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
成都许博士早教中心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既为理工类专业后继课程提供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学习高等数学,学生能够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获得严格的逻辑训练和抽象的思维训练,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家华罗庚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好,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而无趣的学习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负担.而且我们知道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不齐并且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因此他们一接触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就会觉得很难,听不懂,时间长了就会对此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注重上好高等数学的第一节课,第一次课上教师应系统地介绍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高等数学与中学阶段数学的区别、高等数学应该怎么学等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高等数学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好高等数学.第二,教师在讲数学概念、定理的同时,可适时插入一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例.例如想象三角函数中的正弦曲线,就像茫茫大草原上,疾风吹动后而泛起的绿色波涛具有节奏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草低”和“见牛羊”的地方,正是曲线上的峰谷之处,不仅有和谐美,而且有神秘美.二、应用直观教学
对于高职数学,应该尽量减少繁琐而又难以起到启发思维的逻辑证明.教师要尽量运用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将高等数学抽象的概念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定积分概念中求曲边梯形面积,我们所采用的是局部“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如果我们直接来讲曲边梯形的面积,学生听起来有点抽象,而且很容易厌烦,那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讲,我们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面,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三、与专业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教学首位,教师应让学生更多了解数学在后续专业课当中的一些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和实际问题,满足就业上岗后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参照了职业资格标准,并且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所需有所不同.我认为在不影响高等数学课程连贯性情况下,将那些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将那些与该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对曲线的凹凸、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及变力做功、液体的压力等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涉及很少,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些内容上花较多的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今后工作中常接触的单利、复利、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知识上.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强调高等数学为专业学习服务,促使高等数学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四、应用现代技术教学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定积分的定义,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一下,这样既比黑板上画图省时间,又能形象地将定积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展现给学生.这种方式既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引入数学实验
在教学中利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可使学生领会数学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打破数学课只有习题课,没有实验课的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科学计算的方法与手段、数据处理能力,使讲授—记忆—作业的传统学习过程变为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第二篇: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科院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
培养“一实两创”特色人才历史沿革
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科院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对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处理工程技术领域专业问题的关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数学课程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培养“一实两创”特色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教育的对象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特别是教学理念都需及时转变以更好的适应这个转型。近几年来,我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更新了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方位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自行研制一系列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教材建设也初见成效。然而,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在原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自从1949年建校成立数学教研室以来,教师们就一直致力于高等数学的课程建设。当时采用比较流行的由樊映川主编的高等数学教材,担负着全校的数学教学任务。
在60、70年代,这段时间我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动、电等专业课程,还有的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相应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他们还深入现场,带领学生实践,进行现场教学,随时解决实际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经过这一阶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得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学生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一时期课程组的教师们自编了以解决电力系统常见问题为主的高等数学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
到了80年代,根据我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及教师的专业特长、主攻方向,分别成立了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数学三个教研室,以便更好的适应基础课教学需要。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大胆的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课的设想,并进行了初步尝试。具体做法是:每讲完一章或几章内容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在讨论课的前一周发讨论提纲,组织学生认真准备。提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本概念及其意义、基本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二是利用基本概念去
行了大量的探索,对培养“一实两创”特色人才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于1994年申报成功省级教改立项《高等数学知识网络及工科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这是自我校开展教学改革立项工作以后第一个由省教委确定的省级重点课题。它在我校较早的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问题,并且在试点班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成绩如下:
① 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
② 在九四级举行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一等奖及二等奖中的一人均在试点班级;
③ 我校从1999年—2001年的三年中有三名本科生考入清华大学,他们均为试点班学生。他们的主要优势是高等数学基础好;
④ 公开出版教材两部:《高等数学网络》、《应用模糊数学》,并在1998年分别获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
与此同时,作为学院教改立项《高等数学思维空间与工科大学数学素质的培养》的成果之一,编写了《工科数学分析思维空间》一套。编写中体现出了以下特色:①立意新颖;②题意创新;③层次创新;④思维创新;⑤意识创新;⑥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开辟了应用与建模专栏。
(4)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小论文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在90年代,我校在教学工作方面围绕创新素质教育向全院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鼓励教师在教材、教学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大胆改革,有所突破。为此,许多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其中主要是改变教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着重于启发式、跳跃式等相组合的教学模式,联系教学内容的科学发展史、相关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及尽量结合工程技术应用和该问题的发展状况组织教学内容。一改过去照搬教材的呆板讲述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5)加强数学建模教育
数学建模活动是一项把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快捷切入方式,因此教师们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从1994年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优异。
近四年,高等数学课程组抓好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一实两创”特色人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讨论、各抒己见。采取讨论课以辅助教学产生的效果、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学生从中得到的收益是难以估量的。
每次讨论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其中包括提前选择适当的讨论内容;拟定有分量、具有启发性、代表性、有一定难度的讨论题目;学生认真准备并分组讨论以及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抽象数学理论的理解,同时极大的激发起他们的求知、创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极限、中值定理等内容,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性强,对初学者来说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以这些内容为基础,拟定一些综合性强、难度适当,并且能够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题目。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深刻思考、充分讨论、畅所欲言。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热情出乎意料,学生提出的方法、独特的见解超出教师的想象。学生普遍反映“讨论课”的收获是无法言喻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④小论文
采用小论文方式,给学生布臵一些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深入钻研才能解决的题目,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比如选择一些与数学建模相关的题目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⑤数学建模训练
数学建模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快捷、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查阅资料、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因此,在实验班的高等数学课程中增加了数学建模训练内容。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很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⑥行程性考核
考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行的大学数学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法造成了目前大学生的“突击式”学习状况。直接影响是学习过程的前松后紧、期末考试压力大,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知识掌握的肤浅,没有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看,由于学生的根基不实,没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影响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乃至以后的进一步深造,缺乏发展后劲。由此可见,现行考核方法亟待改革。
加强平时考核力度,变期末一次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的行程性考核,实现教学步步为营,逐级扎实推进,从而避免学生学习的前松后紧和期末一次决成败的局面,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从单纯考核知识过渡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成绩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篇: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用性强,适用面广。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培养和提高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应用写作能力,以此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四点具体要求:
第一,要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所学文体,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知识是对写作规律的总结,掌握写作知识,对于写好文章,特别是写好规范性极强的应用类文章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多接触文章实际,加深对所学文体的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应当结合例文的分析进行,但应避免对例文的一味模仿。
第三,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只有切实重视写作训练,并采用合理的训练手段,学生所学的写作知识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第四,要注重学生写作中的个性发挥。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文章的写作特点,侧重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程式和一般规律,而轻视个性的发挥,学生对应用文的写作就会只停留在形式上,而不是深层次的、实用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提倡个性的发挥。
总之,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加强实际写作的训练。在做到讲读结合,讲练并重的前提下,应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多下功夫。
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同学生所学其他专业课程的配合和衔接,特别是在实际写作训练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体的写作,可使相关的专业知识直接得到应用。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了解应用文写作发展的历史;理解学习本课程的作用;掌握应用文的基本概念,熟知其种类和特点;重点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主题、结构特点,熟悉其表达方式、习惯用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概述
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当掌握:行政公文的概念、特点、分类、行文规则及适用范围;熟悉各文种的结构、写法和写作特点;重点掌握通告、通知、通报、请示、批复、会议纪要的特点及写法;体味各文种的例文及例文评改,模拟写作,培养撰写行政公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公文概述
第二节
命令、决定、意见
第三节
公告、通告、通知、第四节
通报
第五节
报告、请示、批复
第六节
议案、函、会议纪要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当着重掌握:事务文书的概念、特点,理解事务文书的写作要求;重点掌握计划、总结、简报、规章制度的概念、特点及写法;体味各文种的例文,领悟“例文评改”,模拟写作,培养撰写事务文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计划、总结
第二节
简报、述职报告
第三节
规章制度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当着重掌握:科技文书的概念,理解科技文书的特点和写作要求;重点掌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结构和写法;学习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方法;
体味各文种的例文,领悟“例文评改”,模拟写作,培养撰写科技文书的能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毕业论文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当着重掌握:各种财经文书的概念,理解财经文书的特点及写作要求;重点掌握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合同的结构和写法;体味各文种的例文,领悟“例文评改”,模拟写作,培养撰写财经文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市场调查报告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节
经济合同
第四节
商业广告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当着重掌握:司法文书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了解司法文书的写作要求;重点掌握一审民事起诉状、刑事自诉状、答辩状、上诉状的结构和写法;了解其他各文种的有关知识,熟悉司法文书专用语;体味各文种的例文,领悟“例文评改”,模拟写作,培养撰写财经文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起诉状(含刑事自诉状)
第二节
反诉状
第三节
上诉状、申诉状
第四节
答辩状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应当掌握各种社交礼仪文书的概念、特点;重点掌握社交礼仪文书的结构和写法;体味各文种的例文,模拟写作,领悟“例文评改”,培养实际应用社交礼仪文书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欢迎词、欢送词
第二节
礼仪祝辞
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掌握各类求职文书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各类求职文书的作用;体味各类求职文书的例文,模拟写作,领悟“例文评改”,真正掌握求职文书的写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求职信
第二节
简历
序号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行政公文
第三章
事务 应用文
第四章
科技 应用文
第五章
财经 应用文
第六章
司法 应用文
第七章
社交礼仪 应用文
第八章
求职 应用文
1.认真阅读《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
2.依据《大纲》规定的要求,学习应用文的格式,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本大纲适用于我院各专业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如出现进度问题,可适当调节。
期末进行成绩考核,满分为 100,其中平时成绩占 30%,期末占 70%。平时成绩是作业、测验和出勤等情况的综合评定;期末考试采用开卷、闭卷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课程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由刘洪英、李彤编著的《实用应用文写作》;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德实主编的《应用文写作》。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刘洪英
武菲
2006 年 8 月
第四篇:素描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
素描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素描学习不仅仅是奠定绘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动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后期的设计课程提供基础准备。
20世纪末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是一种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母体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实行本科第三批次招生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通过在实际教学时对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情况比较,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因基础较差,绘画表现水平普遍较普通高校学生要弱,但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点。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本文以东方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素描课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
2、素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教学的现状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素描课程的教学,各学院根据其专业的特点,尽管有些差异,但大多与依托的母体学校素描课教学模式一样,没有形成完整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这有其特定的客观性,以东方科技学院为例,从事独立学院教学的师资就是其依托的湖南农业大学的师资,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是与母体学校的开课时间同步,所以课程训练的内容及教学模式都是沿用与母体学校的素描课程相同或类似的。
第五篇:《中国艺术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
2010年—2011年第一学期
《中国艺术简史》 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工程系 谢恩 信静
2010年9月5号
《中国艺术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名称:中国艺术简史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动漫)、动漫专业、装饰设计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计划学时:总学时60学时;
第二部分 大纲正文
一、教学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各个时期的艺术现象、艺术流派、主要艺术家和具体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讲解和欣赏,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历史的坐标上寻找艺术发展的参照系,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和美术创作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的:通过逆流而上,对我们艺术审美实践的航程的探寻, “在历史的坐标上找到今天艺术发展的参照系, 以使我们的艺术之舟一往无前地奔向未来”;总之,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也是生动形象地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要求:
⑴ 概括掌握中国美术史上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⑵ 熟悉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美术家和他们的美术作品,能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⑶ 掌握或了解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艺术主张、美学思想;
⑷ 初步学会欣赏中国美术史上的美术佳作。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第6章 音乐史(6课时)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第1章 绘画艺术史(16课时)
2课时1.1 史前绘画
1.1.1 彩陶画
1.1.2 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 1.2 商、西周、春秋、战国绘画
1.2.1 壁画
I.2.2 青铜器纹饰 1.2.3 车服旗章
1.2.4 图画文字 1.2.5 帛画
1.2.6 漆器装饰绘画 1.2.7 画论
2课时1.3 秦汉绘画
1.3.1 画像石 1.3.2 画像砖 1.3.3 壁画 1.3.4 帛画
1.3.5 漆画
2课时1.4 魏晋南北朝绘画
1.4.1 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1.4.2 现存画迹
1.4.3 敦煌莫高窟及新疆地区石窟壁画
1.4.4 绘画理论著作
2课时1.5 隋唐五代绘画
1.5.1 1.5.2 1.5.3 1.5.4 隋唐绘画 隋唐画家 五代绘画 壁画
1.5.5 绘画史论的发展
2课时1.6 宋代绘画
1.6.1 两宋的山水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2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3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1.6.4 壁画
1.6.5 画学著述
2课时1.7 元代绘画
1.7.1 山水画
1.7.2 花鸟画 1.7.3 人物画 1.7.4 壁画
1.7.5 绘画史论著述
2课时1.8 明代绘画
1.8.1 明代前期画家及作品 1.8.2 明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8.3 明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8.4 民间绘画
1.8.5 绘画著论
2课时1.9 清代绘画
1.9.1 清代早期画家及作品 1.9.2 清代中期画家及作品 1.9.3 清代晚期画家及作品 1.9.4 民间绘画 1.9.5 画论
第2章 雕塑艺术史(8课时)
2课时2.1 原始社会时期的雕塑
2.1.1 雕塑艺术的起源
2.1.2 造型特点及艺术风格 2.2 奴隶社会时期的雕塑 2.2.1 青铜器艺术的概述
2.2.2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及形式法则 2.2.3 玉器装饰图案的形式法则
2课时2.3 春秋战国、秦时期的雕塑
2.3.1 制作工艺及造型风格
2.3.2 春秋、战国、秦朝的雕塑作品 2.4 两汉时期的雕塑
2.4.1 两汉时期的陵墓雕塑 2.4.2 汉代陶俑
2.4.3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2课时2.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2.5.1 陵墓雕塑艺术
2.5.2 佛教雕塑艺术 2.5.3 其他雕塑艺术
2.6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
2.6.1 陵墓雕塑艺术
2.6.2 佛教雕塑艺术
2.6.3 其他雕塑艺术
2课时2.7 两宋、辽、金时期的雕塑
2.7.1 陵墓雕塑艺术 2.7.2 佛教雕塑艺术
2.7.3 其他雕塑艺术 2.8 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第3章 建筑史及园林史(8课时)
2课时3.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3.1.1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述
3.1.2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3.1.3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著名作品
3.1.4 中国古代桥梁设计
2课时
3.1.5 明代万里长城的设计
3.1.6 中国住宅设计实例 3.1.7 中国古塔设计
3.1.8 中国陵墓建筑
2课时3.2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
3.2.1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
2课时
3.2.2 皇家园林的设计特色颐和园
第4章 纺织工艺史(4课时)
2课时4.1 中国古代纺织艺术 4.1.1 古代主要的丝织品种 4.1.2 纺织品设计发展史
2课时4.2 中国古代服装设计
第5章 工艺美术史(8课时)
2课时5.1 中国古代漆器
5.2 中国古代瓦当
5.2.1 中国瓦当的发展
5.2.2 秦、汉、唐的瓦当设计特色 5.2.3 瓦当的设计结构
2课时5.3 中国古代铜镜
5.4 中国古代金属工艺 2课时5.5 中国古代工具
5.5.1 农业工具
5.5.2 科学仪器 5.5.3 纺织工具 5.5.4 交通工具
2课时5.6 中国古代家具
第6章 音乐史(6课时)
2课时6.1 先秦时期音乐
6.2 秦、汉时期音乐 6.2.1 秦朝音乐 6.2.2 汉代音乐
2课时6.3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6.3.1 魏晋时期音乐
6.3.2 南北朝时期音乐
6.4 隋、唐时期音乐
6.4.1 隋朝音乐 6.4.2 唐代音乐
2课时6.5 宋、元时期音乐
6.6 明、清时期音乐 6.7 古代民间音乐
第7章 书法艺术史(10课时)
2课时7.1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书法
7.1.1 文字的起源 7.1.2 商代书法艺术
7.1.3 春秋战国书法艺术 7.2 秦、汉时期的书法 7.2.1 秦朝书法艺术
7.2.2 汉代书法艺术
2课时7.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
7.3.1 魏晋书法艺术 7.3.2 南北朝书法艺术
7.4 隋、唐、五代时期的书法 7.4.1 隋朝书法艺术 7.4.2 唐代书法艺术
7.4.3 五代十国书法艺术
2课时7.5 宋代的书法
7.5.1 北宋书法艺术 7.5.2 南宋书法艺术 7.6 元代的书法 2课时7.7 明代的书法
7.7.1 明代初期书法艺术
7.7.2 明代中期书法艺术 7.7.3 明代后期书法艺术 7.8 清代的书法
7.8.1 清代初期书法艺术 7.8.2 清代中期书法艺术
7.8.3 清代后期书法艺术
2课时7.9 当代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