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鄌郚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汇报
鄌郚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作汇报
鄌郚镇是山东省政府确立的首批“省级中心镇”,位于昌乐县西南部,西与临朐、南与安丘接壤,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商贾繁荣,历史上是山东半岛地区著名的集贸中心,素有“南鄌北都”之盛誉。目前,鄌郚镇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10.3万人,45个行政村,150个自然村,镇驻地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5万;驻地建成区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硬化面积35.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1万平方米。近年来,鄌郚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环境优美镇、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鄌郚镇有三个产业比较有特色,第一个特色产业是电声乐器产业,这些年来,我们所取得省级特色产业镇、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以及今年刚被市旅游局推荐为首批省级旅游小镇建设单位,都得益于这个产业。目前,全镇乐器及配套加工企业达到83家,产品包括电吉它、电贝司、木吉它、木贝司、音箱、数码钢琴和乐器配件7大系列40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乐器300万把,音箱60万支,乐器配件500万套。第二个是无籽西瓜,鄌郚是无籽西瓜的发源地,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鄌郚是中央特供西瓜基地,现在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鄌郚牌”无籽西瓜是第一批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第三个特色产业是炸药。由潍坊龙海民爆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先后兼并重组了邹平和招远2处炸药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50强、全省第一的民用 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近年来,我们鄌郚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意见,按照“市级亮点镇、省级特色镇、全国知名镇”的方向定位,以农业发展规模化、工业发展园区化、三产发展聚集化、镇村发展集约化为原则,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农业发展规模化。规模化经营农业,使土地资源得以集中,使大型农业机械得以利用,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得以大量推广,使更多的农民脱离土地从事二三产业。截止到目前,我镇共流转土地2.9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6%,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逐步过渡到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田家洼优质西瓜示范基地、泉头西瓜集约化育苗基地、南张金盆地蔬菜示范基地、青上金银花观光采摘园、东山千亩烟方、东宝农业科技示范园等6处规模化农业示范园,脱离土地的群众部分在园区打工,部分直接进入二三产业,改变了农民的从业种类,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人员保障。
2、工业发展园区化。改变过去遍建创业小区的不良习惯,集中规划建设了占地2100亩的鄌郚乐器创业园和占地2000亩的漳河机械加工创业园。通过政策引导和一流的服务,将分散的企业引入园区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和人口聚集优势,既促进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小城镇人口密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工人在镇区购房置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目前,落户鄌郚乐器创业园的企业有8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3、三产发展聚集化。按照统一规划、提升档次、创新发展的思路,统筹发展镇区三产服务业。一是全力推进核心商务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突出功能分区,杜绝“遍地开店”的传统思维,集中推进核心商务区建设,盛唐商业街、南鄌商业街、翰林苑商业街、农信大厦初步构成了鄌郚镇核心商务区,逐步成为安丘、临朐、昌乐三县交界处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二是致力提升接待能力。配合旅游小镇建设,通过引入龙海民爆公司资金,计划在龙海社区东侧投资6000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9层星级酒店,进一步提升镇区接待能力。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以镇区乐器创业园建设为契机,在新规划的乐器创业园内建设综合性办公大楼,引导镇内外劳务公司、骨干企业到创业园内购置写字楼及办公场所,实现总部经济发展与企业、物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另外,镇区内的金融、电信、保险、教育、商贸、零售、餐饮、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良好。
4、镇村发展集约化。按照科学定位、规划先行、集约发展的原则,聘请山东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完成了全镇总体规划修编,将小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产业园区及其它专业规划全部纳入总体规划范畴,实现了城镇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全覆盖。聘请深圳物业国际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了城镇景观规划设计,特别在城镇功能布局、节点建筑、人文景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聘请县规划设计院完成了8个农村社区和1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87%。在建设中严格落实镇规划区“一书三证”管理办法,全面实施“阳光规划”制度。辖区内已建成钟家后沟、于家洼、东刘家沟、盛唐现化花园4处集中居住区,鄌郚社区·龙海花园、翰林苑·教育花园2处集中居住区正在建设中。其中,鄌郚社区·龙海花园社区服务中心和24座连体二层楼基本完工,5座多层住宅楼和社区幼儿园已完成主体工程;翰林苑已开工建设2座沿街商住楼和2座教师公寓。
虽然在城市化过程中,鄌郚镇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土地规模流转还存在一定困难。农民惜地心理严重,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是惜土如命,舍不得把土地流转出来。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二是产业支撑还相当薄弱。鄌郚镇虽然是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又享受出口退税待遇,实际上缴的税收微乎其微,对地方财政贡献不大。三是农民就地城镇化还存在问题。在乐器厂上班的大部工人是镇区及周边村的群众,他们亦工亦农,下班后回家,对购置镇区房屋欲望不大。而边远村庄来打工的群众很少,举家来打工的更少,这就限制了他们在镇区购房置业的欲望。四是资金投入不足。鄌郚镇缺乏财税贡献大的企业,有限的镇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建设投资需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也难以从社会筹集。五是城镇功能不配套。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配套,尤其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镇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投资大、收益少,难以筹措资金,影响城镇建设步伐,制约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六是镇区内村庄改造困难。因镇财力有限,村集体又缺乏资金积累,无力补偿房屋拆迁所造成的损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建设速度。像我镇 的镇区村青上,已改造建设多年,但由于补偿问题,一些老户迟迟不予拆迁,致使规划难以实行,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整体改造和村容村貌。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上级部门与乡镇共同解决。
一要加大财政及金融支持力度。上级财政要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辖区内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道路、给排水、垃圾及污水处理、教育文化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城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维护税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除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上缴部分外,原则上留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中心镇、重点镇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除按国家、省、市政策规定必须保证的支出外,其他支出优先用于本镇基础设施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建设项目以及扶持企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最好优先向中心镇、重点镇倾斜。金融机构要针对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开发建设及产业发展。
二要营造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政策氛围。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启动民间资金,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搞小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公用事业改革,允许特许经营权通过公开竞标获取,提高小城镇供水、排水、环保、环卫等行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要坚持以业兴镇。产业兴城镇强,今年我们重点抓好鄌郚乐器创业园建设,创业园总面积2076亩(启动区783亩,规划发展区1093亩,新建区200亩),项目总投资30亿元,按照国内一流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服务管理,统一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后,全镇乐器生产及配套加工企业可达到180余家,从业人员2万人,年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声乐器产业园,实现非农产业的积聚,从而带动非农产业人口及其家属向城镇积聚,达到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的目的。
四要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经营城镇的良好环境,抓好政府职能定位,从单纯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从管理城镇向经营城镇转变,从人为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用足用活现有发展小城镇的政策,盘活土地资源,经营好镇区内的每一寸土地;优化发展城镇环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全力搭建一流的城镇建设环境。
五要坚持高效率管理。依托镇行政服务组团,全力以赴为镇区内的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提升管理水平,深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城镇管理机制,完善城镇管理办法,以县、镇两支执法队伍为骨干,规范沿街门店经营秩序,在整个城镇管理中实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提升环卫水平和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垃圾处理中心,对镇区垃圾实行“户集、村运、镇处理”。
第二篇:鄌郚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鄌郚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型。我校一直将家庭教育工作列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以家庭为基储以社会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环境,增强了学校教育的合力。现将我校本学年家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了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家庭教育协调员为副组长、级部主任和班主任为成员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学校”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到二次各级家长委员会会议,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动态,商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推荐和意见,协调并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二、拓宽家长学校学习活动途径
1、定期开展家长学校课程。为更好推进家长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有计划地组织家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提高家长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的素质,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交流经验,使家庭教
育与学校教育双基并轨地发展。学校针对学生状况及家教存在的普遍问题,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开课,家长学校以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各类教育法规,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交流良好的育人方法为主要教学资料。家长学校采取文献学习、专家讲座、参观访问、听课、评课、参与活动、参与教改、经验交流、新书介绍、电视论谈、总结表彰等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学形式。教学模式以面授为主,自学为辅,结合专题讨论,提高认识,到达同步教育。
2、让家长走进课堂,加强沟通。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不仅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也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形成家校合力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每次的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将观摩各学科的教学,对学校的教学有了最直接的接触。上课的老师们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当堂掌握并巩固所学的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潜能,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各班还召开了主题班会。孩子们向爸爸妈妈展示了自己各种才能。学校还开辟了专门的教室将学生的科技艺术作品展示给家长们观看。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我们的家长们身临其境,充分感受课改下新课堂的气息,推动学校的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了解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与学校互动,和老师沟通,为架起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心开展家访活动。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督促教师做好家访工作,每学期至少要进行一次统一家访,并做好家访登记表。此外,我校要求各班级建立了QQ群、微信群,学校有固定的网站专栏进行家校互动,从而加深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促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4、“爱心家庭、书香家庭”活动。结合学校“书香校园”活动,我们不仅仅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该项活动,还发出倡议,与家庭联合,共同搞好“书香家庭”活动。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班级创建了图书角,开发了校本课外阅读教材《小星星》,鼓励家庭创建图书架,形成“书香家庭”,还进行“书香家庭”评比,使家长、学生都参与到读书的行列中来,营造了家校读书氛围,培养了学生读书习惯,提升了家长素质。
5、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平台的资源,对我校的班主任进行了平台的注册学习以及平台功能的学习培训,将班主任对家长督促学习的完成率与班主任考核相挂钩,督促并指导家长抓住机会进行学习。在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注册率学习率达到了98%
三、收获与展望
我校从创办家长学校以来,广大家长均能用心和学校配合,支持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注重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能紧跟时代教育的要求,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和潜能,共同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广大教师也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家长学校的教学任务,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次家校交流活动,用心地向学生家长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学生家长反复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经过前期不懈的努力,在家校的联手教育下,也促使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必须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有人说,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理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我们学校将致力于使家长透过在家长学校的学习,更加明确肩上的重任,知晓家教规律,解除家庭教育中的种种困惑,让家长们留意谨慎地给孩子的心田播下钟爱的种子,辛勤地施肥、培土、浇灌、耕耘,在将来的某一天看着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并接出累累硕果。同时,我们也有信心,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探索办好家长学校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办出自我的特色,用坚实的脚印,为新形势下的家长学校教育工作留下一串串不一样寻常的足迹„„
第三篇: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浅谈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尽管大中小城市情况不同,但都要大胆创新,注重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自觉摒弃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决不能再走老路。要用改革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路子。
(一)城市规划要有全局和长远眼光。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总纲和龙头。我们搞城市建设,都有一个体会,就是不怕老建筑破旧,就怕新建筑落后,看着难受,弃之可惜,规划不好造成的问题留给当代和后人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规划问题。要坚持谋长远、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城市,比如大城市就应更好地体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能把发展的眼光还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层次上。基础设施、城市建筑都要体现这一精神。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要同城市建设一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发展。在规划中要注意借鉴运用中外先进的手法和理念,充分展现各类城市的特色和风格,提高城市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新颖性,努力实现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的和谐与统一。要突破自我规划、低水平建设的局限,有的规划课题可以向全国甚至世界招标,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规划一旦制定,就必须把其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城市管理要引进先进理念和方法。有现代化的管理,才有现代化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比建设更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建设落后,管理更落后。政府要强化城市意识,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广泛吸纳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积极利用一切现代化管理手段,尤其是要加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网和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建设。有条件的城市,要尽快启动数字城
市和数字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城市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城市管理要突出一个“严”字,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奖惩措施,完善管理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使城市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本身不仅具有价值,而且经营得好还可以增值。我们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走“经营城市”新路子。这既是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措施,更是不断推动城市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途径。一是政府要对拟开发建设的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经营。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也能够筹集一笔巨大的建设资金,为城市发展备足后劲。对已经占用的建设用地要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二是政府要统一经营城市地下公用设施,从根本上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因多头建设多头经营而出现的“开膛破肚”现象。统一建设地下公用设施要有长远眼光、创新思维,确保能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落后,并实行统一管理,有偿服务,不断满足各类城市建设管理者的有效需求。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我们应大胆借鉴,积极探索。三是利用市场机制开展资本经营。比如运用好市场经营权、城市公共广告空间使用权、城市各种设施及地名冠名权。再如对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置换,对住房、医疗、学校、供水、燃气、电力、热力等基础性建设实行灵活的投融资政策,扩大直接融资,等等。四是积极推行特许权经营,实行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引进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五是采取路房结合等方式,广泛动员民间零星资金投资市场建设和小区改造。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农进镇进城,使农民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六是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规律,合理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革除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已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利于人才和各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改革。要认真贯彻国务院1998年出台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放开农民进入县级市、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大中城市应加快改革力度,允许在城市投资、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直接落户,鼓励“投资移民”;着眼于人才引进、人才储备,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逐步取消对高校毕业生的准入限制,鼓励“技术移民”。建立和完善面向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为进城人员提供社会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取消针对农民和外来人员的限制性就业政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一方面城市发展不够,一方面却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的“城市病”。推进城市化应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合理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重视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引导广大居民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养成奉公守法、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见义勇为、团结互助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城市建设中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走扩大规模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路子,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注意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上马,对新上项目严把审批关,对已造成污染的企业该关停的要坚决关停。加强城市“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我省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一部分城市还常年受风沙影响,因此绿化城市空间要把植树造林作为主要措施,这样既可以涵养水源,又能够降温除尘。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配置。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活动,使城市的品位不断得到提升。
第四篇:鄌郚镇中学比学赶超工作方案
鄌郚镇中学比学赶超工作方案
根据县教育局党委关于开展“比学赶超”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在全校党员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比学赶超”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工作思路,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主线,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力激发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在履职能力上有新突破,在服务教育大局上有新举措,使教育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确立标杆,结成对子
按照创先争优活动安排,在学习讨论基础上,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确定比学赶超竞争对象为新城中学,着力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
三、对照标杆单位,明确争创目标
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力争使学校全县的名次前移,自身的思想政治、领导能力、工作作风、教育质量等有明显提升。
(一)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教育工作科学转型成效明显,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意识显著增强,学校品牌效应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三是教育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育教学水平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教育队伍。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大力开展以教育应用为核心、以手段创新为主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育工作方式、教育工作手段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推进现代教育的进程。教育工作质量和效能有新提高。将教育教学“优质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教学工作中,稳步形成规范化的课堂教学程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课堂质量控制环节,建立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三)在教育监督的广度、深度上取得新成果。以促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对关系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的教育监督;以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加大绩效教育、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教育力度;以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目标,加强教育工作责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教育法治建设。
四、工作举措
(一)强化内部管理,树立为民形象。
1、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以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水平。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消灭管理盲点,提高管理效率。
2、坚决执行《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重抓过程管理,严督常规落实,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鼓励教师做真人、干实事、创佳绩。
3、切实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广开言路,民主治校,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
4、继续优化家校联动机制,加强家校交流与沟通,大力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和批评,理性处理热点问题。健全家长接待日制度,开设校长信箱和校长热线电话,开通网上投诉信箱,为群众提供多种诉求渠道。对家长的意见和投诉要高度重视,即时记录,及时调查,主动反馈。要自觉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让群众满意、社会放心。
5、认真落实校长责任制,维护学校管理的权威与效率。校长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依法合理、科学作出的决策,教职工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遵照执行,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二)抓好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作风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育人队伍。人力资源是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与专业水平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人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形成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行政班子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管理水平,切实在各项工作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落实主管行政问责制,保证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工作落实,绩效明显。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热诚为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努力创建“团结合作好、勤政廉政好、为民服务好、开拓创新好、实干成果好”的“五好班子”。
2、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法规政策的学习,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质和和依法治教的水平。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会议制度,及时传达、学习、执行各级主管部门的决议。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规,增强教育法律意识,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3、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既然选择了教育工作我们究竟要怎样做才能无怨无悔?我们要给自己的教育生涯留点什么?
4、要建立师德师风保障机制,修订、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把师德师风考核与教职工考核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考核得不到优秀的教职工,没有资格参加评优评先。
5、要按照学校“最好地服务社会”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学校每个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每个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每个教职员工都是服务员,我们的工作实质就是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每个教职工都要有正确的服务意识,努力工作,积极奉献,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这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6、要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责任意识,全体教职工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各司其职,力创佳绩。要大力发扬“四种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7、要继续抓好行风评议的工作,发挥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工作的监督作用,不断改善工作作风。对行风评议中家长意见大、家长信任度达不到70%的教师该进行调整的要调整,该交流的要交流,该解聘的要解聘。
8、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学历档次。
支持教师参加培训中心、教研中心和各种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业务能力。重视校本培训,提高校本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以赛促练,搭建平台,让教师展现风采,发挥才干,最终实现个个基本功扎实、人人有看家本领的良好局面。
加大“名师”培养力度,给学校骨干教师创造优越条件,帮助他们成名成家。
大力扶持薄弱教师的成长,扎实推进“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熟。
第五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关于“十二五”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1、强化规划引导。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组团发展、建立产业带的规划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按规划要求推进城市扩张。组织编制徐州都市区规划、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规划、城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中心区商圈规划、西部商圈、淮海广场商圈城市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市政配套设施、生态环保、文物保护、园林景观、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强化中心城市辐射集聚功能,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心区立体慢性交通系统规划和中心区停车场布局规划。通过制定和完善规划,坚持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前提条件。
2、扩大主城区规模。
按照主城区组团式发展的思路,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徐州新城区建设,把新区建设成为一个以行政办公、总部经济、教育科研、居住为主的综合性新区,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建设,从规划、建设、管理上,严格按照主城区标准执行,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向城乡结合部全面覆盖,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开发高铁客运站周边的建设步伐,严格按照规划,打造成集商贸、居住、文化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城市片区;充分利用九里湿地公园的资源优势,完善公共景观基础设施;完善云龙湖景区周边地块的改造,突出湖区自然与人文特色,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实施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
按照“统一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序开发”的思路,加强住房保障,重点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旧城区改造,重点推进中心商务区、云龙湖周边、故黄河两岸、陇海铁路两侧、二环路两侧、三环路两侧的地块改造。按照“优化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的思路,统筹考虑居(村)民安置、城市景观、经济发展、社区服务、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多种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把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每年安排6-8个重点改造项目,每年安排8-10条街景的立面改造,扎实推进,到2015年使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提升。在新区和城乡结合部建设以及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强化转产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劳动密集型和各种服务型工作岗位给予优先考虑,从事个体生产经营享受下岗职工优惠政策,促进他们更多地实现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城市居民的标准,对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进行统一管理,使他们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各项社会保障权利。把土地转让、项目建设与工作安置紧密结合起来,使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真正得到实惠,尽快出台有关政策,加快推进“村改居”工作。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区道路网络建设,改造淮海路、中山路、建国路、解放路、民主路、复兴路、和平路、二环路、三环路等项目,推进市区道路三年畅通计划,完善以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支路合理分布的城市道路网,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按照“截污、清淤、活水”的思路,加强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继续抓好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启动主城区截流并网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把防灾减灾与生态景观结合起来,加强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建设,搞好城区道路绿化。重点实施新城区绿化和云龙湖周边美化绿化亮化等项目。按照“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发展互惠”的原则,统筹徐州城区与铜山新区、贾汪区的协调发展。完善淮海经济区交通体系,打造淮海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
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把城市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推进城市依法管理。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将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提高管理效率。实施管理重心下移,下放管理权限,让办事处和街道社区也参与到城市管理之中,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数字化、网格化、下沉式”的城市管理机制。继续推进违法建筑、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市场秩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城市面貌发生实质性变化。继续创新城市经营机制,以市场化的理念,按照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土地规划、整理、储备和经营开发,加强土地资源成片推介,通过策划包装推向市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依法收回超期未建的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公交等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投入、市场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
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城市化动力
1、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进程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突出发挥产业发展在推进城市化中的动力源作用,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四大千亿元产业”建设,包括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光伏能源产业、食品产业和商贸物流旅游业。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壮大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需要,紧紧抓住难得的机遇,整合水、陆、空港口资源,加快实施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徐济高速、宿新高速、湖西航道、亿吨大港、观音机场改扩建等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产业促发展,以产品树形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打造成“商家必顾之地”。
2、抓住契机,融入“2小时经济圈”。
徐州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融入“2小时经济圈”。首先,抓住京沪高铁建设契机,做好高铁徐州段建设的工作,发挥作为京沪高铁重要交通节点、枢纽城市的作用。其次,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将规划建设徐淮铁路,进而打通徐州—淮安—上海的城际铁路。同时,在公路交通建设上加大力度,围绕构建与长三角间的快速通道,强化高 4 速公路网建设。四是发展航空,徐州观音机场经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开放口岸,在已开辟20条国内航线和香港临时包机的基础上将有大发展。五是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把东陇海产业带作为连结沿海、借力沿海的重要平台,主动融入沿海开发,坚持大交通对接大港口,全面优化徐连交通体系。这样,徐州就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
3、壮大以交通为依托的工业与物流经济。
围绕交通做好园区布局与产业集群规划,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东拓展,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加快鲁尔(低碳)工业园、中能硅业园等建设。围绕构建全国一级综合物流枢纽城市,加大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物流、新城区生活物流、九里综合物流、沿运河港口物流、临空工业园等五大物流基地建设。
4、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依托山水资源,规划建设云龙湖、吕梁山、微山湖、大龙湖等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精品亮点景区,同时超前谋划大型主题娱乐公园、工程机械博览园,建设江苏北部和淮海经济区重要的旅游胜地,提高旅游业收入在服务业中的占比。
5、逐步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
发展新型服务业作为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区商务楼宇相对集中的优势,重点推进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广告会展、金融保险等商务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 中心。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动漫创意、软件开发、科技研发等创意和技术服务业,加快徐州软件园、创意68、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三、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1、做好小城镇规划。
抓紧编制全市小城镇规划,完成各县(市)所辖镇的总体规划,完成汉王镇等30个重点中心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镇区主要街道和重点节点整治规划。统筹小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体现特色,又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这个主题。
2、推进重点中心镇建设。
依托产业基础和城郊优势,在全市重点中心镇先行启动。按照市县共建、以县为主的原则,市财政对每个重点中心镇投入100万元启动资金,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集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中心镇。
3、发展壮大小城镇经济。
从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产业支持等方面促进小城镇加快经济发展,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小城镇的三次产业联动,使产业化农业,各种加工型工业,以农家、休闲、度假游为主题的旅游业,以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商贸业,以及吸引农民进城的房地产业等,在小城镇逐步发展起来。支持主城区大中型商贸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配 6 送、旧货调剂等各种形式的经营活动,繁荣小城镇市场。积极发展小城镇房地产业,吸引农民和城市居民购房置业。
4、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组建镇级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改变小城镇规划建设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的现状。制定和实施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市、县、镇三级政府权利和责任,规范建设项目提出、建设和管理流程。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好小城镇建设项目计划,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着重支持道路、供水、供气、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设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资金重点向小城镇倾斜。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将相连的几个镇捆绑,向社会发包,委托专业管养单位管理的办法,加强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管养。
四、强化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
增加财政投入,落实支农投入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三农”建设。要继续落实转移支付政策,争取国家对“三农”的建设投资和国债建设项目,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发放涉农企业贷款和支农小额贷款。扩大在镇网点新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村发展的比例。引导全社会向农村发展多投入,逐步形成以增加投入拉动农村发展的新格局。
2、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无障碍工程,促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力度,构建农村公路网络。开展农村水源调查,通过扩大城镇中心区供水范围、扩大农村安全水源供水规模和打深水井等方式,解决农民饮水安全卫生问题。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行新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建设适合乡村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通、信息通工程建设,缩小城乡生活条件的差别。
3、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城市的优势教育资源要让农村共享,加快镇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在人员、技术、设备上对口支持农村,提高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医疗水平。镇卫生院要完成改造,重点镇要拥有规范的二级医院,一般常见病不出镇,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推进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镇建立文体站,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财政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扩大城镇低保范围,把人年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4、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产就业。
消除一切不利于农民转产就业的障碍因素,强化农民培训,制定农民职业教育规划,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开展农民大培训活动,使每个人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能,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谋生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的户籍政策,降低农民务工落户的门槛。切实保障转产就业农民的权益,明确土地承包政策,对进城务工尚未落城镇户口的农民,原宅基地产权不变,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调整现行的学籍管理办法,使进城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规划建设农民工公寓,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生活条件,使农民工真正实现转产就业,融入到城市生活之中。
5、加快城乡产业互动。
按照三次产业联动的要求,引导城市经济向农村和农业领域延伸,对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配套服务型企业,在政策、土地、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鼓励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把信息、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当地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扶持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小城镇兴办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服装、旅游工艺品、农副产品加工、传统手工业等产业,带动小城镇和农村运输、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和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村要积极参与产业互 动,加速传统城郊农业向现代化都市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因地制宜发展园林、园艺和花卉种植,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瓜果、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发展瓜果菜良种繁育、良种猪苗繁育、良种家禽繁育、乳鸽种苗繁育等四大工程,构建苏北地区最大的种苗供应基地,发挥农业在全省的辐射作用。搞好农业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区域化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低成本的原料。完善利益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民”等统分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业企业、基地、农户形成稳定的合同关系和紧密的产权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6、促进城乡文化互动。
探索城乡文化互动的新途径,把城乡社会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城乡教育互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城市中小学每年安排一批优秀教师轮流下派到镇、村中小学校支教,农村教师分批到城市学校跟班学习,加大城乡教师的交流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为城市的发展拓展人才资源。推进城乡科技互动,强化科技支农服务,在增强农民掌握实用技术上下功夫,把科技服务与促进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鼓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实用技术型人才与农民一起,共同开展产业化生产经营,逐步扩大科技在农村的市场需求,使农村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城乡文化体育互动,坚持文化下乡,促进文艺演出、图书供应、文体活动全面适应农民的需求,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拓展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市场。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互动,城市公立医院要有组织地开展支农行动,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医生定期到镇、村卫生院、卫生站坐诊,选拔一批农村医务人员到城区公立医院学习,提高医疗水平。把下乡服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推广,促进金融、电信、商贸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下乡活动,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城乡联系,形成各行各业服务农村,开拓市场,又使农村反过来促进城市各行业发展这样一种城乡互动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