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发展为先 共建宜居家园3
坚持发展为先 共建幸福家园
中共团风县委 团风县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16日)
黄湖移民新区总面积8600亩、共接收郧县移民874户、3723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大的移民安臵区。建区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移民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视移民为家人,视发展为使命,视安稳为责任,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用心服务,创新管理,较好地完成了移民安臵工作的阶段性任务,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总体目标。2010年12月28日,我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臵工作先进单位”;今年9月19日,县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臵工作先进单位”。
一、科学规划,让移民群众有一种优越感
紧密联系团风实际,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发展,让新区建设起点高于、优于其他安臵点。充分考虑移民安臵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充分尊重移民在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先后编制了黄湖移民安臵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生产发展规划、小城镇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等专项规划。将新区作为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五个 “点中点”之一,进行重点建设,努力把移民安臵区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社区建设、移民安臵和党建创新的示范工程。
二、多元发展,让移民群众有一种成就感
坚持把多元发展作为安臵后的重头戏,通过扶持生产、支持创业、开展培训、拓宽就业等多种形式,增强移民群众在新家生根创业的信心。
一是实施生产安家工程。扶持生产让移民群众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因村制宜地培育发展周期短、见效快、市场潜力好的特色产业,建立生产及加工基地,通过帮扶产业项目促进移民增收。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云丰农机合作社、蘑菇种植、养鸭和养鱼等专业协会,共培植养殖、种植大户20户。建成工厂化育秧基地15亩,提供早中稻机插秧面积3000多亩。引导移民盘活土地存量,流转土地4800亩,带动移民就业近500人,移民一边拿租金,一边拿薪金,每年增收近40万元。
二是实施创业致富工程。支持创业激发移民自身内在活力。创新扶持机制,降低创业门槛,通过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移民利用自家门店创办农家超市,开展小商品经营,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安臵区内已开设手机、摩托车等各种店铺86家。建成了黄湖新区物流客运站和电池厂,安排移民就业150人。
三是实施培训就业工程。开展培训拓宽移民增收致富渠 道。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政府买单式移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依托钢结构产业集群,建立移民培训就业基地,拓宽了移民就业渠道,实现移民在家门口打工就业。两年来共培训移民2300多人次,累计安臵移民就业1193人。
三、全心服务,让移民群众有一种认同感
移民迁入新家后要经历社会关系再造、社会心理认同、文化风俗融合等艰难历程。为此,我们把全心全意为移民服务贯彻始终,让移民群众从内心认同新家,融入新家。
坚强有力的发展核心让移民群众感受到新“家”的希望。安臵工作一结束,我们就把新区党组织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创新党建模式,将三个村合并为两个党支部,在此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总支,发挥赵久富老支书为代表的新老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激发了移民群众对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新家的期盼和向往。
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让移民群众体会到新“家”的方便。政策、资金都向村部、学校、物流交通、港渠治理、污水处理、环境整治、休闲广场等民生项目倾斜,规划项目63个,总投资2.6亿元。14个县直部门共同发力争取惠农政策和资金,整合在一起。这种密集的投入和资金量,使新区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明显变化。初步形成了城乡互联的“六网一带”(交通网、灌溉网、水电网、燃气网、信息网、服务网、绿化带);村级阵地建设的“五务合一”(党务、村务、商务、医务、服务);家家户户实现了水、电、路、气、通讯、有线、宽带、卫生间“八配套”,硬件设施远远超过了一般村的水平,提前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无微不至的服务让移民群众品味到新“家”的温馨。群众服务中心按照社区建设“九个一”要求建设,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警务室、图书室、综合服务超市、卫生服务站等一应俱全,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新区内所有公益性岗位一律优先移民、学校优先安臵移民教师、卫生室优先安臵移民医生,民政、医疗等部门对困难移民应保尽保,并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养老保险。社区还成立了腰鼓队、龙狮队、舞蹈队,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逢年过节,开展送温暖、送物资、送服务、送文化、送岗位等活动,让移民群众感受到亲近与和谐。
四、倾注真情,让移民群众有一种归宿感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利益考量向一线倾斜、干部力量向一线延伸、群众问题在一线解决、维稳责任在一线落实、常态机制在一线形成等长效工作机制,增强了移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是视移民为亲人。确立群众永远是依靠的理念,把维护稳定与增进感情融合在一起,与移民群众结亲戚、交朋友,交心谈心。与移民群众开展“手把手”插秧活动、与移民学生开展“手拉手”助学活动,帮助他们从情感上、技能上尽快融入新的大家庭。在政治上予以倾斜,产生了3名市县人大代表、党代表,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和尊重。二是视帮扶为常态。从移民群众踏上团风土地第一刻起,每户一名帮扶干部,包括 所有县“四大家”领导,一帮三年,形成了常态。很多帮扶干部不仅仅是完成县委、县政府要求完成的工作,更是在交往中和移民建立了感情,很多帮扶干部帮助移民找到新工作,或者支持他们自主创业,或者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真正是捧出了一颗真心。有的移民群众绣制了手工鞋垫送给帮扶干部,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三是视安稳为责任。认真对待每一个移民来电、每一位移民来信来访,定期梳理分析,把矛盾化解在一线。两年来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39件,自2010年5月安臵以来无一名移民返乡、无一例非正常上访。今年春节,移民还自发组织舞龙舞狮和彩船秧歌队到县委、县政府拜年,打出“黄湖新区移民向全县人民拜年”的条幅,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感恩之情。
两年来,我县移民安臵后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除了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之外,要特别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感谢各级移民部门的精心指导,感谢搬迁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更要感谢移民群众为国家工程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以及对我们工作的包容与支持!移民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新区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将黄湖新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移民安臵工作的示范区!(此文为团风县2012年10月16日在武汉·全国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生产发展现场交流会上的典型发言材料)
第二篇:推进新型城市化 共建更宜居家园
推进新型城市化 共建更宜居家园
全市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于4月23—24日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我市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规模大、规格高、内容多、形式新,来自8县(市、区)领导、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部分村支部书记,以及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共近1000人参加了会议。朱书记、谭市长两位领导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与会同志除了观看专题片、到现场参观、听取有代表性的8个单位发言外,还围绕朱书记的讲话和《加强梅州市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梅州市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梅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3个文件,进行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这是在推进我市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一次求真务实、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动员会,更是一次查找差距、谋划未来,推动工作的现场会。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梅州推进新型城市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当前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要学习任务。
朱书记在这次大会上的讲话,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对推动转型升级,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提高干部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明确提出了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要求我们从规划引领、主体功能分区、重点区域建设、客家特色乡村、环境整治、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十分符合梅州的实际,是这次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这次宣讲的主要内容。
一、准确理解梅州新型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纵观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发展形态无非有两种模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强调的是地区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前者是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后者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关于新型城市化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但相对于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它至少有三个基本内涵。首先是以人为本、城乡协调、社会和谐。其二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其三是破除二元、推进一体、创新发展。美国《商业周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当城市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也会成功”。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思想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以‘摊大饼’形式向四周盲目扩张,大量失地农民涌向城市,城市人口膨胀,农村人口锐减。这种以牺牲农村利益来推进城市发展的模式,这是传统型也就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硬伤,绝对不是现代的、新型城市化的本义所在。朱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梅州的新型城市化,不是“城市农村化”,也不是“城镇化”,而是按照城市化、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好城区,高质量整治规范好乡村,“城是乡的宜居区,乡是城的大公园”。可见,我市提出的新型城市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是范围内涵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梅州的新型城市化范围更广,包括城区和广大乡村,内涵更深,不但包括一地方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状况,而且包括该地的社会、文化、生态等发展水平,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体现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发展、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朱书记在报告为我们描绘了梅州新型城市化的蓝图:即用5至10年时间,把梅州建设成为全国山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样板,让我市干部群众逐步生活在森林里的宜居城乡,让大家更加幸福和自豪。如此美好前景、光明前途、远大前程,非常值得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骄傲。
二、深刻领会梅州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推进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建设新型城市化工作,尤其是汪洋书记,到广东工作不久,就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宜居城市、宜居农村、宜居乡镇为龙头来改善民生”,做到“市市都有天堂,乡乡都有新村”,并多次就此作出指示。接着,在全省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省委省政府又把建设宜居城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随后,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提出了“打造宜居城乡,建设美好家园”的宏伟蓝图。为此,省里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和《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明确了建设宜居城乡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措施要求,并决定从2010年起,每两年对各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排名。去年12月上旬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水平的若干意见》,随后专门召开了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汪洋书记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城市化工作的认识,将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以城市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我市的这次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统部署的重要措施,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第二,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提升梅州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城乡的宜居程度,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的规划建设,扩大了城镇规模,优化了城乡环境,打造了一批城市名片,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城市化发展仍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朱书记在会上严肃地指出的那样,我市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干部群众环境意识薄弱、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城乡建设缺乏个性、公共服务不够配套完善、城市化水平不高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我市的新型城市化、宜居城乡建设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南宁、洛阳等地相对比,是远远落后了。南宁、洛阳通过加快城市化步伐,打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在诸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南宁市,从2006年才真正起步,短短五年时间,实现了城市发展的大跨越。朱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优势和劣势不是绝对的,先进和落后不是永远的,梅州与这些先进地区相比,虽然起步较晚、差距较大,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蓝天白云和清风碧水正日益成为大城市的稀缺品,这恰恰就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就一定能够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传统的城镇化为新型的城市化,进一步擦亮梅州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金字招牌”,不断提升梅州的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推进新型城市化是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广东梅州山水人文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创新转型升级,创新实施“双转移”和扶贫开发“双到”战略,新一届市领导班子创新提出了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市人大六届二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决定》。建设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是破解山区科学发展难题,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缺乏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缺乏活力。我们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既不能片面理解成单纯搞旅游,也不能片面理解成是纯粹搞文化,而是以文化与旅游为牵引,带动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既保护环境又振兴经济,既传承文化又创新转型,既幸福市民又快乐游客。通过推动新型城市化,将有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优化生活和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产业进驻和高素质人才落户,为梅州带来更多的新理念、引来更多的好企业、创造更多的商机、吸引更多的游客,盘活资源、激活资本,从而更好地推动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
第四,推进新型城市化是提升梅州干部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市化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据专家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将新增城镇人口1300万、新增投资6.6万亿元,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1.4个百分点,住房消费将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二者综合相加,可直接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就我市来分析,若以全市总人口500万人的基数来测算,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增加近5万城镇人口,将大大促进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对改变城乡面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城乡建设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将有效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更好地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暴雨内涝以及脏、乱、差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城乡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亮起来,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品味高雅、充满人性关怀的宜居家园,让广大群众出行更方便、饮食更健康、居住更舒适、邻里更和睦,共享新型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三、全面掌握梅州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举措
推进梅州新型城市化,建设魅力城市、美丽乡村、幸福村居、森林里的宜居城乡,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朱书记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低碳生活”理念,注重“大分区、小混合”,以梅州城区为核心,以七个县(市)城区为重点,科学谋划市域发展,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富庶山城、美丽新城、文化名城、国际慢城。主要的举措可以概括为“五突出一加强”,具体如下:
(一)突出规划引领,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划,何来建设?推进新型城市化,规划是灵魂、是纲领,决定着城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决定着城乡建设的品位和水平。过去我们梅州城乡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带来缺乏客家文化特色、千城一面、千村一律,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弱化,因此,朱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必须树立强烈的规划理念,把规划工作放在城乡建设的“龙头”地位。提出要紧紧围绕“文化是灵魂、道路是骨架、产业是支撑、水系是血脉、生态是衣裳、功能是命脉”等六大主要元素,认真抓好城市的规划修编,突出特色建设名镇名村,特别是将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多留精品、少留遗憾、不留败笔,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同时要求各县(市)要在上半年率先完成县城发展规划修编。会议还对全新的大范围的梅州市区规划文件——《加强梅州市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讨论稿)》进行了讨论征求意见建议。朱书记在会上还提出要加强对乡村的规划建设,要出台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全面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同时提出要根据山地、丘陵、平原不同的地形地貌,村镇不同的产业特色,地方不同的民风习俗,延续地域文脉特征,综合考虑山、水、田、路、净、乐的协调统一,体现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统筹做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
(二)突出功能分区,加强重点区域建设。
大家都知道,我市被省确定为生态发展区,所以新型城市化的打造中,市委市政府突出主体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优化发展格局,引导各地实现错位发展、差别发展和多元发展。同时加强中心城区、各县县城、丰顺新区这三类重点区域建设。
1、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这个中心城区是个大范围的概念,它包括现有的梅州城区、雁洋核心区、畲江工业新城等区域。对梅州城区提出要高起点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江南新区。会议要求上半年完成新区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动工建设世界客商会馆、世界客都展馆和五星级酒店等城市综合体,推进三角至长沙镇沿江景观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配套设施及优质生活社区。该项目泽君书记亲自出马,担任总指挥,君铁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要求要拆迁安置方案在1个月内拿出。同时提出要优化提升江北古城。准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来保护性开发攀桂坊、凌风路等古巷老街,推动旧城区、城中村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宜居宜业新社区。此外还提出要加快开发芹黄半岛,上半年要完成规划设计,下半年要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翁部长具体组织,同样是要求1个月内拿出拆迁安置方案。对雁洋镇则定位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要求加快推进叶帅故园、桥溪古韵、三乡村野公园、金柚公园等景点景区建设,打好“叶帅牌”、念好“山水经”,这为雁洋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畲江工业园区则定位为“生态园区、工业新城”,全力办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加大融资力度,加快二期开发,完善服务配套,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转移的承载力。
2、加快推进各县县城建设。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梅县、丰顺、兴宁和五华为重点开发区,发挥靠近珠三角、潮汕平原等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度假等服务业,发展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尽快形成梅州特色产业增长极。平远、蕉岭、大埔为生态发展区,重点依托山水秀美生态环境,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保健疗养、休闲度假等产业,争创文化、旅游与品牌农业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特区”。
3、重点推进丰顺新区建设。丰顺毗邻潮揭,处于梅州、揭阳、潮州、汕头四市“一小时生活圈”的中心地带,区位好、市场大,拥有独特的客潮文化和丰富的温泉资源,再加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潮揭汕的大发展,布局了许多大项目,必定会给丰顺带来大商机,所以会议提出丰顺除要搞好县城建设外,还要规划建设好丰顺新区,重点推进客潮温泉宜居度假城、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八乡山生态旅游区建设,形成与潮揭汕及周边地区错位互补互动发展格局,加快创建“潮汕优质生活区、国际温泉度假城”。会议还要求要尽快成立丰顺新区管委会,选好配强工作班子,统筹推进规划建设。应该说,丰顺的美好前景已经绘就,丰顺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下来关键是怎么抓好落实了。
(三)突出客家特色,建设幸福村居。
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首先是要规范农村建房。泽君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学习借鉴江浙苏南的经验,尽快出台实施《规范农村建房管理实施办法》,科学规划、加强引导,促进农民规范有序健康建新房,让农民尽快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时提出要严禁占用农田耕地建房,禁止抢建乱建,他在会上严肃警告大家,今后凡是违规新建的农房,一律拆除,处理相关责任人;凡未经批准擅自建房尤其是违法违规建房的,一律不供电、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有线电视,否则追究责任。
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其次是抓好工匠集中培训。泽君书记要求,要以县为单位,对农村现有建筑工匠进行集中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和动态管理。这项工作已列入今年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将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努力把个体工匠培养成为农村建房的技术员、宣传员,从源头上规范农村建房。
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再次是保护开发古村落。古村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特色旅游的宝贵资源,是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园,保护、开发、利用好古村落,是我们传承客家文化、延续文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议要求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探索建立村民自有房入股、政府赎买租赁、引进外资方式,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开发,让古村落与田园风光相互辉映。
(四)突出卫生整治,切实改善城乡环境。
城乡环境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关乎梅州的投资环境。在2月底的市委全会上,朱书记就要求要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同时专门强调,而此次整治绝不是走个过场,他本人也将进行明查暗访,对不合格的,将直接追究所在地、所在单位的领导责任。这次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同样把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作为其一项重要内容,并把其上升到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全市干部工作作风的标准的高度。会议对《全市城乡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并修改,明确了遏制“六乱”(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堆乱放、乱拉乱挂、乱贴乱画、乱停乱放),抓好垃圾整治、抓好植树绿化等六个方面的整治重点。会议提出要认真学习借鉴南宁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的好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干部带头、企事业单位支持、群众参与,以铁的作风抓落实,以铁的纪律作保障,以铁的措施强推进,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有效实施。在提到强化整治问责时,朱书记特别警告,对那些出去看了感动、听了别人的经验心动,但回来后长期没有行动的干部,要采取措施请其让位,以免错过发展时机,同时希望广大干部自觉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敢于负起责任,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以免被问责。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纪检监察部门要不定时到各地进行暗访,确保每件事情都有人管,每个区域都有人理,经常有人监督。
(五)突出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衡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会议提出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启动“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支持市人民医院加快建设粤闽赣边区域医疗服务中心,高水平办好田家炳医院,大力发展住疗、食疗、水疗、理疗、医疗等健康产业,打造城市居民15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的“健康服务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让梅州成为中老年人保健养生的乐园、青年人安居创业的乐土。二是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出要抓好公交站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全面开通主要景点景区及公共场所的公交线路。争取丰顺纳入粤东城际轨道交通网,形成对接珠三角、潮揭汕和海西区的快速通道。三是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这里提到要学习借鉴南宁经验,逐步建立“数字城管”系统,努力形成精确高效、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无缝隙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六)加强领导,为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政策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会议指出,市县两级要分别成立新型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领导协调和督促指导。特别要求江南新区、芹黄半岛、丰顺新区等项目建设工作组要有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的领导参加,配强配好工作班子及相关专业人员,形成一种强大的攻势,坚持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廉洁行政,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这里朱书记告诫大家,凡是妨碍重点项目推进甚至官商勾结、以权谋私的,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希望大家主动支持、积极参与,齐心协力降低城市开发运营成本,全力推动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
四、积极参与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推进梅州新型城市化、抓好城乡环境整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积极为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作贡献是每一个梅州人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单位的干部职工,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带头”:一是带头转变观念和作风。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客都梅州是我家、文明整洁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以“坐不住、等不得”的态度,以的作风,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全力支持、主动作为,全面落实新型城市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为打造一个美好、和谐的新梅州而努力。二是带头加强学习。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新型城市化的认识,掌握悉进新型城市化特别是环境卫生大整治的政策、法规和知识;另一方面是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理念和成功举措,总结积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和规律。同时,要总结推广本地的典型,会议要求县城建设要向梅县学习,旅游区建设要向雁南飞、雁鸣湖学习。三是带头宣传教育。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宣讲报告会、悬挂标语、设立宣传专栏、组织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大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引导群众的力度,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变“领导要求”为“群众追求”,营造保护环境、洁净家园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创造宜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创造宜居环境
建设美好家园
海星镇兴旺村
孙景振
为着力改变我村的村容村貌,营建宜居环境,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镇党委、政府的整体部署,结合我村实际,2014年,围绕创建省级卫生村屯目标,紧紧抓住提升街道整体功能,整治村容村貌两条主线,强力开展街容秩序专项治理,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对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治,基本实现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交通有序。为全村百姓创造优美、宽松、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体做了以下几点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为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成立由我负总责,各个屯长具体负责的村屯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有关环境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维护,形成长效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将村屯卫生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村干部敢于面对矛盾,敢于碰硬。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搞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了整治任务的如期完成。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全员发动,加强对这次整治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引导全村百姓关注和参与村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形成人人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结合我村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整治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限要求,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工作,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1.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街道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短时间内完成主街路建设任务;卫生要有专人管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保洁队对主要街路要做到全天保洁。2.做好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运输工作。主要街路和街道实行专人清扫保洁,维护环境,组织群众及时清理垃圾,特别是道路旁,村口和房前屋后的积存垃圾不留死角。同时,教育广大群众不要乱倒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主要街道要达到“六无一有”的标准(即:无暴露垃圾,无残墙坡房,无粪坑厕所,无废品杂物,无牲畜拴养,无柴草堆放;有绿化美化景观),努力打造“环境优美、安全文明、交通顺畅、管理有序的美好家园。
动员和组织村民开展环境治理活动,清理占道堆放的建筑材料、粪堆、土堆、柴堆及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清除道路两侧垃圾;组织农户对村屯的街路巷道进行维修养护,做到路平、沟直,对农户住宅周边卫生进行清理,彻底整治私搭乱建、乱泼乱倒、畜禽散养等现象;村屯主街卫生清洁,无白色污染,无鼠害;做到院墙规范,绿化美化。此次综合整治活动共投入资金10余万元,动用人工300余人次,出动车辆80余台次,清运垃圾200余吨,新建垃圾点8个,清理边沟12000多米,清理粪堆、柴草垛、砖垛80余处,对村办公室墙体刮了大白,对村所地在裕安屯正街两侧及南北道两侧1800多延长米的铁栅栏进行了喷漆。在裕安屯屯前栽植人中杨1000余棵,对所有村屯防护林进行了粉刷。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四)强化督导,务求实效。
村屯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抓好环境卫生长效、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建设,督促加强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维护,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确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弹。
整治村屯环境卫生,是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这次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家园、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整治活动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努力实现全村面貌的新突破。为百姓创造宜居环境,为百姓建设美好家园。
第四篇: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家园
加强城市管理建设构建生态宜居城市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五年长沙县发展建设的美好蓝图。长沙县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发展的三湘门户,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活力新城和宜居家园。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构建和谐宜居环境,在城市管理建设上还需要加强。一是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一套不断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是一个城市持续光鲜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在完善自己的下水道机能。近年来,与各地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这种“重地面轻地下”的观念,造成逢雨必涝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长沙县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地面硬化增加,如果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必然也会使城市“逢雨必涝、逢涝必堵”。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这个良心工程,把长沙县打造成三湘首善的宜居家园。
二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强力推行垃圾分类,避免二次污染;禁止大货车进入主城区,绕走环城线,减少噪音和尾气排放;划分区域,规范夜市,加强小摊贩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公共场所严禁吸烟,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不断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全民健身工程(点)和村级体育设施覆盖面,在星沙公园、通程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和村部增设占地小,易于开展的乒乓球台、多功能健身器械等,为群众提供免费的体育健身场所,同时开展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积极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1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争创老年人宜居社区
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 争创全国老年人宜居社区
台城花园社区居委会
玄武门街道台城花园社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区,紧邻市政府,东倚明城墙,外靠玄武湖,内含北极阁山、古鸡鸣寺,台城花园社区是玄武门街道所辖六个社区之一。辖区总面积0.46平方公里,现有居民3232户,户籍人口9001人。60岁以上老人有1956人,占总人口的约22%。近年来,台城花园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不断改善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把社区建设成为老年人生活便利、服务便捷、治安良好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做出了积极探索,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社区、江苏省文明小区、江苏省绿色社区、南京市先进老年人协会、南京市安全文明小区等各项荣誉。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全国老龄委副主任陈传书、袁新立、吴玉韶,社会学家郑杭生等领导和专家先后视察我街道为老服务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动员并重,完善老年人宜居社区创建的组织协调体系
老年人是社区生活的主要群体。我们把创建老年人宜居社区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重点,建立起政府宏观主导、社区具体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运作机制。
政府宏观主导,一是在街道的支持下,把老年人宜居社区创建摆上街道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排上工作目标,与和谐社区建设一并规划,一并推进,一并落实;二是争取街道对老年人
宜居社区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近年来,台城花园社区为老年人完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构建公平、高效、开放的为老服务网络。
社区具体运作,就是结合社区实际,在组织推进上建立创建老年人宜居社区创建的组织协调机构,社区党委书记主要负责,各社区单位为成员,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形成宜居社区的创建合力;在推进方法上,全面对照标准,拾遗补缺,查找问题,并逐项整改。如针对老年人信息管理上,社区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社区每个片区老年人由一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全面负责,对老年人进行定期走访,收集信息,了解需求。
社会全员参与,通过社区党建联席会、社区委员常任制等工作平台,全面动员所有能整合的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加老年人宜居社区创建。把驻区单位的文体场地对老年人有序开放,供老年人健身娱乐。目前,辖区单位古生物博物馆、北极阁风貌区等单位不仅向社区老年人免费开放场馆,还定期开展“古生物知识进社区”等活动。强化社区老年人协会建设,构建完善老年人活动、参与组织机制,目前涉老组织16个,老年人社区活动参与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老年人已经成为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的主力军。社区连续三年无涉老民事纠纷案件、无涉老家庭暴力投诉事件,且未发生重大涉老服务违规、违法事件。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二、坚持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并重,完善老年人身心愉悦的服务体系
创建老年人宜居社区,老年人身心愉悦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台城花园社区在全面调查了解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明
确提出老年人宜居的“1+1+1+x”的服务模式。
第一个“1”,指的是以老年人生活照料为中心的立体化全方位体系建设。台城花园社区依托家家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社会化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日托,配餐,社区小餐桌等服务。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全部享受高龄营养补贴,7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都享受到了低保金增加10%的待遇。全面开展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工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每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教育讲座,每两年为老年人做一次健康检查。目前台城花园社区内老年人平均寿命约为79岁。
第二个“1”,即精神关爱体系建设。针对物质养老需求弱化,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在全面推进社区日托、老年人配餐、社区小餐桌、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等物质养老工作的同时,高度关注精神关爱与物质关爱的协调发展,并按照“分类实施、分层推进”的原则,从组织发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合理安排老年生活入手,在社区打造了以自我关爱为主、专业干预为补的老年人精神关爱格局。主要是做到五个“一”,即建立一个老年人快乐指数评估体系,开通一条老年人精神关爱热线“83695191”,成立一个心理咨询室,举办一批心理辅导、精神健康课程,培训一批老年人精神关爱天使。同时建立了老年精神关爱转接机制,对社工在走访中发现的需要心理辅导的老年人,及时转交给专业心理咨询室,帮助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个“1”,即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台城花园社区深入推进“区域共建33制”和“网络义工组织联动计划”,在最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力量,实现了义工服务的常态长效化运作。充分发挥“义
工+社工、项目+基地、动态+常态”志愿服务新模式的作用,抓住一批重点网络资源,定期开展南京公益民间组织论坛,引导西祠爱心之旅、南京义工联等网络志愿服务团队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衔接,开展“敬老,从娃娃抓起”系列活动,逐步形成社区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今年以来,共有26家单位、7个社会中介组织、5个网络义工组织认领了41个公益岗位。
X主要指针对老年人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开展的各类特色服务。成立社区老年文体活动组织,通过举办社区老年大学、开设健康讲座等老年人参与率高、受益面广的社区活动,吸引老年人走出家庭“小圈圈”,融入社会“大圈圈”。台城花园的老干部艺术团、妇女合唱团、摄影队常年活跃在社区,深受广大居民群众的喜爱。目前,台城社区有各类社会组织17支,铜鼓队、合唱队、舞蹈队等给社区带来了快乐和生机,书画队、老年学校等丰富了社区文化,治安队、邻里互助队为社区带来了平安和谐。
三、坚持环境优化和社区发展同步,建设老年人宜居的社区环境
台城花园近山临水,环境优美。区内环境宜人,景色优美,社区内可绿化面积达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工作中,社区着力将环境的保护优化和社区发展共同规划,努力让老年人享受优美的环境,进而愉悦身心。
一是动员社区居民保护家园,倡导低碳生活。社区将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定为全民卫生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活动,定期开展清理楼道、卫生死角活动。依托社区科普学校,举办社区环保知识讲座,提倡使用环保袋、环保产品。台城花园社区的垃圾基本实行分类回收,及时清运定点垃圾袋装
率达到100%。基本做到了社区内无卫生死角、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无乱扔废弃物、无噪音污染的现象。
二是引导社会力量,优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在社区内配备必要的文体器材,使老年人有活动地方,健身有器械,让广大老年人都能自觉参与,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乐起来。社区建有老年人图书阅览室,配有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各种图书。在街道和佛山电器照明公司的支持下,开展“点亮楼道,点亮百姓生活”万盏明灯消灭黑楼道行动,在地区安装了10035盏楼道灯及配套延时节能开关。小区内破损的楼道灯优先考虑老年人,哪栋楼的老年人多的,就先换上。大力推进老旧小区鸡鸣山庄小区出新工作,拆除违章搭建71000平方米,社区所有楼房都装有楼梯扶手,保证老年人的出行安全。社区内部分独居、失能、空巢老年人住房内安装呼叫器、安康通等紧急救助设备。
各位领导,我们的社区老年工作尤其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离群众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充实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发展壮大为老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以社区为老服务普遍、健康、快速的发展来保证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