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题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结 题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0月,根据瑶海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助信息化手段营造教与学的优化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常态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科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出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并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办公等工作的信息化,逐步实现与实验区、校之间的资源及智慧共享;力求通过研究,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全新课堂带给学生,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让课堂焕发出全新的色彩。追求让我们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应用,涉及到人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事物。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同文本、图形、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格式的变换相关联。
教学方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互动方法。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教与学互动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辩证统一。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基于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全面的评价,但主要是对作为课程产品之一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授质量的评价。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思路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形成有一定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推动我校信息化程度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让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2、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创造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实现本项研究的目标,依据瑶海区教育局文件和东北师范大学与瑶海区教育局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方案,蚌四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部分研究内容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模式与方法,资源及软件的建设模式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备课、讲课、组织学生学习的模式及方法等方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采取专题报告、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实践应用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促进传统课堂模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1、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摸索出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教师不断进修,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
2、建构和完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寻找恰当的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总结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上,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以促进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4、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我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并参照其他发达地区相似课题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严格遵循教科研的科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寻找能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切入点,然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整合到全部小学学科。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掌握实验研究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时间划分: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
在学校的二十个普通班及两个特教班具体实施课题研究,课题组围绕各学科教学进行研究,尝试寻找信息技术在常态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模式,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教学汇报撰写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学生参加各级信息技术竞赛。
3、中期论证:
时间划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
课题组继续课题实践,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师获奖证书、学生竞赛获奖证书。
4、结题鉴定:
时间划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
课题组继续课题实践,同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成果鉴定书。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获奖证
七、研究探索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力争取得研究实效,自从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整合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不可缺少。近年来,蚌四小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筹资金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兴建电子备课室,专人负责和维护;学校开通了东北师大网络平台,购买了软件资料,让老师直接享受东北师大的优质资源;学校依靠教育局网站资源的同时,还开通了校园网站,并设有课题研究专栏。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必须依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较高,大部分已经过了“因特尔未来教育”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全国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课题立项以来,更是把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列为重点工作。为此,☆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2007年10月,邀请东北师大刘茂森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11月邀请东北师范大学老师在五楼微机房给全体教师进行“东师大信息化理想平台”使用培训,并要求每位老师登录、注册;12月进行“如何制作幻灯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培训与考核,采用听课与上机交叉等方式,教师全员通过。2008年7月,组织暑期为期一周的短训班,听取区信息中心左广的《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讲座;8月,集中教师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参培的教师达到35名,培训效果十分突出。我校先后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对青年教师进行了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的培训。经过两年的培训和教学实践,90%以上的教师均能使用电脑或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熟练自信地面对电脑和网络操作,造就了一支观念新、素质好、能力强的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教师队伍。
2.加强研讨交流,促进整合成效。
课题研究重在研讨,贵在实践,方能出成效。因此平时日常教学时,要求课题组成员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上好每一堂课。教师要时常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机会,形成获取信息的强烈欲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等。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每学期都安排了以课题研究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帮助教师边学习边提高。学校的研讨和实践活动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先后组织了“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观摩课”、“青年教师教研月” “骨干教师示范课”、“中青年教师跟踪课”教学活动…每一次观摩活动都认真组织:执教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课题组有关成员参与讨论定教案,上课观摩,说课或讨论评议;整理修改形成案例挂网共享。为了更好地体现课题研究理念,强调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设计和使用。课后当场对学生进行效果测试,及时评课,要求执教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及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技能的整合,从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研究,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07年10月仇宝树,刁丽萍在全区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摩课,08年四月任卫华在全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区展示《轴对称图形》一课;陆晓波主任,程蓓蓓,刘俊,谢小妹,朱庆庆老师代表我校各学科参加全国,市区级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崭露头角。
学校还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特色教研活动,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每次教研活动的研讨重要议题之一。学校通过每周的分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研讨交流中成长。我校教研活动紧扣学校的工作要点,归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题,分阶段研讨交流思想;我们尝试以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群体为单位,组织活动,进行交流。我们已开展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巧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等研讨活动。让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发展。我校不但注重校内教师的研讨交流活动,还经常请名师进校园参加学科教研活动。07年和08年,请来区数学中心备课组成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08年4月,与蚌二小,蚌五小共同开展数学研讨;09年10月区小语备课组来校对《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进行研讨,一次次交流互动,使教师真正在研讨交流中尽快成长。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际研讨交流活动。08,09两年,学校组织一部分骨干教师去合肥市三十埠小学,方桥中心小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法开展帮扶支教活动。既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在学科整合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3.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整合能力。
为了增强全体教师能力素养,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观摩课、研讨会,及时了解新信息,学习新观念,增长见识,并形成规定:参加会议或听课的教师回来后,要交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与课题组成员共享资源。2008年陈校长,陆晓波主任参加了东北师大理想信息学院的举办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瑶海区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班。2008年4月,学校先后选派语文,数学,英语5名教师前往淮北参加全国教学研讨观摩课;仇宝树老师代表合肥市数学教师参加在重庆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全国数学研讨活动;2008年4月2008年10月近10名教师参加安徽省☆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师参加在淮北举行的全国观摩课活动;2010年上学期本学期安排16名数学教师参加华东六省一市观摩课;周智老师前往南京参加全国英语课观摩;汪燕枝、许昌琼、唐素梅、任卫华、孙雪芬等七位语数外教学骨干参加全省新课程报告会。陆念钊主任参加全市骨干教师人员培训,并到上海受训一星期…学习的教师在回来后将所获与同科教师交流,写成博文发于网上,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提高。现在,蚌四小“教师科研讲坛”十分活跃,教师不仅将在外学习的收获传达,而且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畅谈,讲的精彩,讲的实在。
同时学校不忘教师培训工作,注重培训质量,确保东北师大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每年充分利用暑假,开展教师培训: 2007年,邀请瑶海区教育局王兴桥局长做了题为《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讲座;2008年暑假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大练兵活动”,邀请左广教研员做了题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媒体技术》的讲座,2009年邀请刘茂森教授做了《课程整合中的“3”》专题讲座,2011年邀请区信息中心凌英渡主任做《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的思考》,左广教研员《网络与博客教研》,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巧妙结合案例,深刻到位地讲解了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每次讲座结束后,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写一篇心得体会在教研组内交流,接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学校大会交流、讨论。从形式到内容上,真正起到了通过研修提升整合实效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能迅速提升驾驭课堂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学校在08年开展了首届“信息技术之青蓝行动”,由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自愿接成师徒,校课题组领导都直接参与,引导和督促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并且要使用的“精,勤,全”,从授课环节起----电子备课,搜集信息,处理信息…逐步形成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得到提升,还间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打造信息化校园奠定扎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学校开展“跨校青蓝活动”,让教师与名师手牵手:区教研室邬丽荪,钱敏主任,语文教研员夏春梅,数学教研员伍万东,经常受邀来校指导,英语组的3位青年教师拜傅京主任为师…多次的学习经历,让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中心力量。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4.发挥区网络、学校网站资源优势。
学校网站开辟“课题专栏”,包含课题动态,课程资源,课题学习,课题成果四个版块,每个版块设臵不同的栏目,有教学设计,活动信息,理论学习等。课题组成员在每次活动后及时上传资料,方便教师群体上网查阅。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调动教师的兴趣,在每个版块中,创新设臵“评论框”,即在浏览内容之后可以发表评论,对内容进行评价,即使不能面对面交流也能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开展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使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使信息技术真正的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而开展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研究,我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入手:
(1)、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研究重点:
①找准整合点,研究课件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间。何时何地使用最恰当,实践证明,这是一门学问。不能将课件当作摆设,而是要将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设计使用,使课件深入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并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力图能够寻找出其中的规律,探索出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校级教学公开课和竞赛课、学校对外的各种汇报活动为依托,组织上课教师和本教研组人员集体讨论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探究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课的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重点:
①利用多媒体技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识字和健康生活,识字和陶冶品德,识字和培养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研究方法:
我们摸索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识字教学模式。(3)、信息技术与英语合作教学整合的研究。研究重点:
探索创设情境下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
英语学科抓住课前的英文歌曲热身-----课初5分钟的学生展示----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对话三大创设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问题情境。如;英语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课文教学和对话练习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展示大量生动有趣的事物、情景、形象等,作为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素材,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通过学生的自由组合和讨论,激发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学习模式在学习之初是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学习深入过程中是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升华所学的知识和本身的思想境界。
(4)信息技术与特教教学的整合研究。研究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声频、视频对学生的学习是直观而有效的,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侧重体育课程的开发,把肢体运动、平衡、活动能力作为重点,形成我校特色的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教学。
研究方法:
成立团队,专题研究,探索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校本课程。
八、研究的成效和成果(一)、研究成效
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经过五年的课题实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成长 ①、教师认识上的转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老师们的认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的优势。尤其是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能够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设计、制作或选择适合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课件,并将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机的贯穿于其中;二是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教师态度上的转变
我们惊喜地发现,参加课题研究以后,课题实验教师乐于实践、勤于反思;乐于合作,交流互助;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渗透于课堂的每一环节,☆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整个课题组洋溢着热情,凝聚着人心,释放出巨大的潜能。目前,我校 45岁以下的教师能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自制课件、下载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等。广大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广阔的信息天地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融入教育教学和工作学习之中。现在,凡是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及说课等教师都能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支信息技术能力和意识强的教师群体。
③、教师行为上的变化
教师自发成立了课件兴趣小组。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邀请专家指导,逐步掌握课件制作技术,制作出了多个校本课件,并进行资源共享。小组成员们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找到自己所需的课件资源,给教师们教学提供了方便。青年教师成立博客小组。学校的青年教师是比较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活跃在课题研究的每个过程之中,当他们发现网络资源的优点时,充分利用教研博客平台,与同行教师交流取经,与专家互动,并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结合自身的水平发表博文,真正实现网络学习与交流。现在我校35周岁以下教师均申请注册了博客。
(2)、学生乐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操作外,还能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辅助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培育,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社会肯定
我校课题研究开展的富有特色和实效,提升教学效果,受到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好评。《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安徽市场报》先后发表课题研件及文章几十篇,准确真实的报道给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课题组的带领下,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1)、形成本校课题研究模式。
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与语文、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本
☆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课题组成员经过辛勤的劳动,对整合教学研究工作的作出的一点贡献,仅供参考。
(2)、形成一支信息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成员勇于实践,行动出成效。2007年在瑶海区教学能手评比中,王宏、刘玥共六位老师获“区教学能手”光荣称号;2008年陆晓波主任的«美丽的南沙群岛»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大赛二等奖;2009年程蓓蓓老师的在南京的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刘俊老师获得全国二等奖。2009年瑶海区☆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并获得瑶海区“教育教学进步奖”,09年度毕业班在瑶海区调研测试中语数学科分别获得“优秀奖”和“进步奖”,学校荣获2010年“瑶海教研博客优秀组织奖”,“瑶海区优秀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而这一切的取得应归功于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由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九、课题研究的经验
课题研究获得成果的同时也让我们参与研究者得到了许多启示:(一)、领导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专家理论指导是课题深入研究的关键;(三)、学校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经费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保证;(四)、校际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同伴互帮互学是课题研究的催化剂;(五)、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是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突破口;
十、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由于学校教研气氛和教科研水平都相对薄弱,因而研究工作起点低;
(二)课题组成员中,大多数是年轻教师,虽然有较强的积极性,但缺乏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及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致使在研究过程中层次不一,发展不够均衡;
(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了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个案研究有待加强;
十一、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
(一)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模式;
(二)以此次课题研究作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起点,对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做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
(三)创建高质量的、丰富的“信息教学资源库”,从而满足教学及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
十二、研究后的思考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进程,我们认为课题研究过程是正常的、☆合肥市蚌埠路☆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应用方法的研究》子课题——
效果也是明显的。新课程的实施,使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课题组发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导致了课题研究过程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机房上实践“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时,有的学生会脱离教学内容,去浏览不相关的网页或者玩游戏,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如何引导学生的对信息技术兴趣转化为其内在的素质,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做好了这一步,就可以开发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学生的潜能,这些学生可以去参加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甚至奥林匹克竞赛。
由于申报课题时,课题内容范围较大,同时课题组受到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课题研究还不够非常的深入与彻底,课题组还需要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方向上继续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课题组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小组协作学习方法”、“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方法”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是我们课题组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讨论比较多的,也是我们课题组以后需要继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教育科研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给学校走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保证。我们将抓住新的机遇,用我们的语言叙述我们的实践,以我们的实践提炼我们的经验,让我们的经验体现我们的特点,走出一条宽阔的学校发展之路。
☆合肥市蚌埠路☆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结题报告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 负责人:荣志军 邮编:835200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
二、课题简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品质日益提高,电脑已经成为一件日用商品逐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的服务。但任何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它必须与其它课程有效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发展。单一的信息技术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教学的现状已越来越呈现出种种不足。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绘制电脑图画,制作FLASH动画、网页,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诸如复制粘贴、各种工具的应用等电脑技术外,其中的许多环节如色彩(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色相环知识)、构图、素材的绘制,透视关系等都与美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脑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所掌握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更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提出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工具,要把信息化做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二是要把信息技术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的。
而在以上大的教学改革背景下,针对我校美术欣赏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以“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课题的教学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整合,不仅是美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对知识拓展和深化的需要。
首先,影视广告针对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代表性,因为影视广告本身就是媒体艺术,是各种信息流的综合与协调,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他的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影视广告的欣赏。
其次,影视广告欣赏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在以往一只粉笔一张挂图式的传统美术课中,影视广告不可能深入开展的,只能一代而过,学生也只能是“望梅止渴”。只有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堂才能使其变成为可能。
再次,影视广告欣赏具有时代性,符合时代的发展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影视广告欣赏符合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影视广告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其审美、社会责任、创新、感受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成为可能。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酝酿期:在2003年正式启动课题前,就利用多媒体教室辅助影视广告教学,已尝试到利用电脑教学在美术课中所呈现的多样式及多容量的优势并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二)发展期:2003年7月以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分类》入手在高一三班开展试验,初步构建基于单机的“情景-探究”在多媒体课堂中的实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深入研究期:2003年11月通过初期的探索,总结经验和不足,摆正课件、教学、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典型课例《影视广告的创意》中大胆实践课堂模式的改革,引用竞争机制激励学生思考,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
(四)完善期:2004年起着手于影视广告赏析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深入进程,通过《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典型课例,针对探究式学习展开研究,总结和开创出探索 发现 学习巩固 验证,这一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五.形成课题研究的结果
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各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比较法、问卷调查法。
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说结构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可行的,在探寻其规律中我们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影视广告赏析在课堂实践中实践的问题及整合的可行性。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有指导、可实践、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课堂实践,将设想付诸实现,并从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我校影视广告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结果主要是:
(一)完善学习过程,实现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在实现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通过改革课堂结构与模式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和表现力,主动的建构知识,并促进学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合学习和竞赛式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鉴别力。只有老师通过对信息不断处理、组织、引导让学生自我感知、体验发现,与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比,才能使学生不断丰富表现经验及情感的积蓄,最后实现应用做一个有审美鉴别力的人。
(三)改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以适合教学改革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判断和感悟及创新的能力,相互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能以一定的信息表现形式,有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三节典型课例在多媒体课堂的实践,得出以下结果:
(一)教师、学生、课件三者的相应角色 1 教师美术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在新形势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他要给学生在课堂中探寻中提供有力的帮助和适当的引导,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外,更是一个顾问和意见交换者。
2学生 体验者与参与者
作为美术学科,他是一个强调感性与体验的学科。特别关注学生的情趣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可通过实际体验来锤炼悟性和感受力。在影视广告的制作这一课中,我们模拟拍摄了几个校园公益广告。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3 课件 教学的辅助手段
通过实践我们已经走出了“为课件而课件”的误区,真正的理解到课件在整体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如:在学生讨论影视广告的制作的基本方法后随机播放了教学光碟,没有太多的注解,本着拿来注意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思考。随着对课题的深入展开,更加感受到课件越朴素越好,越直接越好,让其成为教学的得力助手。
(二)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1 创设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改革模式,使学生能探究
关于探究式教学,我们应走出误区,不应“神话”。什么都不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猜,这是不科学的。探究也是有尺度的,比如本课中,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是很专业的,对同学们来说是陌生的。如:在播放教学片时,除将影视广告的制作过程完整流程图删除外,部分流程图的片段还是适当保留的,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加深了理解。
(三)附:运用调查问卷得出如下数据
(1)在没有多媒体教室前98%的学生是在家中欣赏影视广告;(2)91%的同学对自己平时电视上接触到的影视广告不满意;(3)100%的同学认为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比家中效果好,普遍认为:可以看到世界上更优秀的广告影视作品;加深了对影视广告专业性的了解;为以后欣赏影视广告指明了方向,提高了鉴赏力; 4、100%的同学认为通过在多媒体教室欣赏影视广告的学习,对自己的各方面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1)创造力(2)想象力(3)观察力(4)感受力(5)反向思维能力(6)审美力(7)逻辑思维能力(8)表现力。
由此得出结论,影视广告赏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必然的结果,课堂实践是成功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学生的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可行的。
七、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无论是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件辅助还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更新,都是在多媒体这个教学平台上展开的。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得影视广告欣赏课的开展成为可能,拓展了美术欣赏课的外延。多媒体教学相对传统课堂教育所呈现的优点更为突出,好马还需配好鞍,只要好的理念没有好的平台,一切都是空谈。而探究式学习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必然将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促进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美术自身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
在进一步研究中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搞花架子,在技术上求新而淡化了教学思想内涵,本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而去走弯路。更应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手段来创设情景,让学生更主动、更有效的学习。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
课题承担单位:课 题 名 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课题开始时间:课题结题时间:课题组负责人:联系电话:
E-mail地址:
结题报告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C.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C1.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02年9月
2005年10月
姜意安 程树民 0713-7013721(办)
yuzhiwp@163.com 2005 年 9 月
一、课题研究报告
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英山县温泉镇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所谓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教师学生革命性地以一种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工具、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这种区别持续了多年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有还有很多的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组织、评价等各个环节如何实施、如何操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这项课题正是基于此而开展。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快速的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大胆的尝试,也总结出“抛锚法”、“搭脚手架法”等教学方法。我国的一批学者亦不甘落后,大力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期利用计算机科学这一现代化利器给我们传统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极大提高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变为现在注重对学生主动学的启发,更多的用启发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循循善诱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再不是过去传统模式的单调复合,而是模式多样、教学灵活、充满灵感的活动。
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模式的探讨丰富多样。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教育学习环境,不仅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3、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 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认知体系;
4、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5、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混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一)“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数字化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启示。
(二)专家咨询法: 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与全程指导。
(三)案例研究法:在试点研究中,不断积累教学案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㈠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进行课题申请,开题论证,申报立项。
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来校指导。
㈢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㈠总结第一阶段的经验,扩大实验对象和研究范围,以实验班为载体,根据各学科特点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网络知识,学习网络教学理论。
㈢带领骨干教师走出去到他校学习,请专家来校指导,积极探索 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㈣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评比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㈡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请专家进行鉴定。
㈢召开课题研究总结表彰大会,对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对好的经验、对实验成果进行推广,最终达到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有多篇获奖。
5、“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始终位于同类学校的前茅。
6、在提高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渐渐成为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的有力支撑。
7、所在实验教师能都能很好的利用主客模式的局网备课工具,我们学校为配合课题的开展,在已有校园网络基础上,购置了一套鹏博士多媒体备课系统,教师们教学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实现无纸化备课。
8、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地有很大影响,学校以此为主题,成功主办了全校教师大比武活动,吸引全县不少兄弟学校教师前来观摩学习,对全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面开展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9、自开展课题实验来,有多人次论文、课例、录像课在各级评选中获奖。
六、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但是这种变革决不可能发生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许多中间过程和状态。确定各个中间过程的形态和特点,必然能为整个教育改革和广大教师带来巨大的参考价值。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整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基于此,我们目前探讨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只能是第二阶段,只是整合探索阶段,经过近三年的实验,课题成员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摸索出符合各学样实际的一套方法或模式,如语文教师金凤英老师,总结出“互动学习法”,她利用我校局网资源建立一个专用个人网站,所讲授内容尽量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网页中包括相关课程的一些声音、图像、影像、文本等资料,在课堂中一目了然,学生互相当小老师,自主的进行互动学习,同时相互传递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数学吴红老师“感性认知法”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低年级孩子小,对事物认识大多停留在实物的基础上,理性认识能力差,吴红老师针对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通过实物展台、现场录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从实物的感性认识中掌握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师陈莲英老师是英山音乐学科领头人,县教研室兼职音乐教研员,她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环境,建立音乐素材库的形式,使音乐欣赏课及示范教学让学生能得到真实的感官上的刺激,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中,网络更是一个得力的帮手,2002年,学校建立了一个网站,开通了留言簿,学校的一些重大的活动都在这个网站上发布了,家长可以在这上面与老师互动交流,特别是我们学校五一班,建立了班级主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到很大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感觉是这个班级家庭中的一员,在班级中每点成长有记录,家长在家中只要打开互联网就可以看到。正是我们课题的开展,让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的途径更畅通。其它实验学科都能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对教学的帮助,总结出各自的一些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还有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有关的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信息技术是不是辅助课程教学的演示工具?
回答是肯定的,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然而,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化,认为它仅仅是把计算机作为知识的演示工具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来演示一些文稿和动画;还有一些教师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大饱了眼福,其他却无多收获。这两种极端,都只重视了整合的形式,而忽视了整合的效果,曲解了整合的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变效应,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那么,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促进教学吗?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最快地传播教育的新理念,交流教育改革的经验、成果。但是,我们要科学辩证地估计和评价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需要更多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思考。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人机、师生、生生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要将信息技术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该项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刺激,而是组织内容充实的教学活动,呈现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用教育的信息化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有人却夸大其作用,以为运用了信息技术,就能够促进教学,甚至对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师的作用一概否定,一味地为体现现代化而运用信息技术。小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学生“玩得离谱”而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然要求教师课前作更多的准备,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师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信息技术样样精通、教学软件件件自制,否则,会或多或少影响到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样,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
教师需不需要参与教育软件的制作?
我们的观点是:可以,但不可作为强制性目标,必须量力而行。“软件匮乏”是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推进的瓶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不熟悉课程、缺少教学实践,而教师一般又缺乏开发、研制教学软件的技术和条件,因而哪一方面都很难独立开发出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和体现学科教学思想的教育软件。目前市场上不少教育软件的教学实用性差,使“课程整合”的实施难以系统化而显得零敲碎打。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只得自己开发软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教师甚至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本身的教学任务。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的表现。我们认为,不应该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教育软件。
当然,教师必须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多种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整合中,计算机不仅是教学工具,也是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这就涉及到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适应信息化的学习能力的高低等。那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既要立足于学习者原有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准,也应该关注其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所以我们又得去思考下面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技术和信息谁更重要?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教学活动而不是技术尝试。在教学中,不管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技术的作用都在于“如虎添翼”。那么信息与技术两者谁更重要呢?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董事长迈克尔•戴尔说:“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海洋里,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地搜寻和鉴别、创造性地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所有成员应具备的一种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些软件的熟练操作工,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这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尤为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会上网了,却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最多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较少对学生进行获取、鉴别、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其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筑的学习环境本身就有助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有个别整合的案例,可能并没有多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提高了教学效率或学习效率,这也应该说是达到了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的培养更多的应该在技术专业课上落实。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我们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注重整合的服务性,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应用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应用,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取得明显成效。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学科,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我们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如下社会任何时候值: 1 .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能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要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从内容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中最基础的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可能涉及。例如,前面讲到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检测系统、数据的回归处理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是不可能涉及的。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学生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地充实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习。.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用于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学科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可帮助学生实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促进学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小组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教师的作用:知识的传授、对学习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支援、帮助。
(2)学生的学习:被动地接受式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3)知识的学习: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体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基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是当前综合学习的主要形式。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计算机要有机的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人讲,教师培训问题已成了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瓶颈,这是不无道理的。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重视课堂环境的创设。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一种新的教学环境,学生从原来的教室中流动到这个新的课堂环境中,部分学生感受不到在平时教室中应有的课堂气氛,学习用具很少,学习氛围不很理想。因此,需要我们精心去设计每一堂课,从心理准备、从器物准备等方面帮助学生。演示型教学不是单纯的课件演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媒体。
多媒体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超媒体文本对媒体的调用很方面,但太多的媒体使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学内容的多少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关系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创设一个多媒体教学环境并不是说全部都只用电脑。其他包括一些电教设备(如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也应该合理的运用。比如说现在语文科中有部分章节是课本剧,这些课本剧一般都配有录音磁带,那么在课堂中就可以结合录音机来进行教学;还有在地理科中用实物设影仪展示地理仪等。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都是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后续工作计划
记得在国内网店纷纷搞电子商务时,有很多人出来反对这一新生事物,认为中国信用环境不好,认为操作起来很困难等等。这时,记得当时任阿里巴巴网站的CEO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的生活不坐车,骑马从北京到上海行不行,肯定行。我们晚上不用电,点蜡烛行不行,也行啊。但是,人类总是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那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现在文明吗?过去的千里眼、顺风耳才都成为现实。这正是先进科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很多学校,特别的硬件条件达不到的学校认为这种可为可不为,我一张嘴一支粉笔不也教了一辈子书吗?这样认识肯定不行,我们研究工作不能因为结题而结束,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还是一个刚刚开始,现在有这个研究课题,到了今后,这不是课题,因为那时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用到信息技术,就像现在天天用的粉笔一样!
所以,我们会将这项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这个课题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课题结题,但是我信自己的研究工作不会结题,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我们教研环境会一天比一天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取得更大成绩。
第四篇:结题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3000字左右)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申请、批复立项情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进程与主要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年月——年月)
(一)1.2.3.……
(二)(三)
同上。
第三阶段:(年月——年月)同上。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保障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2.研究小组
组长:
主研人员:
3.指导小组: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2.师资保障:
3.经费保障:
五、研究计划完成情况: 本阶段的主要成果有: 本阶段主要研究方法有: 本阶段主要研究工作及责任人: 第二阶段:(年月——年月)
第五篇:课题结题工作报告
如何高效提高初中数学复习
工
作
报
告
课题单位:平邑县卞桥镇二中 课题负责人:孟凡梅
课题组成员:林存才、张平、李长彪、吴洪传
个人工作总结 孟凡梅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担任课题负责人,总是事事领先,走在所有人的前头,为了顺利地进行课题研究,从课题的提出,调查、中期报告、论文的整理、归纳以及各种教科研活动、教师的外出活动研讨会等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并对具体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协调。在课题研究之初,本人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及负责项目。在研究前就提出调查的几个方面:分别从学生自身,教师因素、家庭和社会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学生调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初中数学复习我们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精心制定计划,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针对现在的新变化,我们提出“围绕新课标,精心制定复习计划,做到复习目标题目化”的复习建议。认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围绕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定复习计划。学生在制定计划的同时一定要立足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并且在不断的测试中,找出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错的知识点,做重点复习。并要做好习题的选择、配套练习的筛选,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目标。
二、知识点系统化,解题方法系统化 “在经过一定的复习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对本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根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做到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树,牢牢地记在脑海里。通过归类,对比复习,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自己真正掌握教材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一部分学生如果这部分复习工作做得不好就要抓紧了。”把这一部分归结为“知识点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做到系列复习重点化”。另外,对复习的同学,根本任务还是在此阶段寻求解题方法与揭示解题规律。
具体应该做到:
①知道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②重视这些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关注近年中考中的新题型。
三、“注意适量练习,争取最佳效果,解题方法系统化”。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同学们已经将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教材内容也做到了较好的把握,可以开始进入到最后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学生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外,主要还应以练习为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可以以章节综合习题和体现系统知识为主的综合练习题为主,从中查缺补漏,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另外,在解题时应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注意书写规范等,应强调解题方法的系统性,如数学的方法和常用的解题技巧等。“曾几何时,数学就与困难相联;曾几何时,数学就与勇敢者并肩。”数学就是勇敢者的“珠穆朗玛”。不承认数学的艰难,就不会真正体会到解出数学题的快乐。当我们废寝忘食地去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时,心里是多么快乐!这正是数学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谁不想学好数学?“只要学就一定能学好!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只有不学习的。”教师要具有这样的理念,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一定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在全县公开课中获县级讲课比赛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所教学生成绩一直走在全县前列。尽管在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课题研究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还需不断地努力。
个人工作总结
----《如何高效提高初中数学复习》心得
林存才
卞桥二中在中考中的数学成绩连续多年一直位居全区前列,究其原因,除了有一班爱岗敬业的老师之外,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数学五步复习法:第一步看书;第二步练习;第三步讲解,第四步检测;第五步巩固。
一、五步复习法提出的背景
1、在课改新理念的推动下,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卞桥二中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外出考察学习,如前几年学习的偿试教学法、洋思教学法,杜郎口教学法,对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影响很大。老师们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主要适合新授课的教学,而对复习课却不太适合,尤其要对数学进行系统的复习是不恰当,为了使数学的复习扎实有效,有必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
2、过去在复习课上,一般是老师出示知识网络,然后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学生大量练习。教师讲解可谓清清楚楚,学生听得可谓明明白白,练习做得可谓整整齐齐,而真正遇到具体的题目时,又不知该用哪个知识点,不知从哪里下手,束手无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没有培养起来,由此看出旧的复习方法存在缺陷。
3、过去复习重在知识的综合与拔高,忽略了对基本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复习课变成了与尖子生的对话,导致复习的遍数越多,会做题的学生反而越少,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旧的复习方法必须改变。
二、五步复习法的理念
1、“数学的学习不可能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需要艰辛的劳动,全身心的投入。” “曾几何时,数学就与困难相联;曾几何时,数学就与勇敢者并肩。”数学就是勇敢者的“珠穆朗玛”。不承认数学的艰难,就不会真正体会到解出数学题的快乐。当我们废寝忘食地去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时,心里是多么快乐!这正是数学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2、谁不想学好数学?“只要学就一定能学好!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只有不学习的。”教师要具有这样的理念,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上一定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3、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两个方面,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在数学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去刻苦锻炼。比如游泳,只靠言传是学不会的,只有通过在行动中学习,才会达到复习的目的。
总之,数学复习方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透的,以上只是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心得,若能对今后的数学复习有所帮助,则深感荣幸。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不吝赐教。
个人工作总结
张平
作为课题组的一名成员,我积极参与,勇于进取,为课题组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实施以来,本人积极配合课题组的各项活动,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猎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积极参与课题的实施,上好每一节课。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学。其次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断学习心得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不断拓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进取,为教育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工作总结 李长彪
自参与课题研究以来,本人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在思想上,积极上进。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考试,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其他老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校内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服从安排,积极主动。做到学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的教学课程,积极和本组、本年级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作业作到面批面改。使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努力工作。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本人坚持出全勤,把全部的经历用在教育教学上,能够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管理教育教学,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
个人工作总结
吴红传
自参与课题研究以来,本人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认真钻研教材
现在的人教版是我比较喜欢的教材,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教材每个单元具有独立的主体,寓教于文中。在上课前我把知识点、能力点都力争把握到位,再结合班上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在备课中我还有意识的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经过这一学年的坚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我的眼里,每名学生都有其闪光的地方,所以在课堂上我会捕捉孩子的闪光之处,我常常对孩子们说的话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班级的孩子单纯、热情,但是做事却不顾后果,不懂得友善的对待同学。所以,在课堂上尽管有些学生愿意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一旦回答错了,又顾虑重重。当务之急是树立良好的班风,只有风气正了,学风正了,学生才能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畅所欲言。每一节课,我都有意识的让每名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每名学生回答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我都是有目的的叫不同的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我会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够经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上来,思维开阔的学生我会在每一节课上涉及一些开放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既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又大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每节课上都能够得到提高。当然,有时当一名学生回答错误时,个别人会笑话他,这时我会及时制止并严厉的告诉他这样做是错的。课下,我会与这样的学生沟通,让他明白怎样与集体中的其他人相处,所以,现在我们班的课堂是和谐的,当哪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有障碍时,别的学生会举手说:“我来帮助他。”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使孩子们热爱这个课堂,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课堂属于他们自己。当然,声音洪亮、说完整话及认真倾听这是我一贯对孩子们的要求,如果哪名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我会让他再重新回答并直到听清楚为止。在一年前的培训课上的那节课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句“你听清他说什么了吗,你能再说一遍吗”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在课堂上我借鉴了这位老师的这句话,这句话既让学生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又在重复别人的话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深知:没有爱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得到学生的信任。只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学生是一个有知觉的群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我期待着下一个崭新的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