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城乡共建工作总结(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4:1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盘水城乡共建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盘水城乡共建工作总结》。

第一篇:六盘水城乡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城乡建设工作总结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本届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响亮口号,它反映的是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生活、和谐人居环境的积极诉求。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难免引发诸如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多方面问题。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正在于协调和化解这些矛盾,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2010年上半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切实履行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职能,各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双创双建”活动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今年工作的重心,活动所体现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努力建设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理念与该局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思路不谋而合。上半年,该局在市区人口稠密地段设置了20个监控纠违小组、20个文明监督岗,共纠正和教育不文明行为8000余人次,清理流动摊点15100个,查处占道经营7159起、店外店经营1670起,清除野广告11万条,纠正乱停乱放车辆7000余辆,设置了42处220个临时停车车位,整治了市中心区130个洗车场。通过专项治理与日常巡管,流动摊点、马路市场和沿街野广告乱贴乱画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投资54.1万元修建大小垃圾房67座、安装果皮箱500个,粉刷建筑工地围墙14800平方米,制作公厕、中转站标识牌40个,新建垃圾清运点(池)100个,中心城区垃圾入池率达到90%以上;明确16小时清扫保洁工作制,清扫保洁实行“一扫常保”工作制和“五净”、“五无”清扫保洁质量标准;按《公共厕所考核奖惩办法》,将中心城区31座公厕全部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严格按照填埋工艺和处置技术做好生活垃圾填埋、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共填埋生活垃圾6.48万吨,处置医疗废物222.48吨。在市政管理方面,该局在市区安装了景观灯3820串、伞花型钢架景观灯5套,悬挂中国结1700个、灯笼3600对;安装路灯灯具67套,拆换凉都大道破损灯具232套,维修路灯4000余处;维修井盖98套(块)、雨篦子104套(块)、沟盖板2块、花池道牙84米、人行道板250平方米。

水城河的综合治理是凉都市民关注的城市热点问题之一。今年以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修复水城河龙井桥段损坏花板16块、拆除损坏灯杆8根,维修水城河广场段河道两侧护栏24根,清除河内卫生死角7处、清运河道两岸垃圾25余吨、打捞河内漂浮物58余吨、清除河内杂草100平方米,制止不文明行为1274余起,日常提放翻坝80余次。

城市基础设施各个工程项目也正在紧张实施中。人民路改造工程已完成道路路基层、雨污管网安装等工程,工程量完成75 %;水西路与麒麟路改造工程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沃尔玛商场与新世纪广场人行地下通道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凉都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已完成竞争性谈判工作,投融资合同正在商谈中;六枝特区、盘县红果、盘县城关、水城县双水新区、钟山区德坞五个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已基本完成,部分工程

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六枝特区、盘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已基本完成,将组织竣工申请验收;六枝特区供水扩建工程已完成部分基础工程及设备采购、安装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六枝特区中心城区配水管网工程已完成管网建设20200米,目前正在进行高位水池和遥测遥控系统建设;盘县县城城市路网建设工程已完成部分土石方及管线安装工程。

城市管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个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构建人与城市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在悄然改变,未来的凉都会更加靓丽、和谐,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将为之而自豪。

第二篇: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

况通报

区政协常委会: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如下,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于2000年至2002年试点,2003年全面启动,2004年后逐步推进重心下移,丰富社区内涵,深入探索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着力解决社区建设疑难问题,全面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作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找准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常听取社区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重大问题,并与各街道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精神,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均按要求认真落实。同时,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社区工作”、“机关党员回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等制度,全面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作,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几年来,先后出台社区建设指导性文件30余份,赋予社区组织30余项职权,建立、完善社区组织职责、制度40余项,不断规范社区建设工作。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经深入调研后,对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区委书记挂帅,区政府区长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在区委办设立常设机构——社区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力度。

(二)健全网络、培育队伍,夯实社区建设组织基础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各街道均设立了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核定了人员编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先后对45个居委会、13个“城中村”进行整合,并设置城市社区50个。各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建立完善了议事协商委员会及工、青、妇、老、残等群团组织;推选、明确了居民小组长和楼(院)长;部分社区通过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调动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基本健全了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确保了社区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为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区政府2003年出台了《钟山区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暂行规定》,200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2007年将区直机关14名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下派到社区锻炼,4个街道和月照乡也先后下派了121人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

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对社区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组织和指导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居委会成员。同时,对新当选的社区主任进行了培训,不断提升社区主任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 区政府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始终注重保证社区建设工作经费。2003年、2005

年,先后两次调整社区办公经费和干部工作津贴财政保底标准,使社区干部月工作津贴从60至80元提高到400至500元,社区年办公经费从216元提高到6000至8000元。1999年以来,四次将改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列为政府实事进行办理,先后购(建)了10个社区办公用房,区、街两级每年支付社区办公用房租金20余万元,妥善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2001年至2003年,投入社会福利资金200万元,并向社会融资200余万元,兴办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星光老年之家”15处;2004年至2006年,争取到国债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60万元,区级投入330余万元,建设了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目前,全区50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得到落实,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四)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打造为民服务工作亮点

1、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社区公共管理功能。以规范居民小区楼栋管理为切入点,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相关部门和镇乡街道联动,开展综合执法,并号召广大市民和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对社区内脏乱突出区域、突出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整治。一是针对社区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存在管理盲区等问题,着手理顺市中心区城市管理体制,在大幅度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发展壮大环卫工人队伍,强化城市社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城管执法职能,从区城管局下划城管队员96人与各街道机关抽调人员共同组成街道城管中队,并招聘121名“4050”人员作为城管协勤员充实社区城管工作力量。同时,将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环卫收费、划线停车收费等交由街道、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城管和环卫工作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针对专业市场少与占道经营多的突出矛盾,按照“堵疏结合”和规范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划定临时摊点,设置“农户自产蔬菜销售点”5处,免费为城郊菜农提供经营场地,进行集中规范管理,有效缓解市中心区占道经营问题。三是针对我区老(旧)住宅小区多、基础设施差、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化与居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途径与办法,着力破解老(旧)住宅小区(院落)管理难局。

2、着眼于保障居民生活安定,增强社区安全稳定功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的有关精神,区、街、社区、驻社区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抓好综治责任落实。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并实现“一区一警”(其中,10个社区实现“一区二警”);40个社区配备了警务协勤员;49个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巡逻队员1100人;2007年起,又从“4050”人员中选聘了50名社区综治员,充实各社区综治创安力量;各社区辖区内单位、居民小区(院落)均落实了守护人员,有条件的单位还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

3、着眼于居民生活需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社区服务业进行了规范和扶持。全区共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15个、服务站27个、服务基地3个,非公有制志愿者队伍6支,巾帼志愿服务小组48个,其它社区志愿服务队伍89支,志愿者总数2万余人,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次。区府路等4个社区与驻区部队开展了军(警)民共建示范社区活动,社区拥军服务进一步强化。民政优抚、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建成社区“星光老年之家”15处、老年公寓1所、“慈善超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个,社区服务网点62处,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7个。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或社区服务网点面向居民普遍开展了计生、诊疗、健身、劳动就业、小教幼托等服务。

4、着眼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社区文体功能。落实“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健全完善了社区学习基地和宣传载体,建成社区市民学校41处、设置社区宣传栏101块。市中心区居民群众600余人自发组成社区文艺队伍21支,经常性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区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科普宣传和居民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

5、着眼于安居乐业,增强社区保障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社区公益性工作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并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业务进社区。二是大力开展社区救助解困服务。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家庭,办理“农转非”后,与城市居民低收入家庭同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区、街、社区三级均设立捐赠接收组织,定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并通过组建“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等构建社区居民守望相助的平台,为社区贫困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全面推进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发展,进一步强化社区保障功能。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经济脆弱,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

区、街两级财政紧张,经费困难,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区组织普遍无自办经济实体,缺乏自给造血功能。社区干部报酬低、待遇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还没有得到落实,导致社区组织难以留住人才,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效率较低。2005年底招考并充实到社区的20名社区工作者因嫌报酬低、待遇差,已有13人相继另谋职业。全区50个城市社区,有办公用房的仅15个,其余35个社区靠租、借房屋办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社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科普宣传、城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二)部分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对城市社区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推进社区建设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仍存在“社区建设是某个部门的事”等错误认识。在指导社区工作过程中,相互间信息不通、协调不够、配合不好,习惯于像过去一样给居委会下指标、派任务,相应的职能、权利和经费却没有明确兑现。社区在工作方式上基本是按政府的指令行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考核及评比等活动上,对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利益需求无暇顾及。多数居民没有融入到社区中,更没有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社区干部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缺乏稳定的用人机制 随着工作量加大,规范要求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全区149名社区党支部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9人,占46.3%,295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4人,占48.8%。二是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不适应。面对日益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和日趋丰富的居民服务需求,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好。三是工作思路和方式不适应。部分社区干部是从社区整合前的村、居委会岗位上过渡来的,普遍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仅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和盲目应付工作。街道下派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的同志调整交流频繁,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

(四)社区服务业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服务职能薄弱

社区普遍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缺少服务实体,大多数社区没有服务

平台;有关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研究较少,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04年区民政局联合工商、税务、房管等十一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社区组织发展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属市级垂管部门执行,故未落到实处。

同时,社区组织对社区服务及其管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较低;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社区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少,缺乏完善的服务和管理网络。社区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服务数量少、项目单一。

(五)企业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矛盾和困难较大

我区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工矿企业的单位型社区(即平常所说的企业社区)比重较大。社区整合前,全区65个居委会中,单位型居委会占了41个,按规定,这些企业居委会由所在企业负责解决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人员报酬,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工作。目前,5个镇、乡仍有16个企业居委会未整合为社区;中心城区隶属于水钢的9个企业社区因相对独立和封闭,也未进行实质性整合,仅简单地在原居委会基础上翻牌而成。造成的后果,一是企业社区(居委会)干部配备不足,素质偏低,经费短缺,基层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二是由于企业社区(居委会)人事、财务权均在所属企业,居委会多听命于企业组织,而这些组织不具备指导其工作的能力;政府部门具有指导工作的能力,但由于未能提供财、物支持,而缺乏话语权。同时,企业社区(居委会)及所属企业也不愿接管其辖区周边或辖区内与企业职工、家属混居的其他居民,致使部分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设立居委会条件的乡镇散居居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无人服务状态。个别乡镇地方居委会辖区居民人口虽少,但过于分散,造成居委会辖区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

(六)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度不高

受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社区管理观念落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关心不够,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不高,自下而上的自治要求不足,社区归属感十分薄弱。一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在工作中以方案为导向,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和社区归属感未得到较好的培养,自治观念淡薄。二是社区干部普遍缺乏深入宣传教育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在激发、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对居委会工作的认可度以及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繁忙,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无暇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社区无偿提供给居民的图书室、棋牌室、市民学校等设施利用率较低,客观上阻滞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大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城市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和指导作用,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居务公开和居民自治。二是本级加大投入并适时提请建立市级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多方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补贴,落实房地产开发商支持社区建房政策等,着力解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不足和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三是对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情况进行清理,坚持“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有序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并及时清除部门强加给社区的不合理负担,使社区组织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五是大力促进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与企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推进社区主导型物管工作发展,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六是深

入调研,适时提出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完善社区服务业扶持推动政策,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同时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等的工作建议、措施或办法,并力促落实。七是大力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同时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篇: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

况通报

区政协常委会: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如下,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于2000年至2002年试点,2003年全面启动,2004年后逐步推进重心下移,丰富社区内涵,深入探索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着力解决社区建设疑难问题,全面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作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找准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常听取社区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重大问题,并与各街道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精神,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均按要求认真落实。同时,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社区工作”、“机关党员回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等制度,全面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作,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几年来,先后出台社区建设指导性文件30余份,赋予社区组织30余项职权,建立、完善社区组织职责、制度40余项,不断规范社区建设工作。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经深入调研后,对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区委书记挂帅,区政府区长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在区委办设立常设机构——社区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力度。

(二)健全网络、培育队伍,夯实社区建设组织基础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各街道均设立了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核定了人员编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先后对45个居委会、13个“城中村”进行整合,并设置城市社区50个。各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建立完善了议事协商委员会及工、青、妇、老、残等群团组织;推选、明确了居民小组长和楼(院)长;部分社区通过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调动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基本健全了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确保了社区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为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区政府2003年出台了《钟山区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暂行规定》,200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2007年将区直机关14名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下派到社区锻炼,4个街道和月照乡也先后下派了121人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

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对社区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组织和指导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居委会成员。同时,对新当选的社区主任进行了培训,不断提升社区主任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 区政府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始终注重保证社区建设工作经费。2003年、2005

年,先后两次调整社区办公经费和干部工作津贴财政保底标准,使社区干部月工作津贴从60至80元提高到400至500元,社区年办公经费从216元提高到6000至8000元。1999年以来,四次将改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列为政府实事进行办理,先后购(建)了10个社区办公用房,区、街两级每年支付社区办公用房租金20余万元,妥善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2001年至2003年,投入社会福利资金200万元,并向社会融资200余万元,兴办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星光老年之家”15处;2004年至2006年,争取到国债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60万元,区级投入330余万元,建设了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目前,全区50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得到落实,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四)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打造为民服务工作亮点

1、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社区公共管理功能。以规范居民小区楼栋管理为切入点,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相关部门和镇乡街道联动,开展综合执法,并号召广大市民和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对社区内脏乱突出区域、突出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整治。一是针对社区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存在管理盲区等问题,着手理顺市中心区城市管理体制,在大幅度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发展壮大环卫工人队伍,强化城市社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城管执法职能,从区城管局下划城管队员96人与各街道机关抽调人员共同组成街道城管中队,并招聘121名“4050”人员作为城管协勤员充实社区城管工作力量。同时,将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环卫收费、划线停车收费等交由街道、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城管和环卫工作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针对专业市场少与占道经营多的突出矛盾,按照“堵疏结合”和规范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划定临时摊点,设置“农户自产蔬菜销售点”5处,免费为城郊菜农提供经营场地,进行集中规范管理,有效缓解市中心区占道经营问题。三是针对我区老(旧)住宅小区多、基础设施差、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化与居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途径与办法,着力破解老(旧)住宅小区(院落)管理难局。

2、着眼于保障居民生活安定,增强社区安全稳定功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的有关精神,区、街、社区、驻社区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抓好综治责任落实。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并实现“一区一警”(其中,10个社区实现“一区二警”);40个社区配备了警务协勤员;49个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巡逻队员1100人;2007年起,又从“4050”人员中选聘了50名社区综治员,充实各社区综治创安力量;各社区辖区内单位、居民小区(院落)均落实了守护人员,有条件的单位还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

3、着眼于居民生活需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社区服务业进行了规范和扶持。全区共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15个、服务站27个、服务基地3个,非公有制志愿者队伍6支,巾帼志愿服务小组48个,其它社区志愿服务队伍89支,志愿者总数2万余人,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次。区府路等4个社区与驻区部队开展了军(警)民共建示范社区活动,社区拥军服务进一步强化。民政优抚、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建成社区“星光老年之家”15处、老年公寓1所、“慈善超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个,社区服务网点62处,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7个。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或社区服务网点面向居民普遍开展了计生、诊疗、健身、劳动就业、小教幼托等服务。

4、着眼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社区文体功能。落实“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健全完善了社区学习基地和宣传载体,建成社区市民学校41处、设置社区宣传栏101块。市中心区居民群众600余人自发组成社区文艺队伍21支,经常性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区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科普宣传和居民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

5、着眼于安居乐业,增强社区保障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社区公益性工作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并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业务进社区。二是大力开展社区救助解困服务。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家庭,办理“农转非”后,与城市居民低收入家庭同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区、街、社区三级均设立捐赠接收组织,定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并通过组建“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等构建社区居民守望相助的平台,为社区贫困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全面推进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发展,进一步强化社区保障功能。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经济脆弱,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

区、街两级财政紧张,经费困难,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区组织普遍无自办经济实体,缺乏自给造血功能。社区干部报酬低、待遇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还没有得到落实,导致社区组织难以留住人才,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效率较低。2005年底招考并充实到社区的20名社区工作者因嫌报酬低、待遇差,已有13人相继另谋职业。全区50个城市社区,有办公用房的仅15个,其余35个社区靠租、借房屋办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社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科普宣传、城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二)部分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对城市社区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推进社区建设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仍存在“社区建设是某个部门的事”等错误认识。在指导社区工作过程中,相互间信息不通、协调不够、配合不好,习惯于像过去一样给居委会下指标、派任务,相应的职能、权利和经费却没有明确兑现。社区在工作方式上基本是按政府的指令行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考核及评比等活动上,对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利益需求无暇顾及。多数居民没有融入到社区中,更没有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社区干部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缺乏稳定的用人机制 随着工作量加大,规范要求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全区149名社区党支部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9人,占46.3%,295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4人,占48.8%。二是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不适应。面对日益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和日趋丰富的居民服务需求,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好。三是工作思路和方式不适应。部分社区干部是从社区整合前的村、居委会岗位上过渡来的,普遍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仅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和盲目应付工作。街道下派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的同志调整交流频繁,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

(四)社区服务业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服务职能薄弱

社区普遍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缺少服务实体,大多数社区没有服务

平台;有关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研究较少,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04年区民政局联合工商、税务、房管等十一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社区组织发展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属市级垂管部门执行,故未落到实处。

同时,社区组织对社区服务及其管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较低;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社区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少,缺乏完善的服务和管理网络。社区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服务数量少、项目单一。

(五)企业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矛盾和困难较大

我区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工矿企业的单位型社区(即平常所说的企业社区)比重较大。社区整合前,全区65个居委会中,单位型居委会占了41个,按规定,这些企业居委会由所在企业负责解决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人员报酬,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工作。目前,5个镇、乡仍有16个企业居委会未整合为社区;中心城区隶属于水钢的9个企业社区因相对独立和封闭,也未进行实质性整合,仅简单地在原居委会基础上翻牌而成。造成的后果,一是企业社区(居委会)干部配备不足,素质偏低,经费短缺,基层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二是由于企业社区(居委会)人事、财务权均在所属企业,居委会多听命于企业组织,而这些组织不具备指导其工作的能力;政府部门具有指导工作的能力,但由于未能提供财、物支持,而缺乏话语权。同时,企业社区(居委会)及所属企业也不愿接管其辖区周边或辖区内与企业职工、家属混居的其他居民,致使部分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设立居委会条件的乡镇散居居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无人服务状态。个别乡镇地方居委会辖区居民人口虽少,但过于分散,造成居委会辖区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

(六)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度不高

受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社区管理观念落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关心不够,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不高,自下而上的自治要求不足,社区归属感十分薄弱。一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在工作中以方案为导向,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和社区归属感未得到较好的培养,自治观念淡薄。二是社区干部普遍缺乏深入宣传教育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在激发、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对居委会工作的认可度以及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繁忙,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无暇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社区无偿提供给居民的图书室、棋牌室、市民学校等设施利用率较低,客观上阻滞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大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城市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和指导作用,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居务公开和居民自治。二是本级加大投入并适时提请建立市级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多方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补贴,落实房地产开发商支持社区建房政策等,着力解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不足和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三是对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情况进行清理,坚持“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有序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并及时清除部门强加给社区的不合理负担,使社区组织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五是大力促进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与企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推进社区主导型物管工作发展,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六是深

入调研,适时提出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完善社区服务业扶持推动政策,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同时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等的工作建议、措施或办法,并力促落实。七是大力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同时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篇: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

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

况通报

区政协常委会: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如下,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区社区建设工作于2000年至2002年试点,2003年全面启动,2004年后逐步推进重心下移,丰富社区内涵,深入探索社区建设工作新机制,着力解决社区建设疑难问题,全面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作法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找准推进社区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基层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经常听取社区建设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重大问题,并与各街道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精神,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均按要求认真落实。同时,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街道”创建活动,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社区工作”、“机关党员回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等制度,全面构建党政领导,部门协作,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几年来,先后出台社区建设指导性文件30余份,赋予社区组织30余项职权,建立、完善社区组织职责、制度40余项,不断规范社区建设工作。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经深入调研后,对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由区委书记挂帅,区政府区长和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在区委办设立常设机构——社区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力度。

(二)健全网络、培育队伍,夯实社区建设组织基础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各街道均设立了社区建设办公室并核定了人员编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先后对45个居委会、13个“城中村”进行整合,并设置城市社区50个。各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居民委员会,建立完善了议事协商委员会及工、青、妇、老、残等群团组织;推选、明确了居民小组长和楼(院)长;部分社区通过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调动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基本健全了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确保了社区建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为优化社区干部结构,区政府2003年出台了《钟山区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暂行规定》,200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2007年将区直机关14名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下派到社区锻炼,4个街道和月照乡也先后下派了121人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

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对社区进行了居委会换届选举,组织和指导居民群众和社区成员代表选举产生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的居委会成员。同时,对新当选的社区主任进行了培训,不断提升社区主任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 区政府在财力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始终注重保证社区建设工作经费。2003年、2005

年,先后两次调整社区办公经费和干部工作津贴财政保底标准,使社区干部月工作津贴从60至80元提高到400至500元,社区年办公经费从216元提高到6000至8000元。1999年以来,四次将改善社区办公用房问题列为政府实事进行办理,先后购(建)了10个社区办公用房,区、街两级每年支付社区办公用房租金20余万元,妥善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2001年至2003年,投入社会福利资金200万元,并向社会融资200余万元,兴办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星光老年之家”15处;2004年至2006年,争取到国债资金500万元、市级配套60万元,区级投入330余万元,建设了17个社区服务中心(站)。目前,全区50个社区办公用房基本得到落实,并配备了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

(四)充实内涵、完善体系,打造为民服务工作亮点

1、着眼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社区公共管理功能。以规范居民小区楼栋管理为切入点,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相关部门和镇乡街道联动,开展综合执法,并号召广大市民和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对社区内脏乱突出区域、突出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整治。一是针对社区城市管理能力薄弱、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存在管理盲区等问题,着手理顺市中心区城市管理体制,在大幅度提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发展壮大环卫工人队伍,强化城市社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城管执法职能,从区城管局下划城管队员96人与各街道机关抽调人员共同组成街道城管中队,并招聘121名“4050”人员作为城管协勤员充实社区城管工作力量。同时,将居民小区(院落)和小街小巷环卫收费、划线停车收费等交由街道、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城管和环卫工作责、权、利相统一。二是针对专业市场少与占道经营多的突出矛盾,按照“堵疏结合”和规范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划定临时摊点,设置“农户自产蔬菜销售点”5处,免费为城郊菜农提供经营场地,进行集中规范管理,有效缓解市中心区占道经营问题。三是针对我区老(旧)住宅小区多、基础设施差、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物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组织开展了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化与居民自我服务相结合的途径与办法,着力破解老(旧)住宅小区(院落)管理难局。

2、着眼于保障居民生活安定,增强社区安全稳定功能。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的有关精神,区、街、社区、驻社区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抓好综治责任落实。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并实现“一区一警”(其中,10个社区实现“一区二警”);40个社区配备了警务协勤员;49个社区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巡逻队员1100人;2007年起,又从“4050”人员中选聘了50名社区综治员,充实各社区综治创安力量;各社区辖区内单位、居民小区(院落)均落实了守护人员,有条件的单位还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治安防范体系。

3、着眼于居民生活需求,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社区服务业进行了规范和扶持。全区共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15个、服务站27个、服务基地3个,非公有制志愿者队伍6支,巾帼志愿服务小组48个,其它社区志愿服务队伍89支,志愿者总数2万余人,每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次。区府路等4个社区与驻区部队开展了军(警)民共建示范社区活动,社区拥军服务进一步强化。民政优抚、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共建成社区“星光老年之家”15处、老年公寓1所、“慈善超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个,社区服务网点62处,新建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7个。各社区服务中心(站)或社区服务网点面向居民普遍开展了计生、诊疗、健身、劳动就业、小教幼托等服务。

4、着眼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社区文体功能。落实“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健全完善了社区学习基地和宣传载体,建成社区市民学校41处、设置社区宣传栏101块。市中心区居民群众600余人自发组成社区文艺队伍21支,经常性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区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科普宣传和居民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

5、着眼于安居乐业,增强社区保障功能。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统筹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社区公益性工作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并积极推动养老保险业务进社区。二是大力开展社区救助解困服务。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家庭,办理“农转非”后,与城市居民低收入家庭同等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并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区、街、社区三级均设立捐赠接收组织,定期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并通过组建“爱心超市”、“慈善超市”等构建社区居民守望相助的平台,为社区贫困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全面推进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等工作发展,进一步强化社区保障功能。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经济脆弱,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

区、街两级财政紧张,经费困难,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社区组织普遍无自办经济实体,缺乏自给造血功能。社区干部报酬低、待遇差,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还没有得到落实,导致社区组织难以留住人才,工作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效率较低。2005年底招考并充实到社区的20名社区工作者因嫌报酬低、待遇差,已有13人相继另谋职业。全区50个城市社区,有办公用房的仅15个,其余35个社区靠租、借房屋办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社区内各类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科普宣传、城管环卫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二)部分职能部门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对城市社区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在城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把推进社区建设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仍存在“社区建设是某个部门的事”等错误认识。在指导社区工作过程中,相互间信息不通、协调不够、配合不好,习惯于像过去一样给居委会下指标、派任务,相应的职能、权利和经费却没有明确兑现。社区在工作方式上基本是按政府的指令行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考核及评比等活动上,对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利益需求无暇顾及。多数居民没有融入到社区中,更没有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驻社区单位资源共享利用率不高,社区居民自治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社区干部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缺乏稳定的用人机制 随着工作量加大,规范要求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全区149名社区党支部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9人,占46.3%,295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44人,占48.8%。二是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不适应。面对日益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和日趋丰富的居民服务需求,部分社区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好。三是工作思路和方式不适应。部分社区干部是从社区整合前的村、居委会岗位上过渡来的,普遍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仅片面理解、机械执行和盲目应付工作。街道下派到社区任职或协助工作的同志调整交流频繁,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连续性。

(四)社区服务业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服务职能薄弱

社区普遍缺乏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完备的服务网络,缺少服务实体,大多数社区没有服务

平台;有关单位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研究较少,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04年区民政局联合工商、税务、房管等十一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社区组织发展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扶持政策属市级垂管部门执行,故未落到实处。

同时,社区组织对社区服务及其管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较低;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发展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有效机制;社区服务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少,缺乏完善的服务和管理网络。社区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化、简单化阶段,服务数量少、项目单一。

(五)企业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矛盾和困难较大

我区是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工矿企业的单位型社区(即平常所说的企业社区)比重较大。社区整合前,全区65个居委会中,单位型居委会占了41个,按规定,这些企业居委会由所在企业负责解决办公场所、办公经费和人员报酬,政府部门负责指导工作。目前,5个镇、乡仍有16个企业居委会未整合为社区;中心城区隶属于水钢的9个企业社区因相对独立和封闭,也未进行实质性整合,仅简单地在原居委会基础上翻牌而成。造成的后果,一是企业社区(居委会)干部配备不足,素质偏低,经费短缺,基层管理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二是由于企业社区(居委会)人事、财务权均在所属企业,居委会多听命于企业组织,而这些组织不具备指导其工作的能力;政府部门具有指导工作的能力,但由于未能提供财、物支持,而缺乏话语权。同时,企业社区(居委会)及所属企业也不愿接管其辖区周边或辖区内与企业职工、家属混居的其他居民,致使部分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设立居委会条件的乡镇散居居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无人服务状态。个别乡镇地方居委会辖区居民人口虽少,但过于分散,造成居委会辖区面积过大,不便于管理。

(六)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度不高

受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影响,社区管理观念落后,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知和关心不够,社区居民市民化程度不高,自下而上的自治要求不足,社区归属感十分薄弱。一是由于当前的社区建设工作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在工作中以方案为导向,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自助互助精神、集体合作能力和社区归属感未得到较好的培养,自治观念淡薄。二是社区干部普遍缺乏深入宣传教育和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在激发、调动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对居委会工作的认可度以及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由于工作繁忙,多数青年和中年人无暇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社区无偿提供给居民的图书室、棋牌室、市民学校等设施利用率较低,客观上阻滞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全面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大城市社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城市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和指导作用,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居务公开和居民自治。二是本级加大投入并适时提请建立市级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多方争取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补贴,落实房地产开发商支持社区建房政策等,着力解决社区办公、服务设施不足和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三是对部门工作进社区的情况进行清理,坚持“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有序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并及时清除部门强加给社区的不合理负担,使社区组织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五是大力促进小区物业管理业主自治与企业化运作的有机结合,推进社区主导型物管工作发展,进一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六是深

入调研,适时提出并提请上级有关部门完善社区服务业扶持推动政策,拓展社区服务项目,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同时改革社区管理机制,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等的工作建议、措施或办法,并力促落实。七是大力加强社区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工作队伍,同时加大社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五篇:城乡共建工作总结

城乡共建工作总结

自2009年9月以来,市人事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号召,局党组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深入结对共建单位----鄂州市经济开发区旭光村开展互联共建活动,工作专班从制定帮扶计划、丰富共建内容、理清发展思路和健全帮扶机制着手,结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市人事局把“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是成立了机构。局党组高度重视,不仅及时印发了局结对共建的工作方案,还成立了局“结对共建”领导小组,由局长方明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驻村工作队,由许碧峰副局长任队长,随着活动深入开展,对驻村工作队人员做出了适时调整,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8人。局党组要求驻村工作队员要与单位的工作脱钩,在时间上坚持每天到村,实行到村工作签到制;在工作上,要把结对共建活动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责任要到位,情况要摸清,工作要仔细,与对方联系要紧密,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切切实实抓好抓实;在纪律上,要求驻村工作与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能给村增添任何负担,将结对共建情况与公务员考核、科室评优相结合。二是局领导身先士卒。局长方明多次深入旭光村了解结对共建工作进展情况,并带着百里长港培训基地、农民创业园和村级综合服务大厅建设三个项目,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邵汉生厅长进行了专题汇报;还结合厅市共建内容,邀请了省人社厅领导到对口扶贫的旭光村进行实地指导。去年十月、十一月,省厅副巡视员廖兴无、副厅长胡新时分别来到旭光村,就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表示省厅将尽全力对该村进行扶持。三是全局上下联动。人事局多次召开全局党员干部大会,要求举全局之力搞好结对共建工作,局党组召开了五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结对共建工作,要求各科室要根据自身职能制定帮助旭光村发展的工作目标;并从局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10万元用于旭光村结对共建工作;实行“一对一”的结对方式,即局领导每人帮扶一名贫困党员,局十个科室分别帮扶村的十个小组,并签订了结对帮扶工作责任状。

二、专班推进,工作有序。按照“机关党员受教育,基层群众得实惠,党建工作上台阶,科学发展见成效”结对共建的工作目标,市人事局驻旭光村工作队根据局党组的要求,共建工作实行倒安排,从“六抓六促”着手,保障了共建事项不偏不倚,不重不漏,有条不紊地推进。

一是抓领导班子建设,促进村党组织执政能力水平提高。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启动后,市人事局全面指导旭光村的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制定了《旭光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协助村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编发了十余期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简报,并多次深入十个村民小组分别征求意见,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党员干部全覆盖,村组全覆盖,村民代表全覆盖”。针对群众对村委会提出的十五个方面意见,我们协助村委会逐一进行了分解,落实到了具体责任人。例如,为解决目前群众反映的办事流程不清楚等问题,我们驻村工作组多次与村领导进行沟通,两委会决定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大厅。该大厅于去年十一月中旬动工,预计在本月中旬将竣工投入使用,它是我市村级建设的第一个综合功能服务大厅。大厅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等十二项服务内容于一体,将实行办事承诺制、限时制和责任追究制,老百姓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成事,将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和便民为民工作,大大提高村级行政服务效能,使老百姓在旭光村也能真正享受到“政务超市”的服务。驻村工作组还动员全局干部,捐赠科普、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书籍260余册,为该村建起了廉政书屋,每天阅读人数不少于20余人(次),同时还送去了王彦生同志事迹报告音像资料,已播放十余次。此外,协助村委会,为每名村干部建立了干部档案。在结合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市人事局共建专班还着重就旭光村党建工作(如:协助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支部组织生活会、传统教育以及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等)、制度建设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献计献策。

二是抓总体规划的制定,促进旭光村的区位优势发挥。市人事局在对旭光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科学选址、规划集并、配套建设、形成特色”的原则,帮助村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城乡一体化各项建设扎实推进。

三是抓好村庄整治,促进乡村清洁家园美化。协助在全村组织开展“三清”活动、“告别陋习,养成文明”行动,并确立了两个工作重心,即樊川大道沿线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实行政府出资一部分,个人自筹一部分的投资方式,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长港沿线实施修建小游园、改水改厕及道路亮化工程,已改公厕2座,路面正在铺设彩砖,两个小游园建设也即将开工。通过村组整洁,环境治理,旭光村村庄越来越美化,家园越来越靓化,村民素质也不断提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四是抓村级经济壮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协助村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在对农民创业园二期工程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抓好旭光村综合楼及旭光花苑的建设工作。旭光村综合楼项目于2009年12月28日竣工,建筑面积3600 m²,我们协助做好大楼的总体规划,并积极争取省厅对综合大楼的支持。大楼建成后,将对开展劳动服务培训,引导村民积极创业,为村民增收、做大做优村组级经济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优化利用闲置土地资源,2009年12月旭光花苑破土动工,占地面积60余亩,现已完成地质勘探、回填土方、平整土地等基础建设,建成后将吸纳5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促进组级经济发展。五是抓“一对一”结对工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按照局党组要求,人事局认真实行结对工程,局领导多次深入结对贫困党员户了解群众疾苦,各科室有的多达六、七次,经常到结对小组进行沟通,局妇委会专门邀请市妇幼专家,上门为旭光村100余名妇女讲授保健知识,并送去了相关资料120余份。春节前夕人事局将还将进行一次“一对一”慰问活动。目前,我们在该村就农民就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专业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找准了共建工作切入点和结合点。

六是抓部门协调,促进共建工作快速发展。旭光村是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口帮扶村,也是市人事局的共建村,市人事局充分发挥省厅职能优势,积极争取省厅在政策、项目与资金上对旭光村的大力支持,并写出了专题报告,同时主动协调市电力、发改委、民政、社保、劳动等相关部门,争取在政策、信息和资金上给予扶持,把引导农民谋出路、促发展作为工作主线,将争取外力扶持同挖掘内部潜力相结合,形成了省、市、区、村上下联动、共同谋划、同心发展的局面。

三、局村互动,初现成效。

按照市人事局和旭光村的互联共建计划和目标,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帮助共建村找准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共建成效显著。旭光村2009年完成辖区生产总值9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20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招商引资10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910元;新增村民就业63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0人,实现了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有序展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正步入快车道。一是学习实践活动稳步推进。自2009年9月旭光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市人事局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规定动作,纳入旭光村学习实践活动每个阶段验收和开展“回头看”时的必查项目,有序进行指导推进,已顺利完成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任务,整改落实阶段也取得实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对11名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承诺’。主要岗位有:“村务监督岗”、“社会治安维护岗”及“政策宣传岗”,同时健全完善了村党组织一些基本制度,如:“两委”班子述职述廉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便民服务工作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村领导班子成员无违法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党员干部廉政责任落实到人,村务财务公开透明,坚持“一支笔”、“一套帐”的财务工作原则,收支实行钱帐双代管,组帐村管,村帐区管,严格财务手续和财务管理手续,合理利用资金,科学管理,建立村级理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财领导小组,全村上下无侵害经济发展环境和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村民议事规则,党务、政务公开,消除了群众对干部的猜疑和不信任感。村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促基建、争一流”的工作思路,把村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平时工作的议事日程,着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组织建设,强化组织责任,努力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于党建、经济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扩大党员干部队伍,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全年发展党员2人,预备党员转正1人。

二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在旭光村以往的脏、乱、差现象得到解决,爱国卫生运动普及,投资近50万元铺设了彩砖2000 m,修建了湾组污水管网各1000m,清理了沿河大道的杂树丛草3000余棵,拆除了5个脏乱厕所,新修建垃圾池5个。集中资金修建了高品位的旭光花苑居民小区,清除违规违章建筑20余处,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评执行率100%。沿樊川大道公路旁,共投资20余万元,对十家农户房屋的门面及天顶进行了美化,对门面房的外墙颜色进行了统一“着装“改造,一个“绿色乡村”、“品牌乡村”展现在市民面前。

三是村级经济快速发展。协助旭光村引进资金990万元,建成两栋标准型厂房,使海泽机械等四家企业落户旭光农民创业园。随着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园的形势非常看好,并正在着手创业园的二期建设工程规划。投资370万元的综合楼,已于去年年底竣工,并于今年年初已达成整体出租协议。投资278万元对临街门面房集中统一改造,吸纳了100余名失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是村级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在公共服务方面,合理利用村新建的综合大楼,正在着手开辟百里长港一线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培训、就业、劳务输出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大市场,将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和技术支撑。协助村配备了4台电脑、一台液晶电视和电子显示屏,实现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完善了2个卫生服务室,修建了1个文体活动室,设立了村级廉政书屋。在生活保障方面,争取将旭光村纳入我市首批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村。

即将试运行的旭光村综合服务大厅,集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等十二项服务内容于一体,老百姓办事将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能办成事,将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和便民为民工作,大大提高村级行政服务效能。

总之,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是深入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服务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固本强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的实际行动。在共建活动中,市人事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城带乡、双向互动的基本原则,通过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增强了机关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增进了群众感情,转变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帮助解决了一些基层和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促进了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互联共建是一个长效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临时性的短期行为,下一阶段,市人事局将按照《鄂州市“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实施方案》规定,认真落实元月八日全市结对共建现场推进暨党代表“进万家、结万户、解万难”活动动员会精神,充分发挥人事职能优势,加大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支持力度,更好地为旭光村各项事业发展做好人事人才服务工作,进一步细化互联办法,强化共建措施,借鉴成功经验,努力推动旭光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省城乡一体化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鄂州市人事局 二O一O年元月十日

下载六盘水城乡共建工作总结(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盘水城乡共建工作总结(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盘水社区共建工作总结2(优秀范文5篇)

    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水城军分区《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通知》(市通字〔......

    城乡统筹 互联共建工作总结

    镇2011年度“城乡统筹、互联共建” 工 作 总 结 今年以来,五眼泉镇党委指导各基层党组织紧抓活动契机,强化沟通联系,力争通过城乡统筹共建活动,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落实、社会稳......

    城乡共建总结

    开发区实小、莱河学区、郭村学区、园艺学区 “城乡共建,均衡发展”活动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单县教育局关于在中小学推进“城乡共建、均衡发展”帮扶活动的通知精神,切实推进......

    六盘水劳动服务公司2014年度工作总结

    六盘水劳动服务公司2014年度工作总结 2014年,公司在段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领导和各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协助下,公司班子通过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升了......

    法院城乡牵手,结对共建工作总结

    法院城乡牵手,结对共建工作总结 “城乡牵手结对共建”活动开展以来我院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严格按照《中共赵县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牵手结对共建”活动的实施方案》......

    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工作总结

    “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工作总结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我村2009年与省财政厅的结对共建活......

    市委党校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总结[范文]

    市委党校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总结 从去年六月,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我校与林口乡青山乡利民村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我校一年多结对共建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城乡学校合作共建工作总结2009秋

    城乡学校合作共建工作总结 旌阳区新中学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教学的相互交流、合作、创新,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