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中期研究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学生自主作文兴趣有了提高,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为了更好的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将以前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阅读积累是学生乐于写作的前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言。所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大量阅读,才能保证写作的发展。例如,在低年级安排每天课前的五分钟是“讲故事时间”,开始是教师给学生讲故事,后来,学生听故事的兴趣被激发后,便由学生轮流在课前讲故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故事的内容也由趣味性强的故事演变到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的学生找不到故事时,便背诵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学生读书的愿望被激发后,再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读与课文有关的,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符合儿童特点的报刊杂志。一次班会课,学生讨论看哪些电视节目有益。当谈到动画片《西游记》时,立即引导学生:“这个动画片是根据吴承恩写的同名小说拍的。《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读这部小说会使你受益匪浅。”班内掀起了读《西游记》的热潮,有时还把书中描写的场面和动画片对比,争论得面红耳赤。
指导学生读好推荐阅读书目,教育局每年都向学生推荐不同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目,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室、新华书店等读书资源,持续开展“读书节”活动,结合课内外阅读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等,编辑阅读小园地、小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举办“读书知识竞赛”,还可以发挥家庭的作用开展“亲子阅读” 等活动,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注意分别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种种活动培育良好的阅读风气,让阅读走进学生生活,写出的习作方才精彩。
低年级时,学生不知道摘抄什么样的内容,便把每一篇课文中好的词句画下来,让学生抄在本上。久而久之,学生便知道摘抄什么样的词句、段落。通过阅读积累,学生能把读到、摘抄到的内容恰当地运用到文章中。中高年级便让他们学会写读后感、读书心得和体会等。
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写作
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乐于写。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下,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乐于写作,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对
话的作用,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渴求写作的欲望。然后与学生一起确定习作的题目和要求,让他们充满激情,信心十足地自觉进行构思和写作。在创设情境中,有时通过一个游戏,一个活动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或者利用办小报、图画作文、介绍照片等形式引导他们讲述,然后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有时还引导学生寻找各种有趣的写作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习作训练。
如前段时间举行的一次拔河比赛,在比赛前就布置了任务,让学生们亲身经历、体验了拔河场上的气氛,获得了丰富的材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非常生动。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描写到,“我队同学咬紧牙,憋着气,脸涨得通红,双手握紧绳子,身子往后倾„..渐渐地,对方的阵脚乱了,力量削弱了,绳子一下子被我队拉了过来。当裁判员挥下小旗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大声喊到:‘我们赢了!我们赢了!’”这样拔河比赛时的真情实景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露出来了。由此可见,通过讲讲、演演、玩玩、说说等轻松活泼愉悦形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2.留心观察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源泉。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选材是写作的前提。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善于用心去感受。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记录下来,写进周记。一次上语文课,外面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于是放下课本,带着学生观察雨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随即让学生把所见的景象描述出来。阅读课成了口头作文课,学生把一篇描写雨的作文轻松地写了出来。在老师“抛砖引玉”后,有一小部分学生观察得很细致,并写出了出色的文章。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学生间互相启发,相互促进,写出了一篇篇真实生动的文章。渐渐的,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便形成了。他们观察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写出了一篇篇丰富多彩的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习作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习作的“活水源头”。教师平时就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接触自然、社会的条件,积累写作素材,解决“无米之饮”的难题。
3.强调自主,自改互改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强调练习,不宜过高过急要求学生。传统一般习作指导的流程是:命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指导→学生练习→习作批改→习作讲评。审视其中,不难发现,这种流程中教师“灌”的“指导”的成分居多,而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其主体性弱化。学生刚接触到题目,还没有来得及展开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地用太多的指导“框框”束缚学生,大讲写法,然后让学生扣题循法而作,限制过死,这样就
会导致学生习作时会受到教者人为的干扰,终究会扼杀学生的习作兴趣,造就成批“千篇一律”的学生习作。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叶老还指出:“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在实践中,要还学生以自主权,以评改为中心环节设立新的习作流程为:学生初写→生生互评→师生共赏→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把习作玩的特性练的本源尽力张显出来,这样就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状态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自主能动性。这样,教师在指导前可以借助学生的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从而针对学生个体制定具体的点评指导方案,使学生乐于接受。
合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习作水平等不同的情况寻找伙伴组成“习作互助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体中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习作单兵作战孤立无援的困境。
通过学生的自改,既避免了老师的越俎代庖,学生也亲自体验到了“梨子”的滋味,从中悟到写作的一些道道。但是,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常有为一词一句争论到互不相让的事发生。而且,在互改过程中,学生开放思想,独立思考,一些正确的思想和观念也在这个师生平等的平台上得到了融汇提高,也容易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不但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而且对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极好的形成性教育过程。互改前,老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方法是先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诚然,指导学生自主作文,不是说教师可以“清闲”,在自主习作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学生发展的正确性、科学性,既不能自由放任任其发展,又不能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只有在学生自主习作的前提下,加以有效、适当的指导,才能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
强劲的双翅;只有二者和谐地在作文教学中共生,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两外还可以进行面批作文。
三、改革评价措施,激发学生乐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注重发展性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1.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批改学生习作时,教师不能以成人眼光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李吉林老师就曾经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为李老师更“珍视她个人的独特感受。”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自由习作。
2.循序渐进,分层评阅促发展。把学生的习作水平分成几个档次,根据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归类,制定分层类评阅标准,推行分层评阅策略,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循序渐进要求每一位学生,如对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表述,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段落首行要空两格„„从而不断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学生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其引入成功的彼岸。
3.合作交流,共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习作评改,可让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自己习作的精彩片断,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都可以成为共享的精品着眼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被肯定与欣赏的机会,让大家共享成功。
4.以发展的眼光评定,激励学生持续发展。习作等级的评定不能一成不变,应实施动态性的发展等级评定,促使学生动态持续发展,让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容易进步的机会,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使习作训练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学期我期末时让学生把作文本上的分数加起来评出全班十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5.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成功成为助飞器。“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因此,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的成功滋味,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或利用群体力量进行修改、加工,使其成为成功之作。鼓励学生编辑习作文集,组织学生向报社投稿,强化练笔。设立优秀习作展台,经常张贴优秀习作。使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热情,经常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写作的信心就更足,积极性就更高了。
6.记录点滴成长。把学生的作品和相关资料收集在一起,用以反映学生的成就、进步、努力。这样一来,让学生借助“成长记录袋”以回顾和反省,感受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习作主动性。
7.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平时要让家长参加学生习作评价工作,开展“亲子习作评价”活动,利用亲情和家长督促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习作水平。同时也让家长和孩子一同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写作。
只要教师在实践中遵循学生习作的客观规律,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第二篇:课题研究中期总结
国家级课题: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 的培养研究
—————中期总结报告
延
川
中
学
数 学 课 题 组
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
究中期总结报告
延安市延川中学数学课题组
经专家审定,我们数学组的“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教学课题被定为国家课题。自开题以来,我们组织力量,进行了紧张的课题研究工作。现将近一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
自从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校教科室张主任,副校长孙校长对课题研究工作十分关注,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课题组成员也多次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传达各级领导的指示,布署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多交流、讨论、总结和创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学案多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联系,要有自己的校本特色。
2、科研课题的研究怎样与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课题的研究要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时间的支配要适限、教师在每个环节上怎样处理,要恰当。
3、课题的研究要有时代价值,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知识水平来设置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及时进行灵活的总结。
4、作为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要有科学性,才能使课题的研究有价值。那么我们开展课题的研究,首先就要明确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正确的研究途径,才能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科学价值,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5、数学课题的研究如何与新的课程改革同步,如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以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取得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
6、教师教学活动如何与学生学习是否同步进行并如何进行评价,教师要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7、如何通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带动金湖中学各个学科的课程改革创造契机形成具有延川中学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从而带动一大批教育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实际运用,提高我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充实课题研究的理论
根据学校教科室的意见结合学校的主课题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发现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对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一)教学观
1、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方式 的转变,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点。
2、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探索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教学不应只重结论,更应关注过程。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得所需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 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4、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一“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_o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绪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 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这一切必须为各位教师所关注。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学生观 “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是新课程的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倡导如下一些具体的学生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引导。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
能够达到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们在“高中 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研究的过程中,确立我们的课题研究基础是着眼于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重树立学生的应用数学理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是:
四个环节: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多维反思、综合应用。
三层练习:一层:设置情境,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小结重点和难点;二层: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精讲解题思路,小结数学方法;三层:创新反思,精讲思维
方法,小结数学思想。
一个关键: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三、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为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效果。
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工作中,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高中数学课题“高中数学教学
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研究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教师认真研究课题 的《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 目标和研究内
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对课题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并根据情况对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我们本次采用电子档案,便于查阅,修改。
3、成立专门的课题组研究机构,提高研究的群体价值。
’
1 3年9月一20 1 4年1月,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们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是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问卷教师调查表,第二次是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问卷学生调查表。通过这两次问卷调查,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学生的数学现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学生对数学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却没有较为正确 的做法。
具体来说,我们总结了下面几点:
第一、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却不去数学学习。调查中,有62%的学生喜欢数学,但在数学上花的时间却少的可怜,一个周花三小时以上数学的学生只有2 1%,甚至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不数学,调查显示的数据是64%。
第二、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重要却没有重视数学。调查中,’有96%的学生认为
数学很重要,但数学量却少的惊人,有5 5%的学生一学期只能读1—4套题,甚至有 1 O%的学生的数学量为O套。,第三、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习惯对数学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却没有站在数学的角度去认识数学习惯。调查中,有68%的学生认为数学对自己有影响或有很大影响;有8 5%的学生认为数学习惯对自己的数学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数学实践中,很少有学生有意识的站在这些习惯的角度去欣赏、去思考学习。固然,数学对数学习惯的影响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在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情况下学习计算的初始阶段,有意识的站在习惯角度去学习、欣赏、甚至模仿一些优秀试题,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大多数学生也认识到良好的数学习惯能促进数学水平的提高,但在具体 的数学过程中没有做到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良好的数学习惯。综合上述情况,我认
为,目前数学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的认识问题,而是学生的惰性问题。那么,要解
决学生的惰性问题,我们身为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那么,老师如何在解决学生数学习惯的惰性问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呢?这是我们
课题研究的下一阶段要做的工作。
四、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由于“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过程,就是优化课
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因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高中数学教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应用问题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
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的调
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考试,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了集体研究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良了我校新上高中的教师比较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是很好的状况。一年来,数学教师撰写课题相关论文2多篇,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敝学及数学应用习惯的培养研究’’实施的关键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依靠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这里培养学生的探索 创新能力是关键。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我们组织的评估,基本上达到了这些目的。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
第一、教师理论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水平的培训,努力提高研究人员的理论研究素质。通过课题的研究达到提高教师 的研究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进行创新教育能力。
.
第二、课题研究日常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要设立课题研究专门资料柜,确定课题研究独立资料管理员,真正做到课题资料齐全、规范,为通过终期评价
准备扎实的一手资料。加强教学效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探索进一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思路,培养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三、利用现有的资源,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完成高二年级《教学案》的编辑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第四、还需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到兄弟学校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运用他们的研究方法,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并从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创新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篇: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总结
《小学科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中期阶段总结
在这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现就该课题的研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一、我们课题组研究的进展过程
回顾我们所走过的研究历程,我们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课题准备阶段:主要以个人理论研究为基础,成立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②课题实施阶段: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后,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课题组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内容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③总结阶段,主要是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资料、数据及各种成果进行整理、总结。在前两个阶段我们修订方案措施,开展研究,初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并开展课题研究公开课观摩活动及课题研讨课,解决课题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撰写出中期课题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学习相关理论,增强科研能力,调查收集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方案。(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课堂教学善于捕捉课题实验过程中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记录存档。
(3)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题教学观摩及论文的形式展示阶段性成果。
(4)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不断调整和改进。
三、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是初次主持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经验,研究比较被动,这步研究了,不知下一步该研究什么,边研究边向有研究经验的专家咨询,弄清研究思路后,再进行下一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还参照了以往教师作好的县级微型课题汇报材料,明确应该准备哪些资料,在课题组成员之间团结不够紧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善于抓住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等。
四、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加强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掌握研究的技能技巧,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通过上网的方法,学习别人的课题研究汇报材料,不断总结经验。再与本课题研究作比较,看我们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下期顺利地开展研究工作。
第四篇:课题研究中期个人总结
课题研究中期个人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课学习疑难问题探究》的课题从开展实施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下面我把这半年时间内课题开展的情况做个小结:
一、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了解到:语文学科的疑难问题研究伴随着这一学科的出现而出现,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都是个人研究,没有系统性的研究,源于我们学校的生源质量的特殊,加上近年来学校心新入编的青年教师多,有这个能力和资源对此空白加以补缺,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素质,尽快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去,另一方面,于学校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进而对整体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升教学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学”和“教”两个方面,既关注学生实际的学情,又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和经验总结,反思,这对教师专业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问卷调查
课题研究必须基于实际,而我们这个课题更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学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对课文理解深度,提升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和准备。
但问卷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让我们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调查问卷的本身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够明确和细致。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问卷的回收率低,相互抄袭,提出的问题不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效问题较多,重理轻文思想严重等。
3、老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调查不重视,要求不到位、课研意识淡薄等。
对此我们应当引起重视,问卷调查能够反映问题,也是今后课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它让我知道要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端正学生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态度,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研意识。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方向所在,教育课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一项必然要求,更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体现。
三、在实践中集体实施
每个人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开展自己的个人研究和阶段性研究结合起来,原以为每个月都得写会很累很麻烦,可是越到后来越发现积少成多,尤其是针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原来教学的基础之上有更深,更新,更精的见解。这让我感觉语文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拼音汉字拼接,而是众多知识的综合。趣味也随着研究越来越多。
四、下一步工作
课题研究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四阶段了,这更进一步的要求我们要把研究的课题成果及时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引导教学,在全校推广。
我深信,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困难。例如:教学任务重,研究时间不够;手头缺少研究资料;教学教研理论水平有限等。但我相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组长的精心组织和策划和课研组成员的通力协作,课题研究一定能完满结题,并有效引导课堂教学。
第五篇:课题中期研究阶段总结
2012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
——多种化学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
中期研究阶段总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通过课题组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实践。现在结合近阶段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进展情况
1、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正在受到巨大冲击,它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由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向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引发了人们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
教学方式的综合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程实践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资源和改革新课程教学模式,达到高效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我校教师曾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面向新课程的农村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与效益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课题开题后,我校专门组织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了专业学习,派出多名教师到兄弟学校观摩,使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
2、实践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课题组成员通过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课题组成员中的许多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
新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注重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
二是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化学特长生,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科研能力,浓化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品质;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更强了;学生学习方式开始步入信息时代,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3、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使学生的视听信息相互干扰变为行为一致,通过多媒体技术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又可以听教师讲解。在实验原理讲解时,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实验获得阶段性成果
我校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也使很多老师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孙红霞老师的论文《“乙醇”的教学情境设计》在国家级刊
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课题开题以来,我校十分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和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教师们在教研组长和本组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探索,课堂效率得到较大提升。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离高效课堂以及多种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尚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提升。
2、学校资源库收入的教学方方法不够完备
课题开题后,基础年级的教师研究的力度较大,初步研究了一些主要的教学方法。高三面临升学的压力,很多老师的研究热情不高,仅仅提供了以前基础年级教学中的几个范例。致使课题的研究的力度受到限制,目前收到的效果打了折扣。资源库的内容不够丰富。
3、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力度需要加强
我校各教室多媒体设备初装,教师的使用还不够流畅,致使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今年暑期培训主要针对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通过本次培训教师的使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今后还要加大使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1、加大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运用的培训力度
现代教学方式应用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教学方式引入教学过程,掌握现代教学方式的理论和发展状况,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作等。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教师特长进行合理轮训,尽
快掌握第一手资料。学校领导要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创造条件,为时间和培训新技术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学校要建立奖励机制,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师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政策和物质上的奖励。
2、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实资源库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化学实验教学软件资料库。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网络资源。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多家企业也已经或正在开发教学资源库,这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教学资源保障。校园网和服务器的建设是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基础部分,是构成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第一步,要使资源库“活”起来,为广大师生提供各类资源。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可谓重中之重。学校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动态工程,它需要更多的教师一起来参与、完善,需要全面性的资源网络的支持与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只有资源库实用、丰富了,大家都乐于参与学校资源库的共建,并习惯于以此作为工作平台,才能更好地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实现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充实课题资源库。
3、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教学教案,实验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认真选择教学媒体,针对教学重点内容创设情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立合适的探究情境,加以形象生动的引导,使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猜想和设计。之后再通过大家的讨论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往的探究课程要受到各种实际条件的制约(比如实验仪器的短缺、老化等以及实验环境的影响)。我们可利用
现代技术,创造理想的实验情境,尽量排除误差的干扰,通过生动的形式吧实验原理和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以进一步的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点提高与改进的地方。本课题组相信,在学科专家、课题研究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行政的大力支持下,在省教育生产装备处、市、县仪器站等上级组织的帮助下,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继续深入化学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践,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