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大全)
《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心得
这几天,仔细地阅读了《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意见》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针对第三项课堂教学建议的问题思考如下:
理念与适时、适度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
用,教师不是仅仅给学生传递知识,更多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自主不等于自学;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合作不等于分组、讨论、结论;探究不等于查资料、搞调查、探究思维;活动不等于智慧、经验不等于知识的基本观点。
教师起到支架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是适时、适量、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学支架中,支架的状态是变化的,这就说明我们的支持要根据学生的生成。老师不仅要思考怎么给支架,还要思考怎么把支架最快地撤出,达成搭建支架与撤出支架的统一。
教师应该转变自我角色,作为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发展,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最终教师从支架角色退出,学生有能力自由发展,而且会更好的发展。我认识到,教师的“教”一定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关注学生兴趣的教学才能产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所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一年级学生有年龄
小、好动、自制力较差等特点,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同时,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昂的,态度是端正的,加上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训练过程,学生又能运用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式,那么知识就有可能转化为有实用性的能力。也只有学生在充满好奇心,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的掌握学习方法,才会感悟到实用性。也只有在感悟到实用性时才会对学习兴趣保持高度的热情,这股热情才会持久。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科常规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小学数学学科常规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试 行)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兴区小学数学学科的总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一、备课
(一)编写学期教学计划
1、备课程标准
教师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充分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整体设计思路和应达成的总目标以及学段目标、及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全学期的教学任务,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备教材
(1)了解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2)明确教材知识点,建构知识网络。
不仅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相邻年级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熟悉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还要知道中学的一些相关知识。
此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之外的资源,如上网查找资料、翻阅书籍、同伴研修,向教研员、专家请教等方式,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3、备学生
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备课要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学生:(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和经验背景
(2)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3)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基本学习过程
(4)学生知识建构上的困难
4、备教法、备学法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除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课堂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到哪去?
依据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向。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哪儿?
我们思考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存在哪些困难,哪些问题?他们更喜欢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等等。
3、设计教学流程——怎么去?
设计出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写出教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4、进行课后反思和评价——到了吗?
我们利用课后反思、作业、访谈、测试等方式反馈,进行思考,这样做能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从而改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三)编写课时教案
1、教案有完整统一的格式,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教学后应有教师的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
2、按进度备课、上课,杜绝无备课先上课的现象发生。
3、编写课时教案时应遵循:(1)科学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5)启发性原则(6)创新性原则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创设师生平等的氛围,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一)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要做到语言健康,行为文明,使用数学用语,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
2、书写规范、作图标准、正确使用教学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地运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3、认真倾听,注重启发,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适时调整,及时评价和鼓励,努力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4、组织好课堂活动,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维持好教学秩序,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对问题情景关注,参与活动积极主动。
2、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较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适度。
3、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能按要求正确操作;能够倾听、协作、分享。
4、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
(1)能从现实生活与现象中发现与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能借助身边的资源解决问题
(3)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4)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5)体验数学活动中的开放性、探索性、创造性
(三)科学地使用教材资料
1、科学使用教材,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教辅用品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实践等功能,让学生顺利突破重难点。
3、丰富教学材料,各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树立质量、效率意识。
三、作业与辅导
作业与辅导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与学的效果、改进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平台。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作业与辅导,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针对问题及时进行辅导。
(一)作业的布置
1、留适时适量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
一、二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适当布置书面作业,不超半小时。
2、留自主型作业,不留机械重复作业。提倡中高年级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留分层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4、留实践型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
5、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错题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提高。
6、学生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内完成。
(二)作业的批改与辅导
1、教师批改作业要及时、正确,提倡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把作业批改作为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
2、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于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要面批,做好个别辅导。
3、不得简单的用对答案的方法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所使用的符号规范统一。
4、辅导时态度和蔼诚恳,不准使用罚做作业或其它变相体罚的办法,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加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指导。
(三)课外兴趣小组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
2、自觉创造条件承担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工作,并认真制订计划,及时进行活动,做好记录和阶段性总结。
3、利用好数学报、网络等渠道进行活动,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志向和创造才能。
4、做好学生成果展示。
四、检测与评价
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检测与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
(一)教学检测
1、教学检测的依据与检测方式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灵活多样(如口试、笔试、实践操作、能力测试等)的检测方式。
2、教学检测的发展方向
(1)从只重视知识检测向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检测发展;从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向以创造性、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命题更切近学生生活。
(2)从以划分等级、排名为目的考试,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地学习为目的考试发展;从单纯的考查学习成绩的考试向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考试方向发展。
(3)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学期终结性检测向与课程同步进行的检测方向发展。
(4)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自主编制测试题,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安排阶段性检测。
(5)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考试在技术上出现更新,如题库的建设,利用计算机制卷、评分和进行试题、试卷分析等等。
(二)学生评价
1、评价的依据与形式
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可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课堂即时评价、特长展示、作业批阅、实践操作、社会调查、成长记录等形式考查和评价学生,是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评价的功能 激励、反馈、调整、改进
3、评价的方式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制。
从单纯的教师评价,向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发展。采取“自主评价”、“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观察”、“作业评价”和“综合测试”等方式进行。
4、评价结果的使用
教师要及时分析测验、考核、考查和考试的结果,从中找出教学和学习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讲评和辅导!
小 学 数 学 组
二〇〇八年九月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修改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修改稿)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2005年,教研室颁发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现阶段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供各小学参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以人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基本原则
1、《语文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4、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5、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树立大语文观。
三、拼音教学实施意见
汉语拼音是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第一课,是重要的学习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的识字、写字,也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学科情感和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
为了顺利完成汉语拼音的教学,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打破单纯地强调字母音形教学的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和创新意识。
(一)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用整合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地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科学性。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积累词语等方面进行有机地整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二)增强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汉语拼音是一些枯燥无味的符号,要想让学生爱学、乐学、学会,就要使我们的教学变无趣为有趣。教师要重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因素。把情感作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带着兴奋和喜悦进入课堂,从而更好地学会知识,形成技能,经历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情境图。新教材的汉语拼音课的内容中配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或较完整的情境图,这些图画大部分是直接表音或表形的,既直观生动,又是儿童熟知的事物,便于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接受、探究新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等各种能力的基础上,找到它与本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对图画的处理切忌一带而过或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设计一些高效的活动。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的过程中,儿童无意注意的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并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活动是课堂上最乐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之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在设计学生活动时,一定不要单纯地以“激趣”为目的,“高效”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要想达到高效,那就要活动简洁,易操作、易组织,而且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尽量设计一些充满智慧又有活力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兴趣盎然,又能得到发展。
(三)汉语拼音教学要根据本地的方言抓难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实施意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语言载体。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为以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是学习其它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由此看来,学生过好识字关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识字量大,相对来说教学课时少是老师们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准确把握会认和会写两类字的不同要求
对只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大概了解字义。我们不要拔高要求,不要繁琐地分析字形。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意思,会书写,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
(二)组织有趣高效的识字活动,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语文活动不仅是形式,必须有其内容实质。我们在设计识字活动的时候,不要只把重心放在兴趣上,更要放在效率上。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全员参与,要把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认识水平整合到一起,让识字教学充满智慧和活力。
(三)重视辨析同音字、形近字和多音字
由于汉字的构造比较复杂,有些形近字的差别微乎其微。所以,同音字、形近字和多音字的辨析就成为识字教学的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突破难点,防止错别字的产生。
(四)给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并选择难点进行具体地指导
写字也是与识字紧密相连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识字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在一、二年级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并选择难点加强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的指导要具体到位,包括起、止笔的位置、占格、结构以及部件间的比例和关系等,并且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加入笔画、笔顺的知识,使每个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对,而且能把字写好。
五、阅读教学实施意见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观,要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看到学生是有个性、有思维、有发展的活生生的人。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其次,我们要以读为本,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一)准确设定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就越清晰,所以准确设定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2、关注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习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被分散在各册的教学目标中,然后又分解在每个单元中,因而单元目标往往既有阶段性,又有系列性。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是从加强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出发,围绕专题来组织的单元。单元内各部分的内容具有互补性和连续性,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单元专题,为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关注了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习题,就把握了教学和训练的重难点;有效落实了课后习题的训练,教学就不会走错方向,我们的教学才扎实有效、朴实大气。
3、细化课时目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学段的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教师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把文本的意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中去,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做到上一级目标制约下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体现上一级目标。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只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4、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当然,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因此,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课堂实施之间的关系。我们制定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然后围绕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
从某种角度看,阅读教学的底线应当是“读通课文”,即学生对课文在初读阶段经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之后,达到不错、不漏、不倒(词语颠倒)和不破(把句子读破),能比较顺畅地读完全文。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读通课文又是巩固识字学词的重要途径;读通课文也是阅读理解、感悟、批判、鉴赏的基础;再者,读通课文本身又是一种能力,一种阅读能力,所以,“读通课文”是每一个学生应达到的阅读教学底线。
(三)“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形象的整体,对文章的感悟来自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
(四)“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读为本”,通过各种形式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五)“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梳理归纳、积累拓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提高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为此,阅读课堂教学可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梳理归纳、积累拓展等环节展开,教师可根据教材、学情的不同,妥善安排。
(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渠道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靠教材上提供的几个例文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读书一旦成为学生的习惯,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学生心甘情愿地沉浸在阅读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从现有条件出发,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材料。《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学生借阅,也可以推荐一些好的图书、刊物,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购买,还可以发动学生相互借阅。另外,教师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图书,设立“班级图书角”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相信通过扎实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以及课外阅读活动的充分延伸,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六、作文教学实施意见
目前,作文教学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仍然是学生对作文没兴趣、害怕写作文,这是影响作文教学的最大心理障碍。造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低年级只注重识字教学,而忽视说话与写话训练,中年级一开始就进入命题作文,坡度太大,学生望而生畏。二是各年级段的作文目标不明确,训练不到位,衔接不好。三是指导不得法。我们的老师往往在作为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在作文课上大讲习作特点,不注意在读写结合上下功夫,不注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注意为学生写作的言之有物创设条件,致使学生写作内容假、大、空。四是教师作文教学观念陈旧,指导学生作文脱离了社会生活,学生没有写作源泉,只得胡编乱造,导致作文水平低下。
要改变以上状况,解决好以上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理清小学作文教学序列
我们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对一至六年级的作文训练有个统筹安排,使作文教学有章可循,有序可依。
一年级:主要进行以看图说话为主的说话训练,为从说到写奠定基础。包括游戏说话、对话练习、小制作说话、画图说话等,也要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二年级:主要进行以看图写话为主的写话训练。包括游戏写话、小制作写话、写对话等,并鼓励学生乐于运用阅读中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我们要求二年级的小学生要有写话本,为三年级的作文奠定基础。
三年级:重点是以写段为主的片段练笔。这一片段是在整篇文章中突出某一部分,它包括在一篇文章里重点进行开头、结尾、总起分述的练笔;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活动场面描写等。
四年级:重点是以观察、想象为主的观察作文练笔,包括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定向观察重在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方法,形成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机遇观察,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随即观察,将观察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起来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中年级我们要求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但为写作积累了素材,而且通过练笔,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五年级:重点是以命题、半命题,并以自拟题为主的篇章写作,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命题等,并以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重点。
六年级:进行以全面达标为主的综合训练,包括快速作文,要求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以上的文章。
这样,一个年级一道台阶,把年级的写作重点分解到各册教材中去,使作文教学呈螺旋式上升,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写作序列。
(二)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言之有物,导致学生作文假、大、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就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开拓学生的写作源泉,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
在校内,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组织联欢会、运动会、读书活动、查字典比赛、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等。在校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去认识大自然,领略大自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搜集节日的来源,组织相应的活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陶冶了情操,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勇于进行写作,乐于进行写作,逐步养成写作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勤写多练是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作文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在教学中不要只局限于每单元一次作文,应该让学生多动笔、多练写。每搞活动必写,每遇到有价值的事必写。在阅读教学中抓准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如学完写人的文章就让学生写人,学完写事的文章就让学生写事,看完电影就写观后感;开完运动会,就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运动会一瞥》、《跳高赛》、《接力赛》等。这样,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不断练笔,不断体会,不断提高,逐步地达到一吐为快,写作习惯也就逐步形成了。
要提高写作能力,不但要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勤写多练,还要从读学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不仅要熟读,而且要学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四)丰富练笔形式,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
在作文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写作练笔,如坚持写日记,每日对话;办手抄报、黑板报;鼓励学生投递稿件,参加作文竞赛等。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发现、总结写作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技能。
综上所述,针对我县教学实际,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与写作等方面谈了课堂教学的实施,它应该具有原则性和导向性。所以,望各位同仁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运用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去验证、去完善、去发展、去创新,从而将我县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一个新的台阶。
唐县教研室
2010年10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2018—2019学年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育人,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教书育人于一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品格、习惯、兴趣和方法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建议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按照教研室提倡的“基于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思路进行目标设计、评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2.课时教学目标的拟订要关注知识技能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描述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4.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可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5.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6.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环节的构建都要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时要做到:每一环节针对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结构严谨,教学语言简洁,教学状态自然,教学效果良好。
1.课堂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2.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炼、规范,要及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说理习惯。
3.课堂实施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课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4.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运用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直观的图像、实物、语言、情境、阅读、思考、质疑、研讨、提示、操作、实践、练习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的交替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合作学习为契机,实行科学分组,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要让多数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反思。6.恰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
7.重视反馈与矫正方法的研究,要把教学中的“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师生都要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三)作业设计与辅导
1.作业设计要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要合理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以求作业的实效性。
2.课堂作业每周1—2次,每次作业量不得低于一页作业纸的三分之一,每学期作业总次数不少于30次。
3.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4.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要特别重视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5.对学有余力、有数学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定适合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四)质量检测与评价
各单位要扎实做好单元检测工作,充分发挥检测的反馈矫正作用,及时发现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努力实现学校间、班级间的共同提高,避免薄弱学校、薄弱班级情况的出现,促进各学校、各班级间的均衡发展。1.教学质量检测命题要进一步科学、规范。检测命题要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试题内容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认真学好课程标准,用好教材。小学数学考试的时间低年级一般为40分钟,中高年级为60分钟,评价一般采取成绩+等级+评语的方法。2.建立学校的单元检测试题资源库,不断提高试题质量。试题既要考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要有一部分体现思维含量,考察孩子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将所学知识能够形成体系的题目。命题难度大体应按7:2:1的比例设计,即基础知识占70%,综合能力知识占20%,能力拓展类的题目占10%,这类题目也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知识范围。
3.做好检测的组织工作,增强检测的有效性。检测结果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4.要备好试卷讲评课,增强讲评效果。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改进课堂教学为宗旨,以培养师生教与学的情趣、品质、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实现师生的人生价值和完善人格为根本目标,教学研究的方式有理论学习、座谈讨论、专题研究、课题实验、观摩课研讨、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经验交流等。
1.进一步加强市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促进城区和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各学校要组织骨干力量,建设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单元检测试题及微课为主要内容的数学学科课程资源库,力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凸显学校水平。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潍坊教科院倡导的“基于目标导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相关实施策略,改进教学目标的叙写,改进评价机制,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2.各学校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年级段选取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进行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改进、教师发展提升、经验积累等,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打造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价值追求的理想课堂。
3.加强单元合作备课研究。各年级学科组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对单元教学内容教法设计、学习模块设计、单元评价设计、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的实施等诸多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确立本单元教学的基本策略。4.加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形成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办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5.各学校要积极探讨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注重算理教学,优化算法,进行数学学习专题的训练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6.各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关注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培养,如猜想、联想、推理验证、提出问题与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等是重要的创新能力。从低年级起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质疑。要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主动规划的习惯、主动思考的习惯、主动质疑的习惯、主动反思的习惯等,重视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7.各单位要积极组织课堂教学联校研讨活动,推介区域学校及教师的研究成果,推进区域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活动可以运用课堂观察技术,采取联校研讨的形式,进一步完善提升区域骨干老师的课堂教学,同时促进各学校课堂观察的深入研究,引领区域构建深层次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