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下半年陕西省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二)模拟试题
2015年下半年陕西省浙江省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
力》试卷(二)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差距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这体现了的教学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因材施教 2、20世纪()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E:90年代
3、班级管理目标中,贯穿班级管理始终的中心和主题是()A:目标项目 B:目标值 C:目标方针 D:目标设想
4、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5、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__ A.认识动机 B.成就动机 C.赞许动机 D.交往动机
6、提出“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马卡连柯 D:赞可夫
7、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中,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是 A.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B.有利于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 C.有利于系统传授知识 D.有利于因材施教
8、六年级的小文看到姐姐读了研究生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便决定为了好工作而努力学习,这类学习动机属于。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9、下列家庭教育做法中,哪种做法是较为合理的? A: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一切为了孩子 B: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C:当父母亲的教育观念与爷爷奶奶相抵触时,以父母的观念为准 D: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
10、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__ A.兴奋剂 B.镇静剂 C.迷幻剂 D.葡萄糖
11、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__。A.加减评分法 B.操行评语法
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D.模糊综合测评法
12、下列不属德育原则的是____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3、惩罚对于抑制学生不良行为有比较好的作用。惩罚的方式有。①谴责②批评③罚站④处分⑤暂时取消个体喜爱的活动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4、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15、下列乐府诗不属于“乐府三绝”的是()A:《陌上桑》 B:《孔雀东南飞》 C:《秦妇吟》 D:《木兰诗》
16、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颜色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以按大小归类,说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__。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7、对于入园初期适应困难的孩子,幼儿园教师可以____ A:要求幼儿严守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按时入园离园
B:允许他们上半天,如中午饭后有家长接回.再逐渐延长在园时间 C:多批评爱哭闹的孩子 D:通知家长接回孩子
18、幼儿的直立行走动作。是在无意识动作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幼儿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是。
A: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B:抬头—坐—翻身—爬—站—走 C:翻身—抬头—爬—坐—站—走 D:抬头—翻身—爬—坐—站—走
19、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____两种。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D:道德行为
20、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__所首创。A.加德纳 B.莫雷诺 C.斯金纳 D.比纳
21、下列不属于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的是__。A.法人 B.教师 C.经费 D.组织
22、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____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①教育方针②政策③法律法规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小学教育所处的年龄段一般称为__期。A.幼儿 B.童年 C.少年 D.青年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____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5、”跳一跳,摘桃子”是讲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A: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 B: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C:难度适中 D:便于检测
26、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____ A:《童年》 B:《少年》 C:《在人间》 D:《我的大学》
二、多项选择题(共26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__。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2、__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A.选择题 B.是非题 C.论文题 D.填空题
3、教学技能的运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__ A.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 B.体现教师的个性和风格 C.尊重教育规律
D.适应教学内容的特点 E.多种技能综合运用
4、知觉的特性包括__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5、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呈金字塔型,由上至下分别是()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幼儿园的教育目标;
C: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D: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6、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7、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舌、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8、内化指在思想上与他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__。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9、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____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10、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____ A:5~6岁左右 B:6~7岁左右 C:7~10岁左右 D:7~12岁左右
11、个体身心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是____ A:格塞尔 B:洛克 C:孟子 D:高尔登
1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集序》 B:贾思勰是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代表作有《齐民要术》 C: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D:徐霞客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13、The driver began to speed up to____ for the hour had lost in the traffic jam. A:keep up B:take up C:catch up D:make up
14、如果程序设计没有问题,那么硬件故障或输入有误:但是,实际上输入正确。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A:程序设计有问题
B:如果硬件没有故障,那么程序设计有问题 C:程序设计没有问题 D:如果硬件有故障.那么程序设计没有问题
15、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16、王老师是负责管理学生学籍的老师.每年新生入学和毕业生毕业时都是他最忙的时候,王老师隶属于下列学校组织机构中的哪一个? A:总务处 B:教务处 C:教研组
D:校长办公室
17、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理论。A:自学一辅导式 B:发现教学 C:范例教学
D:教学过程最优化
18、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__。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19、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0、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__。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克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21、关于茶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印度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B:陆羽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称为茶圣 C:茶兴于唐,盛于宋
D:花茶是用茶叶和香茶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
22、(二)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请分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A.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B.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C.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D.学校制度的现代化
23、由于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法律保证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具有明显的____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24、矫正幼儿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__。A.密切关注
B.严格要求其改正 C.让幼儿多说话 D.解除紧张
25、学生对自己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于下列哪类自我意识?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26、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____ A:《童年》 B:《少年》 C:《在人间》 D:《我的大学》
第二篇: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4)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
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答案】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参考答案】
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1)复习要及时;
(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
(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
(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3)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训练,注重运用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4)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如下:进行德育应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实际出发,要重视训练和强化。这样才不会导致德育与实际的脱节。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不正确。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第三篇:2018下半年福建教师资格统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拟试卷二
2018下半年福建教师资格统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
拟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我国的()。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学记》
2.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课的内容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学生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3.小玮的妈妈正在准备晚饭,小玮放学回家刚进门就闻到阵阵饭菜的香味儿。可是过一会小玮就闻不到了,这种现象属于感觉的()。
A.适应 B.联觉 C.统合 D.对比
4.小颖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经常会觉得自己陷入了“怪圈”不会再进步了,甚至觉得自己突然退步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挫折现象 B.回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高原现象
5.学生聪聪认可自己的实力与成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独立等特质,渴望得到审视与评价,重视名利,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聪聪就会感到自信,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叛逆,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聪聪的行为属于()。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6.鲁班爬山时,手不小心被一种丝茅草割破,草叶边缘的毛刺就是“利器”,锯子的雏形就这样产生了。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A.功能固着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7.炎热的夏天,兰兰在户外活动时,出现头晕、恶心等现象,对此,教师应采取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A.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B.将兰兰抱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领,冰敷头部 C.中暑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处理
通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再处理
8.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提到:“我们见了她(蔡老师)不由得就围了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一叙述体现了学生的()特点。
A.可塑性 B.向师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9.“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上一段教育目的的表述出自()。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讨论法
11.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这种同化模式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组合学习D.推理学习12.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3.低年级的小明擅自离开座位王老师不予理会,转到表扬那些坚持不动的学生,小明也不擅自离开座位了,王老师用到的是()。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间隔强化
14.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孙老师将“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15.儿童思维开始逐渐的去集中化,能够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的逻辑推理,是()儿童的主要成就。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A.杜威 B.卢梭 C.拉尔夫·泰勒 D.裴斯泰洛齐
17.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是()。A.必修课程 B.校本课程 C.地方课程 D.选修课程
18.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对“春天”认识的更加清晰,不仅带同学们去公园观察新开的花,而且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冰水融化”“小树发芽”等有着春天气息的图片供学生们观看。语文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
A.创造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9.小明考试前非常紧张,忧心忡忡,考试时不停地冒汗,总是想上厕所,发挥失常,他的这种症状属于()。
A.考试焦虑症 B.考试强迫症 C.考试抑郁症 D.考试阵发性紧张症
20.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教师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李老师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安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为人师表方面作出了哪些要求? 23.简述课外活动的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4.材料
学生小刚在老师上课写板书时,手指常常不自觉地敲打桌子,发出“嗒嗒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是谁?不想听课就出去!”可是这种情况总也制止不住。一位音乐老师上课时发现了这个情况,课后找到小刚。小刚怯生生地站在老师面前,等待老师批评。但是老师没有责备他,而是笑着说:“我发现你节奏感非常好。你可以参加学校的乐队,做一名鼓手。但有一个条件,你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不要再敲桌子了,好吗?”小刚点点头,热泪盈眶。他在乐队里很努力,进步很快,而且上课再也不敲桌子了。
(1)案例中的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哪条德育原则?(2)音乐老师的做法对你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启发?请简要分析。
材料:
小明和小华是同桌,某次考试中均得85分。小明开心的说:“我太幸运了,昨天做了套模拟题,居然有3道题重复。”小华却嘟囔着嘴说:“哎,我已经复习的很充分了呀,可是还有几个题目不太明白,最后一个题用哪个公式呢?看来,我还得好好的看看。”
问题:
根据归因理论,分析两个人各自的归因要素是什么。作为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30为体育,31为美术)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白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晰 伞 抚 绍 疆 陷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10分)(2)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10分)(3)为本课设计一则板书并说明理由。(20分)27.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8分)(2)如指导低年段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2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列举至少两种小学课堂常用的导入方法。(10分)(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和操练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29.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1)简要分析该歌曲的特点。(10分)(2)如指导该年级小学生学唱该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该歌曲的学习,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30.请认真阅读下列教材,并按要求作答。
动作要点:前翻时蹬地、收腹、屈膝、举臀使身体穿过两臂慢慢下落;后翻时提臀、收腹,使身体穿过两臂慢慢回落。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穿臂前后翻技术动作”的教学重点、难点。(10分)(2)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并说明设计理由。(20分)31.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什么是连续纹样?(10分)(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2.【答案】B。
3.【答案】A。解析: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的感觉中。题干中的现象为嗅觉适应。
4.【答案】D。解析:高原现象是指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
5.【答案】D。解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独立,渴望得到审视与评价,重视名利,得出聪聪的行为属于渴望得到尊重的需要。所以选D。
6.【答案】D。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者现象叫原型。题干中鲁班从丝茅草得到锯子的启发,这里的丝茅草就是原型。
7.【答案】B。解析:有人中暑时,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然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
8.【答案】B。解析: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
9.【答案】C。解析:这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也是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故选C。
10.【答案】B。解析: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倡导的。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11.【答案】B。解析:把正方形的特征归属于已知长方形的特征当中,这是一种下位学习。
12.【答案】C。
13.【答案】C。解析:替代强化是指用榜样的作用来强化学生的行为。老师表扬坚持不动的学生对小明来说就是一种替代强化。
14.【答案】D。
15.【答案】C。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了去集中化,可逆性,守恒性等特点。
16.【答案】C。解析: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是教育学家泰勒。
17.【答案】D。解析: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答案】D。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对“春天”认识更加清晰,不仅带同学们去公园观察新开的花,而且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冰水融化”“小树发芽”等有着春天气息的图片供学生们观看体现的是直观性原则。
19.【答案】A。解析:小明的症状属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症。
20.【答案】D。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根据被试的回答,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9岁以下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9~16岁儿童处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16岁以后发展到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22.【参考答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为人师表的规定: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23.【参考答案】
第一,有利于学生多渠道地及时获得各种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第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
(1)音乐教学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音乐老师从小刚手不自觉地“敲桌子”行为中发掘出小刚的节奏感好的优点,以此鼓励他参加学校乐队,同时教育他要认真听讲遵守纪律,上课不能再敲桌子。这样的长善救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根据案例中音乐老师的做法,在我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做到:
首先,作为教育者要一分为
二、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其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红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最后,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25.【参考答案】
小明将考试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这个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虽然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但存有侥幸的心理,假如之后的学习失败也这样归因,会产生懈怠和习得性无助感,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长远提高和发展。老师在对小明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导他将成败的原因归于努力等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因素,这样才有利于之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小华将自己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归因正确,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小华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考试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因此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体验。对于小华,老师应该跟他耐心分析考试成败还有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同时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发挥的更好。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设计】
(1)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内容含蓄,意义深刻。开篇寥寥几笔描绘出新疆艰苦的生存环境;继而通过火车上爸爸和儿女之间的真诚、质朴的交谈,描绘出边疆守卫者“白杨树”正直、高大的外形和坚强不屈的特征;最后借白杨树表达边疆战士驻守边防、建设祖国的毅力和决心。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读写晰、伞、抚、绍、疆、陷这6个字,掌握戈壁、清晰、浑黄一体、插嘴、分辩、抚摸、严肃、坚强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这段话。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课文的反复研读和学习,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会边疆战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和学习边疆战士的高尚品格;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板书设计 图1 设计理由:
《白杨》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文章,借白杨来表达边疆战士的思想品质。白杨生长在祖国边疆,白杨就像是驻守边防的战士:从外形来看,白杨又正又直、高大挺秀,而从内在品质来看,白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战胜困难不变的决心和毅力,这正是作者所要赞美的边疆战士所具有的个性品质。
所以在板书中,要详细写出白杨具有的品质,与之对应的就是以“爸爸”为代表的边疆战士,在“爸爸”眼中,自己就像白杨一样是边疆的守卫者,是祖国的守卫者,所以“爸爸”所代表的边疆战士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守护者形象。而在文章的结尾,通过白杨和小白杨的关系也引出爸爸希望孩子继承长辈的理想,长大后投身边防战士的行列,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景。因此在板书的最后一层,加入小白杨和儿女之间的对应关系。
27.【参考答案】
(1)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2)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强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3)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并提问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2个直角,2个锐角,2个钝角)提问: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在课程开始之前,用课件展示生活着的有关角的图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28.(1)a.温故知新法:运用所学过的旧知识联系新内容。
b.设置情境法:假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与学习,实现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的教学效果。
①教师语言:讲故事、讲谜语等 ②多媒体:视频、图片等 ③律动:咏唱(chant)、绕口令等(2)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①Students can learn some new words during the class, such as “blackboard” and “window”.②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imperative sentence.Ability aim: Students are able to recognize communication signals through listening.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learn to respect others, and their awareness of being polite can also be cultivated.(3)Presentation
Point to the blackboard, the window and the door in the classroom separately, and write these thre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hen ask students to read after teacher.②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the new sentences by means of teacher’s description and body language.For example, teacher says to one student: “I feel very hot.Lily, open the window, please.”
③Guide the student to open the window, and express thanks to him or her.④ Explain the function of the sentence for students, and make a new sentence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imperative sentence better.(Justification: Through those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nd basic structure of imperative sentence.)Practice ①Let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ry to repeat it.After listening, ask the question: “Does Peter help Miss Fang open the door?” Students may answer: “Yes, he helps Miss Fang open the door.”
②Let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according to the tape material: a.()the door, please.b.Look at the(), please.......③Pair work: Ask students to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with their deskmates, and invite one group to give a represent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Justification: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and they can consolidate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they learned today.)29.【参考答案】(1)歌曲特点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由姆卡楚尔宾娜作曲、思渊洋改编的儿童歌曲,该儿童歌曲共有两种版本,分别是中文版和英文版。这是一首2/4拍,大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波兰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舒畅的旋律,活泼跳跃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洋娃娃和小熊跳
可爱的神情。歌曲四个乐句运用了旋律重复变化的手法,结构方整,其中前十六的节奏贯穿全曲,节奏明快,舞蹈性很强,适合于边演边唱。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感受舞蹈欢快的情绪,并体验双人集体舞的快乐。【过程与方法】
通过歌曲演唱、拓展表演等方式,学生能够增强自身协调性及演唱能力。【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分角色跟着音乐有表情的进行律动。(3)新课导入
1.教师创设谈话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收到从国外寄来的一封邀请信,小洋娃娃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参加她的party,让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吧。(加律动排队走)2.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中走出来,思考问题:音乐停了,我们走了好远了,走的好累啊,我们休息一会。同学们快看,前面有什么?我们去问问它们在干嘛?(前面有小熊,它们很可爱、胖嘟嘟的,在等它们的好朋友)3.教师顺势进入新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同学们,它们这么可爱,想必它们的好朋友也非常的活泼、可爱了,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小熊的好朋友呢?)【设计意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给学生创设情境,有一个国外的小洋娃娃邀请他们去参加party,这个时候,带领学生加入律动整齐的排着队走。路上会碰到一个好朋友,邀请它一起去参加party,顺势引入新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肢体协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向新课标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理念进行靠拢。
30.【参考答案】
(1)重点:前后翻时收腹、提臀、控制节奏;难点:动作连贯、协调。(2)教学目标
学生初步了解穿臂前后翻技术动作的名称及完成方法,体验倒置的感受,并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方法,90%的学生能够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完成技术动作,60%的同学能够独立完成技术动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和游戏等方法,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以及腰腹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3)技术教学环节的步骤及设计意图 ①诱导练习(垫上屈腿握棒穿越练习)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垫上屈腿握棒穿越站起动作并且进行技术动作的讲解(仰卧于垫上,双手向上伸直正握一米长木棒,做垫上穿棒前后翻练习)。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模仿练习。
【设计理由】通过垫上屈腿握棒穿越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穿臂前后翻的技术动作要点,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②教师示范穿臂前后翻技术动作,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老师示范穿臂前后翻技术动作,并进行引导性提问,在开始双手握杠时采用的握杠方式是什么样的?整个技术动作包括了几个环节?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补充技术动作的要点(前翻时蹬地、收腹、屈膝、举臀使身体穿过两臂慢慢下落;后翻时提臀、收腹,使身体穿过两臂慢慢回落);教师与学生配合完成保护与帮助方法的示范和讲解(保护人一手握练习人的手腕,一手托臀帮助穿杠,当腿穿臂翻下时,一手托腿帮助轻落。向回翻转时,一手握手腕一手托肩背帮助回翻,穿臂回落时,一手托腿帮助轻落。)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老师的技术动作示范,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技术动作要点。
【设计理由】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直观感受完整技术动作,并且通过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自主练习a.悬垂摆动练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单杠悬垂前后摆动练习。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指导完成单杠悬垂前后摆动练习。
下基础。
b.一对一帮助练习,口诀强化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指导,同时给学生总结口诀(正手握杠紧又牢、双脚蹬地体后倒、收腹屈膝举双腿、快速穿过两臂间、两脚落地后屈腿、蹬地屈腿翻转回)帮助记忆动作要点。
学生活动:两名同学一组进行一对一的帮助练习,每位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三次练习,之后交换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大声背诵口诀帮助完成动作。
【设计理由】学生在同伴的保护与帮助下完成技术动作,初步体会技术完整技术动作。c.集体纠错,强化技术动作
教师活动:老师根据观察结果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向前穿臂翻转有困难、向后穿臂翻转有困难、落地较重)并给出解决策略(在脚前放跳箱盖,做脚蹬跳箱盖,另一脚蹬杠,然后两脚依次过杠练习;强调双脚用力蹬地,收腹,举腿;提示学生回落时拉杠、收腹、控制身体;加强帮助一手托腿轻落,或垫高落地地面。)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d.再次练习,解决难点
教师活动:老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技术动作完成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老师之前给出的纠正方法改进技术动作,攻克动作难点。【设计理由】通过再次练习解决技术动作的难点问题,熟练技术动作。e.游戏:《我是体操小明星》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游戏,讲解游戏规则(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择组别进行组内穿臂前后翻晋级PK赛),担任裁判工作。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学习情况选择组别完成比赛,争取优胜。
【设计理由】游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可以达到再次强化技术动作的目的。
31.(1)【参考答案】
连续纹样是相对于单独纹样而言的,它是以一个单独纹样(一个形象或者一组形象为单位的纹样)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成无限反复的纹样。可按重复排列的方向分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
称横式二方连续,沿上下方向的称纵向二方连续。其主要形式有散点式、接圆式、波线式、垂直式、斜线式、折线式、结合式。
四方连续指以一个单位纹样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重复的排列,并可无限扩展的纹样。有三种组织形式:散点式、连缀式、重叠式。
(2)【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案排列方法及组织规律,能够独立创作简单的图案作品。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与交流,探究图案排列方法、重复的规律,学会设计具有形式美感的的连续图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图案,发现生活中的美,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培养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3)【参考答案】 活动一:看一看
教师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回答:鱼儿外形相似,成群结队游动等。教师继续提问:鱼儿是怎样结队排列的?学生观察并回答:向上排列、向下排列等。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除了能向上向下排列,还可以怎么排?向左?向右?接下来进入我们这堂课的学习一起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关注文化与生活,具有视觉性,教师的提问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活动二:找一找、议一议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有哪些是重复排列出现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空中飞翔的鸟、路边的树木等。教师总结:展示教室里的桌椅前后排列、凤戏牡丹等图片。
2.教师继续展示图片,并提问他们是怎样重复排列的?学生思考回答:向下、向上、向左、向右。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相同图形,变换排列方式,探究最终得到的形象相同吗? 学生实践回答。教师总结指导(改变方向、改变颜色):一个图形向左右、上下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就会形成一个新图形。
运用美术学习的常用方法,通过观察将生活实际联系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活动三:做一做
1.尝试运用拼贴、绘画、剪贴等方法表现设计有重复规律的图案。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独特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与设计。2.通过自评、互评、师评三种方式展评(构思、排列方式等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四:想一想
1.课堂小结:图案艺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图案,图案来源于生活,而且能美化生活。希望同学们继续认真学好图案,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2.课后用所学的知识创作一件作品,装点自己的房间。
【设计意图】将美术作品运用于生活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学习的意义。
第四篇: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
*本资料系温州大学及温州各地区考前培训心理学(中学)的资料*系本人各方收集。但其中第六章智力及第十一章毕生发展没有找到选择题题目,只有其他题型。有相关资料的欢迎在百度文库补充
第一章:概论知识考点 P3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属于(C)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B)的规律的科学。
A.心理过程 B.心理活动 C.认识过程 D.个性心理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B)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4.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年。
A.1879 B.1897 C.1789 D.1798 5.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B)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A.1798 B.1879 C.1789 D.1897 6..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哪一年?(B)A.1789年 B.1879年 C.1890年 D.1897年
7.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
A.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
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
8.第一个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人是(A)A.冯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亚里士多德 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B)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10.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A.冯特 B.詹姆斯 C.华生 D.魏太默 1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C)。
A.苛勒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1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D)。A.霍尔 B.马斯洛 C.魏太默 D.华生
13..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D)。
A.人本主义学派 B.格式塔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4.认为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这一派别称为(B)
A.行为主义 B.格式塔心理学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15.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强调心理学应该要研究意识的功能?(B)A.行为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16.下面哪位学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D)A.华生 B.杜威 C.铁钦纳 D.詹姆斯 17.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A.考夫卡 B.华生 C.罗杰斯 D.荣格
18.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B)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19.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D)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20.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称为(D)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21.能在比较自然的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保证了研究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种研究方法是(A)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2.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C)。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3.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D)A.测量法 B.观察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实验法
24.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B)。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25.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D)手段。A.统计分析 B.测验 C.调查研究
D.口语报告
26.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属于(C)。A.测量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作品分析法
27..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C)A.观察法 B.测量法 C.调查法 D.自然实验法
28.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B)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29.针对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C)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AB)。
A.调整行为 B.控制行为 C.改变生活 D.防病治病 E.放松自己 2.(BCE)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A.工业心理学 B.生理心理学 C.心理测量学 D.教育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3.以下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ADE)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B.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E.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4._________属于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CD)A.工业心理学 B.实验心理学 C.学校心理学 D.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意识流: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意识是一种整体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像水流一样,他称之为“意识流”。
4.现场实验法也叫自然实验,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主要有: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魏太默、考夫卡、苛勒(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7)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等
3.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1)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知识考点 P21
一、单项选择题:
1.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与(B)。
A.选择性 B.集中性 C.兴奋性 D.不随意性 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5.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并能够克服干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注意状态属于(B)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6.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B)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 B.自动化的 C.白日梦状态 D.不自觉的
7.在(A)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 B.白日梦 C.自动化的 D.睡眠 8.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C)。
A.意识失控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 C.白日梦状态 D.半睡眠状态 9.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属于______意识状态。(C)A.自动化的 B.集中的 C.可控制的 D.自觉的
10.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只知道老师在讲课,但是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种意识状态属于(C)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 11.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C)失眠。A.假性 B.情景性 C.失律性 D.功能性 12.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A)失眠。
A.情景性 B.假性 C.失律性 D.兴奋性
13.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D)。
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14.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眠?(D)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药物性失眠 D.情境性失眠 15.有些人状态好、睡眠少,认为自己失眠。这是______失眠。(C)A.情景性 B.新奇性 C.假性 D.正常性 16.梦是一种(D)。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7.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D)A.兴奋剂 B.镇静剂 C.迷幻剂 D.葡萄糖
18.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A)。
A.β波 B.δ波 C.θ波 D.α波
19.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A)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
A.δ波 B.β波 C.θ波 D.α波
20.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B)
A.β波 B.α波 C.δ波 D.θ波 21.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B)A.反应性升高 B.反应性降低 C.注意范围变广 D.幻觉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
1.注意的功能有(ABC)。
A.选择功能 B.维持功能 C.调节功能 D.启动功能 E.适应功能 注意的功能有(ABD)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B)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3.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ABC)。
A.1年 B.28天 C.90分钟 D.一个月 E.一星期
4.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BCD)。
A.注意的起伏现象 B.生物节律现象 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 D.日节律现象 E.知觉节律现象 5.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CD)A.静止 B.紊乱 C.感觉麻痹 D.解除抑制 E.轻松 6.催眠状态是一种(AB)。
A.特殊的意识状态 B.意识恍惚状态 C.睡眠状态 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7.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ACD)
A.解除抑制 B.深度睡眠 C.幻觉 D.感觉麻痹 E.感觉剥夺 8.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ABCDE)
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 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 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 9.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DE)
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 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D.快速眼动 E.肌肉完全瘫痪
三、名词解释
1.意识: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日节律:在人和动物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3.情境性失眠:是指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失眠。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00310)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简答题
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具有:(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五、论述题
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答案要点:
失眠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
(1)情境性失眠: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等。
(2)假性失眠:认为睡眠时间短就是失眠而造成的,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3)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作出调整。(4)药物性失眠: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等导致精神兴奋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际展开说明)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A)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C)。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B)。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D)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B)。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C)。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C)。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C)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B)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14.双眼视差是(B)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 B.深度 C.运动 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C)A.视觉 B.色觉 C.知觉 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C)。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主观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B).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A).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恒常性 D.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颜色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D)A.强弱 B.高低 C.轻重 D.大小
2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A)A.感受性 B.刺激强度 C.知觉 D.感觉
24.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C)
A.视觉适应力 B.视觉差别感受性 C.视觉感受性 D.视知觉
25.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6.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27.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C)。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28.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D)。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 29.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叫(A)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30.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3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C)关系。
A.正比 B.同比 C.反比 D.对比
32.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D)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正相关关系 C.无关 D.成反比例关系 33.重量感觉阈限值的大小与相应的重量感受性高低之间的关系成(B)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常数关系 D.对数关系 3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B)关系。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成准比例 35.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C)越大。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强度 36.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A)。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中和色 37.位置学说不能解释(C)。
A.高频声音的编码 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 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38.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C)。
A.音强 B.音高 C.音色 D.音波
39.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A),掩蔽作用越大。
A.频率越接近B.强度越接近C.频率相差越大 D.音色相差越大
40.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C)(200610)A.声音的混合 B.声音的起伏 C.声音的掩蔽 D.拍音 4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A)
A.声波的频率 B.声音振动的大小 C.声音的组成形式 D.声波的起伏 42.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B)
A.色调 B.亮度 C.中和度 D.饱和度 43.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是指哪三种颜色?(B)A.红绿黄 B.蓝绿红 C.蓝白绿 D.红黄蓝
44.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B)(200904)
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B.二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45.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C)A.声音振动的大小 B.声波的起伏 C.声波的频率 D.声音的组成方式 46.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B)。
A.比较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47.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D)
A.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48.“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C)。
A.刻板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49.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是(A)A.社会刻板印象 B.印刻 C.社会知觉过程 D.从众
50.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警、圆滑;男人富有刚性,女人富有柔性。这种对一类人产生较为固定看法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2.皮肤觉通常包括(BCD)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3.锥体细胞(ADE)。
A.能够反应颜色 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 C.不能分辨颜色 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 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4.棒体细胞(ACE)
A.不能分辨颜色 B.反应光的波长 C.对光的强度起反应 D.集中于网膜中心 E.对微弱光线敏感 5.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BCD)。A.红与蓝 B.黑与白 C.红与绿 D.黄与蓝 E.红与黑 6.知觉的特性包括(ABCE)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包括(CDE)。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8.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BCD)等方面的恒常性。A.温度 B.大小 C.形状 D.颜色 E.空间
9.在深度知觉中,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有(AD).A.双眼视差 B.视野中的高度 C.线性透视 D.眼肌的调节与幅合 E.阴影 10.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ACD)。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B.调节与幅合 C.感觉通道的性质
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E.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性质 11.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_,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BCE)A.事件性质越复杂 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 C.对不喜欢的事情
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 E.事件性质越简单
12.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B)。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三、名词解释
1.超感知觉:简称ESP,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2.感觉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它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4.双眼视差:由于两个眼睛位置油,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明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5.韦伯定律: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6.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8.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9.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收集信息
(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为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
(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反映。
②分析器数量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③知识、经验参与程度的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联系: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②感觉和知觉都具有直接性,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3.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 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两个方面:
(1)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2)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眼肌的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等
4.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及其关系。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如何根据对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搜集、选择信息过程
(2)整合信息过程: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
7.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
社会知觉具有以下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8.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主要有:(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
9.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0.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
五、论述题
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答案要点: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说明)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知识考点 P79
一、单项选择题: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A)、保持和提取。
A.编码 B.回忆 C.再认 D.遗忘 2.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C)、提取。
A.识记
B.回忆 C.保持
D.再认 3.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B)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长时记忆 D.语义记忆 4.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D)形式存储。
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5.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A.视像和声像 B.声音代码 C.语音代码 D.语义代码 6.瞬时记忆属于(A)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工作记忆 7.在短时记忆中,一遍遍地机械地重复识记材料是(D)A.有效复述 B.无效复述 C.精细复述 D.保持性复述 8.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B)秒钟。
A.1~2 B.20~40 C.60~70 D.70~80 9.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B)秒钟。
A.5 B.20—30 C.60 D.120 10.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1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D)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12.短时记忆的容量为(A)个组块。
A.7±2 B.5±2 C.8±2 D.9±2 13.短时记忆的容量为多少?(C)A.7加减2个音节 B.7加减2个单元 C.7加减2个组块 D.7加减2个数字 14.在短时记忆中,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是(C)。
A.机械复述 B.无效复述 C.精细复述 D.保持性复述 15.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B)形式存储。
A.视象代码 B.声象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6.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重要条件是(A)A.复述 B.视觉编码 C.声音编码 D.感觉寄存 17.短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储?(A)A.声象代码 B.视像代码 C.语义代码 D.图式
18.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B)、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语义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情绪记忆
19.对事实类信息,如词汇、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的记忆是(B)。
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长时记忆 D.技能记忆 20.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C)。
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21.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B)中的。
A.情景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语义记忆 D.陈述性记忆 22.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C)。
A.长时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工作记忆
23.练书法时,我们所知道的规则和方法是储存在_________中的。(A)
A.陈述性记忆 B.情景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感觉记忆
24.对概念、命题的学习属于(D)
A.社会规范的学习 B.机械学习C.技能学习 D.知识学习25.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会对考试有帮助,这种现象称为(B)
A.情绪依存性记忆 B.情境依存性记忆 C.状态依存性记忆 D.地点依存性记忆 26.走迷宫是一种(A)A.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知识学习
27.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D)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 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
28.学生将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加以内化和组织,变成自己的知识,且在必要时加以再现或运用,这种学习形式属于(A)
A.接受学习B.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D.意义学习29.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属于(B)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双重干扰 D.新旧干扰 30.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叫(A)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3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所用方法为(D).A.群集法 B.地点法 C.计算法 D.节省法 32.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D)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3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34.已学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D)
A.相似干扰 B.后摄干扰 C.接近干扰 D.前摄干扰 35.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C)时记忆效果较好。
A.30% B.40% C.50% D.80% 36.以下哪一类不属于组织策略?(C)A.群集 B.摘录 C.过度学习D.列提纲
37.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B)A.地点法 B.韵律法 C.记笔记法 D.特征法 38.将电话号码8585582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B)
A.语义复述 B.精细复述 C.保持性复述 D.情景性复述
39.由于没有复习,先前学习的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淡忘,直至最后全部遗忘。这种遗忘的原因主要是(D)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情绪干扰 D.痕迹消退
40.依据语义网络,当想到一个单词时,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D)
A.相似联想 B.激活 C.接近联想 D.扩散激活
二、多项选择题
1.记忆的基本过程有(ABD)。
A.编码 B.保持 C.整理 D.提取 E.系统化
2.记忆的三存储模型把记忆加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分别是(ACD)。
A.感觉记忆 B.暂时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E.永久记忆 3.长时记忆中的主要编码形式为(BE)。
A.声音代码 B.语义代码 C.动作代码 D.直接代码 E.视觉代码 4.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BCD)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5.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DE)。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技能学习E.社会规范学习6.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DE)。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技能学习E.社会规范学习
三、名词解释
1.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3.接受学习: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术,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
5.有意遗忘: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
6.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四、简答题
1.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
(1)记忆的涵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①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
②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③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2.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①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
②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③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3.简述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记忆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
(1)语义网络: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2)扩散激活: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的过程。
通过上述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它表示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组织新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原有的图式结合起来,不断地建构和发展着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
4.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
(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5.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3)记笔记: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五、论述题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答案要点: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信储存的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印象。感觉记忆的信息尚未经任何加工,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它具有以下基本以特点:
①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印鲜明的形象性。
②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几十到几百毫秒 ③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它与感觉记忆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就会遗忘。可见,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①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②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主要是采用了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贮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②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及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③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3.结合实际谈谈复习的策略。答题要点:
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使信息得以保持。
(1)复习的时间:①及时复习
②系统的复习
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3)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①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②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③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以上各点可以通过例子展开论述。)
4.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答题要点:
(1)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复习策略: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使信息得以保持。
复习的时间:①及时复习
②系统的复习
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①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②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③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①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②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5.请你结合实际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 答题要点:
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他自已做被试又做主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用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以上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6.试述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及如何防止遗忘? 答题要点:
(1)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他自已做被试又做主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用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的曲线。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2)复习策略: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复习的时间:①及时复习
②系统的复习
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①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②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③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3)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
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①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②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7.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答题要点: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以上各点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8.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答题要点:
(1)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复习策略、组织策略
(2)为了更好的有效学习,应该恰当运用学习策略。
①复习策略: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
系统的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②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以上各点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六、案例题
1.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答题要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在本案例中,小王需要改变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为了更好的有效学习,应该恰当运用学习策略与方法:
①复习策略: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
系统的复习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②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注意结合案例进行阐述)
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觉得记忆手机号码要比记忆固定电话号码更难,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记忆手机号码的建议。答题要点: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3)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②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消退、干扰。
(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①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②韵律法:也称口诀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③记笔记: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注意结合案例进行阐述)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知识考点 P105
一、单项选择题:
1.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D)A.想象 B.联想 C.表象 D.思维 2.思维的主要特征为(A)。
A.间接性和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3.看到月亮的边上有一圈光晕,就推知将要刮风,这是(B)
A.知觉 B.思维 C.想象 D.遗觉像 4.下面哪一种属性是思维的特点?(C)A.直观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整体性 5.下面哪一点说的不是思维的特点?(A)
A.直观性 B.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C.间接性 D.概括性
6.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B)。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7.“一题多解”体现的是(D)。
A.常规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8.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B)。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9.解几何题时,需要做辅助线,我们就在头脑中设想出一张图,做了辅助线之后会如何,这样的思维就是(B)。A.直觉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求异思维
10.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D)。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11.曹冲称象主要反映出的是(D)
A.抽象逻辑思维 B.聚合思维 C.动作思维 D.发散思维 12.什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B)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
13.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尺子划线等。这种寻找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是(D)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14.将一个句子的结构分解成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这种思维过程是(C)A.抽象 B.概括 C.分析 D.综合
15.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C)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6.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B)。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7.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A)。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8.“水罐问题”(即陆钦斯量水实验)说明________对问题解决的影响。(A)A.心向(或心理定势)B.功能固着性 C.无关信息的干扰 D.问题表征的方式
1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20.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B)。
A.例证 B.外延 C.名称 D.属性
21.布鲁纳的人工概念实验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A)A.假设检验过程 B.自然形成过程 C.分析综合过程 D.样例组织过程
22.沃森的四卡实验主要说明了什么?(A)A.人们倾向于证实 B.人们倾向于证伪 C.人们倾向于推理 D.人们倾向于选择 23.想象要处理的信息主要是什么类的?(D)A.符号类 B.字词类 C.操作类 D.表象类
24、梦属于(B)。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25.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C,因此,所有的A都是C。这种思维形式是(B)(201010)
A.概念 B.推理 C.判断 D.问题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AB)。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想象性 E.目标性 2.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ACE)
A.独创性 B.活动性 C.敏感性 D.定义性 E.洞察性 3.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是(BCDE)。
A.机遇因素 B.智力因素 C.人格因素 D.环境因素 E.动机因素 4.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有(ABCD)。)
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E.易怒 5.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BCD)。
A.常规性 B.独创性 C.再定义性 D.灵活性 E.现实性 6.问题解决的特征为(ACE)。
A.认知性操作 B.操作复杂性 C.目标指向性 D.问题空间性 E.操作系列性 7.有些儿童认为圆就是圆溜溜的东西,包括皮球、弹珠等,这是一种(BDE)。
A.明确概念 B.日常概念 C.科学概念 D.模糊概念 E.前科学概念 8.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BE))A.走楼梯 B.研究登山路线 C.回忆办公室门号 D.慢跑 E.走象棋 9.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E)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10.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E)。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三、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4.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5.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6.想像: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8.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四、简答题
1.思维的过程是什么?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
(1)分析和综合(2)比较
(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
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高创造力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等
(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
(4)动机因素:当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才表现得归具创造性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等,其中心理因素有:
(1)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2)心向:也称心理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1)问题表征的方式(2)对无关信息的注意(3)功能固着性(4)心向
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再举例说明)
五、论述题
1.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答题要点: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初,就要使参与者了解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其最终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
(2)训练基本的技巧。创造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模型倾向于不同的技巧。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对基本技巧的训练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并不一定导致创造性行为的出现,但它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会扼杀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创造性行为的种子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缺乏强烈的动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建立动机主要是要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在这个环节中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自信和傲慢之间往往一线之隔。培养儿童的冒险精神更要慎重。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向参与者展示他们前后的进步,会使得个体更愿意参与训练,在遇到困难时也更能坚持。在训练任务中,应更多地进行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对比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要使儿童相信创造性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和努力的影响,还要知道杰出的创造性表现需要多年的艰辛努力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要给儿童多个活动供其选择,在活动过程中给其探索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创造性活动需要调动多种认知资源和外部资源,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这些策略和技术包括上面提到的爬山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等。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可以使儿童掌握这类方法中的一些,达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12)运用例子。运用例子更容易向儿童传送创造性的信仰和价值观
2.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答题要点: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在新的情况下,个体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
启发式方法是指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法有:
(1)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2)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3)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答题要点: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在新的情况下,个体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有:
(1)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2)启发式:是指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法有: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③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论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答题要点: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智力因素。表现在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通过比较高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是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行为会使内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
(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说明)第六章:智力知识考点 P128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 3-5 ACD 6-10DCCBB 11-15CBBCD 16-20BCDAA 21-25ABBAB 26-30ACCAA 31-35DBABC 36-38CBB 1. ABC 2. BCD 3. ABE 4. ABCDE 5. AB 6. ACE 7. ABD 8. ABCDE 9. AD 10. BDE 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2.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3.智商:即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简称智商。斯坦福-比内量表首次采用智商来说明智力,其计算公式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所得商数再乘以100,也被称为比率智商,后来,智力测验中更新了智商概念,采用离差智商。
4.个别智力测验:是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6.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8.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1)智商,即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简称智商。斯坦福-比内量表首次采用智商来说明智力,其计算公式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所得商数再乘以100,也被称为比率智商,后来,智力测验中更新了智商概念,采用离差智商。
(2)比率智商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的商数乘以100而求得的,如果二者相待,比值为1,只适用于儿童。其优点是可使不同年龄者的智力水平相互比较。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3.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分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4.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1)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
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在智力的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
(1)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2)操作成分: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他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1)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操作成分: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
(2)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即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经验性智力。
(3)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方面特点又称情境智力(实践智力)。答题要点:
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其基本性质有: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属性,称心理特质,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也是一种心理特质。心理特质指的是使一个人对于较广泛的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的心理特点,它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相似行为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科学构想,它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的工具,不是客观事物。
(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心理特质作为一种科学构想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因而对它的测量只能是间接的,即从行为样例中推理得出。
(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任何测量,无论是物理的抑或心理的都会出现误差。心理测量的误差尤为突出。因为心理测量是从对一个行为样本的观察中获得数据,再去推论得出结果,从部分推论整体,用以解释一个人的心理特质,自然不会百分之百的准确。同时,这有限的观察数据又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获得的,引起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即便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从对心理特质的理论说明到计分、评分和结果解释各个环节上,都会有误差出现。
(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2.论智力的影响因素。答题要点:
影响人的智力因素很多。主要有:
一、遗传因素:通过家庭谱系与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由此说明,遗传对智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以及早期干预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四、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答题要点: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如:绘画,查地图。(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答题要点: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如:绘画,查地图。(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加德纳认为,上述七种智力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七种智力都具有相同的价值,无论学生具有哪种一种智力,都应该获得平等的评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5.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题要点:
他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1)他从遗传决定的观点出发,创立了优生学。他设立了实验室,利用仪器作人类学测量及心理测量,在研究心理遗传时,创造了一种数学统计方法;在研究个别差异时又进一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遗传对心理差异的影响。他不仅是英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也是差异心理学的创始人。但是由于他片面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大肆宣扬天才遗传论,结果成了法西斯进行种族主义统治的理论工具。
(2)影响人的智力因素很多。主要有:
①遗传因素:通过家庭谱系与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由此说明,遗传对智力具有一定的影响。
②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以及早期干预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
③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
④社会实践: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的,智力当然也不例外。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总之,智力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影响,这些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过程与水平差异。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知识考点 P162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二种成分:(C)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B)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3.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属于(A)动机。
A.外在 B.内在 C.主导 D.社会
4.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属于(B)动机。
A.外在 B.内在 C.自然 D.从属
5.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______动机。(D)A.生理性 B.社会性 C.主导 D.成就
6.美国心理学家(C)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A.斯腾伯格 B.斯金纳 C.马斯洛 D.华生
7.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动机属于(C)。
A.工作动机 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 D.生理动机 8.一般说来,由(C)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9.________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B)
A.动机 B.需要 C.诱因 D.目标 10.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C)A.动机 B.诱因 C.需要 D.目标
11.动机产生依赖于需要,请问下列哪项属于需要?(B)
A.水 B.饥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12.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B)。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13.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是(C)强度的动机。
A.高 B.低 C.中等 D.无
14.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会(A)。
A.较低 B.中等 C.较高 D.不变
15.根据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原理,要想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需要(C)
A.较低强度动机 B.较高强度的动机 C.中等强度的动机 D.很高强度的动机 16.在_________中,最佳动机水平偏高。(B)
A.中等难度的活动 B.简单容易的活动 C.难度较大的活动 D.复杂程度高的活动 17.在活动任务较容易时,要想工作效率较高,动机水平应该怎样?(A)A.较高 B.中等 C.较低 D.任意强度
18.根据_________,在工作激励中,应创造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求。(D)
A.X理论 B.Z理论 C.V理论 D.Y理论 19.按认知与期待理论,(A)
A.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B.动机力量=抱负×期待,C.动机力量=效价×目标 D.动机力量=抱负×目标 20.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情绪与情感的差异,(A)。
A.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B.情绪发生晚,情感产生早 C.情绪情感同时产生 D.情绪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 21.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B)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2.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是(B)。
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3.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表现了(C)状态。
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4.急中生智是一种_________状态。(C)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信号
25.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情绪反应是(D)。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6.美感属于(B)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都不是 27.手足无措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D)A.表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28.气急败坏表现了哪种情绪状态?(B)A.表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29.请问下列哪项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D)A.繁衍后代 B.获取食物 C.逃避危险 D.参与交往 30.激情是一种______状态。(D)A.情感 B.表情 C.心境 D.情绪
31.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是(C)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二、多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BCD)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2.动机具有(CDE)功能。
A.社会 B.成就 C.激活 D.指向 E.维持 3.社会性动机包括(ABC)。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工作动机 D.权力动机 E.归属动机 4.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CD)。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5.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ABC)。
A.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信念 C.能够正确归因 D.计较个人得失 E.不打无把握之仗 6.(ABCD)属于社会性动机。
A.工作动机 B.交往动机 C.成就动机 D.成长动机 E.进食动机 7.Y理论把人看作是(BD)。
A.为钱而工作 B.负责任的 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 E.有协调性的 8.V理论把人看作是(BC)A.为钱而工作 B.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 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E.有协调性的 9.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BCDE)。
A.嫉妒 B.快乐 C.愤怒 D.恐惧 E.悲哀 10.人的表情可以分为三类(ABC)。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动作姿势 E.腺体变化 11.情绪情感的构成包括(ADE)。
A.生理唤醒 B.对事物的反映 C.态度 D.主观体验 E.外部行为 12.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ABCDE)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13.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概括地说,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ABC)。(200310)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E.紧张感 14.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AE)A.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
B.需求层次的等级是绝对的 C.较低层次的需要占有主导地位
D.人类动机来自对事实的解释 E.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三、名词解释
1.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4.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5.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
6.成就动机: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7.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8.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四、简答题
1.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动机具有以下功能:
(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调节与维持功能
2.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生理性动机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2)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
3.简述成就动机的成分。
(1)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结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为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
4.成就动机有何特征? 成就动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动机,它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动机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
5.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2)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举例说明)
(3)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可举例说明)
(4)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6.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1)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2)结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7.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哪些特征? 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
8.简要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9.简述表情的种类。
(1)面部表情: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有泛文化性。
(2)身段表情: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不具跨文化性,受不同文化的影响。(3)语调表情: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相互配合,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
10.简要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是随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五、论述题
1.试述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答题要点: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2.试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答题要点:
(1)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基本的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大类。基本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有关,缺少它会引起疾病。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性需要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这类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
(3)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 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但也具有局限性,如他忽视或否定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间的界限等等。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说明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答题要点: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培养学生具有挑战精神与创造性(2)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
(3)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结合实际谈谈情绪情感的功能。
(试述情绪情感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答题要点:
情绪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分: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同时兼具增力和减力,如悲痛可使人消沉,也可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动机潜力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行为的三方面变化,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1)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联系。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
(2)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如考试压力越大,考砸可能性越大。中等程度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悲哀会影响工作或学习状态。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人们可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敏感性。对言语有补充作用,可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通过表情辨认对方的态度的内心世界
第八章:人格知识考点 P184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体现了人格的(B)A.社会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整体性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格的(A)。A.独立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3.人格除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复杂性、功能性的本质特征外,还包括下面哪一特征?(C)A.两极性 B.动力性
C.统合性
D.遗传性 4.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C)。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5.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C)。A.复杂性
B.独特性 C.功能性 D.统合性 6.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以(D)为核心。A.潜意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格系统?(B)A.气质与性格 B.认知方式 C.心理过程 D.心理状态
8.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9.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A)气质。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安静稳重、自制力强的人一般属于(C)气质。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某学生待人直率热情,但脾气急躁,易冲动,他的气质类型比较符合(B)。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某学生喜欢与人交往,到了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从气质类型看,他属于(A)。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3.《水浒》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什么气质类型?(A)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4.下列哪项特征不属于人格的本质特征?(B)A.稳定性 B.易变性 C.功能性 D.复杂性 15.多愁善感的人一般属于______气质。(D)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某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人,但在理解问题时常比别人慢些,由此判断他的气质类型比较符合(C)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7.《三国演义》中张飞脾气暴躁、思想简单、行为冒失,为人耿直、忠义烈性。张飞的气质类型是(B)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D)特征。A.理智 B.情绪 C.意志 D.态度
19.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属于(D)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20.自觉调节自己,克服困难是属于性格的______特征。(B)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21.气质与性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D)方面。
A.特性与共性 B.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C.能力与人格 D.生理与社会
22.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予以评价的方法是(A)。
A.自陈量表法 B.主题统觉测验 C.罗夏克墨迹测验 D.句子完成法
23.投射法测量了人格(B)层面的内容。
A.意识 B.无意识 C.客观 D.自然 24.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一种(C)。
A.教育测验 B.投射测验 C.自陈量表 D.性向测验 25.主题统觉测验属于(C)
A.自陈测验 B.纸笔测验 C.投射测验 D.特质测验 26.(D)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
A.T-型
B.少阴型 C.少阳型 D.T+型
27.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他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C)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A.10 B.12 C.16 D.24 28.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D)。
A.表面特质 B.共同特质 C.中心特质 D.根源特质
29.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表现,属于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的(B)。
A.外向性人格特质 B.开放性人格特质 C.随和性人格特质 D.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 30.____特征的人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D)A.B型性格 B.C型性格 C.D型性格 D.A型性格 31.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中,______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A)
A.中心特质 B.次要特质 C.首要特质 D.主要特质 32.______的学生在信息加工上多采用整体加工方式。(C)
A.系列型 B.沉思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33.在信息加工时依据内在参照的认知方式,这属于下列哪种风格?(B)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系列型 34.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李还没有完全思考清楚就急于举手回答,小李的认知方式属于(A)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二、多项选择题
1.人格的本质特征有(ABCDE)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2.以下哪几种人格特质包含在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中?(ABE)A.开放性 B.情绪稳定性 C.自律性 D.幻想性 E.随和性
3.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BC)。
A.链状推导 B.采取宽视野的方式 C.兼顾到各种可能性 D.左脑优势 E.言语操作性强
4.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ABDE)的人格特征。
A.消极 B.依赖 C.惟我独尊 D.懦弱 E.不诚实
5.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ABD)A.服从 B.懦弱 C.幼稚 D.消极 E.自私
6.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A.任性 B.懦弱 C.幼稚 D.思想活跃 E.蛮横胡闹 7.场独立性的人(ACE)。
A.善于抽象思维
B.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C.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D.对社会定向的知识更感兴趣
E.依据内在标准加工信息
8.现在用于人格测量的著名投射测验是(AD)。
A.罗夏克墨渍测验 B.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C.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D.主题统觉测验 E.16PF
三、名词解释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3.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4.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5.投射法:也称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如果给被试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被试可任加解释,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四、简答题
1.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其本质特征有:(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
3.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1)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4.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气质与性格的不同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从起源上看,气质受先天的因素影响大,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
(2)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明显。
(3)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而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有好坏善恶之分。
5.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1)场独立性的优势:
①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 ②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③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加工信息(2)场依存性的优势:
①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 ②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③依据外在参照加工信息
6.简述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特点迥然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区别。
(1)冲动型认知方式: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面对问题时,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不管对错急于表达出来。信息加工策略多使用整体加工方式。
(2)沉思型认知方式: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把问题考虑周全后,再作反应,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7.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他认为,人格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区分没有固定的界线。
五、论述题
1.试述冲动型与沉思型两种认知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势。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特点迥然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区别。
(1)冲动型认知方式: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面对问题时,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不管对错急于表达出来。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
(2)沉思型认知方式: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把问题考虑周全后,再作反应,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结合实例说明人格的成因。)(试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答题要点: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较为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环境因素
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早期童年经验 ①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③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而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论述。)
3.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题要点: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较为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环境因素
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早期童年经验
①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③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而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遗传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我们所应把握的就是环境的因素。父母和社会共同塑造下一代良好的人格。同时,可以说这些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它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进行合理的调控,以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具有自知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会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地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这些就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人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自我调控具有创造的功能,它可以变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己,将自我价值扩展到社会中去,并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把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变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塑造伴随着人的一生,需要一个人不懈地努力去完成。
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请举例说明。)(在教育中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答题要点: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较为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环境因素
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
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早期童年经验
①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③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在教育中,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而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完善其人格。
(需要举例说明)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知识考点 P211
一、单项选择题:
1.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B)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2.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B)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3.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C)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5.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B)。
A.服从 B.从众 C.信任 D.接受
6.“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C)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7.小王经常会放弃自己原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随大流,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和主张。小王的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A)
A.从众 B.服从 C.去个体化 D.群体化 8.以下(C)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 B.社会性 C.接近性 D.合群性 9.“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D)条件。
A.互补性
B.接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10.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相似性与互补性、接近性与熟悉性以及(A)A.个人品质 B.社会地位 C.经济条件 D.学历层次 11.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D)
A.性别 B.社会背景 C.教育水平D.态度 12.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A)A.特瑞普里特 B.谢里夫 C.费里德曼 D.阿希 13.“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A)作用。
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D.从众
14.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C)。
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15.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B)所首创。
A.加德纳 B.莫雷诺 C.斯金纳 D.比纳
16.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C)A.费斯廷格 B.沙赫特 C.莫雷诺 D.库利
17.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C)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群体的主要功能有:(AE)。
A.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B.认知功能 C.角色功能 D.目标功能 E.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2.群体凝聚力的正性力量包括以下含义(ACD)。A.成员间较多的情感联系
B.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C.成员间彼此喜欢
D.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E.调节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ACDE)。
A.相似性与互补性 B.社会地位 C.个人品质 D.接近性 E.熟悉性 4.非言语沟通中的身体语言包括以下几类(BCD)A.目标靶 B.象征 C.说明 D.情感表露 E.信息译码 5.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BCD)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6.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BCD)。
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7.舒茨提出的人际行为倾向中,包括以下几种(BDE)。
A.期待他人的公正 B.主动与他人交往 C.对人宽容 D.主动表示友好 E.期待他人支配
三、名词解释
1.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2.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3.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5.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6.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的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四、简答题
1.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有:(1)相似性与互补性(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
(1)表情(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4)服饰(5)讲话风格(6)人际空间
3.简要说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4.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
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的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主要原因:(1)匿名性;(2)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5.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行为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6.试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答案要点:
(1)角度不同,舒茨的三维理论的基础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从人际需要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了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许多现象;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础是人际交往行为的认知评估,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也是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
(2)解释的对象不同,三维理论主要解释人们为什么要与他人交往,如何与他人交往,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它们像生物需要调节着有机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一样,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人本身的内在需要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交换理论主要解释交往是否继续的条件,人和动物都有寻求最大奖赏、快乐并尽量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人的行为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表现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外在的奖励、惩罚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
(3)两种理论都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论述,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
五、论述题
1.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试论述人与人之间产生人际吸引的条件。答题要点:
(1)相似性与互补性(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第十章:心理健康知识考点 P249
一、单项选择题:
1.健康的概念是指(D)。
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2.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了有关身心健康的什么宣言?(D)A.《巴黎宣言》 B.《北京宣言》 C.《开罗宣言》 D.《阿拉木图宣言》
3.科学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________二个方面。(B)A.思想健康 B.心理健康 C.行为健康 D.精神健康
4.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是(C)。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具有二重性的 D.无效的
5.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B)A.否认 B.文饰到 C.投射 D.幻想
6.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B)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7.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采用了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方法?(C)
A.文饰 B.转移 C.投射 D.幻想
8.把失恋的挫折感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这种心理防御方法称为(A)。
A.升华 B.转移 C.文饰 D.压抑
9.一位内向、缺乏魅力的男青年恋爱受挫后,想象自己是一个英俊的小伙,成为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陶醉在幻想的世界中获得心理满足。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D)。A.反向 B.投射 C.压抑 D.幻想 10.欲盖弥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D)
A.投射 B.文饰 C.否认 D.反向
11.有些酗酒者认为“喝酒伤身”没有科学根据,照样喝酒,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B)A.文饰 B.否认 C.投射 D.反向
12.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称为(B)。
A.转移 B.文饰 C.反向 D.退行
13.下列哪种反应是对挫折的积极应对反应?(A)A.升华 B.投射 C.退行 D.幻想 14.明明内心自卑感很重,觉得事事不如别人,却有意表现出自高自大,傲慢不羁,这是哪种心理防御方法的表现?(C)A.升华 B.文饰 C.反向 D.转移
15.一些吸烟者认为“吸烟有害健康”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依然继续吸烟如故。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D)A.反向 B.文饰 C.升华 D.否认 16.恐惧症来自于(B)。
A.挫折 B.焦虑 C.压力 D.幻想
17.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焦虑可持续几秒钟,也可能是几小时或几天,而后消失,又在不经意间重新出现。这是(C)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恐惧症 C.恐慌障碍 D.创伤后应激症 18.下列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压力的因素?(B)A.准备状态 B.行为方式 C.经验 D.性格特征
19.有的人被他自己的思想或行为所控制,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某种思想或某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是________的表现。(C)A.应激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ACD)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ABDE)。
A.智力正常 B.了解并接受自己 C.身强力壮 D.适应环境 E.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3.以下属于退行的有(BC)A.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考试不及格就在老师面前哭闹撒娇 C.因不满弟妹的出生而尿床 D.求爱不成,则说对方本来就不可爱 E.恋爱受挫后,想像自己是个英俊的小伙 4.压力(ACE)A.也叫应激 B.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C.是一个过程 D.是一种广泛性焦虑 E.是一种身心反应 5.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压力感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ABCDE)。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6.(ABE)等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减轻不适感。
A.放松 B.歪曲现实 C.攻击 D.逃避 E.幻想 7._________属于压力应对策略中的处理困扰。(BCE)
A.放松 B.商讨 C.妥协 D.使用药物 E.攻击 8.影响压力的因素有(BCDE)A.心情 B.经验 C.准备状态 D.认知 E.家庭 9.克服焦虑的原则有(CDE)。A.运用想象 B.放松自己 C.认清焦虑状况 D.不回避 E.正面迎战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2.压力:也叫应激,是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汉斯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起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3.社会性压力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4.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的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四、简答题
1.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2.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个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什么反应?
人们遇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的反应。
(1)攻击行为
(2)冷漠
(3)幻想
(4)心理防御机制
4.简述挫折的应对策略。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观念。(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5.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1)不回避
(2)正面迎战(3)做记录
6.焦虑障碍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焦虑障碍就是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
焦虑障碍包括五种类型:
(1)广泛性焦虑障碍(2)恐慌障碍(3)恐惧症(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
7.简述压力的影响因素。
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影响不同的人压力感有很大的差异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
(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
五、论述题
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答题要点:
压力处理是指当压力对我们可能造成伤害时,用一些方法与技巧去应对,以减低压力带来的消极影响。
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有效地控制压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4)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6)改变不合理观念。
2.试论述人在受到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应对挫折的一些建议。答题要点:
人们受到挫折后会引起以下各种可能反应:
(1)攻击行为(2)冷漠(3)幻想(4)心理防御机制。挫折的应对策略:
(2)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观念(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4)优化自身人格品质(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论述)
3.请你结合课本内容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并应对焦虑的? 答题要点:
(1)认清焦虑状况。克服焦虑的第一步,要先认识焦虑症状,以及会带来什么影响。注意身体、思维、心理出现的异常症状,及时掌握状况;(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4)运用想像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
(以上各点需要根据实际展开阐述)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知识考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DBB 6-10.CACAB 11-15.CDCAC 16-20.ADCDB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ABE 3.ABCE 4.ABE
三、名词解释
1.横断研究法: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2.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3.关键期:最初是从动物心理试验研究提出来的。在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
4.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也即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6.中年危机:中年期是一个从成年到老年的过渡时期,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折和冲突。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的压力构成了中年危机。
四、简答题
1.简述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简述青少年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其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看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对异性产生兴趣。
2.概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1)智力的发展: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
(2)个性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其个性发展的特点。
①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②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典型的特点是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
③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看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对异性产生兴趣。
3.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并说明各发展阶段儿童所处的年龄段。(20100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五、案例题
1、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尽管如此,大家没有灰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姜云香把王显凤领回自己的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王显凤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
——试运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答题要点: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其中社会环境对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案例中“猪孩”王显凤由于亲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幼年时缺少关爱,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伍,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既没有人的感觉能力,也没有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甚至个人情绪表现也极为简单。这从正面说明,离开了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温床”就不可能产生人的正常心理。后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下,在教育专家的精心呵护下,逐渐摆脱了动物的心理,恢复了人的意识,重新回到了人类的怀抱,通过教育,智商也得到了提高。这又从反面再次证明心理,尤其是人的高级心理—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在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个案例说明个体先天的遗传的素质仅仅为个体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够使先天的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遗传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是在相辅相成中发生作用的。
2.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发现了二个“狼孩”,这两个“狼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答题要点:
(1)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实践。
(2)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狼孩”具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这仅仅是可能。
(3)环境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狼孩”由于脱离了社会环境,心理反而极其低下。同样,由于脱离了具有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和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实践,“狼孩”尽管进行训练,因为错过了言语、智力等关键期,最终心理水平低下。(注意结合案例进行阐述)
第五篇:201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巅峰冲刺试题及答案
共6页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l5小 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 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的是()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2.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5.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6.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7. 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这符合中学德育()的原则。
A.言行一致
B.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8. “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9. 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10.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
A.班级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
C.群众性活动
D.社会公益活动
11.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冲动型
12.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
A.驾驶汽车
B.洗衣服
C.解两步应用题
D.拉小提琴
13.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俗
14.“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实质上忽视了人的()。
A.生理健康
B.生理卫生
C.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
15.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语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2.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3.技能是习惯。
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5.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三、简单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2.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5.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照本宣科”的张老师
张老师教高中历史。他上课有一个>-7惯:就是不断地换眼镜。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是近视镜,一副是老花镜。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老花镜。他一旦戴上了老花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有时学生不听他上课,吵闹太厉害,他就换上他的近视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闭嘴,吵什么吵。”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
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也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课文把原来的课文给替换下来。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说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学校老师们很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呢?
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教学太随意了。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
期末考试到了,阅卷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
问题: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齐白石先生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犬师。
问题:
(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在齐白石先生的成才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对你有何启示?
----------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原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与作用,与晋代傅玄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2. 【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级管理的方式”,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班级民主管理是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3. 【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名师详解】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 【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的历史发展”,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名师详解】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5. 【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学校就是教学之地,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
6. 【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习动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在学校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应尽量使气氛轻松自由。
7. 【答案】A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原则”,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8. 【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体的个性特征”,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性格是一种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因此,“自信、坚强、勤奋”属于性格。
9. 【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习策略的种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形成联想的学.--j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0.【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分为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众性活动。
11.【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知风格的分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所以说,冲动型往往强调的是速度而不是精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智技能的表现特点”,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技能按其性质和表现特点,可分为如书写、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技能和像演算、写作之类的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运动等。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由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定义可知,驾驶汽车、洗衣服和拉小提琴属于操作技能,只有C项属于心智技能。
13.【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名师详解】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上的儿童已有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这一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上的儿童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一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在后习俗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这一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健康的标准”,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名师详解】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只关注了生理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
15.【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德育的基本方法”,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名师详解】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
二、辨析题
1.【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2.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知识的保持”,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错误。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l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3.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技能的内涵”,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所以技能不是习惯。
4.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强化理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来的。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5.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空间知觉的定义”,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参考答案】错误。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反映属于时间知觉。
三、简答题
1.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2.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的特征”,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参考答案】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不同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3.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管理的原则”,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了解。
【参考答案】学生管理的原则有: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等。全面发展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管理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5)平等与尊重原则。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4.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案的要求”,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教案即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即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5. 【考查要点】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四、材料分析题
1.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掌握。
【参考答案】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都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都不能被采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课程改革和设置:
(1)要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随意调整”。
(2)新课程不能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纳入到学生世界中加以组织。
(3)新课程的内容应是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4)在选择课程结构进行重建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5)各科目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
2.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
①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早期环境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因此儿童期的发展对后期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教育条件的影响。一个人能朝什么9-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2)①齐白石勤奋、进取的人格特质及他的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的品质是他成才的关键因素。
②在外部环境不利时,要创造条件,勤奋努力,逆流而上,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同样也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