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于漪
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于漪
2012年9月我作为陕西省第九批后备特级教师,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于漪老师的《一辈子学做教师》,令我难忘。
于漪老师的讲座从教师的人格力量、榜样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师风可学”与“学风可师”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教师的人格力量,于老师指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老师的。做人的老师,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因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育力量,它只能是从教师的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机关有多么精细的周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师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所以,要做人师,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于老师认为每一位老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榜样,用榜样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于漪老师例举自己一直追求的光辉榜样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苏步青老先生、谢希德先生等。她特别详细的讲述了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学的故事。闻一多先生在一个破饭厅改造的教室里,在炮火烽烟中忘我地上课,吸引了每一位学生,源于老师人格高尚,源于老师忧国忧民情怀,源于老师一辈子考虑的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他们是把自己所从事的教人的事业、育人的事业,和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她说,就是这些榜样,这样人格的魅力,在激励着她一辈子不断地追求,从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教的老师不断地修养自己的结果,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并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追求的是完美的人格,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第一个方面是清醒地认识自己,用好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首先,量别人的长处,就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她例举自己教研组有18位老师,每一位老师的课他都挺过去,去学习别人的长处,怎样备课,怎样上课,学生需要什么,慢慢地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方法。把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了,自己也就成长了。其次,是用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于老师发现自己废话最多,对教学内容吃不准,有点含糊,感觉学生如坠入雾中,于是她每次记下自己的不足。于是她要求自己深入其中,读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来,教出自己的个性。等到教完以后,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认真写“教后记”,记上学生的闪光点,记下自己的不足、缺陷,使每一节课都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
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其一是自我认识。这是人格塑造的必要前提,人贵有自知之明,要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尤其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众多,教师在这方面不可能是绝对的“权威”,因而,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的事屡见不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不是万能博士,搪塞、蒙混,不仅有损于师德,而且会给学生以极其不良的影响。教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自强不息。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越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业绩越能长盛不衰。其二是自我调整。这是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教然后知困”,从事教育实践后方深切体会到“困”,体会到其中的艰难。这个“困”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包括能力、思想、情操、视野、胸怀、见识等教师整体素质的方方面面。要塑造完美的人格,须努力自我调整。自我调整有两根支柱,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二者聚焦在反思上。其三是自我超越。这是追求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自我调整应贯穿于教师人格塑造的整个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又可以制订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阶段都有奋斗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做到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一步步攀登,达到理想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要做到将教材要烂熟于心,又要研究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教学策略。其次努力做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既认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经常动笔写读书心得、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体会写作的甘苦,体会用笔的奥秘。再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研究课堂里怎样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师在于启发产导、点拨、开窍。
“师风可学”与“学风可师”。作为教师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是做人的模范,做人的榜样,他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作为“人师”,应力求“师风可学”!对假恶丑的东西应该是抵制的。因为现在强势文化的入侵太厉害了,思想浅薄、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垃圾文化、腐朽文化、黄色文化、凶杀文化,对我们没有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威胁,我们老师要坚守这一个阵地,坚守育人的阵地。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做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完善人格、提升思想、提升境界,锤炼感情,你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
教育就是生命在歌唱”,是于漪老师给我们的最本真的感受:年已八旬,依然精神矍铄;皱纹满面,依然声如洪钟,退休已久,热情依然如斯;也是我们从讲座中体悟的对教育的重新注解。
于漪老师:教育就是生命在唱歌
“教育就是生命在歌唱”,是于漪老师给我们的最本真的感受:年已八旬,依然精神矍铄;皱纹满面,依然声如洪钟,退休已久,热情依然如斯;也是我们从讲座中体悟的对教育的重新注解。
1.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满腔热情、满腔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应该是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有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当教师的,教师是不能用市场上的货币买卖来代替的。”于老师用激动愤慨的话语呼吁老师具有高尚的人格,“为什么现在社会上教师受尊重的程度下降,因为许多教师做了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事。”“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教师是以人育人的工作,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的人格,教师工作是良心活。”这是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深刻的理解的痛心疾首,这是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拳拳之心。于漪老师认为做教师必须“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必须言行一致,德才兼备,否则就丧失做一个老师的资格。因为教师职业不是一般的职业,不只传授知识,更是身教,是非常高尚的职业。培养学生成人,教师首先成人,只有拥有人德,才能拥有师德。教育是非常朴素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对学生的热爱。“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于漪老师亲切动人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漪老师爱学生。在她的眼里,“孩子胡闹是正常现象”。她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信任他们并对他们充满期望。她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每一位孩子,贴近孩子美好的心灵,与他们建立了理想的师生关系。
于漪曾教过一个非常差的学生。他偷窃扒拿,什么事都做过,以至于哪个班级都不要他。于漪就把他带到自己的班上进行教育,当时班上同学都反对。这个学生确实难教育,每天把他请到学校来都很不容易。他还没有起床,于漪就让学生到他床边等着,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学生请到课堂上来。他上课,什么也不带,没有书本,没有文具,于漪就给他添置。通过努力,一学期下来,他除了外语,其他学科都考及格了,为了他,于漪真是花尽了心血!学生正在转变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一块三角板打他骂他,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旧的习气死灰复燃。怎么办?于漪想,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这时有人劝于漪,他是惯偷了,你可要小心。于漪想:“我对他真心一片,他能体会到,不会偷;不能体会,真的偷,我家除了书什么也没有。我想不会这样。”于是,于漪和学生连拉带拖把他带到家里。很多很多的日日夜夜,于漪和爱人一起来教育他,反反复复,苦口婆心,终于铁树开花,教育过来了。一次于漪卧病在床,他守候在床边,流着眼泪说:“于老师,你不会死吧?”话虽笨拙,但心却是真诚的。于漪听了,热泪夺眶而出。
于漪曾说:“对你最好的学生,也就是你下功夫最多的学生,他转变了之后,念念不忘你的师恩。” “我一辈子都是在锤炼自己的感情!”“感情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你对学生有几分感情,学生都很清楚。”在教育过程中,从开始的循循善诱到逐步引导,于漪老师的确是这样做的。她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懂得和学生交流。在她执教的过程中,每每遇到差生,她总是以耐心地教育为主,把学生引上正路。只有对学生“一片丹心,情深似海。”才能得到学生的爱。
2.对教育事业的追求——认识自我,挑战自我
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自我。于漪老师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时,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学识广,素质高,有点自傲。一次,组长徐老师来听她上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课后,徐老师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但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听了这话,于漪老师觉得像五雷轰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门还没找到,不是不合格了?她感到羞愧难当。从此,她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于是,她用两把尺子去量人。
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她把其他17位老师的长处都学来。每堂课后都写点教后记,一记学生的闪光点,二记自己教学的不足。日积月累,逐渐明白学生要什么,教师应该怎么教了。“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高尚人格的前提,于漪老师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清醒地认识自己。我们每听一节课,也都是张开我我们的感官,运用思维去学习,博采众长,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
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这是正视自己,正视自身缺点,能准确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己,这是非常困难的。人的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身,清醒认识自己的不足,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于漪老师课前认真备课,拼命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把上课的每句话都背出来,再口语化。在洗衣服考虑怎样上好课,拣菜时、乘车时都在考虑。每次上完课,她总是反思课堂,反思不足和缺陷,再写下“教后记”,记下学生的闪光点,记下自己教学的不足。正是这样的良好心态,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是发现错误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成长,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我深深地钦佩于老师,在自己的“伤口”上汲取生命的“营养”,这是多么难!同时我也看到了量别人,量自己,量出的是自己向前奔跑的动力,这是事业追求的内驱的动力。
在实践中勇于挑战自我。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21世纪的学生,接收信息能力强,兴趣广泛,个性张扬。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十分重要,因为你要教学生,就必须和他们有共同语言。于漪老师说,现在孩子为什么喜欢周杰伦,周杰伦一首歌可以使他如痴如醉。你要教育学生,就要了解周杰伦,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因为周杰伦有些中文底子,又了解西方的摇滚,又会作曲,把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又唱又跳,深受学生喜欢。所以要教现代学生,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有生机。
教师应学会拒绝。人的一辈子会碰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有精神的,有物质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时间更是有限,不可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因此要学会拒绝。学会拒绝,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它与学习、接收、创新同样重要。教师应拒绝跟风。于漪老师说,现在属于课改初级阶段时期,到处刮风,我们要明辨风向,拒绝不合理的。感悟、诵读,自古就有,东方文化本来就是整体的,西方文化是讲究科学分析的。现在有些东西跟以前讲的整体感悟有所不同,许多老师没有把这些东西从教育哲学上弄清楚,因此,把有些东西无限扩大,整个课堂就是讨论、讨论,没有教师自己的作用。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名师出高徒,教学手段要趋利避弊,不一定都要用媒体。对这些东西,教师要学会有自己的看法,学会拒绝,我们需要独立自主思考,不要一窝蜂。因为任何一个目标都要发展,都要实事求是。学会拒绝,是教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真谛。
3.追求教育的崇高——教育就是生命在唱歌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用来描述于漪老师最合适不过。今年80岁高龄的于老师,如同一支红烛,58年如一日,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心灵,也点燃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从教热情。“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老师常说,上课是教师“用生命在歌唱”,她执著地要求自己,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至终身难忘。
于漪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众多年轻语文教师的老师。她说教师应该站在“树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养我们的未来接班人和建设者。有魂、有根、有脊梁,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于漪比较注重“师风可学”,强调完善自己的人格。她认为教师应该代表最先进的文化,因此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作为“人师”,应力求“师风可学”。于漪不断反思着自己的从教之路,又提出要做到“师风可学”还必须“学风可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因此“学风可师”更加重要。完善人格、提升境界、锤炼感情,教师的学风也是学生的榜样!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于漪的体会是,教师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没有教育,社会是一片黑暗;没有教育,就出不了人才!让自己的学生,踏着自己的肩膀,一步步登上做人的高峰,在于漪看来这是此生最有幸的事!“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经历生命的磨练,用生命诠释教育的心灵感悟,是用生命在诠释教育中的心灵放歌,是于漪老师的一种生命追求,也是我们每位老师永不停步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
谢谢您成就了我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谢谢您成就了我》!
如黑夜里的一束烛光,为莘莘学子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帮我们打开桎梏心灵的枷锁,如一缕阳光,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及时的慰藉。这就是老师。
屈指算来,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可真不少,他们在我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或认真,或严厉,或睿智„„但最最留给我不可磨灭印象的还是我中学时期的班主任——李老师。提到他,十几年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顷刻间,悠悠的思绪就飘到了波澜起伏的中学时代。
撩开写满记忆的夜幕,点点繁星似乎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他让我深深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一种关爱,温暖了我生活的记忆;有一种影响,镌刻了我思想的印迹;有一种慰藉,升华了我心灵的感动。“李老师”这个亲切的称呼,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
他中等身材,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充满智慧的大眼睛,配上那副独特的近视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充满着智慧和友善。
记得刚进中学参加一次作文比赛,我当时心怦怦直跳,绞尽脑汁也没能写出多少个字来,甭提我的心情有多么的沮丧。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下课后,李老师将我带到办公室对我进行辅导,他不厌其烦地为我把写作时的要点一一勾出,并且一一分析给我听,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此后,他经常为我讲解写作技巧。果然,在李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回荡在我耳边的就是:“老师很看好你,你在老师的眼中是个很认真的学生,加油吧!”正是这句话,给了我信心,给了我方向!
更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中考分数,残酷地打破了我向往已久的师范生活的梦想。失落的心情无法抑制,我没有勇气面对所有教过我的老师,纠结着,矛盾着,挣扎着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我感到了人生的迷惘。整个暑假我过得度日如年,最终的我迷失了方向,不顾家人的劝阻固执的选择了放弃。失学在家的半个学期让我尝到了种种滋味,有苦有涩,空虚、自卑、失落„„
茫然不知所措中,意想不到的惊喜突如一股暖流向我袭来,李老师用心良苦的一份“劝学信”唤醒了我昏睡的心灵,才使我重振勇气,又一次背起书包迈进了留给自己欢乐和梦想的校园里。信的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有一句话至今萦绕于我耳边:“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还等何时?结尾是:XXX年X月X日于寒舍。”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对啊!放弃,就意味着失败。面对挑战才会有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耐心细致的帮助下,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第二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自己小小的梦想。
真心的感谢您,李老师,正是因为您的激励和鞭策才使我在人生的岔路口没有迷失方向,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去。
虽然已经十几年没有见过李老师了,他那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对学生们慈父般的心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谢谢李老师,你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甘露、成长的快乐、疑惑的解答,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关爱。是你,让我明白了:人生要学会拼搏,懂得拼搏才会成功;是你,让我感悟到:面对失败,只要勇敢地站起来,就能像凤凰涅盘般在创绚烂的人生!
如今的我如曾经的您一般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尽职尽责的教导我的学生,如当年你教导我一般;我尽心尽力的关爱我的学生,如当年你关爱我一般;我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的学生,如当年你帮助我一般!因为您成就了我,我才能走上神圣的讲台,因为您成就了我,我将无愧于这个神圣的讲台!谢谢您,您是我人生成长过程中永远的里程碑,您永远是我心目中最可敬的老师!
第三篇: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00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部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我几乎不加停顿地报了自己教过的100多位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奇,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我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是‘目中有人’给了我这个‘特异功能’”。“从教50周年”“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100多位学生的名字”“71岁”,这些数据组成的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无论从书中哪个章节,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始终是于老师教育教学中放在首位思考的,“生本意识”深深扎根在于老师心田。在于老师的教育观中,她反复强调的是“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终极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教师的职业观中,她说“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对我们寄予无限的期望。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发展”,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教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仅在于她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还在于她俯下身子爱学生,于老师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在谈到她的“学生观”时,我们看到她是如此平等地对待、理解学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所以,于老师会从学生课堂上不以为然的笑中体察到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妥;会在调皮学生的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以激励他,于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于老师在理性思考指引下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于是,拥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于老师之所以能以学生为天,又踏在坚实的语文教学大地上的原动力是她强烈的使命意识。于老师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誓言“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这样的追求成为于老师内在的生命需求,这样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她为钟情的语文教育“消得人憔悴”,却依然无怨无悔。于老师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终生进步。”“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正因为如此,于老师至今还能站在语文教学的潮头上,引领着大家奋力前行。在今天多元经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于老师的忧患意识更强烈,“特别在今天这样的多元时代,教师的导引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我们更理解了一个八十高龄的老人为什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顾自己身体病弱,依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语文教育的洪流中,关注教改、创设基地、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每一次,都是全心投入,激情似火,她说“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老之已至,不能也不愿放下我心中的事业,这一使命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无怨无悔。”于老师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所以,读这样的词句你不会感到丝毫的矫情,在于老师真诚的奉献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是无比的敬仰,是虔诚地学习。
愿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拥有不假思索就能报出足够多的学生人名的“特异功能”;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无痕地渗透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内涵;愿“让生命和使命同行”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誓言。
第四篇:我看于漪教学观
我看《于漪的语文思维教学观》
在《于漪的语文思维教育观》中,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卫灿金等分析了于漪老师的教学基本点,并从四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她的语文思维教学观: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着眼点转移到开发智能,提高素质;坚持语言训练及思维训练为核心,深化课堂改革;综合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发展;教育要提高自身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素质。读罢,确实能给当今语文教育者很大启示,于漪老师为语文教育界树了面旗帜,成为广大语文老师学习的楷模。
以下,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第一,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着眼点转移到开发智能,提高素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依据教学资料,空洞降讲解,不重视指导方法,而只是知识的灌输。因此,课堂常常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十分被动,这种“填鸭式”教育,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创造性,成为考试,学习的机器。
基于传统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也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提出的要求。于漪老师说:“给学生打语文基础,切不可忽视智力的开发。点拨,开窍,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是语文教学育人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筋,给学生“电视成金”的手指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中主动参与学习,智力得到开发。对于学生素质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毅力。
第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传递消息。于漪老师说:“教师语言不是一次性消费,有些精彩的语言能对学生产生长效的作用,这些的语句一般具有启发性,犹如一把智慧的金钥匙,开启学生思考之门。”她的教学语言富有富有诗意,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她的课堂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堪称一种艺术的享受,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语言中贫乏,无味,平淡,缺乏光彩的缺陷。这也可以极大启发当代教育工作者。
一位优秀的老师总能给我们许多启发,作为一名未来的语文老师,应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进行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师范”。
13级师本3班
连梦玲
第五篇:于漪观后感
在看完关于于漪老师的纪录片《教师》之后,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于漪老师的每句话和每个事迹都深深触动着我,我现在觉得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书匠,更多的是一个人灵魂和思想的引导者,是爱和宽广胸怀的化身。看完整个视频,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于漪老师的思想和品质。
第一,在教学方面。于漪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她一生听了2000多节公开课,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徘徊,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可见一斑。没有这样的热爱,是不可能造就如今巨大的成就和影响。于漪老师将她的语文教学看成是一种使命,生命与使命同在,所以于漪老师的每节课都是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她随时向老教师请教,同时她为了改自己的课堂用语,把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背出来和写出来,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她把每节语文课都当艺术作品来上,课后有教后笔记,里面记录了每节课的成功之处以及经验教训。每节课都有新的教法和新的内容,绝不重复。在于漪老师看来,上课的质量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教学是用生命在歌唱。只有热爱教学才会有工作的热情,于漪老师总结出了语文教学的三要素:一是有爱国心,二是有文化积淀,三是语言有文化含量。一个好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在学生时代碰到了好老师,所以她始终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她一直对这些恩师带着感恩的的心。
第二,在育人方面。于漪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了老师,就要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为他人着想。于漪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在我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要使孩子与我们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与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我们老师要想让学生信服我们,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教育学生,而应从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来慢慢的引导。于漪老师曾经遇到一个不听话的学生,于是一气之下说了一句她的外号,但于漪老师曾经承诺过不会说她的外号,但这次还是说出来了,后来于漪老师发自内心的感到后悔,并对该学生道歉,这种道歉是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和自己的承诺。而如今又有几位老师会对学生道歉,对此我也感触颇深。于漪老师没有骂过任何一位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老师应有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这种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是走在学生心里头的,与学生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和想法,只有这样才会有共同语言。于漪老师曾经带过差班,但她通过自己的真诚,告诉学生她讲的对的必须要听,不对的学生可以批评,以这样一种平等的态度使学生开始接受自己。正如她说的那样,对学生要丹心一片,爱自己的学生,只有这样才会受自己学生的爱戴。
第三,在师德方面。于漪老师无愧于教师楷模的称号。曾经于漪老师去一个学生家家访,那个学生得了肺病,无力支付高昂的费用,于是于漪老师用自己一半的工资去给这个学生买药,在她看来这是老师应有的修养。她对孩子有特殊的悲悯。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她对学生的关心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师爱的最高境界,师爱超越亲子之爱。于漪老师的学生是这样评价于漪老师的: 于漪老师对学生是充满爱和欢喜的,和学生是心与心的沟通。所以,几十年后这些于漪老师的学生仍然背得出老师的话,可见于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多崇高的地位。即使自己走上管理层,于漪老师也不忘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她自己身体力行,告知其他老师学校的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并激发教师的奉献意识与创造精神,使教师觉得在学校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是对价值的追求。于漪老师对教育有信仰般的热爱,别人把她比作教育界的梅兰芳。她不是仅仅口头上说说以学生为中心,而是用行动检验自己爱学生,用自己的言传和身教感受教育的情怀,即使退休后仍然关心教育,爱着学生,爱着教育事业。第四,在教研方面。于漪老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出版过《教育的姿态》一书,在语文学习方面发表过《弘扬人性改革弊端》一文,这后来直接影响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在文革后,语文教学理论一片空白,于漪老师于是出版了教学实录和磁带,语文教学探索,语文备课手册,这些都是不停思索和探究的成果。针对教师素质的问题,于漪老师第一个站出来做了相关研究,她出版了《现代教师发展丛书》和《现代教师学概论》等著作,探讨了教师学的研究方向,学术价值,教师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她的梦想就是中国有自己的教师学,所以她专门成立了教师学研究基金,通过对教师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育人水平。
正如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所阐述的,教育是解放学生,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热爱教师职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崇高的事业,教育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我为身为一个老师感到自豪,也深知老师任重道远,但老师的目标不会变,就是做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恩泽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