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2 06:4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州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州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篇:郑州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一、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初中阶段课程总目标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高中阶段的总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八年级物理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课程目标,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新教材的内容顺序与过去教材相比有所不同,“电学”放在了八年级,而“力学”则放在了九年级,这个变化体现了指导思想的变化。新课标强调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在过去的教材中,开始是测量,涉及自然现象不多,学生多感枯燥;而后在密度的学习中,又出现了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一部分学生开始掉队;其后在浮力的学习中又有更多的难题„„在新教材中考虑到学生对于电的内容很感兴趣,电学实验比较多,所以把电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同时,初中声、光的知识更简单,也更有趣,所以把它们放在最前面。于是在八年级课本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过程与教材的指导思想溶汇在一起。

由于教材不再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在不同的篇章中教师应当力图设计一些学生喜欢、有趣的活动,如在学习声现象时,穿插“会跳的小人”、“用牙齿听声音”、“小小音乐会”等活动;尽可能地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有用的事例,如“蝉是如何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的?”“因特网是怎么回事?”等等;另外,在每一章的开始,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一章的内容娓娓道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愿意学习物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以及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等等。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这一章的教学,很多地方都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等。

第二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十分密切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要求做了较大的修改: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折射定律降低到认识折射现象上。降低的目的是,尽量跟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学会学习打下基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跟知识性的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由于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学物理的学生。

第三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透镜及其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和眼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教师应紧紧围绕透镜的应用展开透镜知识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格观”三个方面都能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四章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快慢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热现象,动手做好实验,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思考的基础,激发学生在探究物态变化跟温度的关系、理解物态变化跟吸热、放热的关系的同时,了解一些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一章的许多知识,跟气象现象联系密切,也与化学课的物质内容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教材内容,注意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第五章的重点是“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中的基本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为了让学生在开始学习电的时候就能消除恐惧感和神秘感,教材中一方面选取了“电路板”作为章首图直接导入“电与磁”的学习,另一方面,使用配文唤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电的世界,同时让学生明白“一切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组合而成”的道理。只要从最简单的、基础的“电”学起,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电”就不会那么神秘也不那么可怕,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通过让学生研究基本的串、并联电路和一些基本测量,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电流和电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家庭电路的学习,受到安全用电的教育。

第六章讲述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在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知道它在实际电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也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要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和结论,知道欧姆定律揭示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电学基本量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知道“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以及与电功率有关的安全用电方面的问题。重点在于电功率是量度电能转化快慢的物理量,以及电能和电功率的单位;学生应该会读取电能表的数值,并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章强调电能的概念,对电功只是一带而过,这种编写方式反映了新教材的两个基本理念:

1、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

2、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做了较大的改动,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的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

第九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后面学习信息传播常识和有关电能知识的重要基础。本章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电流的磁场、继电器、电动机、发电机等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学、去做,使学生认识物理是很有用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本章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思想,训练以实验为手段的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同时也告诉学生,任何创造发明都是探索的成果这一基本道理。

第十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首先用组合图的方式对通信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使学生们对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了解通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感悟现代通信的快捷和方便。在这里要强调信息需要通过载体来传递。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建立探究性学习的思想和习惯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知识作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把传统教育中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把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化到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在新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初学物理,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探究过程比较单纯,线索清晰,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为使学生学习探究,在八年级(上),最初的几个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例如第一章中“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几个探究都是一两步就能解决的。此后的几个探究逐渐复杂,到八年级(上)的最后,关于“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的探究已经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动了。

八年级教材中电磁学的探究活动也比较容易进行,实验成功率比较高。例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虽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活动,但它的“猜想与假设”无非是A、B、C三点的电流哪处大、哪处小,可以很明确地表达出来;实验设计的难度也不大,一般都能想到用电流表进行测量,看看哪里电流大,哪里电流小。“欧姆定律”的探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这个探究涵盖了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教师要多注意引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步骤,帮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这里还涉及两个变量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强调“控制变量法”。

刚开始时,许多学生不会、不习惯参与探究,教师要设法鼓励、提示、引导。学生能干的事情,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问题,教师不讲。不顾惜时间,坚持下去,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探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形成知识结构的习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新的知识。不管是探究活动、课堂讲授,还是资料查询、还是调查,都注意尽量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2)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是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机会,尝试应用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调查讨论等,极为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应因势利导,赞赏和鼓励,以培养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3)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所必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新课本示范得很好、很多,所以平常教学中,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从电视、电脑、报刊、书籍、音像、事实、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

(4)注意讨论交流习惯的培养。探究教学过程的始终,都需要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交流讨论,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更迅速地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更快地发现规律。交流讨论又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尽量增加学生讨论机会,以便于讨论习惯的养成,为促进交流讨论习惯的养成,在学习情况评价表中专门设置了“小组讨论发言情况”一栏内容。

2.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应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应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好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检查电路中是否存在故障,应用所学的电学知识排除家庭电路中的小故障。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照相机时,怎样调节才能照得更清楚等。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过程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 → 激发创新欲 → 实施创新行为 → 形成创新能力 → 塑造创新个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即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家庭实验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现成的器具或简单加工就可制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如在一个陀螺的上平面用美术颜料涂上不同颜色制成“七色板”,用细绳抽动陀螺快速旋转就能做色光的混合实验;利用铅笔、导线、手电筒设计调光灯电路等。

3.充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科学世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新颖、典型、兴趣、巧妙。例如:“科学之旅中”的吹乒乓球、声波的波形、声波传递能量、投影仪等,都非常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我们应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就借、自制,代用。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极利于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展示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都是学生是很想知道很感兴趣的。

“科学世界”栏目,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兴趣的巩固。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

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2008年元月中旬,期末考试,考试范围:八年级上册内容。第二学期:2008年6月中旬,期末考试,考试范围:八年级下册内容。

九年级物理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课程目标。在九年级教学中,应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制作等)以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2.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教学中,不仅应当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九年级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都是实验性探究,绝大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过去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相比之下,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在操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要求却要高出许多。另外课本中利用身边易得的器材所做的实验比过去多,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身边。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做实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做实验,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九年级新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例如质量、速度、重力、杠杆、浮力等概念,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所有的科学内容在引入时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和各种技术的联系,这点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出来,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同时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平均速度”时,课后设计了一道列车时刻表的问题,这题的计算很简单,但由于列车时刻表是真实的,它提供了很多信息,其中有些是与本题无关的,学生要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生活中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4.教师应着重提高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观点和物质的一种属性,涉及到“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等方面。“物质”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三大一级主题之一,教学内容涉及到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新材料等。本章从认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入手,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经历从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同时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质量和密度。世界是物质的,这不仅是物理教育的观点,也是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十二章教材主要由运动和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机械运动现象是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的运动,但是用物理的视角来研究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应该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渗透“理想化模型”的“实验、猜想、推理”等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惯性、二力平衡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

第十三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节,分别介绍弹力、重力、摩擦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它们产生的条件和特性,这些知识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杠杆和其他简单机械,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让学生用两节课分别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轮轴和斜面则放到“科学世界”栏目中由学生阅读。教学重点也应该是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使用杠杆和滑轮,了解它们的特点,而不必进行这方面的复杂计算。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第十四章内容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使本章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本章教材比过去增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浮力部分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综合程度高,这部分教学应该抓住两点,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本身,即浮力与所排液体所受重力的等量关系;二是浮沉条件,即物体的浮沉决定于浮力与物重的关系,它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延伸。书中给了一些计算题,但只限于这两个条件的直接运用。过多的综合计算会冲淡学生对这两个重要物理规律的认识。

第十五章分为功和机械能两部分。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知道知道做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在电学部分已介绍能的概念基础上,本章将继续探究能量中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认识宇宙万物之间能的转化,以及能的转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并进一步通过推理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引出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这样使全章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十七章从能源家族入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能源,着重介绍了核能和太阳能,并简要介绍了人类历史不断进行着的能源革命,以及能源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课程标准》中,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目标有9条。其中与本章有直接关系的7条,按其内容特点分为四种类型:

(1)现象型目标: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规律型目标: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3)人文型目标: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4)意识型目标: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课程标准》来看,本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他目标都是为了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又为学生形成对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各方面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完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知识作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把传统教育中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把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化到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在八年级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完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八年级的探究过程比较单纯,而九年级的探究活动则高出了一个层次,内容上丰富了许多。例如:九年级第14页“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第55页“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要用图像处理数据;第60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要求两次改变实验条件;第48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第95页“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实验的设计需要教师提示;第109页“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较复杂的数字计算„„

九年级的探究活动中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例如:第70页“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滑轮、弹簧测力计的精确度、可靠性要比电灯、电表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多些,探究的结论涉及是否省力、省距离,以及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场合等,比较复杂。第95页“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思维线索也比较复杂。

九年级的探究活动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终结性的要求,为了改变师生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一些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探究的结果并没有终结性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过程上。例如:第109页“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第131页“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行其他探究活动时,也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应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应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好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例如列车时刻表,是现代公民应有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九年级第34页第1题。这题的计算很简单,但由于列车时刻表是真实的,它提供了很多信息,其中有些是与本题无关的,学生要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力。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九年级第68页第2题,各种剪刀都是杠杆,为什么形状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过程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 → 激发创新欲 → 实施创新行为 → 形成创新能力 → 塑造创新个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即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家庭实验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现成的器具或简单加工就可制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如:“自制天平”、“自制弹簧测力计”等,3.充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科学世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新颖、典型、兴趣、巧妙,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我们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就借、自制,代用。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极利于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展示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都是学生是很想知道的、很感兴趣的。

“科学世界”栏目,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兴趣的巩固。

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

(2)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不仅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科学的求实精神,运用和探索科学的能力,以及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文化知识与修养上。

(3)物理教学中的身心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除了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等。

(4)物理教学中的劳动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劳动素质教育,是通过揭示生产技术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物理实验操作的熟练掌握所展开的劳动技术教育。其基本内容包括,通过物理科学的发展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关系,以及科技发展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生产力的密切而普遍的联系;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深化劳动观点的内涵,培养实际动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完成生活和生产中某些简单劳动的技能与技巧。

(四)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二学期:中招考试。

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2008年元月中旬,期末考试,考试范围: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第二学期:

第一次质量预测考试时间2008年元月,考试范围是初中物理全部内容。第二次质量预测模拟中招考试,考试时间统一安排。第三次质量预测模拟中招考试,考试时间统一安排。

高一年级物理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引领学生逐步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在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了解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特点,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逐步改变学习方式,使他们能适应新的学习,实现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过渡。

2.因材施教

教材是根据全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前我市教育教学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教学内容很难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此必须注意因材施教。

3.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特别是接受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应该强调高一学生要着重打好基础,决不能对所有教学要求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的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决不能拔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章 《力》的教学重点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用等效替代的思想,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将已知力进行分解求解未知力。

第二章 《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质点、位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s-t和v-t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v-t图象;物理学研究方法:理想模型、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形成;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及其规律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重点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结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用实验研究a与F、m的关系得出结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体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及其判断。

第四章《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教学重点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和物体的平衡;应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利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教学重点是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平抛物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及其公式。教学难点是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周期关系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匀速圆周运动性质的理解;提供向心力的受力分析。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发展过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卡文迪许的实验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是万有引力的应用。

第七章《机械能》的教学重点是功和能的概念,功率,动能,动能定理,和重力势能,机械能,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功和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用能量的观点解决力学问题的观念的形成。

第八章《动量》的教学重点是冲量和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冲量和动量的矢量性,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九章《机械振动》的教学重点是简谐运动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的确切含义,单摆,受迫振动,简谐运动的图象。教学难点是简谐运动的图象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 初中学段,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基础知识,多数知识以感知和认识为主。进入高中学习后,对理性与逻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内容多且较复杂,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1)知识障碍。相当一部分学生解决高中物理问题时,由于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或数学知识的缺乏而遇到困难,因而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对高一新生有必要花些时间复习巩固用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常用的比例知识、几何知识、“三角函数”知识等等。另一方面,应考虑到高一新生学习能力有限,应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新课、习题课、复习课的例题与练习要有梯度、期中与期末复习要求要有梯度,新课教学时数学知识、逻辑推断的难度不应过难,把重点放在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方法上,真正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逐步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提倡将第四章《物体的平衡》提到第一章《力》后进行讲解。

(2)心理障碍。畏难自卑的学生不会取得好成绩。教学过程要及时消除学生的畏难自卑情绪,尤其对入学成绩中物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平时上课时要尽量照顾他们。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内容和方式适时地进行调整,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倾向。

3.关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老师在上课时应尽量结合生产生活实例和现代科技等,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很自然地意识到: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打下坚实的物理基础。让同学们明白物理学知识就在身边,与自己非常亲近;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生活少不了物理知识,懂得学物理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强化课堂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印象.要尽量多地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正确认识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体验蕴含于科学知识中的人类情感。

4.赋予成功感受,建立学习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努力,教师要对教材认真钻研,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力求详细透彻,深入浅出,要帮助学生强化概念,扫除疑难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如摩擦力问题),可以采用逐个分解,适度后移,螺旋式提高。如果一开始起点过高,不但不利于学好,反而容易丧失学生的信心。要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适时地利用测试评价,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或矫正学习态度。要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策略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5.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图示、图象去揭示物理情景,展示物理过程,抽象物理概念。学习根据物理规律应用已有数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在概念规律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感知、如何探索。

通过复习课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总结,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局部知识逐步地连接成知识整体,以便充分地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到深化、活化和强化,要通过习题教学指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不单单是“记忆”和“重现”,而是要应用其解决问题,要通过运用体验知识模块的意义及运用价值。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通过不断地对自己学习经历的“审视”认识自己的认知盲点、思维障碍,主动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自己有意识地调整与心理暗示去克服认知盲点,绕过思维障碍。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第一章力——第五章曲线运动。

第二学期第六章万有引力——第九章机械振动。

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2008年元月中旬,期末考试,考试范围:第一章力——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学期:2008年6月中旬,期末考试,考试范围:第六章万有引力——第九章机械振动。

高二年级物理

(一)教学指导思想

1.研究学生实际情况,防止两极分化。进入高二年级,文理分科之后,一部分老师认为学习理科的都是物理程度好的学生,进度加快,难度提高,使原本一些很吃力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导致成绩下降,产生两极分化。

2.在高一的学习中,由于班级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学生的物理成绩发展不平衡。高二物理教学要防止拉大和出现新的不平衡。教学大纲将知识点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学习结束时的最终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但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不宜过分的受教学大纲要求的限制,而应鼓励学生课外主动钻研,积极探索。

3.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特别是接受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应该强调高二学生要着重打好基础,决不能对所有教学要求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的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决不能拔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十章《机械波》的教学重点是描述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波的形成及传播规律、波的图象、波的干涉、波的衍射、次声波和超声波、多普勒效应。教学难点是波的形成和波的传播、波的图象。

第十一章《分子热运动

能量守恒》教学重点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内能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定律。教学难点是布朗运动的成因、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热学的微观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教学重点是气体的压强和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第十三章《电场》的教学重点是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势和电势能、电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教学难点是概念多、综合性强,实验不容易做,教学的直观性差,与力学规律联系广泛。

第十四章《恒定电流》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理解电流、电阻和电压的概念、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几个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难点是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延伸、实验技能的形成。

第十五章《磁场》的教学重点是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磁感应强度、安培力、洛仑兹力以及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教学难点是安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加速等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第十六章《电磁感应》的教学重点是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楞次定律、右手定则、自感现象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计算、楞次定律。

第十七章《交变电流》的教学重点是交变电流的产生、正弦式交流电的图象及三角函数表达式、正弦式交变电流的最大值和有效值、周期和频率、理想变压器。教学难点是交变电流的产生、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理想变压器。

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教学重点是电磁振荡的产生、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电磁场、电磁波、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受。教学难点是电磁振荡的产生。

第十九章《光的传播》的教学重点是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光的色散。教学难点是折射定律、折射率和光的色散。

第二十章《光的波动性》的教学重点是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光的衍射现象、光的偏振现象、光的电磁说及光谱。教学难点是光的双缝干涉。

第二十一章《量子论初步》的教学重点是光电效应、光子、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氢原子的能级结构、氢原子中的电子云、光子的发射和吸收。教学难点是光电效应、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第二十二章《原子核》的教学重点是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天然放射现象、原子核的衰变和人工转变、放射性同位素、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重核的裂变、轻核的聚变。教学难点是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建立、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关键在于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思路要力求简洁、顺畅。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要特别注意的是方法的渗透和潜移默化,而不是将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来讲述。

3.加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实验必须保质保量,一丝不苟地让学生完成,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实验条件,拓展性的做一些实验。高二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电磁学,电学实验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这说明电学实验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实验素养。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创造条件,将一部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还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在新课教学之前,变为科学探究。4.建议基础好的学校尽量将第三册内容在高二年级讲完,确有困难的学校也要争取提前完成新课教学,确保高三复习时间。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第十章机械波——第十四章恒定电流

第二学期 第十五章磁场——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

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2008年元月下旬,期末考试,考试范围:第十章机械波——第十四章恒定电流。

第二学期:2008年6月中旬,期末考试,考试范围:第十五章磁场——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

高三年级物理

(一)教学指导思想

对物理学知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式、螺旋式的认识过程,我们不可能通过一遍课堂教学就达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高三的复习决不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重复,而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升华,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系统和综合,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总结和提高。根据我市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三轮复习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高三复习的重点知识是力学和电学,在每年的高考当中两部分各约占物理总分的40%到50%。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各占物理总分的6%到8%,也是高三复习的重点。

2.基本仪器的使用、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迁移是高三复习的重点,尤其是电学实验的原理方法,更应该引起注意。

3.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知识是载体,借助对知识的考查,进而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查正是命题的立意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牢固程度,还有学生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的高低。

1.复习范围必须覆盖《考试大纲》要求的131个知识点,务必使学生全面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

(1)备课组要加强研究,共同学习和研究《物理教学大纲》、《2007年考试大纲》,并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使师生都明确高考对知识的要求和对能力的要求,明确考试内容的细节。

(2)充分注重教材的基础作用,对《考试大纲》要求的每一知识点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全面复习,特别要重视那些易为人淡忘的所谓“非重点内容”,把握复习的广度。

(3)精选典型的习题作为复习课的范例和作业,范例和作业题也须覆盖所有的概念和规律。

(4)每章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课本,自我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2. 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之后,必须加强训练——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来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1)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不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物理解题方法多种多样:隔离法、整体法、图象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微元法等。教师应在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与思维训练。

3.高考非常重视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实验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第二,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第三比较新的简单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实验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内容包括了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结论和数据处理方法。对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原因作定性的判断。复习实验时要做到做实验习题与进实验室动手操作“再实验”并举,千万不能只在纸上做实验。

4.专题复习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要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提高专题复习的效率。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第一次质量预测采用分科考试,考试内容第一章力——第十九章光的传播;考试时间2008年元月。

第二次质量预测为理科综合,考试范围是高中物理全部内容。第三次质量预测为理科综合,考试范围是高中物理全部内容。

三、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1.要精心设计引入新课的导入语,利用精彩的导入语,吸引学生尽快进入教学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引入概念、规律要有足够的铺垫,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

3.演示实验、小实验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直观性强。学生分组实验要保证时间充分、人人动手,安全有效。

4.课堂教学必须有板书设计。教师的板书规范、用直尺辅助作图,例题解答过程完整,有较强的示范性。板书布局要合理,整齐美观,简明扼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5.课堂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并非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更不能用课件代替实验。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程序,多媒体课件应形象、生动、实用,能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6.必须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语言规范。不罗嗦重复,逻辑性强,抑扬顿挫,快慢适度,声音宏亮,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7.课堂结束有小结。小结要简洁,清晰,概括性强。布置作业针对性强,注意题型和题量,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有:

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

概念课:要求教师讲明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并会应用。

规律课:要求教师能用实验验证或是理论推导物理规律,讲明物理规律应用的前提条件,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并会应用。

实验课:要求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实验——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论)、实验报告;并能使学生明白实验方法。

习题课:要求教师明确设置的习题目的;注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复习课: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注重物理方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高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农安县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为了提高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实施高效课堂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教法、活化学法,探索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效课堂教学总体目标

1、开齐开足课程,各学科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3、课堂容量适当,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学习引向课外。

4、教学中体现学科教学思想,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高效课堂实施的理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把主体转向学生,要把过去教学生“学什么”转向学生“怎么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掌握学习方法,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学会合作和探究。

三、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实施的对象是学生,学习主体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实践活动中自己体验、思考、总结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逐步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要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

2、民主性原则。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客观认识学生的差异,尤其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3、合作性原则。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与教师要加强合作交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共同的施教方案,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要加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实效性原则。在备课和施教过程中,总体把握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但又要体现教师个性化特点和专长,从实际出发,灵活实施,讲求实效。

5、导学练相结合原则。导中有学、学中有练、练中有导。在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教学案进行独立或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案中提供的练习,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原理并能得到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导、学、练各环节紧密结合,形成整体。

四、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思路

1、实践研培一体化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县乡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走出教学认识的误区,提升高效教学的水平,为此必须实现研培一体化,统一研培管理,统一研培内容,统一研培队伍,统一研培评价。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县里要组织名师、深入基地校,开展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培养典型,召开课堂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发挥县级教研的引领作用。各校要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每学科都要学习借鉴县里的主导模式,形成适合本校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

3、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竞赛。县里每年选择2——3个学科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大赛,各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三课”活动。逐级开展中小学英语、音、体、美,初中理、化、生等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4、落实中小学学科教学规范(细则)。各校要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确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障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五、备课的基本要求

1、要以课标为指导,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领会课标关于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意见。要反复阅读教材,查找相关知识,明确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仔细研究学情,分析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

2、要认真撰写教学案。教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六部分。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总结、作业等环节,要注重重点教学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实施教学内容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

3、要加强教师独立备课基础上的集体会课。学科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会课,备课教师要提前进行独立备课,形成预案,在主备教师教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共案,教师在使用前进行个性补改。

六、上课的基本要求

1、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过程的理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课前制定科学的导学方案,课堂上有效的组织与指导。教师要充分相信主动产生效益,充分相信经过逐步的培养训练和习惯养成,学生都能自学,能够学

好。在教学中做好“四先”: 即内容让学生先学,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

2、遵循“生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目标定向。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首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知晓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树立学生的目标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引领。要通过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用问题串起课堂教学的主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进行良好的交往。(3)激活主体。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是指学生是否参加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深度,是指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探究,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4)点拨导学。教师必须改变“一讲到底”、“以讲为主”的传统习惯,要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精讲点拨,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原则,进行学法指导。(5)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兼顾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分层训练。

3、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要认真学习县初中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教师自身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课型,必须坚持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反思完善,杜绝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七、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1)目标的科学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要具体化,应细化到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各项目标,避免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二要实际化,应在了解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力量讲清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三要分层化,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教师必须以个体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提问的启发性。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

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正确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3)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否主动地思考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能否在实践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否在反思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提高相应的能力水平,如果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了“学而获知”,从而也就实现了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4)教师的指导性。新课程对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定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具备适时性,如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或沉闷时,教师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加以调控,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

(5)板书的系统性。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内容应完整系统,对于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起到强调作用。因此,高效课堂的板书应具备网络性,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

(6)作业的合理性。为了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堂内外都会设置一些作业,尽管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业的量和教学的质并非成正比关系,只有科学、合理、适量的作业才能成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否则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4年2月

第三篇:滩头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滩头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七步教学法步骤

2014年春季学期理化生教研组

(一)第一步:准备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以电子白板为先决条件为学生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二)第二步: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是给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同桌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如何解决尝试问题。

(三)第三步:自学课本

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老师应提醒学生:“这道题你们还不会做吧,请翻开课本看看例题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自学课本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四)第四步: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要环节。尝试练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为后面讲解提供信息。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帮助。尝试练习结束后,就转入下一步。

(五)第五步: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其实,在对尝试题评议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尝试讲道理了。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听教师讲解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就转入下一步。对于这一环节时间的把握相当关键。

(六)第六步:教师讲解

这一步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以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的起点不同,他们已经自学过课本,并亲自做了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也就是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教学。

(七)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充电”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溃这一步对中差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不能同第一次相似,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它一般同例题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可进行补

第四篇: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市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转变,课程实施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高耗低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依据大连市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指导意见,提出高中地理学科高效课堂实施建议。

一、地理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及要求

(一)地理新授课

地理新授课要实现高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课堂流程和基本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和明确任务

精心研究地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地理教科书,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导学案或板书呈现和告知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目标的提出应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目标要指向特定的学生,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不具操作和测量的词语。

2.自主学习和适时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依照导学案独立学习,如,学生独立阅读地理教材,掌握识记类的地理知识,独立记忆地理事实和地理数据、独立画图、列表、列关系式、独立计算、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观察学生自学进度、效果,要引导学生标注出疑难问题,提交组内讨论交流。

3.合作释疑和互助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进行组学,展示自学成果,围绕自学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要注意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要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形成收获,并集中归纳未解决的疑惑和新发现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4.启发引导和点拨精讲

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疑惑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对于小组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加以解决。对于重要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学生易错和易混的地理知识,以及地理学科思想方法,进行点拨、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5.即时训练和整理提高

利用结对子办法展开测评与互评,如同桌之间对必须记忆的地理知识和必须熟练掌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进行相互提问,落实课堂学习效果。设计课堂即时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测性题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典型越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整理地理学案和纠错本。

(二)区域地理学习

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起准确的空间概念,形成科学的地图映象,从而能够正确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地理问题。根据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区域地理的学习的一般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下:

1.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如从形状轮廓特点进行直觉推测;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利用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及资源分布等)加以辅助判断和验证。为了熟练地进行空间定位,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世界和中国的心理地图,二是加强对重要国家区域特征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2.比较区域地理特征

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人口特征、城市特征、经济特征、文化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 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主导因素。

3.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

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

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

4.比较区域差异

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比较相同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运用比较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

5.评价区域发展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全面、合理地评价一个区域的条件、现状和发展。要引导学生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三)地理复习课

复习课(这里主要指高三地理复习)一般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系统巩固的第一轮复习,其主要目的是逐章、全面、系统复习《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并辅以相关地理单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二阶段,即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载体强化知识应用与能力提升。复习流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1.提出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复习要求,目的是引领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2.学案导学

将每节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或问题式方案,学生依据学案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同桌提问、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主干知识设计成问题,以小组研究方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和展示,促成主干知识点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精炼讲解,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以适应高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3.典题探析

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解,让学生寻错析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引领学生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知识。

4.知识和方法整理

学生对做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对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利

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一定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5.即时训练和评价

实施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以本节课的知识为主,编制即时训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编写技能训练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试题应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便于学生自主检测与自我评价。

二、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学”的研究和设计

教师要把备课的重心从研究自己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如学生已经具备哪些地理知识与能力,一节课中哪些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了解学生对哪些地理内容感兴趣,乐于参与什么样的地理学习活动。二是依据目标和学情,设计课堂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有一句格言说的好:“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设计支撑学生学习的活动,践行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理念,设计学生独立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和设计学生反思活动等,形成活动化的地理课堂,反对“问答式”、“告知式” 的地理课堂。

2.设计具体的课时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前要思考:学生应从这节课中具体学到什么地理知识、技能、方法,怎样才能达到这些学习要求。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列出课时教学目标。严格意义上的课时教学目标,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水平四个要素。①以学生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行为,不要使用“教会学生 ”、“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 ”等描述教师的行为。②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如写出、说出、画出、辨别、比较、说明、阐述等,减少使用了解、领会、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③陈述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如“运用地球仪或其它教具,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在水平面等压线图上,画出任一点的风向,比较说明不同地点的风速”。④说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即“做得怎么样”、“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准确”、“多完整”等,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常常用“熟练地”、“准确地”、“全面地”、“独立”、“与他人合作”等行为表现水平的词汇,来描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只有准确规范设计课时目标,才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基于学生学习而展开。

3.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导学案的编写不要照

搬地理课本内容,要体现教师的再创造,要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如由备课组长在两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一周前进行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使其不断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实际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高效课堂的抓手,导学案的关键在于“导”,教师编写导学案要有四个步骤,即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过程设计、达标测评问题。导学案中要突出体现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采取什么方法学习所学内容,以及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阅读地理教材时,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地理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阅读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信息内容时,要明确读图的顺序和注意事项,以利于正确、有效的提取地理信息。

导学案一般要求按照教材知识结构设置问题,并标明和体现难易层次。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呈现知识点要少用填空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②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不宜太多、太碎;③语言叙述应有启发性、激励性,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这种地理现象你认为是怎样形成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心、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学案必须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知识的堆

砌,更不是习题集。教师需要用一半以上的精力编制导学案。4.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如果说教师课前行为主要是设计和准备,课中行为主要是组织和引导,而课后的行为则应是反思和改进。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如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学生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组织是否有效,教师是否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激发、唤醒等。还要善于接受同事、专家和领导的评价和建议,并能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高效地理课堂的生成,需要地理教师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通过丰富多元的学生学习活动,把学习的权利和学习机会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第五篇:基于思考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基于思考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青岛开发区珠江路小学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长期以来诸如“有效教研”“有效教学”“有效练习”等词汇频繁出现在杂志刊物的文章里,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尚语言,我们要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思考,并且始终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之中。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创建一个开放、互动、活泼、高效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开放、民主、全面、以人为本的评价模式,实现课堂教与学方式的有效转变,构建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崭新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并造就一支具有新课程意识和行为的新型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呢?

一、“基于思考的课堂”的基本理念

教材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载体,课堂是激发学生智力思考的殿堂,教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促进者,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思维成果的乐园。

二、基于思考的课堂的基本要素

目标: 关注三维,明确方向

环节: 步骤清晰,循序渐进

过程:急缓协调,融会贯通

策略: 问题切入,任务驱动

效果: 目标达成,认知构建

三、构建“基于思考的课堂”的基本模式

1.构建数学五步教学模式:汇疑惑,以学定教--再梳理,知识巩固--释疑难,小组探究--进阶练,提升能力--随堂测,盘点达标。

2.构建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流程: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探究理解、拓展补充、评价反馈。

四、基于思考的课堂的策略

1.一教师要对教材与课堂进行深度思考。教师要对教材的本身要有正确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本质有一个不断的追问。只有这样在备课时教师才能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师生的深度思考必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要围绕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善于追问。什么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思考?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研究。A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B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C能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

D新颖有趣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3.培养质疑方法,提高质疑探究能力

如何让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这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学习中比较常用的质疑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正向思维法。二是逆向思维法。三是浅处深究法。四是类比提问法。五是阶段性提问法。

4.拓展思维路径,创新学习方式

A问题学习:问题学习,不仅指提出问题,还包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最好地锻炼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解决问题的学习,还最能激发人思维、创新的积极性。

B批判学习

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批判学习,能够最好地发展批判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C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自学,是效率最高的学习。要重视学生自学,学会自学,善于自学。D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分析、概括、综合等系统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当今形势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增长点。

教育不是加工产品,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思考只有持之以恒,才可见到成效。因此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思考的乐园,要让思考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课堂里----这才是在学生面前展示的最美好的事物!”

下载郑州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州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口市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学习心得

    《海口市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学习心得体会 2017年2月21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在胡教导的引领下,在多媒体教室一起学习了《海口市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作为一线的教师,本次课堂教学指......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徐莉 栾城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导......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突出重点、点拨思维”和“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要求,以后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修改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修改稿)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2005年,教研室颁发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一、 成功之处 1......

    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指导意见

    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指导意见 岱岳区教育局教研室 为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指导意见

    白乐中心校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 指导意见为了更好地落实县“双一”活动,以“聚焦课改,赢在课堂”为主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镇小学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更快地......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五篇范文)

    初中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县的美术教学发展状况和定位要求,提出以下美术教学方向性建议,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一、教学分析,是我们创设优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