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
如何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
董迪
承蒙张燕老师抬举,让我为这期的国培班讲一个专题,既感慨又惶恐。因为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有明确的教学思想;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有丰厚的教研成果;都是享誉全省知名度很高的精英们。左思右想,总觉得自己与各位相差甚远。再仔细思量,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总结一下自己做教研员以来的工作心得体会,同时也可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就斗胆讲了,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如何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引领者?如何更好的做历史教师的引领者?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好的招法只有脚踏实地的加强自身的素养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都很清楚的知道:教研员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要负责一个地区的教学发展方向,教学质量。教研员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为你是这个地区该学科教育的大脑、中枢。所以要想胜任“引领者”这一光荣称号,必须不对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加强自身素养,提升引领能力,成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引领者
历史教研员必须要紧跟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具备一些有别于其他历史教师的素养,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可以如数家珍般的一口气说出一大堆比如:教研员要有信念和品行;要有人文化的职业道德要有厚重的专业水平;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要有较高的组织与交际能力;要有较高的个性意识;要有较好的审美水平要有较好的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等等。我想大家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刊物对此问题都有详细的理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其中有几个问题还是有必要旧话重提。
(一)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
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让教师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宁静。教师以教 书育人为天职,以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中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情操高尚、思想纯洁,堪为人师。但教师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社会客观存在的价值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一定会冲击教师固有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夸大,用物质财富来衡量人生价值等不良倾向,导致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研员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高度负责,对教师的精神世界实施积极干预,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影响教师,用自己敬业的精神去激励教师,用自己热爱教育的理想去鼓舞教师,用自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取向去感染教师。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人的高尚,首先是做人的高尚;人的伟大,首先是人格的伟大。(我们教研员在下去基层的时候常常要求老师们要有事业心要有信念,要恪守学高为师,身正是范。)那么作为教师的引路人就更应该是一个有信念、品行好的人。
提到这个问题,我想把自己看到的两篇小短文与大家分享。其一: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 1 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这个故事所含的道理应该是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其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过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但是这个故事也同样说明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格才是最高学位的道理。(季羡林所以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2009年7月11日季老仙逝后,很多人评论中国再也没有大师级的学者了。如此高的赞誉是很有道理的)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认同一个道理吧,那就是“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再做学问,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人们常说一个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反而不能把事情做好,是太急于做事了,反而找不到时间做好人。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作为教研员首先要做到先做人再做事同时也要在对历史教师进行指导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的告诉他们先要做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最后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就是说教研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怎样才能做一个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认同的好人呢?这就要求我们教研员必须要有信念、有品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引领者。
1、有信念
有关信念的含义我想各位都比我理解得到位,在这里我说的只是我个人的理解而已。我想信念应该是人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又是深刻而稳定的。对于一个教研员来讲,信念就是你的教研工作,你的做人原则,即你追求什么?热爱什么?遵循什么。(安徽省青阳县语文教研员施麒俊的信念1964年,1982年中师毕业,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本科毕业。现为安徽省青阳县教研室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池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阳县美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教研员施麒俊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自己对做教研员工作的信念:
曾几何时,当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崇高的理想,是我小学时代的憧憬,是我中学时代的热望。在作文中我时时提到老师窗前的灯光、老师头上的白发、老师心里的期待,还有执着的追求,忘我的身影,生活的关爱。然而,我仅仅做了两年小学教师,八年初中教师,三年初中校长,我在教育上几乎一事无成,便奉调成了县教委办公室的秘书。八年的秘书生涯,我都学会了什么呢?我只觉得我失去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精神和魂魄,一些文字游戏虽然游刃有余,但在一堆没有灵魂的文字中,我几乎丧失了一个人应有的价值。常年待在机关,麻木了人间的冷暖,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人活在繁华闹市,脚不沾泥土,眼不望星空,肩不扛,手不提,生活上我避免了教师上课备课作业考试之苦,精神上却依然感到很不愉快。我常常扪心自问:我要走的路是怎样的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今后我还能做什么?
这样不行!我再三向局领导要求:放我到教研室,让我踏踏实实做一个教研员。经过了几年办公室工作的摸爬滚打,领导觉得我很亏,没有把我放在他觉得应该放的位子上。然而领导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体验出我此刻‚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心情。当了教研员以后,我少了公文之累,接待之累,检查之累,陪酒之累,接电话传电话之累,迎来送往嬉皮笑脸之累,察言观色洞察心机之累。一时间,我成了自由的人,关起门来读书,走进课堂听课,抬起头来思考,守着电脑写作。我觉得,一个称职的教研员应该是专业上有所造诣的人,一 2 个埋头读书而不至于说外行话的人,一个保持宁静心境而有所追求的人,一个让一线教师心服口服啧啧称赞的人,一个让自己和教师能够期盼并值得期盼的人。
从施老师的信念形成让我们看到,信念是以理想为中心,又是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由于人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态度,对现实进行有根据的独立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就逐步形成了信念。
人是为信念活着的。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在密林中与敌人周旋,宁肯吃野草、棉絮而不投降,为是信念;大学生徐本宇主动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甘愿受苦受累到边远的山区农村去支教,为的是信念。许多教研员(包括我们在坐的各位)主动放弃或根本就不去主动争取做官、从商的机会,甘愿做一个埋头苦干、两袖清风的教研员,我想这也是一种信念。
2、有品行
有品行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反映一个人的人品,它具有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研员品行端正严于律己,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
什么是威信?威信是一种观念形态。威信者,威严及信誉之和也。无威,无以敬人;无信无以服人。教研员的许多工作是靠威信发挥作用来完成的。教研员虽然不是教育行政官员,却担负着一定管理评价职能,评业务骨干、评教学能手、评名教师、评优秀论文等等,于是会有单位或个人对你晓之以礼动之以钱。那么,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教研员的形象。俗话说:“树总是自腐后而生虫。”教研员私心重,人品差,水平再高也难令广大一线教师折服。所以要做一个受人爱戴和敬重的优秀教研员,必须人格高尚、胸怀大度、平和从容、严于律己乐于助人。
(二)引领教师的人生目标
引领教师的人生目标,让教师的人生目标高远而伟大。每位教师从走向讲台的那一天起,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都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目标。但许多教师面对教育现实,面对某些学校片面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教育现状,面对某些学校对教师的“论分行赏”,面对社会对学校升学率的过度重视,深深地感到困惑和苦恼。个别教师的人生目标渐渐发生动摇,甚至自己也变成了“分数教育”的实施者。还有少数教师变成了教育现状的“叛逆者”,在教育教学中走着理想化的道路,孤独地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逐渐被学校边缘化。教师伟大的教育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状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面对充满矛盾的现实,教研员要努力引领教师的人生目标,既要追求教育理想,又要兼顾教育现实,力求做到两者的最佳结合。要指导教师研究教育现状和教育规律,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融于教育现实之中,让理想在教育现实中闪光。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力图让每位学生都能成才、成功、成人(播放泰迪的故事)我想看完了这段视频在座的每一位都受到了心灵的震撼,都感动的几欲泪下吧。那我们就应该以汤普森老师为榜样做一个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老师眼中最好的教研员。不要让世俗的琐事干扰了你人生的目标。
(三)引领教师的教育文化
引领教师的教育文化,让教师构建自己的教育文化观。教研员要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先进教育文化的能力。办学校,办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靠的是先进的教育文化。虽然先进教育文化的最终体现者是学生,但先进教育文化的实施者却是教师。教研员对教师的先进文化引领就非常重要。要用先进的学科文化去影响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观念和思想,影响学科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课堂观、学生观、评价观等,影响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实践,影响学科教师教育哲学思想的构建。这就需要教研员本身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对先进教育文化的理性思考。要想构建教育文化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要读书。读书可以改变人生,古往今来,3 犹太人的智慧举世公认。他们中的杰出者如群星灿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别林、基辛格,还有200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
在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是甜的。
古代犹太人的墓园也常常放着书本,因为犹太人相信‚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他们认为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这样看来,犹太人的聪明是与崇尚读书有关的。
引导教师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途径之一。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这一点不假。
每一项成功的教育改革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理论的滋养,没有几本教育经典打底子,就会造成对教育规律浅薄的理解,就会停留在机械模仿,就会在实践中失去自我。
书读得少,是造成教师、教研员专业成才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一些教师、教研员往往被那些常规的事务性工作束缚,很少看“课外书”;在职提高往往依赖听报告或讨论,听几个新鲜的词,听一点经验,说几句感受。这种现状势必造成教师、教研员专业上的“贫血”,而一旦搞研究进行教学指导就感到“黔驴技穷”。
我一直认为教研员指导基层学校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可以应用于研究教育教学实际,促进学生、教师乃至教育的发展,所以也应该注重成本,讲究效益。无论是读“理论书”,还是读“实践书”,都要先“入书”再“出书”。所谓“入书”就是潜心阅读,掌握基本内容,细心揣摩,领会精妙之处。所谓“出书”就是跳出书本,分析、对照自己的教研实践,加强反思,寻求新的独到的发现,用以指导完善以后的实践。读书还需有目的,有持续性。
教研员要引导教师选择读书内容:读专业书——拓宽加深专业基础;读教育报刊——理解同行在想什么;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我们延边地区专门为教师精选了教师人文读本现在已经出了六册了其中包括中国哲学史、科学与人文、西方哲学智慧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检查检测读书情况效果还不错)读学生读的书——走进学生心灵;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读无字书——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
教研员要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书的内容有多种,有的是宏观思考,有的是微观探讨,有理论研究,有经验介绍。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会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作者的研究成果。对此在学习时我们应当采取务实而又灵活的态度,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汝通读、选读、泛读、精读。读完之后重要的是要掩卷深思文章的价值何在,提出了什么问题,阐述了什么样的观点,总结了何种经验,提供了哪些资料等;要竭力汲取文章所反映的研究成果,使之成为自己的“库存”在读书时要注意引导教师:
1、结合实际工作学。干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学什么,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比如在一个时期里教学科研搞什么,就重点买什么书,读什么书,所以这些书既是研究资料吗也是备课资料。
2、结合问题学。有了书籍,也不一定非要一本本地系统去读(大家都很忙,少有时间)因为有些教育理论的书既抽象又枯燥,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读起来很费力气。况且有时书的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相脱离,这就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如果结合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则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3、结合撰写论文学。读书、思考、实践、写作,这是学习的四部曲。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实践、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由于带着问题去学习,搞清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难题,于是也就扩展一部分知识,开辟了一个领域,创造出新的成果。写文章既是研究 4 成果的积累和展现,又是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的最好方法。(另外还需引导教师注重积累资料,注意有鉴别的加以吸收等)
(四)引领教师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撰写论文的过程,无论是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还是撰写教育经验论文,教学反思,乃至总结自己的教学模式,都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深层思考。坚持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规律来看,撰写论文正是实践的反思、认识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使其不断深化。魏书生、李吉林、窦桂梅等著名特级教师,不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而且能把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来认识,不断总结,撰写论文,出版专著,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职责是把大量分散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现象系统化,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规律。这就要收集材料,以写促思,实现认识的飞跃。(教研员不仅要自己做到这一点更要坚持不懈的要求督促基层历史教师做到引领他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提升写作能力。)
有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这对我们是有启迪的。撰写论文、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许多人工作了一辈子,在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整理交流,一些宝贵的经验随着人退休也就泯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的损失。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也很说明这个问题,这是我从1999年以来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大概有近40篇左右。(是去年院庆的时候教务处要成果汇编的时候整理的,昨晚做课件的时候想到就把它加进来了。放在这里不是要向各位汇报我一共写了多少论文,也不是想表明自己多勤奋。只是为我讲的这个问题做一个佐证。)1997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成为一名历史教研员。从当时的连一个教研员职责是什么都不十分明确,到今天成为一名基本称职的,还算受基层教师欢迎的教研员,我想这除了得益于各位前辈教研员的引领和历史同行的提携外,也应该得益于自己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之余,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并把它总结成教育教学论文。(当然这里也不排除为了评职称、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不写的一些文章,但不管为了什么起码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习很多知识、翻阅很多资料、思考很多问题,还是可以一举多得的。)
此外教研员还应该注意不仅要培养基层教师撰写教研随笔、教研日记的习惯。也要培养自己养成这一好习惯。这既是一个总结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记载成果的过程。
其实写日记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练的基本功,很多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尤其是女同志,我当然也不例外,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写的大多是一些心情日记、一些人生感悟、一些生活琐事。没想到去写教研日记。
我是近几年才注意到要写教研日记的,也是受基层教师的启发。我们每次下去听课的时候,都会到教研室看看教师们的教案。在检查教案的时候,发现所有学校的教案设置的最后一项都是教学反思一栏,而教师们大多是应付了事,写一些无关痛痒的套话,认真写的很少。所以每次都会对基层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让他们认真反思教学中的问题,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但收效不大。直到有一次去延吉市七中听韩梅老师的课,看了她写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后,才让我大开了眼界。韩梅老师的教学日记一共有好几本,详细记载了每节课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包括学生的情况,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评价等等。韩梅老师是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课讲的非常好。在州内、省内都小有名气,是延吉市的名师、东北三省的十佳教师。看到她认真书写的教学反思,厚厚的教学笔记我感悟到为什么同样是老师差距会那么大。受此启发,觉得要想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研员也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把自己的成 5 长过程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成长。才能更好的做教师的引领者。因此近几年来再下去进行教学指导的时候也都有意识的建议基层老师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并且在自己的日记里也增加了教学日记的内容。
下面是我写的几篇教学日记。(在这里我把它呈现给大家希望不要见笑)2010年4月15日 为时一周的对珲春、龙井、延吉三个县市开展的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情况进行听课调研活动结束了,而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几天来一直在思考:学习杜郎口到底学什么?应该如何与我州的历史教学实际相结合呢?应该设计一次教研活动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而这个活动应该既有课,又有教研员的问题分析。课重在引领,问题分析重在转变观念和方法。从我州的实际看,教师最好分朝汉两个会场,今天和各个县市的教研员进行了沟通都赞同我的这个想法,下午与珲春教研员具体研究落实出课老师、会议时间、地点等事宜的情况,这次活动计划就算商定下来了。这次研训活动的目的和宗旨是:引领——反思——更好的借鉴杜郎口等地的教学经验,提高我州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而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由各县市推选教师上公开课,教研员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010年4月16日
今天下午,和郑老师把出课教师的情况落实下来了,初步定为朝鲜族学校出五节课,汉族学校出七节课。一致认为把这次活动抓好抓实要着重做好三件事。一是把课准备好;二是把教研员负责的问题分析准备好;三是把两个会场的组织工作做好。
2010年4月24日
今天早晨8点上班后又和出课县市的教研员用电话沟通了情况,各个县市的教研员对于这次的活动都认真做了准备,我把我对这次活动的思考写成了材料,并把内容和他们进行了交流,这次活动与其说是培训老师,不如说是培训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我将和一线的老师和各个县市教研员零距离接触,这也是我应用理论、向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学习的好机会。
2010 4月27日
历时两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觉得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其他暂且不谈,时间安排上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由于考虑给教师节省时间,以及怕研讨时会有部分教师不参加,故安排了连轴转,但问题也出来了:课上完后,时间已经很晚了,有的老师牵挂家里的事,有的老师要急着赶车,所以能看出来有些教师是硬着头皮坐在那;同时也为抢时间,有的教研员一些问题并未展开讲透,如果改变一些方式也许会好一些。一是把七节课改为四节课,二是上午上课下午研讨。亦或把一天会改为二天。
本次活动虽然收获很大,但是老师的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到位并非一次活动就会实现,这是经常性的工作。拟定9月份在敦化再接着这次活动搞一次全州规模的教研活动,下次怎么搞,这是进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是
韩梅老师的教学日记: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捆绑式规定酝酿了半个月,今天终于出台了。鉴于七年级新生,对于刚刚踏入初中,会有一些陌生感和不适应感,所以在量化细则上,以简约式为主,尽可能去掉繁琐的规定,重点落实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帮扶性。
开课已经尽半个多月,一个班级里差不多能有一半同学会画书了,我觉得这是个好大的工程,以前一直留守在九年级,所以没觉得画书是一项教学重点,没想到在七年级新生中,却是这样的难,这样的费劲,我几乎是手把手的教画书,却因无分身术,而无力顾及全体学生,所以想到以小组互助,解决问题。作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下设课代表、小队长、小组长。层层管理,层层负责,层层帮扶。组内捆绑式互助,荣辱与共,共同进步。
今天实施了两个班,效果很明显,最突出的效果,就是班级不再沉闷,不再混混恶恶,6 积极性空前膨胀,几乎全班都能动起来,热情非常高涨。
四班热情高,但是互助性还是差一些,可能对于这种帮扶形式不太适应,又或者对于班级同学还有些陌生,所以在小组互助方面开展的不是很全面,今后四班要重点加强互助的能力。
一班互助性好,可能缘于班主任已经开展小组合作方式,所以在小组帮扶方面,有实效性,例如王昕帮小组成员张瑞鑫,张瑞鑫不太听,王昕耐心讲解。场面很让人感动。感觉小组的帮扶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马上是二班的课,看看二班效果如何,又会出现什么问题!
在各班宣布规定时,太费时间,大约用了20分钟时间,这个部分看看能否不利用课堂时间。
2011年韩梅老师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后提交的报告
对历史初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之观察
2011年9月19日,韩梅老师分别在4班和1班进行了新的历史教学之尝试,我以听课记录员的身份分别对一班和四班进行观察。
通过分组,采用组内互助和组间竞争的形式,效果十分明显。首现,无论是在一班还是在四班,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普遍得到了提高。这与评分制度的引进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把组内按成绩分成1、2、3、4号,并对4号回答问题有额外加分奖励,这一点促进了组内其他同学帮助学习较落后的同学学习,并鼓励其积极回答问题。在我听课过程中,4班有一位同学的历史成绩只有18分(满分为50分的卷子),在韩老师提出问题后,组内其他成员对他说:‚你也学啊,回答问题!‛这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学习的同学依然不是很积极,这让其他组员突然意识到,要想胜出,自己只能回答更多的问题,因此如果组内没有形成互助的学习分为,容易出现更大的两极分化,毕竟学习好的同学只要多答一道问题,就可以弥补学习能力较弱的人的差距。但从整体看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语言交流次数增多,并且对于能力相差无几的小组内,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且符合中学历史教学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
但小组合作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除了以上提出的容易形成两极分化外,还有就是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助交流,这一点在4班体现得十分明显,因为我看到有两对男女在下面翻绳,这一点由于其他人发言过于积极,教师的注意容易分散,不容易关注到个别学生;而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发言混乱,也缺乏中心,这样会增加讨论时间,从而浪费了课堂时间。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观察整个课堂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发言的时候,十分混乱,场面处于失控的边缘,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虽然有加分,但是这个加分学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所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应该也有适当的奖励机制,例如一个月一次总评。
针对这些,可以进行一些微调,例如,要给学生一个意识,就是让他们学会倾听,小组发言要有秩序;第二 要给学生一个信念,他们是一个团队,而不是团伙,要帮助自己的成员,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应该突出团队合作;第三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尽量在设臵问题时,问题难度要适当,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来讨论,而不是提一些例如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居民这样的抢答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场面失控,同时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思考那些开放性问题。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想法,仅供韩老师参考
学生 计开元
韩梅(另见文稿)袁军令
《泰迪的故事》观后感
袁军令
《泰迪的故事》就是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汤普森太太的心理,小泰迪的遭遇,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和学生的翻版。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棍棒之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通过小泰迪的遭遇以及最后的成就,我们会发现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理想的教育,‚大爱‛是源头。师爱是师生情感的结合与共鸣的基础,没有师爱的存在,教育就会成为了口号,成为手段,成为形而上学的标语,甚至我们的教育还没开始就会面临死亡!所以,教育要成功,教师就要有情,把自己的胸怀向学生敞开以此打开学生的心灵,从而教育他们,塑造他们。泰戈尔说: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教育正是水的载歌载舞,轻柔舒适却又不露痕迹。真正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理想的教育,‚快乐‛孕其中。二千年前中国的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学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二千年后美国的爱因斯坦用实践证明: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故而,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只做有兴趣的事,而是要引导学生有兴趣去做一切必须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健康心理的陶冶,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奠基。快乐不仅是生存的基本追求,也是教育的基本追求:让学生感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快乐、青春的快乐。那样,教育就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具有曲径通幽、起伏跌宕、峰回路转的魅力;那样,教育就成为一种精神漫游,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意境中心领神会;那样,教育既有了纵横捭阖的豪放,又有了细处摄神的精致,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诗意中成长。。。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活力,每一颗心灵都激荡着涟漪,每一张笑脸都兴趣盎然!
理想的教育,应是:‚学生发展‛为理念,‚民主和谐‛创氛围——鼓励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探究;理想的教育,还应是:真诚自信敢创新,从容洒脱对坎坷——教给学生做人,教给学生处事,教给学生平等,教给学生勤劳,教给学生勇气,教给学生冷静的面对成功任花开花落,教给学生客观地看待失败而荣辱不惊!
诚然,理想的教育可以有千百种,教育的理想可以有无数条。可是,空谈教育的理想,理想永远虚无缥缈;空谈理想的教育,教育永远无法生根发芽!因此我们教师要脚踏实地以爱为引领为教育奋斗
——让它去传承文明,让它去诠释生命,让它讲述过去引领现在展望未来!且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总之,教研员的工作不能只种不收,只有工作成果没有研究成果,要善于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积累起来,如果教研员能把学、思、做、写、讲结合起来,就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也能更好的对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二、研究课程标准,引领教师真正树立起新课程理念
(一)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帮助教师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这个话题真的是老生常谈了,也许大家还会说我们早就知道课程标准了,研究的也很到位了。但是就我下去调研的情况来看,其实不然。新课改实行近十年了,课程标准也执行了近十年,但是如果真要较真的话恐怕很多教研员、教师对课程标准并没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和研究)
课改后,实行的是“一标多本”,因此这就要求教研员一定要认真精读课标,明白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才能正确了解新课改的精神。不仅要做一名好教师,还要承担起新课改领跑人的重任,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那么对课程理念正确的解读就成了教研员践行专业引领的最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摆在 8 首位的工作。
因此作为教研员就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要定期进行培训再培训。可以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教师说课、同伴议课、名师骨干教师评课进行解读,请专家通过讲座表达出来,让教师们“身临其境”领悟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新理念。例如,我们以中国古代史知识目标为例,在知识目标上,《标准》的一个规定,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应‚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在这里,我们应首先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者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三位一体的。例如,《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五个学习主题中的第五条规定:‚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其中,“遣唐使”(作名词理解)“玄奘”“鉴真”,就是历史人物;“遣唐使”(作动词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就是历史事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或“中外文化交流”,就是历史现象。我们若要了解“遣唐使”“玄奘”和“鉴真”,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只有了解了这些人物和事件,才能知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历史现象。《标准》内容标准的选定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进行的。《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九个学习主题,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九个历史现象。
《标准》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与不强调历史学的学科体系,注重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就是《标准》在内容标准中采取了突出重点、大跨度、跳跃式的原则。中国古代史部分只选取九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下的内容标准一般只列三四项,最多不超过六项。如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只列三项内容:(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标准》认为这三项足以说明上面的学习主题,学生能够“了解”“说出”“概述”上述内容,就表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个学习主题要求的知识。当然,某些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要超过这三项,这是好事,但国家标准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所以只作上述三项要求。
在课程标准培训中我们应该像上面那样进行举例讲解,让老师对如何把握课标有一定的了解。
其中对课标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我的解读是: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基本技能,它是主导目标,是学生必学好的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即获得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目标,传统的教学对它基本忽略,现在必须对它重新认识,它是实现其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必经之道,成为我们教师备课一重要思想理念。所以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一位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教材,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变
将课程标准培训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师们既对课标有深刻的理解,又能 对新教材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与把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能够较为主动地、准确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研员应该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变。
1、让教师明确他们是教材的开发者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是依据课程标准用教科书教,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等于 9 教材内容,要把学生从已有经验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知识以及由教师积累下来的经验概括出来的知识也融合进来,要打通教育与生活的壁垒,使教育获得完整的内涵。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下校参与各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时进行引导。(我们延边地区12月份有一个新秀评比活动确定的七年级的课题《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因此我这几天研究了一下这一课,发现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很难上的一节课,本课的重点是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淝水之战还好处理,江南地区的开发问题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教学的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作为一目在课文的最后,篇幅又不多,因此老师在上这节课时,如果前面讲太多,这一目就忽视了,造成本末倒置。因此一定要对教材做全面的处理,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在讲北方人口南迁时,可联系地方史,如福州地方史的八姓入闽,告诉学生他们的祖先也许就是当时从北方迁来的,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并针对班上外来打工者子女很多的现象,教育学生要与他们友好相处,感谢他们父母对福州的贡献。因此,一定要灵活使用教材,教师也是教材的开发者
2、让教师明确他们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不是以教为 中心,学围绕教转。教育的第一目标是学生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的完善、提高和升华,间接目标才是社会键康有序的发展。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专栏的文献资料、自由阅读卡、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如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三的辩论课《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前准备到主持,到参辨,再到小结,都由学生承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新教材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新课程告诉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让教师明确在教学中必须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每年开学初我一般都会集中全州教师开展“教学课型”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都采用最便于操作的最实在的研究形式:一是选择优秀案例,有全国的,外省的、本市或本区教师的教学录像,二是指派地区的名师、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课研讨这些优秀课例都又一个共同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了教学一特色;另一亮点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先组织教师听课,然后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这样的教研深受教师欢迎,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教师自然明白了在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成为必然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
三、深入课堂,引导教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立足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
1、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特别是‘知识” 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 10 接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既重视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发展学生体魄的健康,又重视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既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兼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同样是学科课堂教学的方向,然而从现实中的课堂教学状况看,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比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隋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
《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并不是取消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基础知识永远是重要的,丢掉了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是缘木求鱼、空中楼阁,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没有了后盾和依托,就是一句空话。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时,对‚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人物及诗歌均做了介绍,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李白和杜甫的诗除了在写作风格上不同之外,内容上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他们生活时代的状况如何?一位十分喜欢文学的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作了非常详尽的回答,但是,他对唐朝的历史发展及变化知之甚少,因此,不能从唐朝的盛衰这个角度去回答问题。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时,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对台湾的管辖是从元朝开始的吗?同学们积极讨论、争相发言,把历史上各个朝代与台湾的联系一一讲出,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对历史事件纵向联系的能力。
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历史知识的积累,是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构建历史思维等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丰厚的历史知识作底蕴的情况下,才能够以小见大,从历史的不同角度去判断、解析历史现象。那种只强调能力而忽略历史知识的认识绝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将知识与能力作为三维目标中的第一层目标,而知识又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2、课堂教学的指导
教师在思想上具备了新的课标理念,那么在实践中即课堂上如何将新理念渗透呢?教研员要立足课堂教学的现场指导,打通理念与实践的壁垒。随堂听课、教学视导,教研要从教室里获取第一资料,据实记录,据实分析。实践证明,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的帮助最大。特别进入新课程后,教材大幅度的变化,体系的打乱,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深入课堂,帮助教师实现从理 11 论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教研员的首要任务。(我们初中部的做法)首先,我们学院规定每学期听、评课60节。在课堂上,教师每天都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教师每天也都在寻求解决问题、摆脱困惑的方法策略,每次下校和教师一起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其次,重视开学初的听课,因为开学的第一节课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听课过程发现问题,课后马上与教师交流,引导,做到新理念在课堂的渗透。最后,我们部里每学期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的到一些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多学科联合,蹲点式的教学指导工作,以便于不断从课堂一线中发现问题,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总结、反思、改进,最后反馈全体教师。
上面提到的内容是我们教研员每时每刻都在想,在做的事情,我想在座的各位对如何指导教学设计、指导集体备课、指导编写教案、指导说课、在听课评课等方面都会做的非常好,说起来也会条条是理,头头是道所以对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套路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对在我们地区的教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几个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
(1)要引导教师及时处理好历史课堂生成问题
我们下去听课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课听完后,总是觉的有遗憾,不够劲,总觉的还可以再上层楼才会了无缺憾。即便有的老师把教学环节进行的滴水不漏,课上的行云流水般也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去上,对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或者是不够重视,亦或是不具备处理课堂生成问题的能力。那么作为教研员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把我们的教师往更高的层次引领。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因而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案例三:
近日我听了一节课,题目是《鸦片战争》,教师的素质很高,上课如行云流水,能打很高的分数。不过,课堂上出现的一件小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所带来到位危害时,出示了一张中国人躺在榻上吸食鸦片的图片,问:这个人吸食鸦片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几乎所有同学都很配合地说:形容憔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倾家荡产等等,但却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爽!这让我很意外,上课的老师也吃了一惊。我想‚如果用惯用的手段对付学生来一句‘这个问题课后讨论好吗?’这种‘外交辞令’显然能将学生搪塞过去,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教学任务也能如期完成,但这样做,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创造性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铸成了一次典型的生成性资源的浪费!这位老师很老成、很从容、狠狠瞪了这位同学一眼,又继续上课了。这位同学也很‚识相‛这节课就一直低着头,再也没说过一句话,也没再回答过一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对这样的同学横眉冷对,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呢?教师想过学生说抽鸦片爽的原因了吗?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上请这位同学讲讲原因呢?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一次教育的良机?是谁,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同学低下头去,他的头何时能重新抬起来呢?
为什么不追问呢?我想,这位老师完全可以这样追问,‚抽鸦片很爽是你真实的想法吗?‛‚过把瘾就死值得吗?‛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追问,这位同学一定会有所感悟。在这里,追问本应该是一把妙手回春,切除病灶,让机体与灵魂重回健康之路 12 的手术刀。
案例四:
前两天听了一节八年级的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在师生对话过程中,一位学生说出‚火烧圆明园是活该‛,此话一出,语惊四座。说出这句话的学生肯定有他的想法:圆明园是封建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场所,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的产物,满清统治者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不去积极抵抗保卫我们的国土,只知退却,不思进取,仍一味的贪图享乐,所以圆明园是应该烧的。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师就应该及时的像学生讲清楚 这个问题。可以告诉学生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国家民族的角度,圆明园是中国的,西方列强无权染指;二是文化的角度,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集合,理应受到保护。这位同学绝非没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其如此情感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在他看到西方列强野蛮行径的同时,更加映衬出满清政府的骄奢淫逸与腐朽无能,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如此义愤。也正是因为其认识上的情绪化,自然会得出有失理性的结论。
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等角度整体的、理性的思考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从简单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深刻认识西方列强的残暴贪婪和满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
这一教学案例又让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们教学的起点应该是什么?其实,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案例五: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戴文君老师在《历史教学》上刊登的题为《老师,错了》的文章,看后深受启发我觉的戴老师的做法就非常好。摘录如下: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为了表现左宗棠对收复、建设新疆的功绩,同时方便导入新课,我引用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接着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棵棵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边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质疑,一边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我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怎么办?而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对学生来一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这种‚外交辞令‛显然能将学生糖塞过去(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可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之中,教学任务也能如期完成,但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创造性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于是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蓝图‛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对我想我们只要学习就一定能弄清。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发言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察新疆的地理环境,理解左宗棠在治 13 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苦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宗棠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考证的事实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只用一节课教学就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后,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戴老师的教学案例可以启示我们教研员在指导教师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过于侧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也不要把教学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应过于严丝合缝,使教学过程很难体现灵活性。我们很多教研员在下去指导时都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时除了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与处理外,更多还要求教学过程的设计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用几分钟,过渡语怎么说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这就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在这样的教案导向下,学生很可能只是“操作工”而已。所以在指导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让教师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培养随机处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本事。
(2)要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如果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首先,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以往的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过于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忽视了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评价应以积极鼓励为主,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微小进步,也许,某一名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但是教师应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现一点进步,就给予及时的鼓励。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一定的道理。有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为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把学生每一次的考试卷子、课堂小测验的成绩、回答问题时的表现都记录在案,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和进步都给予表扬和激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重要的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能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的评价往往是十分简单的“好”“不错”“很好”等,不是说这样的语言不能用,而是如果都用这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就显得过于单调,过于空泛,评价应是有针对性的,把对学生的评价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
案例六: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时,介绍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及成就,然后请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王羲之的作品及相关小故事。这时,有一位同学拿出了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展示在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判断这位同学的作品用的是哪一种字体(行、草、隶、楷),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甲骨文等知识,研究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们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14 这一内容结束时,老师说:‚非常感谢这位同学,他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并帮助老师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其他同学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大家一起来感谢他。‛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作了回应。
如果教师用简单的一个“好”字评价这位学生,就失去了一次拓展知识的机会,效果也不会如此明显。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适度,不能随意的把学生的缺点、错误扩大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尤其不能用诸如“你怎么那么笨”、“你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像你这样的学生还学什么?回家算了”等等一些过激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失去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教师的仇恨,更有甚者,会使学生仇视社会,对人生和前途茫然、失望,造成心理扭曲和行为失常。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其行为都有闪光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独具慧眼,去寻找、发现,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
(3)要引导教师灵活智慧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信息
新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它为每个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变革、施展个性才能、提升自身能力并发展自己的平台;说它是挑战,是因为相对传统的课程而言,它以“新”为特征: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及教学方法都是新的。教师在运用新课程教学的时候,采用新的方法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但有的学生的想法却和教师的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研员要注意引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做到灵活机智、恰当处理。
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信息反馈出现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曾料到的突发性信息时,教师能通过敏锐的观察,迅速地判断并及时做出准确的处理。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存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基础的不同,学生发展各异,学生的信息反馈就会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其中常伴有教师难以预计的信息。这种现象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激发起来的课上出现的几率更大。在这种突发性信息面前若束手无策或措施不当,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任务的完成。因而教师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处理好这些信息。
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信息,大部分源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本身,也有少部分来自组织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有的是来自学生的非认知活动中的突发性信息。
对于来自学生认知活动中的突发性信息,教师首先要做出判断,判断这个信息的正确性、实质与要害、与教学目的的关系以及解决它要花多长的时间等。这些判断要求教师在瞬间做出,若做出判断的时间过长,就会成为“事后诸葛”,失去其实际价值。教师在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之后,更重要的是进行正确的处理。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教研员应该引导教师可做如下处理:
第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做出判断,确定对错是非的信息,可以立即进行处理,包括予以肯定和进行纠正,但要注意艺术性。对于学生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想法、解法,教师应及时肯定,甚至用赞美的语句给予较高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对一些与正确结论不同的突发性信息的处理,教师应能挖掘出隐含在这些问题内部的有利因素,善于迅速地捕捉它,机敏地分析和处理它,以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整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
案例七: 一次,教师讲述到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当讲到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就在同一天,恶贯满盈的希特勒在总统府地下室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时,突然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把手举了起来,老师示意他可以提问,他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你讲错了,希特勒没有死,地下室里的只是他的替身,我看过这方面的报道。‛他的一番话顿时使课堂热闹起来,有人在反驳他,说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也有人同意他的观 15 点,说看过这方面的文章。老师并没有制止孩子们,她只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并在迅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她也在一些报纸上看过,但没有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争论一会儿后,开始等待她给出正确答案,她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她首先没有判断小男孩所说的对错,而是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假?‛同学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看当事人的回忆录,有人说看有没有照片,有人说看验尸结果,有人说验DNA……但每说出一种都会遭到反对,教师没有制止同学们,也没有站在哪一方支持谁。因为现在‚希特勒之死‛这个问题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而同学们通过争论引发的很多同学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真实性的研究方法的讨论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历史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益处。
第二,有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道理,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会获得豁然开朗的结果。因为在这特定的环境逼迫之下,教师必须高度地思维,从而处理出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的处理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这一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他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与之相矛盾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案例八:
战争史一向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每次讲到战争,学生们都很兴奋,尤其是那些男孩子。讲《战略大决战》,分析中共中央决策时,教师提了几个问题:三个地区先打哪里?其优势是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先打东北。接着教师展示东北战场形势图,介绍了当时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又提出了‚东北首战应该选在哪里?‛有人选锦州,有人选长春,有人选沈阳,而这时教师没有过早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根据形势图和刚才的情况介绍一一分析长春、沈阳、锦州首战的利弊,让学生自己排除长春、沈阳作为首战的选择。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先打锦州,然后教师开了一句玩笑:‚三个臭皮匠抵上诸葛亮,我们的分析与党中央的决策完全吻合,中央一定会同意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锦州这一仗是怎样打的‛。教师播了一段锦州战役的多媒体录像,这样一个军事决策问题解决了。
第三,教师处理能力还体现在对自己偶发错误的处理。由于历史本身的严密性,教师偶尔也会发出错误的信息。当错误信息尚未被学生发现,而迅即被自己察觉,可视错误的性质或立即改正,或作为是非题让学生判断,指出其错误所在。当错误信息被学生发现并指出时,教师不必自圆其说,应实事求是,认真寻找错误的原因,为学生树立勇于承认和修正错误的榜样。
走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例如学生提出一些根本与本课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等待老师回答;学生之间因为某一问题争论不休而大动干戈;学生因身体等原因出现不适。这时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可以说在课堂遇到许多毫无预见的事情,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锻炼。上课是一种特殊的活动,需要教师、学生之间默契的配合。所以,在上课前,首先应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状态。历史课前3 分钟,许多时候都是以旧带新,通过提问等方式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看一看哪些人在和自己一起活动,哪些人在做其他活动,之后针对情况提出一些要求,防患于未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心理活动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敏锐的观察可以捕捉到一些先机。另外,课堂上出现任何情况都是可能的,学生提出任何问题也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感情的把握及深化。教师自身要为学生形成一种可以效仿的力量,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喜欢你、热爱你、崇拜你,那么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才有分量。师生之间有感情,学生才会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减少逆反排斥心理。其次,处理偶发事件,还要注意抓住时机。发现问题及 16 时,处理问题也要快,如果不及时处理,时过境迁,学生对问题也就淡漠了,再进行教育,效果不会十分理想。这就要求教师不论发现什么问题,都能够及时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些关键时刻,往往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时刻。其三,处理偶发事件,还要随机应变。教育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随时都在变化,教师所有的方法也要随时变化,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生理条件、个性特征、性别差异等生理和心理因素;还应考虑问题发生的场合、问题本身的性质、问题处理的影响。之后教师根据这些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这样才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源于学生的非认知活动的突发性信息的处理。突发性信息有时源于学生的非认知活动,因此教师的课堂处理能力还包括教育方面的。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宁静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处理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案例九: 新学期,一位教师新接了一个初三班的历史课,这个班级的特点是,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但自制力较差,好动。第一天上课学生就给教师来了一个下马威,教师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但有些同学就像没看见一样,照旧做着自己的事情,讲着自己没有说完的故事。看到这种情境,教师没有开始讲课,也没有板起脸来训斥他们,而是微笑着轻声地说着:‚上课前我刚看到一篇小故事,想讲给你们听,想听吗?‛这时有几个前面的同学开始制止说话的同学,班里很快安静下来,于是这位教师开始讲了一个有关纪律与职责的故事:在二百多年前,英国与西班牙交战甚急。直布罗陀要塞掌握在英国军队手中。一天晚上,要塞司令独自到各个炮台视察,看看有没有防备方面的疏漏。走到一处,看见一个哨兵在岗位上执勤,看到将军到来,哨兵本应举枪向他致礼,然而,那个哨兵却纹丝不动。将军觉得有点反常,便大声问:‚哨兵,你难道不认识我吗?为什么不敬礼?‛哨兵说:‚将军,我当然认识您,可我腾不出手来,因为几分钟之前,敌人的子弹打断了我右手的两个指头,我举不起枪了。‛‚那么,为什么不赶紧把伤口包扎一下?‛‚因为,‛哨兵说,‚一个执勤的士兵在无人接替之前是不能擅离岗位的。‛将军立即跳下马来。‚喂,朋友,把枪给我,让我替你值班,快去包扎伤口!‛那位士兵服从了。但他先奔回营地,请另一位哨兵把将军替换下来,然后才跑向战地医院。由于失去了有用的手指,这位士兵再也不能灵活地使用武器,被送回英国本土。英国国王乔治亲自接见了这名战士,为表彰他的忠诚尽职,破格升任他为军官。故事讲完了,教室里依然很安静,教师没有引申说更多的话,因为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很明确,教师相信孩子们会听懂的,教师只说了一句:‚非常高兴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能教你们这些聪明的学生。‛
总之,教师的处理能力是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它是敏锐的观察、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处臵等有机的结合。作为一名教研员要引导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历史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提高处理能力,才能积极能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机敏地联系教育教学目的,富有成效地处理多种多样的,意想不到的突发性事件,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四、增强服务意识,以研促教,积极推动课程改革
教研员要努力为课改服务,为教师服务,营造课改氛围,组织教师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在教研活动中注意独立学习和集体研摩的结合,重注教师学习结果的交流,给教师提供质疑的机会,让教研活起来,使教师动起来,形成“群言堂”教研氛围,鼓励各抒已见,创造交流氛围,努力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考试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探索。
(一)注重不同形式的教学研讨
1、首先,教研员设计、举行各类教研活动,教师应当是教研活动的主角,问题 17 要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解决要急教学所需。例如,针对我省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好多年了,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我们可以以《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特点分析和对策研究》为题举办专题讲座,研究: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特点分析、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历史开卷考试的原则分析历史开卷考试的几点建议等,讲完后,再与老师们展开探讨,解决教师的困惑,增强老师的信心,我想这样的教研活动还是深受老师们的欢迎。还可以让几位优秀的老师上几节应对这种考法的平常课与复习课,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再如,现在延边地区在教育局的带领下,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其中安图三中、珲春四中、珲春六中、敦化四中、龙井四中等都在全面铺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关注全体学生方面效果显著。其他学校也在积极跟进,但是苦于不得要领,于是我们就在安图三中召开了全州规模的教学研讨会,让搞的好的学校各出一节观摩课,课后组织教师与出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研讨,及时解决教师们困惑的问题。
2、其次还应注重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当确定好课题和执教教师后,就进入备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查找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教学手段”,接着定出“教学程序设计”,包刮,授课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的意图,然后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讲,配合教研组的力量,定出完整的教案设计,最后向全州推广。教研员要用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支持引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研究。
3、重视教师间的互动、互帮。我们延边地区共有八个县市,各个县市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部分农村学校历史教师少,只有一个单干,平常的校级教研不可能开展,因此,作为教研员,我为他们牵线搭桥,实行让县市的名师、骨干教师与这些薄弱校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时时联系,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取长补短,解决不了的由我协助。深受老师们欢迎。
(二)开展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
教研员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服务关系。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基层学校服务,是教研员工作的根本宗旨。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地区的教师情况来看是大多是科班出身,青年教师多,接受新事物快,但是不够自觉,需要激励,要给他们任务和压力,他们才能进步,我比较重视培养他们,就是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锻炼,(1)教学比赛(2)开展“说课——片段教学”评比;(3)教学设计研讨、集体备课观摩比赛(4)举办全州百节好课评选和教学新秀评比活动(5)参加省、州、市级公开教学观摩课等形式来调动教师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是通过这些比赛活动,使教师摆脱过去教学中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层次反复,提升历史教师研究水平与教育理论素养。教研员要有“为人作嫁”的思想与胸怀,指导培养历史教师,把他们推向课改的前沿,为他们的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服务
(三)创新评价,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新课改不能拒绝考试与评价,相反,考试与评价是推动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实施新课改之后,如何对待考试,怎样考试与评价,就成为不容回避的焦点话题.由于传统的考试与评价模式的惯性,一些学校对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情有独钟.一些教师担心真正搞了课改而“失败”在考试上,教学成绩不为学校同行所承认,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显然,把考试与课改截然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但由此所折射出来的改革传统考试评价的方式既迫切,又是任重而道远的.教研员经常主持或参加一些考试命题与评价,对改革传统考试与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能够做出一些有益尝试的,这也是教研员的责任.在这项工作中,教研员首先要把好命 18 题关。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讲求方法的渗透与探索能力的培养,把课改理念、课标精神溶入到试题里。其次要把好检测关。要把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细做实,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可靠,为质量分析提供准确数据,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教研员在工作中应注意尊重一线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研部门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凸现,而尊重是服务的前提,尊重到位,服务才能到位,新课程赋予这种“尊重与服务”关系更深更广的内涵,值得每一位教研员认真反思。
何谓尊重,在辞典中解释“尊重”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尊敬,敬重,体现在内心;第二个层面是重视并严肃对待,体现在态度;第三个层面是庄重,体现于外在的行为。对照这样一种解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
(一)素质支撑尊重
教研员的素质是对教师尊重的内在支撑。
首先,教研员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教研员在学习上、研究上要做教师的典范,在主动性和成果的积累上都要力争上游,这样无论是对教师提出重视学习、研究的要求、还是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才能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这就是一种尊重。试想,一位不思进取的教研员在教师面前指手画脚,教师能感觉被尊重吗?
其次,教研员谦虚、友好、负责任的态度是对教师的尊重。教研员对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本着谦虚、友好、负责任,到位而不越位的原则,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不能轻易作出否定判断,必须先了解教师的想法,再从实际出发与教师提出商榷。否则极易挫伤教师创造的积极性。
第三,教研员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对教师的一种尊重。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地要求教师达到实施新课程的理想境界,对不同经历的教师要有不同高度的要求。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只有脚踏实地,鼓励教师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才是对教师真正的尊重。
(二)尊重源于沟通
教研员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包括认真倾听教师的心声,给教师提供观点表达或情绪释放的机会;用教师可以接受的方式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激励教师自我反思和调控。在有效的沟通中,表现出教研员的亲和力和对教师的尊重。
案例十:
这是一节初一年历史课,授课教师课前明显没有备好课,多个环节的教学目的不明确,甚至在教学难点解决上出现了混乱,这本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为了了解真实的原因,课后我和授课老师拉起家常,了解到这位老师因病休息了半个月了,这天是休息后第一天上班,而且他的病还没完全好。
我关切地了解他的病况,还为他提了几条康复建议,很快两个人像朋友一样轻松交谈了。话题慢慢转到这节课,我明确地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对于这种‚先共情再共理‛的方式,这位授课教师在课后反思中写道:‚今天州教研员来听课,我的课上砸了,心里实在忐忑不安。教研员的态度让我完全放松下来,而且她也没向学校领导告我的状,这让我很高兴。我们心平气和地讨论课的改进,我找到了研究的感觉,她说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学生负责,我觉得教研员说得很有道理。这节课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尊重源于沟通,这种做法正是许多教研员认同和实践着的,教研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总是要先了解教师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设计?”“实施后感觉如何?”“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想法?”等等,沟通拉近了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教研员尊重教师的同时,也赢得了教师的尊重。(这一点我是有切身感受的,一次为基层老师做了一些教研员份内的工作,就收到了这样的短信: ‚亲爱的,越发觉觉得你的好。你真是一心对我们特无私的好人,经历越多感触越深!‛还有一则短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四中历史组被评为优秀备课组了。特汇报。)
随着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教研员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还经常遇到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我们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首先尊重教师发表意见的权利。
案例十一:
有一次,在一所边远的农村学校,陈老师对我说谈起了在他们学校,历史老师只有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学参考书,教学资源极其缺乏,‚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等根本行不通‛;因为学校没有经费支持,教研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所以知道要‚自主、合作、探究‛,却不知道如何操作。
这些是农村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我认真地表达了对他的苦衷的理解,但对他所下的结论‚历史课只能照本宣科‛不敢苟同。我和他一起分析了一些身边的实例,陈老师也认同‚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做得更好‛;然后我们又一起分析了他个人的能力,鼓励他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关键是要舍得下功夫,不要在困难面前止步;我还向他介绍一些具体建议,如何充实资源、如何尝试合作、如何寻求帮助等,并且还送给她了一些教学光盘、教学参考书等。
后来,我就经常在教研活动中看见他的身影,我想他已经接受了我的建议,迈出了辛勤耕耘的步伐,相信再一次看到他的课堂,一定会有新面貌。
案例十二:
有一次,我在延吉市四中听课,同去的还有一些教研员,在多媒体教室里,刚一下课,学生还没走完,就看到一位教研员走到大屏幕下,指着这位岀课教师做的课件说:这个不行,必须改,那个不对不能这么讲,导入新课不能用这个视频。等等,且言辞激烈态度生硬。岀课教师一时都没反应过来很尴尬的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还有一次在安图三中听课,小组合作分步达标„„.我想大家都会觉得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吧。其实,每个人对每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不能期望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如果意见不一致,教研员就要做到有建设性的“不同意”,千万不能简单的用“不同意”这三个字来扼杀其他人的思考和创新。几点建议:A.先用同理心获得别人的尊重,让别人愿意倾听你的想法;B.用对事不对人的态度;C.尽可能使自己的理由合理、充分;D.保持建设性,能够提出改进方案,才会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E.不伤和气,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给别人留脸面,才会让别人不觉得尴尬,更愿意接纳你的意见。
(三)用心传递理解
有内才能形诸于外,尊重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心与心的交流。要尊重教师就要理解教师,就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问题,体验教师的感受,要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案例十三:
一次课后研讨结束后,一位教学水平不错的老师叹气地对我说起“没什么奔头”“大概就这样了”的话。然后就向我讲起了自己因为调动,职称评定一再错过机会,现在学校考核 要多方面积分,(班主任当不了)初中历史教师“想取得高分很难啊”,解决职称问题似乎遥遥无期。我用心地听他讲,理解他的遭遇,并善意地回应他。他讲完之后说:“其实我知道,作为教研员,你可能也帮不了我太多忙,但是谢谢你的尊重和理解,我说出来,心里好多了。”是啊,我的倾听让他感到了我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他释放了内心的压抑,我想对他来讲,也是一件好事。后来,我们又创造机会鼓励这位老师参加业务竞赛,提高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希望教研员真诚的帮助能点燃他不断提高的热情,并为他的切身需求早日实现出一把力。
但是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我也会因为不尊重教师,不了解教师实际情况而做了一些事后很后悔的事情。一次在延吉市四中举办了全州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是多学科联合搞的,历史准备由四中的袁军令老师出课,去听军令老师试讲时,感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因为和军令关系很熟,很随便,也觉得她的课讲的更好)劈头盖脸就给说了一顿。事后李风芝老师对我说:‚军令爱人前两天出车祸了,缝了好几十针,孩子又病了,昨天一夜没合眼还要岀课,多不容易啊!你还说她。‛我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一想到自己对这些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就乱发脾气心里很不好受。而军令老师却没有因为家事影响这次的教研活动,课上的非常成功。更让我感动的是军令对我说:董老师,我一定要上好这堂课,我要经受住磨难,以后就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我的了。感动的我几欲泪下。
其实,教研员对教师的尊重,绝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研究的范畴内,要做教师的朋友,就用心传递对教师的理解,根据不同的情况,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或者“压担子”,或者“递梯子”„„只要你用心理解和体验教师的需要,努力为教师搭建最适合他们表现的舞台,为教师办实事,教师一定能体会到这种平等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将产生一种凝聚力,教研员和教师日益成为成长的共同体。
下面是一位一线教师对教研员的期待:
‚我认为一个好的教研员既要有底蕴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能在业务上给教师以指导又能在其它方面做教师的知心朋友。不光是埋头教研一副老学究的样子,更是知识渊博,善于生活,活得潇洒的人,良师益友吧!‛
‚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不可缺少,要把老师们放在心里,多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 ‚能为更多的一线老师创造一个见多识广的机会。‛
‚关键是教研员的理念能否代表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否站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来引导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你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你还要有深度的实践考证和思考。‛
„„
这就是老师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要真正发挥教研的服务职能,教研员就从尊重教师开始,通过自己脚踏实地为教师服务,成为教师的朋友,并最终与教师共同获得专业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还望见谅。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把教研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奉献,当作一门科学去求真探索,当作一门艺术去创新努力,就一定会成为一名深受基层教师爱戴的好教研员。让我们一起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我们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第二篇:做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2011级高二年级班主任专业提升学习材料(1)
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
我们平时总是感叹:学生是越来越聪明了,却又越来越难教育了!常常抱怨他们缺少自省意识和责任意识,抱怨当今社会的种种流弊在他们的心灵扎根萌芽,抱怨传统美德从他们的精神世界失落。却很少思考: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班主任又可有怎样的作为;如何去扭转种种不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局面;如何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诚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和纠改,当是班主任常抓不懈的事务。但班主任不只是到班上转转,不只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宣讲,不只是对学生的简单管理,更不只是关心学生的成绩。
周国平说过: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所以我认为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参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筑,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学生精神成长的历程,是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整合成型的过程,是一个充满酸甜苦辣的过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许多困惑:如何在学业的沉浮中炼就不骄不馁的镇定?如何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赢得普遍的赞誉?如何与父母保持流畅的沟通?这些困惑,会导致学生情绪失落,心智低迷。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关注,很可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挫伤,进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位。那么,如何去构筑学生精神世界,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要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首先必须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
1、要变灌输型为引导型。
“重道德规范灌输、轻选择能力培养”是长期以来德育模式的特征。这种倾向偏离德育的培养目标,缺乏道德选择能力。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是只灌输一种道德规范和标准,而是要提供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判断和选择。
在去年高一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上,我并没有宣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更没有约法三章,而是以“迎接挑战”为题作了一个主题发言,其中有这样几段:
高中生活直接决定你们人生的规格和品位,决定你们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你们的事业和成就,决定你们荣辱和福祉。在此刻,只想对大家说,要准备迎接挑战。
你们要学会接受失败。你们每个人都一直是当地的佼佼者,在小学、初中和家庭中都受到种种特别的关怀和照顾。能来到九江一中,更可能使你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你们身上往往承担着沉重的社会预期和自我预期。但是来到一中,你们会发现,这里真正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比自己在某一方面更为优越。因此,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在一中迎来你们人生对自己能力和预期的第一次反思。你们当中,全班除一人外,不可能总成绩全班第一;甚至你们不大可能指望自己在某一门课能保持全班第一,你们更不可能在学习以外的其他所有方面都全班第一。挫折当然不仅会来自学习,而且还可能来自生活以及其他方面。因此,你们必须从现在起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必须准备坦然接受这一切,甚至准备接受“失败”,学会如何坦然地面对这种“失败”。
你们还必须有更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境界。著名哲学家 冯友兰先生曾经概括出四种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对人生毫无觉解,浑浑噩噩,混混沌沌,对外界不知不识,糊里糊涂,一切任其“自然”。功利境界,对人生有所觉解,但都是为己,一切行动都以求利为目的。道德境界,对人生的义务和意义有清楚的觉解,能正确处理人我群己关系。天地境界,对社会人生、宇宙万物有彻底的和最高的觉解,不仅能知天事天,而且能乐天同天。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虽然不无局限,但他提倡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作为一个优秀的一中人,你准备选择哪一种人生境界?
这个主题班会,对刚进一中的农村班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冲击和精神滋润。有一位学生在他的周记里曾说:这次班会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让我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白了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种影响可能波及到高中三年乃至一生。
2、要变耳提面命型为平等对话型。
有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认为:主体是以一种“我——它”关系为前提的,即“我”总是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去对待“它”,“我”对于“它”拥有决定支配权。因而把教育沦为一种权力主义。他们不知道应蹲下身子,以平等的目光和心灵来面对学生;不知道应从学生角度去考虑,自觉地拒绝教师的权威的诱惑。
在这方面,我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2006年4月1日的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班上,同学们也像往常一样差不多到齐了。我来到讲台前,发现干净的讲台上,散布着几枚面值不一的硬币,我习惯性地去整理,却发现硬币粘在上面,无法拾起,这时下面的同学都在抿嘴而笑,我意识到有人在搞恶作剧,原来硬币是用强力胶粘在讲台上的。我一时处在难堪的境地,于是情不自禁地板起了脸,声色俱厉地说道:“谁放上去的谁自觉地把它拿下来。”下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悻悻地看着我,没有人主动上来,我又一次大声说道:“请赶快上来!”这时一个男生红着脸走上来用小刀把硬币弄了下来。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班级气氛有些压抑。我却依然用训斥的口吻说道:“讲台是公共财物,不准随意损坏;讲台更是神圣的地方,不许随意践踏。”然后愤愤地离开教室。事后我才知道,这天是愚人节,学生本想给我开个玩笑。但我的这些不冷静且不理智的做法,一下子拉开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之后一位直率的同学在周记里说:“你的这一做法,使你的形象一下子暗淡很多,觉得你是一个没有情趣的老师,我们都不敢与你亲近了。”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利用班会课,公开向大家道歉,坦诚地与大家交流,真诚地希望大家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但这种负面影响并不会一下子完全消除。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全面反思我的教育方式。
纪伯伦曾说:“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周国平也说过:“与大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知识。然而,他们富于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这些正是最宝贵的智力品质。与大人相比,孩子诚然缺乏阅历。然而,他们诚实、坦荡、率性,这些正是最宝贵的心灵品质。相反,有那么一些童心已经死灭的大人,执意要把孩子引上自己的轨道。在他们眼中,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行,一切都要大人教,而大人在孩子身上则学不
到任何东西。”
作为一个教育者,只有明白这些,才能真正做到放下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
要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还必须转变落后的育人观念。
1、不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和全面发展。
周国平说过:“教育应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蒙田在《论教育》中也有一段形象的描述:“如果我们灵魂的步履不怎么安祥,如果我们的判断力不怎么健全,我宁愿我的学生把工夫用在打网球上,那样至少他的身体会比较灵活些。试看他‘研究’了十五六年学问回来,却再没有比他更不会干事的了。你发觉他惟一的长进,就是他的希腊文和拉丁文使他变得比离家时更骄矜,更傲慢了。他应该带一颗丰盈的灵魂回来,却只带回一颗膨胀的灵魂。这些教师,是自诩为最有益于人类的人;他们不仅没有把人家交托给他们的学生予以改善、提高,反而把人给带坏了,并且还要人酬报他们的毁坏。”
这些话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而我们的教育现实却与这一教育本质渐行渐远。
面对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夹缝中生存的教育现状,班主任工作要做到回归教育的本质,显得尤其艰难。但越是艰难越显重要和珍贵。因此,我们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为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基于这一认识,在班级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精神健康和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我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我们班有三位同学参加了模联活动,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校舞蹈队,有六位同学参加了学校新一届学生会和团委工作,参加奥赛班的有三十多位,参加学校其它兴趣小组的也有很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且在各种活动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开始我也担心过多的活动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班有个叫姜梦莹的女同学,她参加的社会活动是最多的,模联活动她参加了,校舞蹈队她参加了,奥赛班她也参加了,并担任了新一届校团委的组织部长,在各种活动中她都认真投入,得到了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她的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和稳定,一直保持在班级前
十、年级前五十的位置。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她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不仅使她现在的学习生活变得幸福而有意义,也为她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2、不只是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
要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班主任必须是一个智者。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有洞察世事的眼力和判断力。任何一名学生都向往成功,任何一名家长都期待孩子成才。所以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设计明天的蓝图,帮助学生规划人生,设计未来。尤其是我们高中的班主任。高中三年,学生要面临很多关键的人生选择,都需要我们作一些充满智慧的引领。比如高一结束时的文理分科,我先从三个方面给学生加以引导:一是理想前途,一是兴趣爱好,一是个人实际。道理讲清之后就完全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我班十二位选择文科的同学,在申请表的选择理由栏里,写下的大多是“我的理想是做一位哲学家”“我喜欢法律”“我的目标是北大文学
院”,很少有人写“我理科不行而选择文科”的。这十二位同学,在我班排名前十的有四位,排名前二十的有六位。在新高二农村文科班中,前十名中来自我班的有五位。他们的离去,对十六班的整体实力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心里有很多的不舍,但为了他们的明天,我能做的只是为他们祝福。他们也是怀着难舍的心情离开十六班的,记得在分班上课的第二天晚自习快结束的时候,十二位同学一起回到十六班,他们一个个抱着我和其他同学失声痛哭。那种场面至今想来仍让人感动。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能够充分感知学生的乐哀好恶,能够真正与学生建立起同呼吸共成长的关系,无疑是将自己的工作提升了一个高度。
如果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始弥漫阴霾,我们就及时送去几缕阳光;如果学生心灵的天空刚刚飘起雨丝,我们就让雨中升起一道彩虹,这样的教师是何等幸福的教师!如果学生情智的花园萦绕着鸟语花香,我们就让自己做花下悠闲的青草;如果学生信仰的高地枝繁叶茂,我们就让自己做树间无声的溪流,这样的教师,是何等精神富足的教师!
其实,我们每一个都可以成为这样幸福和精神富足的人。
读后感:
2011级高二年级班主任专业提升学习材料(2)
做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有这么一位班主任从未见她与学生高分贝音量说过话,但学生都愿“诚服”于她;从未见她手把手的指导班级活动,但她所带班级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均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从未见她被问题学生搞得焦头烂额,但再特殊的学生到她班上都会“全新亮相”……。她就是被学生昵称为“段姐”的段雪爱老师。
段老师是06年进入园区校,自进校以来一直担任我校的高中班主任,常困惑于她的带班“法宝”是什么?常想从她身上“偷师”些技巧来轻松应对班级的“疑难杂症”。利用北京夏令营的机会,与段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后,感觉自己好渺小,其实外人看来的“法宝”“技巧”在她的实践中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一、用心交流,理性沟通
高中学生已经走过了初中的懵懂期,逐渐在形成自己的完善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力求长大的心理让他们不再需要初中班主任式的“管头管脚”的教育,他们需要一位灵魂工程师给予人生的引领,需要成年人式的对话,需要用道理令他们折服。段老师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从不会勒令学生做什么,总是希望他们做什么,然后告诉他们希望的理由,道理何在。就如班级卫生管理,各自为营是高中班级的“通病”,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段老师的方法是以寝室为单位,一个寝室分管班级卫生一周,看似劳动强度很大,其实不然。每个寝室四位同学,一周的班级卫生都承包给他们,责任心油然而生。而且因为是朝夕相处的同学,他们能自我分工,自我督促,自我调整时间,俨然把班级卫生当做自己寝室般对待。再加之段老师有关成年人责任心教育,组织能力锻炼等提升高度的道理解析,学生心悦臣服的接受如此的安排。而事实证明,施行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虽然一周中对他们的精力有所牵制,但要近二个月才轮岗一次,都欣喜不已。令多数老师头痛不已的班级卫生问题在段老师的稍加点拨下迎刃而解了。由此引申到班级其他事务的管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同学关系的协调等具体事宜,只要把道理讲通、讲透,用成年人的理性与之沟通,学生自然会诚服于你。
二、提升思想境界,营造良好班风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当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行动便变得轻松而且主动;当一个班集体成员整体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就形成了。段老师带的是理科班,班上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聪明调皮的男孩子,要做他们的“山寨之王”真是不容易。段老师认为与其使他们被动的“听命”,不如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班级的“独占鳌头”做贡献。所以,班级在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后,把它转换成响亮的口号张贴在班级的醒目位置,同学、老师每天都能看到,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精神引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大家在做每件事时都会以此为标杆。篮球赛、运动会、红歌会等学校的各项大型比赛,他们永远跑在了最前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为可贵的是,所有活动从筹备、排练到正式演出,段老师只要指明一个方向,学生立即会去贯彻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无须老师过多参与。这让我想起著名教
育家,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在其《新基础教育》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有效的诠释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班级管理更应该如此,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班级各个活动的具体参与者,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者,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越俎代庖。作为班主任不能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通过健康舆论将自己班级管理的个人意愿转变为集体的意志,使班级由“我的”变为“我们的”,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三、给予学生信任,成为学生朋友
就像每位班主任一样,段老师也会遇到特难缠的“问题学生”。留长发,懒散,心思不集中,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等等行为无不挑衅着你的教育,训练着你的耐心。段老师是名数学老师,她运用数学中迂回曲折、另辟蹊径的求解方法来应对这些学生。小A在初中阶段就是学校出名的难调教对象,穿着另类,早恋,玩世不恭,对老师的教育采取“刀枪不入”之法应对。段老师居然无视他的这些缺点,光看到他对数学的敏锐性、整齐美观的作业本、接受新事物的迅速度、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因此,作业本的展示有小A同学,合唱比赛的音乐合成是小A同学,篮球场上的主力又是小A同学。某一天我在走廊上遇到小A惊呆的发现原本像“鸟巢”的发型居然变换成清爽的学生头,把这喜讯告诉段老师居然了解到他在其他方面的改变,热衷于班级活动,学习兴趣的急速上升,寝室卫生的捍卫者……我想段老师当然不会没有看到小A先前的缺点,无视的目的是因为她要放大他的优点,布置任务就是给予信任。所谓信任赢得理解,理解赢得尊重,尊重赢得参与。学生们当然也已看透了老师的求解方法,“段姐”的昵称正是对这种方法的喜爱的反馈,这正是他们成为朋友的信号。
当我们发现在学生后面拿着鞭子驱赶学生或苦苦哀求学生向前无用时,不如跑到他们前面为他们树立一个目标,并带领他们向前冲。
学生处评语: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是卑微而脆弱的,如一棵苇草,但因有了思想他就坚韧而强大起来。一个有思想的班主任一定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将学生凝聚在他周围,学生在他的引领之下一定会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进取,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塑造。
读后感:
第三篇: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引领者
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引领者
我们现在的校长该如何引领我们的学校?我认为要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引领者。
一、做有思想的引领者者。
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由思想决定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明确,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要有思想。校长要站的高、看的远。然后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思想播到教师的心里。“心动才会行动,心不动,行动也如不动”。是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工作方式。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不但要得人才,更要得人心,人心相聚有无限力量,把学校的管理思想变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何尝工作做不好!
二、做有智慧的引领者。
校长的领导智慧,教育智慧,管理智慧等。智慧来源于自身的深厚修养和广泛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要在学、思、悟中启迪智慧。不断学习的校长,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在学习中善于迁移,在思考中善于感悟。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对教育实践重新回顾、思考,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勇于突破自我,突破传统,不断创新,敢为人先。只有善于反思和感悟,勇于创新,智慧才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要在践、行、为中修炼智慧。只能通过教育活动,践行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只有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校长的智慧更加完善和丰富,才会不断叠加。
要在真、善、美中提升智慧。富有智慧的校长必然是一位脚踏实地、追求教育真理的人。要有崇高的品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善于合作的精神,对事业的热爱;要尊重教师,善待学生,以自己求善的人格魅力影响学校的师生。校长始终是教育美的倡导者,是学校师生追求美的引路人。
三、做帮助教师成长的垫脚石。要把引领教师成长作为学校的第一任务。
一所学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培养,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发展。支撑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为此,学校首先要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然后引导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理念,要求每位教师要以对事业执著追求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工作的过程要精益求精,工作的方式要不断创新,工作的标准要永无止境。
校长,是学校的引路人,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引领者。
第四篇:做思想的引领者 行动的先行者
做思想的引领者 行动的先行者 清清白白做人 扎扎实实做事
——读《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论述摘编》有感
近段时间,在工作闲暇和业余时间,系统通读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论述摘编》一书。习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全书33段论述中,无论是阐述从严治党,还是部署巡视工作,无论是解读理想信念,还是严抓落实拒绝‚样子货‛……或宏大或具体的论述精髓,娓娓道来,入脑入心,既是全方位的反腐理论荟萃,更是反腐工作的思想引擎与方向指引。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发人深思、引人自省。
不管是位高权重的副国级官员还是无级别的普通干部,一旦腐败,葬送了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降低了国家和政府的声誉,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的巨大危害,做到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恪尽职守、勤政为民。
一、必须以学习为主途径,严以修身,拧紧腐败的“总开关” ‚习近平指出,好学才能上进。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一是要多学。我们必须认真、系统、持续的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三个代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政绩观,树立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决抵制各种诱惑,不以金钱、名誉是图,只以群众利益为目标;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敢担当、负责任;不沽名钓誉、做表面文章,多做实事、好事、善事。二是要多看。积极接受警示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片,从鲜活的反面教材中看到血淋淋的教训,看到国法党纪不可违,‚莫伸手,伸手必被抓‛,看到他们内心深深的忏悔,对人民、对家人、对亲人的愧疚,看到他们在牢狱中对亲人思念却不能见的痛苦,从中吸取教训,时刻警醒自己;参加各种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焦裕禄、龚全珍式好干部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学习他们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不为自己作打算、只为百姓谋利益,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三是要多省。照镜子,可以正衣冠。我们要时刻以党纪国法为镜,认真对照各项规章制度,阶段性反省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给自己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及方案,认真整改;时刻以先进典型为镜,挖掘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找自己的差距,扬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进步自己。
二、必须以小事为突破口,严以律己,把控腐败的“最源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纵观贪官的发展历程,都是从小恩小惠的忐忑不安,到巨额财物的心安理得甚至是主动索要,如果我们在最开始的小恩小惠上叫停,一个优秀的官员将不被毁掉,一笔巨额的财物将不被流失。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在很多时候,很多官员警惕性不高,像‚青蛙效应‛那样,在不知不觉中收受一些小恩小惠,却不以为然,或者知道不可以收,但认为一点小恩小惠与违法乱纪沾不上边,殊不知他们已经站在了腐败的起跑线上。我们必须时刻紧绷廉政这根弦,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认准小错大错都是错,没有小错的基础,就不会有大错的发展,从小处着手,在小事上留心,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去的不去,不存侥幸心理,不抱无所谓态度,时刻保持高压态势。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认真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要求,把中‚八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始终做到管得住小节、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三、必须以关键岗位为监测点,严以用权,严防腐败的“易发区” 各行各业都有腐败的高发区,人防也一样,曾在人民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上有这样一篇报道‚人防系统渎职腐败案频发,审批环节是‘重灾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房地产业发展,人防审批项目日益增多,异地建设费收取、缓缴等情况也相应增加,加大对审批环节的监管,促进人防系统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正确选人用人。防控廉政风险,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小至一个科室、大至一个国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整个部门的工作影响是非常大的,审批科是个技术科,必须安排技术过硬的人员担任,审批工作更是个细活,特别是处理群楼沉降缝、桩基埋深3米等问题,稍不小心,处理的结果将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必须安排责任心强、工作仔细的人员担任。二是适当轮岗交流。曾听过一句话,发生事故的跳伞运动员一般都是老运动员。在工作中也一样,出现问题的多是一些在一个岗位上呆的时间长的干部,由于他们习惯于用经验处理问题,思想松懈,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出现的新情况,疏忽大意,结果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出现;同时,由于在一个岗位呆的过久,各方面轻车熟路,容易形成利益关系链条;必须适时轮岗交流,预防思想松懈及利益关系链条的形成。
第五篇:做一名务实的引领者
做一名务实的引领者
——赴江苏省常州市学习交流汇报材料
新建乡中心学校王晓波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
根据凤冈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的安排,我们一行12人于2013年3月25日至30日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刘海粟小学、湖塘桥中心小学、清英外国语学校、无锡锡山高级中学进行学习。在考察学习过程中通过听(一共听6场报告和2节课堂教学)、看(观看了4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办学特色)结合,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将学习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做一名思考型管理者。善于思考是富有思想的前提。作为学校的管理干部,应时刻思考着学校的发展,锻造思想家的气度。正如现代教育家卢志文所说:‚智能是,想好就好‛。智能反映‚自发度‛,你想好才会变好,想聪明才会变得更聪明,一个经常照镜子的人,是比一个不照镜子的人要好看,为什么?不是因为他漂亮才喜欢照镜子,而是因为照镜子让他变得越来越漂亮。原因是他想漂亮。学校管理干部也是这样,所以学校管理干部必须要善于思考,自己才富有思想。
管理干部的职责就是办学,办学的灵魂是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一所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科学办学思想的形成需要校长具有高人一筹、快人一步的前瞻意识,眼睛要向上,关注国内外优秀学校的发展。认准学校发展方向,定下目标,不懈努力实现目标。
正如刘海粟小学的发展历程,该校由最初的6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3300多名学生的规模,由乡镇中心小学发展到今天的全国教育先进集体,以内修、外引外娶的教师发展模式,提供多彩优质的课程资源,创新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多形式激励教师,形成学校特色。教师走班制艺术特色课,训练出多才多艺的学生走进中央电视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为著名歌唱家张也伴舞。
二、做一个教育的行家。‚校长的生命在课堂‛。课堂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人员应该懂得教育规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构建高效课堂;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学研究。正如现任清英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奚亚英所说:‚要做教师的精神教练,不当管人之‘官’,要举着旗帜走在前面,不拿鞭子跟在后面。‛奚校长数十年来把辛苦当幸福,把疲惫当陶醉,把奋斗当享受,引领一群教师发展、追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教育激情鼓舞教师,以教育的愿景振奋人。自己带头上示范课,随堂听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引领教师,保证自己的教学话语权。
三、挖掘学校发展的不竭之源。‚敲得开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是时下干部的标准,也是干部能力的体现。学校校长应该有外交家的能力,能够在学校的发展中左右逢源,架桥铺路。奚亚英校长为了学校艺术课程的实施,13次赴南京登门造访,众多艺术家在她的感召下来到乡镇,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农村孩子的心田。如今的刘海粟小学特色艺术教育就是靠集团内专职教师的走教,骨干教师的带教,利用有一技之长家长和校外名家到校辅导优秀学生和团队这些形式开展的。
四、培养优质师资队伍,用心育人。如果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就是强健的‚体魄‛。培养有思想的教师是
学校管理干部的责任,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校长应该有一颗包容等待的心,天要渐渐的亮,花要慢慢的开,人要慢慢的成长,要让教师树立自己的理想,激发他们想成为优秀教师的冲动。奚亚英校长‚播种‛、‚施肥‛、‚培育‛、‚拔节‛、‚松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值得学习。农村学校缺少优秀教师,无名师引领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教师发展归结于内因和外因,学校创设环境为外因,教师自主发展,有追求为内因,关键还是内因。正如在龚秋玉副校长为我们作的《教研之花,共同浇灌》的报告中所说:让教研制度成为习惯,让研讨成为常态,让理念化为行动,让教研组成为学习之家;要提升教研品质,变‚泛泛教研‛为‚联合引领‛,通过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名师带路,师徒结对,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外出学习移植教学来实现教研品质的提升;建立和谐团队开展教研,组员各施所长,团队协作,注重差异,草根研究,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没有优质的教师谈不上教育的公平,无法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更不能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课程决定一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校课程的实施。
培育教师的爱心,用爱哺育学生。以爱育爱,将爱无限传递下去,是教师的义务。一位哲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爱是最好的教育。湖小以‚善‛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教育活动,‚三善礼‛是湖小(一年级孩子的知善礼,四年级十岁行善礼,六年级毕业成善礼)促进学生成长的三部曲。根据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开展活动,对师生进行教育,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关注中层干部的培养与使用。‚认为学校存在问题,但都认为不是我的问题‛,认为都在为校长办事,缺乏感恩之心,毫无‚忠君‛意识,这是学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工作缺乏奉献、激情,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没有形成合力。学校愿景、校长理念、办学目标的实施,很大程度决定于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如何培养和使用好中层干部是学校领导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何在年终对中层干部进行评价,定出等级,兑现津贴。作为学校领导应该用一双慧眼选拔中层干部,进行精心培育,积极推荐优秀中层干部担任校级领导。要让学校的管理层成为流动的活水,推陈出新,经常补充新鲜血液。校长要盘活中层干部,使他们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将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工作。我们所到的学校,每个接待我们的中层干部对学校的工作都是那么清楚,介绍得井井有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无论是教育思想的引领、学校的特色定位、发展思路的策划,还是人、财、物的管理与使用,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校长。学校校长只有根据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校的‚航向‛,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才能推动学校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