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边有关法律的冤假错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03:1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身边有关法律的冤假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身边有关法律的冤假错案》。

第一篇:论身边有关法律的冤假错案

论身边有关法律的冤假错案

班级:国贸121 姓名:何源 学号:

引言

什么是冤假错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冤假错案伴随着审判制度的始终。因为,没有人能还原案件的全部真相。从古至今,冤假错案像幽灵一样动摇着司法的权威,增加人们对司法之不信任,也许冤假错案不可避免,但是刑事司法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冤假错案。在崇尚法治以及人权保障的现代社会,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冤假错案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才是当务之急。本文拟在对刑事冤假错案的认定进行分析与阐述,客观公正的对当前刑事冤假错案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浅议的评析,从而提出仅供参考的一些防治性建议,以有效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在人们心中的威信。

一、“冤假错案”的概念规定

冤假错案是社会政治腐败与法治不健全的产物,“冤假错案”百科的解释是指冤案、假案、错案的合称。

二、现今社会各类“冤假错案”频发

冤假错案一再发生,表明我们现有的在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上的制度仍然存在不足。如果我们的程序一年都解决不了一个已经明明白白的冤案,这样的司法程序离开我们社会追求的和谐社会和司法为民的目标岂不太远了?所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造成刑事冤假错案频发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冤假错案对被告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都是不可回复的,侵害了被告的人权甚至生命权并不能因为得到了国家的赔偿而克减,更严重的是人们将丧失对司法的信任,司法的权威荡然无存,良好的社会秩序根本无法保障。在崇尚法治以及人权保障的现代社会,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冤假错案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才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冤假错案一再发生,新形势下冤假错案的产生更是有了新的情况与特点,例如近几年比较著名的胥敬祥“抢劫、盗窃案”、佘祥林“杀妻案 ”、王树红“强奸杀人”案、河北承德陈国清“抢劫案”、唐山李久明“故意杀人”案、河南省安阳县秦艳红“强奸案”等,如此冤案频发不得不引人深思!

三、造成“冤假错案”的成因分析

1、执法部门滥用刑事追诉手段

“冤假错”案产生的第一环节是司法机关滥用刑事追诉手段、滥捕滥拘所致。我国刑事诉讼法60条、61条对逮捕、拘留的案件作了严格的规定,然而在实践中个别干警不严格依条件去办,而在采取拘留和逮捕的强制措施存在有很大的随意性,把一般违法行为当成犯罪,把轻罪当成重罪,甚至致犯罪嫌疑人死伤情形也时有发生。

2、犯罪嫌疑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犯罪嫌疑人法律意识淡薄,故缺少起码的自我保护和防卫意识。长期以来,在立案侦查阶段,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采取拘留或逮捕后就完全处于被人摆布和宰割的地位,缺少抵抗公安机关干警不法侵害的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在讯问时,只能作答,不许沉默不语,否则视为抗拒。同时,侦检方使用各种手段搜查有罪证据,对无罪、罪轻证据不屑一顾,犯罪嫌疑人也只能坐以待毙。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办案人员稍有疏忽,诸如将打击报复、讨好上级、破案请功、性情急躁等情绪掺杂进去,“冤假错”案就很容易形成。

3、忽视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及证据疑点

在结案时,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未被合理排除,忽视其无罪辩解意见。侦查机关在讯问过程中往往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或对其提供的证据证据断章取义,导致所认定的犯罪事实与无罪辩解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合理的排除。而对于证据中或证据间存在明显不符合常理或互相矛盾的疑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被忽略掉。

4、过于重视口供证据

口供证据的广泛使用,也是产生“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法律虽然规定“重证据,不轻信口供”(我国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如实回答。”)然而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口号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可见法律不保护被指控人的沉默权,而是强迫其交代罪行。在这种审讯政策引导下,有的犯罪嫌疑人宁愿承认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以换取坦白从宽,害怕因保持沉默而被指责态度不好招致从严处罚。这样得来的口供,如果在庭审阶段再作为定案的证据,必定导致“冤假错”案。

5、利用刑讯逼供非法取证

刑讯逼供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一些人往往被屈打成招,从而形成“冤假错案”,放纵了真正的犯罪者,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司法机关的形象,又损伤了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专门规定了刑讯逼供的罪名,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也明确规定了严禁刑讯逼供的非法手段收集证据。几乎所有的冤案中的当事人都声称受到刑讯逼供,虽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不能与“冤假错”案划等号,但绝大数的“冤假错”案都有可能是刑讯逼供、暴力取证造成的。曾引起舆论沸腾的“河南胥敬祥案”、“河北聂树斌案”、“湖北佘祥林案”都是典型的例证,如同西方司法界所称的“毒树之果”。2005年9月,安徽省巢湖市公安局居巢分局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中,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错误地将4名18岁以下的无辜未成年人列为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通过引供诱供、刑讯逼供迫使4人违心认罪,并导致4人被错误拘押近百天。公安机关通过技侦、狱侦仍不能达到起诉的条件,后取保候审,给4个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2006年1月,居巢分局相继在上海、合肥等地抓获了王伟等4名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才对错误抓捕的4名无辜未成年人解除取保候审。

四、防止冤假错案的对策

基于前述几点“冤假错案”的成因分析,对防止此类案件的发生,我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严格依法办案

当前,公安机关面临很多挑战:如犯罪职业化,犯罪人把犯罪作为自己的职业,把犯罪获得的非法收入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来源,或者作为自己发家致富的主要手段等。此外,犯罪技能也有提高,犯罪分子也在潜心地研究犯罪的方法、技能、手段,逃避侦查、逃避法律惩处。并在犯罪时精心设计,破坏现场、伪装现场、毁灭证据。此外犯罪流动化、动态化的问题也给公安机关带来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执法办案人员应严肃、认真地用穷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收集证据和审查判断证据,同时推进了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实战应用,完善在逃人员现场物证、被盗车辆、未知名尸体和DNA的数据,并且把信息网络延伸到基层的派出所。力求严格依法办案,侦破案件。

2、严禁非法收集证据

我国刑诉法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过查证属实而采用刑讯逼供货殖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这说明我国相关立法已经开始重视由此而造成的冤假错案的证据其来源是否属实问题。这就说明,一方面要把上述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原原本本、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在立法上还应当规定对于非法羁押时所获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不应认定为证据,不应该以此证据定罪,以降低“冤假错案”发生率。

3、全面提升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执法素质

公安机关最基本的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最基本的行为是执法行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最基本的要求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希望通过我们的执法活动给社会以公平和正义。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最本质的要求。我们的执法素质、执法水平高低,办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所承担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实现。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改变执法观念。在“堵”的同时,还要注意“疏”,重点在预防,这就要求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改变过去陈旧的执法观念,深刻认识保障人权遏制冤假错案发生的重要性,要加强责任感、事业心。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有“打坏人不算错”,不能强行要求“有案必破”,要把客观事实提炼成法律事实,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坚持疑罪从无的法治理念。

4、上级公安机关须加强审核和监督力度

无论是执法办案、来信来访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警民关系、社会治安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多与办案民警包括司法机关的一些领导执法为民的理念落实不到位、不熟悉法律法规、执法水平不高、办案质量粗糙、责任心不强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公安机关工作上、队伍上、警民关系上存在问题的要害。真正想办错案,收人钱财偏袒一方的是极少数。从整个公安机关的角度来看,即使办案人员想徇私枉法,只要科所队长能秉公执法且工作认真,也就能够防止冤假错案。即使科所队长跟办案人串通一气,只要主管局长法制水平高且坚持原则,也就能及时纠正错案。如果这些环节都没能发挥作用,还有监督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管渠道予以保证。

因此,一些错案、冤案,即便是办案人员徇私枉法,但就整个案件的最后处理来讲,仍然是整体执法水平不高、执法监督不力造成的。党和政府对我们公安机关的要求是什么?是执法要公平,要公正。

5、增强法治理念,不枉不纵地认真办理每一件案件

通过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制意识,改变原来认为建立司法制度是为了强化社会治安的观点,改为建立司法制度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的新观念。公民要增强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如受到不法侵犯和追究时,要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人的生命、安全和自由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冤假错案就是侵犯公民最基本权利的一个主要方面。因为错判,不仅侵犯了一个无辜公民的基本权利,给他的家庭及亲朋好友带来极大痛苦,甚至是几代人的痛苦与仇恨,而且还放纵了一个真正的罪犯,这个被放纵了的罪犯很可能再次危害社会。

因此,执法人员要增强法治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枉不纵地认真办理每一件案件,避免“冤假错”案发生。

结束语

生活在一个法制的国家,我很庆幸。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很多事情仅仅靠道德规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法律规范成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的可靠标准。对于法律,我一直是很崇敬的,因为他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他是正义的化身。可是,有失公允的冤假错案却接连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惊叹这些严重错误,在为受害者抱不平,在声讨、谴责我们的司法人员失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弄清楚的是到底谁该为这些错误买单,又该如何去买单。

我国的司法建设,法律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虽然我们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但只要我们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加强自己的职业操守,提高自身的办案水平,做对得起法律、对得起良心的执法人员,才能让人民放心,才能实现我国和谐社会、法治国家的理想。

第二篇:冤假错案

冤假错案

谈谈如何避免冤假错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信息化,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出现的犯罪现象不断发生。刑事冤假错案频繁发生,在国内发生的许多冤假错案频被媒体报道,诸如陈满、佘祥林、赵作海、等等这些涉事主体的名字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他们 背后的案情总是会发人深省。严重挑战着法律与正义的底线,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极限

冤假错案之所以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哗然,在于其严重的危害性,冤假错案首当其冲是对当事人人权的严重侵犯,再着,其对司法公信力有着致命性的打击力。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坚守防止冤假错案的底线”。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下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这都充分显示出中央及我国司法系统尽最大努力减少冤假错案的决心 我认为形成冤假错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主观层面原因

错误理念是冤假错案产生的根源

我国刑法规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但深受传统思想“如实招来实”、“抗拒从严”、“有罪推定”的影响,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仍以“疑罪从有”、“疑罪从轻”的“留有余地判决”而告终。从目前暴露出的冤假错案的情况看,无论是赵作海杀人案、张氏叔侄强奸案、李怀亮杀人案,还是佘祥林、杜培武案件,每一起案件在当时看起来似乎都是铁证如山,而直到发现真凶或受害人突然现身时才会引起办案人员的重视,如此重大的惊天冤案方可重见天日。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案件案情本身并不复杂,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明显存在重大疑点,并且公检法相关办案人员对既存的问题都很清楚。因此,只要检察机关能够坚守法律底线,严格根据证据标准定案,就可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并不需要多么精通专业业务就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然而,正是由于检察机关如此的“法律监督”,冤假错案最终还是没能防范、杜绝,众多案件还是被事实评判为冤案,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很显然,“疑罪从有”、“疑罪从轻”、“重口供、轻客观证据”的刑事执法观念特别是错误的执法理念已深深束缚着办案人员的法律思维,是诸多刑事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2.对公安机关非法取证和刑讯逼供形成的案件,审查

把关不严是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之一

现行《刑事诉讼法》既有“不能强迫被告人自证其罪”的规定,也有“被告人必须如实陈述、认罪从宽”的规定,两者的规定不明确导致了侦查阶段公安机关仍然重口供、轻证据,刑讯逼供现象也就屡禁不止。刑讯逼供便成为冤假错案产生的直接原因,但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对防范冤假错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若作为第一道监督防线的侦查监督部门对公安机关违法取证和刑讯逼供的案件不严格审查把关,冤假错案的发生似乎难以避免。

依据《刑诉法》第七条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由此形成了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批捕、起诉、审判与执行的模式,人们形象地把三机关之间的关系喻为“做饭、端饭与吃饭”,即侦查机关“做什么饭”,公诉机关就“端什么饭”,审判机关也就“吃什么饭”的司法历程。案件的处理多是“做饭的说了算”,也正是源于此,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普遍存在,案件基本上都是基于被告人的供述而定案。公安机关在取得嫌疑人的口供后,马上作破案、结案处理,而许多待固定、收集的证据还没有固定、收集。经过公安、检察和审判阶段的几经反复后,往往是若干年过去,明知案件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但再要收集证据已时过境迁、为时已晚。久而久之,此种重口供、轻证据以及刑讯逼供的观念或行为已然束缚着办案人员的法律思维,而后随着“亡者归来”、“真凶出现”或“事实证据不足而被推翻”等情形酿成冤假错案。换言之,尽管公安机关的侦查取证工作直接决定了“证据”的成色和案件的进展,非法取证和刑讯逼供行为造就了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检察机关作为侦查监督的重要环节,如果尽到审查把关职责,遵循司法公正准则,不徇私、不舞弊,不受行政权力的影响,冤假错案将大为减少。反之,若检察机关不能严格审查把关,没有尽到检察机关应尽的监督职责,冤假错案亦就难以减少乃至消除。

(二)客观层面原因

1.非法证据难以排除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和基石,非法证据的出现将制约司法公正的实现,阻碍“法治梦”的实现。非法证据主要是指违反法定程序取得的控诉证据,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因而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竭力确立和实践严格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裁非法取证行为以保障司法正义。我国现行法律做出规定,刑讯逼供或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得作为定案的依据,但由于证明证据不合法的责任通常被强加

在辩方身上,因而诉讼中缺乏一种足以排除这些非法证据的有效机制。

近年来,检察系统普遍实行了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制度,部分地方公安机关也对一些重大的暴力犯罪案件做了类似的尝试,这不失为司法的一大进步,对冤假错案的减少有一定的作用。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地方的“侦查人员依法将其主要精力放在立案及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之前未作‘同步录像’的‘调查’期间,以致侦查人员于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期间制作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像’的制度形同虚设,丧失了其监督侦查人员审讯活动合法性的功能。”{3}特别是对非法手段收集的言词证据的证明,除非因侦查人员刑讯造成了被刑讯人死亡、伤残等严重后果,或因侦破其他案件而抓获真凶致使案件真相大白,否则即使承办案件的检察人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怀疑该口供系侦查人员违反法定程序所得,亦无法以确凿的证据证实该口供属非法证据并予以排除。

2.社会环境对刑事检察活动的不当影响

毋庸置疑,针对一些重大疑难案件,社会各方面必将对其予以高度关注与重视。检察机关是否立案、是否批捕、是否提起公诉,常常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规定而做出裁判,通常需要审视社会各界的意见及评价后方能做出全面的评判。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错案主要就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

第一,地方党政权力部门的影响。尽管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受现行体制的影响,检察机关并不能始终坚持“只服从法律”。实践中,冤假错案除了检察环节上办案人员的失误所致外,地方党政部门形成的事实压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党政权力部门对于某些案件的过问、协调或提出某种要求,尤其是当公、检、法三机关在案件事实认定和定性上发生重大分歧时,办案机关本身亦希望一些主管的党政领导部门出面进行协调。对于检察机关而言,这种权力介入兼有积极、消极两种意义,有可能防止冤假错案在检察环节的发生和发展,但也极有可能酿成冤假错案。

第二,被害人和公众形成的压力。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但就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而言,被害人及其代理人在诉讼中的作用是相当微弱的,是否追究刑事责任首先取决于检察机关。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是检察机关的职责,被害人提出的正当诉求检察机关应当予以支持和满足。但是,当案情复杂或发生重大变化时,受情

绪支配的受害人可能会采取种种方式乃至极端手段给检察机关施加压力,要求检察机关对依法不应当批捕或不应当起诉的案件进行立案侦查、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鉴于此种情形,特别是当公众全力支持被害人要求时,检察机关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佘祥林案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被害人和公众的诉求常与社会大局的稳定相关联,检察机关在决策时应慎重考量案情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确实保障被害人的利益并自行处理好压力事宜,真正实现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法律要义。

第三,“未审先判”的媒体舆论压力。在案件办理过程中,一些媒体基于收视率、成本低和无风险的考虑,对未决案件进行大肆报道,使人们误以为警方锁定的嫌疑人就是案件的真凶,带有“未审先判”的主观臆断。“未审先判”的报道确实可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案情,形成公正裁判的力量来源,但有可能造成冤案的发生,在某些环节上容易给检察机关形成压力,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比如当媒体对案件事实和情节作了较多的渲染性报道,已经扇起民众的某种情绪,而检察机关认为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立案、批捕或起诉缺乏充分的条件或理由,此时媒体的报道和评论给检察机关造成了压力和被动是不言而喻的,可能促使检察机关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做出批准逮捕、提起公诉的决定。正如丹宁勋爵所言,“法律是明确的,当诉讼案还未了结而法庭正在积极审理的时候,任何人不得对案件加以评论,因为这样做实际上会给审案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影响法官,影响陪审员或影响证人,甚至会使普通人对参加诉讼一方产生偏见。我们决不允许法院以外的‘报纸审讯’、‘电讯审讯’或任何其他宣传工具的审讯。”{4}

(三)刑事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得不到合理采纳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结构呈现出控方实力强大,缺乏制约,辩方职能弱化的情况,刑事辩护对控方的抗衡制约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对于某些热点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在社会公众、被害人家属、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多重压力的感染下,在明知案情存在疑点的情况下,即便律师提出合理质疑,也很难以下定决心作出正确的处理。在此局面下,有的辩护律师不敢直面对抗公诉方,惧怕检察机关的威严及威慑,这无疑則弱了辩护律师在防范冤假错案中的作用和功效。回顾近期的几起重大冤假错案,律师辩护最大问题并不在于律师不能提出正确的意见,而在于律师提出的正确的辩护意见“曲高和寡”,没人理,得不到采纳。{5}例如在佘祥林、杜培武案中,律师

的辩护意见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之所在,而事后证明这些意见都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但都没有被采用。况且在司法实践中,律师“会见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面对刑讯逼供,律师无能为力,也不敢调查取证。其原因在于取得无罪证据就是对侦查工作的否定,律师随时有涉嫌伪造证据罪而至牢狱之灾的可能。换言之,律师的会见权、调查取证权、代为申诉控告权等基本权利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缺乏刑事辩护律师的侦查、裁判更容易衍生冤假错案。

(四)案件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冤假错案

首先,一般情况下,在绝大部分的案件中,都是犯罪行为发生后才有的侦查行为,司法人员没有亲身经历犯罪的整个过程,为了“还原”整个犯罪过程查明犯罪事实,他们只能依靠收集到的证据。而这个“还原”犯罪过程查明犯罪事实的过程是由结果到原因的挚果溯因的过程,有人将这个过程比作考古一般,案件事实的过程有点像考古,诸如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完善侦查设备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以及犯罪分子的狡黠程度、证人的表达能力、司法人员的能力素质能主观条件的制约。而整个过程中,这些制约案件侦查的因素只要一旦出现并有效地干扰了案件事实的查明,极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的产生。其次,公检法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失效也会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在一些地区,公检法三机关的相互配合有余,但监督制约不足,导致案件在起诉、审理判决的过程中都是有瑕疵甚至是有问题的。还有的地方政法机关之间常常协调定案,对有些证据不足或证据瑕疵的案件,经有关方面协调之后便予以定罪判刑。如佘某某案,经有关部门协调后,虽然几级法检机关都认为证据有问题,但最终都未能依法办理。

(五)执法办案人员的思维固化导致冤假错案

执法办案人员的思维固化导致冤假错案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很多冤假错案都是办案人员甚至是领导干部的主观原因导致的。个别执法办案人员秉持打击违法犯罪是重中之重的观念,而忽视了对人权的保障,这样的观念往往会使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还有的办案人员往往把口供看得非常重要,却忽视了其他证据,常常取得口供之后,对关键物证不鉴定,中由于草率而产生错误。还有的办案人员忽视犯罪嫌疑人、律师等辩解意见,冤假错案的“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被告”大多都会进行辩解,甚至能提出各种反证证明不具备作案时间、作案条件等,有的甚至还指名了真凶并提供了有效侦查的线索,但由于办案人员的思想固化,简单地认为

这是当事人“不老实”的表现,是在“狡辩”。辩护律师也通常都会对事实、证据等提出异议并且绝大多数都是作无罪辩护,但办案人员未能予以重视也会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此外,有的部门将破案率机械地纳入考核,甚至会提出批捕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等机械硬性考核指标,不可否认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案件的处理会有积极作用,但是过于机械和激进的做法,往往会对案件质量造成消极影响,也会为冤假错案的产生埋下伏笔。如在实践中,为了快速“破案”,曾经出现过不重视相反证据甚至是故意隐匿相反证据的案例,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办案任务或立功,办案人员故意设计、制造假案。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犯罪也呈现出高发的态势,我国很多政法机关案多人少的矛盾异常突出,办案人员常常高负荷工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思想固化疲于应付的精神状态,最直接的就会拉低办案的质量,从而也为冤假错案的产生埋下隐患。

综上原因所述,所以我觉得防范冤假错案的对策和建议有以下几种:

(一)防范冤假错案首先从司法观念的转变抓起

承前文所述,冤假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人,司法人员的主观方面的错误大部分情况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尽力减少冤假错案光从制度上下手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是树立现代司法的新观念,诸如从传统的“重实体”转变为“实体与程序并重”,由以往的“疑罪从轻”的处理方式转变为“疑罪从无”原则的落实等等。在我国现有的司法实践环境下,基于多种原因,“有罪推定”的错误观念尚未完全根除,反之是“无罪推定”的法治观念尚未得到有效树立,很大程度上为冤假错案的发生的埋下了较大的隐患,而这种隐患殊不知就会变成现实。因此,司法办案人员应当强化防范冤假错案的意识,并注意思想观念的转变,并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从主观层面上来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要始终秉持惩治犯罪的同时要注重保障人权,注意实体公正也要注重程序公正,依法收集证据也要坚决依法排除非法证据等法治理念与司法意识。

(二)防范冤假错案应始终秉持司法公正

总书记对司法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其中有一则是“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必须恪守司法公正的宗旨,同时也指出,司法机关的司法公正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司法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和团体的制约和干涉,也

不能收到个别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干扰,如果这些干扰因素不能得以排除,那么就会使冤假错案的产生埋下隐患,甚至直接导致冤假错案“应运而生”。在案件的处理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绝不逾越法律的底线。

(三)防范冤假错案必须恪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决定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刑讯逼供,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杜绝刑讯逼供的“良方”之一。纵观在我国有着较大影响的那些冤假错案,可以说每一桩背后都有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在作祟的情况。防范冤假错案,在处理案件的时候除了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之外,非法证据规则坚守更显得举足轻重,这就要求司法办案人员坚决杜绝和远离刑讯逼供、违法取证的行径,绝对地制止滥用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以及侵犯嫌疑人合法权利等违法行为。同时,有必要落实刑讯逼供的问责制,从根源上防范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的出现,从而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

(四)防范冤假错案应当有效发挥制约监督作用

在注重公检法机关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各个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比如,检察机关注重对侦查机关侦查行为的监督,时刻要树立起监督警戒,防范并及时发现、纠正侦查机关的违法侦查行为,从冤假错案成因的初始就遏制了它的蔓延与后续发展。具体说来,侦查机关应该注重无罪证据的收集,坚决抵制有罪推定的错误观念的滋生,杜绝隐匿证据、伪造证据行为的发生,监督机关要尽最大努力及时发现并纠正侦查行为中的违法情形,从根本能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五)防范冤假错案必须保障当事人和律师辩护的权利

在案件处理的全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充分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我辩护的权利,重视他们辩解的内容。对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提出的侦查活动中可能存在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要毫不逃避,依照法律严格处理。依法排查有可能存在于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对于任何可疑点都要严查予以最终确认。对于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要坚决依法予以排除,对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的供述,以及采用暴力、胁迫等非法方式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经审查确认的,必须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定案依据。此外,要切实依法保障律师的各种相关权利,在司法诉讼过程中,对于律师的辩护意见

要充分重视,要切实保障辩护律师、其他辩护人对案件处理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权利,充分保障和发挥辩护律师在防范冤假错案中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六)提高办案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如前文所述,冤假错案的产生的原因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个别司法办案人员能力素质不达标导致的。据此,防范冤假错案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办案人员的能力素质,而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如前文阐述的转变执法观念非常重要之外,还有办案业务素质、办案良好作风的塑造等等。加强办案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新修订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司法办案人员侦查取证、审查判断证据、适用法律政策和发现纠正错误等能力。针对许多地方案多人少,办案压力大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办案一线力量,使案多人少的矛盾能够得到缓解,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使业务骨干能够稳定在基层、稳定在执法办案一线,从而为防止冤假错案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第三篇:法律在身边

《 法律在身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着眼,认识什么是规则,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从而树立规则意识。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及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知道社会规则是人们说话、做事的标准;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规则内化。

2、通过身边最贴切的事例,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能力。

3、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四、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五、教学过程: 1、12月4日是什么日子?

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通过和公布施行的日子,并长期被确立为我国的“法制宣传日”。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将每年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2、什么是宪法呢?

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3、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呢?

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的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

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的义务。

4、小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

邓小平爷爷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学生学习法制是当前现实社会形势的需要。

首先,学好法律才能真正做到懂法、知法、守法、护法。通过学习法律,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才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犯罪的。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次,学好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发生。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继承权等权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再次,学好了法律,可以跟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律体现人民利益,违法就是违背和损害了人民利益,国家的法律就可以制裁他。因此,谁违反法律,就要理直气壮地与之作斗争。对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总之,只有学好法律,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合法权益,才能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才能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才能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小学生学习法律非常必要。

5、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

(一)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当寻求哪些保护。

(二)14至16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16周岁:完全行为能力人。

(三)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他们正处于成 长发育的过程中,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群体,应由本人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伤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18周岁至60周岁允许驾驶机动车辆。

《通路交通安全法》于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五次会议通过,第六条第四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头部、手不要伸出车窗外;②上、下车不要拥挤;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⑥坐在前排的人不要与司机聊天,影响司机安全驾驶„„

2、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靠右侧靠边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戏、打球等;③横穿公路时,要前后观看清楚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要走斑观线或天桥,不要闯红灯!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

6、小结:

作为在校学生,你们的年龄基本都介于8至13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最重要的阶段。同学们,让我们利用班队活动时间,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商”,让法律陪伴我们一起健康成长!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争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小公民!遵守法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四篇:法律在身边

法律在身边

10电信(2):周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几个简单的字眼,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恶事小而去做它,善事小就无视它。相同的道理,很多

人认为违反法律是件小事,可我们作为祖国的一份子,社会的一员,应该从每件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遵法守法的好少年!

曾看到,一个年仅14岁的男孩,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家里因他

一贫如洗,可是又因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竟起了抢劫的念头。

那是一个下午,他像以往一样来到了那家他平时爱来的网吧,可因钱

不够被人撵了出来。一时的贪念与怒火充满了心中,他看见街对面的妹妹手中拿着一百元钱,嘴角扬起了坏笑,他拿着刀,跟着妹妹来到

一条偏僻的小巷,他四下看看,见周边无人,便逼迫妹妹交出钱,妹

妹不肯,说那是妈妈给的过年钱,求哥哥放她走。一时的他失去了理

智,伸出手要抢,可妹妹大声哭了起来,他不知所措,害怕有人看见

报警,便举起明晃晃的刀子向妹妹胸口捅去,可不料正中要害,妹妹

当场因流血过多死亡。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如果当时的他遵守了

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那就不会造就这样的惨剧!曾听过,一个利欲熏心超市老板,为了钱财,绑架富家孩子,谋财不

得竟将其杀害,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年就这样远逝;几个六年级学生因

说脏话,得罪了一群不良少年,一时愤怒,竟举刀杀害了他们……多

么让人痛心的事例啊,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前提条件下,而抛弃别人!

记忆再慢慢的回放,多少人因无视红绿灯的存在,而丧失了生

命;又有多少人,为了钱财,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还有多少人,因

一时的愤怒,残害了别人的性命!如果我们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是不是可以避免发生一个又一个这样可怕的悲剧呢?如果我们心中时刻铭记法律,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法制在我心中,我们就会拥有爱,当我们心藏法制,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会感情用事,我们就不会做违反国家利益,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我们会维护国家和人民以至社会,当我们的行为都很好,很规范了,我们的国家就会和平,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快乐和幸福就会伴随着我们。法制在我心中,我们就不会刀光剑影,仇恨交加了,我们会依照法律解决一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化矛盾为友谊。法制在我心中,我们就能自主的生活,大家都深藏法律在心中,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端正的,没有摩擦,就没有战争,我们就有了自由,有了和谐。我们小孩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做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法制在我心中,爸爸、妈妈就不再担心我们放学的路上遇到坏人;我们的美丽的家里就可以不再象金丝鸟住的鸟笼,四处都安有防盗窗;我们就可以广交朋友,不再害怕上当受骗。法在心中,自然心安,法在心中,自然理得。

朋友,你我都处在花一样的年华,让我们在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用法律充实自己的思想!让我们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携手齐呼:法在心中!快乐就在身边,让我们心中时刻铭记法律,铭记法律的尊严。

第五篇:身边的法律

于我而言,法律像是被高高挂在天上一般,抬头睁眼即可见到,虽然耳濡目染地,能多少了解到一些,但终究是远在天边,伸手难触。

第一次正式地学习,也是在初二政治课上,但也只是学些皮毛。偶尔刷刷知乎,看到有关话题便点进去看看,但还是对事件本身感兴趣,至于被摆出来的法律条文嘛,也是一刷而过就算了。

然而,你永远不会意识到灾难在你身边,直到你身边有人遭殃,甚至到它降临在你头上。这时法律是一把防身利己的利刃,我们必须抓紧它。

不过是一年前的事情,虽然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但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那段时间是中考完之后的暑假,有那么一个星期妈妈打电话的频率高了很多,更奇怪的是,原本是别人给她一直打,后来局势变为她主动。

原本我不打算理会,但一天在饭桌上,妈妈还在一边嘀嘀咕咕,爸爸突然勃然大怒,“不借!没得商量,那就是个无底洞!”妈妈听到,也便匆匆挂了电话。

“怎么回事啊,谁要借钱啊?”我装作随便一问的样子,但其实我隐约感觉到这件事迟早会连累到我们家。

妈妈摇了摇头,说:“没什么,你表舅家一点小事。” 我故作不屑,“切~早知道你不会说了,反正他第一天给你夺命连环call的时候,你就没有打算告诉我们。”我转向爸爸,“是吧老爸?”

……

然后我舌战群儒,与他们大战三百回合后终于了解到实情:

表舅的好兄弟做生意找人借钱,由于在乡下农村向人借钱不光彩,那兄弟又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稳赚不赔,就找了地下钱庄借钱,分九期还。但是那兄弟第一期没还成,人家不乐意了,于是他连哄带骗地让我表舅做担保人。

“唉,原本嘛,那小伙子只要项目赚钱就行了,但是上头文件还没通过,一直拖一直拖,现在欠到第三期了,利息累起来都十几万了!那些地下钱庄的都是些小混混,认钱不认人的,现在就往你表舅家找啊。家里都是女人和小孩,禁不起吓啊!”妈妈一改原本事不关己的态度,看起来很委屈的样子。

“噢,可是为什么表舅要答应做担保人啊,又不关他事。”我问。爸爸冷不丁地冒一句,“被骗的咯,乡下的土包子什么都不懂,一把年纪的还被骗。” 妈妈白了他一眼,“你也是从那出来的!”然后转入正题,“确实是不管你舅舅的事啊,那小伙子是说怕别人知道笑话,借点小钱罢了,过两天就还了。但现在利息都十几万了,你舅妈不肯还的,那钱是要不回来的。”

“那这么说舅舅那朋友算是诈骗吧!那好办啦,告他呀!”

“唉,没事惹什么官司呀,再说了,那打官司多烧钱啊?你又没人脉又没钱的,那耗得起啊。”

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平时看港剧看多了,都说法律是上层人的玩物,普通老百姓只能认栽。但是这次情况不一样,两人都是普通人民,而且我舅舅更占理。况且请一个律师的钱总不会比他借的钱还多吧。基于这种猜想,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关于法律条文的查询。

第一次查真的是无从下手,然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搜索“作担保”三个字。结果尽是些贷款广告,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有一条正经的标题“为朋友做担保有何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我暗想,“很好,简直为我而设!” 掠过无用信息往下翻,很快就看到重要信息:

两种情况下担保人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

肖律师表示,按照担保法的规定,有两种情况担保人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

(一)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担保人提供保证的;

(二)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的。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这两句话是百度百科对法律概念的阐述,简单的两句话,便说明了法律的含义与地位。而事实上,法律复杂而深刻。晦涩难懂的文字让人看得眼冒金星,要是想领会其要义,那更是凡夫俗子难以完成的事情。

下载论身边有关法律的冤假错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身边有关法律的冤假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避免冤假错案

    如何避免冤假错案 侦查国保一班 石海波 200920310039 从古至今,冤假错案像幽灵一样动摇着司法的权威,增加人们对司法之不信任,也许冤假错案不可避免,但是刑事司法应该尽最大的努......

    如何防止冤假错案

    【摘 要】刑事冤假错案对基本人权造成严重伤害,也严重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刑事执法形象,给司法公正带来冲击。刑事冤假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有罪推定的办案理念和“重实体、轻......

    论法律演讲

    1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的推进和演讲这一重要表现形式的发展,法律演讲——法学与演讲学的有机结合,集法学和演讲学精粹,呈现智慧光辉的重要载体——......

    书评--《论法律》(合集)

    评《论法律》 前不久,看了西塞罗的《论法律》一书。该书以对话体写成,西塞罗为主讲人。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谈法的本质——自然法,第二卷谈宗教法,第三卷谈官职。我个人认为,第一......

    论法律至上

    四川省司法厅 谢维雁劳伦斯·M·弗里德曼教授断言:“法治的概念并不是专属于‘西方’的”,法治的观念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遍及全球”。①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论法律评估

    资产评估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详细了解法律评估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其实,法律评估的应用范围比资产评估还要广,其重要性也不亚于资产评估。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法制国家来说,在法人和......

    法律在我们身边

    大学生——捍卫法律的新生代力量 ——普法,从你我做起 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在2009年庆祝祖国六十年华诞的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上这样说过: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

    法律在我身边

    《法律在我身边》教学设计 1、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 2、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3、初步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课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