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邓亮红

时间:2019-05-12 06:2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邓亮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邓亮红》。

第一篇: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邓亮红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组成员

组长:邓亮红

成员 :梁祖田、蓝昭强、吴亚欣、李霞、李春红、蒙聪、朱芬春、刘艳阳、彭少芬、车家创、张福贵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地理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室内地理课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的是死读书的学生,使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更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利用校外地理环境资源和设施,鼓励社会参与,寻找社会支持。开展讲座、参观、调查、观察等多种形式的地理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提供了依据。

20世纪90年代,国外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了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英国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等方面;法国课程标准中涉及了“综合学习”课程要求:一是跨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习领域,并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采取以接受、探究、应用等为基本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中小学课程中一直设置特别活动课程,要求采取 “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程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展开。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索自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但从目前国内多数老师的教学现实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于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因而,我们尝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以改变这种状况。

三、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学生通过实践,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接触地理事物和地理观念,增加地理的感性知识,巩固、扩大、加深课堂上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并使所获得的知识在实践得到应用和提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材的不同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准备采取以下形式研究实践:

1、野外观察型

这是学习地理的最直观、最广泛的传统方法。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到处都有地理知识,大自然就是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2、实验验证型

这种方法是地理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操作的方法和基本步骤,而后学生动手实验验证。如学习地转偏向力,为使学生更直观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播放赤道附近的城市基多的验证实验的录像,指导学生在家,用家中的浴缸验证偏向力的影响,并收集更多的相关的生活中的事例。

3、小论文型

这种形式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知识为社会出一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地球小博士等活动,要求学生能根据社会热点和环保等话题,收集资料,完成一些小论文。

4、调查研究型

在地理学习中有较多的知识和社会、自身的生活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区域开展专题调查活动,了解更多的信息,进一步用地理的眼光发现和了解。如家庭人口、家谱的调查研究,社区绿地的调查,农业状况的变化研究等等。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利用课外和校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鼓励探究,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题组成员按实验要求步骤认真记录、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周期的研究。

五、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本课题活动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生活、生活地理、有 用地理。在实验中提炼出来行之有效模式和方法,对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促进地理教学质量提高有重要意义。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知识构建的理论。

布鲁纳说过:“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经验里的规律具有了意义和结构。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2、学生主体的理论。

活动是发展主体性的基础,是主体性的存在形式,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既包括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又包括对观念的操作活动,还包括交往活动,坚持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创设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自由发展区,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此实现主体的建构。

3、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开展课外活动与学校的课堂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获得课堂中口授笔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二)实施原则

1、实践活动原则。

地理活动要以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过程。这种活动过程离不开内化的思维活动,同时还必须具有外显的行为活动,使学生处于“活动”状态。通过“参与、体验、内化、显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活动的效果。

2、自主学习原则。

地理活动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定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权力。

3、创新精神原则。

地理活动不受教材的局限,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要创设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和创新活动的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便是学法运用,也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

4、交流合作原则。

在有限的地理活动中,如果活动内容适宜,应尽量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既要有需要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又要有明确的组内分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地理活动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活动的设计也需与之吻合。其一,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开放,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一节课或学校之内,还要向课外、校外开放。其二,活动内容开放,尽量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余地。其三,活动过程开放,每一活动课后的“活动延伸”应揭示新的活动尝试的开始。

6、适应性原则。

其一,地理活动内容要注意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活动形式的选择,尽量能够引发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其二,地理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要注意适应常规地理内容的学习,要紧靠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要适应运用地理知识、地理眼光分析地理与社会、生活问题的需要,发挥地理教育的社会功能。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高中一年级、二年级的地理教学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收集资料,查找理论,寻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和方法。(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解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及实施办法。(3)购买有关实践活动理念的书籍,分发给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力求深刻理解实践活动理念的内涵。

(4)各成员认真熟悉普通高中地理必修课本。

(5)开会讨论,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搞好人员的分工、合作。(6)购买资料盒、资料夹、笔记本等,以备收集课题资料之用。(7)进行阶段小结,提出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2、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2年9月)

(1)开会讨论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理念、实践活动理念同地理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探讨出最佳的实施方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研究的领域:邓亮红负责分工组织并参与学生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教学艺术的研究;梁祖田负责建立读书档案;蓝昭强负责开展问卷 调查、探讨相关理论;吴亚钦负责研究学生的地理情感教育的培养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记录研究活动;朱芬春负责收集研究素材;彭少芬、刘艳阳、车家创、张福贵、蒙聪、李春红、李霞等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论文撰写。

(2)邀请茂名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

(3)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约请学校有关部门人员进行照相、录像等。

(4)组织全体成员研究、讨论实践活动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做好总结工作。

(5)进行阶段性总结,完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行动研究的模式。(6)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上交一篇读书心得体会或相关论文。

3、总结、推广阶段(2012年10月 —— 2012年12月)

(1)写出相关的学术论文,做好课题的总结。向上级推荐该模式的研究成果、论文、优秀课例等。

(2)整理好相关的资料,保留珍贵的第一手材料。(3)全科组继续研究、推广、运用该教学模式。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及预计突破的难题

1、预期成果:通过以上形式的实践活动,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建立与学生相适应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资料库:设计研究3~4个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案,包括:地理实践活动基地;地理实践活动主题;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地理实践活动过程等设计。

(2)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建立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研究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效运作的管理机制,研究学生参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案。

(4)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加速教师的成长。本课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是,在不增加地理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如何合理、有效地调配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如何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

2、成果形式: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

第二篇: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实施方案邓亮红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

实施方案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收集资料,查找理论,寻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解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及实施办法。

(3)购买有关实践活动理念的书籍,分发给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力求深刻理解实践活动理念的内涵。

(4)各成员认真熟悉普通高中地理必修课本。

(5)开会讨论,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搞好人员的分工、合作。

(6)购买资料盒、资料夹、笔记本等,以备收集课题资料之用。

(7)进行阶段小结,提出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

2、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2年9月)

(1)开会讨论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理念、实践活动理念同地理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探讨出最佳的实施方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研究的领域:邓亮红负责分工组织并参与学生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教学艺术的研究;梁祖田负责建立读书档案;蓝昭强负责开展问卷调查、探讨相关理论;吴亚钦负责研究学生的地理情感教育的培养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记录研究活动;朱芬春负责收集研究素材;彭少芬、刘艳阳、车家创、张福贵、蒙聪、李春红、李霞等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和论文撰写。

(2)邀请茂名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

(3)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约请学校有关部门人员进行照相、录像等。

(4)组织全体成员研究、讨论实践活动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做好总结工作。

(5)进行阶段性总结,完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行动研究的模式。

(6)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学期上交一篇读书心得体会或相关论文。

3、总结、推广阶段(2012年10月 —— 2012年12月)

(1)写出相关的学术论文,做好课题的总结。向上级推荐该模式的研究成果、论文、优秀课例等。

(2)整理好相关的资料,保留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3)全科组继续研究、推广、运用该教学模式。

第三篇:高二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二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选题缘由或教学困惑: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我国社会的加速发展,“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是这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同时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注入新的内涵,传统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直面这一挑战,以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建立一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能力水平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正是本课题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地理这样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教学。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纵观近年地理高考,参研普高地理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最核心最具价值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大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在长期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我惊奇惊喜地发现广泛运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因为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景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即案例)的实践性和独特性,教学过程的高度互动性,教学结论的多元性。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以下方面效率更高,实效性更强。

1、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取自当代受教者身边真实的故事,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也有助于实现抽象地理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的形象化、具体化。

2、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就是问题意识。由于每一个案例所呈现的问题情景都是复杂的,甚至是独一无二,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解决的问题也往往不止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可能多种多样。这就迫使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教学案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角度 1 探究,创造性地找出潜藏在表象下的问题本质。正因案例教学的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与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如哲人所言人一生中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3、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严格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编写、讨论,都离不开集体协作,离不开个体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特别是相左观点的激烈交锋,可以磨练、催生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能力。

4、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互动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一扫沉闷、刻板、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特别是探究性案例,因为吸引学生,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习潜力。真实、典型、故事所演绎刻画的真理,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经久不灭。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同学大多陷于题海、忙于上课,无暇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人文真谛。不闻风雨声、无知天下事,同学们其实也很无奈,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能否化解这一矛盾,以老师的真实体验替代学生部分耗时的实践,于是我产生了将带有故事情节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的冲动,并决定付诸行动。

文献综述及对综述的评价:

在全面研究本课题之前,课题组成员对与研究有关的概念、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等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1、概念的界定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其它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尽管两者都是利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探究案例需要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探究案例;而在其它教学方法中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案例—理论,理论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掌握理论需要分析案例,案例分析研究是为了掌握理论。

此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案例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文件,是指在某一个特定人、事、物所遭遇到特殊状况、处境、难题、事件、或冲突等,以一种叙事文体来描述真实的情境,2 且尽量能把情境、参与者情境实体做平衡与多重面向观点的呈现。

具体说来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文体。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学到的知识、锻炼才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提问,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总结提炼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原理。

(2)布置任务,创造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强迫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要求学生真正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感到上课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必须全力以赴。所以,学生除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外,还必须组成学习小组,来缓解学习的巨大压力,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授。其真谛在于把学生发言也作为全体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胆量、快速反应的能力等。

(4)立体透视案例,因材施教。在案例教学法中,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却必须是“能力分子”,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能,从而达到使所有的金子在这里能发光的目标。

(5)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教学案例所涉及的问题都必须由同学们自己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这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而能否参与,又与学生是否为每个案例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关,为了准备参与,学生们得一头扎进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学学习。有时为使学生对问题讨论得更加深入,故意出难题,在所展示的案例中把必要的条件去掉,让学生提出来假设,使课堂非常活跃,只要是你说的有道理,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表达明白,就是有能力的表现。

(6)所学知识可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实用性可操作性非常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实用型人才。

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老 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案例教学法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思想和现代心理滨建构主义认识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秩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是安全教学法具有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2、主要理论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现状,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修改玫创造性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创设有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的理论受到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极大影响。布鲁纳认为,所谓知识的学习就是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它可以通过一个人所发展的编码体系从3种表象模式的每一种模式中表现出来。他主张合理地组织知识结构,向学生呈现合乎逻辑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在遇到新情景时,易于提取,应用此知识,达到原理的应用和迁移。

(3)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提出:课堂学习应突出的3大特点:一是人类学习是以个体经验的形式去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由此可知,影响学习者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这种原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新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收效的;二是语言的中介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人类积累的系统科学文化知识。这此知识主要是以语词、符号表达的,其内容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加工起来的系统知识;三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施教者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奥苏伯尔强调的这三个特点是他建立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

(4)建构主义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作用,老师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补充被灌输的对象。

(5)终身教育理论

1965年,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展望》一书中提出了任何年龄阶段的所有人都应得到学习机会的思想。同年,“终身教育”这一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用。1972年,《学会生存》一书中鲜明地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为生存而学习。这一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终生教育开始向体系化的实践阶段迈进。进入如今年代,学会生存、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终身教育思想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受到世界务国的高度重视,终身教育已经进入了实践阶段。

(6)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即从学生主体性方面去探讨,从教育活动的主体性方面去探讨,从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3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去探讨。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利用其他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场所),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增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能力,完美其主体人格,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研究内容:

1、对案例教学的概念、理论以及国内外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

2、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作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3、从中学地理课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和采用案例教学对中学地理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论证中学地理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4、探讨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主要从选编教学案例及案例教学实施程序等二方面展开。最后对地理案例教学的进行评价。

5、案例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步骤及措施:

1、课题准备阶段:

(1)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文献研究阶段:

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集体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并与高中老师交流,了解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困惑,分析哪些是初中留下的后遗症,找准切入点,以便对症下药。

3、课题实施阶段: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确定地理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主题与内容。

(2)围绕选定的主题与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做好指导与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

(3)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

4、总结阶段: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整理归档。(2)对研究过程资料进行全面梳理,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6(3)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整理教育笔记,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教育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1、运用文献研究法,提供前人的研究信息,了解他人的研究趋向和研究成果,来帮助本研究选定课题,完善研究设计和方案,避免重复性的无效劳动。

2、运用教育实验法,提供一定的解答假说(或理论构想),以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为自变量,有计划地干预教学过程,从中收集整理事实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来评价学生地理科学素养方面的变化从而确定最优化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和策略。

3、运用问卷调查法,从一定的研究目的出发,通过编制和发放问卷,来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其它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学实验效果,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研究方向。

成果预期:

1、形成实验研究总结。全面总结学校实施该课题研究以来的各项工作,以及取得的经验成果。

2、实验结题报告。通过实验取得了那些经验及成果,课题实验的效果如何。

3、论文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文章、心得体会、教学案例以及学校管理方面形成的经验总结。

4、调查问卷。课题研究期间开展与课题内容相关的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于课题开展情况的放映,以便调整实验工作,同时形成分析成果。

本研究希望得到的支持:

县进修学校教师的指导、校领导重视和校教研室的支持。

第四篇: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看重诚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诚信”已经逐步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人们日常行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

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因此,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1.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自觉守纪,作业和考试求真求实,不抄袭,不作弊。

2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纪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基本原则:

1、整合性原则:本课题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个别与集体跟踪研究。结合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将围绕改革课堂教学,拓展校内活动,开辟社会大课堂这三条主线,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达到研究目的。

2、主体性原则:本课题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尽可能充分的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还应特别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修正和优化研究内容。

3、团结合作原则: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决定着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信息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开展教育。

四、实施方法:

1.实践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完善。.经验总结法:从活动开展的大量实践中,挖掘和总结科学有效的方法,及时推广。

3.个案研究法: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抽取部分典型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将课实施前后个案的诚信情况作比较。

4.文献研究法:研究组成员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2003年以来国内主要教育杂志有关诚信教育等五十多篇文章,两份关于中小学诚信教育的研究生论文,从而对于本课题国内的研究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本课题中的“诚信”和“诚信教育”等有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阐述与界定。

5.调查研究法:本课题的调查对初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现状作了必要的调查与分析,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为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依据。

6.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组织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并开展诚信考试签名仪式,设计了诚信专题教育活动,如诚信主题班会,诚信主题黑板报等,在课程实施中贯彻诚信教育思想的行动研究。

五、活动安排:

实验周期定为6个月(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实验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12—2014.2)准备阶段。

课题酝酿,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确立申报,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调查小学生“诚信”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2014.3—2014.4)实施阶段。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深入课题研究,开展丰富的诚信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第三阶段(2014.5—2014.6)课题总结及成果鉴定阶段。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收集课题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实验报告,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撰写结题论文。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开题报告

一、项目名称

本项目名称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

二、承担单位

本课题由河南省济源市克井四中承担研究任务。

三、参加研究人员及分工情况

(一)参加研究人员 1.课题组成员 组 长:王青战

副 组 长:范新禄 孟祥生

成 员:杨林生 杨李健 范新红 张 蕾 杜新房 吕景艳

2.实验组成员

各年级组、各教研组的全体教师。

(二)研究人员分工

组长王青战同志牵头,负责课题组的组织领导工作,搞好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协调,总体构思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组成员具体实施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研究成果,适时调整研究方案。

副组长范新禄和孟祥生同志负责制定科研规范,建立课题组的会议制度和讨论制度,负责具体策划和执行研究活动,并承担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文字材料的草拟工作,时时加强与省市区领导、专家及课题组成员的沟通、联系工作,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抽样调查和个案追踪,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编辑,对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档归综。

成员杨林生、杨李健、范新红、张蕾、杜新房、吕景艳几位同志通过抓各年级组、各教研组来具体落实课题研究工作,收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及有效性”的信息反馈,与其他成员一道,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参与抽样调查和个案追踪。

实验组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课题的实验工作。

四、课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是培养适应未来时代发展人才的需要。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国上下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要保证社会大系统的和谐,首先得解决社会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和谐。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场所,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通过自身的和谐去适应“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而学校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开展“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

2、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现存的师生关系越来越束缚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被深深烙上传统文化的印记,主要体现在:重“教师”不重“学生”的主观性;重“传授”不重“能力”的强制性;重“记”不重“思”的浅层性。旧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创造性,缺乏可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3、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符合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时代发展,师生关系必须改变,这既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鲜明的实践意义。从学校角度而言,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从宏观角度来说,国际上早已开始注重学生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社交”、“学会做事”被作为孩子的生存与发展的“四个支柱”。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的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4、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能够改变师生关系并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对于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研究与著述甚多。从政府层面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强调加强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性。比如,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究、促进合作,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维的求异与创新,构建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纲要》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教学要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强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教风建设,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主张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学生真正做到“勤奋学习、愉快生活、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从文献论述看,各位专家学者纷纷从素质教育的贯彻和新课改的推进角度,阐述改善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意义。国内关于师生关系与课堂教学效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论述,也为本课题研究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经验,指明了方向。

(二)课题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此理论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得了解学生的学习前提,明确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让学生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本课题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关系的改善,培育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努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一理论揭示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人智慧,健全人格。本课题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课堂民主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觉醒,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的要求是:从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从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理解在意义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准备状态,注重情感对学习活动的调控功能,重视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等。这些都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点。

五、课题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借助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建立起学生快乐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与学求得新发展,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奋进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融融的师爱氛围。教师对学生满腔热枕,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合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目的更具有可操作性,特意将其分解为以下目标:

1、改善现存师生关系中的不合理性,形成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合作共处、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2、改变课堂现有的沉闷的教学氛围,扭转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局面,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

3、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在启发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风格。

4、转变学生现有的被动、机械、单

一、盲从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低效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6、减少和消除影响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不利因素,确保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畅通,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理论假设

我们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

(四)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思路: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研究旨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基本为五个步骤:“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即发现和确定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观察实施过程和结果--反思整个研究过程。以上五个步骤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视角: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调查,掌握学生资料,汇总分析,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

2、典型引路法 学习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和现代的许多教育教学有特长的名教师的做法。

3、文献法 通过对有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

4、比较法 对各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方法。

5、自我探索法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

6、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六)研究计划(工作步骤)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接受课题任务,论证选题、办理申报立项、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培训课题研究人员、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拟订调查师生关系现状内容、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5月)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与研究计划、撰写实验和研究阶段性报告,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每学期一次评估。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5月—2009年8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

(七)成果预测:

1、预期价值:

(1)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师生关系融洽。(2)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课堂效益提高。

(3)初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课堂,创建文明校园。

2、成果形式:

(1)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2)专集:经验论文集;案例集„„

六、可行性论证

(一)课题研究条件 1.客观条件:

①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及同行的热情支持。

②较为丰富的图书及网络资源可资利用。

③市、区教育相关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指导。

④学校经费投入的保障。2.主观条件:

①研究队伍老、中、青结合,高级、中、初职称结合,校领导与教师结合,结构合理,搭配得当,队伍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

②研究队伍持久而稳定的研究兴趣。

③多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感性经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④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等相关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形成研究网络 校外接受市区两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为课题研究号脉把关;校内以学校教研室牵头,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组,并以各教研组、年级组为课题实验组,组织开展实验。

2.制定学习制度,提高研究水平

①观看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光盘,提升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 ②主研人员每月撰写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经验文章或心得体会;

③主研人员每周上网学习,查阅和研读1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

④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3.确立工作制度,加强科研规范

①建立课题组会义制度、档案制度、讨论制度和论文咨询制度; ②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处理各种数据。

③建立资料系统,保存课题组会议记录,并校勘各种基本资料。4.利用网络资源,检索课题资料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为本课题的研究导航。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选择并确立了四大类资料:

①有关改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政策性法规,文献材料。

②国内外有关加强师生互动,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克井四中课题组 2008、9

下载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邓亮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邓亮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实施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实施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改变学生原来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法,取而代之......

    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开题报告 王亮

    一、论文名称: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 二、研究缘由 (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关注课程执行力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目标有效达成的关键 (三)关注......

    “学科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首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同志们:今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总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学校心......

    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同志们:今天,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正式开题了。 我代表总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国学校心......

    德育活动多样化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学校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研究》课题,是河北省"十一〃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10080008).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

    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题开题报告

    遂宁市教育局立项课题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 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盯住一本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