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写好课题申报表
如何写好课题申报表(1)
写课题申请报告不是简单的填写申报表工作,实际上是对拟申报的课题的论证过程。课题能否立项与选题的新颖性、选题的意义等因素有关,也与课题申请人对课题的论证质量有关。申报课题首先要进行课题论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课题申报表。
课题申报表课题管理部门一般会印制表格,由课题申报人填写。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研究方法和手段;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分析;研究的计划和步骤等。填写课题申请表,进行课题论证,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关于研究问题的表述
评审者对课题的兴趣首先来自题目反映的问题。因此,题目要能抓住人,吸引人,并力求全面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比如《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行动研究》,对象是备课组,内容是学习型备课组建设,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拟定题目要做到:表述简明;具体不空泛;运用明确概念,不含糊不清,自造或简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一部分要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目的是向评审者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部分有几个问题必须交代清楚:
1.有关概念的界定
尤其是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比如研究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合作能力”这个概念就需要界定。概念表述不清,会使评审者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
2.研究的现实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教育应用研究要注重从实践意义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一是让评审者了解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申报者研究的基础;二是说明研究者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发展。
这部分的内容阐述要注意:
第一,这个问题别人是否研究过,如果研究过,是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突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人研究过,那么是否有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对本课题研究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二,已有的研究存在什么主要问题和局限性。
第三,本课题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拟解决什么新问题,力求取得什么突破。要突出本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让评审者了解不是同类课题的简单重复。在最后,也可以放在开首,概括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
任何研究都会涉及研究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研究的内容;任何课题都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因素进行研究,因此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目的是使课题避免过大、过空,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确定是把大问题缩小的过程,也是把问题分解的过程。分解有一级分解、二级分解。
课题研究内容的论证应交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的解决和难点的突破往往就是这个课题的特色和创新所在。
研究内容的描述,实际上是表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并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者思路是否清晰。
四、研究的方法
写清楚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拟采用哪些方法。不仅要写出方法的名称和解释,还应写运用这些方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实验研究类课题还要写清楚研究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五、研究条件分析
目的是使课题评审者了解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是否具备研究的资格和能力。研究条件包括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以往的研究基础,经验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组织能力。
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等物质方面的保证。
六、研究报告和成果形式
这部分要交代清楚研究大致分成几个重要阶段及具体时间安排,每一个阶段具体的研究任务和预期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要写清楚研究的最终成果及形式。
第二篇:倾听课题课题研究申报表
3—6岁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丹尼斯•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活动就开始了”。创意教学认为幼儿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就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它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知识、技能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听的能力,而儿童的听觉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为儿童倾听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和说总是相互促进,相伴而存在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与他们乐听、会听有着密切的关系。听的能力是先天的,正常儿童都具备这个能力。可是,想让幼儿做到听课集中、听得明白,能对所听的内容作出迅速、正确的反映并进行创造和发挥,就必须注意后天的培养。
倾听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在《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表达与表现”部分第一条就是: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显然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就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能够积极表达自己,而且也要具备作为一个良好倾听者的素质: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了解他人的所想。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人,他们很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的话语,不能给他人情感上的依托,不能让他人感觉信任,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却无法和对方产生情感共鸣,甚至不能倾听他人的忠告和建议。可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技巧的养成是何等的重要,它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幼儿不安心听讲,经常插嘴,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发言的幼儿只占少数。场景一:小三班数活动《买水果》
归老师:(幼儿自己已选择不同的币值)小朋友手中的钱有的是4元、有的是3元。下面我们做一个买水果的游戏,想一想你要买什么水果?水果的价钱要和你手里的钱一样。幼儿手中拿着钱,只顾玩自己的钱,教师再提出游戏要求,幼儿根本没有兴趣听。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买水果缺乏目的性,教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场景二:教师对话 徐老师:今天,真是气死我了,我特地做了多媒体课件,他们看的时候倒挺认真,可是,看好以后提问题,他们又开始动起来。
孟老师:以前,班级里孩子有四十几个,讲故事可爱听了,现在的孩子就是不爱听,我也想不出办法。场景三:教研活动中
张老师:每次角色游戏的评价内容我总是精心准备,为什么班里总有象费阳、任朕这样的孩子,他们总是不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惹别人?
以上三个场景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经常会发生的情况。在查阅有关理论书籍后,我们认为造成这些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幼儿园倾听能力培养出现盲点。在课改前,幼儿园中的语言活动主要有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早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五种,每一种活动对幼儿倾听技能的培养有不同的作用。如:谈话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会安静地倾听他人的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养成主动积极、集中注意、耐心倾听的能力;有利于从倾听中分辨说话人声音的特点及声音所表现的情绪。讲述活动有利于幼儿在讲述活动中听别人的讲述,发现异同,在倾听中迅速掌握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及时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在整合课程的状态下,领域教育出现了深层次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整合课程创造了许多渗透的语言教育情景。在一主题单元架构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幼儿有很多与老师讨论、商量、评述、表达的语言交往,它为幼儿创造了积极而有效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完整和谐的发展。而在整合课程的实施中,已经出现了两种偏向,一种是套用一个“整合”的帽子将各个领域教育活动组织在一起,这是借整合之名行分科之实的课程现象;另一种是一经“整合”便将“领域”忘之脑后的问题,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整合课程不注重领域教育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忽视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又忽视了渗透的语言教育,使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出现了盲点。
2、教师缺乏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目标意识。我国现有的幼儿语言教育表明,在以往的幼儿语言教育实践中,有关倾听行为的培养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有些幼儿不善于倾听,这就影响了他们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倾听目标心中无数,造成教师没有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目标意识,在制定活动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会制定有关倾听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幼儿倾听能力培养不能落实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3、教师缺乏幼儿倾听能力指导的策略。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难以摆正自己与幼儿的关系。教师具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总以为幼儿年龄小,幼儿必须听教师的话,当幼儿倾听习惯差时教师常常责怪幼儿。殊不知一名幼儿如果觉得自己在全体中不是被欢迎或者他是感到不快乐的,他说话的意愿就会降低,对他人的表述也无兴趣听。可见,教师没有从幼儿的种种表现上分析原因,缺乏倾听能力培养的指导策略。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更不要说是最优发展了。这不仅影响了活动的质量,更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品格的形成,影响了幼儿以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
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全面而严峻的挑战,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社会共识。而语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又何谈发展?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并不是强迫幼儿听,而是通过创设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师生互动、提高教师语言素质等方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最终提高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鲍厄(1977年)提出,婴儿的耳较小。由于耳的大小不同以及婴儿耳内基膜纤维较短的缘故,使婴儿接受振动频率的范围大,因此成人听不到的某些尖细的声音或高音哨声,婴儿都能听到。而听觉能力在成人开始逐渐降低,20岁以后,每增加10年,听觉能力都有所下降。到老年期,在高频率部分的听力基本尚失。这说明儿童听觉较城人敏锐,所以从婴儿期就可以训练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度,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我园在2005年进行了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教师们改变了以往采取批评或强制幼儿倾听的方法,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指导策略,提高了教师与幼儿互动倾听的能力,使幼儿的倾听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实践研究中的经验在我园得到推广也因此在教师群体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大家都认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倾听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终身受益,应该从小抓起。但是幼儿园小班、中班教师们对如何培养幼儿倾听能力还存在诸多困惑。
为此本课题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立足于幼儿本体“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注重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得培养3—6岁幼儿的倾听能力,探索出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途径、方法,策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提出3-6岁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策略,做好各年龄段的倾听能力衔接工作,提高教师、家长与幼儿互动倾听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相关概念的诠释
1、何谓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的构成是:专注的倾听习惯;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
2、学前儿童语言终期目标倾听部分:认知目标——懂得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要注意倾听。情感、态度目标——喜欢听,并积极有礼貌地听别人对自己说话。能力与技能目标——能集中注意力、有礼貌、安静地倾听;能听懂普通话,能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能理解并执行别人的指令。
3、幼儿倾听技能:(1)有意识倾听,能够集中注意地倾听;(2)辨析性倾听,能够粪便听到的不同内容;(3)理解性倾听,能够掌握听到的主要内容,能够连接上下文的意思,在不同年龄,其具体目标要求是有一定差异的:(1)有意识倾听(小班),(2)辨析性倾听(中班)(3)理解性倾听(大班)相关子课题 1、3-6岁幼儿倾听能力现状的调查
2、教师行为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影响
3、家庭教育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影响
4、小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中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6、幼儿倾听能力培养双向衔接的研究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鉴于本研究实践性强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幼儿倾听能力培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而且促进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调查法:通过调查使教师了解幼儿倾听现状,以便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3、个案研究法。在科学教育中,要求教师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科学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二)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北石路幼儿园大班幼儿60名、中班幼儿120名、小班幼儿60名。
(三)研究时间:2007、6——2009、6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6——2007、8)
提出问题,罗列现象,查找相关的理论依据,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9——2009、2)
1、制作并发放家长、教师调查问卷表。
2、进行各项前测、后测工作,进行统计分析。
3、根据各阶段培养目标,拟定并实施活动方案。
4、观察幼儿行为表现,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施以对策,分析案例、提升经验。
5、观察记录教师行为表现,分析并归纳教育方法和策略。
6、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2——2009、6)
1、调整、完善教育的方式、方法
2、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3、把研究成果形成论文、教育方案、教育活动集、案例集。
五、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1、建立课题组,加强领导。园长和副园长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多次主持区级课题,能负责师资培训及研究的决策、实施和调控工作。职称:幼儿园高级教师。
2、课题组负责人有十七年的教育经验,在语言教学上有特色,有多次开展科研的经验。开展的“儿童早期愉快数教育研究”获2004年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现已完成2005区级课题《大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3、成立专家顾问组。聘请有关专家,开展课题研究的咨询,进行教育理论的辅导,帮助进行阶段与终端的评价,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等。
4、物质保证。进一步改善现代化办学条件,为科学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保证;每年安排专款,作为研究经费,保证研究正常进行。
5、建立激励机制。在本研究中,开展园级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奖励先进,促进研究氛围的形成。
第三篇:小课题研究申报表
小课题研究申报表
小课题名称:利用大自然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任教学科
美术 电子邮箱 Ffj119@126.com 主持人姓名 范方吉 研究时间 2014年 9 月至
2015年 1月(不超过一年)问题描述(即描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与此相关的教情和学情。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同时,在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言简意赅。)
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努力营造“开放互动、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探索色彩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以达到提升自我教学经验,推升科研能力,推动课改深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问题界定(对问题涉及的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名称的表述要简练、准确,要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要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色彩:是一门庞大的科学体系,也是一个感官的物质世界,绿色的草原,蓝色的天空,黄色的油菜花等。色彩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后的结果,在黑暗的条件下,人眼是看不到不发光的物体的。
感受:是指要求学生接触大自然的色彩后而所感触或领悟的思想感情。
实践: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力,在实践中探索色彩,在实践中感受色彩,在实践中大胆创新色彩。
研究:是指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利用大自然的色彩,进行手工制作,以色彩为主线,开发课程资源。以新的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导,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美化生活,用各种大自然色彩原材料进行创作。
美术课程:中学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问题解决的设想(包括解决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②研究方法:诸如案例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列举出来,而且进行简单的说明。
②实施步骤:即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③时间安排:即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④研究措施:即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立足课堂教学,以“三制”、“三课”为基础,结合学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分五个步骤。
1、选题(2014年9月)
美术就象生活中的阳光和水一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色彩更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色彩,新教材把手绘线条和色彩搭配作为造型的基础。为此,结合“三制”、“三课”以及开放课教学,把立足点放在对色彩教学的研究与思考上,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中找原因——美术学科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否解决这些疑问,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美术色彩感受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
2、学习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围绕色彩感受能力展开学习,拓宽思路,深化对课题的认识,确定问题研究的理念。
3、小课题设计阶段(2014年10月)
如何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
重点研究:①色彩感受课教学的问题设计。
②色彩课教学的亲历和反思。
③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④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⑤探究过程的实效性、目的性、新颖性。
4、小课题实验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行动研究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于自身发展,立足于质量提升。对自己确立的小课题进行设想和设计,寻求、证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积累成果资料。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阶段的总结,注意反映教学的真实问题,注重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注重解决教学问题,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
5、反思结题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经验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小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在课堂教学工作及教研活动中深入研究并不断积累过程燃料。主要包括学习研究笔记、课堂教学实录、学生活动实录、阶段总结、反思等。
2、依据教研活动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积极参加学校及县级校本小课题研究成果评展活动。
问题解决的成效分析(使用证据(质性的、量化的)分析成效。)
1、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思考和勇于创造的能力;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以致用,使学生从小养成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利用大自然的色彩,美化生活环境。
3、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将得到提升。各教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学习心得体会,并用理论指导我们课题研究,少走弯路。通过理论学习,使我们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观念会有比较大的提升。同时及时把研究成果进行文字化进行推广,好的经验做法通过专题讲座进行推广,辐射到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将得到转变。参加课题的研究过程,教师自觉转变了教学方式,自觉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使课堂教学由灌输书本知识转变为综合学习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期成果(教学反思、精品课例、教育案例或研究小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1、教学论文反思: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写一至两篇教学论文或反思。
2、教师课堂实录:对课题研究专题课例进行录像,并组织大家进行分析点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实现初中美术课教学资源扩充,其中以大自然为主的教学资源被引入课堂。
4、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将效果显著的活动设计、实况评析、活动反思、个案记录、学生作品及评价整理成册。
6、课题结题报告:针对两个月的课题开展取得的各项成效进行总结分析。
援助要求(要求学校或上级教科研部门为研究提供的一些相关支持,进而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1、希望学校建立教师科研激励机制,能对参与课题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中去。
2、希望学校多举办本校艺术作品的展览会,激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术作品的大胆创新,提升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并能对评选出的学生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提供场所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
第四篇:课题申报表填写说明
课题申报表填写说明
封页
1、课题类别:按数据表里的分类填写,即应用对策研究、常规课题、后期资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长三角课题、重大舆情调研、涉台研究。
2、学科分类(指南条目号):按照课题指南申报的填写指南条目号;基础研究自主申报的填写学科分类(按申报书数据表中的学科分类填写),基础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有课题指南,只需填指南条目号。
3、成果形式:在“专著、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选择。
填写成果形式要特别注意申报要求中各类课题的成果形式(具体要求详见文件),此外还要注意课题结题时对成果形式的要求:成果形式为论文的,要求公开发表,并注明是省哲社课题成果,否则不予结题。成果形式为著作的,要求公开出版,并在扉页或其他显眼处注明是省哲社课题成果,否则不予结题。因为著作出版有一个周期的问题,所以允许课题负责人拿完成的书稿加上出版社正式的出版合同申请结题,对这种情况,可以视为课题完成,但不发结题证书,也不拨付后续经费。著作正式出版后再办理正式的结题手续。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的,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之一,否则不予结题:(1)有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2)相关实际工作部门使用采纳。(3)送交相关部门领导批阅。以上三种都需要盖相关部门的印章。博士生课题如果在计划完成时间内,成果已出版发行,可以拿出版物来结题;如果没有出版,可以拿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前专家的评审意见来结题(以博士生毕业论文申报课题的)。申报时最终成果形式选择为多项的,需同时达到相应成果形式的结题要求,否则不予结题。如成果形式为研究报告和论文的,论文要发表,并且研究报告要满足结题要求。
4、联系电话填写能直接与申报者本人联系的电话,不要填写学院办公室电话。
5、申报青年课题者,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年龄均不得超过39周岁(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
第2页
申请者(签章):申报者本人亲笔签名。
数据表
1、“课题类别、青年课题、博士生课题、学科分类、预期成果、成果去向”等栏目直接在相应序号前打上“√”,选择相应选项后不用删除掉其他选项。
2、“是否同意转为学科共建课题”、“是否同意转为自筹经费课题”栏目不用填写
3、最后学历为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以下;最后学位为博士、硕士、学士。
4、担任导师:填写硕士生导师或者博士生导师。
5、工作单位格式为“浙江师范大学XXXX学院或XXX研究所、中心”即可。
6、字数(篇数):成果形式为专著、译著、研究报告、工具书的填写字数,成果形式为论文的填写篇数。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由学校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活页
1、“预期成果、成果去向”栏目直接在相应序号前打上“√”,选择相应选项后不用删除掉其他选项。
2、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中,不能出现申报者的姓名和所在单位信息,可以填写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出版社以及成果发表时间(涉及到学报的统一写“××大学学报”).2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课题自选.内容要点 1.课题的理论依据(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参考文献).2.研究方案(包括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步骤及可行性分析).3.课题的预期研究进展和结果.附:潘旭红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1)课题名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导师:潘旭红
课题组成员:高二(6)班全体学生 组长:沈洋 班级:高二(6)班 主导课程:英语,语文 相关课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独立钻研,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知识目标:掌握有关饮食方面的词汇和句型。
能力目标:扩展学生的词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异同,培养学生文化包容意识。
2、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西方饮食文化
3、研究的步骤:
(1)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独自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准备用英语表达。
(2)在课堂上分男女两大组或者全班分左右两大组,分别代表中、西两方,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3)全班汇总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并编写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一览表。
研究方式
上网或到阅览室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小组合作与独立钻研相结合)所需条件
开放微机室、阅览室 导师意见
审批意见
附:相关资料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分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炖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协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潘旭红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2)课题名称:家乡的污染 导师:潘旭红
课题组成员:高二(6)班全体学生 组长:沈洋 班级:高二(6)班 主导课程:英语, 语文 相关课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拍摄和收集大量关于家乡被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家乡环境的关注,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寻找解决家乡污染问题的办法,为改善家乡环境尽一份努力。
2、研究的主要内容: 家乡的污染
3、研究的步骤:
1.提出课题: 先让学生了解世界某些地区的污染情况,然后由教师提出主课题“家乡的污染”。
2.选择子课题: 学生可选其中的任一子课题(1)家乡的河流污染(2)家乡的大气污染(3)家乡的噪音污染(4)家乡的土地资源破坏。
3.调查研究: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从污染状况、污染原因等方面去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摄影、摄像、检测、采访、网上查阅等手段,采集家乡环境污染问题的资料,并就解决方法提出设想,用英语把它们写成书面形式。
4.表达和交流: 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也可通过多媒体把制作的Powerpoint向同学们作展示。
5.总结: 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研究方式
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所需条件
开放微机室、阅览室 导师意见
审批意见
潘旭红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3)课题名称: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 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组长:钱洋 成员:高二(6)班全体学生 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周)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第1周 选题准备 确定课题
二 第2-3周 资料收集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三 第4-5周 课题论证 筛选、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形成初步成果 四 第6周 研究评价 开展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 五 第7-8周 结题展示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活动形式 问卷调查、开题报告、查阅资料、专家访谈、结题报告撰写、网页整理和制作、成果展示板报制作。
访问的单位或对象 英语教学专家、英语教师、高二同学。
活动所需条件 网络与电脑、自行车、公共汽车、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
预期成果 图片、读书笔记、文献摘要、开题报告、结题论文、课题网页 小组成员分工(1)制定工作计划并安排、督促计划的落实,记录文字资料(组长)(2)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全组成员)(3)共同进行网页制作;(全组成员)(4)多媒体制作;(沈洋)
(5)心得体会和总结材料的撰写。(全组成员)
英语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表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被访人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址
电话
访谈要点
访谈体会
专家签字
调查者(签名):
被调查者(签名):
研究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课题:如何提高英语词汇记忆效益评价时间: 年 月 日
项 目 自我评价描述 ①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
②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③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⑤与其他同学协作情况
⑥学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