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共5篇)

时间:2019-05-12 11:4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尚义县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李冉

负责人所在单位 甲石河中心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发现规律,调动感官,实现理性认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获得教育教学效果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安排了很多关于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探索、操作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本课题的提出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有助于学生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并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效性得到真正的体现。本课题的关键问题是帮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如何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

官并用,使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对操作流程、方法的了解和操作水平及能力培养。

2、教师: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培养教师对操作过程全面有效的调控能力,增强操作的实效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

3、学校: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队伍。

四、研究内容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看看针对相同的内容,哪种设计更具有时效性。

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

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与参与度。

六、研究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

(1)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

(2)准备阶段

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提升理论

积极邀请县级教研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为教师业务学习、水平提高和才能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

方案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丰富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

配足配齐资料设备,建立科研网络平台。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完成这项研究。

3、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4、提供科研经费,给予财力支持。

学校投资为每个教师安装了多媒体,拟拨出专项资金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将为每一个申报通过的课题提供研究经费。用于购买研究资料、人员培训等支出。

八、预期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1、开题报告

2、“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现状与分析材料

3、“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的典型教学课例集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向老教师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然后给自己的师傅上一堂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对不同的课型如: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地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实验法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调查出“动手实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座谈会谈话法

我利用班会和上课时间对我校三(1)班和一(1)班学生开几次座谈会。因我个人原因没能对小学部6个双语班开个座谈会,但我认为这两个班的情况也大致的能代表整个小学部民族班的情况。这几次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小学部1、3年级双语班。

四、调查结果

通过多次与教师、学生座谈的结果显示,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数学课的兴趣很浓厚,课堂上都急于表现自己,但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比较爱玩,不喜欢课下下功夫,好多家长也不喜欢管孩子管的很严,他们以传统的教育模式看待现在的孩子,以为做完作业就可以了,也不喜欢检查孩子的作业,就算有少数几个关心孩子的家长想检查孩子的作业,但也有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在考试中,孩子经常拿不到分,要么不明白题意,要么因马虎、不认真、不检验导致写错题而扣分。

在这短短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中,我积累了一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但也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个月,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起点,掌握师生教学的具体情况,我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形式,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课热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既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又使教师对操作活动失去信心,重新使用传统教法。另一方面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

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2)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不够强,课堂的秩序不能保证。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得出存在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没有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往往只追求操作结果,而没有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做完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导致一节40分钟根本就不够,经常会出现拖堂现象。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我将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内容确定为:

(1)形成操作活动的基本模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3)总结操作活动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

1、建立课题组,形成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的正常有效开展,离不开对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课题组成员落实实验教学的任务和分管责任。

2、加强对教师操作活动的指导,形成操作制度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及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通过多种活动研究操作方法,改进操作

组织教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通过多种活动总结研究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的操作实效。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运用恰当的研究措施

课题的研究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手段,辅以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力求研究的客观、合理、有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整合在每学期开始,要求课题组成员都将本学期的教材通读一遍,梳理出操作性的相关内容,然后在确定好本学期的研究课。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施,并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研究经验,提升研究能力。做到“工作就是研究”。

(2)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的整合我们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数学教研之中,每学期,都围绕研究专题设计“特色化”教研内容,开展了教研沙龙、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活动,内容突出个人思考、同伴互助。

(3)教师的个体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整合。

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要引领教师进行研究、反思、总结,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师的个体研究也要和课题研究整合。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平时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教学案例的反思等,课题组都要求教师围绕课题展开;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理论学习、教学论文的撰写就有了明确的内容。教师的个体研究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课题研究的指导也促进了教师个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了课题研究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初步形成的有效性操作策略:

策略

一、规范操作常规,促进有效操作

动手操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只要一操作教室里就非常热闹,有时候教师都控制不了局面。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是很有必要的。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初步制定作常规。

(1)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2)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3)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4)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5)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6)注意操作的 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7)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能力。

(8)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让学生说说操作所得出的结论。

策略

二、改进操作材料,促进有效操作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1)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如:老师用可伸缩的天线制作活动角、用卡纸制作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等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学具却能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2)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以实验教师张雯雯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例。创造性的设计了“量角 — 观察量角器 — 疑问 — 画角 — 认识量角器 — 量角”教学程序,尤其是在纸上用量角器画角,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感悟出“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一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隐藏在操作技能背后的本质原理后,学生也就自然而

然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同样都是教学运用量角器量角,张老师的设计不仅有技术,也让操作活动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使用教具、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地有效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为例。实验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另辟蹊径,运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这样的设计教师轻松,学生愉快,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远的。

策略

三、优化语言指导,促进有效操作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教师语言指导时要注意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怎样观察)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力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

策略

四、设计操作活动促进有效操作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选择符合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验证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2、探索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

3、创造性操作活动

这是提供某一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开展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非常突出,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组织数学操作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根据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策略

五、及时分析总结,促进有效操作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成为活动了主角。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详解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来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

1、本课题所强调的“中高年级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获得的发展与进步。

2、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3、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个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研究的意义

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我们“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概念的数学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使用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表、设计游戏等。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2、了解学生现状:他们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个体特点。研究形成现状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

3、以本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整体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看看针对相同的内容,哪种设计更具有时效性。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敏锐的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考察其具体的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研究的范本或借鉴。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提出改进意见,边研究便反思,是研究逐步深入,形成具体的操作措施。

调查实验法:应用调查实验法来研究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对学上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来反映。

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来更新“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资料积累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

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与参与度。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完善、应用和推广以往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切实提高模式与策略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2)、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有效数学交流模式,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3)、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4)、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6)、培养一支具有超强教育能力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准备阶段

在2011年4月--2011年6月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对自己所任教学班的动手实践性兴趣与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不知从何入手实践,涉及到每个学生的探究机会非常少,教师指导方法不当,不能把学生的自主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存在个人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现像等问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被束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要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学生们就无从下手,践行实践问题的能力就有所闭塞。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缘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主体地位也不能得到体现。为此,我们数学课题组不断学习与研究升本教育理念下的新思想,新观念充实教育经验,搜集整理文献,不断积累素材选定实验班制定了研究方案。

(二)、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结果

在2011年7月-2012年12月为研究课题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充分发挥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有的放矢,注重差异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高年级阶段,也离不开教师“扶”着进行操作,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作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能互相补充,从而使发现的结论得到升华。

(2)鼓励交流,注重合作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新课堂提倡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论是实践环节,还是表达交流思维的形成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的都知道,有些学生会做一道题,但他不会讲明白道理。这说明了什么,孩子的语言思维受束缚,所以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体验,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而合作 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一个过程的操作,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明显得片面性,甚至有时任务完成不了,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使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得心提高。

例如,在学“圆”这一单元后,周大凤老师留了这样一个实践操作题,准备4个相同的易拉罐和一根绳子,并测量出易拉罐的直径,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用绳子把两个易拉罐绑一周,试求绑在易拉罐周围的绳子的长度,要求:先尝试画出平面图,然后寻找联系求周长。

②分别用绳子把3个、4个易拉罐绑一周,其他要求同上。你发现了什么?上面这项实践若是由一个学生单独来做很明显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只有采取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基本的操作。从学生的实践反馈得知,这项实践人人都参与了合作,基本得到了——

两个易拉罐,绳子等于一个圆周长加两条直径:„„

(3)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到手操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彩色纸卡,利用带有小格的学具或小正方体试着摆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想想该怎么摆?看谁的方法最灵活,最有说服力,道理讲得最清楚。话音刚落,学生便以小组长为中心,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两种不同的摆法,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把孩子 们在探究学习中得到 的知识给心足够的时间炫耀一下,孩子的成就感得以展现。这亲,课堂氛围就会很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2、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规律一课时,我给学生充分准备了不同长短的小棒,让学生自由地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作出记录整理。最后发现总结边的大小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析,摆得数据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3、丰富呈现方式,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并不是“凡课必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巧妙安排,不断丰富动手操作的呈现方式。

(1)课前体验 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而数学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已有经验的支撑,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觉了一次,体验了钟的神奇,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2)课中操作 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发现长方形面积中所包含的单位面积的个数是长里摆的个数与宽里摆的个数的乘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接着,鼓励学生通过把平面图形进行剪拼操作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推导出所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课后实践 课后实践又叫“实践性作业”,联系我们的数学实践,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实践作用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课后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 超市想把6盒牛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有效性有所提高,也使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材料。

4、巩固、利用已有成果,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常常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各快报是非题认识。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 问题。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合理与否,促进和推动了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初步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的图形,列出算式。有一位学生用5根小棒摆了个五边形,这时我让学生猜想他里还有几根小棒?学生猜想可能剩下1、2、3、4根?我又问:“为什么?”学生就这样很轻松地自己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并明白了道理。

最后想说,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来创造的,而动手实践操作是探索新世界的重要手段与重要方式!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尽我们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它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新人!

七、取得的成效

动手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智力水平密切相关。科学的、有效的动手实践方法进学生学习数学,理解能力提高的有利途径。动手实践方法的教学要结合实践能力的其他几种形式进行,想、摆、说三种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自淡定能力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就应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二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了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根本”;积累了“动手实践活动中离不开学生语言思维的开发”,总结出了“《让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浅析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途径》”等经验文章及案例分析、教案设计及反思等相关文章。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具有共性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八、存在问题和反思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指导。总之,不同的学生仓皇实践能力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也不一样,效果肯定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指导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知识上的个性差异(2)思维敏捷、灵活(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现如今,动手实践不能只有固定的模式中进行,创新也是一种新思路。创新思维是在突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囚禁创新思维的牢笼,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在动手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好以下四类创新罹难2形式。一是活化思维。动手实践教学中要有价值的提问和环环相扣的深度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容易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的高峰体验。因此,我们在提问设计上,须巧用心思,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脉络,以收学生思维活化之效。二是比较思维。比较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扩充教学容量,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拓展实践思路,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三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可使知识产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链接,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体现实践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多种思维应用,从而拓展了数学学习空间。四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截然相反,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能力,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思维向度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兴趣是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给与学生实践上科学有效的技巧性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虽然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了,但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将会一如既往的研究和推广这一课题。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西屯中小崔红梅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二)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优化数学练习设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数学练习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做练习的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

(1)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2)课内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3)搞好练习的设计。练习也分有几种类型,如课前练习,课后练习,新课过程中的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综合练习,复习课的练习等。不同类型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就应有不同。

(4)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5)对练习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具体思想和方法步骤、通过运用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学生练习训练现状调查”和课堂教学调研。

四、保障措施和基本要求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低、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练习系统化”之路。

五、相关理论方法的学习与研究

1.学校满足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教学理论资料,有关实验的教具学具,实验场地的安排)。

2.定期总结实验情况,作出阶段分析。

3.加强理论学习,完善实验措施。

4.案例研究法,通过跟踪听课,了解一些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行为,并使阶段研究成果更为科学。

5.将经验总结法贯穿在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和总结不同教师的练习设计与操作方法,使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凸现。

6.运用行动研究法,不断地实践与反馈,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第五篇: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1

一、选题的背景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有效教学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许多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作业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升学的影响,教师在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作业“一刀切”、量大以及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教师评价方式单一……这些问题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使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喜欢做作业、怕做作业甚至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干扰了教师从作业中获取有用信息,降低了作业反馈的效果,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优化。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课程改革对作业的要求,我拟申报“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在基础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等,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作业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2、在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的设计往往只偏重作业的认知功能,忽视作业的育人功能、作业的发展功能、作业的评鉴功能以及认知心理学功能,作业评价单一,往往局限于学生对错的判断。目前好多学校和地区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都进行了研究,很多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一些具体的制度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和书写时间有一个严格的限制,促使教师布置作业合情合理。对作业设计也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作业形式灵活多样,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注重趣味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愿做作业、乐做作业。为了解“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我们借助网络搜索了部分资料,还查阅了部分科研方面的报刊及专著。从目前我们检索到的资料看,天津市、广州市、深圳市、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等相关学校及教科所有关于小学作业设计的研究,该项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等指标上有明显地提高,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范围较广没有分化到细节,这些都有助于本课题实施研究。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作业设计同样应以人为本。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让人人在数学上都到得到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进行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同时它还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而我们倡导自主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在作业练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元认知理论。以培养对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为目的的家庭作业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管理、调节和监控能力。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有些家庭作业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些家庭作业则可以考虑家长的.参与和同学的合作,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4、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内容的研究,以从教材中精选作业、根据教学内容改编作业、拓展作业为研究切入点,在实践过程中,让数学作业目标更多元化,内容更丰富,更加富有有效性,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真正达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服务的目的。

2、开展小学数学有效作业形式的研究,以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保留数学作业布置中的优点,创新作业的形式,使课内外数学作业能有效地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根据作业量、作业难度、学生年级进行分层次作业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促进数学学习质量提高。

四、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准备阶段。

1、收集资料,并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对现阶段数学作业的内容、形式和数量的意见;对今后数学作业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2、对前测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并写出研究方案。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

第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

1、研究人员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设计研究。

2、定期组织交流作业形式的信息。

3、收集学生作业。

4、分析试用效果,进一步完善作业形式。

5、课题组撰写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

1、收集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检测,整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2、对各种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论文。

3、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理论创新:在作业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实践创新: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多次承担和省级课题研究的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源以及数学组强大的教研力量,对目前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展开调查,构建有效作业设计的标准,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建立切实可行的有效作业设计的机制。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及有效性研究上有所突破,以此为载体构建“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有效教育”,最终实现教学双赢、师生共同发展。

七、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变得十分重要。使作业设计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设计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作业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八、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我汉语言本科毕业,工作十二年,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多次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可以从面上推进研究工作的进展。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课题负责人有一定理论与研究能力,对小学数学作业有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关注,对教育教学方式有自己的看法。另外,本负责人还查阅了丰富的文献著作,搜集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调研,分析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1)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设计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我校数学教师一般都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而且每个班级人数较多,教学工作量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平时作业设计单一化,甚至仅局限于使用课本中的习题以及与课本配套的教辅用书中的习题。没有认真地思考设计学生的作业,更难做到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合理的评价,这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怕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严重。綦春霞在《数学理论与数学课程改革》中说:单纯的训练甚至比停止训练更容易让人脑神经出现萎缩,对数学技能训练来说,单纯、机械、过度的训练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合理进行作业设计已成当务之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课堂教学的改革的深入,我们学校大多数数学老师意识到有效的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迫切的要求加入研究的队伍。

现实社会的要求。

(1)新课程明确提出: 有效的作业设计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课题组为增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思维的发展,针对我校数学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特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认为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减少在教学时间和练习量上加班加点,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 备课、作业设计 切实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身心的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在基础教育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数学作业的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一直比较重视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设计形式多样,有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听力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等,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做作业的兴趣,又提高了作业的效益。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合理有效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变被动地完成作业为学生自主乐意地接受、巩固和内化知识的过程。

通过有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要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下载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