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据教育心理学对比较法进行论述
根据教育心理学对比较法进行论述
物理1301 王珊珊 201308010130
关于比较法,我们都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区差异和共同点,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做好准备工作。比较是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比较是以已有只是为基础,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和规律而必须做的第一步工作。比较方法能启发和开拓人们的思维,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因而在物理学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这是对比较法最基础的简单理解,现在我们根据教育心理学对比较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此之前,我们要知道的是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比较法在初中物理上的应用涵盖很多方面,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
中学物理主要是讲述物理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物理学家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物理现象上有着本质的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比较法作为概念的引入提供思维的支撑点,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再根据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物理学中的比较,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不同事物同一特性的比较
这是比较中一种最为简单的比较,通过比较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高矮、胖瘦、体重、知道了事物的多少等。物理学中的长度、质量、温度、时间等的测量其实就是这类比较。我们知道、测量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就是将一个待测量与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测量的结果便是这个比较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这类比较的依据是随意的,有时是非客观的,而物理学中这个比较的过程则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所以物理学中的这类比较是一种科学的比较。
二、同一事物不同特性的比较
一种物质具有多种特性,当物质的某个特性发生改变时,有时势会必引起其它一些特性的改变,比如:当物质的质量发生改变时,物质的体积也会发生改变,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对于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却是一定的,不仅如此,对于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往往又是不同的,这个不变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另一特性——密度。
同一事物的很多物理量之间都有着这种内在的联系,比如:做匀速运动的物的体速度与路程之间,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和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改变量之间,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和燃料的质量之间;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之间等等。
这类比较的目的在于从不同之中找出共同点,这种异中求同的比较,还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规律。比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尽管测出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都不尽相同,但通过比较发现,在不同之中隐含着相同,那就是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与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总是相等的,因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比较所测得的实验数据,从不同之中找出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规律,进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同一事物不同条件下的比较
当事物所处的条件发生改变时,事物所表现的某些特性就会发生改变,通过比较这些特性,就可以发现事物内部所隐含的某些规律。
四、不同对象不同特性的比较
阿基米德原理大家再清楚熟悉不过的了,在此探究实验中,在这一探究试验中,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是两点:一是用称重法测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F---浮,二是收集并测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的大小,G排液,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浮力的大小总是与G排液的大小相等,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规律。
五、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比较
比如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发现当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的空气流速发生改变时,液体蒸发的快慢要发生改变。
比较是开辟学生思维的钥匙,善于比较便是善于为思维的深化开辟道路,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而有效地使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比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的引导学生积极地将现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把新授知识点中容易混淆的概念或重要的内容进行归类、纵向、正反、正误等形式的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更加精细和准确,使学生明确所比较的内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重力和质量的比较、压力和压强的比较、蒸发和沸腾的比较等。
2、应用于演示试验中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究竟的欲望,适当的设置一些在不同条件下比较实验,有利于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便于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地思考。比如:在讲磁体的磁场时,我们将一根磁铁和一根铝棒先后放在一小磁针的周围,结果发现磁铁能使小磁针的指向发生偏转,学生很容易通过比较发现磁体的周围和铝棒的周围不同,从而向更深层次思考,这是为什么。又如:在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个长颈漏斗,一只乒乓球,我们将漏斗的口朝下,将乒乓球放于漏斗口中。这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实验进行比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1)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中朝下,放手,问学生将会怎样?
(2)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中朝下,用嘴向上吸气,放手后将怎样?
(3)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中朝下,用嘴向下吹气,放手后将怎样?为什么用嘴向上吸气,乒乓球不下掉呢?为什么用嘴向下吹气,乒乓球也不下掉呢,通过比较发现,一定存在其他原因,探究问题结果的愿望促使学生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3、应用于一体多解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扩散思维的好方法,在习题课上,通过对一道习题多种解法的比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品质向更高层次的升华。例如在初三总复习时,对一道液体密度的实验题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可以得出多种实验的方法,如定义法、压强法、浮力法、浮沉条件法等多种方法,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看哪种方法较为常规、哪种方法简洁明快、哪种方法新颖别致好,通过比较,不但可以沟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感受到扩散思维的美妙与情趣,进而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情感由兴趣向乐趣升华。
在比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多次比较
一次比较的结果偶然性较大,多次比较的结果才是可靠的,所得的规律才有普遍意义。
2、注意同等条件的比较
所谓同等条件,就是当某个事物受多个因素影响时,在比较某个因素对该事件的影响时,要使其他的影响因素相同,即在此过程中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比如:由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同时影响着压力的作用效果,所以在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应控制受力面积相同;在比较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关系时,应控制液体的种类、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在比较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时,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在对多个因素进行比较时,在比较的过程中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只有如此,我们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否则就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
3、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进行比较
比如我们在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对实验的结果不仅要做横向的比较得出不同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而且要做纵向的比较得到同一滑轮组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机械效率不同。
4、转换法比较
当比较的特征量不够明显却又必须进行比较时,有时我们还要利用转换法,利用与之有关联的其他特征量的比较来达到对这一特征量比较的目的。比如在比较物体的隔音效果的实验中,我们是通过音量的大小来比较不同物质的隔音效果,但由于人耳对声音音量的微小差异很难分辨,这时我们要将同一距离音量的不同转换成听不到该声音的最小距离来进行比较,比较方便,效果明显。
5、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同一问题我们也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比较法是我们在研究问题是普遍采用的,但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在利用比较法研究问题时,还应多想想其他的方法。
总之,比较法是我们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人类甚至不能认识自己,正是基于这个比较的过程,人类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诸多信息,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掌握了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第一手资料。
对于学生来讲,如何更清晰的理解和运用比较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对教学任务加以分析和设计,主要分以下方面进行,(1)确定教学目标;(2)组织教学(4)分析教材对象(5)选择教学的方法策略及传媒;再根据教学环境方面的心理学问题,如教室环境,温度,声音,色彩,光线,以及师生关系造成的学生心理气氛
教育心理之所以薄弱与它所研究的对象之一是教师不无关系,科学方法论的认识原则指出,世界在本质上具有有序性和因果性。有序性,指世界万事万物是一个有条不絮的整体,所以不要收起混沌无序的表象所迷惑。因果性,指现实种种现象或出现的每个事件都具有因果联系,即某一现象或事件总存在于它的原因,又总会产生后继的结果。教育心理研究方法法论接受这一认识论的原则,要通过科学研究来探究教育心理方面的种种现象;要用合适的研究工具来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深信教学心理研究一定能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服务,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从而造福于人类的教育事业。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论述
维纳的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自己的学习动机归因特点。
该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业成败会做出不同的归因。学生往往倾向于从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归因。
维纳把上述因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即因素来源维度(内部—外部)、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
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结合自己未来的教学谈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影响的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特点,经验的概括程度,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策略的水平。
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总之,教师要在充分理解迁移发生规律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在于学生每一次正规与非正规的接触中,都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积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把“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去。
举例说明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的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密切,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对学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个体学习的内容,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个体学习的方式,认知发展水平影响学生学习的品质,认知发展水平影响学习的成效。(分别合理举例说明)
简介并评价布鲁纳的认知-发展教学的主要观点。
(1)结构教学观: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原理和方法;编排教材的最佳方式是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呈现学科的基本结构。
(2)发现法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积极思考,自己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
模式特点: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评价:贡献:注重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直觉思维)与内在动机、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的形成;强调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技能的教学。局限: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的特殊性;“任何科目„„任何儿童”是不可能的;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
影响个体智力发展的因素都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谈谈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遗传素质和成熟过程,客观因素主体包括环境和教育因素。个体智力发展主要取决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奠定了智力发展的基础。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二、环境和教育影响着智力的发展。
1、早期环境的丰富与贫乏对个体智力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智力发展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文化素质、职业情况、家庭教养方式等对个体智力产生影响;其次父母对教育的态度是否一致也影响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三、教育在人的智力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策略教学的条件
原有知识背景;自我效能感;元认知发展水平;练习情境的相似和变化;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技术。(要合理论述)
第三篇:心理学论述
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主要主张(P9-10)
答:①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为铁欣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②机能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③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有两个逐要的特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④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P10主张)
答:①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了现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②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完备的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
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P20
答:①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等为表现(言语,等为和表情)从而对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自然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主要缺陷: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观察到的资料数量有限,往往难以作出概括化的结论。
②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变化 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由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反应变量。实验法不仅能揭示问题“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原则.③调查法:调查法是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④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影响或作用。P36-37
答: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重要。正是由于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在教学过程这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作出相应的休整,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可以说,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后,教学监控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各种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P73
答:强化动机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问题的愿望或趋势。2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3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爱失败的原因。4自我实现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
答:1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2相同要素说:3经验泛化说: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4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说。6经验整合说。三种直观方式、比较。P99 答:1实物直观:实物即实际事物,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古籍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实物起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模式像直观: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古籍及对主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4.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1)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由于实物直观。②、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新旧知识的安排。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四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主要论述简答题
1.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那些?
(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组东兴
2.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1)教育方针比教育目的包含的内容更多。
(2)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上要求明确,教育方针则在“怎样教育”和“怎么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3.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1)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现正相关趋势。
(2)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简述教师有哪些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
(3)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管理者(4)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5)研究者角色,学习者角色。5.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作用:
(1)指导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4)保障作用
6.怎样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统一。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
(4)贯彻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1.或是学生的主体作用2.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7.试述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做出社会性的规范。(2)学校教育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使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运用奖惩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公正。
(3)建立应该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9.主要的教学原则有那些?(1)循序渐进原则(2)直观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启发性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11.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和谐(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合理。
12.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教师要了接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是学生的不同特长得到发展。
1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想统一的评价和考试标准。(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4.简述素质教育及其内涵和意义。
(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5.列举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增加而自然发展起来的。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知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16.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17.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维持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着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8.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与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
19.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20.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得到更多答案。2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综合。(4)高等教育大众化。(5)建立终身教育体系。22.教师布置作业是因遵守的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生的需要。(3)分量适宜,难度适当。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选择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的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23.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2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信息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体内分布着7种不同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体内的组合形式多样。这七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认知智力。25.教师职业道德: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26.试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设置合适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期望,提供及时反馈。(4)合理运用奖惩,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竞争学习。27.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的归因观。28.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的态度与定势。(4)学习环境的相似性。(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29.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30.如何培养班集体?
(1)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3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要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只是经验
(6)情绪与动机
32.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与教师,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
(5)研究和了解学生。(6)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7)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8)提高教师自身素质。(9)发扬民族教育。
(10)主动与学生交流,善于与学生沟通。(1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12)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3.分析磨难教育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1)根据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力。(2)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4)发挥榜样教育作用。
(5)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铸。
34.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此外还有课程理论等因素。35.简述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经验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3)迁移的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36.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7.试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存在的问题: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章。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德育行为的养成。
(2)改革趋势: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识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38.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专业的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39.阐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内部因素:1.学生自身的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程度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
39.简述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4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41.简述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四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42.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1)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2)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4.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4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意义。
根据布鲁纳的教学观和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结构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要注意运用反馈原理,促进学生自我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44.本文节选了宋代王安石的一篇关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因家长“不使学”而最终没有成才的故事。方仲永的成长经理告诉我们:遗传素质是一个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离开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性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才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45.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5)研究能力(6)学习能力
(7)观察学生的能力(8)创新能力
(9)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1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46.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对课堂的监控(4)培养学生自律的品质。
47.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8.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与营养。(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49.简述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生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50.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判断。
(5)给与适当的奖励与惩罚。5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内容。
(1)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几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子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时间的过度阶段,这两种发展水平中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去。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现有水平,而且应适应最近发展区,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这一点更为重要。
5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5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激发学生奖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54.简述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发。(2)行动研究法。(3)质的研究发。(4)叙事研究法。(5)观察法。(6)调查法。(7)实验法。
55.组织复习的有效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56.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解决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57.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58.简述学习策略的特点。
(1)操作性和监控性有机统一。(2)外显性和内隐性有机统一。(3)主动性和迁移性有机统一。
59.教育在替身人类地位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60.现代学生观的主要观点。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61.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62.简述有效实施课程计划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
6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符合促进学习迁移而教。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
(3)提高学生知识的概括水平。
(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7)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64.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统一。
(2)要求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3)是因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内容。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66.从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67.操作技能训练中,组织学生联系要遵循的原则。
(1)明确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准确的师范和讲解。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并且及时进行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8.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动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他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存在即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类型中,有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另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则不一致。(3)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就差(负向一致)。
(4)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会不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学习效果也可能会好(正向不一致)。
(5)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觉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69.简述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2)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70.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1)心理素质。(2)道德素质。(3)知识素质。(4)能力素质。
71.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简述多元智利理论的核心是认真对待个别差异。
(1)从理论上来说,多元智力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样的。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同学生身上存在的优势智力不同,从而支持了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2)从实践上来说,在教学实践中,多元智利理论提倡因材施教,并且提出了训练学生不同智能的具体方法。有效的为了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支持。
7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73.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行为。他表现了教师的暗示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7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哪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的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的转变。(3)由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4)由封闭想开放的转变。
(5)由信息单一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的转变。75.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基础。(2)合理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76.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7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78.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9.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1)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2)课堂的性质和特点。(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条件、设备。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的、综合的考虑各种有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80.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第五篇:使用“比较法”进行写作
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发现发明的一把钥匙。人们不仅运用比较法来认识各种事物,而且在写作中总要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来阐明道理、表述见解、看法或论证问题。要写好文章,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善于科学地运用比较法。
一、比较法的含义
比较法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
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通过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或性质特点不同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间都存在着差异。即使很相似的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差异往往反映着事物的特征和现象的原因。善于抓住两个不同的事物,善于抓住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变化,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常常会有所发现。
比较法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凡事我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只有掌握了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才可能进一步分析、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对事物有真正的认识。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种存在于事物中的异同点,就是进行比较的客观基础。比较法是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或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就是相关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在人们大脑中的一种集中反映,表明了比较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比较法的这种本质决定了比较法的普遍性,而比较法的普遍性又赋予了比较法广泛的实用性。
二、比较法的应用方式
比较的本质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异同现象或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比较法是寻找事物之间相同点与相异点的逻辑方法。在占有材料后,就要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从中引申出正确的认识。由于比较的目的和反映折射的角度不同,也就相应地产生了比较法的不同应用方式。
从比较的含义来说,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比较法,就是直接性的比较,如类比、对比等;广义的比较法,就是间接的比较,如模仿、模拟、仿生等。从比较的范围来说,司分为单一性的专题比较法和全面性的综合比较法。从比较的内容来看,有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科学等的比较,还有人文、地理、思想、社会等的比较。从比较的方式来分,有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类比、对比等。这里着重从比较的方式方面予以说明。
(一)以时间为经线的纵向比较
以时间为经线,是通过对某一事物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比较及对不同时间的几个同类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的异同或关系进行的比较,一般称之为纵向比较。这种比较是把发展变化的时段,放在历史的轨迹上,对其得失、利弊、成败、是非进行纵的比较,从比较中揭示奥秘,寻找答案,从而达到比昨而知今,比过去而晓未来。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党员只有五十几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已成为执政五十多年、拥有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政党。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
这段讲话,追昔抚今,回顾党的历程,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这是运用比较法的光辉范例。
《300万国资缘何成了30万?》(《阳泉日报》2001年12月10日)一文,报道阳泉市不锈钢制品总厂原是一个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只因有鄯建国这么一个“败家子”厂长,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折腾得不像样子。鄯建国“在任期间先后8次共卖设备145台(套),原值2809020元,净值578640元,变现35.95元,实际进账26.09万元,9.5万元的提成费入账。一个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不经合法程序把300万元国资变卖30万元,人去企业空,致使全厂215名职工被欠发35个月工资,企业陷于停产破败的绝境。这是用纵向比较方式说明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情况的。使读者从强烈的前后比较中吸取教训,寻找正确答案。
(二)寻找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横向比较
以同一时间或不同空间的几个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列地进行比较,一般称之为横向比较。这种比较是通过分析综合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横看左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的本质。
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强调各级党委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意义时,将项羽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人称霸,终致失败的史实,同刘邦礼贤下士,广纳群言,最后胜利的史实进行对比,就是横向比较。这是把某种事物(观点)与其他相同条件的事物(观点)加以比较,以突出这种事物(观点)的特点,揭示其本质。
横比,也可以
对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的考察,分析综合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揭示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的本质。据《晏子春秋·内篇》中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和“枳”本是同一事物,为什么“橘”却变成“枳”呢?这就须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从淮南与淮北的气候地理各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其变异的原因和奥秘。
(三)把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加以比较的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是根据两类事物之间具有的若干共同属性而推断出这一事物也具有另一事物的其他一些属性,是将人们已有的认识推进到新的认识领域的桥梁。它容易成为思想突破的触发剂。运用它可以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获得借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之长而知其短,具有重要的发现意义。类比法是科研中广为运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论述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论证方式,可以收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效果。
在文章中经常运用类比法引导人们寻找工作上的差距。如两个人、两个单位、两个国家的经验等也可以类比。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
列宁于一九二○年在《论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描写过俄国人寻找革命理论的经过。俄国人曾经在几十个年头内,经历艰难困苦,方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相近。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6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这里运用了类比法,从而推出,十月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改变了俄国的状况,那么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谈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时说: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这里运用的也是类比法。
不过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是否可*,必须到实践中去反复验证。要提高结论的可*性,需注意:一是相类比的对象相同属性愈多,其结论的可*程度就愈大;二是相同的属性与类推属性之间的联系愈密切,那么结论的可*程度也就愈大。
(四)把性质特点不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的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将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照比较,使它们彼此的本质显现得更加鲜明突出。对比法重在渲染反衬,不仅能使描述的对象格外突出鲜明,而且能使阐述的道理更加透彻、深刻而有力。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成由勤俭败由奢”、“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运用的就是对比法。对比法在新闻写作中常常使用。对比性新闻这种新颖的报道形式,也时而见诸报端。例如:
解冰用刀捅人终落网
杨建华见义勇为受表彰
这是2001年12月24日《阳泉日报》发表的一篇对比性新闻的标题,观点鲜明,对仗工整。消息写的是2000年11月6日上午,阳泉郊区甄家庄村委副主任杨建华在乘坐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现一窃贼拉开一女青年背包拉链行窃,杨建华立即暗示小心扒手,遭窃贼及其同伙推打威胁,这个窃贼喊叫其熟人解冰帮忙。解冰在推打中用随手携带的水果刀向杨建华腹部捅去。然后三人下车逃窜。杨建华受到表彰并先后获得省市“见义勇为”奖。而用刀捅伤杨建华的犯罪嫌疑人解冰,逃跑一年零一个月后,在2001年12月13日被公安局民警抓获。这则消息弘扬了正气,抨击了邪恶。对比法是认识事物十分有效的方法,写作中运用得好,便能突出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现作者的立场和倾向。
纵向比较、横向比较、类比、对比等比较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二○○○年三月十一日)》中指出:“从当前世界发展的大局来审视我们自己,中国同过去比确有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赶上发达国家,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我们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而且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我们再不能丢失时间,时间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紧迫了。”这就是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使用的成功范例。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把抽象的、陌生的、不易理解的事物说得清楚易懂。
三、运用比较法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举目天宇,俯瞰世界,一切事物中无不存在着比较现象。但能否从事物之间的异同现象或关系中通过比较作出正确的可*的判断,又能使比较具有强烈的效应,这就需要深入地观察了解事物。积累掌握大量的资料,遵循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说要有正确的比较观。
(一)比较必须用同一标准
比较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确定比较的事物之间是同一关系,也就是说是相类的。因为只有相类的对象,才能进行比较,才有认识的价值。而异类不能相比。尺与斤不能相比,因为前者指长短,后者指重量,两者之间不是同一关系,不是同类。没有共同标准而进行比较实际上是无意义的。
(二)要在事物的实质方面进行比较
事物是比较的依据,事物的实质性是比较的生命,它决定着比较的可*性。尽管比较这一思维现象是客观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本身就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并不相同,因而对于事物的看法也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所以在对事物进行比较的时候,必须实事求是,抓住事物实质性的问题,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比较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接近于客观真理。
(三)比较的事物之间须有可比性
所确定的比较的事物之间要有可比性。首先,比较的事物之间要有对比度。事物之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通过相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事物之间的对比度越强,显现出来的反差也就越清晰越突出,其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越好,留于人们记忆中的印象也就越鲜明越深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之间就有着很强的对比度。其次,比较的事物之间要有相似性。精心选择出来进行比较的事物,如果相似性越大或相似点越多,那么比较所产生的效应就越强,所阐述的道理就越清晰,所产生的结论也就越有可*性。实践证明,只有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似点,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也只有从相似中发现其不相似,才能识别事物之间各自的个性和特殊性。再次,比较中要分清可比因素和不可比因素。所谓可比因素,不单是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而且还包含着比较观和方法。其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比较,如若以这些不可比因素进行比较,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以致混淆是非。
(四)在比较过程中注意分析和综合比较是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因为比较是以事物之间的异同现象和关系为依据,而事物之间异同现象和关系仅仅是它们的外部联系,显示事物本质特性的东西总是隐藏在现象的里边,是很难单凭感觉就能发现的,所以比较必须抓住事物的外部联系,尤其要抓住显现出来的外部的异同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或由个别到一般的分析综合。因此,分析综合就成了比较这种思维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是比较的基础,没有分析,比较只能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联系上,比较也就无法深入;同样没有综合,就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分析也就找不到认识的聚光点,就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就无法进行概括判定,最终也就达不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总之,比较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的过程,通过分析形成概念,经过综合产生结论。也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比较法是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也是写作中经常运用的力法。掌握运用好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在写作中提高思维效力,而且还可以增强鉴别、选择、判定和运思能力。所以,比较法是一把写作创新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