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选人用人行为 确保干部选准用顺
规范选人用人行为 确保干部选准用顺
——琴江镇选人用人工作情况报告
近年来,我镇按照省、市、县提出的要求,始终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坚强保证,着力打造“团结和谐、勤奋务实、廉洁高效、纪律严明、执行力强、工作一流”的干部队伍,确保了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特别是新的镇领导班子到来后,我们抓住机遇,紧扣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效提升了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水平和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一批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我镇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工作情况:
一、认真学习领会制度精神,明确选人用人导向。
我镇高度重视规范选人用人工作,认真组织了对相关制度的学习,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选人用人导向。
1是学习渠道多样。通过中心组学习会、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集中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和我省出台的八项监督制度等相关文件,确保领导干部对选人用人相关制度入脑、入心。
2是学习载体丰富。我镇通过宣传标语、学习板报、将有关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发到每位领导干部手中等多种载体,学习规范选人用人相关制度,借助丰富具体的学习载体,达到切实领会、规范运用的学习效果。
二、认真查找突出问题,积极有效改进。在深入学习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我镇认真查找在领导班子建设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切实改进不足之处,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
1是对照制度,切实开展自查。对照上级相关的规章制度,我们通过中心组讨论、民主生活会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对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展了广发而深入的自查。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开展自查,真正做到了毫不回避、敢于亮丑。
2是发动社会,群众参与查找问题。组织群众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对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选拨任用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在讨论研究后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面向社会公开热线电话,接受社会对领导班子和选拨任用干部的意见建议。同时,印发了600余份征求意见表,发到群众手中征求意见建议。
3是认真整改,确保实效。对查找出的问题,我们逐一建立了问题台账,对问题进行追踪整改,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落实时限,确定整改落实的相关责任人,确保问题整改落实到位,选人用人科学、规范。通过对苗头性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做饭防范,我镇未出现不规范选人用人情况。
三、采取多种措施,规范选人用人行为。
我镇围绕明确用人导向、规范任用程序、健全监督机制认真开展选人用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推动了干部工作,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是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确立了“三看”,即看工作、看表现、看需要的选人用人思路,坚持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用干部,不搞因人设岗,不搞照顾安排,对选人用人工作提出了“三要导向”。“三要导向”即:“要培养干部的开拓精神,使干部想干事;要培养干部的科学态度,使干部会干事;要培养干部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干部干成事”。
2是始终坚持规范的选人用人工作程序。我们坚持实行“两公开”,即推荐的时间、地点、职务(职级)、职数、任职条件公开;参加推荐的范围和推荐方式公开。规范考察考核程序,把考核内容分为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和党风廉政及自身建设四个方面,把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分为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五个方面,并分为领导和干部群众两个层次,根据“好”、“较好”、“一般”和“差”四种评价意见分类作出评价。近年来,我镇选拔任用干部、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均较好地履行了程序,未发生一起违反程序的事情,选人用人的公正性、民主化程度不断增强。
3是始终坚持健全完善选人用人监督机制。我们以监督为重点,逐步健全完善了监督机制。通过健全一套监督制度、建立一个监督网络、搭建一个监督平台,切实增强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公信力。
几点意见建议:
一、要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因岗制宜科学设置各项具体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提高可操作性。考核过程中要重点评价发展过程是否科学,着力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注重导向性、前瞻性和公认性的有机结合。
二、要切实扩大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坚持把群众公认贯穿于选人用人全过程,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规范民意表达程序,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制度。正确处理充分尊重民主推荐结果与不能简单以票取人的关系。要不断完善差额选拔干部方式,根据岗位和工作需要积极探索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等方法。
三、要推进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常态化。要进一步突出岗位需要,注重工作能力,强化实绩导向,完善公开选拔方式,提高公开选拔的科学性。要拿出一定的岗位面向社会进行公选。
四、要全面推行单位内部竞争上岗机制。要进一步加大机关内部岗位空缺实行竞争上岗的力度。机关单位出现中层领导职位空缺,具备竞争上岗条件的,要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进行补充。
第二篇:街道干部选人用人自查报告
街道干部选人用人自查报告
两年来,街道在区委区管委的正确领导和区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能严格按照《公务员法》等法律、规章制度选人用人。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X空港组通〔〕6 号)文件精神,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认真开展全面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街道机关核定编制 23 个,其中行政编制 20 个,工勤编制 3个,实有机关公务人员 17 人,工勤人员 3 人。201X 年以来街道通过考察任命方式选人用人 3 人,其中 201X 年 4 月考察任命干部 2 人,分别为工会主席 1 人和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1 人;201X年 12 月考察任命干部 1 人,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学习条例。街道党工委通过召开学习会积极学习《党政领导干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法》和本市选人用人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通过对条例的深入学习,街道党工委领导用人选人标准更加明确,党员干部和各组织部门开展人事工作心中更有准则。
(二)严格执行程序。一是严格标准。即严格坚持干部任职资格条件,严格把握选人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素质强、敬业精
神强、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任用到岗位上来。201X 年,针对街道中层干部严重不足的现状,街道党工委以“高标准,严要求”的用人选人原则选拔任用了 3 名优秀年轻干部。二是发扬民主。严格通过讨论提名、推荐、考察、谈话、任用等程序,每个环节都提前预告或公示,没有临时动议情况。街道选拔任用的 3 名干部均有 3 个月以上任现职时间,属于正常提拔,有完备的考察材料,都通过民主推荐考察环节,会议推荐和谈话推荐均有会议记录和测评统计结果,201X 年组织了三场民主推荐会议,共计参加投票推荐 60 人次,参加口头推荐 48 人次,得票率达到 100%;参加民主测评 48 人次,同意提拔率 100%。在任职评价中陈妙庄同志得到优秀 13 票,称职 1 票,弃权 2 票;林泽婷同志得到优秀 13 票,称职 1 票,弃权 2 票;林俊波同志得到优秀 12 票,称职 4 票,弃权 0 票。三是完备手续。街道在干部人事任免工作中,能做到各项操作程序规范、记录齐全、手续完备、资料完整,整个干部人事档案完备。
(三)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各项制度,规范和落实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函询制度。二是受理有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三是街道纪检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办公室自觉接受监督,沟通信息,交流情况。四是党工委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水
平,避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街道干部的选拔任用均经过党工委讨论决定,并通过公告栏和网络等平台进行 7 天公示,确认没有反映问题后予以提拔任用。
三、存在问题 201X 年 1 月至 201X 年 12 月街道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均能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圆满完成,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于相关法规规定的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档案归档有待进一步整理;三是人员梯次不合理,中层公务员人数不足有待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街道将紧紧围绕区委、区管委的要求,按照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改进完善,努力做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人才素质建设,为空港区的干部人才储备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切实增强三种意识确保公正选人用人
切实增强三种意识确保公正选人用人
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了党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确保公正选人用人的有力武器。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应深入抓好学习贯彻,切实增强“三种意识”,严守选人用人的底线。
增强规矩意识,严格落实干部选任程序。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条例》的出台不仅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经验、新成果,更显示了中央对下一阶段的干部选任工作的前瞻思维。新《条例》将隐性程序显性化,干部任用程序更加简便易行,易于操作。组织部门作为干部选任工作的“操盘手”,带头学习贯彻《条例》的关键就在于严格落实规定程序,强化党性党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带头严格遵守纪律,杜绝“跑风漏气”等不正之风,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风清气正。
增强纪律意识,牢固树立敬畏权力思想。新《条例》重申并从严规定了组织人事纪律,强调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不仅要查处当事人,而且要追究责任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成员和有关领导成员以及组织人事部门有关领导成员的责任。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坚决守住纪律底线,不能“越雷池半步”。要严格按照新《条例》规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1的精神抓落实,杜绝出现程序缺失、程序空转、程序倒置等问题。要严格对照新《条例》把好条件标准关,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准确执行,坚决维护新《条例》的权威性。
增强底线意识,努力确保公正选人用人。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对于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而言,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就是工作的底线。干部队伍情况千差万别,选人用人同样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要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严格遵循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五大环节,把新《条例》规定的纪律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努力构建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第四篇:20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_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全建业
(中共长沙县委党校 湖南 长沙410129)
摘 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应从明确提名主体、认定提名资格、规范提名程序、落实提名责任、强化提名监督等五个方面着手,以期从源头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提名人选的质量,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
关键词:初始提名;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egulate the Initial Nomination of Elected cadres to Improve Public Confidence in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QUAN Jian-ye(Changsha Coun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sha Hunan 410129, China)Regulate the initial nomination of cadr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should be clear from the body, found eligible for nomination, the nomination process specifi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min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the nomination of five aspects, so as to curb the malpractices from the source, ensure the quality of nominations and improve public confidence in 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cadres.Key words: initial nomination;selecting and appointing cadres;public trust
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关口,是选人用人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由此可见,初始提名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意义深远,其产生的效用要远远大于后续环节,直接影响到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和水平。一般而言,干部一经提名,后续民主推荐、考察等环节,很大程度只是走过场,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否则都会一路绿灯。因此,如何规范初始提名,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初始提名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初始提名存在的问题
1、概念难界定,认识有差异。当前,人们对初始提名概念的界定把握不准,对内涵的挖掘不深入、全面,对外延的概括不够具体和明确,是否应该把初始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独立环节看法各异。有人认为,初始提名是一种提名推荐行为,作为一种参考依据,是否进入程序值得商榷;也有人认为,从理论上讲,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初始提名的权利,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不同层级的干部,对干部、职位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差异,因此,对于初始提名权重的划分难统一。还有人认为,各地初始提名都有自己的习惯和做法,如果削弱地方党委主要负责人的提名权,就是挑战党委权威,有违党管干部原则等等。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选拔任用干部初始提名中的不同做法,虽说有深圳初始提名的制度化、鞍山“署名差额推荐、空岗平职交流”的探索,但全国仍有不少地方存在“推荐”变“交办”,“提名”即“提拔”的现象。
2、标准难统一,提名易走样。一是提名人选资格不确定。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但是在今天看来,品德的量化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在初始提名时感性多于理性。由于不同提名主体的思想认识、学识水平、对干部的熟悉程度不一样,因而导致对提名人选的德
才评价不一致。具体到某一岗位时,没有充分考虑工作需要,空缺岗位的现实情况,迁就照顾地确定提名人选,仅仅依靠个人对干部的了解程度而圈定人选,甚至违规提名亲属或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初始提名权当成实现自己利益的特权和工具。二是提名范围不明确。目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中存在范围过窄的现象。为了维护“圈子”利益,往往根据自己的人设定提名资格,将提名人先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同时,一个职位空缺后,人选是从本单位内部产生,还是从外单位交流任职,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标准,这样就为主要领导确定意向人选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三是提名主体不确定。由于提名主体的多元性,使得在提名过程中,是要尊重党委主要领导意见,还是按照管人与管事相一致原则,又或是按照群众公认的原则,没有较详细的规定,具体操作难度大。
3、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在初始提名中,到底应包括哪些具体环节和内容,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提名过程中,领导者通过谈话、电话等方式,有意无意的暗示提名,随意性很大,不仅不利于提名人选的筛选和甄别,而且对组织部门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比如说,一个单位出现职位空缺,究竟要在多长时间内推荐选拔,提名人选来自后备干部人才库还是从其它单位交流,各地基本上是沿袭一些不成文的习惯做法,且以“一把手”的工作习惯为转移,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操作程序的不规范就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左右提名人选提供了机会。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公信力就是生命力,而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直接关系到党和
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度是一个“易碎品”,需要精心呵护,稍有不慎就会流失和受损。初始提名程序的不规范,操作的不透明,使得群众无法进行有效监督,选拔干部任用的公信度无从谈起。以民主推荐为例,由于结果不公开,群众只有填票投票的权利与义务,缺乏对过程、结果的知情,也就是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投票表达出来的共同意愿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是大、是小,还是根本就没作用。群众的不知情,使得监督成为一种形式,强烈的“被愚弄感”大大降低了群众参与推荐的热情,结果的真实度、可信度必然大幅降低。
4、主体不明确,责任难追究。目前,已形成组织提名、个人署名推荐提名、个人自荐和群众联合推荐、竞岗式提名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就决定了提名主体的多样性。提名主体的不明确,提名程序的不规范,署名推荐的落实不到位,操作的不透明导致了实际操作中推荐责任的模糊化。少数人在干部任用中掺杂个人意志,通过“走程序”的形式实现个人目的,程序上看似中规中矩,实质上体现个人意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利,却不承担推荐责任,导致“个人以组织的名义行使权力,而责任却由组织来承担”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大大降低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信度。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存在的上述问题,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体制、环境等客观实际的制约;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概况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是对“党管干部”理解的偏差。部分领
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曲解党管干部原则,认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委管干部,党委管干部就是党委“一把手”管干部,甚至还有人认为规范初始提名,就是弱化党委用人权,甚至是挑战党委的权威。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人们潜意识认为:谁该提拔重用了,而不是职位需要人了。因此,在初始提名的操作上,部分领导提前介入与酝酿,不是先定职位后选人,而是围绕人选找位置。二是对民主推荐理解的偏差。时下,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存在拉票、贿票等现象,部分领导干部就以此为借口,为防止以票取人,而将民主推荐结果排除在初始提名的依据之外,虽说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结果失真,但也为个别人以程序之形掩盖内容之实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个人自荐理解的偏差。毛遂自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是在人治思想仍然严重的今天,个人自荐被部分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曲解,认为自荐者狂妄自大,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从而切断了提名渠道,扼杀了干部自我表现的积极性。
2、民主氛围不浓厚。一方面,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化,至今仍然有着“官本位”思想的残留,内心深处对当官、掌权有着盲目的追求,“论资排辈”、“家长制”思维在人们头脑中挥之难却,“伯乐相马”的干部选拔理念对今天的干部选拔任用影响至深。反腐专家任建明分析了“伯乐相马”的弊端:第一,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并且不会随伯乐数目的增减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第二,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腐败机会和腐败动机,而且腐败行为一旦发生,还会使治理难度增大;第三,这种模式也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由此可见,在选人用人过程中一旦缺少伯乐,人才和庸才
就无法分辨出来。所以,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再加上市场经济过渡追求利益的价值观念,领导的提名权将会无限扩大,很容易滋生买官卖官、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干部是否被提拔任用,不是取决于干部的德才,而是取决于主要领导人的主观意愿。另一方面,群众关心度不高。由于在干部推荐中,存在“与己无关”思想;在竞争上岗中,存在“人选早已内定”的看法;再加上,推荐结果的运用不到位,挫伤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群众推荐提名难以体现。
3、提名制度不健全。虽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干部任用程序中对民主推荐有所规定,但《干部任用条例》中并没有将“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工作单独进行规范和明确。实践证明,如果“初始提名”这一环节没做好,即使其它环节再严密,也会影响到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另外,初始提名的规范还需要一系列制度配套,如个人署名推荐、干部空缺职位公开、干部选拔作用责任追究等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影响了规范初始提名工作的深入推进。
4、相关监督不给力。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中,初始提名运作空间最大,干部群众知情最少,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正是这种隐蔽性,使得不管是上级、同级还是下级,在目前的体制下都无法对干部初始提名权进行有效监督。一是上级难以监督。初始提名环节缺乏制度规范,只有习惯做法,没有正式的谈话记录或具体的会议纪要,上级组织部门难以进行检查。二是同级不敢监督。同级班子成员有参
与和知情的优势,但在现行权力运行机制下,“一把手”对于单位各项事务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情况下,同级班子成员往往慑于权威,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三是下级无法监督。受知情权的限制,群众对干部选任的具体过程尤其是酝酿环节难以监督,对级别越高的干部,群众监督越难、越乏力。
二、规范选拔任用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
(一)明确提名主体是前提
规范初始提名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各提名主体,以解决“提谁的名”问题。一是规范“一把手”提名。毛主席讲:“领导干部就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由此可见,领导提名是职责所在。但初始提名权是公共权力而非特权,更不是领导自身拥有的垄断性、稀缺性政治资源。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中需要规范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尤其是规范“一把手”提名权。领导干部提名要做到做到“三提三不提”,即只提方向原则,不提具体职位;只提选任标准,不提具体人选;只提选拔要求,不提人选范围。二是强化组织部门提名。组织部门是代表党组织履行干部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就应该是提名主体。组织部门在行使提名权时,需要尊重党委主要领导的意见,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和领导岗位空缺情况,结合考核结果,通过召开部务会或部长办公会集体讨论,提出合适建议人选;要通过健全制度,限制和规范领导干部提名权,防止“领导意图
凌驾于组织部门之上”现象的出现。三是落实群众推荐提名。党的群众路线决定初始提名必须坚持群众举荐。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的德才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提名主体除了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农村支部书记延伸以外,需要进一步拓宽了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范围,要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推荐提名权。但在落实群众提名权时,需要把握知情度和关联度,防止“不知情人投不知情票”、“以票取人”的现象。四是完善差额初始提名。就要让群众推荐的提名人选与领导干部、“常委会”等少数人提名的人选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不能只让领导干部提名人选进入考察、公示等环节。只有通过初始提名产生差额人选,才能有比较,分出高下,才能实现优中选优。五是推广公推公选提名。公推公选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新亮点,即是一种全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也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公选推荐提名选拔任用干部的方式,更能反映干部任用工作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
(二)认定提名资格是基础
哪些人有资格作为初始提名人选?这是初始提名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初始提名中有必要形成一个初始提名资格准入机制,以解决“提谁的名”的问题。一是“库”中精英。也就是说公务员要想晋升,必须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获得晋升资格,将优秀人才聚集到干部提拔、交流人才库中,确保后备干部库的“蓄水量”,并将后备干部作为初始提名的首要来源。二是群众公认者。要优先提名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人,特别是那些勇于开拓创新、破解难题有本事;
坚持科学发展、好中有快有贡献;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有功劳;立足本职岗位、踏实肯干有潜力的人。三是专业人才。对于专业性强,又未获得准入资格的,提名任用一律按“破格”对待,遵从“破格”选任规定。
(三)规范提名程序是关键
完善初始提名,提高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需要规范提名程序,扩大提名推荐中的民主化程度,以解决“如何提名”的问题。首先,公开相关信息。要及时发布空缺职位及推荐提名公告,向推荐主体公布空缺职位、选拔条件、提名要求、职位人选等,让普通群众有充足时间进行筛选酝酿,以增强推荐的公开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进行推荐提名。通过组织提名、领导提名、群众民主推荐和个人自荐方式,初步确定推荐提名人选。再次,筛选提名人选。根据第一次公推确定的初步人选,组织部门分别到提名人选单位和推荐任职单位再次进行较小范围的民主提名推荐,每个职位按照3∶1的比例,实行差额初始提名。最后,公示初始提名人选。通过网络、电视、党报党刊对初始提名人选进行公示,无异议后,到目标单位开展推荐考察等后续工作。
(四)落实提名责任是根本
责任追究是约束提名权、抵制不正之风、保证提名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初始提名环节出现的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于主要领导提名权缺乏有力的责任追究,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因此,规范初始提名,应按照“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追究方式,畅通监督渠道,让责任追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一是要明确提名主体的责任。初始提名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谁提名谁负责。二是要明确责任追究内容。以下情形需要追究提名责任人的责任:临时动议、突击提拔的;提拔人员在被提名之前有严重问题的;提名人选不能胜任工作的;权钱交易,违规提名的。三是要明确责任追究的方法。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推荐环节是一个关键,今后在干部任免时,要写入推荐人的姓名,承担连带责任。”因此,任何提名主体在提名时,必须写出书面推荐材料并署名,提出推荐理由和使用建议,经组织部门审核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民主推荐。
(五)强化提名监督是保证
一是公示提名主体和提名人选。林喆曾说过:“用人制度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就是提名这个环节,提名者和被提名者都应该公布于众,并设立举报箱,让群众监督。”因此,要借助网站、电视、报刊等媒体公示提名人选、提名责任人和提名理由,落实好群众的监督权。二是公开提名程序。坚持“程序违规即视全程无效”原则,发挥举报电话的作用,强化过程监督,切实提高群众监督的力度和份量。三是畅通监督渠道。提名人选提拔任用后,其提名推荐表和干部考察材料、研究讨论的会议记录等原始材料,都应作为干部工作档案材料一并存档,当群众需要时,可通过履行相关手续进行查阅,发挥群众的监督权。参考文献:
[1]任建明.伯乐相马与规则赛马——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初评和建议[J].明鉴,2003(02)[2]陈成.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对策建议[J].领导科学,2008(09)
[3]杜晓、赵晨熙.中央整治换届不正之风跑官被指是权力玩弄制度[N].法制日报.2011-2-12 [4]邹小云.以完善的初始提名机制助推科学用人[J].领导科学.2007(10)[5]杨宝连.层级式提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运用[J].领导科学.2009(05)[6]郑宪丰.委任制公务员领导职务初始提名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4)
责任编辑:姚茂权
作者简介:
全建业(1980-),男,中共长沙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
联系电话:***;E-MAIL:FIXFLASH@126.COM
第五篇:严格选人用人规程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严格选人用人规程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的颁布实施,是在总结以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一、认真学习,强化服务。
自觉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深入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权力的来源和运行机制。用理论学习消除思想杂念,用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水平,摆脱贪欲奢念,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在政治素养上永葆先进。通过学习,规范干部任用程序,杜绝违规操作事件;通过学习,让全体干部了解掌握选人用人标准和规程,监督和促进更好地选人用人。因此,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公认不公认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前提条件,积极扩大群众参与度,扩大干部工作公开透明度,扩大干部推荐环节的民主,真正把那些“品德优良、淡泊名利”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四项监督制度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制度创新。因此,要贯彻制度,首先是加强宣传,让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熟悉四项监督制度,也让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监 1
督。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利用自己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喉舌作用,精心策划宣传,开辟专题专栏,营造浓厚氛围。要大力宣传实施四项监督制度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增强广大领导干部执行四项监督制度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四项监督制度的工作目标、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全面理解和把握精神实质;要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实施四项监督制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发挥好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敢于并善于监督各种不正之风,积极反映组织的愿望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弘扬正气,刹住邪气,推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公正、更加透明,为正确的选人用人营造良好氛围。
三、狠抓落实,强化措施。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李源潮同志指出,要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不搞下不为例。在日常工作中要敢于管理,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患于未然;要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对违反规定、有问题的干部要抛开情面,及时批评指正;要把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勇于承担责任,对违犯纪律的干部,要按规定严肃处理,绝不能碍于情面,搞下不为例。同时,要从严监督,扩大监督空间,从思想政治延伸到生活情趣,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交际圈,多层
次、多渠道地监督约束好干部的行为。要完善监督方式,促进内部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采取廉政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干部勤政廉政情况。要坚持把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狠抓干部提名、民主推荐、考察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个关口都能真实体现干部实际情况。
四、注重自律,接受监督。
坚守思想道德防线、廉洁从政底线、党纪国法红线,全力营造好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四项监督制度相互衔接配套,初步构成了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整个选拔过程都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我认为。要贯彻落实好四项监督制度,还应该着眼于广度,以增强干部监督工作合力为突破口,进一步拓广干部监督工作空间。组织部门要加强联动,着力挖掘整合监督资源,加强与纪检监察、信访、审计等部门的沟通联动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在报刊、党建网、党建手机报等媒介开设专栏或专题,加大对四项监督制度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党政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关注干部监督工作、支持干部监督工作、参与干部监督工作,以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干部监督工
作的合力。同时,我们还将严格贯彻落实上级的部署安排,改进监督视角,完善监督方法,主动深入地去了解干部群众对本地区、本单位选人用人满意度评价,扎实细致地做好“一报告两评议”等工作,确保四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五、联系群众,拓广空间。
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廉政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离开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失去了根基和土壤。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这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之所在。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必须要在满足群众意愿上下功夫。要牢记并坚持“两个务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切实的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本质所在,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维护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密切联系群众,不在于要做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而在于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敬业精神,职为民守、责为民尽、利为民谋、益为民求、业为民兴、绩为民创,以民忧而忧,以民乐而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诚心诚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以真诚踏实的办事作风,拉近与群众间的距离,消除与群众
间的隔阂。
六、注重一线,积极培养。
李源潮同志还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促进形成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培养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要注重乡镇一线,用准用好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使有为者有位,不让老实人吃亏,并使这种培养选拔方式制度化、常态化,让乡镇中层干部不断茁壮成长。同时,要加大对乡镇一线干部的素质培训力度,增强其创新能力,提升其服务水平,激发其工作热情,真正让基层干部有干头、有盼头。
七、明确责任,违规必究。
“四项监督制度”以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为利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对违规失责者应该受到怎样的查处都有明确规定,有力改变了以往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实施责任追究方面较为模糊、不知从何下手的局面。这“四项监督制度”无疑是加强对选人用人权力监督的重要举措、根治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锐利武器、强化选人用人全过程监督的制度保障、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更是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即非常及时又极为必要。在完善监督体系、明确责任主体、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效果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总之,新颁布实施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官的坚强决心,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将对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必将推动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更公开、更透明的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