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集)

时间:2019-05-12 05:2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篇: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重要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抓好。从初步的常规教学,准备课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形成与班级相应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有意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聋校; 一年级; 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开展《聋校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课题研究综述,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沟通学习,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重要的。要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抓好。我从事一年级数学教学有几个年头了,以往也开展过一些不太规范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次学校统一要求和安排,全校所有班级都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我在一年级数学中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一年级的小组合作性学习,要从初步的常规教学,准备课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形成与班级相应得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下几点是我在一年级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浅谈:

一、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

1.在常规教学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对一些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就鼓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及时的加以指导。如在打扫教室卫生时,我有意识的安排3个同学打扫教室,2个同学擦桌凳,2个同学拖地板,完后共同把教室的桌凳摆放整齐。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环节,就必须有合作的意识才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有其中一个同学不做或者偷懒,那么将影响整个打扫教室的工作。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很快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同时还帮助别的同学完成还未做完事情。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2.准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合作学习意识。刚入学的聋哑学生,他们从沟通到和别的同学相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不同条件的环境,所掌握的手语是他们借助自己内心对事物表象的自我所创造的手势,而并非规范的手语。所以互相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此时我们就要制造机会让他们从沟通开始信任和学习。我上准备课的第一组词语“大、小”时就让学生开始合作,会写的同学写完后帮助困难的同学来手拉手的练习书写词语。如此下来,学生从心里就开始互相信任,互相合作。我便在此关键时候介绍同学们,以后学习和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对于的聋生来说,他们不了解什么是合作,更不知道怎样去合作,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更缺乏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渐形成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

1.发现学生资源,初步形成小组学习模式。一个人的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初始的班集体建设中教师就会发现有能力的学生并培养这些学生成班级里的 管理者和领导者(即班级委员),组织好一个完整的班集体。学习中也如此,老师会发现学习能力好的学生,这样可以让这些学生作为临时的学习小组的组长,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以组建班里的小组。我所上的是一年级(3)班的数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们班的管聪聪、李文飞、管庆冬和李旭这4名学生很优秀,我就把班里的12个学生分成每3人一小组,由他们4人来担任组长,共4个小组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初步形成小组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班级课堂学习。

2.完善班级小组学习模式,全面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初步组建好班级小组,经过几次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和了解,一个小组长要顾及两个小组成员,他的压力很大,有时顾此失彼。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完小组里的学习问题。又接着有新的学习任务。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能力有所提高的赵才静和苏桂英也例如小组长重新分组学习小组,原来的4 组变成6组,每3人一组变成2人一组的一对一帮护模式。我引导所有小组学习外,又特别注重赵才静组和苏桂英组。这样以来,学生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班上的夏慧琴、龙支浪和李锦华三位同学是很特殊的学生,夏慧琴和龙支浪除了聋哑残疾外,还有智力障碍,李锦华智力正常,但是左手手指残疾带来学习上的不方便和心理压抑。所以在小组学习或者全班学习时,只要求他们在不同层次上的学习,达到所预想的目的就可以了。比如,夏慧琴同学只要跟着其他同学比一比手势,会数数,学习时不玩就行了。其他两个也是只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很不错了。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1.复习导入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完成导入复习的任务,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板书导入复习内容,小组进行合作性练习,做好复习题目。老师让学生展示练习结果,然后对此评价,导入新课。如学习“6的加法”时,用6可以分为5和1,、4和2、3和3作为复习导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老师以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究学习问题,解决新课出现的问题,得出所学习的知识结论。结合新课改的倡导,我们的新知识由学生和老师合作性的、探究性的去学习得出的,所以在新课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聋校班级里的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声动的语言装扮课堂氛围,让人觉得是很枯燥,很低沉的气氛。聋生不主动的发音说话,只用无声的手势表示,造成课堂气氛不好,师生成了各自为营的分裂状况;有的学生没有注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玩耍。如此老师要随时提醒才把学生的心思转到老师这里。所以老师再怎样注重课堂纪律或学生再如何注意听看都显得课堂活跃性不够。新课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3.练习中注重学生合作性学习。学习了新课知识后,就是运用新知识的方法去做练习。在学习新课时,只有40%的学生学会,有40%的学生处于模糊状况,20%的学生没有学会。此时在练习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和引导不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新课的知识点。同学之间通过合作性学习,可以提升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相互团结进步的学风。

四、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有意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一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给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后,大家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小组的负责人(小组长)在整个学习进程里担负着协调者的角色,善于聆听、反馈、解决不同类型的学习成员之间的信息,处理好人际关系。然后,进行学习分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敬、互相信任、互相宽容、互相协调;大家在协作探索、协作表述中完成任务,进行交流。及时面向小组同学,甚至面向其他小组,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做小结、汇报,适时修正自己的小结、汇报的内容。

例如我教学《加减混合计算》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明确“要进行的是两步计算:(1)先用‘---’连接前两个数,算出第一步;(2)再用得出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计算”的学习目标,然后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5+3-6= 的计算方法:在5+3-6= 中,先算5+3=8,再算8-6=2.计算时,需要有小组长进行查看是否按步骤连线计算,组内计算情况如何,小组之间方法是否相同。这时就需要学生合作,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合作性地去解决问题。

一年级的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有目的的分阶段,分层次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愿意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老师正确的指导,长期的熏陶,不断探讨,不断总结和反思。把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合作意识上,才能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范允龙,特殊儿童心理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9.[2].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刘娟娟.有效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4].韩立福.有效上课[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赵玉池.参与式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论文题目: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姓 名:马海刚

工作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电 话:*** 邮 箱:1120337483@qq.com 作者简介:马海刚1984-01-20,男,苗族,贵州威宁,威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小 学一级)教师。邮编:553100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课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数学课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011-03-07 20:30:49| 分类: 默认分类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合作学习很大程度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来,满教室里嗡嗡声一片,小组内学习好的同学争着抢着张嘴说话,差一点的学生干脆只顾自己玩弄小动作,谁也听不清谁说了些什么。交流时,站起来发言的同学一张口仍然在说“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探讨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认为,必须从一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抓一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一、一年级上学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分析

1.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大家都在说。只有说的,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这说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倾听,不会交流,不会合作。他们只是争着说,似乎谁说的声音大,谁就做得

好。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

2.在小组操作学具过程中,学生争着当组长、争抢学具,抢到学具后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甚至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

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总是不同步的,完成得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一旦出现“空档”,学生就“乱说”起来。这说明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

4.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这样更易于造成学生各方面的“两极分化”。

5.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做“记录员”时,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学生会写的字太少,记录的能力很有限(只

能记一部分),因此存在客观上的困难。

6.合作意识差,小组观念弱。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对小组集体的荣辱不关心。

总而言之,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起点及以上现状。教师的组织管理策略一定要建立在这一起点之上,不仅要“放开”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二、一年级上学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活动模型。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的小组活动。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操作,需要示范指导。如上册第82页“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选一个比较听话,声音又宏亮的学生和我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要求我说的数和你说的数合起来是10,“我出1”,学生接着说:“我出9”,最后两人同时说出:“1和9组成10”。这样依次进行:2和8组成10”,“3和7组成10”……,没等10的组成口令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于是我就随机放开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活动。这时我抽出时间,深入到各小组,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很成功。

(二)要注意合作学习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

在学习的初期,学生不会合作。我也经历过“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小组内的人数过多。改为2人一组,情况就变了,一人说,另一人听,并监督评价,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判,然后换位进行。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都说没人听的现象。必要时,教师还可讲究合作策略,促使学生合作。例如,讲“6的组成与分解”时,每人只发给5根小棒,并启发学生:我们需要6根小棒,可每人只有5根怎么办呢?这就促使学生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使每个学生受到人人需要合作的教育。当两人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再过渡到3人组、4人组……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要注意,由2人组过渡到3人组是学生合作能力的一个飞跃,一定要周密设计,不然就会乱。

(三)评价要准确,要注意全员性

对于学生的评价,无疑是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应注意,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把握,实事求是,不能只为了激励和鼓励学生,就只说“好”“很好”“真棒”,弄得学生无所适从,乱喊乱叫,没有思维的导向,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还

不是真理解、真明白。

尤其是各小组之间,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求全班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当然要注意有序性和谦让)。让全员参与评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人人都有“活”干),这样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全员共享,又能使全员掌握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的主导方向,不掉队,还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乱说话。

(四)学习的活动设计要注意周全性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次小组活动的可行性。从学生认知基础上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否适应;从学生的合作能力考虑,学生能否合作起来,可能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要做什么补救措施准备;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考虑,给学生多长的时间,不能提出问题就匆匆活动;从活动的意义上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效果更好;从小组的人员建设上考虑,人数多少为宜,是同质搭配还是异质搭配;从小组活动的次数上考虑,本节要活动几次为宜;从活动的内容上考虑,每次活动的内容是否值得进行合作;从活动的秩序上考虑,尤其是需用学具操作的活动,一定要交代清楚先活动什么,再活动什么,响亮地提出要求,做到字字说清,句句入耳,最后再发给学生学具,不然,就会造成混乱。

三、合作学习要顺利进行,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

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要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四个习惯:

(1)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是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

(2)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特别是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我们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分阶段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合作,自主去探究,通过老师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相互探讨,不断反思、相信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走向成功。

【关 键 词】 新课标 探索 合作 模式

我国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我国教育已在古代对合作学习就有先见之明。所谓合作学习是以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探讨某个问题为出发点,达到通过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而取得整体效果的目的。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交流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要求,主要采用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员合作和课外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有更多的发言、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数学运用的技能和技巧。

一、同桌互动合作的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我任教班级中的学生尤其突出。

同桌合作是指:以自然班级中同桌的两位学生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交往的范围较小,在课堂中组织的时间不长,容易操作,特别适用于数学课。同时我发现:好朋友的同学关系是最密切的关系,也是最容易交流学习体会。针对这个特点,比如,我在教学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以下一道计算题:907×90+9070,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后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果就出现了以下两种解法:一种是907×90+9070=8163+9070=90700;另一种是907×90+907=907×90+907×10=907×(90+10)=907×100=90700;这样,学生通过与同桌的互动交流学习,未掌握第二种解答方法的学生也一下子掌握了简便的方法,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证明,同桌搭配这种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操作中遵循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达到了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教育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小组,一般是指邻座4至8人组合的学习小组,这是常用的数学学习单位,通常一个班大致可分为4至6个小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用得最多、最熟悉的模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能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班级人数居多的情况下授课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性较强的特点,常用到固定性小组的模式来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把班上的五十多位同学分成8个小组,让学生选择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组成一组,然后教师对小组中的同学作适当的调整,选出小组长,为每个小组配上相应的号码,这样编组,既能注意合理调整各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互补,又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方便运用。这样,一个个小集体的雏形就出来了。这种分组较固定,通常可作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单位,能有效地防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人包揽所有的学习任务,而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自卑心而厌学,达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行程应用题中相遇问题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分组法进行教学。我出示了以下这道题:上午10时,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下午2时,一辆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当客车开出4小时后与货车相遇。已知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我首先让学生读题,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找出相遇点的位置;二是体会两车行驶的方向和行驶的轨迹。其次是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或上台“走秀”,让同学们多次体会上述两点要求,并把体会画成线段图,同学们从线段图中很快就找出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就是货车8个小时与客车4个小时行驶的路程的和,同时学生还列出不同的式子:50×(4+4)+60×4,或(50+60)×4+50×4。这样,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这也是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已对圆和周长有初步的认识,课前,我先安排每位学生先准备一个圆,课上,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你们手中的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感到非常好奇,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分小组动手操作和讨论,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尺子、绳子,有的拉绳,有的拉尺,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很快就把圆的周长量出来了。趁着这个时候,我又问:是不是以后计算每个圆的周长都要去量,去把圆滚动呢?你们能不能找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我又一次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发现了圆的周长就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至此,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全员互动的合作模式。

全员互动的合作模式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在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到课后留有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计算比赛。把全班按行分成八个小组,把预先编制好的计算题(每组题目相同)分发下去,比赛统一开始和结束时间,每小组每人“开火车”按顺序做题目,比赛既看计算速度,也要看计算的准确性。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动手合作的方法,既能体现愉快教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外合作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教师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助,同学交流和沟通大致限于认知范围内。如果要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就必须打开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通道,拓展学习交流的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构成一个开放式的数学学习世界。课外,学生合作学习的天地更广阔。如:调查家庭或工厂的水电费、银行的存款利率、一个月中家庭的总收入等等。

又如,我在教学了《利息》这一内容后,就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到家里附近的银行调查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利率,通过小组合作去计算本金相同的情况下,怎样的存款方式得到的利息最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如,我在教学了《比例》这个内容后,先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先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观察学校,再根据学校的大小,确定适当的比例尺,把我们美丽的学校画出来,学生就通过小组多次讨论、多次的尝试,最后选择了1:2000的比例尺,画出了学校的平面图,从一幅幅漂亮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学生合作劳动的成果。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分组的模式,教师的“指导者”的作用是无何代替的。如果在学生互动合作活动时,教师及时有效地点播,不仅可以释疑,而且可以启智。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第三篇: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语文童话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董志芳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童话教学在小学教材中的存在价值的分析,证明了童话在小学阶段中的重要性。又结合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提出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对童话教学有积极作用,并指出了童话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童话 互助 小组合作 童话教学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气,适合儿童想象和趣味的情节、形象创作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且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虚构的故事。可以看出,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6至7岁,这个年段的学生善于幻想并乐此不疲。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的生活天地,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十分惊人的。他们会想象自己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也会想象自己跟奥特曼一起打怪兽;他们会学着老师的样子,为自己批改作业,会对着玩具娃娃说话;有时还会和小猫、小狗一起玩耍,也会把椅子排起来当作火车开。因此,童话故事正好与其年龄特点相契合,所以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爱读童话。再加上童话语言多是浅显易懂、活泼动人,童话人物形象多鲜明便于儿童理解,因此童话凭借着其幽默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启发儿童的心智。

一、小学童话教学在小学教材中的存在价值

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童话故事,上册有:《秋姑娘的信》、《北风和小鱼》、《小河与青草》;下册有:《蘑菇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乌鸦喝水》等。

新课改中将更多的童话故事编入教材,其实际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童话课文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童话教学在塑造小学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它能打开儿童的思维之窗,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而小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的更是尤其喜爱,犹如鱼儿对水的渴求一般。但是,在传统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采取的是对童话故事的精读、精讲,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串讲问题及分析课文内容,因而,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童话的深层寓意向学生层层剥开,这样虽然使学生领悟到了精神层面上的哲理性的知识,但是其造成的负面后果却是使原本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主动探索的机会更少,对童话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兴趣。

因此,对于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童话故事,教师除了需要研读教材,为学生的学架设好一座华丽的桥梁之外,我认为,在目前新课程标准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下,教师更应该要选择一种行而有效,能获得大多数学生认可,使大多数学生易于并且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基于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研究实践,我谈谈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1.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情节的探索欲望。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这种鲜明的形象、简洁平实的语言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虚构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对童话故事有着特别的喜爱。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大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精心设计设计的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大大束缚了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欲望。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则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小组中,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经验、疑问的传递、交流、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并融其他同学的知识、经验、疑问为自己所得,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进而对于故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时,我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课文第二张插图,然后与生活中人们种树的图片进行对比讨论,再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手上没工具是怎样把小时栽好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强烈了,也使他们提起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结局的再造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童话具有幻想的特质,其本身的文本特征就非常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特点决定了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得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发。

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就依据童话的文本特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续编童话:到了第二年夏天„„;到了第二年冬天„„。我发现,把这个问题用在小组互助合作中讨论比让学生自己单独思考再回答的效果更佳,学生对于续编童话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所以说,在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与童话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上相得益彰。

3.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

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小组成员自行组织,个体参与,集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发生在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也发生在组与组之间,既是学生之间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对话,也是师生之间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交流与对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优秀生与后进生相互之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使后进生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在童话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小组互助合作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以一个个体的形式参与到六人小组的活动中,这就势必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不能因为怕动脑经或者因为害羞胆怯而退出活动。

三、童话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

众所周知,读、演、说、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设计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时候,也能够从读入手,演、说、悟结合,将学生带入瑰丽的童话世界。

1.在小组中品读人物语言,突显故事内容。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简练、质朴。童话中简洁、流畅的语句,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此外,童话中的对话比较多,又能表现出不同形象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中: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蚯蚓说:“这是花生。”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笑着对小松鼠说:“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这几句都是两个动物形象的对话,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站起来读课文,其余的学生坐着读旁白。这样一来,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朗读,在自己读,和听别人读中体会到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果的焦急,以及明白花生果是长在泥土里的科学常识。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更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

2.在小组中分享内心体验,精心表演情节。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童话的幻想世界距离甚小,他们总会不自觉地将童话中的一切视为真实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纳入童话故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新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既然如此,在教学时,我们大可以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为他们在小组中安排一个角色或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选取喜欢的角色,将他们带入童话情景中。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对课文的表演中来。通过自己亲身的表演,加上自己对所要表现的人物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到位了。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一个学生表演到“把小石子一个个放进瓶子里” 时,同学们才体会到乌鸦喝到水时的喜悦,从而懂到要做好一件事要动脑筋。演童话让学生更走进了童话世界所有的那种氛围。

3.在小组中续编童话故事,自由表达心声。

一年级的学生是好奇的,他们富于想象。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儿童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所以说,童话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续编故事。

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在课堂将近尾声的时候,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假如这颗小树是一颗苹果树,那么等一年、两年后,苹果树上长满了苹果,这三个小伙伴会用什么好办法把苹果运回家呢?让学生先交流再讨论,这样学生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讨论也更加高效。在之后的小组交流汇报的环节中,我让小组内的成员每人说一两句话为这个续编一个结尾,这样做,使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4.在小组中咀嚼文章精髓,理解文字内涵。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其语言文字总是贴切着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而儿童对语言文字的习得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中,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对这些有着不同能力水平、知识积累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童话进行语言文字的指导、分析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小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对童话语言进行指导、分析。郭思乐教授认为,在生本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由传统教学中的“纤夫”形象转变为“牧者”形象。学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纠正下自主地学。

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让学生先找到小动物们遇到的困难。不一会儿,很多同学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三个困难准确地找出来。而在对三个困难进行分析讲解时,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第一个困难我带领同学进行分析,重点对小野猪的动作和所说的话进行教学。理解这个“拱”字,我让学生结合小野猪特征做动作,这样,全班同学都能了解这个“拱”的意思。第二个困难,我是请学生自己找表示动作的词语和所说的话,并试着进行表演,在学生起来回答时,我再适当加以指导、纠正。而第三个困难,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找到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加上动作演一演。我发现,经由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后,学生对于童话文字的品味更加到位了,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效果也就跟着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一年级童话教学中,只有运用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这种较为有效又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在童话的乐园里可以得到逐步发展与成熟,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

第四篇:一年级学生应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学生应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的教学,特别是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要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一年级学生应该这样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初次尝试合作学习时,对小组活动感到陌生,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活动方式,可先以同桌2人为一组。当学生们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时,再运用规模大一些的小组。我觉得:以上下两桌4人为一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上桌的2个同学向后一转,就可迅速运作,方便灵活。当两人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再过渡到3人组、4人组„„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选拔和培养合作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课堂组织纪律容易散乱,学生为合作而合作,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选拔和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第一,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强,口齿清楚,说话流利,行动利索,且表现**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平时进行观察了解,选好苗子,重点锁定6个左右,还可以备选一些作为后备力量。

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小组长的培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控,当出现想法不同时,组长应问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再现冷场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当出现小组成员都想不出办法时,组长应带领组员参与到其他小组中,进行跨小组合作学习。

3、灵活调配合作小组的成员

一年级学生小组成员的确立,人员安排一定要均衡合理,在4个人的小组中,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尽可能使各小组之间保持平衡。合理的分配应该是: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因为这样做往往是好学生选好学生,女生选女生,造成差生只能选差生,甚至个别学习进度慢的和有缺陷的学生没人选,这样不利于小组活动。在教学初期,由教师来进行分组比较合适,小组一旦成立,最好使它们保持相对的稳定。

4、角色分工,示范指导

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小组就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因此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4人小组中对每人进行角色分工,可设主持人、总结发言人、联络员和记录员,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角色可以进行互换。

5.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9项。①听取发言不插嘴,注视对方认真听。②说明不东拉西扯,有根有据说清楚。③求助别人要有礼,得到帮助表感谢。④反思自己有勇气,肯定别人要虚心。⑤人自控守纪勿喧哗,依次发言顺多数。⑥帮助同学要热情,耐心周到把难除。⑦说服别人表理由,态度诚恳不嘲笑。⑧建议大胆有设想,人人献策解问题。⑨协调组员共商量,分配任务齐努力。

合格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低年级不同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都不是很强,因此在合作学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第五篇:2016版聋校数学课标

291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数学既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觉障碍既严重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又严重影响聋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如何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因势利导地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是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聋生认知特点的双重考虑,特制订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聋生数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等学科特性。数学课程能使聋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聋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为聋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和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聋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体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292 现教育公平。既要面向全体聋生,又要适应聋生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个聋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聋生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聋校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吸收聋教育的研究成果、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聋生实际,有利于聋生体验、理解、思考、探索与交流。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以满足不同聋生的学习需求。

3.聋校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利用聋生视觉优势,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注重培养聋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耐心、理智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聋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聋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 证等活动过程。

聋校教师教学应以聋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聋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要针对聋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为聋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聋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聋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引导聋生自主探索,鼓励聋生合作交流,使聋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聋校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聋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聋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聋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潜能的发展,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第一部分 前言 │ 293 5.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注重实效。要有利于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有利于创设最少受限制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聋生数学学习和潜能开发。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聋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作为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聋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聋校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根据数学课程的性质以及聋生脑神经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认知特点,通过学段划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设定,来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帮助聋生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聋生数学素养。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聋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

(二)课程目标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聋校义务

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294 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 在于培养聋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聋生的问题意 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聋生的活动经验,提高聋生解决现实问题的 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 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与预测;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聋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活动中,聋生将综合运用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 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帮助聋生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运算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聋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聋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 │ 第一部分 前言 │ 295 直观可以帮助聋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聋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聋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聋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聋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聋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296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聋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知识技能

·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探究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297 数学思考

·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初步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

·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初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 初步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

·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聋生受到适合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聋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应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元、角、分等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 续表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298 能。

3.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初步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 尝试解决。

2.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 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第二学段(4~6 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2.经历认识和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299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4.初步学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2.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提问、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第三学段(7~9 年级)知识技能

1.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2.掌握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了解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0 处理技能;通过数据分析,能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模型的思想,初步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通过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4.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3.会用多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初步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01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知道各数位的名称,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其他形式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4.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会进行交流(参见例2)。

(二)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3)。

2.能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2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4)。6.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参见例5)。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4.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5.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参见例6)。

(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 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7)。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3

三、统计与概率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进行简单描述(参见例8)。

四、综合与实践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参见例9)。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见例10)。3.在教师指导下,经历观察、实践操作等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 容。

第二学段(4~6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会进行估计。3.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知道2,3,5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 ~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 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 以内两个自然数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 ~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 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6.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比较两个小数的 大小。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4 8.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并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读、写分数。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2.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5.会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6.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7.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 数量、路程=速度× 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

11、例12)。9.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三)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了解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 + 2 = 5,2x - x = 3),了解方程的作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5 4.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参见例13)。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直线。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周角与平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4.结合生活情境,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5.通过观察、操作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8.能根据具体事物、照 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 开图。

(二)测量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分米

2、米2,知道千米

2、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14)。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估计给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6 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分米

3、厘米

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米3、1 厘米3 以及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初步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15)。

(三)图形的运动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6)。

2.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

17、例18)。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使用计算器)。2.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3.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4.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体验有些事件的发│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7 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能和同伴交流想法(参见例19)。

四、综合与实践

1.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参见例20),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3.在给定目标和教师指导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实践和应用,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第三学段(7~9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分数、百分数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2)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3)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4)能解决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2.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08 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会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5)会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参见例21)。(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4.整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5.正比例、反比例(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 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参见例22)。(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3)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5)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参见 例23)。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解集;会用数 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09(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5.会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6.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 数的表达式。

7.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8.会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 y=kx+b(k ≠ 0),体会并了解k > 0 和k < 0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9.理解正比例函数。

10.会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24)。2.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认识扇形,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图形的性质 1.点、线、面、角

(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10 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3)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 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

(1)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4)理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理解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9)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三角形(1)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 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理解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 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4)了解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5)了解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6)了解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11 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8)体验并知道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三)图形的变化 1.图形的轴对称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了解它的基本性质:成轴对称 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 轴的对称图形。

(3)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2.图形的旋转(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了解它的基本 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 等,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相等。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 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3.图形的平移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了解它的基本性质: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5.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四)图形与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2.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2

(五)图形与坐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 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一)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1.认识扇形统计图,能用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参见例25)。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参见例26)。

2.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 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26)。

四、综合与实践 1.结合实际情境,在教师指导下,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经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313 2.主动参与活动过程,积极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了解所学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 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14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聋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聋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聋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学段,教师要根据聋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指导聋生通过对实物和具体的数学对象(如数、图形等)的观察、演示、操作、模拟等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并取得具体的结论。

第二学段,教师要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指导聋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聋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第三学段,教师要满足聋生学习和发展需要,注重对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开发,积极创设有助于聋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聋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索、推理、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聋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聋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聋生的学习潜能,鼓励聋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聋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5 教学活动,使每个聋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学活动要注重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为满足每个聋生的特殊发展需要,受到适合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 要使聋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聋校的数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需要日积月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 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在长期 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 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 聋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 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聋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基 本经验,帮助聋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 学习习惯。

(二)注重聋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聋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1.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聋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聋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聋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聋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聋生学科知识的联系,组织聋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聋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教师还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聋生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聋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聋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6 还要使聋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例如,对于整数乘法计算,聋生不仅要掌握如何进行计算,而且要了解相应的算理。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注意训练的适度与实效,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训练。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聋生的实际,分层次逐步加以落实。

(三)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教师要引导聋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一定的数学思想。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聋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

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聋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聋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聋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贴近聋生实际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聋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聋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聋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要引导聋生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如何与同伴合作交流,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7 果的价值。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引导聋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 验。

(四)重视聋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聋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聋生为本”的理念,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1.聋生是学习的主体。

聋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聋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聋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展。2.处理好聋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聋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聋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聋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聋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聋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聋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聋生的思考,使聋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

3.教师是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为聋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聋生积极思考,激发聋生求知求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聋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特别要关注聋生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聋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18 教师与聋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每个聋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聋生共同探索,与聋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五)关注聋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教师要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聋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聋生探索,鼓励聋生创新? 如何引导聋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聋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聋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聋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聋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聋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健全的人格感染和影响聋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数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聋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聋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聋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聋生主动参与、全程参与,重视聋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19 教师应该根据学段目标,结合不同学段聋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设计并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环节是: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聋生参与的方式,聋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示与评价等。

要使聋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聋生开发。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更多适合聋生特点的且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聋生,由扶到放,启发和引导聋生进入角色,让聋生逐步参与。组织好聋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整个活动过程,要鼓励引导聋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积累、分析、反思,使“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成为提高教师自身和聋生素质的互动过程。

(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严重滞后,对思维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语言教育也应贯穿于聋校数学教学的始终。聋校数学教学中对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的语言训练,不应过分强调缺陷补偿。数学本身具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有“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聋生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需要特殊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因此教师既要培养提高聋生一般文字的阅读能力,更要帮助聋生提高对数与符号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概念教学,重视关键词与符号的讲述,逐渐丰富聋生数学语言词汇。通过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使聋生掌握数学语言句法结构。教师教学语言要简练规范,具有条理性,同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为聋生提供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机会,让聋生多看、多听、多说、多写数学语句,多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克服数学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转换障碍;通过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0 促进聋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进而更大程度地开发聋生潜能。2.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

聋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思维训练贯穿于聋校数学教学的始终。聋生由于听力损伤而导致的语言发展障碍,给抽象思维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聋生在思维过程中,常常在分析事物时缺乏条理性和全面性,在进行比较时难以确定两个事物中的可比因素,在推理时混淆事物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区别,在判断时忽略必要的根据。聋生往往习惯并依赖于形象思维,在抽象思维的发展上经常出现一定程度的迟缓和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特点,通过动作思维促进聋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一些合适的数学活动,提供具体形象的事物或直观的教具、学具,引导聋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促进聋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借助手语、辅具等支持,利用几何直观,运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引导聋生经历从具体事物(情境)到数学符号(结论)的抽象过程,帮助聋生更好地发展抽象思维,积累思维活动经验,逐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思考问题。3.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由于聋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显著,因此,聋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差异的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聋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聋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辅具,组织聋生观察、思考、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等,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引导聋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聋生自主探索;让聋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面向全体聋生与关注聋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聋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要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聋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聋生的听力程度、语言能力、智能水平、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聋生的数学水平,实施分层教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1 学、分类指导,推进个别化教学,努力使每个聋生实现其发展目标。分层教学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展开、巩固练习的安排等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要求和聋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分层”与“分类”,满足不同层次聋生的学习需求。个别化教学是根据聋生的听障程度及学习基础,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教学和指导的教学形式,是照顾聋生个体差异的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教学和辅导过程中,要针对聋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认知提前准备,设计好符合不同聋生学习认知水平的内容、提问和练习,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聋生的学习需求。要鼓励和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聋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要及时评估聋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短期目标。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聋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聋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5.“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聋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6.使用教材和创设学习情境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与聋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聋生感兴趣的 学习情境,让聋生在观察、演示、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实践等学习活 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2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第一学段,教师要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例如,对实物、图形的观察比较,教具的示范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数学游戏活动等,让聋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初步建立感知表象,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如两个同学一组做猜数游戏)。

在第二、三学段,教师要让聋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猜测、交流、评议、反思等学习活动,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聋生寻找大量的实物、模型,引导聋生认真观察,发现特点,指导聋生制作、拆拼图形,在学习活动中启发聋生讨论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聋生的空间观念。

7.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聋生克服沟通交流障碍,创设限制最少的数学教学环境,促使聋生语言发展和潜能开发。有条件的聋校都应使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和使用聋生学习辅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聋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聋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允许聋生使用计算器,鼓励聋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实现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聋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等等。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聋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聋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只能起到辅助聋生学习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代替聋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3 生能够参与的实践活动,也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代替聋生的直观想象和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同时,各地区、各学校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针对每个学段聋生的学习特点,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全面评价聋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聋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 ①,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聋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了解聋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个别化教学计划,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

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考查聋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在对聋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对聋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聋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聋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表1 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① 差异性评价是以承认和尊重个体间差异为前提,以促进聋生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对聋生个体的学习进程及身心变化进行的评价。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4 表1 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

学习内容速度要求20 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6~10 题/ 分钟 百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口算2~4 题/ 分钟 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3 题/ 分钟 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笔算1~2 题/ 分钟

教师要结合个别化教学计划,允许聋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段目标。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聋生采取“延迟评价” ①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这样可以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尊重聋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突出反映聋生的纵向发展。使这部分聋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教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注意考查聋生能否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选择与探索适当、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例如,在第二学段,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活动,评价聋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用长为50 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达到最大?

在对聋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聋生能否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聋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聋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 ① 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5 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聋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聋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聋生,能够完成第(1)(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4)题的聋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聋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可能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的评价

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注重考查和记录聋生在不同阶段情感态度的状况和发生的变化。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评价表(表2),记录、整理和分析聋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每个学期至少应记录1 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或调整评价的具体内容。表2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表现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326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聋生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表,记录聋生情感态度的情况,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反馈和指导。

(四)注重对聋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聋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聋生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在评价聋生每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聋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聋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评价时应注意记录、保留和分析聋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就。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课堂观察表(表3)用于记录聋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起来,以便综合了解聋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变化情况。观察表中的项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随时记录聋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每天记录几位同学的表现,保证每学期对每位同学有3 ~ 5 次的记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录某些同学的特殊表现,如提出或回答问题具有独特性的同学、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或在某方面需要改进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对于聋生平时数学学习的表现,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具体的了解。表3 课堂观察表

上课时间: 科目: 内容: 学生 项目

王涛李明陈虎 课堂参与 提出或回答问题 合作与交流 课堂练习知识技能的掌握 独立思考 其他

说明:记录时,可以用3 表示优,2 表示良,1 表示一般,等等。

建立数学成长记录是各学段聋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聋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成长记录中的材料应让聋生自主选择,并与教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327 师共同确定。例如,聋生可以利用成长记录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 数学学习过程与取得的进步。(1)最满意的作业、小制作。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3)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4)单元知识总结。(5)探究性活动的记录。(6)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建立数学成长记录可以使聋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有利于培养聋生的自信心,也可为教师全面了解聋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教师要引导聋生适时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例如,实现了哪些学习目标、获得了哪些进步、自己作品的特征、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等,并组织聋生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课程目标和个别化教学计划,教师在评价中要充分关注每个聋生的认知结构、个体差异和学习目标,保护聋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赏识、表扬和鼓励,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使评价成为鼓励不同层次聋生学习数学的催化剂。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个别化教学目标是评价的前提和标准,个体内差异及变化是评价的重点。对每个聋生的评价,只要其达到个别化教学计划所预设的要求,就应给予肯定,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积极的发展。对聋生学习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聋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聋生自我评价、聋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聋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例如,每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要求聋生自我设计一个“学习小结”,用合适的形式(表、图、卡片、电子文本等)归纳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等。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聋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组织聋生将自己的学习小结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总结自己的进步,反思自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 课程标准(2016年版)

328 己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汲取他人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及聋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聋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从作业中了解聋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聋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聋生的发展变化。

(六)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或百分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聋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聋生的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聋生的进步,关注聋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

在主观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聋生,但不能根据分数排列名次。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在评语中应使用鼓励性语言,客观地、全面地描述聋生的学习状况。

例如,下面是对某同学第二学段关于“统计与概率”学习的书面评语: 王小明同学,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你通过 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数据,知道如何求平均数,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制作的统计图很出色,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但你在使用语言解释统计结果方 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继续努力,小明!评定等级:B。

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上也是教师与聋生的一次情感交流。聋生 阅读这一评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自己 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教师要注意分析全班聋生评价的结果及随时间出现的变化,从中了解自 己教学的成绩和问题,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影响聋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 │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下载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表

    八年级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表 第一组李海山(组长) 组员:刘玉花钱英萍李海山蔡福花分工:记录员讨论记录员帮学发言第二组钱桂芳(组长) 组员:李春海姚海燕钱桂芳马成福分工:记录员......

    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心得(推荐五篇)

    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心得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心得1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偶尔采用ィ在实践中ィ感觉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我所从教的班级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パ生......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天津市大港区第一小学 王瑞华 新课标中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有这么一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

    一年级小组合作

    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

    聋校学习心得体会

    青岛学习心得体会朔州市xx学校xxxXX年4月18日,我们几个老师在任主任的带领下,有幸去青岛中心聋校学习。时间虽短,只有5天,但是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从中发现了我的不足,还为我......

    浅谈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共5篇)

    浅谈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今天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

    一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一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启东市新安小学 黄允娟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有着常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