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中微课程的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
基础教育中微课程的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
本文由《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授权发布作者:刘名卓、刘名海、王煜琴摘要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在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三所学校作为研究个案,分别对他们的校长、教师进行了深度调研,进行课堂观察,并对他们的微课程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学校的管理层教育理念普遍超前,对微课程的应用定位清晰,且在政策激励、微课程录制环境、培训指导、项目持续推进的举措等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另外,教师对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均持肯定态度;但也发现,各类人员对微课程概念及应用场景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作品设计与制作效果不是很理想,如缺乏微课程应用的广阔视野,没有突破传统课件应用的禁锢以及缺乏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主要包括:(1)加强对教师的理念引领;(2)提供良好的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环境;(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支持与服务;(4)培养专业型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团队;(5)制定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等。关键词:微课程;翻转课堂;视频微课
到了21世纪的今天,“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推动着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将撼动长久以来的学校体系,将有可能颠覆学校原本的形态,从而带来教育最根本的结构性改变[1]。从2012年开始,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媒体资源,受到了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反思过去“课堂实录”以及教育部和各级教育机构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不足,微课程也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2],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议题,它为信息技术进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对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如翻转课堂、翻转学习等)提供了契机和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研究综述 要提高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水准,需提高对微课程的认识水平。我们对相关领域国内外代表性著作、论文、典型案例(如可汗学院、TedED、Coursera、凤凰微课、佛山微课等)进行了广泛阅读和内容分析,尝试厘清微课程的研究关注点,全面考察微课程的概念内涵、教育价值、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以利于引领微课程健康、快速发展。在中国知网上,以关键字“微课程”或者“微课”进行查找,共找到5784篇论文,详情如表1:
由表1可看出,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虽然只是近三、四年的事,但是每年的论文数量却是呈爆炸式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论文遍布教育理论、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医学、文学、会计、体育等十多个领域和学科,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进学科与课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即研究者或者从业者正在为如何在学科中很好地应用微课程进行着不断探索。总体来说,已有的文献遵循和形成了五个维度的研究。研究维度I:教育变革: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各类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诉求。祝智庭等认为[3],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媒介终端设备和媒介内容都出现了微型化的倾向,“微”已置身应用于各领域,如微营销、微广告、微电影、微小说、微系统等。顾小清在微型移动学习的研究中,认为微型学习是指微型媒体所承载的微型学习内容,以移动通信工具作为典型的学习载体,微型学习的内容组块力求实用短小[4]。王觅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已从连续、固定、封闭走向灵活、开放、多元,学习呈现碎片化、泛在化[5]。总之,泛在学习环境、多样便捷的学习媒体终端对学习方式的干预和影响要求学习资源走向微型化、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为我们研究微课程的理念价值及其对教育教学变革的影响提供了一手资料。这是一个拥有众多名号的年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客时代,碎片化时代,微时代(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信)等。处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学习者亟需一种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其从容应对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自我更新的严峻挑战。而微课程正是微时代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因其平民化、短小精悍、网络流媒体、符合网络时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等优势能够满足网络时代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建设者的迫切需求而成为“新宠”[6]。研究维度II:理论探索:在教与学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微课程的内涵、结构和特点。胡铁生认为“微课”就是“微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7]。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8]。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任务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刘名卓等认为,微课程应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10分钟的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9]。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为我们了解微课程的内涵、结构和特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其也有不足之处,大部分文献对于微课程的理解,视角不同,给出的解释也不同。至今为止,对于微课程,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界定,对于微课程与微视频、微课、微资源等概念的关系也是混淆不清。本文中作者认为,微课程是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聚焦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经过完整教学设计的数字化小课程。微视频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主体资源。微课程须经过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表现为微视频)、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而微视频则没有这种要求。这里需指出的是,一堂课的浓缩不是微课程,课堂教学视频的切片也不是微课程。研究维度III:策略空间:在教学设计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梁乐明指出,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更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资源、评价等课程要素[10]。胡铁生认为,微课程内容的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发布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保证其质量[11]。黄建军认为,一个优秀的、完整的微课程包括简洁、美观的PPT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课程内容、有概括引导的片尾等[12]。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以改进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为指向,但是这一范式之下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网络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经验基础上,对具体的应用情境(如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等)考虑不足,脱离现实课堂,这样下去势必再一次造成“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故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维度IV:应用效果:运用社会学方法,基于网络内容分析、问卷调查等,揭示微课程建设、应用的真实情况以及态势。梁乐明等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的微课程设计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13]。王红等对微课程的典型应用——翻转课堂的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包括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穆斯乔草原高中的雪莱翻转教学、美国高地村小学“星巴克式教室”式翻转课堂以及我国重庆聚奎中学的“三四五六”模式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教学等[14]。这一研究维度的文献,为我们认识微课程的应用态势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但这一范式之下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尚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如何走进学科、走进课堂,还缺乏必要的应用策略与方法。微课程教学对于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领域,由于缺乏可借鉴的原则、方法和操作样式,所以传统教师面对微课程教学时感到无所适从。研究维度V:实践应用:在传播学的逻辑框架内,讨论微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并明确提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各级教育机构自2012以来举办微课程大赛。2012年12月28日,华南师大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凤凰微课”,标志着微课程由中小学校、高校、职业院校等走向社会,为市民的移动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提供一种全新的优质资源和学习方式。“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这一研究范式的文献,为我们研究微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了一手资料,但可以看出,目前微课程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共建共享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总体看来,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以下趋势: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融合的趋势;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融合的趋势。学习范式发生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开始从关注课堂内到关注课堂外;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关注资源到关注应用。微课程的研究状况如此,那么近两年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如何呢?一线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对其接受度和认识水平又是如何的呢?研究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在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方面颇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进行了深度调研,其一,对这三所学校的校长、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二,进行了课堂观察;其三,对他们的微课程作品进行了分析。调研旨在从微课程的设计、应用以及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等视角,了解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以及一线教师和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基础教育中微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先行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基本情况、项目推进的策略方法、影响项目成效的因素以及一线教师和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以此探究微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有效路径,从而为其他同行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研究对象 研究者根据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了解,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三所在微课程建设及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教育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详情如表2所示。这三所学校的选取原则为:(1)为教育信息化特色学校,并且已有基于微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2)教师有微课程制作经验;(3)学生应用微课程进行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或者课后复习等。基于以上三条原则以及我们的研究目标,通过多方了解,我们选取了各具特色的三所学校。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一直致力于对生产或发展理论做出尝试,但也常常要面对各种质疑的声音。质疑者通常认为,案例研究仅限于个案的研究,所得结论具有特殊性,不具备推广的说服力。对于这种质疑,费孝通先生和布洛维(Michael Burawoy)分别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很好的实践回应,比如费孝通先生的类型比较法对理论的生产与发展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和实践策略[15]。所谓类型比较法,是将个案视作基于主要相同条件所构成的某种类型的代表,通过“类型”比较可以从个别逐步接近认识更大整体[16]。这种将个案视作类型代表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源自生物学类比,正如解剖一个动物能揭示其所属物种的属性一样,深入剖析一例个案也能反映同类案例的特征[17];二是基于人类学的整体论,由于文化和教育机制的存在,人文世界中的“个别是整体的复制品”,所以通过个案研究可以认识其所属的整体人文世界[18]。以此类推,某一类型也可能是更大整体的部分,几个类型在某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构成更高层次的类型,进而可以反映更大整体的某些属性。类型比较法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共同性,二是解释差异。在社会科学领域,类型比较法通常也称多案例研究,是相对于单案例研究而言的。而且,学界普遍认为,对于单案例研究法,从多个案例中推导出的结论往往被认为更具说服力,因此整个研究常常被认为更能经得起推敲而更趋于接近整体。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访谈和录像分析。研究者分别对三所学校的校长、部分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且全程录像。共访谈了三位校长、30位教师,即每所学校分别访谈了1位主管该项目的校长和10位教师。这些教师除5位教师来自初中外,其余均来自高中,学科包括数学、语文、信息技术、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科学、英语、日语等,且这些教师都有过制作微课程和应用微课程上课的经验。(2)作品分析。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应用情境,共选取了15件视频微课作品,并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分析。
(一)校长观点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从项目实施初衷、实施效果、组织管理经验、问题与挑战、对同行的实施建议五个方面对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现场观察以及对访谈录像的回看剖析,主要发现有: 1.项目实施初衷 从访谈中得知,各所学校微课程项目实施的初衷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学校前期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面对新型信息技术来临时的自然演化。比如S1本来就是INTEL未来教育项目的示范基地,尤其以“电子书包”项目为成功典范,微课程项目的实施使其教育信息化步入一个新阶段,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课程设计能力。第二,是信息化教学良好的国际发展态势在本校的投射。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立足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促进教师或团队的专业能力成长。第三,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继承性创新。比如S3—直以来致力于“导学案”的研究与应用,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已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理念有了一定认识,所以当微课程来临时,他们能够很快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引进实施。经过一个学期的准备,自2013年9月起正式在高一和初一实行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2.实施效果 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涌现出了一批对教育满腔热情的教师,他(她)们敢于尝试,提升了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上有了新变化,学习比以前更加积极主动。如在S3的问卷调查中,56.6%的学生认为能够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22.8%的学生认为能够极大地改变学习态度;55.9%的学生认为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变学习态度。还有,积累了一批比较好的微课程作品,例如利用游戏学习日语。除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外,还为学校、地域、甚至国家保留了宝贵的知识资产和精神财富。3.组织管理经验 主要体现在:(1)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系统推进的实施策略与规划,如S3提出了“二段四步十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要进行价值引领,沟通项目实施的意义,以达成项目实施共识,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必要的阻力;(3)动态管理要落地,校长扮演好调动资源、组织协调、评价激励等角色,可采用典型引入、榜样示范,充分利用好评价杠杆等手段。(4)对教师在经费、时间、微课录制与应用环境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并在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与方法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培训与支持,总之让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上,而不是纠结于基础环境的建设与技术等不擅长的领域。4.问题与挑战 三所学校均存在以下问题:(1)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存在观念陈旧、思维惯性的问题,教学理念需要转变;(2)在新技术面前,很多教师存在畏难情绪;(3)学生早已习惯了知识被“灌”的学习模式,所以自学和自主探究能力普遍较弱;(4)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理念的影响,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也明显不足。5.实施建议 三所学校的校长皆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应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引导他们转变教学理念;第二,应对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如经费支持、专家指导、技术培训等,并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大胆尝试等。总起来说,校长们普遍认为,开展微课程项目的出发点在于顺应国际上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我国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传统课堂教学效率和作用;另外在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所学校的主管校长都普遍认为,实施项目最大的困难在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微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内容表现形式,而且意味着整个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还需要学校领导耐心开展价值引领,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推进的形式,关注动态管理,以评价促改革,以展示平台放大榜样作用。
(二)教师观点与分析 对教师主要从对微课程的认识、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策略方法、制作微课程的初衷、应用模式、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了采访。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对微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这些受访教师都有过微课程制作和应用的经验,并且部分教师也接受过相关培训,所以关于微课程他们都能给出描述性的理解,比如每位教师都提到了微课程的时长应在10分钟以内,聚焦一个知识点的观点,并且有5位教师还提到微课程除了微视频外,还要有配套的学习任务单和测试题等配套资源。不过,总体来说他们对微课程的概念、特征等还处于浅层次的认识,主要表现在:(1)对其概念认识不清,如说不清“微课程”与“微视频”“数字故事”等概念的区别,认为微课程就是微视频;(2)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应用策略还未形成成熟的独具特色的观点。2.微课程的制作初衷和应用模式 关于制作初衷,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让学生接受完美的第一次学习;(2)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上来,便于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3)节约课堂讲授时间;(4)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得出最后结论;(5)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关于应用模式,总体有以下几种:(1)课前用:把基础的、简单知识点做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解决重难点知识上;或者把实验的基本知识做成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操作。(2)课中用:在课中用的最大好处,是解放教师的时间,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自己可借助于文本材料进行自学;理解能力差的,可以看微视频,而教师可以重点关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对他们做个别指导,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下个性化教育的问题。(3)课后用:为学生答疑解惑,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做成微课程供他们巩固提升。3.问题与挑战 主要体现在:(1)技术困难;(2)对于设计(教学设计、画面设计、媒体设计等)缺乏可操作的方法、策略;(3)对于微课程的制作流程不十分清楚;(4)不知道如何使制作出来的微课程生动有趣、简单易懂;(5)缺乏学习的平台的支持等。4.应用效果 所有受访教师皆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比传统课堂教师讲授效果好很多,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把课堂更多时间腾出来还给了学生并且缩短了教学时间,事实证明,学生也非常喜欢这种改革;并且学生学习了微课程后,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5.需要的支持与服务 主要体现在:(1)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制作环境;(2)系统化的技术培训;(3)系统化的设计培训;(4)更多同伴的帮助与支持;(5)更多更好的案例供观摩学习。6.对同行的建议 主要包括:(1)转变理念,从学生本位出发;(2)全身心投入;(3)熟练操作常用软件;(4)增加微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5)内容要简短、精炼。总之,虽然制作、应用过程中存在挑战,但是教师基本持肯定态度。
(三)作品分析 针对不同学科、学段、应用情境,共选取了15个案例(其中8个是来自被访谈教师制作的案例),详情见表3。其中7个是初中案例,8个是高中案例,学科涵盖数学、信息科技、科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命科学和通识课。
1.选题相对合理 86.7%(13门)的微课程都选择了一个知识点,且所有课程时间皆控制在10分钟以内。但也有13%(2门)的微课程选题过大,一个微课程中包含多个知识点,相当于一堂课的浓缩。2.教学设计相对合理 86.7%(13门)的视频微课的教学结构完整,视频讲解一开始都有教学导入、中间是对知识的具体阐释、最后是总结等。3.媒体设计欠佳 93.3%(14门)的视频微课制作采用PPT录制,1门采用手写板边讲边录制的方式;100%的微课程皆表现为视频录制完成就意味着视频微课录制完成了,其中忽略了微课程“数字化”特性。实际上,一般建议微课程制作善用技术手段,如放大讲解细节,实现近景、远景的切换,利用字体大小或者颜色突出重点等,以此更好地契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和维持学习动机等。4.对微课程应用理解的深度不够 具体表现为:第一,讲解语言过于照本宣科。33.3%(5门)的视频微课的讲解过于照本宣科,没有考虑网上学习的特点,只是照搬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语言过于枯燥。第二,在教学目标难度梯度的设计上欠佳。通过对作品分析和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很多教师在设计和录制微课的过程中,心里预设的应用情景基本上是面对一群“一般”知识水平的学生在进行讲解,这主要受传统课堂教学情境的影响。实际上这与微课程的应用情景不符,现实情况是学生自己对着数字化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所以设计与录制微课时,预设的应用情景应该是面对一个知识水平最差的学生在进行一对一辅导,那么讲解语言最好采用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对话语言;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体现为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兼顾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第三,67%(10门)的开头和结尾采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如上一节课讲了什么,这节课讲什么;今天的课讲到这儿,下一次课讲什么等。这一问题反映了制作教师忽略了对教师来说,微课程最大的价值表现为重用性:不但这个班级可以用,另一个班级也可以用;不但这个年级可以用,下一个年级也可以用;不但制作教师可以用,其他的教师也可以用等,但使用对象变了,学习活动的序列肯定也会改变,但若使用了承上启下的话语,势必会使微课程的重用性打折扣。
四、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不管是校长、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微课程的应用前景持肯定与乐观态度,并且各方都在积极努力探索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规范与策略。被调研的三所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位都比较明确,且在学校走上信息化道路之后,能够从各自的需求和实际问题出发。比如SI、S2在不改变原有教学习惯的前提下将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转为信息化;而S3则在前期教育信息化积累的基础上,把对未来教育的设想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因材施教、一对一指导;并依托教学平台,实现成绩评价手段的信息化等。当然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与应用上的误区,如有的人认为微课程就是一堂课的视频切片;或者微课程就是把课堂讲授的内容简单地搬到网上去;或者认为微课程只能用在课前、课后,不能用在课中等。所以还有待各方共同努力,促进微课程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鉴于以上的调研分析,特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对教师的理念引领 从校长的访谈中得知,微课程项目在应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依然是部分教师存在观念陈旧、惯性思维的问题,时代变了,思想观念却没跟上。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使用态度不端正,所以对教师的理念引领依然任重道远,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领、学校的积极引导,以及配套的管理机制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让教师真正看到微课程应用为其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带来的利好趋势,改变其对待微课程及相关依托信息化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态度,转变观念。理想情况应是教师能够基于教与学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
(二)提供良好的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应加强微课程制作与数字化应用环境的建设,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微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而不是纠结于用什么样的工具开发或者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平台支持教学等。所以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一方面最好统一购置微课程的录播软件、硬件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微课程录播室,并培训教师使用,帮助教师跨越技术瓶颈;另一方面最好建立良好的微课程应用环境,如无线覆盖的互动多媒体教室,引导教师有效利用,在建设微课程时树立以用为始、以用为终的意识。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支持与服务 通过教师访谈和作品分析,我们意识到,教师对微课程的概念理解、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尤其表现在视频微课的教学策略、媒体表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还不足。故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及过程性的支持与服务,及时帮助教师厘清他们在微课程设计、技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使他们少走弯路,提升微课程的开发质量与应用效果,增强他们微课程制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具体可包括:(1)系统化的设计与技术培训;(2)更多更好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案例;(3)提供过程性的支持与服务,使教师在设计、开发或应用微课程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支持与帮助等。
(四)培养专业型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团队 从被调研的学校来看,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成功,关键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主管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和过程性质量管理能力,能够从顶层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并且具备持续的项目推进能力,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实施。另外,他们也是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对教育信息化具有自己独到的专业见解,体现在不但重视项目管理,同时也非常重视质量管理,并且能够在教学设计策略和技术开发方面给教师以引导。一般说来,最新技术整合于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将其描述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智慧创造期[19]。从我国已有关于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我国关于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大多学校还处于关注应用期和学习模仿期,缺乏成熟的微课程运行与管理体系。这种情况下,如果战略层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应的微课程质量和实施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所以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是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应用成功的基本保障。
(五)制定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般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所以一般是以微课程群的制作方式进行运作,采取这种运作方式是因为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繁多,若把某门课的微课程开发任务落实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工作量势必过于繁重,所以一门课程的微课程制作一般是由几位教师共同承担。一方面,可以减少某一名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汇聚集体智慧,也能提升微课程的开发质量、应用效果以及应用广度。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建议对于每位教师的任务分工要明确,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如制定统一的微课程设计方案支架,画面设计支架、应用场景建议以及合作与应用规约等。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编号:BJA140056)“产教融合下卓越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简介:刘名卓,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刘名海,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王煜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博士。
第二篇: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现在,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
我本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好久都没回去好好看看了。接到调研题目,挺激动的。其中,农村教育是我最想做的。当年,我们中学只有6、7个左右可以考上省重点高中,我们那届最多,有11个。人家城里的学校有的都考170多.因为没有什么前途,所以,家长很少支持学生学习,但是学习的学生都非常拼,一个班的学生前后反差很大、、、仿佛回到了初中时代。每个班级都会有同学不听话,家长从来不管,因为打麻将不来参加家长会,拒接老师电话。初二时我和老师共用一张桌子、、、怀揣着对初中时代的回忆与眷恋,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回到家乡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我的家乡葫芦岛是辽宁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原名锦西(1994年10月更名为现名),是京沈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葫芦岛是半岛,伸向辽东湾内,因头小尾大,中部稍狭,状如葫芦而得名。葫芦岛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矿产资源颇丰富,拥有铅、锌、铜、钼等矿产。同时是一个工业城市,有化工厂,锌厂和造船厂。此地的渤海造船厂生产了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所以,它也是重要的潜艇基地。国共内战时,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于此地展开。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约百万日本侨民在此地被遣返回国。市下所辖县级市绥中是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的出生地。
实践过程
首先我来到了我的母校刚东小学和刚屯中学。发现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房子改建为楼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
第二,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
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第四,对待教育的态度上,从没有家长管,甚至因为打麻将拒绝家长会到现在的会有家长经常主动给老师打电话,那些老师们都很欣慰呢。说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被承认的。
但是,我认为目前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第二、学校的工资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第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第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去的陈庄镇的爱林二村原来有一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因此生源逐年减少,最后学校废止,目前大多数学生就读于一所乡级小学。撤并村级小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老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实践结论: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几点意见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四)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四趟,每天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
这次的实践受益匪浅,回到家乡,重温故乡的童年的感觉,而且到了农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第三篇: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徐鹏
第一,开发微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微课程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时间较短的“微课”视频恰恰符合了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主干和核心内容。
其次,微课程可以做到视听结合,生动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通过优美的音乐、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学生多器官的刺激,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落实重点。同时,还适用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质疑的习惯。
再次,微课程使用方便,拓宽了课堂半径,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上,实现学生的移动远程听课和反复学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第二,通过开发微课程,可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教师,保持教学水平及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自我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核心内容的正确把握,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和突破的过程,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磨练过程,也是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它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
微课程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许多开发好的微课程可以直接供一线教师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同时,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工作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微课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可以引导普通老师开展适合自己的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使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问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篇: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王家庄街道朱子小学 2013年7月5日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教师 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 由于照顾不过来, 只能让 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 办公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 人, 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 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 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 由于他们的年 龄偏大, 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 该村近3 年未补充过教师, 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 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再加上“民转公”教师,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 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 没有什么工作经历, 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 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 只注重学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精品
文档-------
第五篇: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暑期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调研时间:调研地点:调研人员:调研主题:农村教育班级:
教育现状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1 调研背景
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作为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实现程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可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问题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等。
对这些改革和法规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执行情况、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支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真实现状的了解,成为本次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调研形式及过程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们选取了地处甘南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漳县农村家庭作为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对象。调研的形式将学校走访,农民家庭走访和地方村级干部访谈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走访和村级干部访谈对教育改革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通过农民家庭走访并结合村干部的访谈对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学龄儿童受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整体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在走访的近40户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通过送子女读书来改变家庭现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有的指望孩子能上大学到城市工作,还有的则简单明了,能解决孩子以后自己的生活问题即可,等等。但是,有一些家庭则因为经济原因明确表示只要孩子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也有一位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
从整体来看,地理位置越是偏远的地方,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越是淡泊。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的普遍看法是尽力送孩子读完初中,而是否上高中,即使是子女成绩较好也得看情况而定。我们所走访家庭一年大都有一个月以上的断粮时间,但是就地理条件来讲这里较前一个村社相对较好,而村民的观念却非常局限,很少有家庭的劳动力愿意出门打工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此,对孩子是否接受教育的看法更为保守。
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意味着希望。在金钟镇与金钟文学社杨引丛社长和斜坡希望小学侯新民校长的座谈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希望。两位杰出的当代青年,都选择了从思想意识上来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4 教育现状
第一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房子改建为楼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
第二,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
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第四,对待教育的态度上,从没有家长管到现在的会有家长经常主动给老师打电话。
在我们所走访的甘南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获得了全免费教育,同时为了保障“两基”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经费制度的改革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当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村社干部的认可。目前小学的书本费在40元以内,初中的书本费也不超过70元。在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子女受教育问题看成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的也表示一定会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但是在方面也是同样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办学条件方面
1、多年来,教育投资偏重于城镇,对农村教育投资几乎为零。目前各乡镇不同程度仍存在危房,教学仪器、设备、器材缺乏陈旧,食宿条件更是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或是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2、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学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办学效益不高。大部分校点生源少,教师多,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运用。如大岱周家明村全校仅2名教师10名学生,只几梁乡3个教学点都各有1名教师10名学生,即便完小学生在50—80名之内的较多。难以形成课堂气氛,教师积极性不高。
3、学区没有办公经费,学校的工资不高,工作负担重。目前靠非法挤占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来维持,应引起高度重视。
4,教学理念倾向化,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老师把把高分作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农村有一部分教师于上世纪90年代由原来民办转为公办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另外,近几年农村年轻教师不断调入城镇(主要原因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滞后、学校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乡级财政发放工资,使教师思想不稳定,大批涌入城镇),且新鲜血液没有及时注入,教师老龄化已十分突出,大部分教师教法死板、知识陈旧、管理松散,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英语等科目专任教师严重缺乏,素质教育在农村发展滞后。各个乡镇都不同数量的外聘社会上稍懂一些相关知识的、没有理论知识和教师任用资格的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3、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且不安心工作。受历史原因,现农村有很大部分教师为原民办教师转
证上岗,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相关偏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工作。而且大都在村里搞种养殖业,不能安心工作。
(三)撤校并点方面
1、合校并点缺乏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另外投资滞后,条件欠成熟。在寄宿制条件(食宿)不成熟下,盲目撤并,2、撤校并点后学生盲目外出择校,尽管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农民负担仍在加重。据统计,合校并点前,农村小学生每学期200元即可;合校并点后,大部分家长将学生送入私立学校或镇内公办学校读书,加上交通费、饭费等每学期至少需1500—2000元,农民负担加重。
3、撤校并点后学校资源闲置严重。截止目前,该区共有82所学校闲置,闲置学校产权不明确,管理无主,部分学校已被村委会拍卖、占用,破坏严重。闲置学校隶属产权问题亟待解决。
(四)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与乡镇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权、利不统一,教育局行使管理权、人事权、财权,乡镇仅承担发工资义务(乡镇财政预算中根本就没有教育投资预算),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
2、专任教师数与行政辅教人员数比例不合理。尤其学区机构雍肿,加之选任干部综合素质偏低、职数多,不仅不便于工作,不好团结,且加大了办公经费开支。
3、学区、学校自身管理不到位,各种制度不健全,奖罚激励机制没有形成。
(五)教育教学秩序方面
1、生源不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混乱。城镇公立小学、私立学校违背教育教学招生计划,胡乱张贴虚假招生简章,妄言虚假承诺,入村争抢学生,至使城镇学校班容量大,影响了城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乡村学校却保证不了充足的生源。
2、学生盲目择校,不利于学生学籍管理。
(六)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1、乡村小学段学生外出就读,脱离家长监护管理,荒废学业偏多。据调研统计,有70%以上学生学业荒废
2、学生大量涌入城镇,不仅使农村教育受到影响,同时城镇学校班容量大,校容量严重超负荷,城镇教学受到严重冲击,造成教育教学质量整体严重下滑。
二、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提升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各乡镇、区域服务中心人口、学龄儿童、地域特点、交通条件、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校点进行合理的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1、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旗财政统一发放。
2、投资改善农村小学的食宿条件,修缮、新建校舍,完善教学器材、仪器、设备、办公条件。
3、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
(三)减员增效,撤消学区。
目前,各乡镇学区行政人员较多,平均每个学区9名,领导职数3—5名,综合素质不高,团结较差,教育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另外,学区没有办公经费,只能靠挤占义保经费来维持,严重违反了相关政策。乡镇学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建议成立总校、分校、校点,总校为示范校辐射其它各校,并对其它各校进行管理。分校、校点向总校负责,总校直接向教育局负责。教育局聘任总校校长,总校校长承担原学区管理职能。副校长、各分校、校点校长由总校校长聘任。
(四)充实年青教师,合理安置好老龄教师。
基于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问题及原因,建议制定五年规划,培养、招聘充足的年青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要采用协议合同制,并限制五年内不准转岗或流动,促使五年内师均年龄达到35周岁以下的目标。严格招聘条件,尤其杜绝学历不合格、非师范类学生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建议对现有老龄化教师实行(男:55岁,女:50岁)转岗、进修或退养制度。
(五)明确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职能。
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实行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要在校长聘用、教师流动等问题共同协商认定。要完善校长竞聘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人才谋取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六)建议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校长双聘制度。
(七)整治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取缔没有办学条件和办学条件不成熟的私立学校。
(八)利用现有闲置校舍,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建议小学校点收缩后,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开办幼儿园,以保证农村孩子能够接受三年学前教育。
(九)建设政府尽快出台解决闲置学校产权归属问题的相关政策。
总之,当前弄讯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站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是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金额绝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毕竟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现状,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国家基本国策之一,少年强,才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