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认识小括号 (17)
“认识小括号”教案
南充市五星小学
何凤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下第74页、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小括号的意义,认识它的作用,掌握带小括号的加减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2、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2张长方形纸条(画有10格格子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进行口算比赛,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观察并得出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
二、操作体验
1、第一次操作。
A、拿出准备的有星星的纸条,让学生观察有多少颗星星,第一次剪掉2颗,第二次剪掉3颗,还剩多少颗?学生列出算式。
B、引导学生回顾剪星星过程,换角度思考一共剪掉多少个,拿走剪掉的就是剩下的,学生列出算式。C、教师写出算式10-2+3,学生评价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创造一种记号,来改变运算顺序。请你在草稿纸上试一试。(生尝试)
D、学生展示创造符号,并说计算过程。教师引出小括号,并教读算式,当小括号出现时,先算小括号内的算式。师:这叫“小括号。
生齐说:小括号。
2、第二次操作
纸条上有10颗星星,第一次剪掉5颗,第二次剪掉2颗,还剩多少颗? 学生操作并得出算式,鼓励学生用上新朋友小括号。
3、练习:
简单的纸条帮助我们认识了新的朋友,小括号,它能改变我们的运算顺序。老师考考你掌握了没有。老师出示有小括号和没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辨别运算顺序并加深巩固小括号作用。
三、练习巩固
A、你会算吗?做小动物找车厢的游戏
B、小括号还可以让我们的运算更加简便,做找朋友游戏。
C、同样的数字和符号,加上小括号有没有变化?让学生观察、计算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师: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在以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将学习更多的关于小括号的知识。
第二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小括号的运用
《小括号的运用》教学设计
1.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由于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
2.把算理融入情境中,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重难点。结合情境,让学生理解算式“10-2+3”中“先加后减”的算理,从而改变学生已有的“从左往右算”的算法,使他们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1分钟口算比赛。(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1分钟内完成)10-6+2=
12+6-5= 18-9-9=
18+9-9=
强调: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计算时要从左往右算。设计意图:上课初始开展1分钟口算比赛,目的有二,其一是复习加减混合运算的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其二是采取比赛的方式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无意注意有效地转移到有意注意中来,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游戏揭示小括号的意义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小括号的意义。
(1)游戏探索一:先是左边站3名同学,右边站2名同学,接着5名同学靠拢站在一起。师:像这样的游戏过程,我们一般用什么方法计算?这时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3+2=5。预设
这个游戏情境学生完全可以理解,能够列出正确的算式,但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靠拢”与加法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导,将“靠拢”与加法建立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两数之和的理解,为学习一个数分别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之和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2)游戏探索二:10名同学排成一队。
第一次演示:先有2名同学走出来,再有3名同学走出来。师:这时队伍里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10-2-3=5。
第二次演示:同样是先有2名同学走出来,再有3名同学走出来,但是走出来的同学靠拢在一起。
老师启发:这时可以看作一共有几名同学走了出来?队伍里还剩下多少名同学?
学生明白游戏活动的意义并说出可以先求两数之和后,老师概括:从10人里面分别减去2人和3人,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共减去5人,可以先算“2+3”。
老师板书“10-2+3”,并引导学生思考。预设
通过游戏活动演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从10里面分别减去2和3,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共减去“2+3”之和的道理,但是,怎样才能改变运算顺序来先算加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2.在交流活动中认识小括号的作用。(1)引发思考。
师:“10-2+3”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然而现在要先算算式右边的加法,你能在“10-2+3”中添上适当的符号表示先算加法吗?
(2)同桌讨论。
师:你们想在“10-2+3”中添上什么符号?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一些学困生的讨论之中。(3)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如有的可能在2+3的下面画线,有的可能画框,有的可能画圆,有的可能画括号等。
(4)抽象概括。
将同学们所有表示的方法都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在肯定大家想象力的同时,指出如果每个人一个符号,太乱了,而且不是自己说明,别人还不知道这个符号的作用,所以,数学家选定了“()”,这个符号叫“小括号”,它的作用就是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预设
认识小括号的意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同时经过老师的抽象概括,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3.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师:带着下面的问题阅读教材,看谁回答得最好。
(1)根据情境图说说10-2-3=5表示什么意思,10-(2+3)=5表示什么意思。(2)10-2-3=5和10-(2+3)=5在计算时的区别是什么?不明白的同学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出示课堂活动卡)
(3)例题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我们前面游戏中的思路一致吗?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一些学困生。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的再次交流,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更重要的是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理念,让一些学困生在充分的交流中真正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第三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小学一年级《小括号》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小括号》教学设计
庙渠小学
教师 : 路明
2017.6.9.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号里算小括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
3. 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教学准备: 10个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7-5,这道题有()法,又有()法。要先算(),再算()。2.40-6+4,这道题既里有()法,又有()法,先算(),再算()。3.说说计算过程:
4+3+3=
5+0+3= 3+4+9=
3+2+1=
9-3-4=
10-3+7= 10+5-2=
7-0-6=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每位同学的桌子上有10个五角星,剪掉2个,再剪掉3个分。2.动手操作,确定解题思路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的过程
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几个五角星? 师:要求“还剩多少个五角星”,你打算怎样计算?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第二种思路:先算一共送给几个,再算还剩几个。3.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吗?请你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
师:按照“先算一共剪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的思路,该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怎样列式先算2+3呢? 小结:看来,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这里添上个符号,说明你要表达的意思。4.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师: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吗? 试一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标法:在2+3下面画一条线表示先算。
把2+3用方框框起来表示先算。
把2+3用括号括起来表示先算。·····(2)认识小括号,感受优越性
组织学生说说感受,用一个统一的符号来表示。
揭示“小括号”板书课题。(3)使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师:将算式10—2+3加上小括号,再让学生说说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
(4)总结提升,明确小括号意义
师: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3-4+5=
7+7-6= 13-(4+5)=
7+(7-6)=
(三)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第3题
先说清图意,再列式计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小括号,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小括号,而且还能利用小括号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你们真了不起!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第四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第十课时 小括号
第十课时 小括号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小括号,初步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正确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1、能准确判断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
3、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卡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5+3+7= 20-2-5= 18+2-6= 19-8+4=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引导学生总结出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2、教学例2。
⑴出示投影图:看图你能知道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⑵学生动手操作:4人一组剪五角星。
边剪边想一想:怎样算出还剩几个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① 从10个里面去掉2个,再去掉3个,剩下5个。② 把2个和3个合起来一共是5个,再从10个里面一起去掉5个,还剩5个。
③ 怎样列算式呢? 第一种算法:先算10减2,再减3。
第二种算法:计算中要先计算2+3,但这一步在后面,这就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因此要在先计算的这一步加上一个小括号。板书课题:“小括号”
师生共同根据小括号的作用,列出两种算法的算式。
10-2-3= 10-(2+3)= ⑷ 引导学生计算。
10-2-3= 先算10-2=8,再算8-3=5。(板书结果)10-(2+3)= 先算2+3=5,再算10-5=5。(板书结果)
(三)知识应用
1、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12-5+4= 14-9-3= 12-(5+4)= 14-(9-3)= 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帮小动物找车厢(连一连)。
3、找朋友。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七
一、第1题或第2题。
二、第4题或第8题。
第五篇: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认识钟表 (8)
《认识钟表》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说个谜语。滴答 滴答 滴答,会走 没有 腿,会说 没有 嘴,它会 告诉我们,什么 时候 起,什么 时候 睡。
师:同学们,你们猜,这是什么啊?(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交流自己的关于钟表、时间的生活经验。
2、认识钟面
学生拿钟面看一看,拨一拨,玩一玩。
3、交流发现,说说钟表的作用。
4、教师小结。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小明的一天: 师:小明几点起床? 几点上学? 几点上课? 几时吃午饭? 几时放学? 几时睡觉?
生:小明是6时起床,7:30去上学,8:00上课,11:30吃午饭,4:00放学,9:30睡觉的。
四、及时达标
1、完成教材的自主练习第1题,填一填。点名回答,表扬回答对的同学。
2、完成教材的自主练习第3题,填一填。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并利用图中所提供的时间信息,然后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
五、当堂达标
1、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第四题,你拨我说。分组完成,小组轮流展示。
2、完成教材自主练习第五题。
读出三个时钟的时间,让学生按时间顺序编一个故事。
六、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长针
短针 分针
时针
指着12
指着几就是几时 指着6
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靠近12(在左或在右)
接近几就是大约几时
八、课后方思
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课堂上呈现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如说说生活中小朋友升国旗、吃午饭、踢足球的时刻,说说自己早上起床、晚上睡觉的时刻等等。
2、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识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正好7时”和“大约7时”,还有两个10时,这些都是可以设置认知冲突的素材。设计中紧紧抓住了这样的教学资源,巧妙设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