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灾后玉树基础教育恢复调研与支教服务
灾后玉树基础教育恢复调研与支教服务
李志如、张健、周安琪 王梓、燕文霞、王栋
(陕西科技大学院设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2011年暑期,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一行21名志愿者前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社会实践,志愿者们对学校,敬老院进行了走访,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研,时间虽短,但对我们身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这次活动是一次很好的人生历练。10多天时间,对我们感触很多,启发很多。1999年,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这对于西部各省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驶向快车道,人才开发、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逐步转变,但是,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其他地区仍有很大差距,西部各省由于历史与地理等原因,仍然处于落后状况,我们去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地理位置偏远,平均海拔4000米,山大沟深,耕地稀少,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这里人口79%为藏族,人们基本上处于温饱线以下,2010年4月,受地震影响更是雪上加霜,贫困人口反贫率上升。据2009年统计,玉树州各级各类学校192所,在校学生67178人,其中藏族在校生66387人,占总数的98.8%,全州九年制小学12所。各级各类教职工总数2593人,其中专任教师2268人,代课教师1049人。在落实省、州级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方面,共落实生活补助5471.8万元,58271名中小学生销售免费的教科书,落实贫困生助学金27万元,2496名中小学生得到资助。但受2010年4月地震影响,玉树州的教育处在停滞发展甚至退后的发展状态。调查发现,玉树州的整体教育水平低下,表现在:
1、长期形成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办学经费缺少。据调查,目前,全县偶有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的现象发生,其历史陈欠教师工资仍然很大,其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偏低,缺口较大,许多地方的收费标准较低,其“一费制”中包括了取暖费,而结古镇出于高海拔高寒地区,取暖期高于内地,取暖开支相应增加,再加上学校规模小、布局分散,小学生办学成本、学校运转费用与其他地区相比几乎高出一倍至数倍。最后,地震后的学校危房改造时间较长,资金比较匮乏
2、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老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结构、素质总体上还不适应义务教育发展需要。全县受自然条件限制,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不少偏远山区的学校,每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师生比基数很大,而在教师总量稀少的同时,还存在结构性缺编的现象,普遍缺乏汉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师,一些专业教师不得不在几个教学点之间巡回上课才能完成任务。其次,由于条艰苦,工资低,这里外来教师的数量很低,本地教师学历较低、知识陈旧,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里信息、文化相对闭塞,仅有的几所学校分布较分散,寄宿条件不能满足牧民愿望,教室内设施简陋,黑板桌凳陈旧,体育活动器材空白,学校普遍没有设置图书馆,学生普遍缺乏教辅材料及课外读物,电脑,电视机,多媒体,投影机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更是少之又少。
3、牧民收入偏低,除维系生活之外,再承担不了孩子的读书费用。在本地,学校“两免一补”资助面和资助力度都远远不够学生上学家庭负担过重,加之牧民在心态上缺乏融入现代化都市主流之中的足够意识,对下一代的要求基本认识字不是文盲足矣。其对子女的教育成才水平并无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为实现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少数民族受教育群体和少数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是民族地方经济振新、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针对以上所列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建议省委、省政府、州政府把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予以关注,由相关部门协调,制定整体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和力量,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抓好民族教育的有关政策要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2、实行倾斜政策,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建议省财政依法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偏远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纳入全省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所列经费列入全省财政预算。
3、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布局。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但必须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第一位,小学实行就近入学,科学合理的撤并学校。对于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山区牧区,要建立规范的寄宿制学校,改造校舍危房、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撤并过程中已发展的眼光和要求改善办学条件,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尤其应避免新的负债建设。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减少中小学生流失的现象,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人士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教师队伍健康发展量刑流动的科学管理机制。要有计划的通过培训、招聘、国家分配等途径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需要、素质上符合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充分落实牧区教师的相应补助,设立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奖励长期工作并做出成绩的教师,对于有特殊贡献的教师应表彰奖励;加大对牧区教师的培训力度。
5、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估体制等多方面入手,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减轻家庭的负担,让家长了解受教育的好处,把更多的孩子送进课堂。因地制宜的创设多种类型的地方课程,建立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把文化学习与技术学习结合起来。特别是本地区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针对人力资源输出的需求开设实用课程。
注:本论文为陕西科技大学2011年暑期赴玉树社会实践科研论文。
第二篇: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寿县地处安徽省淮河中游南岸,东临淝水,西界淠河,南依江淮分水岭,北靠八公山。国土面积2986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耕地184万亩,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1991年,寿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灾程度之深,在安徽省也属罕见。灾后,寿县迅速恢复生产,加快建设,取得了抗灾史上的重大胜利。
一、1991年洪涝灾害损失惨重
寿县由于位处江淮丘陵地区,是淮河的“洪水走廊”,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洪涝灾害频繁,被称为“水口袋”。解放前1450年至1949年的500年间,共发生水灾122次。解放后的50年间,全县发生较大型洪涝灾害18次,几乎两、三年就有一次。全县50%耕地、60%的人口和 70%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长期处在洪患威胁之下。1954年大水,在7月份的22天中,累计降雨量700毫米,正阳关水位达26.55米,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全县淹没耕地114万亩,被水围困25.8万人;1991年夏,淮河地区普降暴雨,从5月18日到7月10日,寿县降雨达到968.7 毫米,是历史同期的5倍,其中6月12日至14日三天降雨424毫米,为全省同期降水量最大值,超过200年一遇。与此同时,淮河上游及大别山区洪峰迭起,寿县内湖外河水位暴涨,正阳关最高水位达26.51米,超保证水位0.51米。外洪内涝夹击,寿县古城被水围困达3个月之久。全县32 个乡镇有27个乡镇受灾,成灾人口85.2万人,特重灾民41.4万人,11.5万户43.9万间房屋被毁坏,46万灾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9.8亿元,其中灾民固定资产损失达2.2亿元。农业受灾最重,损失达5.5亿元,全县复种面积315.6万亩,受灾266.1万亩,绝收110 万亩,受灾面积占复种面积的84%,因灾减产占预计产量的58%。全县314 个乡以上工业企业有254个受灾停产或半停产,经济损失8153万元。基础设施大部分被毁,129处生产圩堤全部漫溃,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气象、文教卫等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9730万元。
二、抗洪救灾取得巨大胜利
面对严峻的灾情,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洪救灾。经过全县人民艰苦奋战,创造了抗灾史上的奇迹,'91抗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是保住了城墙和淮、淠河大堤。寿县淮、淠河堤防133公里,战线长,任务重。在张马淠堤、正南淮堤、寿西淮堤全部超出保证水位的情况下,由于各防汛指挥所指挥得力,有关区镇乡的高度重视,5000多名干部民工的卓绝努力,终于克服了沙基沙堤、险工险段多的不利条件,及时处理险情和隐患600多处,战胜了三次洪峰,征服了有记录以来超保证水位最高的汛情,确保了淮淠河大堤的安全,创造了奇迹。县城保护着12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墙溃破,损失将难以估计。在县防指、城防所的精心部署下,加强了城防力量,提高警惕,严加防守,确保了城墙安然无恙。来我县视察指导的上级领导及我县人民都对保堤保城人员的成绩举手称赞。事实上保堤保城的干部民工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其功绩将永垂史册。
二是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如此巨大的雨情、汛情、灾情面前,由于各级的高度重视,采取了果断措施,积极抢险,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县共组织了大小船只1500多艘(4.7万个吨位),及时安全地转移了 40多万灾民,使全县的防汛抢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表现。
三是抢救了大量的国家财产。在巨大的洪涝灾害面前,广大干部职工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顽强与洪水作斗争,抢救国家财产。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2 万人,284万元的防汛器材,共抢救了机电设备和原材料、成产品等价值2697万元。特别是县水产公司的干部职工,日夜奋战,以硬拼死保的精神,保住了价值300 多万元的冷库及其设备,减少了国家的重大损失。农业部门抢运良种40万公斤,免受损失。
四是维护了大局利益。在连续长期的强降雨中,上游水库、干渠超历史的泄洪,淹没了我县大片土地,广大干群毫无怨言,保护了大局。瓦埠区接到县防指调船的通知,区委、区公所连夜组织,提前送船30艘。隐贤镇还发动群众给外县围困群众送干粮送日用品。这种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赞扬。
五是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主要是维护了社会的治安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受到保护,稳定了民心,稳定了大局。
三、取得抗洪救灾胜利的原因
'91抗洪工作能够取得巨大胜利,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一是抗洪救灾斗争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在寿县人民奋力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田纪云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寿县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7月7月至8日,正当寿县汛情处于最紧张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灾区视察,明确指出了“振奋精神、加强领导、团结协作、战胜灾害”的指导思想。7月20日下午,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乘坐直升飞机抵达被洪水围困的寿县县城。冒着39度的高温,李鹏来到城外东津村、花园村灾民住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向受灾群众表示亲切慰问。看到灾民情绪稳定,灾区秩序安定,他对当地干部说,当前我们要解决好灾民们的吃饭、住宿、医疗三大问题。要告诉大家,困难是暂时的,有党的领导,有国家和人民的支持,有灾区群众的努力, 我们一定能战胜灾害,重建家园。中央40多家部、委及省委、省政府对寿县的特大洪涝灾害也十分关注,主要领导纷纷亲临寿县视察灾情、慰问灾民。带来了温暖和支持,给了广大干群抗灾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二是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抗御百年不遇的灾害中,寿县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考验,是坚强的战斗堡垒。各级领导班子在大灾面前,指挥有方,决策果断。广大的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次大灾中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有的不顾年老体弱深入灾区,为灾民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战斗,指挥战斗;有的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有的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岗位,日夜奋战;有的乡村干部和党员,在极其艰险的情况下,冲锋陷阵,首先抢救困难户。全县上下涌现出许多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
三是人民群众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参加保堤保城抢险抗灾斗争的40多万民工,不怕牺牲,无畏无惧。他们宁愿不要小家,誓死确保大堤,日夜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有的民工家庭房倒屋塌,有的不知妻儿去向,有的连续两、三天饿着肚子,但仍众志成城,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一心跟党走,坚决夺取抗洪救灾胜利的凯歌。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抗洪救灾的主力军。
四是人民子弟兵的无私救援。在寿县抗洪抢险进入最关键的时刻,人民解放军的一千多名官兵,日夜兼程,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与寿县干群同唱抗天歌。他们“视灾区为故乡,视灾民如亲人”,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险情哪里上。解放军除直接参加寿县的保城保堤外,还为当地灾民送来了帐蓬等急需的救灾物品。人民解放军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激励全县人民的抗洪救灾斗争。
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寿县洪涝灾害发生后,全国各地人民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积极支援寿县受灾人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全县人民度过难关,战胜灾害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灾后寿县共收到上级拨给的救灾款700多万元,救灾粮1400万公斤,救灾煤6000多吨,接受各地捐赠、援助款1000多万元,衣物23537件,各种熟食5万公斤,捐献药品价值逾万元,帐蓬300顶,还有一大批搭庵棚的毛竹、油毡、铅丝等。我县区镇乡干部职工及轻灾区群众也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
四、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
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几十万灾民严重缺粮。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关,县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发放救灾粮6833.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 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
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棉被。
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
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
第三篇: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
与思考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2 19:10:5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寿县地处安徽省淮河中游南岸,东临淝水,西界淠河,南依江淮分水岭,北靠八公山。国土面积2986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耕地184万亩,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1991年,寿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灾程度之深,在安徽省也属罕见。灾后,寿县迅速恢复生产,加快建设,取得了抗灾史上的重大胜利。
一、1991年洪涝灾害损失惨重 寿县由于位处江淮丘陵地区,是淮河的“洪水走廊”,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洪涝灾害频繁,被称为“水口袋”。解放前1450年至1949年的500年间,共发生水灾122次。解放后的50年间,全县发生较大型洪涝灾害18次,几乎两、三年就有一次。全县50耕地、60的人口和70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长期处在洪患威胁之下。1954年大水,在7月份的22天中,累计降雨量700毫米,正阳关水位达米,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全县淹没耕地114万亩,被水围困万人;1991年夏,淮河地区普降暴雨,从5月18日到7月10日,寿县降雨达到毫米,是历史同期的5倍,其中6月12日至14日三天降雨424毫米,为全省同期降水量最大值,超过200年一遇。与此同时,淮河上游及大别山区洪峰迭起,寿县内湖外河水位暴涨,正阳关最高水位达米,超保证水位米。外洪内涝夹击,寿县古
城被水围困达3个月之久。全县32个乡镇有27个乡镇受灾,成灾人口万人,特重灾民万人,万户万间房屋被毁坏,46万灾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其中灾民固定资产损失达亿元。农业受灾最重,损失达亿元,全县复种面积万亩,受灾万亩,绝收110万亩,受灾面积占复种面积的84,因灾减产占预计产量的58。全县314个乡以上工业企业有254个受灾停产或半停产,经济损失8153万元。基础设施大部分被毁,129处生产圩堤全部漫溃,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气象、文教卫等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9730万元。
二、抗洪救灾取得巨大胜利 面对严峻的灾情,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洪救灾。经过全县人民艰苦奋战,创造了抗灾史上的奇迹,'91抗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一是保住了城墙和淮、淠河大堤。寿县淮、淠河堤防133公里,战线长,任务
重。在张马淠堤、正南淮堤、寿西淮堤全部超出保证水位的情况下,由于各防汛指挥所指挥得力,有关区镇乡的高度重视,5000多名干部民工的卓绝努力,终于克服了沙基沙堤、险工险段多的不利条件,及时处理险情和隐患600多处,战胜了三次洪峰,征服了有记录以来超保证水位最高的汛情,确保了淮淠河大堤的安全,创造了奇迹。县城保护着12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墙溃破,损失将难以估计。在县防指、城防所的精心部署下,加强了城防力量,提高警惕,严加防守,确保了城墙安然无恙。来我县视察指导的上级领导及我县人民都对保堤保城人员的成绩举手称赞。事实上保堤保城的干部民工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其功绩将永垂史册。二是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如此巨大的雨情、汛情、灾情面前,由于各级的高度重视,采取了果断措施,积极抢险,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县共组织了大小船只1500多艘(万个
吨位),及时安全地转移了40多万灾民,使全县的防汛抢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表现。三是抢救了大量的国家财产。在巨大的洪涝灾害面前,广大干部职工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顽强与洪水作斗争,抢救国家财产。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2万人,284万元的防汛器材,共抢救了机电设备和原材料、成产品等价值2697万元。特别是县水产公司的干部职工,日夜奋战,以硬拼死保的精神,保住了价值300多万元的冷库及其设备,减少了国家的重大损失。农业部门抢运良种40万公斤,免受损失。四是维护了大局利益。在连续长期的强降雨中,上游水库、干渠超历史的泄洪,淹没了我县大片土地,广大干群毫无怨言,保护了大局。瓦埠区接到县防指调船的通知,区委、区公所连夜组织,提前送船30艘。隐贤镇还发动群众给外县围困群众送干粮送日用品。这种顾全大
局,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赞扬。五是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主要是维护了社会的治安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受到保护,稳定了民心,稳定了大局。
三、取得抗洪救灾胜利的原因
'91抗洪工作能够取得巨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一是抗洪救灾斗争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在寿县人民奋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第四篇: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329
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
经验与启示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面积广、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震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大多抗震能力较低,震害严重,如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对国内外防灾减灾与震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形成社会团结合作的局面,应当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抗震救灾的几点经验
(一)、坚持以人为本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社会已经深入人心,已经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接受和认同。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成为这次抗震救灾具体政策和具体行为的基本依据,国家领导人和民众对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生命、保护每个人的尊严的认识也形成了高度的一致,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好评。
(二)、救援活动要迅速和高效
救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事关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灾区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就其反应、部署的速度和效率而言,极为迅速和有效。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就抗震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迅速成立以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当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当晚 22点15 分,根据对灾情的进一步了解, 国务院决定紧急启动Ⅰ级救灾应急响应。灾后72小时内,温家宝总理辗转9次前往灾区7个地方查看灾情,调度指挥,走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数天之内,共计十多万军人、武警、警察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甚至包括徒步前进方式赶到灾区。地震、民政、卫生、工业、交通运输、电网、国土资源、气象、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协同部署,对灾区进行全面援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大规模的部署并进入极为有效的工作状态,可以说是创造了抗击自然灾害的世界纪录。
(三)、重视救灾行动的“科学性”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一改以往习惯使用的“人海战术”, 而特别重视救援行动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抗震救灾任务的科学定位,除反复强调“救人摆在第一位”之外,重点集中在打通运输通道、派出医疗救护队伍、抢运救灾物资三个方面。其二,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卫星及遥感飞机为汶川震区“拍照”;生命探测仪、搜救犬被广泛用于寻找生存者的行动;“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微型卫星地面站提供通讯保障;直升飞机、军用运输机、民航飞机,远距离大规模投放兵力、运送物资;“野战医疗方舱”第一次以“实战”形式走上第一线,等等。其三,积极预防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可能的危害往往也是比较严重的。由于次生灾害发生的延迟性,有时容易使人忽视次生灾害问题。而这次抗震救灾活动特别注重对次生灾害的防范,比如对余震、疫情、水源、核设施、化工厂、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库、水电站、堰塞湖等多方面的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防范,将次生灾害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其四,重视善后工作。在对灾区实施紧急救援的同时,政府开始对遇难者亲属提供生活补贴,对灾区的孤、残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并且,政府会同多方面的专家进行必要的社会评估、房屋评估,等等,还对灾后社区重建方案初步进行设计。其五,重视心理干预。灾区特别是重灾区的民众及救援者队伍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由于目睹了灾难的惨烈状况,其心理往往遭到重创。心理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利的社会行为。这次的抗震救灾活动就十分重视心理干预问题,大量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工作者进入灾区,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心理治疗活动。
(四)、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对于重大灾难的救援来说,公众能否进行有效的参与,事关救援活动能否最终获得成功。这些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在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之下,中国公众的公益意识大幅度提升。在这次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活动中,作为公共意识空前提升的一次具体表现,我们看到的是全国人民对于灾区人民所进行的一种无私帮助,是一幅足以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感人画面。从捐助的类型看,主要是捐款捐物和献血两种类型。公众的捐款总额创共和国历史之最,而且捐款数额每天都在不断地刷新。从代际角度看,不仅中年人、老年人表现出高度的公益情结,就是“80后”的年青一代也有出色的表现。从具体的公众参与方式看,有两种新出现的情形值得重视:一是网民群体的作用开始显现。就总体而言,网民群体起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不但对鼓舞抗震救灾的士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积极建言献策。二是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始显示出来。大量志愿者奔赴抗灾第一线,直接参与救援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确保信息透明
大的自然灾害之后,往往容易出现信息匮乏现象。一旦公众尤其灾区公众对最为关心的自然灾害实际情况以及灾情进一步演化趋势的信息缺乏正常可信的了解渠道,人们就很容易根据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对相关的事情做出自己的解释,从而引发种种流言和谣言,甚至会进一步引发程度不同的社会恐慌以及社会骚乱现象。对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基于义务、责任和自信心,国家采取了空前的信息透明的做法。信息的高度透明,对于抗震救灾活动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提高了抗震救灾活动的效率,阻止了可能的谣传,增强了公众对于抗震救灾活动的信心和参与意识,普及了各种救灾知识,而且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国家之间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减少本国人员生命的损失,有助于国家之间救援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本国救援技术和救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国家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的增进。能否接受别的国家的救灾援助,实际上也表明了这个国家开放程度如何。这种开放态度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中国不但接受了别的国家抗灾物资及资金的援助, 而且接受了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向中国派来的专业救援队,接受了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法国、古巴等国家向中国派遣的医疗队。这些国家的救援队对于抗震救灾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提高社会与社区自救互救能力是重要的震害预防对策 日本全国经过多次地震的教训,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各级政府通过法规、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市民防灾组织、市民家庭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具体责任,加强地区、社区和单位的防灾对策和危机管理功能。美国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教育,提高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能力。
(八)、高度重视生命线系统灾后恢复重建
要重视抓紧电力和交通系统的恢复重建。这对其他生命线系统的恢复重建乃至整个重建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各类生命线之间影响度序一般为电力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燃气系统。对生命线设施破坏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估,并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需要修复加固的工程结构和设施。对重要生命线系统需进行网络层次的抗震性能评价,确保生命线系统在网络层次的抗震能力。
(九)、建立完善的抗震救灾体制机制是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一环
从抗震救灾机制上来看,美国设有直接向总统负责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负责联邦政府对地震等巨灾的预防、监测、响应、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涵盖了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建立了一个集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济救难组织等单位为一体的指挥、调度体系,遇有地震等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等巨灾损失。美国的主要抗震思路是“防”,并不断完善以工程抗震—防震减灾科学研究—地震监测—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四位一体的防震减灾体系。首先,是加强抗震设防。其次,1992~1995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公共基础设施创新计划,公共基础设施防震减灾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第三是对在校学生加强抗震减灾意识教育。第四是建立国家地震监测系统。
二、抗震救灾的几点启示
(一)、从政治发展看,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战胜各种困难的关键。玉树地震一发生,玉树当地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和驻军部队立即组织群众进行自救和搜救工作,及时汇报灾情。在随后的日子里,各地援救的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在扰震救灾第一线,他们不辞辛劳、始终以高度的党性觉悟、使命感和责任感救人民群众手危难之中,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如此巨大灾害面前,党旗依然高高飘扬,党的领导依然坚强有力,玉树灾区社会秩序依然井然有序,抗震救灾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中国共产觉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关键和根本保障。
(二)、从制度选择看,我国现行社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大。在巨大灾难面前,我们不需要理由,灾情就是命令;不需要过多讨论,群众利益无小事;不需要任何犹豫,解民于危难就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全国总动员,所有到组织和个人都自觉投入抗震救灾中去,毫无怨言、不辞辛苦。举国上下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最大努力让灾情缓解。这种统一领导、举国体制、中国力量和充满挚爱的奉献精神,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显著特色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切,充分地说明了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和社会动员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优越性!
(三)、从经济发展看,我国长期改革发展为战胜灾难提供了强大保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的不断跨越,同时国家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如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献捐物数额之巨前所未有,及时缓解灾区群众的痛苦,为战胜各种灾难和严峻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四)、从社会关系看,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中国是一个经过长期发展、融台而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血脉相连、紧密往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五千年文明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在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兄弟姐妹,自发组织起来,去拯救震区的灾民。他们虽然语言有别,但心灵相通;虽然风俗各异,但都有一颗颗爱心。玉树的灾难.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只要各民族同胞紧密团结起来,我们就能凝结成强大力量,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就一定能使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建设的又好又快,前景更加美好。危难之时,各民族同胞无不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自豪和尊严!
(五)、从文化视野和公共治理看,人们的慈善爱心强化了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公民意识的觉醒又推动了公民社会建设。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数额不断攀升,刷新历史纪录。这说明,慈善爱心本来是一种精神力量,也能转化为巨夫的物质力量和经济因素,不仅推动着抗震救灾工作,而且体现和强化着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众多民间人士和社会组织自觉地投入抗震救灾事业,也表明我国经过长期的改革开放、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公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互助意识正在增强,社会力量不断壮大,选又推动和加快了现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的建设,与党和政府等形成了互补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启示
(一)、要从区域的角度 ,对震区城镇进行布局结构的调整 在规划中特别要重视有关地震资料的收集,做好用地评定工作,正确选择城镇建设用地。汶川地震区正处在龙门山断裂带,这里历史上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汶川大地震好像做了一次“动态心电图”,哪些地方地震烈度大,哪些地方地质情况相对比较稳定,都暴露得很充分,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用鲜血换来的可贵资料。在震后重建时,必须重新考虑其恢复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汶川地震的灾后恢复重建与唐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不同,我们要用21世纪的视野来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就全国来说,也处在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做好这项工作。从区域角度来说,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成都经都江堰、青城山,到九寨沟、黄龙,本来就是一条很热的旅游线路。这次的地震区正好就在这条旅游线路上,所以说,将来开展旅游是很有条件的。从震区来说,这里是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在地,少数民族文化积淀很深,完全有条件开展民族风情旅游。这次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地震巨大的力量,造就了山河的新面貌,甚或可以说它们也是可观的旅游资源。这笔用生命换来的巨大资源,我们要珍惜它。
(三)、要严格按照地震区建筑结构的抗震烈度标准进行建设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也常发生大地震,但是他们的人员伤亡相对就没有那么多,救灾难度也没有那么大。我想主要经验就是集中建设,一方面是放弃一些不宜建设的地方,另一方面,凡是建设的就一定要严格按照地震烈度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今后应该把学校、医院和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都列入城市生命线工程 ,实行安全第一,提高抗震设计标准,增加抗震设防,加强设计审查,加强施工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只要这样,今后即使再发生地震,也一定可以大大减轻地震的损失和救灾的难度。公共建筑的抗震特别重要,抗震规范里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基础设臵的质量水平必须提高,这是生命线,如电线、煤气、上下水这些管道,现在还有集中供热 ,这些管道必须保证质量,而且维修起来很难。我们完全有条件修好一点,标准高一点。最后还补充一个绿化问题,不能不要绿化。绿化用地一方面是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灾害来临时就是救命用地。
(四)、建立相关法律体系是顺利开展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重要保证
各国对建立相关法律体系都十分重视,特别是日本和美国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与地震相关的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和一般法两种,涵盖了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及灾后恢复等领域,将抗震防灾和灾后重建过程全部纳入法制轨道。此外,在实施过程中对各项法律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在美国地震最活跃的加利福尼亚州,1972年颁布了《活断层法》,对活断层的不同类别作了规定,同时对危险范围内的住房开发计划做出了限制性规定。
(五)、多元化资金筹措是灾后重建的基础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充足的资金是恢复重建的基础。从各国经验看,赈灾资金的筹措不外三条渠道,即政府财政渠道,金融信贷渠道和社会捐赠渠道。
1、政府财政投入
从国外经验看,无论是应急救灾还是灾后重建,由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公共性、及时性和基础性等特征,使政府财政投入成为应对自然灾害最直接有效的资金筹措渠道。美国联邦政府承担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主要财政责任,日本政府按照《特大灾害特别财政援助相关法》、《公共土木设施灾后修复建设费国库负担法》等法律规定,积极承担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2、发挥保险业的作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历史上地震频繁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加州政府曾通过立法,要求经营住房财产险的保险业者同时销售地震保险。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加州州议会于1996年审核通过成立了一个地震保险商业机构—加州地震局,该机构由17家私人保险公司联合出资设立,委托政府代表公众进行管理,管理委员会的11位成员来自政府部门和入资保险企业代表。日本1966年颁布了《地震保险法》,经多次修订逐步完善。阪神地震后两个月,日本保险公司就完成受害投保人的赔偿金额核算与支付工作,共赔偿6万余件,支付赔偿金额约790亿日元,为地震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3、金融机构承担应有责任
1995年阪神地震后,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如临时缓缴按揭贷款、减少贷款利息、延长贷款时限等。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7月,日本各金融机构对总额达2750亿日元贷款实行了各类援助政策,有效减少了灾民的损失和压力。震后,有银行贷款的灾区,继续偿还的比例达38%,扩大了银行恢复重建的贷款空间。
4、吸引社会资金
以日本为例,神户市政府在震后建立了重建基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恢复重建。重建基金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基金,主要由政府投入;一类是投资基金主要由社会投资。此外,争取国内民众支持和国际援助也是值得重视的渠道。
(六)、心理干预是灾后重建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极端的恐惧或孤独可以引发精神疾病甚至死亡,有效的心理干预在重大地震灾后救助中非常重要。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经历了1994年洛杉矶地震的儿童,在灾难后的几个月内经常画一些消极形象的图画,比如蛇、鲨鱼、枪等。即便在经过心理治疗之后,儿童依旧表现出希望继续获得支持的需要。日本阪神地震后,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地摧毁了神户和大阪之间的城区。经过10年的努力,房屋、道路等硬件设施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但人们心灵的复原还远远没有完成。“孤独死”成了劫后余生者的最大问题。日本政府对灾民心理重建的经验表明:心理重建不是一个短期性的问题,要形成一个常态化机制;同时,对重点人群,如妇女和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要抓紧。
(七)、将灾后重建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契机 日本在阪神地震后的重建过程中,将创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列为重建的基本任务之一,并认真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灾后复兴与循环型社会同步建设。兵库县政府制定了阪神淡路大地震复兴计划—“兵库不死鸟计划”,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为主要内容,实施了“创造性复兴”战略。计划用3年时间将灾民住房、基础设施及产业“紧急恢复”到震前水平;用5年时间创造具有特色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建设资源共享、共同生活、具有活力的社区,实现人与环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最后3年巩固成果,面向未来,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评价和改进。目前,兵库县已走在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前列,制订了震灾废弃物妥善处理与资源化计划,将“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体现在灾后大量废弃物紧急处理、建筑物大规模解体和恢复、基础设施全面重建、产业创造性复兴的全过程。灾后近2000万吨地震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其中瓦砾等不易回收的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51%。2006年日本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已高达95%。推动建筑节能。兵库县实施复兴计划的第3年,共建造了16.9万户安全、舒适的住宅。普遍使用抗震防灾的再生建材、轻型建材;采用隔热、防水、防止太阳辐射的屋顶及墙体涂料;使用节能灯,实施楼宇自控节能;实施公共建筑清洁能源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超低能耗建筑;将传统节能技术与独具风格的民族建筑相融合。
第五篇:×县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寿县1991年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 查 与 思 考寿县地处安徽省淮河中游南岸,东临淝水,西界淠河,南依江淮分水岭,北靠八公山。国土面积2986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耕地184万亩,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1991年,寿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灾程度之深,在安徽省也属罕见。灾后,寿县迅速恢复生产,加快建设,取得了抗灾史上的重大胜利。
一、1991年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寿县由于位处江淮丘陵地区,是淮河的“洪水走廊”,有“七十二水归正阳”之说,洪涝灾害频繁,被称为“水口袋”。解放前1450年至1949年的500年间,共发生水灾122次。解放后的50年间,全县发生较大型洪涝灾害18次,几乎两、三年就有一次。全县50%耕地、60%的人口和 70%以上的工农业总产值,长期处在洪患威胁之下。1954年大水,在7月份的22天中,累计降雨量700毫米,正阳关水位达26.55米,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全县淹没耕地114万亩,被水围困25.8万人;1991年夏,淮河地区普降暴雨,从5月18日到7月10日,寿县降雨达到968.7 毫米,是历史同期的5倍,其中6月12日至14日三天降雨424毫米,为全省同期降水量最大值,超过200年一遇。与此同时,淮河上游及大别山区洪峰迭起,寿县内湖外河水位暴涨,正阳关最高水位达26.51米,超保证水位0.51米。外洪内涝夹击,寿县古城被水围困达3个月之久。全县32 个乡镇有27个乡镇受灾,成灾人口85.2万人,特重灾民41.4万人,11.5万户43.9万间房屋被毁坏,46万灾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9.8亿元,其中灾民固定资产损失达2.2亿元。农业受灾最重,损失达5.5亿元,全县复种面积315.6万亩,受灾266.1万亩,绝收110 万亩,受灾面积占复种面积的84%,因灾减产占预计产量的58%。全县314 个乡以上工业企业有254个受灾停产或半停产,经济损失8153万元。基础设施大部分被毁,129处生产圩堤全部漫溃,水利、交通、电力、通讯、气象、文教卫等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9730万元。
二、抗洪救灾取得巨大胜利面对严峻的灾情,寿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抗洪救灾。经过全县人民艰苦奋战,创造了抗灾史上的奇迹,'91抗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是保住了城墙和淮、淠河大堤。寿县淮、淠河堤防133公里,战线长,任务重。在张马淠堤、正南淮堤、寿西淮堤全部超出保证水位的情况下,由于各防汛指挥所指挥得力,有关区镇乡的高度重视,5000多名干部民工的卓绝努力,终于克服了沙基沙堤、险工险段多的不利条件,及时处理险情和隐患600多处,战胜了三次洪峰,征服了有记录以来超保证水位最高的汛情,确保了淮淠河大堤的安全,创造了奇迹。县城保护着12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墙溃破,损失将难以估计。在县防指、城防所的精心部署下,加强了城防力量,提高警惕,严加防守,确保了城墙安然无恙。来我县视察指导的上级领导及我县人民都对保堤保城人员的成绩举手称赞。事实上保堤保城的干部民工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其功绩将永垂史册。二是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如此巨大的雨情、汛情、灾情面前,由于各级的高度重视,采取了果断措施,积极抢险,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县共组织了大小船只1500多艘(4.7万个吨位),及时安全地转移了 40多万灾民,使全县的防汛抢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表现。三是抢救了大量的国家财产。在巨大的洪涝灾害面前,广大干部职工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顽强与洪水作斗争,抢救国家财产。全县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2 万人,284万元的防汛器材,共抢救了机电设备和原材料、成产品等价值2697万元。特别是县水产公司的干部职工,日夜奋战,以硬拼死保的精神,保住了价值300 多万元的冷库及其设备,减少了国家的重大损失。农业部门抢运良种40万公斤,免受损失。四是维护了大局利益。在连续长期的强降雨中,上游水库、干渠超历史的泄洪,淹没了我县大片土地,广大干群毫无怨言,保护了大局。瓦埠区接到县防指调船的通知,区委、区公所连夜组织,提前送船30艘。隐贤镇还发动群众给外县围困群众送干粮送日用品。这种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赞扬。五是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主要是维护了社会的治安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环境受到保护,稳定了民心,稳定了大局。&nbs
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棉被。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无大疫。
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的创业之歌。提出了: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建设目标。按此目标,寿县当年就打了“五场硬仗”。一是作物补种硬仗。从7月2日至8月5日,及时补种各类作物35万亩;二是秋种硬仗。战胜百日无雨的严重干旱,播种小麦90万亩,油菜67万亩,为来年午季丰收打下了基础;三是工业复产硬仗。用3个月时间,通过自力更生,使全县254个因灾停产的县办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四是水利冬修硬仗。从10月至来年2月用5个月时间,出工30万人,投入劳动积累工1200万个,完成土石方1100万立方米,及时修复水毁水利工程4640处;五是水毁设施恢复硬仗。及时修复水毁的教育、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等方面的水毁设施,共修复和新盖校舍8000余间,使118 所水毁的中小学于9月1日都按时开学。修复水毁公路313条512.3公里。架设电力线杆5283根,广播线杆5992根,供电恢复正常,广播重新接通。仅用8 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灾后恢复,医治了水灾的创伤。此后,寿县紧紧抓住“八五”期间有利的发展机遇,立足县情,深刻反思,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4.5亿元增加到28亿元,年递增24.8%。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甩掉“讨饭型”财政帽子,1994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成为亿元财政县,1998年财政收入达到2.3亿元,比1992年增长6.7倍,年递增31.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3 年的3.7%,提高到1997年的8.2%,位列全省第14位。农民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176元增长到1998年的1782元。县级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41位上升到34位。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65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5万人。“八五”期间,成为寿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此间,寿县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寿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寿县非旱即涝,十年九灾。通过1991年灾后反思,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兴寿之要,惟在治水”。多年来,寿县始终把治水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每逢冬春,都要组织40万大军会战在水利冬修第一线,县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户都出力。在用工方式上创造出了“推磨转圈”,在发挥综合效益上创造了“塘口经济”。几年来,寿县“书记、县长一张图、水利部门一本书、一任接着一任干”,已连续多年被省、地评为水利兴修先进县。全县上下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水利是产出回报率最高的产业,兴修水利能够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每年都要坚持抓,一张蓝图绘到底,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据统计,从1991年至1998年,全县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9811万个,资金9612万元,兴修各类水利工程5.49万处,完成土石方8455.9万立方米。通过兴修,我县堤防防洪标准已提高到40年一遇,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41.77万亩,排涝自排能力达到1890秒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作为沿淮贫困县,寿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从哪里来的呢?除群众投工投劳外,寿县开辟了三个渠道,一是如期足额征收水利四项规费;二是每亩耕地征收2斤稻谷进行集资,建立水利发展基金; 三是采取“以劳代工,以工折资,以资入股,以股分利”的形式,在全县广泛兴起股份合作制兴修水利热潮。1997年全县兴修的840口当家塘,40%都是以这种形式建成的。二是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寿县是农业大县,优势在农业,希望在农业,潜力在农业。抓住了农业,就抓住了全县发展的根本。几年来,寿县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践中,寿县广大干群充分体会到,只有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促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寿县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抓大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重在提高复种指数,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三元结构;畜牧水产加大发展步伐,生猪饲养量由1991年的58万头发展到1998年的129万头,水产品捕捞量由1991年的7820 吨发展到1998年的5.6万吨,林牧渔业比重达到49.3%。二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1991年以来,寿县先后推广10项农业新技术,并实行农业三师技术承包制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三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县现已建成优质粮、油料、席草、林果、水产、棉花、蔬菜、生猪、白鹅、蚕桑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粮油棉、畜牧、水产、果菜、席草、茧丝绸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安丰油脂、板桥草席等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的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