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课题申报表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观察课题申报表
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针对当前听评课“ 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的“去专业化”现象,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课堂观察堪称舶来品,鉴于此,它在中国的专业化与本土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理论探讨和定量研究的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如何借鉴“课堂观察”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我国本土的听评课,并思及我国中小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与教师的专业生活境遇,来整合课堂观察的理念且形成一些实用的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科的课堂观察模式,是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在深入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遇到了种种问题与困惑,比如:进入课堂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得来的资料又如何分析,等等。这些也正是本课题需要研究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历史与社会》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的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生活性等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的有效、三维目标的达成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意在借鉴课堂观察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科研合作文化、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效,推动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和课堂教学改进。研究综述:
课堂观察可以说是通过特定的观察程序和观察记录工具,收集、分析课堂教学信息,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和建议,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研究方式。它源于西方的科学行为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比较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课堂量化表和媒体技术的观察工具来研究课堂行为。70年代开始,随着人种志等质性研究方法走入课堂观察,一定程度上掩饰和克服了之前纯技术和纯量性研究带来的缺陷,使原本被剥离的课堂事件和课堂行为回归情境本身,使人们能更好地研究、阐释课堂。今天,人们探索着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融合,已成为课堂观察发展的主流趋势。
课堂观察虽然在我国早已有所介绍,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一线教师关注这一研究课堂的方法,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然而,课堂观察的本土化、本校化以及不同性质的学科化等等仍然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值得深入的研究。研究意义:
课堂观察它以改善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旨归,直指教师研究之靶标,它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是提升教师研究水平,促成教研组向“研究共同体”的转换以实现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增加教师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研究性对话”中培育全新的教研文化。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组教师合力参与研究和实践课堂观察,改变本教研组教师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有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推进教师、学校共同营造课堂文化,有助于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研究内容:
本课题需要立足于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性质,借鉴已有的课堂观察研究成果和量表工具,结合本校的教师、学生、课堂文化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讨符合自身实践和发展的课堂观察模式和量表工具,制定全面的课程观察评价标准,共同探讨解决教师进入课堂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得来的资料又如何分析等问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改善传统的听评课,提高教学调研的实效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预期目标:
首先,组织本课题组的教师对有关课程观察的理论和实践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其次,组织本课题组的教师到有开展课堂观察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兄弟学校学习。
第三,课堂观察计划的制定和量表的编制。
第四,实施计划,并组织好课后的量表分析和观察反思,并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建议。
第五,对取得成效的课堂观察案例做好经验总结,撰写成科研成果。课堂观察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1. 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观察的问题——针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解决或改善的问题确定研究方案; 2.研究的准备——工具准备(问题体系、观察的框架、表格或录音录像设备等);教师素质准备(意识、方法或技术如观察研究模式等)。3.观察的实施——自我观察、合作观察的选择实施(记录、问卷调查、访谈);
4.分析与思考——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5.拟定新的行动方案——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后,形成新的观察研究方案;
6.实施新的行动方案——不断修改或调整计划并付诸行动; 7.成果呈现——几次循环观察研究后可以形成观察研究报告或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报告等。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首先,某某中学一直以来都极力支持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改革举措,本课题的研究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目的,从而受到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同时本校的教学工具、网络系统、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齐全,为本课题研究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其次,教师们也对此课题参与热情高,决心大;教研组里拥有融洽的同伴互助的合作氛围。其中有多位教师从事工作十余年,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同时对此课题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许多独到的见解,这正是科研所需要的素质。
第二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 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激本身的特点以及人本身的状态。当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的时候,适当的刺激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图片。
同时,读图教学是《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读懂图,读活图,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显重要。七年级历史以地理知识为主,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各类型的地图与图片,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有些是学生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的,如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有些是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利用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的,如学生看地形图,就可以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等。这就意味着通过地图,学生不仅可以知道图上点线符号的意义,山川河流的位置,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可以从符号中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些难以解释的知识点,相较于讲解,图片有更大的优势。第一图片更生动,更加容易接受;第二,对于简单的图片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各抒己见,对于图片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第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问。
3、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老夫子”教学方式被彻底摒弃,需要教师探索更多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
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编写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书本上众多的图片是潜力巨大的教学材料。图片教学引导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用复杂的文字进行教学,而变成用丰富的图片和简单的言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实施多年,在全国各地教师的努力之下有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图片教学也有了很多专业、科学、深入的研究。
但本人作为新教师,各方面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与精进。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新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三、课题的界定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图片运用与学习主要针对教材中图片运用是否充分、恰当。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能否按照图片特性加以区别处理。对于一些图片是否可以探索出富有新意的处理方法。
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将课文图片合理地加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图片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书本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教育学注意力的科学理论,合理分配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利用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关注备课,选择恰当的图片。
2、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3、通过图片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探索出教师利用图片有效传授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策略,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图片使用方法与原则。
4、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辨图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1、图片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教材中图片选取与设计的意义,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教学环节与使用方法。注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等。
2、图片功能的研究。分析教师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图片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图片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体现教学内容,揭示教学任务;第三,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控制教学节奏以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等。
3、在图片的选择中必须注意图片数量的合理性,切忌贪多、花哨。
偏差时,藉由老师的语言等手段进行逆向引导,让学生思维步入正轨。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措施:
4、图片出现后主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正确时,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散;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积极推广新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课堂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具体落实下列措施:
1、理论学习作支点
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教学的民主;二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合理安排;三是课堂引导学习类型和技巧,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四是边发现问题边进行演绎归纳,然后开展研究。
2、深入研究教材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使用必须严谨、合理,只有了解教学材料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安排使用这些教学材料。作为新教材,教师对于教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深入研究教材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对于教材的研究不能只停留教材的设计思路、书本线索等文字上,书本中占有大量篇幅的图片也是非常重要。对教材的研究不能只看到教科书,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图册与作业本是教学设计与研究的一大重点。七年级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图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系统分析教材用图的几大特点,使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教师不仅要熟悉和研究教材,还必须认清地理、理解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空间环境,辨明政治、行政运行流程等,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地理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并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
为实现有效课堂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引导方式,选择相适应的图片引导。同时,慎选图片,注意图片的准确性、典型性、社会性等。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在图片展示或问题提出,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独立思考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读图、辨图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学生的读图能力在独立思考中慢慢锻炼与提高。在图片引导和教学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耐心等待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图技能并加以熟练内化,完善其知识结构与技能。能力的获得才是学习的重点。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
录、整理工作。
提供依据。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际情况,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实验性教学并作好记
2、调查法。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
3、文献法。搜索并学习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情况,不断补充、完善本课题。
4、测评法。在课题进行到某一阶段的时候,针对参与课题的班级进行测评
以获取阶段性数据与实验结果,提高课题结果的科学性。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社会印刷技术、绘图技能的不断进步都为图片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示这一基础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根绝研究,记忆课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每一种记忆当中都有图像编码,这就说明图像、图片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些则通过听觉以及教科书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合理设计与安排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触发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八、课题研究对象
坎山镇中七年级(4)(9)、八年级(7)(8)(9)。
九、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分工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2013年5月---2014年9月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主要工作:
(1)按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2)理论学习和研究。
(3)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主要工作: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
(1)总结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撰写研究论文。
(3)完成课题实验和各项成果资料整理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分工以陈飞为主要负责人。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2、教师论文。
十一、参考文献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其他有关材料。
1、汤红琴.初中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用途研究.[J].中国知网,20082、张颖.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J].深圳市龙岗区历史与社会学科园地,第十一期
第三篇:社会观察调研专项申报表
附件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观察调研专项申报表
第四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永恒的追求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四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改变历史与社会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众多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思想品质。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就不具有有效性。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用把握教材意图。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的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最后,教学上采取“灵活设计”的策略。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显然,我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而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影视中谈谈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设计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从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一解说员共四为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国、秦国两国不同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个合作探究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大量资料及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查找到学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甚至教师还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课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想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还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或博物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端午节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 马长远:《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
篇五: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
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
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
识。
3.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
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
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 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2. 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 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4. 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 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单词】
公元前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
(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
经纬线
现代)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点,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从地图看世界。
(新课教授)有哪个同学还记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形状?
-------“天圆地方”
而古代的西亚人则认为世界是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当然,我们今天都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我们中国,到了清政府后期,由于闭关锁国,英国人的鸦片和大炮奔向中国的时候,高高在上的皇帝连人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皇帝缺少什么东西,使得他对世界一无所知?
——地图
对,而且应该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过了几千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
(学生活动)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人类对世界、对地图的漫长探索过程。(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1、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
(1)把世界想象为一个扁平的圆盘。
(2)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公元前168年,中国的帛地图
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
4、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
——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5、12世纪,西亚学者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
(学生思考)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6、15世纪,中国的郑和7次下西洋7、16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地球”。
8、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提问)到目前为止,地图有哪些种类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生答)略。
(学生活动)结合“大家谈”展开。
(穿插小故事)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5艘海船,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码头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然后沿着巴西东海岸南下,开进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天公不作美,船队在这里碰上了坏天气,被暴风雪围困整整达5个星期之久。
暴风雪过去了,太阳重新露面,船队继续前进。海峡越来越宽广,船队航行到被巴尔波称为“大南海”的大洋里。这里碧波浩淼,风平浪静,同前一阶段的航程相比,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麦哲伦给这片海洋起了个吉祥的名字 太平洋。
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这次是跟浩瀚的大洋打交道。船队在太平洋里继续航行98天还没有见到陆地。干渴、饥饿、疾病同时向航海者进攻,船上的老鼠和皮革都成了他们渴望的食品。
离开塞维利亚码头2年6个月以后,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片陆地,这就是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当地居民的一次恶战中死去了,随从他的幸存者们,驾驶着剩下的唯一的一艘船只,继续西行,循着葡萄牙人已经开辟的航路,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了西班牙。这时候,已经是他们出航的第三个年头了。他们出发时是5只船,265名水手,回来时,只剩下1条船、18名幸存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尽管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是由于利欲的驱使,进行了冒险的航行。然而,人们正是经历了这些实践,才真正认识了大地原来是圆球,天并无“涯”,海也无“角”。麦哲伦的继承者们得到了一件表彰他们的礼物地球仪。
郑和下西洋
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以上)、人数多(每次2.7~ 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复习旧课)略。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地图的发展过程和地图的种类,那么地图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授)讲到地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平面图的知识点。
(学生练习)让学生做填充图册p2的题目。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八个
一张正规的平面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比例尺、图例和指向标。当然,这也是地图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练一练)结合书后的“活动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