校注重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立足学生实际需求,通过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学校发放《2015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开展系列就业指导讲座、印制就业指导宣传单页、构建就业指导服务“绿色通道”、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合作实施就业促进计划等,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注重对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和援助,通过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召开座谈会、建立一对一指导及提供经济资助等方式,做好困难学生的就业扶助工作。
(八)推进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开发,提升学生工作信息化水平
学校适应“互联网+”的时代需求,借助社会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学生事务管理服务模式的简捷化与高效化。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对接工作实际与学生需求,完成就业服务系统建设与上线推广,依托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做好综合奖学金评定系统开发;梳理、汇总学生事务 相关工作内容,贴近学生事务办理及管理需求,做好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框架与模块设计,形成学生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初步方案,推进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工作集成。
四、整合资源,探索一体化思政队伍新发展
(一)建立德育实践研究平台,实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引领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心章程,聘任有资格的思政专技担任兼职教授、主任委员,聘任思政队伍的优秀成员担任研究员、会员;组建了上海市名师工作室华政工作团队,形成特色品牌;完成各类辅导员培育项目建设,涵盖日常学生管理、网络思政、学生党建、生活园区教育管理等多种类型。
学校鼓励辅导员开展工作实践研究,将经验上升为科学。推动辅导员积极申报、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从实际工作中寻找研究主题,在实际工作中参与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工作。今年我校共有6名辅导员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论文7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项,上海市德育课题等市级课题4项,推荐9篇论文参评上海市辅导员论坛征文;发布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1个项目获得上海市辅导员队伍建设特色项目,1人获得了上海市名师工作室。学校依据《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工作科研奖励办法》对学生工作人员科研成果予以奖励,发放奖金4万余元,引导辅导员研究出精品,提质量。
(二)探索专业课、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等多支队伍的协同机制,推进队伍一体化建设
以形势政策课、军事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等课程建设为依托,实行形势政策课团队式教学、思政课讨论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组合式教学、职业发展教育分类式教学等,推动集体备课、助教等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协同互动;开展名师荐书、名师进园区等主题活动,为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提供平台,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加强不同教师群体的互动,逐步推进一体化工作队伍的形成;优化形式政策课教学模式,结合时事热点及学生关注焦点开展大型专题报告,实现以易班为依托的线上考核;打造包含各类专题讲座、网上课堂、学习沙龙、社团活动在内的广义课程体系,推进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有机融合,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为辅导员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平台和载体。
(三)统筹规划各类型与各层次培训项目,激发辅导员队伍多样发展活力
完善包含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培训、境外研修、学历教育、结对带教、挂职锻炼在内的“八位一体”培训体系;以辅导员分级分类培养为目标,建设核心专业课程(70%)、实践实训课程(20%)以及综合拓展课程(10%)为主体的“7+2+1”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实行“分类化”和“菜单式”选课模式,为不同专业方向与入职年限的辅导员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组合式培训课程。注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通过心理单周工作坊、职业生涯专题和技能培训等,强化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队伍建设。
本年度学校共组织开展日常培训8次,共有6名辅导员参加上海市辅导员岗前培训和校内辅导员岗前培训。选派了9名辅导员参加职业规划课程培训,2名辅导员参加于复旦大学举办的教育部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7名辅导员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累计选派50人次参加了不同主题的校外辅导员专题培训,35人次参加了校内辅导员专题培训。学校重视辅导员的国际化与实践化培训培养,2015年选派2名辅导员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进修交流,邀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严文蕃教授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Honore教授来校为辅导员开设专题讲座或交流;选派4名学生工作人员至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等单位挂职,1人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人民法院挂职。选送9名教师参加2015年上海市职业咨询师(中级)培训项目、3名教师参加了上海市创业咨询师培训项目、1名老师参加了教委举办的国际生涯发展讲师管理训练(NCDA)培训项目、1名老师参加了北森举办的生涯教练(BCC)培训项目。我校1名老师获得了高校学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立项资助;20位老师参加了2015年生涯指导工作人员在岗培训(生涯理论与实践);15位教师参加了2015年生涯指导工作人员在岗培训(教练技术训练);15位老师参加了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
学校同时还通过组织校内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承办上海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微课程大赛等,以赛 代训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整体提升。
(四)全面梳理队伍建设成绩与问题,不断完善队伍发展机制 学校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求,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督查为契机,全面梳理学校队伍建设方面的成绩和问题,为进一步系统完善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晋升设计奠定基础。
学校结合辅导员队伍配备实际情况,开展岗位补差补缺工作,2015年新进专职辅导员7人,其中包括住楼辅导员2人,各学院专职辅导员5人。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建立360°考核体系,梳理优秀辅导员评选参考指标,做好优秀辅导员和苏中奖教金的评选工作。2015年度共有1位辅导员获评中金缘法奖教金,推荐2人参评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并有1人进入面试环节。加强辅导员日常管理,出台《关于加强辅导员巡课听课工作的通知》,要求辅导员积极走入第一课堂,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强化辅导员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发挥。进步一步明确辅导员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双重待遇和双线晋升,做好辅导员职称、职级评聘工作,促进辅导员发展日盛。本年度有35人职称晋升,42人职级晋升,1名辅导员提拔为副处级干部。
五、聚能品牌,促进社会服务水平新提升
学校注重辅导员培训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就业工作创新基地等品牌作用的发挥,通过承担教育部、上海市辅导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及西南片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工作任务,承办上海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及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微课程 大赛,推进心理健康医教结合及社区协同等项目发展等,不断推进学校社会影响力及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
本年度,学校承办2期全国辅导员骨干专题培训班。在以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设计、专家聘请、组织管理等工作,做到课程设计“科学化”,师资配备“精英化”,培训形式“多样化”,组织管理“人本化”。围绕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治问题,安排了“大学法治与权益保护”、“教育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应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基本问题研究”、“民法视角下的大学生事务处理”、“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高校管理中法律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权益保护”等培训内容,累计培训辅导员179人次。完成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论与实践”两次培训任务,累计培训辅导员135人次。以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为依托,承办上海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法”、“家庭认知疗法干预的策略与技术”专题培训,市内各高校及普教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参与培训近150人次。与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开展社区协同项目及医教结合项目,协同做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高校与专业心理医疗机构的横向合作。学校作为上海市职业发展创新基地,承办2期西南片区高校生涯指导工作人员在岗培训,面向西南片区高校生涯工作人员开展生涯理论与实践、教练技术训练专题培训。高质量的培训水平和服务质量获得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兄弟院校及社会机构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扬,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我校学生工作将继续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围绕学校综合改革目标,着力推动以下工作:
1.结合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工作的整体推进,尤其是人事制度改革,在机构设置、人员职责、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体现德育育人目标和导向。初步架构校院两级全员育人方案的内容和体系,并在部分学院进行试点。
2.进一步丰富“新生季”、“表彰季”、“毕业季”三季主题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1)上半年重点进行毕业季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动形式,强化仪式教育,提升毕业生对学校的感恩之情;
(2)开展新生奖学金评定工作,并对优秀新生予以表彰;(3)发挥学生志愿者在“新生季”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生志愿者参与新生季工作的组织化和标识化;
(4)探索新生学业导师制度,并在部分学院试点。
3.推进学生德育综合评价模式建设试点,创新学生综合评价指标构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导向性、精细化指引
初步形成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奖学金评定方式和依据,形成系统性的学生综合评价模式,整合评价标准。
4.建设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为主体的学生工作信息平台,推进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集成与共享
(1)上半年推出学生事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并试运营;做好配 套功能的完善与架构;学生事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包含学生事务服务与学生事务管理两大功能,面向学生群体与学生管理人员及辅导员,(2)下半年初步实现学生事务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校内相关部门管理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全面建成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网络平台。
5.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梳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有工作模式与内容,探索系统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校内创业咖啡厅为入口,建立创业实训平台,营造校内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6.拟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三年规划,完善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晋升工作体系的系统化设计;结合认识制度改革,尝试辅导员队伍分层次培养和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
学生处 2015年12月
第二篇:华东政法大学2014夏令营
华东政法大学
2014年高端法律创新人才暑期夏令营营员名单
营员编号 姓名 14001 徐牧之 14002 秦慧敏 14003 牛妍 14004 张蓓 14005 张家琦 14006 濮云涛 14007 傅煜遥 14008 高佳敏 14009 陆佳君 14010 刘亚川琦 14011 张丽同 14012 张欣宇 14013 柏茜 14014 杨求实 14015 张月明 14016 徐明明 14017 蒋娟 14018 陈志峰 14019 冯文博 14020 姜元秀 14021 张玉玲 14022 鲍颖 14023 程倩 14024 纪冬雨 14025 申晨 14026 朱小芳 14027 秦梓瀚 14028 李晓婷 14029
沈盼盼
性别 本科院校 女 江西财经大学 女 延边大学 女 河南大学 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女 合肥工业大学 女 四川师范大学 女 河北大学 女 兰州大学女 中央民族大学 女 安徽财经大学 女 厦门大学 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女 东北林业大学 男 黑龙江大学 男 郑州大学 女 厦门大学 女 华东政法大学 女 南京师范大学 女 浙江师范大学 女 西北政法大学 女 中央民族大学 女 南昌大学 男 浙江大学 女 北京林业大学女
武汉大学
14030 徐晨 14031 郑婧 14032 李媛媛 14033 赵亚然 14034 于歌 14035 王林帅 14036 陈思瑶 14037 韩晓艳 14038 梁雪华 14039 罗瑶 14040 司曹颖 14041 孙佳明 14042 吴露薇 14043 吴文莉 14044 赵丹丹 14045 康宇杰 14046 赵晓琳 14047 王刚 14048 裴铮 14049 张柯 14050 吴芮 14051 杨春白雪 14052 邵树杰 14053 陆挺 14054 李倩 14055 胡涵 14056 陈建 14057 陈蕾 14058 谢晓博 14059 李欣怡 14060 秦汉 14061 车笛 14062 谢叶凡 14063
段亚敏
女 西南政法大学 女 大连理工大学 女 安徽大学 女 西南财经大学 女 厦门大学 男 南京大学 女 华中科技大学 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女 华南师范大学 女 西南政法大学 男 安徽财经大学 女 哈尔滨工业大学 女 安徽财经大学 女 东华大学 女 河北大学 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女 安徽大学 男 上海师范大学 女 河南师范大学 女 辽宁大学 女 武汉理工大学 女 西南政法大学 男 华东政法大学 男 华南师范大学 女 华东政法大学 女 华东政法大学 男 浙江工商大学 女 上海师范大学 男 华南理工大学 女 四川大学
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男 南京师范大学 女 武汉大学 女
华东理工大学
14064 高聪 14065 吕蕾 14066 侯雪璟 14067 李云 14068 何静雯 14069 林琪云 14070 王亚萌 14071 王梓旭 14072 吴心雨 14073 张哲璟 14074 周青松 14075 苗一路 14076 齐玉娇 14077 刘馨培 14078 梁嘉琪 14079 陈敬宇 14080 夏松 14081 程燕 14082 覃景爱 14083 刘馨宇 14084 黄艺瑶 14085 徐泽文 14086 林欣桦 14087 雷倩 14088 范馥梅 14089 李禹羲 14090
陈成男 浙江工商大学 女 江西财经大学 女 河北大学 女 华东政法大学 女 西南财经大学 女 天津大学 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男 四川大学 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女 中山大学 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女 浙江大学 女 西北大学 女 天津大学女 北京林业大学 男 国际关系学院 男 中山大学 女 上海交通大学 女 湖南大学 女 中南大学 女 南京农业大学 男 中国人民大学 女 华南理工大学 女 西北大学 女 重庆大学 男 西南民族大学 男
四川大学
第三篇:设备处工作总结和计划 - 欢迎访问华东政法大学精神文明
设备处自查报告
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设备处坚持以服务教学、科研、行政和师生员工为宗旨,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组织参加十八大视频会议,认真学习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结合当前形势和我处工作,深刻领会学习十八大报告的新理论、新表述。十八大报告有七个第一次: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作了新定位,第一次把制度写入报告体现新高度,第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承诺,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新架构,第一次做出两个收入翻一番的新部署,第一次提出三个公平强调了新追求,第一次提出纯洁性建设体现了新自觉。我处支部组织讨论,就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进行了具体部署。
自学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支部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和安排,认真组织、调研讨论,结合我处实际工作以及每个党员工作分工,郑重作出党组织承诺和党员个人承诺,并制定切实措施抓好落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支部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基层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营造我支部团结拼搏,勇争一1
流的良好氛围,造就一支纯洁的党员队伍,促使我支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升一线服务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根据学校安排,经机关党委同意并报校党委批准,设备处4名党员组建机关党委设备处党支部。为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建设,依据党章有关规定,我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经过民主选举,推选新任支部书记。我支部虽然人员少、任务重,仍定期召开党务会议和处务会议,边交流边总结边改进,坚持各项党政工作平稳推进。
1、形成处务会议和党务会议制度
从今年开始,设备处形成双周一次固定规范的处务会议、党务会议制度,设备处全年和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思路和方法,则由全处人员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重要事项则在与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沟通后,请示分管校领导,经与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达成一致并经分管校领导同意再实施,从而很好地贯彻和推进了设备处的各项工作。
2、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我支部认真学习了李源潮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中心任务,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一文和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内容。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同时参观重要红色景点来加强对党的知识教育和重温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我支部形成了团结务实谋发展、奋发有为干事业的良好风气。
我支部还积极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观看优秀共产党员2
电视系列片。我支部4名成员和1名退休职工参加活动,利用空闲时间观看,并在观看之后座谈交流。
每位党员同志均表示会更严格要求自己,深刻地领会到我们党的进步性、先进性和代表性,更进一步理解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工作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综旨,做好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做到学要用心学,想要用心想,干要用心干。
二、全面推进设备管理工作
(一)围绕政府采购,推动采购管理规范化
1、保障全校重大的工作和项目的设备采购工作
本处理流转请示共计317个,组织协调校内校外34余次的招标采购工作,涉及金额1400余万元,完成政府采购项目900余万元,先后协调保障了10多次重大会议及建校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外语学院、刑事司法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发展学、校庆60周年、085经费等项目和活动的设备采购和保障工作。全年除了完成常规的设备采购任务,积极配合学校各使用部门操作完成了各种专项的设备采购。重点项目包括有:
“法庭科学实验中心建设”项目中综合验光台的采购;司法鉴定平台建设项目(医用胶片扫描仪 1台/套、耳声发射分析仪 1台/套、耳声阻抗测量仪 1台/套、PCR仪1台/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TC)1台/套、静电压痕仪 1台/套、视频脑电图诊断系统 1台/套)采购;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实验室项目中教学软件采购;图书馆馆藏图书3
资源数字化项目采购;长宁校区研究生院课桌椅采购项目采购;人文学院校园演播室导播系统建设项目采购;人文学院新闻非编实验室四期项目采购;公共外语用语言实验室建设项目采购;翻译训练和同声传译会议系统建设项目采购;专业外语用语言实验室建设项目采购;图书馆光纤存储系统扩容采购项目采购;教务处服务器采购项目采购;社会发展学院实验室配套设备采购项目采购;针对教务处提出的更换明法楼8间教室投影机项目采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院办公设备采购;图书馆IT维护项目采购;人文学院摄像机项目采购;图书馆2012至2013图书采购;研究生教育院长宁10间多媒体教室改造项目;信息化办公室UPS电源采购项目;图书馆UPS电源采购项目;2012年预算内设备采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及零星采购;配合学校各部门完成085项目中所涉及的设备采购;图书馆阅览椅采购项目。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多数放在假期进行,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全处同志都在假期放弃休息,有的取消了与家人的旅行计划,有的带病坚持,全身心投入工作。通过努力,我们按预定计划完成了任务,确保各部门正常使用,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2、规范采购工作,非政采项目10万以上(含10万)由校外专业机构主持招标程序
我处根据采购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将10万以上(含10万元)的非政府采购项目纳入到校外专业机构组织招标采购,经正常请示报4
批后生效。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工作,使我们的招标工作更加专业规范、客观公证,更加符合日后审计的严格要求。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设备管理制度化
1、创新管理方法,推出内控设备登记入账的新方法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新起点单价的通知”(沪教委财[2012]74号)精神,固定资产起点单价调整为1000元以上(含1000元),专业设备起点单价调整为1500元(含1500元)。按照文件精神,1000元以下的设备就不用再做固定资产登记入账和设备编号了。但是,在执行新的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我处认为,为了严格规范学校的相关非易耗品设备的管理和更新制度,对1000元以下的相关费易耗品设备还是要进行控制,推出了1000元以下相关非易耗品设备(如更衣柜、玻璃橱、沙发等)的学校内部设备入账手续制度,并从无到有设计制作了内部设备管理文档、设备编号方式和标贴格式,对1000元以下的相关非易耗品进行控制和管理,此举得到财务处的支持和配合。
2、应对乙方单位的突发事件,做到办公设备维保工作平稳过渡 今年下半年,全校行政办公设备维护保养单位因乙方自身的原因,突然告知要退出。我处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经过正常请示报告和招标程序,完成新老维护单位的衔接工作,并同时对所有的乙方维保单位的合同条款进行逐条讨论修改,并使之更加规范完善,保护我校的利益。
完善与乙方维保单位的合同管理,起草我校与东大金智、万律、5
华珂、群创的维保合同。按照我处让合同管事、制度管事、有章可循的工作制度,引入保证金制度,完善赔偿条款,特别是应对乙方单位退出的紧急情况,规定解除合同的限制条件。
3、工作上主动出击
我处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落实创先争优活动项目,从今年非常有限的预算经费中挤出一部分经费来,主动实施并完成长宁校区韬奋楼10间教室的设备改造工作;在为确保新学期开学准备工作,主动提出并实施对松江校区教学楼个别教室投影仪的更新工作。
4、设备报废工作取得进展
由于上级部门的原因,我校的设备报废工作多年来一直没能取得进展,今年我处和财务处共同配合协作,经过多方努力,设备报废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如果顺利的话,在近期可以实际完成近年来积累下来的300多万旧设备报废工作,大大减轻因设备报废仓库已满而延缓后续设备报废工作的压力。
5、规范学校新进人员配臵相关设备的审查制度
从今年开始,我处针对各个部门要求对本部门新进人员配臵办公设备的请示,一律与人事处进行核实,对新进人员是否实际到岗、人员数量、具体工作岗位(如是否是专业教师岗位等),来决定是否支持配臵相关必要的办公设备,由此规范和准确控制全校新进人员办公设备的配臵。
6、克服人手紧的矛盾,派出人员赴边远地区挂职锻炼 今年我处在人手紧、新老工作人员交替的非常时期,从大局出6
发,支援一位同志赴云南挂职锻炼,其他同志克服困难,分工协作,共同分担,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7、完成学校设备管理课题研究项目
我处申报的《高校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研究》项目,经专家评审后顺利通过。该研究项目的完成,使设备管理工作从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的总结归纳,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将理论的总结归纳回过来指导我校设备管理的工作实践。
回顾设备处的各项工作,几分辛劳,几多收获,我们取得的这些成绩是与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各部门的支持帮助分不开的。今后我们会加倍努力,贯彻落实学校的发展战略,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同时也希望在今后工作中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设 备 处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7
第四篇:华东政法大学工会2009工作总结
华东政法大学工会2009工作总结
2009年上半年,华东政法大学工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工会十五大会议精神,围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增强参政议政意识,增强教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意识,积极发挥工会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依靠各级分工会,带领全体教职工为建设华政“和谐校园”努力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一、抓好各项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009年上半年,校工会坚持把学习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校工会首先从抓制度着手,健全原有的学习制度,拟定完整而具体目标的学习计划,同时,强调各分工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一)学习全总十五大文件:1月7日,校工会工作会议,校工会常委、经审委、各部门分工会主席、总支书记出席了会议,专题安排校工会委员和分工会主席和总支书记学习全总十五大文件,明确贯彻全总十五大的具体任务。校工会汇报2008年工作以及对 2009年校工会工作计划和具体安排征求了与会者的意见。会议还对近期学校班车运行改革方案进行了讨论,其建议会后已转交给后管处。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4月10日,校工会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座谈会,会议对学校民主管理、各两级部门民主管理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后工会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统计:教职工对我校民主管理工作的满意率在95%以上,对各级党政领导重视 民主管理工作,重视达77.3%;基本重视22.7%。
(三)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11月3日,校工会召开的工会工作会议上,对《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通知》要求各级工会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过程作为推进工会组织建设、增强吸引力凝聚力的过程,作为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推动工会工作的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工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工会工作水平。
二、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工作,发挥教代会作用
(一)推进二级民主管理,发挥二级教代会作用
为推进和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强化二级民主管理,让教职工通过二级教代会平台参与学校及部门的民主管理,更有效地发挥二级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校工会于今年4月及时召开二级民主管理调研会。与会人员踊跃发言,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推进学院科学发展的角度,如何明确机构职权,理顺相互关系、从二级学院民主管理的模式、定位和内容等方面宏观到微观进行论述和探讨、从如何依靠制度,依靠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工会等多种层面开展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外语学院还介绍了二级教代会通过的创收管理办法、学术团队招标实施方案、科研奖励办法、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办法和关于未能参加学院疗休养教职工补贴办法等六项制度。
我校二级学院100%建立二级教代会制度。各二级学院教代会都 能定期召开。
(二)健全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由于处级干部聘任工作的影响,在涉及到人员变动的基层分工会分别重新选举了分工会主席,完善基层工会组织。
(三)认真做好教代会换届选举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华东政法大学教代会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我校第五届教代会、第七届工会代表任期届满,依法应当进行换届改选。2009年4月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教代会工代会的换届工作具体由校工会负责。校工会和各分会认真组织,积极筹备,做好教代会换届准备、会务、秘书等工作。
“双代会”代表的推荐和选举工作在院系党(委)总支、直属支部的领导下,由各部门分工会主持,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根据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密切联系群众,热心为群众办事,具有参政议政的能力,能积极参加“双代会”工作和活动要求,共选出150名“双代会”代表。
经全校十七个分工会自下而上两轮民主推荐,经第六届教代会暨第八届工会代表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华东政法大学第八届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
(三)继续做好提案征集工作。
在教代会闭会期间,校工会要根据代表大会的要求,切实做好有关提案征集工作,共收到全体代表提案27条,工会还召开提案解 决会确保教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全面落实校五届五次和六届一次教代会提案,校工会和提案工作小组一起,对提案进行分析、调研,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代表提案,确保每个提案都有具体落实反馈,并及时将落实情况告知提案人。
三、做好广大教师维权工作
(一)积极举办“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律免费义务咨询会”。发挥我校法学背景的特色,积极维护好全市广大教师的权利。受上海市教育工会委托,我校工会开展了教师节法律咨询活动。我们不仅在网上开通了为期一周的法律咨询热线,还在9月10日教师节当天设立了面对面法律咨询接待日,进行现场法律咨询。接待来访者的律师们都是经验丰富、擅长民事案件的资深律师,他们的耐心听取、细致解答受到来访者的好评。
(二)修改完善《华东政法大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办法》,重新健全劳动人事争议领导小组。妥善地解决争议事项,使学校与教职工之间保持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好广大教职工的利益。
四、响应号召,举办各项节日庆祝活动
(一)成功举办“祖国万岁”教职工歌咏比赛。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为庆祝该项盛世,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祖国万岁”歌咏活动的通知》校党委决定举办“祖国万岁”教职工歌咏比赛,以营造良好的爱国爱校的校园文化氛围。
本次活动从6月16日发布通知到9月23日正式举行比赛(除去暑假期间)历时一个月,共有17个代表队参加比赛。其中按照 表演水平的高低评出特等、一、二、三等奖10名及参与奖7名;按照参与率的高低评出优秀组织奖6名。
该项比赛参与率达到我校历来组织活动之最,有600多人参加演出,参与率达到了60%以上。而且各分工会重视程度较高,比赛队伍中均看到了部门领导的身影,使广大教职工深受鼓舞。歌咏比赛举办成功,反响热烈,受到广大教职工的欢迎。
(二)积极参与复校三十周年文艺晚会。校工会编排的诗歌朗诵《复兴之路》在复校三十周年晚会上的深情并茂、慷慨激昂的表演,让在场的观众爆发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三)举办“与祖国同命运 与教育共发展”教师节座谈会。座谈会还邀请了校党委书记杜志淳、校工会主席张智强,还有职能部门领导、劳动模范、先进教师代表及优秀思政工作者代表参加。座谈会气氛轻松,大家畅所欲言。
(四)发放庆祝建国60周年华政校园纪念版交通卡。为庆祝建国60周年,工会特制作了庆祝建国60周年华政校园纪念版交通卡。这张纪念卡,正面印有华东政法大学特色建筑红砖瓦墙的钟楼图书馆图片及校徽,背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标志的纪念卡。教职工对这张纪念版的交通卡反响热烈,甚是喜欢。
五、搞好保障服务,建设和谐团队
针对学校教师结构现状,充分重视青年教师生力军作用,发掘华政教育工作的这部分中坚力量是校工会服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会根据工作计划,配合学校党政,为青年教师成材搭建平台,青年教师联谊会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吸收了新的联谊会成员,完成 了会员注册登记工作,联谊会活动正常开展,青年教师联谊会新换届选举的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将在我校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工会和科研处合作举办了10期讲座,邀请知名教授、专家结合当前形势的讲座,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经常使能容纳800人报告厅爆满,走道、舞台上都坐满学生,深受青年教师和学生欢迎。
积极做好建家工作,并评出图书馆、法律学院、外语学院为我校“模范教工小家”;经济法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为我校“合格教工小家”。同时,选送法律学院、外语学院参评上海市教育工会举办的“上海市教育工会模范教工小家”的评比;选送校工会参评“上海市教育工会优秀教工之家”的评比。
妇委、工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方案,协调学校各部门,并在教师活动中心建立了“教职工哺乳室”,配备了沙发、桌椅、冰柜等设施,充分考虑到我校年轻女教工的实际困难。
校工会坚持把工会办成职工温馨家园的宗旨,全心全意搞好各项具体服务保障工作:
1、教工俱乐部添臵了各类书籍,提供咖啡、饮料,让老师在课间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俱乐部成为教职工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场所。
2、坚持常年邀请岳阳医院医生为教职工冬令进补开膏方,满足大家的健康需求;新米上市时,组织了教职工的新米供应。
3、校各级工会积极做好职工子女报考本校的统计、联系等服务工作,今年解决了近13名职工子女的报考事宜。
4、工会及时与松江大学城管委会联系做好有关职工子女入托、入园、就学等事项。在松江大学城管委会的帮助下,解决了3名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园。
5、配合行政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为教职工购买防暑降温用品;各级工会利用有限的经费在高温时节为职工送冷饮,送关心。
6、做好教职工体检工作。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40岁以上教职工体检的同时,利用有限的经费,安排了80余名40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的体检工作,并计划安排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每二年体检一次。
7、做好平安补充医疗保险续保工作,有789名教职工参加平保。还与平安保险公司联系,上门为职工进行理赔。由于今年加大了宣传力度,平安补充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大大提高,较好地缓解了教职工基本医疗和住院方面的负担,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校工会及时做好教职工的住院理赔工作,至10月底职工互助会综合补充医疗理赔金额72876.50元,理赔44人次。
8、及时为患大病、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办理综合保险理赔工作,上半年理赔人数33人,理赔金额35097.6元。
9、切实关注和解决家庭生活困难、患重病大病教职工的实际问题,上半年慰问5人金额14500元。
10、坚持开展帮困一日捐活动,2009年收到捐款46340元,捐款人数848人。
11、重视教职工疗休养工作,2008年校工会根据年龄、部门、季节、长短线分别组织教职工休养团5个:组织青年教师赴安徽绩 溪、教职工赴宁夏、青海、九华山等地疗休养,教职工带家属的疗休养团等,暑假期间为期十一天的西部青海之旅,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让参加疗休养的老师们身心得到了放松。工会还鼓励各分工会自行组织疗休养活动,在经费上予以支持。2009年参加疗休养人数超过教职工总数30%,约有311余人次。
12、年内校工会还完成了科教工会和大学城管委会布臵各项工作;完成了科教工会布臵各项申报材料、统计报表和评比工作。
六、活跃业余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009年上半年,校工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活跃校园和谐氛围,促进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校各类文体协会发挥应有的功能,组织好活动。开展的文体活动如下:
1、校乒协、羽协、篮协每周定期在松江和长宁校区进行训练。
2、4月校足协组织精心组织松江大学城足球联赛。3、5月13日校工会组队参加“春之韵”青春集体舞大赛,舞蹈“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得到好评。4、5月20日校工会在典雅幽静的佘山上品轩水上茶艺馆组织了 “华东政法大学教工读书〃茶叙会”雅集暨协会成立仪式活动。来自我校经济法学院、研教院、人文学院、公管学院、图书馆、宣传部等十几个部门的二十多位老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了读书茶叙会。5、5月23日摄影协会30余名教师赴苏州东山采风,摄影展正在筹备中。6、5月24日人文学院主办工会协办袁长青老师独唱音乐会。7、5月27日组织教师为世博添光彩,教育让城市更美好“朗诵比赛。7个分工会和青年教师代表队参加比赛。大部分参赛曲目为原创。6月初诗朗诵《有一种声音》参加上海市教育工会诗(散文)比赛,并获得银奖,这是我校历次参加的集体比赛所获得的最高奖项。8、5月29日参加教育工会桥牌比赛。9、6月6日校钓鱼协会进行垂钓比赛,取得不俗成绩。
10、召开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师座谈会,会上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智强为教龄满30年的教师代表颁发了“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11、10月20日钓鱼协会组织赴新奇农家乐举办活动,近20名老师参加。大家兴致盎然,流连忘返。12、11月18日举办“华东政法大学第二届教职工卡拉ok比赛”。13、11月25日举办“华东政法大学教职工羽毛球比赛”。以上就是2009年工会妇委所做的一些工作,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争取让每一年的工作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华东政法大学工会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日
第五篇: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
(华政办〔2002〕77号公布 华政办〔2007〕231号修订
华政办〔2009〕226号修订 华政办〔2013〕22号修订
华政办〔2015〕158号修订
经2016年7月5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议通过
华政办〔2016〕 号修订)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学科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对照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要求,实现“学术兴校”战略,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具有鲜明法学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与管理力度,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不断激励教师、科研人员在科研方面创新和积累的积极性,从而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气氛,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科水平,扩大学校声誉,为上海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贡献学术智慧。
伴随着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推进,学科评估和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已逐步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形式评价为主向实质评价为主转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高被引论文以及高层次科研项目将成为学科评估和科研成果评价的核心指标。此外,伴随着国家“高水平智库”建设的推进,科研活动要更多地面向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科研管理工作应适应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密切追踪国内外学术发展趋势,牢牢掌握科研管理主动权,切实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稳步、持续发展。
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潜心治学,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坚决抵制各类学术不端、学术失范行为。
二、发展目标
不断理顺科研管理体制,保障科研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绩效,努力完善有效的科研考核机制。
三、管理范围
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科研项目申报、经费资助、成果统计、评审和奖励等均属于科研管理范围,分为“教师、科研人员(以下统称为教师)系列”、“管理系列”、“思政教师系列”、“其他专技系列”和“学生系列”五大部分,以教师的科研管理与考核为主,鼓励管理人员、思政教师、其他专技人员和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质量通过加强科研工作得到明显的提高。
学术研究成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等均为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形式。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为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体制、机制和经费保障,对各类科研成果均给予应有的认定与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认定与评价依据本纲要。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的认定与评价标准,另行规定。
四、健全科研工作管理体制
学校建立校、院(部)、学科组的科研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学科组是科研的基础单位,负责组织本学科的科研活动。鼓励自行筹措经费,寻求合作项目。
各院(部)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主体,对本部门的科研工作进行规划、管理与监督,并对本部门所属科研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配合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推进各项科研工作。对跨系、部或跨院、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协调,开展与校内科研管理机构和各研究机构的沟通与联系。
校科研处负责对全校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制定科研管理制度,编制科研发展规划,协助监督科研经费使用;评估学院科研发展状况;考核各类科研机构、科研基地的建设成效;负责组织实施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动员工作,指导学院进行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工作,负责科研合同、科研项目申报书、科研结项申请书等材料的存档管理工作;负责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匹配经费发放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科研成果奖申报动员,并指导学院开展申报工作;负责科研成果统计、核定工作;负责科研成果补贴的计算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支持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负责审批学院申请的学术会议、学术讲座;负责资助相关学科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他必要的科研管理。
五、加强对科研机构的管理
为发挥学校科研力量的综合优势,学校对科研机构进行分类管理,科研处对校级科研机构进行统一管理,院(部)对其所属的科研机构进行管理。
(一)新设科研机构的审批:设立新的科研机构,必须依据承接的科研项目,拥有经费或其他项目来源,或者有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合作研究的可能和必要,由所在院(部)向科研处提交成立事由、研究领域、承接的项目与课题、经费来源、主要成员介绍、《华东政法大学新设科研机构审批登记表》等申请材料,科研处审核后提出初步意见,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
(二)各院(部)应及时向科研处通报科研机构的科研动态及重大学术活动情况,每年年底向科研处递交科研工作的书面汇报。
(三)科研处适时对各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学术活动进行检查、统计,定期向校长办公会议提出建议撤并和调整资助力度的科研机构的名单。学校对科研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承接科研项目和课题 为尽快提升科研水平,学校在科研硬件设施和激励机制上加大经费投入的力度。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额度一般不低于当年财政补助收入预算的2%,并随着学校办学经费的增加逐年提高。学校将根据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原则,使投入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为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尽快形成科研后备力量,学校要求并鼓励教职员工,特别是青年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对于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项目与课题,学校原则上按其经费予以1:1匹配;对于省部级项目与课题,学校按其经费予以1:0.5匹配;对于上海市教委的项目与课题,学校按教委要求及相关规定予以匹配。具体标准按照《上海市市级预算支出定额标准》的规定执行。教职员工于科研项目在研期间离职的,科研匹配经费不予发放。
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结项获良好以上评价的,无论是否超期结项,均按规定的全额匹配科研经费。
科研项目在立项后,拨付匹配经费的50%,剩余匹配经费在结项后拨付。匹配经费根据项目、课题进展情况,按计划申请划拨。科研项目匹配经费的申请、划拨及使用规则由科研处会同财务处另行制定。
七、鼓励教职员工担任学术团体负责人
鼓励和支持教职员工担任学术团体负责人是培养学科带头人,扩大学校在全国影响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实行以下激励措施:
(一)凡担任全国性一级学会会长(理事长),且该学会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学校的,每年可获得专项经费人民币5万元。
(二)凡担任全国性二级学会会长(理事长),且该学会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学校的,每年可获得专项经费人民币3万元。
以上经费主要用于召开学术性会议、出版作为学会会员的学校教职员工的专著或学会文集,由校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八、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
为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由学校安排必要经费保障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差旅费。
(一)报销标准
1.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教授、学科带头人、担任全国性一级学会副会长以上、二级学会会长学术职务的教师,每年可在人民币9000元的额度内报销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费用。
2.教授、担任全国性一级学会常务理事、二级学会副会长以上学术职务的教师,每年可在人民币6000元的额度内报销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费用。
3.担任硕士生导师的副教授、担任全国性一级学会理事、二级学会常务理事以上学术职务的教师,每年可在人民币4000元的额度内报销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费用。
4.副教授以下的教师(含非硕士生导师的副教授),每年可报销一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费用。副教授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报销额度为人民币3000元;讲师的报销额度为人民币1500元;助教的报销额度为人民币1000元。
5.经院(系、部)同意、科研处预审批准,教师可参加非年会性质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地区性重要学术会议、立法课题论证会等,并在人民币2000元的额度内报销参会费用,此类会议每位教师每年参加不超过一次。
6.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报销费用中,每次会议的会务费不得超过人民币1000元。
7.教师参加境外学术性会议的经费原则上自理。
(二)报批程序
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纳入科研处审批报销范围的,应当持有会议通知或者邀请函原件,并携带提交会议的学术论文,提前10个工作日到校科研处登记,填写《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登记表》,由科研处征询所在部门意见后进行审核,签署意见。会议结束教师返校后,应就会议情况适时在院(系、部)、学科组、教研室内进行交流,并根据需要举办学术报告。
在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权下放之后,各二级学院有权在本纲要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
九、鼓励开展新兴学科研究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鼓励教师对新兴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并转化为教学内容,学校提供适当资助。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等形式,受到学生欢迎的,经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可以列入教学计划。
十、鼓励承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
为提高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力,学校鼓励各重点学科、研究机构主动承办国际和国内的高层次学术研讨活动,酌情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申请人应填写会议经费预算申请表,报科研处和财务处审批。经费纳入学校会议费预算额度。
十一、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
为激励教职员工的科研积极性,科研处每对按时在科研处登记的教职员工的科研成果,按照《华东政法大学科研成果计分办法》(附件1)进行评分,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术成果奖的科研成果,按其获奖等级和成果类型给予下列奖励:
获国家级奖项的: 1.获一等奖,著作奖励5万元,论文奖励3万元; 2.获二等奖,著作奖励4万元,论文奖励2万元; 3.获三等奖,著作奖励3万元,论文奖励1万元。获省部级奖项的:
1.获一等奖,著作奖励3万元,论文奖励1万元; 2.获二等奖,著作奖励2万元,论文奖励6000元; 3.获三等奖,著作奖励1万元,论文奖励3000元。如有特殊情况,由科研处报请校学术委员会决定。
十二、举办各项学术活动
为进一步活跃学术空气,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推动教职员工和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活动,由科研处单独或与其他部门共同组织学术活动:
(一)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办学术讲座,举办“中华学人讲座”、“前沿论坛”等高质量的学术活动;
(二)邀请校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就学术焦点、热点问题或重大立法问题进行研讨;
(三)邀请校内知名教授、青年教师,就学术焦点、热点问题举办“韬奋论坛”活动,开展学术研讨;
(四)为发挥学术讲座建设校园文化、传承学术校史、倡扬研究风气和塑造学府形象之重要功能,科研处负责组织学术讲座的文字整理,在征得主讲人同意后上载校园网络,并每年择优结集出版。
十三、建立与完善科研考核制度
为建立和完善科研导向机制,学校对教师设定相应的科研工作量要求,由校科研处负责科研成果认定,由人事处负责科研考核。科研处对考核结果并进行审核、汇总和分析,对科研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
科研工作量考核实行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做法。考核结果作为下一教师工资、津贴和科研奖励发放的依据,以及下一评优、评奖的依据。聘期考核结果作为下一聘期教师岗位聘任的依据。聘期内未完成科研工作量要求的,认定为聘期考核结果不合格。具体考核办法由人事处另行制定。
科研工作量考核以教师在科研处登记的成果及承接的科研项目(课题)为准,每年科研成果登记的有效时段为当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由于特殊且合理的理由延误登记的,可在下一年的3月上旬(具体时间由科研处另行通知)之前进行补登记。
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知识产权等专业的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应独立(含第一作者)发表二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在聘期内至少独立(含第一作者)发表三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3000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1500分。
语言学、文学、哲学、马克思主义、计算机科学、艺术等专业的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4500分;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2000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1000分。
体育学等专业教师和公共英语课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指标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1500分;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700分;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科研考核分值应达到200分。
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的,在研期间免于科研考核,但最长不超过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项目或者青年项目的,在研期间每个项目可以且仅能折抵二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10000分。主持省部级纵向项目的(仅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在研期间每个项目可以且仅能折抵一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5000分。在聘期内,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二等奖以上奖励的(仅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等),每个奖项可以且仅能折抵一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5000分。在聘期内,研究成果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收入的,免于科研考核。在聘期内,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译著,可以且仅能折抵一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5000分。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的,当年免于科研考核。其他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折抵办法,另行规定。
学校根据岗位设置要求对不同类型岗位的教师的考核标准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科学研究院的科研考核标准另行规定。
十四、完善科研休假制度
为使教师有相对集中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学校实行教师享受科研假制度。现聘任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教师工作量且教学成果优良,经本人申请,所在院(部)同意,可以享受科研休假,休假时间为一个学期。教师享受科研休假期间,工资待遇按照人事处相关规定办理。教师要求科研休假,必须提前一个学期向科研处提出申请,由人事处审核批准。
十五、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
学校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会议,总结近期科研工作,计划下一阶段的科研发展,表彰、奖励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同时,通过优秀科研成果的交流,扩大科研资源的利用,扶持新建学科的发展及学术新人的成长。
十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支持学生科研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的框架内,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给予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学生科研活动是全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应充分重视这部分研究力量,从管理和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十七、加强学术刊物对科研的促进作用,扶持和鼓励学术刊物的提升和发展。
《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犯罪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等杂志是集中体现学校教师科研成果的书面载体。根据上述杂志在基础理论和司法实践以及不同专业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充分运用这些阵地,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师生的科研和教学,扩大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影响力。
科研处在其职责范围内,采取适当措施扶持和鼓励学术刊物的提升和发展。
十八、加强图书馆资料建设 图书馆资料建设是保障科研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逐步加大对图书资料的投入力度,图书馆定期向各院(部)及学科负责人征询新书订单,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为鼓励教师关心学校的资料建设,充实图书馆藏书,图书馆可以有偿接受教师个人从国内外采购的重要图书资料。
附件1
科研成果计分办法
一、论文类
论文分为核心期刊论文和非核心期刊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又分为A级、B1级、B2级、C1级、C2、C3级六个等级。核心期刊论文字数应不少于5000字/篇;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或学术版、《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字数应不少于1500字/篇。
(一)核心期刊论文
1.A级核心期刊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科学》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计60000分。
在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外文学术论文(须由本人提供检索证明),经校“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评定,可认定为在A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2.B1级核心期刊论文:在以下刊物上发表或索引上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计40000分。
(1)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统计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民族研究、教育研究、体育科学、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公共管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考古学报、世界宗教研究、学术月刊;
(2)数学学报、物理学报、化学学报、生物学报、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农业科学、心理学报、计算机科学、中国环境科学;
(3)在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外文学术论文(须由本人提供检索证明),经校“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评定,可认定为在B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4)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不含会议综述、论点摘编)的论文。3.B2级核心期刊论文:科研工作纲要或其他相关文件对B2级核心期刊论文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在B2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计15000分。
4.C1级核心期刊论文:在以下刊物发表或索引上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计5000分。
(1)本纲要认定的C1级核心期刊是:
法学类:政法论坛、清华法学、环球法律评论、法学、法学家、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比较法研究、政治与法律;
管理学类: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软科学、外国经济与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管理科学、管理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管理学报、管理评论、中国行政管理、软科学、中国科技论坛;
马克思主义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国外理论动态、社会主义研究、求是、红旗文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哲学类: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世界哲学、伦理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现代哲学;
宗教学类:宗教学研究;
中国语文类:世界汉语教学、当代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研究、汉语学报;
民族语文类:民族语文; 外国语文类:外语界、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
外国文学类: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 中国文学类: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学遗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中国比较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
音乐舞蹈类: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艺术综合类:民族艺术、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中国电视;
设计艺术类:装饰;
美术艺术类:美术研究、新美术;
历史学类:近代史研究、中国农史、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华文史论丛、史林、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安徽史学、史学集刊、文史;
考古学类:文物、考古、江汉考古;
经济学类: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经济科学、财经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文汇、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国际经济评论、财贸经济、南开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国际贸易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审计研究、现代日本经济、经济评论、当代经济科学、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农业技术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国际贸易、财经科学、经济学动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当代财经、财经问题研究、中国土地科学、南方经济、宏观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上海经济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金融经济学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
政治学类:国际观察、国际政治研究、东北亚论坛、美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欧洲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公共行政评论、国际论坛、理论探讨、探索、台湾研究集刊、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社会学类:社会、青年研究;
人口学类:人口研究、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
民族学与文化学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国藏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广西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民俗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类:编辑学报、新闻大学、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中国出版;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杂志、情报杂志;
教育学·远程职继类:开放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 教育学·教育综合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教育与经济、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报、教育科学、复旦教育论坛;
教育学·高等教育类: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教育学·教育技术类: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学·基础教育类: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特殊教育; 体育学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
统计学类: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与决策;
心理学类: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
人文、经济地理类: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学刊、人文地理;
环境科学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自然资源学报;
公安学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证据科学;
计算机科学类: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自动化学报、计算机应用;
综合性社科期刊类: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开放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海、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读书、学术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广东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浙江学刊、东南学术、东岳论丛;
高校综合性学报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在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索引)、ISTP(现称为CPCI-S,科技会议索引)、ISSHP(现称为CPCI-SSH,国际学术会议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外文学术论文(须由本人提供检索证明),经校“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评定,可认定为在C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3)在上述目录规定以外的其他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论点转摘除外)或者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认定为在C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光明日报》理论或学术版上发表的学术文章,计为一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
(5)带队并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学术竞赛取得名次,或者带队并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学术竞赛取得前三名或二等奖以上成绩的教师、科研人员,视为发表一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学术竞赛范围由科研处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认定发布。教师、科研人员向科研处提出认定申请,并提交证明材料。每次竞赛成绩仅能作为一名带队教师、科研人员申请认定科研成果的依据。教师、科研人员每年就此类科研成果只能申请认定一次。以竞赛成绩折抵论文最多不超过2篇。
(6)艺术、文体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的音乐、美术、雕塑、书法、篆刻、设计等艺术、文体类作品参加全国综合性大赛(大展)、全国性比赛(展览)获得特等奖、一等奖(金奖)的,视为发表一篇C1级核心期刊论文。同一作品多次参加比赛的,只能认定一次。
5.C2级核心期刊论文:在以下刊物发表或索引上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计3000分。
(1)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已被认定为A级、B1级、B2级和C1级期刊的除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法学》(英文版)、《日语学习与研究》、《德语人文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法研究》、《公安研究》、《中国司法鉴定》、《中国法医学杂志》、《青少年犯罪问题》、《科学发展》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在《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学术文章,计为一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在《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和《法制日报》上发表的学术文章每三篇计为一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但最多可以折抵两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
(3)由EI(工程索引)、ISTP(现称为CPCI-S,科技会议索引)、ISSHP(现称为CPCI-SSH,国际学术会议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系统收录的外文学术论文(须由本人提供检索证明);
(4)在上述目录规定以外的其他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论点转摘除外)的;
(5)艺术、文体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的音乐、美术、雕塑、书法、篆刻、设计等艺术、文体类作品参加全国综合性大赛(大展)、全国性比赛(展览)获得二等奖(银奖)的,参加省部级综合性大赛(大展)、省(市)部级比赛(展览)获得一等奖(金奖)的,视为发表一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同一作品多次参加比赛的,只能认定一次。
6.C3级核心期刊论文:在以下刊物发表或索引上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计2500分。(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2)在《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2004年版)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2004年版)规定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认定为在C3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2008年版)规定的自然科学类、医药卫生类、工业技术类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为《法学》承担论文翻译任务的翻译者,视为在C3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5)艺术、文体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的音乐、美术、雕塑、书法、篆刻、设计等艺术、文体类作品参加全国综合性大赛(大展)、全国性比赛(展览)获得三等奖(铜奖)的,参加省部级综合性大赛(大展)、省(市)部级比赛(展览)获得二等奖(银奖)的,视为发表一篇C3级核心期刊论文。同一作品多次参加比赛的,只能认定一次。
在境外非英文学术期刊及港澳台地区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以及在境内学术期刊(有刊号的连续出版物)上用外文发表论文的,其等级由校“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认定。
科研登记与考核以论文发表时的核心期刊目录为准。科研处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目录的变化情况,适时对学校各级核心期刊目录进行调整。若有期刊同时出现在上述不同层级的目录中,则以最高层级的目录为准。
在进行科研成果量化评价时,以C2级核心期刊作为折算基础。在A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可以折抵12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在B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可以折抵9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在B2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可以折抵6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在C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可以折抵3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在C3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可以折抵0.8篇C2级核心期刊论文。
在科研成果量化评价时,科研项目未结项的,主持人按照相应项目分数的1/4计算。项目参与人的分数不得超过项目主持人应得分数的50%,在结项时由主持人根据参与人贡献大小分配。
科研处成立“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该专家组成员由校内外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拥有相关外语学术能力的教师组成,对教师在发表外文学术论文所属期刊的核心与否、核心等级等事宜,在遵循“目录列示”之原则下,进行“匿名个案认定”。科研处负责组织工作。
“目录列示”,是指遵循国内外现有关于学术期刊的检索体系和分类标准,相关检索体系包括SCI、SSCI、E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2004年版)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2004年版)等。学校在“目录列示”之外确定的核心期刊可以作为科研工作量考核和发放科研奖励的依据,在进行量化评价时按照其相应分数的50%折算。
“个案认定”,是指对上述检索系统的外文期刊的等级、以及未进入检索系统的外文期刊的等级等相关事宜,由“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在教师发表文章之后进行个案认定。
“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的组成办法及议事规则,另行制订。
核心期刊的增刊及特刊不认定为核心期刊。
(二)在国家级行业性或省部级以上报纸上发表学术文章,每篇计600分;在地厅级报纸,每篇计120分;
(三)在上述期刊以外的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增刊及特刊、全国性学术机构年会论文集、各高校或研究机构主办的以书代刊的论文集、本校学术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计180分。
(四)在非核心期刊增刊、本校学院学术论文集、地区性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计120分。
(五)数人合作论文且合作者均为本校教师、科研人员或者学生的,按作者人数平均计分。与非本校教师、科研人员合作论文的,两人合作按照7:3的比例计分,三人合作按照5:3:2的比例计分,合作者超过三人的,第一作者按照40%计分,其他作者平均分配剩余分数。
(六)作品为会议综述的,按该作品原标准的三分之一计算。
(七)在国内外著名网站上初次发表的文章,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其等级由科研处组织相关专家,参照“外文期刊资质评定专家组”的办法,个案认定。
二、著作类
(一)在校定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论著 1.一人独著的,每千字计20分。
2.多人合作作品,属专著合著的,按各人实际完成的著述字数,封面署名主署者,每千字计15分,封面不署名参著者,每千字计12分;属编著的,封面署名主编(执行主编),每千字计13分,封面署名副主编(执行副主编),每千字计12分;封面不署名参著者,每千字计11分。
3.担任主编(执行主编)的,除按前款第2项计分外,另行计1800分;担任副主编(执行副主编)除按前款第2项计分外,另行计1200分。如果存在多名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执行副主编),则分别总共计分1800分和1200分。
(二)在校定国家级出版社以外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按上述标准的70%计算。
(三)著作第一次再版的,按前述标准的二分之一计算;著作第二次及后续再版的,按原标准的三分之一计算。
三、教材类
(一)国家级统编教材
1.一人独著的,每千字计12分。
2.多人合编教材,按各人实际完成的编写字数,主编(执行主编),每千字计11分;副主编(执行副主编),每千字计10分;其他参编者,每千字计9分。
3.担任主编(执行主编)的,除按前款第2项计分外,另行计1200分;担任副主编(执行副主编)除按前款第2项计分外,另行计600分。如果存在多名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执行副主编),则分别总共计分1200分和600分。
(二)省部级统编教材,按上述标准的70%计;上海市教委教材,按上述标准的60%计;其他教材,在校定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按上述标准50%计,在非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按上述标准的40%计。
(三)教材第一次再版的,按原标准的二分之一计算;教材第二次及后续再版的,按原标准的三分之一计算。
四、其他科研成果
1.音乐、美术、雕塑、书法、篆刻、设计等艺术、文体类作品
(1)参加全国综合性大赛(大展)、全国性比赛(展览)、省部级综合性大赛(大展)、省(市)部级比赛(展览)的,每件作品分别计2400分、1200分、600分、300分。在上述展览或比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金奖)、二等奖(银奖)、三等奖(铜奖)或优秀奖的,分别按上述分值的五倍、四倍、三倍、两倍或一倍另予计分。同件作品多次参加展览或比赛的,只计其中级别最高的一次。多件作品参加同一次展览或比赛的,最多计五件。多件作品在同一次展览或比赛中获奖的,可分别计分。
(2)作品集按印张计分,个人作品集每印张(总页数/开数)计60分,多人作品合集中由本人完成的部分每印张计30分。
(3)全市性个人作品展每次计1200分,区县性个人作品展每次计300分。
(4)教师指导学生以学校名义参加重要比赛获得高等级名次的(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奖的除外),由本人申请,科研处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外校做法,换算成一定的科研积分。
2.翻译作品
翻译作品是指把中文学术作品翻译成外文发表的作品,或者把外文学术作品翻译成中文发表的作品,或者把一种外文的学术作品翻译成另一种外文发表的作品。
译著视为专著。在A级或者B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译文视为在C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C1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译文视为在C2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其他级别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按照发表期刊的级别认定。
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被翻译成外文并且在国外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按照译作的50%计算。
3.教学参考书,按教材的50%计算。
4.资料汇编、习题集,按教材的20%计算。
5.古籍点校,按照著作的60%计算;古籍勘校,按照著作的40%计算。
6.境外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参照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著作计算。
7.非项目类决策咨询成果(无资助的),根据成果采纳部门的证明及成果字数,按著作的30%计算。
8.普法读物、新闻、随笔、散文、诗歌、杂文等非学术类成果,每千字计10分。
9.教师获得国家专利,由科研处组织专家评定,根据专利类型及科技含量,折算成一定篇数的核心期刊论文,并相应换算成一定数量的科研积分。
五、合作著作、教材等按作者实际完成的字数计分。本校教师与非本校人员合作成果,只对本校教师实际完成的部分计分。除学术论文外,其他成果没有明确写作分工的,原则上不予计分。
六、本办法所称“发表”,是指在有批准刊号的合法刊物上以“华东政法大学”的名义公开发表;“出版”,是指取得书号公开出版。教师接受采访,未在发表或出版的作品署名为作者的,不称为“发表”。
七、本办法所称“校定国家级出版社”,是指:
(一)综合类: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法学类:法律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经济学类: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四)政治学、社会学类:中央编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五)文学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六)教育学类: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七)艺术类: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八)计算机类: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九)外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十)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十一)除上述出版社以外,凡被列入“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名单的出版社,均属于国家级出版社;
(十二)入选“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的著作视为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著作;
(十三)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著作视为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著作。
八、学校对C2级以上的学术论文和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译著给予科研奖励。根据本办法计算的教师科研得分,每1分为人民币1元。其他科研成果可以折抵科研工作量。科研项目、带队参加学术竞赛和艺术类、文体类作品被认定为学术论文的,仅作为量化评价或者折抵工作量的依据。
九、学校对专职研究人员另有考核要求的,从其规定。专职研究人员中,研究员比照教授、副研究员比照副教授、助理研究员比照讲师享受学术会议报销等科研待遇。学校对专职研究人员超出考核要求的科研成果,按相关规定予以奖励。
十、对于教师在科研成果申报、登记过程中提出的异议,由科研处根据成果的具体情况,组成专家组讨论认定,必要时可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审议。
附件2
关于《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
实施的说明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已于2016年7月5日第16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就科研工作纲要实施的若干问题做出说明。
一、《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及其附件《科研成果计分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二、第六条“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承接科研项目和课题”、第十一条“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三、第十三条“建立与完善科研考核制度”中关于科研工作量考核标准的规定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