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时间:2019-05-12 06:3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隐记忆研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第一篇: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

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 Graf和 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 “内隐记忆 ”一词。而 1924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Dougall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 “内隐的 ”(implicit)和 “外显的 ”(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1]。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 Warrington和 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 “内隐记忆 ”的现象:他们用 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 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

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1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 Tulving(1983年)提出来。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在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实验性分离有可能 只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深层加工过程的分离(Merikle,P.M.,1991)。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Merikle和 Keingold(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 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判定标准。杨治良等(1994)也使用匹配比较法对汉字内隐记忆进行了研究。匹配比较法就是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操作上匹配起来,使他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这时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深层加工过程的不同,而不是任务差异所引起。1.2加工分离范式

20世纪 90年代,Jacoby等人提出和完善了加工分离程序模式(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简称 PDP)。他试图从两种记忆编码和提取过程来理解外显和内隐记忆的差别,并将测验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进行了分离,还借用经典测验理论的公式来计算这两种影响,这为内隐记忆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另外,这一范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和修 正。Buchner,Erdfelder和 Vaterrodt Plunnecke(1995)认为再认测验 PDP分离出的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的贡献受到由猜测引起的反应偏向的影响,降低了测量指标的精确性。从而提出了扩展模型(extended model),增加了两个猜测变量。他们试图将反应偏向的影响从意识性提取和自动加工中分离出来。

此外,Yonelinas等人提出了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他们将自动提取看作是类似于信号检的加工过程,并采用信号检测论的计算模式,排除被试判断标准的变化对 PDP熟悉性指标的影响。Dodson和 Johon还建议用 “源监测框架 ”代替加工分离程序,Mulligan和 Hishman(1997)进一步结合多维加工簇模型和源监测框架的有关理论,提出了“情境诊断模型 ”(diagnostic context model)来补充加工分离程序 [3]。

2.内隐记忆模型

2.1阈限说

阈限说是最早解释内隐记忆的理论。持阈限说的研究者认为内隐记忆的产生是由于记忆痕迹过于微弱,达不到外显记忆所需要的强度。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否定了这一假说。

2.2激活扩散理论

Collins & Loftus(1975)认为内隐记忆没有保留形成这些记忆的情节性事件,但激活了网络中某些节点,这种激活是自动的,他可能达不到节点的阈限水平,而是提前了节点的激活水平。但其无法解释图形启动等非语义现象,即使在字词启动范围内也有麻烦。

2.3多重记忆系统理论(multiple memory systems theory)由 Tulving和 Squire等人研究遗忘症,提出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认为记忆是由不同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每一操作系统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和行为指标,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属不同记忆系统。Squire和 Cohen认为外显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系统,内隐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系统。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健忘症病人的记忆分离现象,即脑损伤遗忘症患者出现的外显记忆障碍而启动效应完好现象。这是由于各记忆系统是独立的。当陈述记忆系统受损伤时,程序记忆系统仍保持完好。但多重记忆系统的解释也遇到质疑。1986年 Glisky等强调健忘症病人学会了新知识,但 不记得“学习过”这一经历。这自然仍为内隐记忆,而不能用陈述记忆来解释。因此,Tulving等人认为各种记忆形式都会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不会引起人们的理论兴趣,更重要的是,不会有统一的记忆原则,而且由某种记忆形式发现的事实也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形式的记忆。

2.4迁移恰当加工理论

Roediger等人研究正常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迁移恰当加工理论(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 theory,简称加工说),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系统只有一个,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间的分离是测验所要求的心理加工过程不同。他试图从两种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的本质及关系来解释两者的差异。外显记忆属于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内隐记忆属于自下而上的信息驱动加工,两者都依靠记忆系统中预存的整体表象[7]。由于直接和间接测验要 求的提取过程不同,两类测验从不同的学习编码加工中获益也就不同。从而导致内隐和外显记忆间实验性分离。至今,加工说和系统说的争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并出现了两种学说逐渐融合的趋势。正如 Tulving所说,“系统说和加工说的融合是将来内隐记忆研究发展的方向”。Zinimer(1995)综合系统论和加工论提出多水平、多象征模型(Multi-level, Multi-token model),将信息加工分成不同水平。较低加工水平平行分布着多个相对独立表征系统,这些系统对刺激进行加工,其产物为象征(Token);较高水平的象征由较低水平象征整合产生,这些象征同样也有特定的子系统驱动。

3.内隐记忆研究对教学的启发

3.1教学中重复学习与强化练习的必要性

内隐记忆的研究,表明阈下刺激、启动效应对后继任务易化作用的普遍存在,还有麻醉期间学习的存在等。另外有实验表明,脑外伤病人在高强度练习和准确反馈条件下,各任务领域都存在具有直观性与无意识的内隐学习效应,并且这种内隐学习效应随着不断强化策略训练有增强和向外显转化的趋势。因此,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高原期的消失,即在没有外显的学习效果的条件下,学习或许依然在进行。这为重复学习、强化学习的教学原则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其实,重复对于新旧知识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都有促进作用,只是影响程度不同而已。重复对后者的促进作用会更大一些。重复练习的效果或许不易外显,但其实无意中已经提高了主体的理解力与学习能力,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研究发现,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次数越频繁(并不一定需要引起刻意的注意或强化),个体对刺激的印象就越深刻,这种知觉的流传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之一。

3.2教学中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

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强调通过逐步推理来得出结论。这种教学会妨碍学生直觉理解的健全发展。因此,课程设计应从低年级起就开始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在直觉思维的训练方法中,启发式程序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人们在面对不确定问题时,常用启发式规则进行直觉飞跃,其中就隐含了内隐的无意识记忆。这样,教学就可利用类比,使用对称,考察有限条件,从而使解题的方法更形象化。其次,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地应用直觉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对那些应用直觉思维的学生加以赞同并纠正其错误,使其直觉思维能更好发展。最后,因为直觉思维具有视觉化映像表征的特点,这就丰富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及心理表象能力。从而可以使事物的诸因素以映像的形式,并直观呈现于大脑。这有助于活跃直觉思维。

3.3教学中隐性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人们在不同的动机水平下,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从社会传播中学习信息。这样就可以自动发挥材料的预期作用,教师就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潜移默化却很容易收到预期效果。同时,“相信第一感觉 ”现象也说明在较浅的加工水平或非注意状态下的自动加工,往往不易受外界干扰;而在模糊决策状态下的控制性加工,则增加了预测的不确定性,产生干扰作用。隐性课程设计正是指“课内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8]。其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影响。另外,其无意识迁移具有非定向性,迁移范围广,有利于实现跨领域迁移。

3.4适当的学绩评价与测量理论

个体差异普遍存在,这样,“因材施教 ”成为教育学的理想教育原则。而当今的学绩测验及智力测量主要是以再认或再现方式,来测量学生能够有意识提取的外显记忆知识以及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很难测出学生的内隐学习与内隐记忆等无意识加工能力。但这种内隐加工能力又确实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及其基本心理品质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我们测评的目的是将儿童置于合适的教育环境中,尽可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因此,在加强外显记忆能力训练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其内隐心理潜能,进行多方位、多侧面的综合培养。经典的测验理论是在整个测验水平上分析测验结果,忽视了个体差异及不同项目的反应模式,并混淆了相同测验分数所包含的不同性质特征。我们可以借鉴内隐记忆研究中的一些测量措施,如

Jacoby的排除与包含测验等认知实验方法等,在教学领域中进一步测量学生内隐加工能力的强弱。

4.小结 综上所述,二十多年来内隐记忆作为记忆研究的新领域,其有关理论建设取得了系列的成果,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至今内隐记忆,这个接近心灵底层领域的研究仍没有一个统一、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正如 Tulving(1995)所说,“没有理论就会蔓延困惑,而困惑培育的仅仅是更多的困惑,不正确的理论迟早是会得到修正的。”内隐记忆的研究和探索将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随着研究者对该理论不懈地深入探索,内隐记忆研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价值将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展现。参考文献:

[1]陈宏 ,张明.当代记忆研究与中枢执行机能.东北师大学报 2001,2:91~92.[2]刘万伦.短时记忆研究综述.巢湖学院学报 2003,5(3):10.[3]任智.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综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4 26(2):36~40.[4]叶茂林.中国记忆研究回顾.心理科学.2000,23(3):334~335.[5]陈寒.对外显和内隐记忆发展的反思.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3~54.[6]王国猛.论内隐记忆现象的理论解释.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5(1):4~6.2 [7]徐大真.方法学进展中的记忆理论建构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10 23(5):59~60.[8]张一中 ,王笃明.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5:93~95.

第二篇:内隐记忆教案(定稿)

《内隐记忆》的教案

教学重点 1.内隐记忆的内涵

2.内隐记忆是如何提出的3.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4.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明确内隐记忆的含义,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内隐记忆现象。

2.学生学习前科学家研究内隐记忆的结果并能利用其研究成果对内隐

教学内容

记忆进行研究。

当代记忆心理学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开展的,一是传统的研究研究方向,即注重对意识到的过去经验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而另一方向是内隐记忆它代表了记忆研究的最新动向,本节课学习我们将对内隐记忆进行。

内隐记忆在记忆研究中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事实上第一次引进内隐记忆这一术语距今只有不过十年的时间。

内隐记忆定义: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他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并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通过内隐记忆定义的学习,举例生活中的内隐记忆现象,如做选择题等。

内隐记忆是根据启动效应的研究和遗忘症的研究而提出的。

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两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及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面呈现的启动刺激;

间接启动中除包含重复启动外,还允许两个刺激有所差别。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家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首先在对遗忘症患者的启动效应研究中发现了内隐记忆现象。它们的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甚至深度遗忘症患者也能够长时间的保留完整信息。

多重记忆系统说

认为记忆是有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的,而每个子系统又都有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同一个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统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每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在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看来,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

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由勒迪格等提出的迁移适当加工理论与多重记忆系统说不同,它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按照迁移适当加工理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应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并不说明机能独立的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的存在。

研究方法

1.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补笔的另一种形式为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的残词填上适当的字母而成为有意义的单字。虽然词干补测量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知识,但研究发现这些知识的提取也依赖于实验中所发生过的事件。

2.知觉辨认是指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在速示条件下对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进行辨认。它的另一种变式为模糊字辨认,是指在测验时所呈现的单字的字母很模糊,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字。

雅阁比采用再认和知觉辨认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中他让被试在三种条件下学习反义词。条件一为无上下文,被试看到“***——冷”便大声说出“冷”字,这里要求被试加工的是“冷”字的字形;条件二为有上下文,被试看到“热——冷”并大声读出“冷”字,在这里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意义,条件三为产生条件,被试看到“热——???”,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这是条件一和条件二的结合,要求被试即加工字形也加工意义。三种条件下,一半被试是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验,即再认;另一半则用间接测量方法测验,即知觉辨认。实验结果发现,当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测量时产生条件下的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其次,无上下文条件最差;而用间接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恰恰相反,表现为无上下文条件下击中的概率最高,有上下文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由此可知,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所得的实验结果正好相反。

本节课对内隐记忆的定义、提出、理论解释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进行拓展及讨论,并预习下一节--内隐学习,研究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陈海平09072223 09心理2班

第三篇: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 要

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关键词 内隐记忆 再认 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

16名被试进

(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近20

(Gazzaniga M S1998)。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

1974)

(Rugg

2006)。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

Buchnert A2000

Paller K A,2000

项目在 实验在再认

2.方法 2.1 被试

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2.2 仪器和材料 和用于补笔的材料。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程序1、3、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3.结果 实验对16

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

自变学习过单词正确数 学习过单词正确数 再认 补笔 再认 补笔平均正确率 0.91 0.64 0.92 0.89 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再认 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补笔 配对样本T检验-1.6-4.8 的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大于未学单词与已学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4.4、讨论 的影响。Jacoby 和Dallas在关于此类的实验上要记忆的任务则不受加工类型的影响。但是由于被试的内在学习基础差异和分心原因实验结果是再认成绩好于补笔。

5.参考文献 Gazzaniga M S534 Warrington E K

1998

1974

469

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

419

428 孟迎

Weiskrantz L—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 郭春彦.2006.21.Jenikins RrecognitionBurton A M

Ellis AB43

W

Neuropsychologia

ERP研究.38(1)

2002

Long—term effects of covertface

Wippich W

2000

On the

40InCognitionB52 Buchnert Areliabilit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memory measures227—259 Paller K AD LMedin(EdSan Diego6.附录 7.验。实验大概持续7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0.Neuro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human memory

V40)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cademic Press

你现在要进行的是内隐记忆实10你看到的10笔。明白后开始试验

第四篇:研究专题

2010-2011学年劳技教育研究专题

一、创建特色劳技基地

小学的劳技教学内容要与小学生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要有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我们应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有坚强的毅力、一定的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创新精神,达到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1、增添符合本土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劳动内容较多,涉及范围也比较广,因而劳技课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涉及的面要广,如我们能增添一些符合本土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情趣无疑是能够被激发的。例如:在教传统工艺、缝纫、烹调、种植、金工木工、生活常识等时,我们可以适当的掺插本土地区资源,教学生养殖方面的经验,来帮助学生在劳技课中学到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传统工艺”课上,除教学生编制一些简单易学的传统工艺品之外,我们可以增添欣赏当地的早期绣花作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间工艺,培养学生心灵手巧、做事仔细认真的态度;在“种植”中,可以增添“教学生种植花草,养花插花,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等等。

2、开设学校特色化教育的课程

学校特色化课程首先应该是学校区别与其他学校的一种独有的、个性化的课程。在开发的进程中,有必要立足于学校的特定资源。依托本土资源,创建特色劳技基地是我们学校一个独特的课程资源。在其课程资源里,我校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在教学中,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如在教学“炒菜”这课时,我们是先让同学们到家里去询问爸妈如何制作菜肴,了解制作的过程,简单作好笔记。再到课堂上来通过互相讨论,然后到家里由爸妈在场辅导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在制作要求上,不要求学生做同一种菜,而是让学生自己选菜、配菜,做不同的炒菜,这样,课堂上人人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二、打造特色劳技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一)创建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

适合学生的教学形式必须在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进行。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他的成功

一、科学,二、民主。可见,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教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师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学习。

学生劳动知识的获得,劳动技能的形成,绝不是仅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技能所能解决的,它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实践出真知,没有劳动实践的劳动技术教育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算真正的劳动技术教育。所以没有在适合学生教学形式下学习的教育是不出有能力的学生的。

(二)创设符合学生的教学环境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我们的劳技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学科的课堂气氛要好,但也逃脱不了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关系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环境。这使得学生机械地按照教师所讲的、所示范的方法与步骤进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和行为个性化的发展。

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们不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桌椅摆放进行合理布局,不拘一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学、互学、合作的活动中学习,尝试错误,获得成功。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时,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的“同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同玩,同做,同乐,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教·学·做三合一。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创造和知识,在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点中,求得新的发现。这一转变,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思维的解放、个性思维的呈现、创新意识的滋长;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劳动思维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个性体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感到:老师与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比学生更聪明;老师是该怎么

做的代表者。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很强,如果他发现了老师教给的方法是最好的,那么他就不再去自己思考了。

1、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小学生天生爱玩,如果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竞赛:竞赛是激励学生好胜心,取得优良劳动成果的手段,是利用情感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得到增强,因此,劳动效率会有很大提高。比赛的方式有个人比赛、团体比赛、自我比赛和能力分组比赛。如“课前可采用小组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尝试性实践,课中针对劳动过程开展个人或团体比赛,课后对劳动成果开展评比,使自己在不断比赛中提高、超越。

表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这样,准备、表演多次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会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

效仿: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劳动技术教育开创了更为宽广的新天地。例如,要让学生学会上超市购物,可设计相应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网上逛超市、购物、付款,集趣味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

2、互助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制作面具时,有几个不会画小动物,有几个动物五官的位置没粘贴好。我在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后,鼓励他们吸取经验教训;然后组织互帮互学,让他们自由组合,在制作时,学会关心、合作,交流。这样,学生与初制作时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手拿着自己与人合作的心爱面具,体会到了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脸。

三、开辟特色劳技资源

劳技教育特色的创建,可谓十年磨一剑,在我们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下,目前我们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正在茁壮成长。学生可以在那里进行观察、种植、养殖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可以听王建立老师的讲解,可以亲自到田地里去劳动。

(一)立足课堂,促成有效教学

1、重视想象,拓展联想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创造想象的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启发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学习《缝制捕捉昆虫网》一文前,我叫大家看看书,做一些课前准备:想想,除了书上提到的材料外,还能用什么材料来做?缝制昆虫网的方法只有一种吗?课堂上我大开眼界。他们由纱布得到启发,展开想象,联想到窗纱、袜子、网兜等。制作开始了,有的用针缝,有的用铅丝绑,还有的用发卡穿。大家做出来的网兜也各不相同,有三角形、椭圆形、葫芦形等。大家还陈述了自己昆虫网的优点:用袜子做昆虫网,能粘住虫子;椭圆形的网出口小;葫芦形的网,虫子更难逃脱。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展开想象,有了自主权,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了,拓展联想的空间更广阔。随着时间的推延,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为明天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亲身经历,学会发现

在学习《给小树穿冬衣》一文时,我带着草绳、剪刀,领着学生来到操场的一角,一边讲解一边做示范动作,然后学生分组行动。等完工后,请大家谈谈体会,说说有没有发现问题。一个说,太费时、费力;另一个说,太费材料了。我接着说,既然有那么多的问题,想解决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织不同尺寸的“草衣”给小树穿,穿的方法像绑沙袋,这样,穿脱自如;有的说,用编织袋的布来做“树衣”,做上拉练,因为编织袋的布结实,能重复使用,这样既方便又省料„„真不敢低估这些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样可以达到教师讲解示范所达到的学生那种操作技能的形成。而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在动手、动脑思维与操作紧密结合中又促进了技术素养的形成,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创造的欲望。

(二)深入实践,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体验。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

2、通过多种方式如组织参观、访问、考察、实验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促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自觉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教师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而不是把学生的探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

3、疏通交往渠道,为学生提供多种交往的条件和机会。协调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的心理环境。综合采用多种交流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当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时,引导学生制定小组共同目标,分享学习资料和劳动设备,协助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分担相应的责任,组织小组成果汇报与交流,让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4、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持不同的方案,对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也可丰富多样;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同时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推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

第五篇:研究总结

感恩教育研究工作报告

一、对中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工作的认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知感恩,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之下,人们在物质享受得到极大的满足的同时,精神的因子却逐渐从灵魂和肉体中消失。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却肆意破坏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异常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懂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会接受,不知责任…… 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孩子们不知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等健全的主体人格的构建。学会感恩,能够呼唤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树立崇高追求,陶冶高尚情操,进而营造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二、研究工作的组织和保障措施

(一)组织

顾问:刘志敏 张晓梅(市科研所所长、专家)课题领导小组:

长:马彦忠(校长、提供课题的经费、保障课题的结题)副组长:代凤仁(教导处主任、负责筹措课题经费和课题管理)

成员:郭玉巍(教导处副主任、负责统筹课题的运作、协助完成课题的各项工作)

李冬辉(课题组负责人,负责实验教师和课题的管理,课题的研究、制度的落实、完成工作报告的撰写)课题实验小组:

负责人:李冬辉(课题总负责人、负责实验教师和课题的管理,课题的研究、制度的落实、完成工作报告的撰写)

成员:(课题参与实验研究与实践,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实验教师分工:

王兴:负责实验通讯和关注总课题组及科研所的网站及邮箱。撰写研究方案、各阶段总结 王宏锋:负责实验活动及会议记录,撰写研究方案、各阶段总结

郑树禹:负责课题活动的组织、学生作品的编辑、撰写研究方案、各阶段总结

李艳军:负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培训,课题文件的编辑,打印 马学军: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录像、摄像、材料汇编 郭玉巍:负责课题研究整理、收集资料、存档等工作 王海澎:负责调查问卷的整理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胡忠平、曹淑芬、赵丽华、王丽丽、郭永恩、张淑巍、王玉洁、牛聪颖、黄绍杰、孙玉龙、路俊杰、于英杰、王丽杰参与实验研究的心理辅导、个案设计 负责课题的宣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保障措施

多次召开本课题的研究会议,还专门拨出经费用于此课题的研究。为把本课题的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积累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学校还设有专门的阅览室与图书资料室,这些无疑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研究条件。

四、课题研究的成绩

李冬辉:2012教学设计《Unit 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SectionA》获得一等奖;优质课《unit 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SectionA》获得一等奖;2012论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获得一等奖;2012优质课说课《Uint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opic 2 Section B 》获得一等奖; 王兴:2012年优质课说课稿《平行线的性质》获得一等奖;

2012论文《农村贫困生感恩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得一等奖。王宏锋:2012优质课说课《理智面对学习压力》获得一等奖;;

2012论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转变观念》获得一等奖。代凤仁:2012优质课五四爱国运动获得一等奖;论文《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培养》获得一等奖。

2013年优质课 《五四爱国运动》获得一等奖;

马学军:2012年《心育》优质课说课稿《前滚翻、障碍跑》获得一等奖; 郑树禹:2012个案《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个案》获得一等奖。郭玉巍:2012论文《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培养》获得一等奖。说课《Unit5 Topic2 SectionB》获得一等奖获得一等奖;; 2013年说课《Unit 5 Topic2 Section B》获得一等奖;

2014年说课《Unit12 Don’t eat in class.》获得一等奖;优质课 《 A Telephone Call 》获得一等奖;

李艳军:2012《心育》教学设计

《感动就在一瞬间》获得一等奖;

胡忠平;2012教学设计《汽化和液化》获得一等奖。优质课《内能》获得一等奖;2013优质课《第十三章 第2节 内能》获得一等奖; 王丽丽 :2012论文

《爱的奉献》获得一等奖;

牛聪颖:2012教学设计《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 》获得一等奖;

Section A》获得一等奖;

2013《心育》论文《如何活跃英语课堂气氛》获得一等奖;

2013年优质课 《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A》获得一等奖;

2014年论文《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获得一等奖;

黄绍杰:2012论文《家贫生感恩教育》获得一等奖;

赵丽华:2012教学设计《Unit6

Entertainment and Friendship Topic 2 Section B》获得一等奖;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课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情感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社会的美好和幸福。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培养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帮助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情生根、开花、结果。

三、研究内容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意识到父母、老师、同学和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他们知恩图报,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然后通过一些具体活动,让学生推恩及恩,进而爱自然,爱生命,爱祖国,逐步使感恩成为一种态度,一种美德。

1、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对自然的敬畏之心;②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③对师长的敬重之心;④对社会的仁爱之心;⑤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

2、感恩活动的开展研究

具体内容有:①感恩教育调查;②感恩意识的培养(案例、报告);③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案例、报告);④感恩行为品质的养成教育⑤感恩教育论文。

3、感恩行为的规范研究

具体内容:①对待父母及亲人的态度与行为;②对待师长的态度与行为;③对待学习态度与行为;④对待社会的态度与行为;⑤对待自然的态度与行为。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爱自然,爱生命,对给予自己关爱和帮助的人怀有感恩之心。通过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化为美好的品德。

五、研究方法

感恩教育,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横向辐射,纵向延伸,造福家庭,服务社会。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会为行动策略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感恩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2、辅助采取调查法。

3、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定研究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6月)

1、各种感恩活动方案的制定与开展。

2、阶段总结。

3、关于各种感恩活动的理论研究。

4、形成一些有价值的阶段性的成果加以完善。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课题论文、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七、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感恩现状

为了解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我校小学3-6年级1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60份,收回调查问卷160份,其中男生86人(占53.75 %)、女生74人(占46.25%)。整套问卷共设计20道选择题,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小学生感恩认知是本次调查的基点,它主要包括学生对感恩、知恩、识恩、报恩的必要性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表示感恩父母、老师、社会、自然是应该的。感恩情感是人们在认识感恩时所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结合小学生实际设置部分情境的愉悦度调查,其他采取访谈形式。88.75%的学生愉悦于被他人帮助,94.375%的学生高兴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了老师的教育、父母的养育,95%的学生对帮助他人感到愉悦,96.25%的学生对回报了曾帮助过自已的人感到高兴。

对小学生感恩行为的调查,根据感恩的对象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由调查可知,只有13.75%的学生经常表达对父母的祝福、感谢,15%的学生偶尔表达,71.25%的学生没有表达过对父母的祝福、感谢;只有16.25%的学生在父母工作劳累或不舒服时会主动做家务,17.5%的学生偶尔做,而没有做过的居然占到66.25。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说明小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转化为行动。.由调查可知,26.25%的学生在公交车上经常主动给他人让座,13.125%的学生不会让座;对于参加公益活动,86.875%的学生愿意参加,这说明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绝人多数愿意参加公益活动。目前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公益活动少之又少,多组织适合小学生参加的公益活动也有利于他们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由调查可知,只有11.875%的学生经常随手乱扔垃圾,11.25%的学生经常践踏学校草坪。这说明目前针对小学生在保护环境、感恩自然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对学生进行感恩必要性教育,让学生知恩,懂恩。

1、、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知恩。

我们针对大多数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首先在全体学生中进行感恩知识专题讲座。通过这次讲座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感恩就是回报,就是感激,让学生明白我们需要感恩,把生活中的一些感恩故事与学生产生共鸣,在学生情感上激起浪花,最后明白感恩就在身边,离自己很近,触手可及,动手可做,有时只是一个表情,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只要心存感激,那么就会成为一个会感恩的人。

2、了解身边的感恩故事,让学生懂恩。

学生在对感恩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这还不够,我们让学生进一步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感恩故事,比如了解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周围环境,你的祖国,认真去感受,更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感恩的了解。以此为契机,我们准备了一些活动。

在“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节假日里当一天家,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的付出,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理解到当家的不易,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学会为父母分忧,学会了感谢,学会了关心,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在“同伴对我的帮助”的主题班会活动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在班会上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点滴小事的回忆,重温温馨的友谊,让每一位同学都认识到同学朋友的真切关怀,懂得对别人的帮助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懂得关心、爱护、帮助别人,使学生懂得珍惜友谊,学会宽容谦和的态度与人相处,学会感激人,关心他人。

我们还开展观看爱国影片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注意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小时真系幸福生活,树立感恩意识。在观看了《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火烧圆明园》之后,学生们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不但接受老师、父母、社会的恩泽,还在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各种赐予。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却毫无感恩意识,认为理所应当,在无节制的挥霍的同时,还在肆意破坏着大自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迫在眉睫,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祖国在心中,环保在行动”-----观看环保影片、召开绿色主题班会、征集环保标语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破坏环境的危害,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使同学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懂得了环保的知识,了解环保的一些措施,并顺势引导号召全体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动动手,让校园环境更温馨;弯弯腰,让校园环境更洁净。在征集环保标语中,同学们积极响应,搜集设计了许多标语,这些标语有的辞藻优美,琅琅上口:“留住草的美,体现你的美”,“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有的振聋发聩,引人深省:“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有的语言朴实,充满童趣:“还地球妈妈一张干净的脸吧”,“天空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生动有趣的标语不但易记,而且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展感恩行为活动,让学生报恩、施恩。

在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知恩、懂恩教育后,我们适时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熔炉,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会感恩会报恩的品质。

1、利用节假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清明节,人们都有纪念祖先或缅怀先烈的习俗。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利用清明节,组织我校师生代表到叶县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扫墓活动。

活动自始至终,各位参加队员都严肃对待。首先由少先队员代表献了花圈,将代表着纯真、热忱的花圈放在烈士纪念碑前。然后全体少先队员默哀三分钟,向这些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英勇捐躯的英雄和先烈致敬、默哀,感受着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事迹。之后请叶县革命烈士陵园余主任给师生们讲革命烈士们的历史故事,让我们真正了解了各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和伟大,我们懂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接着再由少先队员代表讲话,她代表学生表明了决心。随后由大队辅导员带讲话,要求队员们要向向烈士致敬,烈士学习,好好学习,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学习。

回校后,各班召开了班队会,参加扫墓的师生代表介绍了本次扫墓的过程,使全体同学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随后,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我校召开了“感恩英雄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演讲活动,通过这次演讲比赛,使全体师生们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大地激发了师生们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情怀,真正让同学们认识到:今天我们悼念革命先烈,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就是要以先辈为榜样,为我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正如一位同学在演讲里讲到:“我们应该记住千千万万的烈士们,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他们抛弃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勇往直前,把宝贵的生命无私的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的大地。他们的英明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唯有记住他们,我们才能更强烈的感到,中华民族的心崛起需要我们每一个后来者奋发图强,沿着英雄们的足迹前进、前进、再前进!

我们利用三八节开展“我为妈妈洗脚”感恩活动,在“三八”节这一天为辛苦的妈妈洗脚,在洗脚的过程中可以学着给妈妈按摩脚部,跟妈妈聊天、讲笑话,让妈妈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感受自己的行动给妈妈带来的愉悦。此次活动培养了学生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许多家长也反应这次活动后,好多学生在家里比以前懂事多了,不再任性了,有的开始抢着做家务了,这样的活动和教育应该多做几次,我们在元旦开展了“感恩老师,我为老师送贺卡”活动,通过这一次自制贺卡的活动,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老师深深的爱。每一张精致漂亮的贺卡都凝聚着同学们对老师深深的祝福,饱含了浓浓的爱意,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都饱含着一份沉甸甸的爱与感恩:“小小贺卡,虽不华丽,但这是我的一份心意,送给我最亲爱的老师。“献给敬爱的老师:”象天空一样高远的是您的胸怀,象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老师!请接爱我诚挚的祝”,“亲爱的老师,您就象那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您给予我们的爱和关怀将鼓舞着我们走过艰难困苦。”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向老师感恩,感恩老师的爱心,感恩老师的劳动,感恩老师的教诲的目的。同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懂得学会感恩,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

在植树节开展植树活动,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为给学校发展作点贡献,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丽。在父亲节里我们开展“放歌六月,感恩父亲”活动等等,向辛苦劳作的父亲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长辈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亲享受一份感动。同学们在活动中感悟到长辈的恩情,也体会到爸爸妈妈也需要我们的关心,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他们露出笑脸。做个心中有爱、心中有情、懂事的好孩子。

2、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农家,通过社会实践,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不断增强感恩思想,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

我们特别组织学生在三月份开展了知恩、感恩、关爱孤寡老人活动,让学生走进孤寡老人家中,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爱心,送去欢声笑语,在给孤寡老人的孤寂的晚年送去一份关爱的同时,也给学生们心底种下学会施爱的种子。

(四)知恩、懂恩、报恩、施恩,不能仅限于一次次的活动中,还要作为学生的一种品质修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把感恩的行为经常化,把学生的感恩行为养成习惯,变成自觉的行为。

我们号召学生不管校内校外一个样,对人对物一个样,心存感恩意识,常怀感恩思想,伸出友爱的双手,撒播爱心的种子。通过我们的努力宣传教育,我们看到了学生之间礼貌待人、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学校里脏乱差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见了老师主动打招呼的比比皆是;向灾区捐款,每个同学都是踊跃参与……正如一个同学在“感恩老师,与爱通行”现场作文竞赛里写到:老师,您的付出无法衡量,您的爱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您的爱像一叶小舟,承载着我们,在书海里尽情遨游……还有一个同学在“感恩父母”手抄报活动中写到:是谁不分昼夜地操劳?是谁在半夜为我掖好被角?是谁在风雨中接送我上学放学?是我的父母!他们把源源不断的爱播撒在我心间,而无怨无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绝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我想用歌声唱给您: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五)、对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教育后测调查

我们的课题从09年10月开始,历时一年,通过开展大量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深入研究分析,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得以圆满完成。在教育活动即将完成时,我们进行了后期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比较前期调查问卷,以活动期间时间为限,在我校小学3-6年级1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60份,整套问卷共设计20道选择题,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学生的感恩情感得到了明显的升华,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增强后,更能体会到感恩。

在活动期间,78.75%的学生经常表达对父母的祝福、感谢,只有1.25%的学生没有表达过,在父母劳累或不舒服时,56.25%的学生会主动做家务,有5%的学生没有做。

调查还可知,教师节有91.725%的学生给老师送出了礼物,别人遇到困难会主动帮助的学生有95%,老师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98.75的学生会原谅。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只有3%的学生会经常随手扔垃圾,1%的学生会践踏草坪。

从测试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学生的感恩意识明显增强,感恩情感得到了升华,感恩行为明显增多,并在生活中初步养成了感恩习惯。

(六)通过几年课题研究,我们在学生感恩教育及培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产生了较深的社会影响。

1、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

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自然,爱社会,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懂得了“赠人玫瑰,留有余香”蕴含的感恩思想;领悟到“感恩”的深刻含义:“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

2、教师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通过对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意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积极参加到教学科研中来;教师理论学习主动性将大大提高,并勇于把新理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课题完成之际,参与课题的教师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和经验总结,每人都完成了一片质量甚高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这都为教师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我校的教师逐步走向科研型。

3、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作沟通、和谐发展。

八、不足之处

感恩教育不但要体现在各个活动中,更应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这一点我们有待加强。

下载内隐记忆研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隐记忆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研究

    房地产开发经营作为绿地集团的核心主导产业,房地产开发规模、产品类型、品质品牌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在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高铁站商务区及产业园开发领域遥遥领先;建......

    方言研究(精选合集)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

    方言研究

    安庆古方言之历史研究 ------商南方言的探秘 在“商南同乡网”看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讲述在陕西省的南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方言与陕西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大相径庭,如“569”意思是......

    研究介绍信

    研究介绍信在生活中,需要使用介绍信的情况越来越多,介绍信可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的身份、来历,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定的责任和权利。相信写介绍信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

    影视文化研究

    以《Friends》和《爱情公寓》为例 探究当代都市文化 高二·九班 何建君 张婕妤 古译文 韩洋 摘要 影视文化即电影电视文化是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的新的成果。影视文化由于建......

    广告媒体研究

    ***电视广告指标体系*** 1、到达率和频次2、毛评点3、节目广告成本指标4、频道或节目广告播出时长5、品牌广告比例6、节目与广告关系指标 1、到达率和频次 覆盖率(%):特定的广......

    关于安踏研究

    “安踏”体育品牌传播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正朝着“健康、运动、时尚”的方向发展。加上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以......

    梁启超研究(合集)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传播学 姓名:王林 学号:20080566 读《思想解放》有感 ——摘自《欧游心影录》 “思想解放”摘自《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1919年游欧洲恰逢欧洲倡导“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