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班主任论文-对素质教育的思考-通用版【小学学科网】
小学班主任论文-对素质教育的思考通用版
xiaoxue.xuekeedu.com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绝不是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然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应试教育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全面。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选拔人才的需要,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
全社会轰轰烈烈地开展素质教育,但成果却不尽人意。一种是一些地区或学校,办事非左即右,站在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的角度上搞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成搞一些小活动;一种是言行不一,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没有任何举措,缩头缩脚,观而后之;再者由于教育的改革和实验是对人的实验,周期长,见效慢,控制因素多,所以任可走轻车熟路的应试教育之路,不敢“摸着石头过河”走素质教育之路。造成这些错误做法的根本原因是对素质教育没有全面的深刻的思考。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即素质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素质教育下的教育对象必须是全体学生。因为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尖端人才,但更需成千上万的普通劳动者。若是有尖端人才,没有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只能有一些没有付诸行动的许多空洞理论思想,普通的劳动者才是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所以,素质教育的客体必须是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下的教育对象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这话没有新的含义,就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表述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二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畸形的,可能是知识的集成块,却是能力的缺乏体,或者没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等等。
xiaoxue.xuekeedu.com
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应该是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个性充分体现的百花园。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三就是用一样的知识,一样的方法,造就出一样的学生。人是不同的人,社会也需要不同的人,但应试教育培养出相同人,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素质教育就是要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培养造就出多种类,多层次的人才。
二、素质教育更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有的人说,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有的人说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但我认为,从理论角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从实践角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模式,但它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只喊素质教育口号,没有素质教育举措的人,其实质就是把素质教育当作一种模式,就象把应试教育当作一种模式一样。应试教育从预习到讲课、练习、作业、考试,最后落到考试,考试成绩好教育成功,考试成绩不好教育失败,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是一种典型模式。素质教育没有应试教育的典型模式性,因此不知道素质教育到底如何搞。素质教育毕竟是一种教育思想,在其思想指导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实际,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素质教育的模式。但是纯把素质教育当作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不全面的,无论何种素质教育模式,都要紧紧抓住素质的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提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所以素质教育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三、抓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渠道。
直言不讳地讲,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起始阶段,走过弯路,有“抓芝麻,丢西瓜”的现象,对主要内容及其实施的主要渠道还抓得不准,把素质教育看得离我们很远,一提搞素质教育,就得把现在的教育完全抛弃,重新“开天辟地”一样,其实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的主要渠道就我们身边。
1、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以身作则、环境、气氛是主渠道。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伦理道德,人的品质是第一位的,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德是做人之本,一个人的理想、道德、情操都要通过德育教育来完成,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必须具备起码的社会公德,而且社会文明程度与公民道德水准相辅相成,公民道德水准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要求公民的道德水准
xiaoxue.xuekeedu.com
越高。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什么呢?是教育工作者的言行,是育人的环境和氛围。有些学校挖空心思的搞一些德育教育活动,而且视之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失之偏颇。德育教育活动不是不可以搞,但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成系列,切忌多而杂。真正教育主渠道是教者的以身作则,教育工作者是受教育者的榜样、楷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而且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而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作到的自己做不到,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大失败。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这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这就是实实在在地实施素质教育,所以说素质教育不是渴望不可及的,而就在我们身边。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每天有7-8小时生活在校园里,校园的环境、氛围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人一提到环境,就理解成花很多的钱,建很多很多的东西。当然有钱改善育人环境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是不花钱或花不了很多钱就能营造出来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到和能否持之以恒地坚持。比如,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尊师爱生,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干净整洁等等。
2、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以前搞应试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现在实施素质教育,有的人总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全盘否定应试教育。这是不现实的。实施素质教育,智育仍然是最主要的方面,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的全部任务中比例最大,花精力最多的也是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班级授课制将是很长时期内最好的教学方式。不过,在智育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变以卷面分数衡量学生为以综合素质衡量学生。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性教学方法。
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渠道,并不否定批二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功效。批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人特长创造了良好契机。又因为批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实践性强,将极大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便于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同时,批二课堂活动也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再认识的有机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xiaoxue.xuekeedu.com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班干部和教师队伍做保证。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级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也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教师的教育思想、自身素质、教育科学和教学艺术的水平,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决定作用。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进行“师德”、“师能”建设。克服校长、教师主观意识、自身素质给素质教育带来的障碍。加强对现代化教师的在职培训,常抓不懈,不走过场,培训一次提高一次,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关于素质教育认识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但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抓准主要方面,抓隹主要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实在在,抓出成效。
第二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扶沟县包屯镇李庄小学
陈月华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日甚一日,这不仅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它表明了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对这些问题,人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有:
1.概念的模糊性,导致实践中的表象性。
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系列过程概念朦胧,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诸如: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干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测评手段的粗糙,致使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层。
2.理解上的狭隘性,带来了实施中的片面性。
一提起素质教育就口不离第二课堂:一说起第二课堂,涉及的总是兴趣小组。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阵地时,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又局限于语、数等学科及在出成果具有显性效应的音、?体、?美上。由于理解上的狭隘,忽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子系统之间又缺乏内容的衔接与贯通,明显地违背了素质教育系统整体性原理,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3.改革行为的短期性,酿成了操作上的粗糙性。
出于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改革实践中往往缺少规范,既无明晰的目标,又无实施目标的缜密方案和具体的阶段性实施计划,往往只是一些临时性措施。实施过程中却又缺乏资料的积累与分析、总结与回顾。欲速则难达。操作的粗糙,所得的只是浅显性成果。
4.意识上的功利性,造成了改革中的游移性。
功利意识是急于求成的根源、功利主义思想的作怪,反映在改革中缺乏韧性,“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变换课题。缺少“认准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坚持到底”的恒心。
如何使素质教育走上整体改革的轨道,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实践领域,对此,本人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于素质教育。目前看法还并不一致。本人的看法是:要搞清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先从人的完整的素质结构认识开始。人的完整素质结构是生理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的综合。在这个整体素质结构中,生理素质结构是基础,心理素质结构是中介,文化素质结构则是核心内容。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所以素质教育实施的着力点必须落在人的繁体素质结构功能目标上。“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才能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整体功能,这可以说是造就受教育者完整素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素质教育要瞅准目标,找准途径,选准措施,摆正德智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有所偏废。搞清素质教育的概念,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观念众多,如:大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以及学校职能观等。就实施素质教育而言,首要的是端正人才观和质量观。
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应试教育观无视人的差异性和人才的层次性,动辄“一刀切”、“一锅端”,致使实践结果拉大差距,两极分化,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最后筛选出少最的尖子。素质教育观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无弃人也。”可见,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另一严重对立表现在教育质量观念上。应试教育把考分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它突出了教育的选拔职能,扬弃了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养成性职能;它只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搞分数排队,甚至优者重奖,把刺激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和升学,而是将考试和升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认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即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的本领,并在这一方面都得到既是初步的又是良好的充分发展。
三、加强教育管理
要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必须转换教育内部的机制、会出现“管理出效益”的局面。
(一)完善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估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管理是基矗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建构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有目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才能对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实行有效的调节 和控制,改变以考分定功能的倾向、评价体系要考核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状况,这些只要有财力,比较容易办到,主要的是评价学校的队伍建设、教育改革、设备效益等软件状况。这一凭借财力买不到的东西,才是学校教育质最的硬功夫。所以要发挥评价手段的调控功能,使它成为促进素质教育的科学的系统的机制,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进行课程教材改革。课程教材改革至少应考虑五个问题。第一,增强课程意识,使用好义务教育新教材。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素质教育理应更重视教学,更强调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时间的充裕性等优势,以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个性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同时,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内在因素,如:动机、兴趣的培养、激发,情感、意志、品质的形成、发展等。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其中之一是加强活动课程建设,精心组织和设计活动课。要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那种活动课程主要是选拔部分文体、科技尖子进行表演、亮相、获名次、得奖的认识,实是对素质教育的严重误解。第三,安排选修课程,如:电脑、航模、摄影„„要增加知识的科技含量,以提高学生对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第四,重视隐性课程,就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五,建设好地方课程,根据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水准,编制体现社会特点、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地方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感情。
(三)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固步自封,把教育社为学校单个的事,忽略了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素质教育观认 为,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建立班级学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而且能使学校迅速地吸收社会对育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措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那种对“双向参与”持可有可无态度或者把它们当成应付检查、提高品位的“装饰品”的认识和做法,实是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浅薄,也是在教育改革中惰性的表现。
第三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汝阳县城关镇南街小学
张润利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摘要: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
教师专业化成长
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浅谈一下对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失衡。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于农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
(二)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处在世纪之初的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师德,铸师魂,修师业,笃师行,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
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四)、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
汝阳县城关镇南街小学
张润利
2012年11月20日
第四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M建湖县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的总体构架时间:2010-12-24 14:49来源:unknown 作者:maxliang 点击:69次
2007年05月25日
建湖县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的总体构架和目标要求
蒋建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2007年05月25日
建湖县实验小学素质教育的总体构架和目标要求
蒋建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1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时代的人应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
已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
建湖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90多年历史的江苏省实验小学。
有着进行教育科学实验的优良传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校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范围内的全面和深入实施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
努力为国家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涵化”教育这个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为主旨。
凝心聚力。
奋力开拓。
全力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进程。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我校以“涵化”教育为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㈠构建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总体上说。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素质为办学宗旨。这是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从两方面出发来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一是从学生自身出发。
针对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具体特点。
制定小学生各种素质的最近发展目标。
并使之努力达到。二是从我国现实的条件和需要出发。
放眼21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的发展。
对小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出质和量的要求。为此。
我们就小学素质教育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及各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形成了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为小学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我们在目标体系构建中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
1.基础性原则。学生素质发展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学生基本的素质发展状态。
侧重素质发展的基础性。目标要具有稳定的结构。
能包含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内容。这也是由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特性决定的。
2.整体性原则。要从学生的完整的素质结构出发。
克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弊病。
真正全面把握素质的类和群的特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某一项素质来看。
也包含丰富而完整的因素。
在反映某一项素质发展水平时。
也要全面把握这项素质的构成因素。
体现这项素质发展的特性。
3.科学性原则。学生素质发展目标的确立具有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是建立在对人的发展的认识、对社会发展的分析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
不是仅凭经验和直觉就能做到的。目标的表述用语要科学恰当。
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在不同侧面反映个体的整体发展状态。同一目标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尽相同的内容。
要体现学生个体在不同阶段素质发展的独特性。
4.发展性原则
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同时。
在同一阶段层面。
不同个体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别。
呈现出个性的独特性素质。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在保持基础性、稳定性的同时。
要体现素质发展的阶段性、梯度性。
对个体发展的差异具有一定包容性。
促进学生素质得到独特而充分的发展。
5、评价性原则
小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具体反映。在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的方法使用上。
我们将采用多法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力求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采用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素质发展的多样化状况。
发挥教育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继续建立健全以“十佳少年”、“阳光少年”、“风采少年”为主体的涵化教育评价体系。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实现“减负增效。
低耗高效”。
(二)建立起小学素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
出现了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的趋势。
而现行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充分反映这种趋势。为了反映科学的发展。
往往是通过增加学科门类的办法。
结果使得学校课程的门类越来越多。
学生的负担日益沉重。其结果是。
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提高是以牺牲其他素质的发展为代价的。
这就背离了素质的整体性和教育的全面性。
上述这种种现象决定了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基本思路。
就是在继续更新课程同时。
要把主要精力投向整合课程和调整课程形式上。
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
我校构建素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以素质教育目标强化活动课程
(1)丰富完善德育活动课程。①改变活动形式。
完善班队活动。班队活动以学生组织为主。
题材力求新颖。
贴近学生实际。②开展校外德育活动。
丰富德育活动内容。例如与街道共同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2)加强兴趣活动课管理。
提高兴趣活动课的质量。每天下午三节课下的兴趣活动课全部排入课程表。
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定人员。
课课有教案。
次次有记录。
人人有小结。兴趣活动课做到:内容广、形式新、效果实。
参与面宽、信息量大。
并自愿选学。
(3)设立艺术中心。
开设艺术活动课程。
通过艺术中心设立的书画社、合唱团、舞蹈团等社团进行学生审美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
发展学生特长。
2.以素质教育目标拓展环境课程
(1)通过加强少先队红领巾广播站、小电视台和宣传橱窗的建设。
以及升旗仪式的管理。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充分发挥德育环境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物质环境。学校建设了配备有美术、音乐、舞蹈、计算机、语音等10几个专用教室。
良好的教育条件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物质保证。
起到了隐性课程的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陶冶学生情操。学校通过校内环境的绿化。
美化。
净化;通过教师、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通过墙报、橱窗、电化告示牌等宣传设施。
建立起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成为了学校育人的又一隐性课程。
3.以素质教育基地为载体。
开发综合实践学习课程。
(三)开发小学素质教育校本课程实验教材
随着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为此。
我们进行了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生活数学》《双语小班化教学研究》《小足球》《淮剧唱童谣》等实验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宗旨。
摒弃单纯地以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唯一目的的旧观念。
突出课程内容在“完善学生素质的整体结构。
形成素质和谐发展的生长机制。
促进个性素质生动活泼发展、主动发展”发面的重要作用。
力求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教育功能。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如下原则。
1.以知识为载体。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较好地贯彻了“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的原则。
2.教材努力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教材选材科学。
内容结构合理。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4.教材内容图文并茂。
生动形象。
文字浅显易懂。
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深受学生喜爱。
5.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
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并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四)构建了“涵化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体系
开发适合素质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如何使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如何在更新我们全体教师观念的基础上。
发展切合素质教育目标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
并在实践中积极发展和完善。
无疑有着相当的重要性。我校在初步构建“激趣定标——质疑问难——体验探究——对话互动——建构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深入挖掘文本的资源。
加大课堂文化的含量提高课堂文化的厚度。
以“课堂教学的思想灵动。
课堂教学的形式的生动、师生关系的互动”为研究中心。
鼓励教师自主地去教。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另外。
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双师双轮备课模式。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自己当成学生。
评课时把自己当成专家。
实现二度开发教材。
三维立体备课。
让课堂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丰收地。
(五)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小学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调整。
教师良好的师德、正确的教育思想、精湛的业务水平、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其重要保障。为此。
我校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素质教育重要工作之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具有着一定的艰巨性、复杂性。我校在这方面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
逐步形成了颇具实效的管理、科研和培训相结合阳光教师素质发展机制。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管理制度。
优化教师管理机制。
包括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定期考核制、教师奖励制度等等。同时。
制度管理落实到人。
建立相应监督机制。
保证制度的正常运行。
2.组织教师参加课题实验研究。
以教育科研锤炼教师素质。
学校主要通过建立科研网络、培植科研骨干、确立科研子课题、进行教科研考核等方式切实推进全体教师参加学校教育科研研究工作。以“行知论坛”为载体。
开展“论文宣讲会”、“才艺小讲堂”“读书沙龙”等校本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优化双师双轮备课。
强化研究。
凸现反思。
注重教材的二度开发。
畅通涵化的渠道。
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以教育科研锤炼教师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
3.开展校本培训。
推进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我校对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相当重视。
倡导教师多元发展。
努力为教师架设成长平台。制定继续教育规划。
健全继续教育管理网络。
开设继续教育课程。
进行继续教育检查考核。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举行新进实小教师“入门课”比赛和青年教师“成才杯”基本功大赛。
以赛促交流。
以赛促进步。成立青年教师研习会。
采取自愿互补的原则。
激活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聘请专家定期来校指导、讲学。
通过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
实现思想、业务等方面的迅速提升。
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打开新天地。
4、提升精神文化。
打造品牌形象。
以建湖人民的母亲河——西塘河为精神泉源。
以培养“有敬、有执、有容”的阳光教师为目标。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化内涵。
打造实小教师品牌形象。
努力形成“三好”教师群体(即赢得家长赞誉的就是好老师。
深受学生欢迎的就是好老师。
赢得同行敬重的就是好老师)。与教师签订了三年发展目标责任状。
为教师发展把脉。
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锻造“先进的生产力”。
(六)建立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
课程领域的改革如何有效地落实在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其中的一个关键。
在于学校管理的创新上。为此。
我校尝试进行了素质教育学校管理模式的构建。管理模式构建从我校自身实际出发。
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形成“校本管理”体制。
从而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
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创造条件。
提供保障。
素质教育“校本”管理模式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构建:
1.强化学校自主管理意识。就是要学校改变原来僵化的思维方式和唯命是从、机械地执行的行为方式。确定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以创新为目的的管理体系。
2.增强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即要求学校学会从社会和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规律、国内外教育改革走向出发。
联系学校实际主动思考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既解放思想。
又实事求是。
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精神。提高思辨能力、组织能力、驾驭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办出学校个性。
办出学校特色。
3.理顺自主管理内容。主要内容为:⑴开发、应用校本课程;⑵进行校本师资培训。
盘活校本人力资源;⑶开展校本教育科学研究;⑷实施校本教学方法研究;⑸拓展校本经济渠道。
4.提高学校教育民主和法制建设水平。
建立健全学校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协调的制度及机制。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在于培养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因而。
素质教育的最终立足点是学生。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发展水平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经过以涵化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
我校学生的素质总体上发展速度、发展水平都获得了较大提高。我校连续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近年来。
学生有200多人次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竞赛获一等奖。
每年发表300多篇习作。我们相信。
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
在“涵化”教育的大道上。
建湖县实验小学必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撑起一方晴朗的天空。
第五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作为一名在小学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想浅谈一下对我国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意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时代已跨入二十一世纪,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李岚清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具体的说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失衡。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
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对于农村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几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文化、业务的进修,同时苦练教学基本功,这样,自身的素质才能再上一个档次。所以,就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二)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 ”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
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提高教师的素质还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迄今,我们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教师职业是“金饭碗”,就连民办教师也是“金饭碗”,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你教书我也教书,教孬教好一个样,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告别“金饭碗”,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德、能、勤、绩逐项打分,合格者聘用,不合格者下岗甚至辞退,势在必行。这样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压力感,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处在世纪之初的教育工作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高对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树师德,铸师魂,修师业,笃师行,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正像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个性的有一定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四)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
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已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方法”提升到学习的上限概念——“学习方式”,这是理念上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已所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他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张开想像的翅膀去实践、去体验、去创新、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