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幼儿园教师搭班现状看园长的管理及幼儿教师协作行为的自我完善大全
从幼儿园教师搭班现状看园长的管理及幼儿教师协作行为的自我完善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幼儿园办园质量,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园设的大小,经费的多少,教师的素质。创造愉快和谐的合作关系,稳定教师队伍,增强凝聚力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由此班级中教师之间的协作,配合显得由为重要。
幼儿园是一个单性群体,人们之间的可比性大,竞争意识也比较强,加之在幼儿园这个女性群体中,存在着争强好胜,又极自尊的心理现象。女性的特点是感情细腻,敏感,有时特别脆弱,承受能力差,遇事心眼小,存不住话,爱发牢骚。对于几乎全是女性的幼儿园中,教师之间的协调合作有时会出现问题。
(二)问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对幼儿园及班级而言,对幼儿的发展而言,对教师的自身而言,教师在搭班中的优化组合都非常重要。
从幼儿园和班级建设看,优化配班具有系统意义。系统论的根本观点就是整体功能的优化,即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增强系统意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调各个子系统(教师)之间的协作配合,最大程度的减少―内耗‖,每个成员都要肩负着自己的使命而又相互协作。幼儿园的配班制度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形成有效的班级管理力量,建设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体,才能形成协作融洽的园风。
对幼儿发展而言,从班杜拉的社会习得看,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行为影响极大。教师和保养员的一举一动,无不以环境所特有的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幼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体味,模仿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形象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由于教师对语言指导,规范要求等的接受程度很低,靠以这类形式为主的教育活动,往往只能完成发展幼儿合作行为的一部分任务,而另一部分任务即是靠着老师和保育员的内在的非语言的和动作及情感、态度影响来完成的。成人间的合作,对人的评价对事的看法,基本上都原封不动的被幼儿的心灵所吸收。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感情,但从作为幼儿教师这点来说,则必须学会自觉的调式自己,使之向能对幼儿产生良好影响的方向发展。必须给幼儿一个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的环境。教师以身作则显得尤为重要。
对教师自身而言,教师每天工作八小时都要与配班教师和保养员相处,如果能和睦融洽的相处,发挥群体的增力作用,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更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任何心理活动都与环境有关,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在快乐的气氛中,就会产生快乐感。快乐的情感使人奋发向上,因而我们在工作中应注意到创设一个优美的,文明的,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和情感环境。
尽管教师配班优化可问题如此重要,然而国内幼教界与此相关的研究却少的可怜。笔者查阅了1988年—2002年的《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四种国内幼儿教育的重要刊物仅发现了2篇文章,而且都比较浅显简短,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管理经验之谈。然而考虑到配班问题的深广,我们不可能一一涉及,为此我们仅就幼儿园配班问题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试图为园长与教师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二.相关理论
社会心理学
协作,就是通过人和人之间协同努力,来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人生而具有合群倾向,这来源于个人对偏离的恐惧,群体的一致性和群体的内聚性。正是由于人类的合群倾向,促成了人类的协作行为。协作的情况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事态。为了达到协作还要有某种程度的自制在和同伴关系中要能采取各种角色行为,要能够认识协作行为的可能性及好处,要能同别人有效的交流思想。协作同竞争相比较,需要发展更高的认识和成熟的个性。协作促成了群体的增力作用。
管理学
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其实质是协调关系的问题。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协调的好能人尽其才,使每个部门和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协调不好就会出现―内耗‖和―离心‖倾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组织学
一个组织能否吸引人,组织的成员在其间是否乐得其所,甘愿为之奋斗,并不仅仅在于有一个宏伟诱人的愿景,还在于这个组织内是否具有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任何一个组织离不开组织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离不开经常性判断自己行为的位置以便纠正,从而有效的达到组织制定的目标,否则会给组织运行造成障碍,甚至导致组织的失败。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南京市7所幼儿园园长
2.幼儿教师64名,其中教龄1-3年的18人,4-5年的10人,6-8年的4人,8年以上的16人
3.幼儿家长46人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1)就本园所采取的配班制度访谈7所幼儿园园长
(2)就对配班问题的看法及配班现状访谈8名幼儿园教师,以便制定问卷
2.问卷调查法
(1)教师问卷《关于幼儿园搭班情况的调查问卷》选取南京市五所幼儿园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份
(2)家长问卷《关于家长对问题看法的调查问卷》选取三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
(三)研究进程
1.研究从12月份正式开始,前期为资料搜集,文献查阅及设计方案的过程,从12月24日到2月27日。
2.从3月2日到3月20日,进入实际调查阶段,包括访谈园长,教师。设计问卷,发放问卷,问卷回收。
3.从3月22日开始深入分析,总结及写作阶段。3月30日完成初稿。
四.结果分析
(一)从园长视角看配班问题及对管理的建议
1.配班制度
(1)现在幼儿园所采取的配班制度主要分为以下4种:
a.层层选聘
层层选聘,即园长选聘副园长,再由由副园长选聘年级组长,由年级组长选聘每个班的班主任,再由班主任选聘配班的教师和保育员,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再由园长调节。
b.在避开矛盾人群的基础上,由园长指定
即园长通过期末谈话,了解老师最不愿和哪位老师或保育园搭班,园长根据这些信息,再调配人员,指定人员搭配。
c.在双向选聘基础上的层层选聘
即期末先由教师和保育员填写民意测查表,选出最愿意和其搭班的教师或保育员各1—2名。层层选聘后,年级组长与班主任根据民意测查表选择调节。
d.双向选聘,由园务委员会调节
即期末由教师和保育员填写的民意测查表,除了认真填写最愿意与之配班的教师和保育员1—2人外,再推荐或自荐,年级组长,班主任,把结果放入园务委员会调节后执行。
(2)分析建议
可以看出现在的幼儿园已经杜绝了,以前的由园长指定的单一的制度,而正走向配班制度多元化,民主化的道路。以上四种制度,民主化的程度不同,由a—d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再从教师的答卷看教师对配班制度的满意度看,15.63%的教师感到很满意,62.5%的教师比较满意,15.63%教师觉得一般,6.3%的教师表示这由现状制约,自己无所谓。我们再看看各种配班制度下教师的满意度。
表1 教师对配班知道的满意度 配班制度 教 师 态 度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有些意见 受现状制约
a 25.00% 58.70% 16.30% 0% 0% b 10.40% 80.60% 10.00% 0% 0% c 13.04% 70.40% 16.56% 0% 0% d 13.04% 65.21% 13.04% 0% 8.70%
由表1 可以看出何种制度对教师的满意度影响不大,具访谈表明,选用的配班制度最主要要符合幼儿园现在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现状。例如,有个幼儿园原来采用c制度,因现在幼儿园有50%教龄1—3年的教师,彼此了解不多,也无宿怨。所以现采用a种制度,成效很好。不存在绝对最好的制度,只有制度与团体状况(人际关系状况,人员状况)相适应,就是本园最好的制度。但要注意配班制度一定要调配和自愿相结合。要发挥每个教师的潜能,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听取教师的合理意见,如果配班时生拉硬配,工作中就会协调不起来,处处有摩擦,相互指责,那么教师就会情绪低落,三人工作不如一人的效率高。所以不论采用何种配班制度基本的原则有二点:
ⅰ.调配与自愿相结合 ⅱ.制度与园内现状相结合 2.教师在选择配班时所受到的限制
(1)现状
有的幼儿园没有任何限制,有的幼儿园有一定限制。所受限制完全是教龄上的限制。例如,有的幼儿园规定教龄在8年以上的教师不允许在一起,教龄在1—3年的年轻教师不允许在一起,而必须搭配教龄5年以上的教师。这样的教龄限定是否合理呢?家长和教师对这个问题又是什么样的看法呢?让我们从家长和教师的问卷中寻找答案吧。从家长问卷可以看出,有60.87%的家长希望,年轻教师与―老‖(因为文革原因教师年龄最大的也不超过45岁)教师的搭配,在他们眼中这是技能,活力与经验的搭配。有21.74%的家长期望两位年轻教师的组合,认为这样班级有创造力,有活力。两位老教师的组合无人认可。仅有17.9%的家长表示对两位教师的教龄持无所谓态度,足以证明家长对教师教龄的组合还是相当重视的。再看教师选择。从教师自身的年龄与最希望搭伴的教师年龄结合起来看,希望在教龄上与自己老青结合的教师有59.38%。希望两名年轻教师搭配的有15.63%,希望两位老教师搭班的为0%,认为无所谓的有25%。
(2)分析建议
从以上的数据看出教师与家长都很重视教龄上的搭配,并且他们的看法也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青老搭配产生的结果都是正向的吗?幼儿园的教师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年长的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他们对幼儿一日生活的管理比较细致,周到,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而年轻的教师精力旺盛富有朝气,勇于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他们率先领会新信息,具有时代精神,并在弹跳,体育活动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新教师虽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及知识技能,但到了工作岗位远远不够。原有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要求也有很大距离。用学徒制这种方法,通过直接观摩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过程,并获取新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意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快速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然而也会产生代际角色冲突,即两代人在思想感情上的隔阂所发生的角色冲突。会使新老教师发生冲突,引起隔阂的主要原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年龄较大的教师易产生―长者自我状态‖,对年轻教师期望高,往往不经意间对年轻教师的缺点加以―放大‖和―拔高‖,并以长者自居,直接干涉他们认为新老教师的不足之处。一位年轻教师说:―我最尴尬的是,在我独立组织教育活动时,她认为我不对就会当着全班幼儿的面教育我,并不知不觉她代理了我主班的位置,指导幼儿下面的教育活动。‖当然这位老教师并非故意,只是太过于投入到了自己的―长者‖角色。其次年轻教师的―幼者自我状态‖也会引起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过多希望前辈给自己照顾。二是希望自己能独立活动老教师不要过多干涉。这使新老教师都进入两难境地,造成隔阂,引起―内耗‖。
要想发挥新老教师合作的强势,必须将群体合作的任务分配到具体的个人,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对自己所担负的和要完成责任有自主感和主动权,才能调动潜能。否则一方处于单纯受教育的地位,这种权威式的教育关系,难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教师必须放正心态做到:坦白,即彼此诚实无欺;关心即彼此都知道受对方重视;独立及个体性,即一方不依赖另一方,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适应对方的要求,即一方的满足不以另一方要求的牺牲为满足。园长必须自己先树立这样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与期望传播给老师,让新老教师明白自己各自的位置与职责,这样才能使新老教师更好合作。
另一方面,据社会学关于同辈群体的研究表明,同辈群体中更易形成创新的气氛。年龄相仿的同辈群体对外界看法一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亲切感,从而配合默契,共同搞好工作。因此只要班级能正向发展,教龄的限制大可不必。
3.园长在优化教师配班时考虑的因素
(1)现状
园长所考虑的因素基本一样,如教龄上的,学历上的,职称上的,及个性特长,能力方面的组合。园长在这些因素中考虑较多的是,能力和教龄,个性上只要不是特别合不来即可。而家长认为重要的因素依次为能力,性格,学历,年龄,职称。教师在回答在选择自己配班时最关注的是什么时,46.67%的教师选择了性格,选了能力的占36.67%,选择经验的占10%,只有3.3%选择了年龄,还有3.3%选择了其它。学历与职称无人选。
(2)分析建议
园长,教师和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不同的,因为各自的立足点不同。但无论怎样园长应重视,教师和家长的意见。特别是关于性格上的搭配,不能仅仅只为了―避祸‖这样的消极考虑,而应积极的考虑―趋吉‖。因为合作更多的是一种沟通,即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性格对于沟通而言无异于是最重要的。
园长无论考虑何种优化组合的因素,前提是―知人‖,只有知人才能―善用‖。作为领导者,园长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首先,要花功夫对教师教师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其次,还要了解教师近期的家庭情况,个人精力等,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师的工作状态。另外,还要了解教师之间的交往状况,如哪些教师之间私人交往很好,哪些老师关系不佳等等,总之要对教师的状况心中有数。
园长必须深入到教师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知人。才能让教师间的组合更多的发生群体的增力作用,更大程度上防止―内耗‖。
4.园长在组织配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处理方法
园长在配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
(1)明星型教师选的人过多
明星型教师的特点是:能力强,热情,能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人际协调能力强等。遇到明星型教师选的人过多时园长应征求其本人意见,另外也同没有配合成的老师讲清原因,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尽量满足。
(2)被忽视型和矛盾性教师无人选
被忽视型教师的特点为:能力平平交际能力差,但为人和善,与世无争。矛盾型教师主要是人际关系差,脾气不好,自私挑剔,爱发牢骚,这部分教师里有的能力强,但做人有问题。被忽视型教师一般很少,主要是矛盾型教师。对于这部分教师园长应采取的办法为:
ⅰ.请党员教师,年级组长或骨干教师帮助落选教师。带动他的进步,同时找其个别谈话,让她明白自己的地位处境,促使其反省,改进自己的不足。
ⅱ.对于第二次落聘的教师采取措施,下降其待遇或让其做一年保育员,以示警告。
ⅲ.对于比较顽固的钉子户,让其下岗。但是因为现在制度的原因,特别是公办园制度没放开,人员下岗后无法安置,所以教育局一般不允许教师下岗。
(3)因私人问题引起教师之间的矛盾,影响配班工作
遇到这类私人原因,园长就必须发挥其协调功能,先深入了解矛盾产生的前因后果,再根据矛盾产生的原因,性质来制定策略,但无论谈话还是别的方法一定要注意协调的艺术。
(4)保育员与教师不能很好配合
在对家长及教师的问卷中看,虽然76.5%的家长对保育员的要求仍停留在―保‖上,但有23.5%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保教结合的重要性,认识到保育工作不仅仅是照顾好孩子,更主要的是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培养。而教师也提出希望保育员能具备一定的教育意识,因为有许多保育员与教师的分歧因为价值观与教育观的不一致造成的。幼儿园需要有保育素养的保育员。再看看当前保育队伍的现状,我们就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数据参考1997年《学前教育研究》的《努力加强保育员队伍建设》一文)
ⅰ.保育员地位低90.7%的保育员属于临时工或短期合同工,这造成了保育队伍的不稳定及保育员的心理失衡。同是职工,但保育员却常常不能参加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活动,在别人眼里和自己的感受中好象低人一等。园长也有苦衷,他们想有正式的保育员,但根据我国 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他们的党团关系,工会关系都很难正式转入幼儿园。
ⅱ.经济待遇差,因为他们大多没有编制,所以不能享受劳保福利,每月实际收入300-400元。
ⅲ.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毕业的占20.93%,小学毕业的占55.81%。
ⅳ.从专业要求看,有76.74%的保育员经过了专业的学习和保育培训,比率较高,但相当一部分人是先上岗,然后再培训持证的,并且培训质量与效果并不乐观,考试时看书做答,培训时间短,流于形式。更无须说教育观念了。
总体看保育员的现状与教师的距离相当大,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ⅰ.幼儿园注重提高保育员的地位
作为园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保育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对保育员的工作应充分的给予肯定。应把他们看作平等的一员,尊重他们,倾听他们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条件允许的话,园长应按《编制标准》逐步配足保育员,以减轻他们繁重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让保育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与考虑教育问题,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同步化。在园领导努力提高保育员地位的同时,也需要让保育员理解幼儿园。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决定了国家不可能每月给保育员发放工资,他们的工资和奖金都要幼儿园自行解决,有了这种认识,就能逐渐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及由此造成的消极的工作态度。
ⅱ.加强培训提高保育员素质
幼儿园应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保育员的素质,本园整体发展需要等具体情况,对保育员的培训,进行系统长期的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其实施。例如:在本园或和外园之间开展保育观摩学习,要求保育员定期制订保育计划和对幼儿的观察记录。
ⅲ.上级部门建立完善保育员人事制度
造成保育员与教师心理地位与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保育员难以进入编制,难以成为幼儿园真正的职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由上级部门建立完善保育员人事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总之,园长的管理工作像乐队指挥一样,指挥的好,全园的各种乐器就会配合的和谐统一,但仅仅有好的指挥是不够的,奏出好的乐曲还需要每种乐器都发挥最佳的状态,两者相结合才能奏出美妙的乐曲。幼儿园的配班是否能发挥最大的群体增力作用,不仅仅靠园长的管理,同时也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完善,力求让自己和别人合作的更好。
(二)从教师视角看配班问题,及幼儿教师协作行为的完善建议
美国纽约州大学(布法罗)早期儿童研究中心制定的教师工作评价鉴定表中,关于―人际环境和班级管理‖中,要求―能使人感受到成人与成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对同伴彬彬有礼尤其当着孩子的面时‖,可见对配班的态度以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中。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完善教师间的协作。教师必须从自身建设做起。协作的价值是,在相互依存的课题中,效率与课题完成的质量都会因协作而提高。传播得以促进,彼此的意见得以沟通,对对方采取友好的忍受的态度,信赖感增强,人际关系上也更加周到。教师们是怎么想,怎么看的呢,我们来看看教师的意见。
1.教师对配班教师的期待
在教师答卷对―在你的教学生涯中与你搭配的最好的老师‖―你所喜爱的教师的个性‖中可以总结出教师的配班的要求分为以下几方面:性格、能力、年龄、经验和工作态度。对搭班教师的学历,职称没有要求。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1)性格期待
表2.对教师的性格期待
性格描述 提及次数 性格描述 提及次数 性格描述 提及次数 性格类型 提及次数
开朗 32 活泼 14 热情 4 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热情 50
友善 4 亲切 2 随和 14 待人友善、随和 20 沉稳 6 真诚 4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们所期待的配班性格,描述最多的为开朗,以后依次为活泼、随和、稳重、友善、真诚、热情、亲切。其中开朗、活泼、热情为相近描述,被提及率的占60.98%。友善、亲切、随和为相近描述,被提及率的占24.40%。
表3教师所讨厌的配班性格
性格描述 提及次数 性格描述 提及次数 性格描述 提及次数 性格描述 提及次数
孤僻 4 沉闷 4 封闭 2 内向 4 死板 2 固执 2 消极 2 狂妄 6 自私 14 斤斤计较 6 虚伪 6 浮躁 4 粗暴 2 说三道四 2
从表3教师所讨厌的配班性格可以看出自私是最让人讨厌的性格。孤僻、沉闷、封闭、内向、死板、固执、消极都是关于内向性格的描述,就是说性格内向,不易沟通的被提及率占33.33%。自私的被提及率占23.33%。
综上所述,教师喜爱和性格外向,顺从感强的人搭班,讨厌和性格内向,不易沟通,自私的人搭班。其中可以看出受不受配班欢迎的主要因素在于能否沟通和作。沟通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组织内通过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增进彼此了解,有效的判断自己现时的活动行为状态,从而进行行为协调,形成巨大合力,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这意味着创造了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成员友好相处,彼此敬重,这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大有好处往往工作效率更高。沟通还意味着可以了解情况,不断调节自身行为,以提高自己的适应性,使个人融人群体减小了难度。
(2)能力期待
教师对于配班教师的能力期待并不高,远远少于对性格的期待。64名教师中只有8名,即12.5%的强调对配班的能力有所期待,87.5%是持无所谓态度。能力并不是选择搭班的充分因素。当问及―你希望搭伴老师的能力为‖希望比自己好些的占46.88%,希望不相上下的占28.13%,希望比自己好的多的有25%,其中有75%是32岁以上的教师。
(3)对年龄的期待
只有3.13%的老师强调对配班的能力有所期待,96.87%是持无所谓态度。当问及―你希望搭班老师的年龄是‖和―你希望保育员的年龄是‖教师选择的百分比看表4。
表4对搭班年龄的期待
25岁以下 25—30岁 30—40岁 40岁以上 都可以
教师 保育员 教师 保育员 教师 保育员 教师 保育员 教师 保育员
6.25% 6.25% 59.38% 21.88% 28.12% 62.5% 0% 3.13% 9.37% 6.25%
虽然年龄不是搭班的充分因素但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最受欢迎的年龄是25—30岁,其次是30—40岁,而40岁以上的教师无人选择。保育员最受欢迎的年龄是30—40岁,其次为25—30岁。幼儿园的队伍面临着年轻化的问题,那么老教师到哪儿去,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把握我们的年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年轻时为自己的老境想想,怎样做个对幼儿园有用的老教师,是在科研上发展还是行政上发展,或者往其它的路上走。这个现实也告诉我们,教育部门,园长都应该好好考虑老教师到底何去何从。
(4)对教学经验的期待
调查显示只有4.69%的老师强调对配班的能力有所期待,无疑教学经验不是教师选择配班的充要因素。
(5)对工作态度的期待
我们可以从调查看出教师对配班工作的期待次于性格期待,在所有期待中排第二。而责任心、投入、敬业、认真、都是对工作投入量的期待,可以说教师对配班工作态度中最关住的是教师对工作的投入量。其次为创新,主动、爱孩子、幽默。
表5 教师对搭班工作态度的期待
工作态度 责任心 敬业 投入 认真 创新 主动 爱孩子 幽默
提及次数 8 8 4 4 10 8 6 2
百分比 16% 16% 8% 8% 20% 16% 12% 4%
身为幼儿教师只有对工作的投入才能得到配班的认可。因为只有这样群体才会处于公平状态。当x教师和y教师协作工作时,为了工作的进行,两人都要承担劳务,同时都要接受利益分配。把每个人对协作活动中做出的体力与脑力的贡献称之为投入(简称i)。把相应的获得的满足(利益、名誉、地位)称之为结果(简称o)。如果x教师所得的结果 o 与投入 i 之比和y教师所得的结果o与投入 i 之比相等,就是公平状态。即:
公平状态 o o
i i
在公平状态下,每个人都会心理平衡,协作愉快。相反当感觉到自己和他人出现不公平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不愉快感,于是就想改正不公平。方法有4种:改变自己的投入量;改变自己所得结果;改变别人的投入量;改变别人所得结果。对幼儿园而言利益分配是均等的即 o = o 那么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或别人的投入量来改变不公平状态。当感到别人的投入量比自己小时,通常会减小自己的投入量,以改正不公平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大家都不愿出力,班级松散、无序,群体间缺乏内聚性,人际间的包容差。这是很不利的状态。
作为教师,无论能力强弱,性格如何,只要敬业,有责任心,就会受到大家的欢迎。2.当双方意见有分歧时的态度及态度变化
(1)当双方有意见分歧时采取的态度
坚持
服从
选择a绝对坚持的占3.33%,b较坚持的占13.33%,中间状态c占60%,较服从d的占23.33%,没有选择绝对服从。这样我们看出当双方意见有分歧时一般都会采取一种退让。服从是受到他人或团体给予的现实或想象中的压力的结果,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改变的事实。服从主要来自团体中一致情况的压力。
(2)改变态度的原因
一般而言教师改变自己态度的原因如下表:
表6教师改变态度的原因
阶段 选
项 分值 百分比
依从 b自己的观点没改变,但自己没有对方有权威性 56 36.27% c避免争吵与矛盾 92
认同 d 为了使自己适于全体的价值体系 134 32.84% 内化 e喜欢对方,所以乐于听取对方意见 0 30.88% a 认为对方比自己正确 126
行为科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变化的三程序―,即自我态度转变过程的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所谓依从,是受到外来影响产生的,只是服从于外部压力,自己的信念态度不受影响的表面服从。一是受团体规范的影响,二是受他人态度的影响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由此产生的行为并不牢固,因为没有转化为个人的观念,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现象。所谓认同与依从相比,前进了一步是为了自己在和同一化的他人或集体和自己的友好关系,是一种自我忍受行为。因为个人从团体规范中看到了价值,较之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更为重要。所以能自我忍受,成全团体或因为喜欢对方所以乐于听取对方意见。但信念和价值观没有改变。这样做表示教师在心中已经有了团体,并认同团体的价值。―内化‖是在认同的基础上,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观点,并纳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中,这种改变了的态度才是持久的内化的。
从以上数据看教师们已经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态度改变,适应团体的能力较强。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希望配班改变态度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自己的权威或奖惩来使对方妥协。这样产生的行为是不巩固的。应用团体价值的重要性来说服对方,达到认同或内化的阶段。这样引发的态度和行为改变更持久有效。
3.配班中三人所处的关系
l表示老师 b表示保育员 +表示好 –表示不好
其中选a的占83.87%,选b的有3.22%,选c 的有3.22%。选f的有6.45%。引用了海德(heider,f)三者关系平衡倾向的图式。a、b、c、d表示三者关系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占了93.55%,而e、f、g、h是不平衡状态,仅占6.45%。说明教师配班情况总体良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4.对教师的建议
总之教师个人必须意识到在一个正式的组织中,都有一定的目标,为了该目标的实现,只有组织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办到。但是构成组织的成员在能力、水平、觉悟以及个性等方面都有差异,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缺点与不足。所以身为群体的一员必须优化自己。那就要做到;
(1)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是一切合作的基础,是处理好一切问题的前提。
(2)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及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自知‖才能―知人‖,―知事‖。知道自己在团体中的价值和位置。形成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大程度上在集体中发展自己。过高评价让人觉得狂妄自大,过低了又让人觉得没有自信。一般以生活在自己周围的大多数人为参照系数。如果你能与大多数人相处不错,说明大家是接受你的,反之就需要好好反思了。但千万不要以每个人的看法为坐标,去纠正自己的行为,那样你的心永远难以平衡。
(3)角色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教师,不要把不良情绪和个人问题带到幼儿园。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评价或指正老师。要认识到自己是群体成员,要加强群体的内聚力。
(4)心理置换的运用,遇到问题是把位置互换,从别人的立场考虑,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见与需要的合理成分,有利于辨证的看问题形成命运共同体,更好的调整自己去和别人搭班。
(5)学会―退一步‖当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宽容,给自己和别人留有余地。不然即使得礼也不饶人,只能两败具伤,不但对自己身体心理损伤很大,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也很不利。
(6)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发展别人就是发展自己。路会越走越宽,否则帮助别人是期望回报的话,就会造成心理的失衡。
第二篇:从新课改中,看园长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新课改中,看园长管理理念的转变
当前,新课改牵动着无数颗关注的心,课改已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园长,要在改革的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让幼儿园始终处于不断向上的发展态势,感悟到园长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着每一位老师,制约着幼儿园的发展。因此,以新课改为契机,进行有效的管理,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管理者对自己的管理思路、行为重新审视、思考和实践。
一、课改中的幼儿园自主发展
管理者理念的转变是推进幼儿园自主发展的关键
1、由管转化为导
长期以来,园长一直扮演着监督、检查和评价者的角色,而教师也习惯处于一种被监督、被检查及被评价的地位,过多的条条框框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教师
2、由单项的影响转化为双向的互动
在对教师开展指导的过程中,着力改变园长“一言堂”,让教师只带耳朵和笔记本被动听和记的状况,力求达到一种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每月一次的答疑活动是教师一个阶段反思的聚焦,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将教师个体产生的疑惑由大家共同来解答,教师在畅谈中放飞思想,在群体智慧的碰撞下形成更强的教师个体。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成为她们忠实的、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倾听她们的声音、赏识她们的表现、探知她们的秘密、了解她们的需求、解除她们的疑惑、分享她们的经验,与她们一起求索、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
3、由划一的课程转化为弹性的课程
现实的课程管理模式中,统一的目标管理、一刀切的要求及安排得满满的幼儿作息,促使教师把精力集中在完成形式化的、静态式的教育计划上,放在应付上级各部门及园长的检查上,而忽视了关注孩子动态发展的实际需要,更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原来划一的课程转化为弹性的课程,即:允许教师根据本班实际自主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及教育策略;允许教师根据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和兴趣变化调整活动进程;允许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和学习需要灵活安排时间与空间。如:在作息安排上,我们注重原则性,把握好“两餐一点、二小时户外活动、场地的安排和各课程间的平衡”,然后将活动安排的自主权交给教师,允许教师作灵活、适当的调整。由于将课程权下移,教师的创造潜能被充分激发。现在教师们常常会去思考: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还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此外,还应根据不同层次能力的教师提出计划制定上的不同要求。如:新
二、课改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
预设与生成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课改新的课程形成方式。预设与生成要求教师根据目标及幼儿的需要和已有的经验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活动。通过分段、分组,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学习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变化。
1、关注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如今,我们的教师改变了过去只会预设、只会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进度备课、上课的习惯,学会把眼睛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及时地将生成活动引入
2、注重环境的创设
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教师正是通过对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来引导并促进幼儿的主体性等多方面得以发展。然而,在以往的环境创设中,教师们为了追求一种美化与装饰,把布置的任务都由自己包办了,而忽视了环境这一独特的教育功能及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如何让孩子与环境产生更多的互动,使环境为孩子的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成为了我们研讨的重点。
3、重视幼儿多种表征能力的培养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们开始注重利用多种媒介,让孩子表达多种想法与情感,激发幼儿的多种表达。如:前段时间一直接连不断下着雨,教室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伞,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不停地讨论着关于伞的问题,教师及时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开展了伞的活动探索。在经历伞的种类、用途等谈话之后,引导孩子利用多种媒介设计出了一款款奇妙而又新颖的伞。有利用各种绘画手段设计的会飞的伞、带电风扇的伞,有用积木搭的为盲人引路的伞,有用泥工制作的母子伞,还有放烟花的伞等。教师们不仅注重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整合,还从孩子稚嫩的作品和表达中捕捉教育契机,力图让孩子从情感、品德、能力等诸方面都得到渗透发展,从而培养幼儿的多种表征,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舞台,看到孩子发展的潜力。
三、课改中的实地式培训
例如:小班曾老师说新年过后,小朋友都在比划谁长高了?还争着与老师比,兴趣很高。立即捕捉到老师无意间的话题,提出问题“怎样创设环境让孩子既可以自己测身高又可以与同伴比?”,老师说:“用有趣的标尺。”于是,追问:“怎样把整合的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在耐心等待教师的回应,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曾老师创设了《你长高了吗?》的教育环境:按照小班身高的标准,把达标线以上用绿色块面表示,没有达标的用另外一种色块表示。每个孩子在测量后,把自己的照片贴在相应的位置。这样做了以后,孩子们更关注的是怎样使自己长高,于是促进了孩子用餐、午睡、运动兴趣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效果很好。
把教师的教育实录,作为园本培训的课程
长期以来园本培训都以讲座、听报告等形式进行,对教师的指导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使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我们在现场诊断、实地培训,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发现教师有很多无效的案头工作。这些案头工作既增加了
为了使园本培训更具有实效性,我们在减轻教师案头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孩子这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们要求教师用实录的方法记录孩子的表征行为、探索行为以及教师自己的分析和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等。为了便于教师的记录,我们采用照片实录、图画实录、文字实录的形式,一事一议,鼓励教师讲述自己关于教育的故事,由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看着这些实例就可以实践,并启发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反思,触类旁通产生更多的教育策略。因此教育实例同时也成为我园培养教师把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园本教材。
多渠道尝试,让家长参与、支持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幼儿园应该加强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如何实施是一个难题?我们的做法是:让家长多渠道地参与到我们的主题活动中,这样既能让家长了解新课改,又能增强家长工作的有效性。
在开展“我的爸爸、妈妈”的主题
在家长园地的创设中,改变了以教师为主提供教育内容的模式,而是更多的在与家长的多种交流中,捕捉、记录、汇总、分析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使之成为教师指导家长的主要内容。这样,增强了家长工作的有效性,使家长园地成为教师与家长平等对话,共同关注孩子发展的平台。
教师们把有价值的关于家长工作的实例,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教师做好家长工作的园本课程。
以上只是我们在学习实施新课改精神过程中的一些措施与总结,我们深深感到身负的教育重任,剖析自我,也看到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需要我们下一步进行改进。
1、加强教育管理机制中自我管理机制、激励管理机制的健全,使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化。
2、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要适应教改的需要和形势的需要。
3、如何促使园本的特色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如何完善本园品牌特色,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更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走好坚实的每一步。
第三篇:从食品安全法实施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现状(本站推荐)
从食品安全法实施看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现状
摘要:
中国食物安全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在由长期食物供给短缺转向结构性食物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
关键词: 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食品安全法
中国食物安全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在由长期食物供给短缺转向结构性食物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高效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已成为必然趋势。作者在介绍国内外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管理当代社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安全食品的生产和交付,食品贸易的全球化意味着国家范围的食品健康措施需要认真调整。中国食物安全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在由长期食物短缺转向结构性食物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在质量管理和安全卫生控制方面急需与国际惯例和进口国法规要求接轨。
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对于农产品的众多生产环节,没有严格的卫生标准,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便的信息共享途径,要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控是不可能的。
1、国外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概况为了建立诚信体系,实行公众监督,接受市场评判,发达国家很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美国是农业市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体系的发达,惠及了美国农业,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信息为主导向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和加工者提供及时、公开、平等和透明的信息服务。2003年,美国农业部计划建立家畜追溯体系,要求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民认真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家畜标识,帮助消费者了解家畜的出生、养殖和屠宰加工过程。建立追溯体系的目标是提高从农场到加工厂的追踪鉴别能力,在48小时内完成鉴别。据报道,今后美国对所有牛、羊和其它家畜都要从出生之日起就戴上耳标。目前准备采用的耳标将与超市中的条形码功能差不多,这个身份标志将伴随动物终生。几年后,耳标将由微芯片取代。
在欧美,荷兰、丹麦等国实施“ 档案”管理,农场的每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都有自己的“档案”,事无巨细都有纪录。加拿大联邦、省级政府农业部门都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无偿向农场主、乡村居民、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等提供农业法规、政策、标准、灾害、经营管理及农产品供求趋势等信息服务。在亚洲,日本全国农协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和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将下属农协生产的所有的农产品都编上号码,在零售商店销售时,必须标明该农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使用过的农药名称、浓度、使用次数、使用日期以及农产品的收获、上市日期等具体数据。全国农协还将这些具体的数据通过因特网公布,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清楚地了解和确认所有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以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心。
2、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现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我国上上下下的关注。针对我国食品污染情况“家底不清”、食品安全存在一些科技“瓶颈”的情况,科技部已将食品安全列入“十五 ”重大科技专项,并联合卫生部、质检总局和农业部,投入2亿元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科技攻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农业部从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准备用8~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八部委针对食品种养、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食品污染等“不安全”因素,提出在“十五”时期实行“三绿工程”,即“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 的全程质量控制。在21世纪,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共同制定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中城市都启动了市场准入制。但是目前的监控体系和手段很不健全,大量的安全质量信息未能共享。目前我国刚刚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食品安全的监控管理。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前不久通过了专家验收。该课题的目标是采用WTO及有关国际协议确认的风险分析方法,在现有分布于全国各口岸和大中城市600多个实验室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方案,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将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弥补 ”转变为“积极、主动、事前预防”,切实有效地将食品安全风险拒于国门之外,将不合格产品堵在厂门之内。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的自动预警以及数据分析、地理分析、趋势预测和状态评估等支持功能。
2002年底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建成中国首家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国际乳制品联合会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或机构制定的国际标准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法规、标准。中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可在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涉及了大量植物源和动物源产品的农药或兽药残留限量指标、有害物污染限量指标和相关技术法规等。
北京和上海是目前我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最好的城市,其他省市尚未见类似报道。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协调小组与北京卓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数码防伪追溯系统”是一个集现代计算机、通讯网络、数字密码及高科技印刷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防伪及管理系统,它通过最新一代的加密算法技术,为每一件产品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20位数字防伪密码,并在产品包装上粘贴,如同为每件食品打上身份证号码。已于2003年3月1日开始对12大类食品进行备案,目前已有400余家企业 1805个品种的食品在市工商局备案,其产品品名、品种、规格、商标、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都可以在工商网上查到。消费者只需揭开产品包装上的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防伪追溯标识,即可通过拨打防伪查询电话或上网或发手机短信等方式,就能快速识别商品的真伪。目前消费者在市场上能买到的贴有数码防伪标识的产品还只有一种,即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的北冰洋牌桶装水。北京市工商局建立的食品安全信用监督管理系统已于2003年初启动运行,该系统由备案管理、日常监督、信用记录、信息发布、专家指导等组成。为社会提供已列入重点名录的食品名单、定点屠宰厂、养殖场、蔬菜生产基地名单、各种优质、名牌、有机食品等称号名单。并提供行政部门检测信息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受到有关部门查处、限期追回、被责令暂停购进或者禁止销售的食品名单等信息。经营者可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把好食品进货关,将不放心食品挡在市场之外;消费者可根据系统的信息把好“进口”关,把不放心的食品拒之于购物篮外。该管理系统在全国尚属首创。
上海市早在2001年9月28 日已正式开通农业标准化咨询服务系统。该系统基于上海农业网平台,是为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标志认证所开发的网上办事系统。将农业标准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执法体系的内容在网上公布,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农业企业或农民提供查询服务。所开发的“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模块,可进行网上办事,提高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申报、检测、认证效率。同时还在网上公布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品牌,为市民选购放心农产品提供方便。该系统还具有较
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便于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申报认证的产品信息、申报产品的企业信息进行维护管理、数据汇总统计等。2002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105号令,规定本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在全国率先实施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农委信息中心开发了涉及猪出栏计划、兽药饲料采购、繁育、防疫、诊疗、死亡、药物残留检测等10个方面的猪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完善了本市的动物安全监管体系,还大大提高了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效率。为确保市外入境畜禽产品安全,信息中心又开发了市境道口外来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对畜禽运输车辆、货物、证明、违章等4个方面进行信息录入,现已在全市8个道口联网运行。2002年12月下旬起,上海档案农业又向无公害蔬菜等基地推进,现已有6家园艺场利用信息系统将农药化肥使用、采购、蔬菜销售等清楚记录在“案”。据悉,2003年上海的种猪场、标准化猪场、瘦肉精免检猪场、品牌猪场及园艺场将全部实施档案农业,并逐步在瓜果、奶牛场开发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以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使得市场上“上海产”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资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找到其出问题的环节,一些超前信息更可使农产品安检提前至上市之前。
3、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发展展望信息技术用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
数据管理: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各种相关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方便相关用户快速查询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技术指标、质量标准、投入品使用规范等,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建立不同业务层面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日常工作记录,比如管理部门对相关企业的注册登记、信用记录、产品认证等的网上登记系统,再比如养殖企业的饲料采购、出栏计划、进销去向、防疫记录等信息的管理,这些系统的开发可以为决策者或管理者提供全局性的信息服务。
信用跟踪:对某种产品的市场状况、生产、销售、食品贮藏、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记录,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社会信誉的监管和建立。
风险评价: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方法,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提前对市场形势做出评价分析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市场监管效率。
技术指导:开发各种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环节的专家系统,替代领域专家为相关用户提供具体的生产技术指导,保证能生产出符合安全标准的源头产品。
总之,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管理、发布、咨询服务已有成熟的经验,但有些专业应用软件也尚未开发出来,比如北京开通的“食品安全信用监督管理系统”,欧盟国家的同类系统也正在建设当中。国内只有北京、上海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食品安全信息,但目前仅限于追溯系统和认证登记系统,尚未涉及从产地环境到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技术规程和安全记录的信息管理,更没有专业针对某一农产品(如小麦、生猪等)的从产地到餐桌的各个生产加工环节的全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各环节前景广阔,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第四篇:从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看幼儿园管理
从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看幼儿园管理
职业感受是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它反映着从业者职业生活的状况。就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感受对他们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工作态度和职业行为都有直接的影响,因而对幼儿园和幼儿教育的管理者来说,了解教师的职业感受及其形成的原因,努力增强其积极正向的感受,降低其消极体验,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现状教师的职业感受可以从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倦怠感两个角度来考查。前者是指教师在所从事的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后者是指教师因不能有效缓解由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出的对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它们分别从正、负两个角度反映人的职业感受。北师大的梁慧娟,南师大的张玉敏、束从敏三位研究生,分别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资料分析和访谈等方法,对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感受进行了调查。尽管调查对象处于不同地区;调查的具体内容不同;方法也不一样,但三份研究报告反映的情况极为相似,揭示的问题也非常一致。(一)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国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感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自然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更会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的牺牲者”。因此,近年来,国际范围内,人们在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在我国,“职业倦怠”一词近两年才开始出现在研究者的笔端,但在职场中这一现象已非罕见。不时出现的教师失范行为,职业倦怠往往是主要原因之一。北师大的梁慧娟硕士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公办、民办、集体办园、企事业办园、体改试点园等)的44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2.9%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59.5%的教师有比较明显的倦怠倾向,基本无倦怠的教师占37.6%。该研究还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生理心理方面。这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88.5%的被调查者感觉自己经常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86.7%的人总在担心出事故;65%的人反映自己常感烦躁,常希望能一个人安安静静呆一会儿。2.个人生活方面。63.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占据了自己很多原本应该享有的闲暇时间;47.3%的人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气开始变坏;55.9%的人常常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3.工作方面。65.6%的被调查者反映自己上班时常常盼望着下班,以便找地方放松一下,以缓解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71.0%的人表示下班后根本不愿再提工作上的事;48.4%的受试表示不时有离职的念头;26.9%的受试后悔当初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部分人甚至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待遇还可以的工作就想改行。总之,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幼儿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从业体验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职业倦怠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而疲惫感和对事故的担忧,更是成为困扰绝大多数幼儿教师(85%以上,包括“基本无倦怠”的教师)的突出问题。可能有人对这类研究不认同,怀疑问卷题目起到了诱导教师发泄不良情绪的作用。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通过收集教师在网上匿名自由发表的意见,从中了解其工作感受的研究。由于网上匿名发帖使人有一种心理安全感,能够说出平时不敢说或不便说的困惑和烦恼,故可以认为它能够反映教师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南师大张玉敏硕士截取了上海学前教育网06论坛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11月1日上所发的有效帖子616份,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有426份涉及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占69.2%;直接倾诉自己身心疲惫的有304份,占49.4%。由此可见,两个研究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它们相互印证。如果还有人对这类研究有怀疑,认为自由发表的意见同样会受前面人的消极情绪的影响。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方面进行的研究。(二)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南师大束从敏硕士综合使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及成因。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安徽某地90名幼儿园教师,其中公办园59人、企事业办园8人、民办园23人。调查结果显示:50.0%的教师工作中只能偶尔体验到幸福。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三个研究都表明,幼儿教师的从业体验已不容乐观。
二、影响幼儿教师职业感受的因素束从敏的研究显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体验主要来自:领导的支持与肯定(67.8%)、幼儿的天真无暇(53.3%)、家长的支持和肯定(45.6%)、工作中常能获得成功”2.2%)。而职业幸福感失落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家长的不理解(65.6%)、工作没有安全感和稳定感(47.8%)、工作机械繁琐(41.1%)。梁慧娟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类因素中,组织管理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个人因素再次。(见表1)表1 各因素对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变量 组织管理因素 社会因素 职业因素 个人因素 总因果效应系数 0.4908 0.4246 0.3872 0.23 由于题目和篇幅的限制,这里仅对与幼儿园管理关系最为直接而密切的组织管理因素进行探讨。这里的组织管理因素是指个体所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特征,包括职业角色定位、工作量、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待遇与专业发展机会、组织为工作人员提供的社会性支持等。从职业倦怠研究兴起之初,个体所在组织的特征和管理特征就一直倍受关注。因为研究者发现,导致从业人员职业倦怠之首要因素一一压力,往往直接来源于组织和管理。梁慧娟的研究也显示:与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相比,组织管理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最大(见表1)1.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众多研究都发现,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会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感受。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与学校有关的各项因素中,是否给予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与其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梁慧娟的研究也发现,教师拥有“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可以明显防止或减轻职业倦怠,因为它给教师一种“主人翁”的感受。2.专业发展机会。专业发展机会与教师的职业态度有密切的关系。Farbe(1991)指出,教师在学校获得的专业发展少,是导致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梁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组织因素中,专业发展机会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最大。教师享有的专业发展机会越多,其职业倦怠感相应就越低。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它使教师感到自己在所在专业领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感到组织和管理者的期望和重视,而这一点,恰恰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第一位因素(束从敏)。3.工作量。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任务繁重,完成任务的时间太紧,班额过大,文案工作过多,任务超出教师的能力和范围等,都会给教师造成过大的工作压力,形成“角色超载”现象。角色超载可能引发两种反应:①质量下降或根本不完成工作。这常常导致教师的焦虑和低自尊。②尽力去满足“角色”的要求。但可能会造成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家庭问题(无暇关注家人所致)。无论哪种反映,都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梁慧娟的研究也发现同样情况。而在张玉敏对网帖的分析中,这一点看得更为清晰。4.角色定位。很多研究指出,职业角色混乱及角色冲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所谓职业角色混乱,是指从业者不清楚自己的责任、权利、目标、地位和应尽的义务。这种现象往往是因其所在组织未能对其职责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者未能按规定操作而造成的。而角色冲突常常发生在从业者感到组织所提出的要求前后不
一、相互矛盾或不恰当的时候。萨顿(Sutton,1984)指出,以下情况最容易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①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但却不允许教师使用最好的教育方法和课程资源;②要求教师负责班级的工作,但却不给他们相应的权力;③经常要求教师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梁慧娟的研究也发现同样情况。而张玉敏发现,上海学前教育网上,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产生了极大的疑虑:“我们现在到底在忙碌些什么呢,可能更多的是笔头工作,得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得完成上级部门的许多的任务。可是这些形式上的、繁重的工作到底对孩子有多少帮助呢?”甚至不少教师发出“幼儿园到底是为了什么?”“幼儿教师到底是干什么的?”这样的疑问。这起码反映了目前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又与一定的社会因素一一社会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与高期望相关。可以说,所有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都看到了社会变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近几十年来,社会变迁及其所导致的教育改革不断对教职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固然为他们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但同时,这些要求和期望也给教师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Mark A.Smylie,1999)。而“职业倦怠”恰恰就是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过大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5.社会性支持。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的缺乏与其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Ei er(1985)指出,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少得可怜(Goodlad,1984)。以至于有人说,教师职业实际上往往是一项“孤独的职业”。教师职业的孤独还表现在往往缺乏公众的认可与尊重。国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Farber(1991)指出,那些从未当过教师的人根本无法理解教师职业,他们对教师职业的看法通常是:当个教师很容易;教师有暑假;教师付出很少却得到很多……“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社会性支持的缺乏,也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三位研究生的调查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6.待遇。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待遇较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者(Farber,1991)指出,尽管教师的待遇在近年来不断得到提高,但与其他职业相比仍然偏低;而教师也普遍认为自己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家长期望和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不相称,这使教师感到不平衡。从梁的研究结果来看,待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这里的待遇,固然指“工资与福利”,也包括社会声誉等精神方面的“报酬”。
三、对管理者的建议幼儿园教师是幼教事业的耕耘者,是各项工作的主力。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责,是管理者一贯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且,最终也是帮助管理者自己。三份研究报告都表明,组织管理是影响教师职业体验和形成教师职业态度的重要因素。同时,报告也揭示了当前幼儿园组织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专制、外行、形式化管理以及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切实际、不讲实效。正是管理中的这些问题,导致和加剧了教师的消极职业体验。正如张玉敏在论文中谈到的:教师们有关身体疲劳的话题,基本是与工作量结合在一起谈的;而工作量又往往和工作没有价值,看不到成效结合在一起的——为应付各种“检查”、“验收”和“科研”,加大了工作量,引发身体疲劳;劳而无效、劳而无功的感觉又引发了心理疲劳。身心影响相互浸染,相互加剧,又无力解脱,更反向加强了教师的消极感受,使之成为倦怠的一群。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发现特别值得我们幼儿教育的各级管理者深思。走出形式主义、少搞“政绩工程”,对于中国的管理者,包括幼儿教育的管理者来说,可能是件很难的事,因为它们都是中国的“面子文化”的产物。一说到文化,我们都有一种无奈感,因为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改造它自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但有些事显然又是现在就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到的——当然,前提是愿意做。1.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建立园内的民主生活机制。幼儿园应建立起民主生活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教师对园内重要事情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集体氛围,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感觉,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工作的内动力和积极性。这样,幼儿园的整体凝聚力将会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士气也会始终保持在高昂的状态,工作效率也必将得到很大的提高。2.合理安排幼儿教师的工作量,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任务。任务明确不仅有利于避免教师职业角色的混乱,避免其职业倦怠,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幼儿园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讲求实效,在充分考虑教师的职责范畴、能力和符合劳动法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为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一保育教育好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作为一位管理者一定要清楚幼儿园最基本、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不要让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事搅乱了自己的阵脚。对于一些临时或紧急的任务,也应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做好与其他任务的协调工作。如果一个幼儿园经常需要教师加班加点,园长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管理是否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如果一个地区的幼儿园经常需要突击、需要园长和教师没日没夜地工作,这个地区的幼教管理人员也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太过形式主义。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人员要做“换位思考”,如果有可能,实际换位体验一下可能更为有效。当前,教师们普遍感到不满的,不单纯是工作量的增加,更是“劳而无效”,比如,一些不必要的文案工作,如抄写教案。如果一位教师经过认真的思考,决定选择某一设计好的活动方案作为自己的“教案”。此时,与其让他逐字逐句地把这个方案抄写下来,不如复印下来,省下时间去写选择这个方案的考虑、对自己班实施该方案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估计、需要调整的地方等,或者记录下方案实施情况并对其进行反思。这样的改变或许并没有减少工作的量,但如果教师感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益,也就不会感到厌倦了。3.努力实现幼儿园班级“师幼比例”的合理化。大量研究证明,“师生比例”与教育质量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关,比例不当使教师无法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由此给幼儿安全带来了相当大的隐患,也给教师造成了心理压力。因此,幼教行政部门应狠抓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务必要从制度和管理上首先保证师幼比例的合理化。不少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与幼儿的比例从整体来看是符合国家规定的,但园内人员安排不科学,“脱产人员”(不在班级第一线的人,如“中层干部”、“教辅人员”、“教研人员”等)过多,却直接导致负责保育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与儿童的比例过高。不少国家的有关法规,明确使用“儿童活动时,教师与儿童的比例不得超过1比若干”(常见的是1比13左右)这样的表述方式。这样的表述,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办园思想,从制度上杜绝了幼儿园人浮于事的情况,保障了儿童、也保障了教师的基本权利。今后,我国有关文件中关于“师幼比例”的阐述,也应该采用这样的表述方式。4.给幼儿教师合理的“回报”,争取社会支持。“回报不足”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所谓“合理回报”,不仅包括合理的酬金,也涉及尊重、权利和支持等内在回报方式。三位硕士的研究都发现,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回报”的重要方面在于对其能力和自身发展的肯定,在于给他们以专业发展的机会,在于使其获得胜任感和成功感。因此,在保证工资待遇水平与教师付出相当的情况下,注意以各种内在的方式(如肯定、赞许、提供进修机会等)对幼儿教师进行回报,能更有效帮助教师避免职业倦怠。同时,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联系,一方面争取社会对幼教、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走出孤独,走进更广阔的世界,开阔视野,获得更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5.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校园意外伤害。梁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幼儿教师(也包括园长)对幼儿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校园伤害及其随后的消极影响已经让老师们战战兢兢,工作时不敢放手(甚至正常的体育活动也不敢开展),下班后心弦也无法放松。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当然是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教师们的第一职责,但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有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教师的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如房屋、器械要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人员的配备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不能因为省钱、照顾关系等原因聘用不合适的人。有些幼儿园考虑安全问题不是从儿童出发,而是从财物出发,为了防止财物被盗,无论几层楼一律用铁网网住。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一旦有火灾、地震、歹徒闯入等突发事件,救援人员根本无法工作!最近,各种幼儿园意外伤害的事常有发生:有精神病的幼儿园门卫砍死砍伤多名幼儿和教师!歹徒闯进幼儿园以孩子作人质向社会讨价!房屋、围墙倒塌砸死砸伤儿童!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一件件触目惊心!这些意外事件难道完全都是意外吗?都是不可防范的吗?如果不聘有精神病的人在园工作、如果门卫认真负责地守好大门、如果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改造危房围墙、如果采购不拿回扣、厨师责任心强、如果接送孩子的车不超载而且老师把孩子交到家长手中、如果审批部门各司其职严格把好新开办幼儿园的准人关、如果幼儿园师生比合理……这一切或许就不会发生,起码不会像今天这样频频发生!当然,即使上面的如果都做到了,也难保一件意外伤害都不发生。因此,幼儿园管理人员要有忧患意识,一方面要积极防范,把各种伤害事件堵在门外;另一方面要为万一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善后准备,为每个人园的孩子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聘请法律顾问等都是幼儿园保护自己、减轻意外伤害可能造成的损害的有力措施。职业感受是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观感觉和体验。增强教师积极的职业体验,是幼儿园园长和各级幼教管理人员应该放在心上的一件大事。
第五篇:从三起教师血案看四川乡镇基层教师生存现状
今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三),新年的余庆尚存,年仅36岁的我镇薛家院村小负责人范××召集全校教师开完开校工作会后,为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范××主动带头开始了全校大扫除工作,当他爬上木制楼梯准备打扫房顶积尘时,不慎从楼梯上仰面跌下,后脑勺着地,送县中医院紧急抢救,昏迷十余天后逝世,从三起教师血案看四川乡镇基层教师生存现状。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年轻教师,他仅获得了7万余元的抚恤金、丧葬费和遗属补助。而不久后,我镇一名农民工在某建筑工地上工作仅数天,不慎从房顶摔下身亡,却获得12万多元赔偿;外镇一名农民工在搬运玻璃时,不慎划断两根手指神经致残,经市级人民法院审理,包工头给予了7万多元的赔偿。一名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民教师的生命价值,却远不如一名民工。
12月8日,邻近的迎祥镇中心学校的28岁青年女教师余××,早晨7点就冒着冰冷的浓浓晨雾经县棉纺厂旁的小道赶赴车站乘车,不料却遭到歹徒持刀抢劫,身中11刀,经县人民医院全力抢救,方与死神擦肩而过。
国家早已明文规定,有条件的地方的义务教育应实行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而据说该校却要求教师必须八点准时到校考勤,否则就要从微薄的薪金中扣除一定的经费。如果学校严格执行了朝九晚五作息时间,也许,余××老师就能躲过这一劫。
12月10日,我镇中心学校芳龄32的年轻女教师张××,由于教学压力大而在家服毒自杀。据另一版本相传,张××老师是由于轻微体罚了学生,据说是用木尺打了学生几下手掌心,被家长和学生亲属三番五次到学校谩骂、围攻,甚至打耳光、威胁,张××老师才一时想不开,走上了绝路。恰好是在西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华西都市报》12月8日报道了《四川一女教师被迫下跪向学生道歉后疯掉》(详见www.xiexiebang.com)之后仅两天。
上述三起就发生在笔者身边的教师血案,让人不寒而栗,让人悲从心生。作为一名已有17年的乡镇基层中学教师,笔者想就此谈一谈我国四川基层教师的生存现状。
一、收入微薄,捉襟见肘
以笔者为例,在教育战线奋战17年,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中级职称),高三班主任兼科任教师,桃李满天下,成绩名列前茅,扣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杂七杂八费用后的月薪却仅1200余元。
夫人也在教育战线打拼了10年,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初一班主任兼科任教师,市骨干教师、县优秀班主任,月薪仅1000余元。除去三口之家必须的开支后,千节约万俭省,能存1000元一个月就非常不错了。
而我镇的房价已经高达1380元/平方米,县城的房价仍然高居2500元/平方米,也就是说,笔者小两口每月存1000元,不吃不喝也要11年半后才能在小镇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要21年后才能在县城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所幸的是,在父母和弟、妹的大力支持下,笔者才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遮风避雨的房屋,调查报告《从三起教师血案看四川乡镇基层教师生存现状》。
而我一名初2006级的学生,刚初中毕业两年,在广州某电子厂务工,包吃包住,月薪1800元。一名17年教龄的教师的收入却远不如一名仅2年工龄的初中生,甚至有老师戏称“坐(讲)台,吸粉(笔灰)、卖声、患音道炎,收入却远不如小姐”,教师地位之低下,让人汗颜。
四川很多县的公务员已经领取了每年15000元以上的打着“生活补贴”名义的阳光工资,虽经川渝众多县区的教师掀起“罢教运动”,要求落实《教师法》中“教师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法律规定,但教师们却始终没有得到“阳光”的沐浴,我们只有自嘲:“面包会有的,香槟会有的,阳光工资会有的,共产主义终究有一天会实现的!” 教师待遇之低下,让人汗颜。
二、压力巨大,心力憔悴
还是以笔者为例,每天早上6∶30起床守早操,7∶00归家为孩子做早餐,7∶50查早读,12∶10分上午的课才结束,做完午餐才能稍加休息(如果有下午1∶00开始的午自习,就根本来不及休息)。
下午2∶00就又要准备开始上课,5∶35才放学,6∶30就又开始晚读,直到9∶30晚自习结束,清查完学生就寝情况,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0∶00,如果是双周星期四还要守高三学生到10∶30分。
星期
六、星期天又要面临高三补课,一天六节课,能获得微薄的60元补贴。每天平均在岗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工作时间长,还能勉强坚持。而最让教师受不了的,倍感担忧的:
一是安全压力大,现在的独生子女,打不得,说不得,还得周周谈、天天讲、时时说,千叮万嘱让学生注意各种安全,稍有闪失,就怕学生家长纠集亲属到校寻衅滋事,前不久某校某学生在校外骑自行车撞到一行人,家长和亲属胡搅蛮缠,宣称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居然想让学校和老师承担赔偿责任。
二是教学压力大,在经济危机和就业危机双重压力下,学校领导大会小会以下岗、待岗、调离相“要挟”,搞“末位淘汰制”,对看不顺眼的给予“穿小鞋”。在这种空前严峻的形势下,教师们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紧盯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分数,惟恐考差考孬。
三是班务压力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基层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很多中小学的班级都处在严重的人员超载之中,比如笔者就曾担任过82个人一个班的高中班班主任工作,既要给优生鼓干劲,又要搞好双差生的转化,还要做好控流防辍学、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家访、科种协调等工作,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班务,繁杂琐碎,忙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四是课务压力大,笔者每周15节课、6~12节补课、7~13节晚自习、1节午自习、1节周会、1节班会、1节班主任会、1节教职工大会,每周少则33节,多则45节,还不算钻研考纲、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批阅试卷、辅导学生的时间,导致自己被迫忽视子女教育,而努力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三十年前,邓小平就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恢复和发展惨遭十年文革摧残的国民经济,他远见卓识的恢复了高考,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把知识分子划入工人阶级队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而促使了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三十年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果,而基层乡镇教师却越来越感到难以生存,越来越感到没有了优越感,仍然在过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艰难生活,不知这种苦日子何时才能到头。
救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