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快乐起来
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快乐起来
当学生喜欢某个学科时,他们便会倾情投入,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尽量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快乐起来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优化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入手。
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人文性。
记忆中的和现实中的思想品德课大多是严肃单调而又枯燥乏味的,通常称之为“政治课”,缺少了些人情味,不太受学生的喜欢,严重地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常听社会上有人要训诫某人时说:“来,我给你上一堂政治课。”其实我认为,新教材《思想品德》实施后,课文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们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最富魅力的了。其用漫画、图表和文字所搭建的基本内容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了最能尽显才华的天空:时代的脉搏、历史的画卷;社会的斑斓、家庭的温馨;集体严明纪律下的磅礴气势与和谐有序、个性张扬各异所绘成的立体生活与风采多元,无不让人在课堂上耳目一新、舒心惬意,在课后使人心旷神怡、思绪流连。
尽管现在的教材内容已经较传统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的名称也已经从《政治》改为《思想政治》再改为《思想品德》,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喜爱的。但不少老师的授课方式仍然较为僵硬,可能在情感上或习惯上仍然把思想品德课教学和政策连在一起,甚至划等号,因而导致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放不开手脚,表情严肃,我称之为“中山装”式的表情。教学的关键是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入手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他的目的,都可以水到渠成。因此,要转变观念,在表情上要“脱下”严肃庄重但也可敬可畏的“中山装”,而换上轻松活泼的“休闲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思想品德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不妨设想一下:专制、高压、充满火药味或冷冰冰的、唯师命是从的课堂里能有快乐的教学吗?所以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可以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讲、笑、叫、跳、点评、模仿……让学生自然无痕地融入教学之中,去感受知识、感受生活、感受快乐。要让课堂上的师生都达到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美起来的效果,要让学生感到上你的课是一种享受,快乐的课堂氛围才会让思想品德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
其次,要吃透教材内容, 注重环节过渡,活跃课堂气氛。
熟悉教材包括对局部教材的熟悉和对教材整体的熟悉。其中,对局部的章、节乃至于某个知识点的熟悉是基础,它能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的进行课堂分配,游刃有余、有条不紊地把握课堂节奏,对问题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各个击破,否则就很容易顾此失彼,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然而仅仅停留在对局部知识的熟悉是不够的,它往往只能使学生获得对局部知识的静态理解,因为一门学科的整体知识并不等于各个知识点内容的机械相加,而是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必须对所授学科阶段的整体内容,了然于胸,还须对前瞻性的知识有较熟悉的把握。唯有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时融会贯通地和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剖细析,进而引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性思考。
课堂教学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知识研讨、归纳总结等环节等所组成,这些基本环节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仍可使用。问题并不在这里,我要提醒的是:不管一堂课有几个环节构成,完成环节本身的目标设定无疑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对于环节之间的过渡,有的教师未能引起充分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教师的虽然认为很重要,但因其没有特定的内容而觉得束手无策。可以肯定的说,忽略了环节过渡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如同车辆行驶要经过若干路段,但若不注意各路段的转接则可能导致翻车。不少老师一开口往往是:“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今天我们讲……”、“这个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讲第X个问题……”,如此等等,平铺直叙、单调乏味。我很欣赏眼下不少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说话,他们在提出某个问题之前,往往以一个人们很熟悉而又轻松的话题,自然切入,几乎不露痕迹。教师主持课堂教学也需要这种语言艺术,因为许多学生对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有下意识的排斥情绪,而如果在介绍一种知识之前,以一种他们所喜爱的又和待研究问题有巧妙关联的话题来引入,则能起到欲擒故纵的效果。
由生活中的拉家常式的问题入手,切入与之相联系的待研究问题,注重教学环节的过渡,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要丰富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沉闷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每当听过一堂好课,人们常常会说:“这位教师幽默风趣,听完课仍觉得意犹未尽,好!”。幽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就是风趣巧妙地思考和表达问题。学生欢迎富于幽默的教师,这是因为幽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讲课语言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受到启迪。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教师能恰当、巧妙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在欣赏玩味和笑声中得到了情感的释放,获得美的享受,就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能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是的,教学内容是靠语言来传达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固然重要,但丰富多彩的语言则更显魅力。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协调配合,往往能使课堂教学进入艺术化的境界,而不是流水式的作业。教师表情自然活泼,目光热情关切,站态稳重优雅,手势得体适度,落落大方。说明时,娓娓道来,如展画图;呼吁时,慷慨激昂,如擂战鼓;悲痛时,低沉凝重,如诉心曲。教学过程如同挥舞飘动的彩带,涓涓流动的清泉,舒缓有致,抑扬顿挫,给人一种流动的弹性的美感,学生如沐春风,教室满壁生辉。
第四,引入深度思考,完成思想深化。
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种带有目标性的教学,快乐教学的本质是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为了快乐而快乐,停留在形式上的热闹。要于快乐之中,引入深度的思考,完成思想的深化,才是最终的目标。如果不注意对快乐的案例及时引导和延伸,或不管与本课是否有关联,什么有趣的都讲,天马行空、快乐无度,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静下心来的时候,却是不知所云。这样的快乐教学,只能称之为是哗众取宠,不要也罢。
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平时关注生活,注意素材的积累,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富有个人魅力,比如渊博的知识、人格上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等。快乐教学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的一种挑战,只有高素质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能胜任。新时代、新课标、新教材,向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也给我们提供了新舞台,唯有不断努力,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收获希望!
第二篇:童谣让品德课活跃起来
童谣让品德课活跃起来
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二小任利利
3012年11月18日
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它是群众的创造,质朴天然,不假雕饰,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欢迎。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童谣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最忌讳冷漠、刻板、僵化的宣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在编排上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适量童谣,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一、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童谣可以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帮助记忆。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刚开学,新生还有很多事不懂,当时他们从幼儿园来学过歌谣,所以我是下学生了这一单元运用了两个童谣:
《我上学了》
开学了,上学校,手捧新书仔细瞧。书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它保护好。
教育孩子上学了要做一名按时上学专心听讲,爱护书本的好孩子。
《认识新同学》 同学们,在一起。同学习,同游戏。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在一起,多欢喜。
通过两周的校园生后孩子有了一定的体会,怎样和新的小伙伴相处。而《认识新同学》这首童谣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又容易记忆和理解。
童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童谣的一大特点便是富有韵律感,学生喜欢读,易接受。在教学中,如果恰当运用童谣的可唱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童谣中学习,在童谣中休息,在童谣中成长。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了兴趣,那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活跃的课堂效果可以事半功倍。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好邻居》一课,我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我为邻里添欢乐的时候,用童谣让学生对于如何与邻居相处加深了理解与记忆:
《我为邻居添欢乐》
远亲不与邻居近,和睦相处学问。邻里见面问声好,人人心中留温馨。公共空间互不饶,环境卫生争先高。一家有难大家帮,邻里相处风尚新。
话音刚落,一双双小手跃跃欲试,老师我知道这个歌谣的意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发言。而且增强了课堂的新鲜感、学习的趣味,为整个堂课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吟唱童谣明道理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本所阐明的道理不是件容易的事。简单化、成人化的说法是行不通的,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童谣能概括地反映课文内容,精简课文内容,使之成为琅琅上口的三言两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唱,便于理解、记忆教材阐明的道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如《我爱五星红旗》一课,国旗的意义、升旗的礼仪,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于理解,难于记忆。我童谣作为了导入和提升激发了学生的理解力:
《国旗国旗真美丽》 国旗 国旗真美丽 五星红旗真美丽,我们大家热爱你,升国旗时要敬礼,唱国歌时要肃立。二(3)班班规
进学校,见老师,鞠躬行礼问声好。听课时,手放好,眼神跟着声音跑。讨论时,要积极,能讲会听合作好。课间时,会游戏,漫步轻声不吵闹。
童谣,寓思想教育、礼仪教育、常规教育于一体,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以通俗、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说、唱、听的过程中化难为易,加深理解,把深奥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意识,一种行动。如在教低年级教材时,我运用了大量的童谣如:
(一)我是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书包自己清。每天看课表,用具都带好。
晚上按时睡,早上起得早。上课有精神,身体棒学习好。
(二)上学歌
按时上学不迟到,衣着整齐讲仪表 校徽领巾胸前戴,问早问好有礼貌
(三)上课歌
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
书本用具桌上放,静等老师把课上。专心听讲纪律好,积极发言勤思考。不懂难题举手问,课堂知识当场了。
(四)发言歌
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叫我再开口。不插嘴,不乱叫,说话流畅声响亮。
(五)读书写字歌
读书写字要做到,姿势正确很重要,书要斜立人坐正,保护眼睛和颈部,写字牢记“三个一”,“一尺”、“一拳”和“一寸”,肩平、身正、足要安,书写漂亮人人夸。
(六)作业歌
课堂作业认真做,抓紧时间不能拖。字迹端正且规范,反复检查少差错。
(七)升旗歌
升国旗时要肃立,并拢五指敬个礼。满怀激情唱国歌,目不转睛望国旗。
(八)做操歌
集合队伍快静齐,前后左右成直线。动作一致听口令,做操跑步勤锻炼。
(九)课间活动歌 课间十分钟,礼让记心中,出门靠右行。入厕、喝水、做游戏,行为文明要牢记。
(十)放学歌
排好队伍离学校,安全第一要记牢。无益活动不参加,按时回家莫要忘。
三、童谣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刚响,他们的心往往还沉浸在课间游戏或活动的轻松气氛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时教师可自编童谣,引导学生齐诵、对唱,营造竞争氛围,维持课堂秩序。我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运用不同的童谣进行组织教学。
常规训练:
1、进教室歌
进教室,闭小嘴,轻手轻脚回座位。
2、坐座位歌
脚并齐,手放平,闭紧嘴巴看前方。
3、发言歌
上课发言请举手,老师允许再开口。
上课歌
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
书本用具桌上放,静等老师把课上。专心听讲纪律好,积极发言勤思考。不懂难题举手问,课堂知识当场了。
我和学生一唱一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学生在比一比,赛一赛中,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
四、运用童谣夯实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已初步形成,如果教师此时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编成童谣,无疑可使原有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如教中高年级时对童谣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爱首都北京城》中《这里是北京》(旧版)
东西文武四内城,朝海丰石房大通,平顺密怀延庆县,门头沟燕山和昌平。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辽阔的疆域》时我运用了《四海一心》这个童谣:
渤海结冰黄海黄,东海岸曲台疯狂,南海岛多深又热,四海皆属太平洋。
《行政区划》《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4个直辖市,5个民族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23个省)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三海云贵川,内蒙西藏辽陕甘,港澳连心盼台湾,北重天夏福吉安。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多种多样的地形》认识地形地图颜色识别童谣: 黄高
蓝水绿平原,沙漠黑点一片片,棕色表示更高地,白色终年冰雪寒。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哺育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第一大河六千三,发源青海省西南,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全程完,曲折东流入东海,黄金水道行大船。《黄河》第二长河五千五,发源青海省中部,青川甘宁内蒙古,流经晋陕豫和鲁,曲折东流入渤海,名诗佳句传千古。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古老的民族第一课《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绵延不绝五千年》有一首: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童谣不仅适合低年级也适合高年级,只要我们把朗朗上口的童谣运用的恰到好处,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着很深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教育 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18-01
传统课堂枯燥乏味、气氛沉闷。一年前,笔者的课堂基本如此。这样的课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每节课都有少部分学生上课睡觉,部分学生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后来,笔者有幸参加了县级ms―eepo培训,成为课改成员之一,初步了解了有效教育教学理念,后来又通过各种途径观看了孟照彬教授以及地方专家的优秀教学视频。通过学习,笔者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年来,笔者运用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笔者从课文朗读、写作教学和文言文教学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转变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沉闷现象。
一、让学生在朗读环节动起来
在讲授新课文之前,笔者结合有效教育理念认真备课,设计好教案,在朗读这一环节,笔者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其他环节安排的活动相对少一些。学生可选择多种读的方式,有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让他们读出感情,读懂文本内容。
例如在执教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著名山水游记《小石潭记》(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在讲授课文之前,只简单介绍作者的背景,便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扫除文字障碍,自由朗读,接着进行小组竞赛读,评出优胜组,然后让学生进行个别读。接着,笔者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让男、女生竞赛读父亲买橘这一片断,看看哪一组最能读出父子情深的感情来。执教老舍先生的《日出》(节选)时,笔者先让全班同学看一段关于李石清和黄省三的对话小视频,然后让学生推荐四名同学上台,分角色进行朗读。在朗读前,笔者告诉这他们在表演时可适当加上神态、动作,台下负责解读舞台说明,于是台上、台下一起演,表演时大家都凝神专注,投入到表演当中。学生在表演中自然体会到人物性格特点。这样的教学,学生乐在其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动起来
作文教学,特别是材料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学生很难去完成,课堂气氛也会很沉闷。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给出材料作文的内容,提示学生:“化难为易,把材料作文的题目想象成话题作文的题目,想想你准备从哪个角度去写,写什么,然后安成一个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或全命题作文的题目。”交代之后,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思考,并让学生把题目写在微卡上(便于交流),写出一个题目。其次,大组内开火车交流三分钟左右,即把刚才自己写好的作文题目交给其他同组的同学看,自己可以看别人的题目,这样的交流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交流作文题目后,笔者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列好提纲,选择写作素材,用十分钟左右独立地进行片断创作。再次,让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交流刚写完的片断作文。最后,各组选出一篇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分享。课后再让学生整理成篇上交。
在作文教学中,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教师都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既让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展现才华,也让发言的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打开了思路,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就可以做到一气呵成,下笔成篇。因此,作文教学要尽量让学生大胆地说出心中的所思所想,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动起来
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文言文所写时代与当今时代距离较远,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到比较陌生等,因而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觉得像在“啃天书”或在“念经”。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而不是被动地听课。例如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笔者的做法是:先出示任务要求,即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选好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在全班交流;在理解分析课文时,笔者出示关于文本解读的四至五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并进行抢答;在课堂检查古诗词的背诵或文言文的翻译时,笔者也让各个团队自行完成,由各组队长负责本团队的检查工作并上报科代表,科代表再反馈给老师。对个别没能如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笔者及时了解情况,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一来,每一名学生都动起来了。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总之,课堂上只要教师善于调控课堂,多次进行动静转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让每名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气氛自然会变得和谐,师生关系也会变得融洽,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文本、要让学生主动提问并解答、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并检查、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才会不断地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文本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选取的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篇目,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其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而且文章的选取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以学生完全能够读通、读懂。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教师应该甩开臂膀、大胆放手,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亲自进入文本,感受文本,和文本展开对话。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学生也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且为深入解读文本打好了基础。所以只有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主动提问并解答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感受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放弃自己设计问题而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教材内容主动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时刻要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语文教学的中心,把问的权利赋予学生。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要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这样做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唤起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把学生真正地调动起来主动去求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对于难以理解的难点和没有涉及的重点问题,教师应以点拨启发为主,绝不能一股脑儿地把答案抛给学生。学生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自己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而且还能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甚至是备课中的空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真正的主动学习的和谐集体,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并检查
长期以来,形成这样一种固定的模式:学完一课后教师就这一课的内容给学生们布置相同的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如果学生做出来的与老师的要求相符合或相近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且经常会出现因学生的层次不同而照抄作业的现象。如果把课后作业的内容及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决定,甚至把交作业的时间也让他们来把握,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从而用个性化的作业来弥补学习中的漏洞而且也避免了指令性作业中重复机械的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设计作业,当然要掌握该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甚至翻阅资料、反复斟酌,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完成作业后,不妨让学生自己分组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检查与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过程。
四、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完一课后,就把这一课内容的内在联系挖掘出来,构建出知识网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没有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全盘照搬,其巩固复习的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把构建知识网络、巩固复习的任务交给学生,一课学完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理清知识点,明确重难点,明确薄弱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把“厚书读薄”,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网络,而且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弥补。更为重要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会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总之,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才会不断地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向阳中学任倩
思想品德课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而“活”是有效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
第二、切实做到转变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体现“活”。
单
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在新课改新形势下,教师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三、让课堂小结“活”起来。
在学完一课后,让学生画一株“知识”树,将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画下来,学生针对“知识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归纳。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进行梳理识记,并将知识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