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中学要处理好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八大关系
民办中学要处理好影响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八大关系
内容提要:
上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应运而生,至今已风雨兼程了十几载,其中多是学生的满意、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但也不乏对影响民办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忧虑。特别是民办中学,一直存在着名校办民校分部与本部的关系、学校内部规范化要求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教师招得进与留得住的关系、对教师的使用与培养的关系、学校管理干部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中激烈竞争与团队协作的关系、教师的专业职称与教学绩效的关系以及学校高价收费与生源质量的关系等问题,总是在困扰着甚至阻碍着民办中学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民办中学的发展铺平道路,这是每一个关心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的有识之士所探究的重大课题。关键词:民办中学 生存发展 八大关系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的兴起风起云涌,势不可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赢得了学生的满意、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认可,但也遇到了困扰和阻碍发展的诸多困难,特别是民办中学,有些关系非常难处理,但又不能不处理,为此,笔者发表个人浅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名校办民校要处理好分部与本部的关系
在全国民办教育办学热的影响下,不少有名的四星级学校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纷纷办起了民办学校。名校办的民办学校,对本部而言,都称“分校”,实际上本部和分校是“分工不分家”,这对于资助分校资金的短缺、补充分校教学人员的不足和充分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只能是权宜之策,绝非长远之计。分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应明确:分校是本部的分校,是本部发展的延伸。分校就像一株嫁接的果树,需要先由母枝供应营养,后由自己吸收营养,等到时机成熟,就要结出自己的果子来;分校又像成长中的儿女,开始和父母分居时,可能还要从父母那里得到些帮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分校要殚精竭虑象大多数走兽尽早脱离关爱驰骋荒原,大多数飞禽尽早自主飞向蓝天一样,抓紧创造属于自己的主流文化和教育业绩。为此,分校要坚持四点:一是分校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法人,根据教学需要和生源情况,排除干扰,自主招聘教师和招收学生,免得你介绍一个人情教师,他塞进一个免费学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苦不堪言。二是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一亩三分地”,开展自己的活动,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三是学校要有自己独立的师资队伍,否则,无异于没有吃热上前的“父子兵”,一旦事急,指望别人接济,结果恐怕是“望山跑死马,指亲饿死人”,后悔晚矣。四是学校要有自己的独立核算,虽然经济上和本部捆绑在一起,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优势,但对于解决民办学校的教师待遇存在诸多不便,福利待遇高了,影响本部教师情绪,太低,就很难招得进优秀教师,即令招进来,怕也难留住。
2、处理好规范化要求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
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规范化要求,如果没有规范化要求,单讲人性化管理,就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不公平;如果单讲规范化要求而不体现人性化管理,也容易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僵死局面。为防止以上两种极端,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在此基础上,再谈以关心和尊重为重要内容的人性化管理。在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导下,要将“情”的主线贯穿于规章制度的执行之中,充分发挥情、理等因素对重情重义的教师的教育、激励作用。有人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因为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就不闻不问;也不能因为要实施规范化管理,对教师动辄采取处罚的方法。规范化管理要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底线和学校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先把规矩讲好,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要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不能碰触“高压线”,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学校“要我遵守”的被动接受,变成“我要遵守”的主动行为。人性化管理对于教学成绩不理想的教师,可采用教学督导、教学帮扶的办法,促其尽快提高,最好不要动不动就经济制裁,不是减课时量就是调离教学第一线。有的学校把教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因素,无可厚非,但有的竟按教学成绩排队,利用末尾淘汰的方法作为解聘教师的唯一条件,就不是十分科学的。要帮助末尾者认真分析原因,是本人的态度不行,是能力欠佳,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单独利用教学成绩排队进行末位淘汰的方法不可取,但过分地看重学生在评教座谈会上反映的材料也不科学,因为学生对教师教学反映的意见,很多带有学生的感情色彩,比较片面。反映好的,其中不乏师德高、师能强、成绩佳的好教师,但也绝对少不了对学生不负责任,见了不好的现象不闻不问的“老好好”;相反一部分对学生要求高、管得严的教师却不一定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如果以此为据评价教师,岂不冤枉?
3、处理好教师招得进与留得住的关系
民办学校创办之初,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公办学校的一批教师毅然离开原单位,纷纷走向民办学校,因为当时公办学校教师待遇太低甚至长期拖欠。在这种情况下,公办学校里有的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威胁到权贵,不敢继续留在原校;有的个性倔强,锋芒毕露,群众关系紧张的教师,不愿留在原校;更多地是想开辟一片新天地,展现个人才华的教师,不想留在原校。于是,公办学校的一部分教师走入民办中学。这些教师多是在教育战线上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摔打的中青年教师,成了当时民办中学教师的主流和支撑民办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但现在情况变了,原来一些教师工资偏低且长期拖欠的地区,有政府扶持,问题已得到解决,由县级政府统筹统管,按月发放,旱涝保收,又有社保、医保等待遇,确无后顾之忧,所以就没有多少教师再萌生走出来的念头。鉴于此,民办中学现在再招聘教师,不是退休老教师,就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对于这些教师,首先,学校要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构筑施展才华的平台,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参加校内、校外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竞赛,让他们看到学校发展将会给自己的提高带来诸多机遇,从而做到事业留人。其次,学校领导对教师一定摒弃雇佣观念,不要总认为是校长为主的领导养活了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支撑了学校的发展,是教师养活了校领导。因此,不要一点不满意就解聘。在教学上,教学能力暂时不行的,要帮助查找原因,通过教育培养,落实改进措施。在生活上,学校领导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文体娱乐、婚姻恋爱、学历进修等,关心中年教师的子女入托、入学、爱人工作、职称评定等,关心老教师的饮食起居、体检等身体健康问题。对全体教师要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教职工娱乐活动,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从而做到感情留人。再次,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创造出让学生高兴、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教学成绩。除了鼓励教师发扬敬业和奉献精神外,还要必不可少地用经济杠杆作调节,要千方百计增加教师的工资,让教师工作满量,发足发满全年工资;凡大型节假日,要竭尽全力地谋划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从心里不愿离开学校,切实体现待遇留人。
4、处理好对教师的使用与培养的关系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支撑名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永恒动力和不竭的源泉,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条件。当今教育,校与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队伍的竞争,是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竞争。目前,民办中学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没有或者是缺少事业的成就感,教师为了学生,不仅生理负担超重,而且心理负担也很重,中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眷,不想也不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强烈需要稳定和发展。学校要从长计议,想方设法谋划学校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再培养和再提高,让教师在学校里因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能适应学校的发展而楔上“万年桩”。对教师再培养,促其再提高,要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首先,要激发教师对学校工作目标、教师考核方案的制定等工作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才干只能由才干来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科学论断,精辟地说明学生素质的高低与教师的道德水平紧密相关。在工作中,我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办学宗旨。在教师中大力弘扬探索前进、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自主自强、敢于开拓的拼搏精神,积极工作、热爱学校的主人翁精神,不计报酬、不图名利的奉献精神,刻苦学习、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再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优化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可实施“青蓝工程”,组织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在教育教学上的进行传、帮、带;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任教学段的高、初中学生的重要考试,以促进他们平时对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要长期采取“外出学习---校内评比----培养骨干----勇挑重担”的方式,给青年教师提供条件,促其不断成熟,加速成长。第四,要通过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因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要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作用,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实践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以学定教的策略。可组织中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参加评优课,推出示范课,让他们在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彰显其教学风格,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学校要通过专题讲座,引导教师树立“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的终身学习理念。积极提倡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注意教学反思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运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形式,把教学实践中的心得感悟,传达给同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要承担学校相应级别的科研课题,让教师通过科研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了理论修养和科研能力,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5、处理好学校管理干部与教师的关系
干部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校长室的工作意见及时传达到各个教研组、备课组,传达到各个年级组和班级,并指导落实,然后把落实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集中到校长室,为改进和提高工作提供依据。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学校管理干部,要做到工作作风正,管理能力强,教育观念新。为培养干部的良好的工作作风,要从“正、严、廉、实”四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公正、正派,对全体教职工一视同仁,坦诚相待。不要专门看教职工生活中的“猴气”,也要看到他们工作中的“虎气”。对干部本身来说,只有自己的作风正,对别人的管理才能硬;只有自己不徇私情,对别人的管理才能更有效。第二要严格、严谨、严于律己、严于育人。古人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凡事要求教师做到的,干部自己首先做到,时时、事事、处处做教师的表率。第三要清正廉洁,清正廉洁就必然会产生威望,就会有号召力、凝聚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就会一呼百应。第四要实事求是,务实求真。一要诚恳。发现自己工作的失误,不推诿,不遮掩,勇于承认,尽快改正。二要诚实。要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能干的当仁不让,不能干的,不图虚名,不空占位,要有令人折服的谦逊和虔诚。三要诚心。应当诚心诚意地平等待人,虚心处世,不在权势、权威面前低三下四,也不在群众面前趾高气扬。四要诚意。正直为本,讲真话,不有意杜撰搞企图;讲实话,不拐弯抹角兜圈子;讲直话,不口是心非装好人。要特别关注那些只干工作而不善言词的人,而不要总是欣赏那些整天在领导面前瞎转悠且夸夸其谈的人。为了提高干部的管理水平,领导干部务必积极参加定期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实专业知识,提高管理艺术。不要迷信自己是某一名牌大学毕业的,也不要标榜自己有多少年的学校管理经验,更不要炫耀自己在管理上曾经取得的丰功伟绩,因为教育的改革发展不断给每一位学校管理人员提出新的问题,这些全新的问题,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探索,才能形成每个领导干部人人能上得讲堂,个个能下得课堂,围绕着教育教学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个名堂的局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永远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的的。其次,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个人修养,多方面关心教师,最大限度地增强凝聚力。民办学校的干部,一没有级别,二不是终身制,要把职位当岗位,不要把职务当权柄。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是有机融合的。“士为知己者死”,“领导把我当人看,我就象牛一样干。”所以高明的领导,在学校管理中,总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干部不高高在上,能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不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在教育教学上尽量满足老教师的尊重需求、中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和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
6、处理好激烈竞争与团队协作的关系
激烈的生源大战给民办中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民办中学的每位教师以严峻的考验。虽然他们大部分来自五湖四海,多是响当当的教学骨干,但要在学校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仍需要参加激烈的竞争,凭借个人的能力打造教学品牌。毋庸讳言,教师参与竞争的使命感和和确保竞争胜券的危机感,以及努力进取创造佳绩的成就感都是难能可贵的,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即令是条龙,又能翻几江水?“一花独放只是花,万紫千红满园春。”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强烈呼唤着全体教师必须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是什么?在学校里是由懂得合作、善于合作的教师在与他人和谐相处,密切合作的过程中组建起来的战斗集体。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斗志、勇于创新、和睦融洽的团队能够鼓舞教师的信心,激发教师的热情,为教师提供创造的空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家在和睦相处中取长补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就能组建优秀的团队,形成优秀的团队精神。有的教师仗着自己基本素质好,教学能力强而傲慢地拒绝合作,或者合作不积极,总倾向于一个人孤军奋战,如果这样的“刺头”不改弦更张,早晚要被视为木桶上一块最短的木板而被抛弃。为了实现共同目标,一个团队内允许存在着不同意见,在教学风格上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并不影响团队发展,但要坚决反对表面上和好而实质上“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假象,竟在教材研究、教法选用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出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以致影响了整体教学成绩的提高。为了加强团队的协作,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大家在一起,融合、磨合很重要,都要大度点,阳光点,人文点。不要人为地堆积让人过不去的“坎”,不要有意地编织让人解不开的“结”。因为人生在世,“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其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艰苦跋涉中,人人是竞争的对手,但又是合作的伙伴,我希望你超过我,但我永远不让你超过我。再次,为了团队协作能落到实处,除了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外,在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和工作考核时,不要简单地只分析个人成绩,而要把同一教材甚至同一学科的成绩捆绑在一起分析,对集体进行考核并奖罚,用制度建设约束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用激励措施促进团队精神的发展。
7、处理好教师的专业职称与教学绩效的关系
有道是,名师出高徒,严师出高徒,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教育者成功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人们对名师和严师的推崇备至。民办学校的教师集中了教师中的部分精英,不是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专业知识广、教育理念新的中青年教师,就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一般情况下,由这些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各个方面都应该比较理想,不会也不应该差。但有时候情况并非如此,有的教师特别是高级教师的教学成绩却让人不敢恭维。发现此类情况,一是正确看待,二是认真分析,三是改进提高,切不可以点带面,全盘否定,给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先说正确对待。对有些教师没有取得优异成绩,要帮助查找原因。从工作态度分析,这位教师是否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教育教学上,如果仗着自己是高级教师,对教学工作无所用心,而把精力用在搞有赏家教等方面,那么这位教师的职称与教学成绩不成正比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为解决思想问题,就要通过和教师的谈心,晓之以理,讲清学校要求,明确利害关系,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促其提高教学成绩。从具体情况分析,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但大学所学的知识只占人生所用知识的十分之一,大部分知识是后天在工作实践中通过集体或个体学习获得的。获得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因早年评定职称时多少带有还帐的性质,条件较宽,手续较简,因此不是所有评上高级职称的人都实实在在地具有高级教师的教学水平;再说,职称评定是对教师的师德、师能和教学效益的阶段性认可。有的教师可能在以往的教学中曾出现过引人注目的辉煌,但那毕竟是过去,不能代替现在。老教师如不继续“充电”,在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爆炸时代的教育教学中,很快就会相形见绌,甚至捉襟见肘。找出了原因,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首先,要有敬业奉献精神。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教师,从公办学校走入民办学校,虽然有多挣点钱的初衷,但也应该具有献身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精神,认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从学校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中得到好处。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发展了,可以在学校的增加工资时得到好处;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次,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按教学规律办事。教育教学规律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更多地是通过落实教学常规进行总结,庖丁解牛之所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是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因此,教师要真正落实教学“五认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要采取措施,提优、补差、稳中,促进教学成绩全面提高。几乎所有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是优生和差生少而中等水平的多,面对现实,要先稳住中等生,不要让他们滑到差生中去,想方设法把他们往优生行列里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可给优生开小灶,让所有学有余力的学生都能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使其在中、高考中崭露头角,为学校争光。对于差生千万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这好比一支马队的奔跑速度,往往不是由领头的快马决定的,而是由跑在最后的劣马决定的,只要想办法将劣马赶到前边去,整个马队的奔跑速度自然就加快了。鉴于此,对差生就要在课堂上多提问,课后多辅导,作业最好面批。对差生的辅导,不要指望他们找上门来问问题,因为他们满眼都是问题不知从何问起,所以不能“等米下锅“,而要“找米下锅”,有重点地确定帮扶对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仅要为他们弥补知识缺漏,而且要有计划地引导其学习信念,开导其学习动力,疏导其学习心理,指导其学习方法,确实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
8、处理好高价收费与生源质量的关系
民办学校要发展,要打造自己的品牌,除了要有一支工作认真、处以公心且率先垂范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师德高、师能强、乐于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外,生源的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有些民办学校的生源质量恰恰是不理想的。因为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只要成绩允许,不论花钱多少,先把目标瞄准四星级的国家重点学校;进不去,退而求其次,再考虑进攻三星级的省重点学校;到后来连市重点学校也进不去时,家长不得不违心地把孩子送到到民办学校来。这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多是经商或从政,由于长期对孩子的学习无暇顾及,或疏于辅导和管理,所以程度不同地造成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的学习基础甚差。在生源大战的激烈竞争中,学校收不到素质高的好学生,素质差的学生,又不能不收,不收怎能运转学校、发展学校?高中招生时,中考成绩还能为选拔提供一些依据;初中招生时,因为上级明文规定“小升初”不能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所以就没办法进行挑选。既然没经过任何选拔,收进来的学生自然良莠不齐,甚至有的还有智障,这将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参加下年的生源大战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这一现实,民办中学的教职员工决不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而要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行动,努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一,要正确认识所教的学生,要坚定不移的树立教好他们的信心,不求人人成才,但要个个成人。其二,要想方设法启动他们的学习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科教学特点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三,不要把他们估计过高,要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要有耐心和恒心,不断地“盯”和“磨”,让他们每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达此目标,教师备课要细,讲课要精,练习要全,作业要简,辅导要勤。总之,要切实了解学生,对症下葯,有的放矢,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收费方面,为适应家长的心理需求,可合理调整收费结构,凡经物价部门批准非交不可的费用坚持一分不能少,并分解到各个学期,不要求一次交齐三年的费用,从而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有的费用属学校的代办费,学校可不再代办,非代办不可的,临时收取。虽然表面上降低收费的门槛,但实际上并未减少学校的收入。学生家长权衡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费用,一旦满意某一学校的教学质量,且能承受收费标准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将孩子送到学校,其中肯定不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校招生一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可在生源大战的激烈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位和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快速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处理好特色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文化背景,选择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项目。同时必须明确,特色经济并非资源经济。从长远发展来看,发展仅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并非是深具战略眼光的明智选择,因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特色化的资源工业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矛盾。
处理好支柱产业与细胞产业的关系。“大”与“小”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大”是支柱,“小”是细胞。抓“大”可培育支柱企业、龙头企业、优势行业;抓“小”能激发活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一个地方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抓“大”而不抓“小”,是不会统筹全局的表现;抓“小”而不抓“大”,是不会抓主要矛盾的表现;要“打鱼不漏虾,大小一起抓”。大企业是强县的支撑,是增加县域经济总量、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
小企业是富民的根本,对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大”“小”两手抓,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的配比关系。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找准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真正将这些企业培育成规模效益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要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人人都去找门路,县、乡、村、户一起上,发展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各显其能。但是,要搞好规划,节约土地,不能走“村村冒烟,户户办厂”的老路子。当前,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不拘泥于一种发展模式,既搞高新技术产业,又搞劳动密集型企业,既搞工业,又搞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富民目标。
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优势。要在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是经济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激发县域的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县域内各种资源的优势。重点要抓好两点:一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切实搞好县域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氛围。二是全面激发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创业、共谋发展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而是开放经济,只有扩大开放,加强与外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两个转移”,积极引进经济要素,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规模的有限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也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所以,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开阔视野,扩大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项目建设尤其是如此,从立项、论证、审批到建设、投产,需要3年、5年甚至至10年的努力。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需要一届又一届班子搞好接力赛。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要立足于“近”,干好今天,干好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放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杜绝“贪大求洋”和“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短期行为。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树立甘为奠基人、实实在在干事业的观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干那种“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届包袱”的事。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要坚决杜绝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引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项目,决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牺牲子孙后代
利益为代价求得眼前发展和一时繁荣;要坚决防止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粗放式经营等短期行为,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发展的质量。一方面,要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探索和推行种养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工业化,因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三农”,把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县域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和谐共进。在具体发展实践中,一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整体运作、良性互动。一是逐步加快县域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创造条件构建城乡一
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努力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企业安心经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处理好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于能源的开采,而缺少高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浪费资源,更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一方面,我们自身要培养人才,要结合资源优势、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一批专业技能强、管理水平突出的本土人才。这样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给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提供就业空间和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对特殊行业的稀有和短缺人才,要勇于花大钱招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走在时代的前列。
处理好政府创造环境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关系。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而作为依法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的各级政府,其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要着力培养一支合格的公务员队伍和一批决策能力强、有前瞻力的优秀干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只有做到政府关系企业、企业依法办事,县域经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篇:商会创新发展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商会创新发展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成立12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新常态下要有新的思维、新思维下就会有新的机遇,当然新挑战也很多。就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机遇,如何创新发展,我也谈几点感受和体会。
第一,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这几年来总商会的会员企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逐年增加。越是保持这种良好态势,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新阶段,更要强化质量效益观念,严把企业扩张的门。要以科学创新、科学管理和资源整合作支撑,加强企业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要实现企业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自然发展型向资源整合型的转变。
第二,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总商会和各分会的会员企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树立守法意识,要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履行好社会责任,打造好具有福建特色的先进商会文化和企业文化,做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硬。
第三,要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借势发展的关系。每个行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所以企业在推动自身建设和区域发展过程中,不但要立足于自主发展,还要着眼于借势发展,要敢于打开自己的门户,通过开放来凸显自身优势,同时借助先进地区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从体制上保障资源、要素、产品在各个行业和经济区域内自由流动,推动优势互补。
会员朋友们,总商会能发展成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要办好它并不断延续,更是需要不断的开拓和创新。它承载着广大会员的殷切希望,肩负着发展壮大的光荣使命,我相信,在商会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以及全体会员共同努力下,在京闽商一定能大力弘扬闽商文化和新时期“福建精神”,科学发展,和谐创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首都北京的繁荣发展、为家乡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面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首届北京闽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演讲,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四篇: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提倡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是,前提是尊重文本,是“把握大意”,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无中生有。这不仅涉及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涉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问题,涉及到怎样做人的问题。
如,《小猴子下山》,作者的本意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心二意。而有的教师却背离童话的主旨,引导学生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谈感受。
再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仅不加引导,还顺着学生的发言补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如,《落花生》,许地山是借花生表明人生态度和做人准则──注重实际,不图虚名,有益他人,默默奉献。有的老师还没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就让他们表态,结果多数学生表示愿意做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又好看,又好吃,比花生强多了。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有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丰富阅读感受。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多元解读和阅读导向的关系。这样,才能不偏离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尽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年段目标与小学总目标的关系
既要熟悉小学阅读教学总目标,又要牢记各个年段目标。在教学中要落实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还要望着总目标,想着相邻年级的目标,体现阅读训练螺旋上升、稳步推进的连续性。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低年级,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中年级,加强朗读;练习默读;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三、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此其一。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此其二。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
四、读教材与写教案的关系
在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表述。课改以来,有忽视钻研教材的倾向,也有忙于搜集资料、制作课件,顾不上设计教案的现象。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强调的是,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这是每位老师(包括有较长教龄、有较多经验的优秀教师)备课时最基本的功课。
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欣赏、共同陶醉,同喜同怒同哀同乐,忘乎所以。自己不被感染,不被打动,怎么可能让学生被感染、被打动?
读文本,要走出来。要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熟悉作者的语言风格,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揣摩写法,找准让学生了解、借鉴的重点。
总之,要细读文本,反复读文本,从中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编者编写意图,读出情感、情境、情趣,读出语言风格、味道,读出写法的个性、精妙。要把感情、语言、写法结合起来认真体会。细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自己被打动、被征服、对文本越来越喜欢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感悟的过程。对文本喜爱,进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具体进行教学设计。
五、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另一层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
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预设是前提,否则就是打无准备之仗。预设,要尽可能符合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但是,预设再周全,也仅仅是预设。课堂是师生用武之地,生成是关键。生成性教学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是照本宣科走教案,还是顺学而导注重生成,体现了两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也是不成熟教师与优秀教师的试金石。
七、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以往被动接受学习提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与此同时,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历史、地理、人物、事件等背景知识,学生限于条件或能力,难以弄懂,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外国租借地”,就需要教师作简明的、动情的介绍。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八、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
这是三种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中年级开始训练略读,使学生读的速度逐步加快,粗知大意的水平逐渐提升,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浏览,重点在高年级培养。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九、学读与学写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在阅读教学中,读写宜并重,要努力克服“跛脚”现象。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多数学科都有教科书,都需要阅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其他学科读是手段,了解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目的;而语文学科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己任。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专责。
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不仅昭示着写了什么,而且昭示着怎么写。以往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很多,读写分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由句到段到篇。这样做,既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如,写几句读后的感受,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续写。
十、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而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所以,新课程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而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开展课外阅读,是加强课外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外阅读越早越好。待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先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比较好的入门书。教师要经常推荐课外读物;指导阅读方法,特别是读整本书的方法;鼓励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亲子阅读(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组织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等等。在不断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还是在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第五篇: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向领导汇报工作对于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既是要事也是常事;既是大事,也是小事。汇报得好,重点突出、干净利索,领导自然就会满意。汇报得不好,遮遮掩掩,眉毛胡子一把抓,领导听了之后往往不知所云。下属在向领导汇报工作应该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切忌无中生有向领导汇报工作,无论怎么加工润色,怎么讲求技巧方法,都要遵循一条首要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一定要把汇报内容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翔实的基础之上,绝不能随意编造和歪曲事实,不能把工作成绩中明明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记在自己身上,或者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更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欺骗领导。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切忌面面俱到要先讲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讲次要的;先谈结论,然后补充论据说明;先提问题,然后再罗列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分析参考和做出决策。大多数的领导都是希望首先知道自己单位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就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最后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为下属,在汇报之前,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争取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汇报,不要拖沓冗长。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切忌过于频繁机关干部离领导近,向领导汇报工作也比较方便,但不能事无巨细、不分大小、过于频繁地去向领导汇报工作。要分清哪些是需要立即汇报的,哪些是需要暂缓汇报的,哪些是需要日后汇报的。即使是必须向领导汇报的工作,也要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对于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完成的既定工作,则无须汇报,过于频繁的汇报往往会使领导对下属的能力产生怀疑,也往往会有邀功之嫌,从而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切忌含含糊糊在列举数据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得有理有据和信心十足,切忌模模糊糊、犹犹豫豫、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汇报中尽量避免出现像“大概”、“可能”、“估计”、“也许”、“差不多”之类的字眼和词语。无论什么样的领导,都不会喜欢漫无边际、杂乱无章的汇报,所以汇报者应尽量紧紧扣住所要阐明的中心问题,做到直截了当、条理清晰、表达精确,让领导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了解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