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标准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
Ⅰ.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一、教育质量
1.德育标准
1.1.政治思想
1.2.职业道德与修养
2.智育标准
2.1.建筑设计
2.2.相关知识
2.3.建筑技术
2.4.建筑师执业知识
2.5.公共课程
3.体育标准
二、教育过程
1.思想政治工作
2.教学管理与实施
2.1.教学计划与教学文件
2.2.教学管理
2.3.课程教学实施
2.4.实习
2.5.毕业设计
三、教学条件
1.师资条件
2.场地条件
3.图书资料
4.实验室条件
5.经费条件
Ⅱ.指标内容:
一、教育质量
本项内容包括德、智、体三方面的评价,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质量要求。1.德育标准
1.1.政治思想
满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和德育标准。
1.2.职业道德与修养
理解建筑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哲学、艺术和人文素养及社会交往能力,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2.智育标准
智育归纳为五个方面:1)建筑设计;2)相关知识;3)建筑技术;4)建筑师执业知识;5)公共课程,计39项条款。
本标准用“了解”、“掌握”和“有能力”三个词来分别确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达到的水平。“了解”指具有一般知识;“掌握”指对该领域知识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对之进行阐述和运用;“有能力”指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有一定的创造性。2.1.建筑设计
本项包括“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建筑设计表达”三项内容。2.1.l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1)掌握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建筑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不同需求的原则。
(2)掌握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3)掌握建筑功能的原则与分析方法,有能力在建筑设计中通过总体布局、平面布置、空间组织、交通组织、环境保障、构造设计等满足建筑功能要求。(4)掌握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构图规则,掌握通过空间组织、体形塑造、结构与构造、工艺技术与材料等表现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5)了解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掌握建筑与环境整体协调的设计原则,有能力根据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要求,对建筑个体与群体作出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有能力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并考虑到今后的影响与发展,确定总体布局的构思。
(6)掌握场地设计的基本原理、内容和方法,有能力进行一般的场地设计。(7)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观念和理论,掌握节约土地、能源与其他资源的设计原则。
2.1.2 建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8)了解建筑设计从前期策划、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及工程实施等各阶段的工作内容、要求及其相互关系。
(9)初步掌握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群众参与的工作方法,有能力在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拟定设计目标和设计要求。
(10)有能力应用建筑设计原理进行建筑方案设计,能综合分析影响建筑方案的各种因素,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调整和取舍。
(11)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协作的工作方法,初步具有综合和协调的能力。2.1.3建筑设计表达
(12)掌握建筑设计手工表达方式,如徒手画、模型制作等,有能力根据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要求,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与手段,形象地表达设计意图和设计成果。
(13)有能力用书面及口头的方式清晰而恰当地表达设计意图。
(14)掌握CAAD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有能力使用专业软件绘制设计图和编制设计文件。2.2.相关知识
本项包括“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与行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以及“经济与法规”四项内容。2.2.1建筑历史与理论
(15)了解中外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基本史实,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成因。
(16)了解当代主要建筑理论及代表人物与作品。(17)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基本原则,有能力进行地域建筑与历史建筑的调查测绘。2.2.2 建筑与行为
(18)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建筑环境是否适合于人的行为有一定的辨识与判断能力。
(19)有能力进行现场调查与观察,收集并分析有关人们需求和人们行为的资料,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中。2.2.3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
(20)了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理论,初步具有进行城市设计和居住区规划的能力。
(21)了解景观设计的理论,初步具有景观设计的能力。(22)了解建筑场地的选址分析和开发原则。2.2.4经济与法规
(23)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的概念。
(24)了解与建筑有关的法规、规范和标准的基本内容,初步具有在建筑设计中遵照和运用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与标准的能力。2.3.建筑技术
本项包括“建筑结构”、“物理环境控制”、“建筑材料与构造”以及“建筑的安全性”四项内容。2.3.1 建筑结构
(25)了解结构体系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在设计过程中与结构专业进行合作的内容。
(26)掌握常用结构体系在各种作用力影响下的受力状况及主要结构构造要求。
(27)有能力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有能力对常用结构构件的尺寸进行估算,以满足方案设计的要求。2.3.2 物理环境控制(28)掌握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日照与遮阳、建筑隔声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设计原理,有能力在建筑设计中保证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29)了解建筑节能的意义和基本原理,了解建筑设计中节约能源的措施和节能设计规范。
(30)了解建筑环境控制中给排水系统、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照明与配电系统、通讯与网络系统、噪声控制与厅堂音质等的基本知识,并能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专业人员协调配合。2.3.3建筑材料与构造
(31)掌握一般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和性能,了解新型材料的发展趋势,有能力合理选用围护结构材料和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
(32)掌握常用的建筑工程作法和节点构造及其原理,有能力设计或选用建筑构造作法和节点详图,并了解其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2.3.4建筑的安全性
(33)了解建筑的安全性要求,掌握建筑防火、抗震设计的原理及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34)了解建筑师对建筑安全性所负有的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2.4.建筑师执业知识
(35)了解注册建筑师制度,掌握建筑师的工作职责及职业道德规范。(36)了解现行建筑工程设计程序与审批制度,初步了解目前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与制度。
(37)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了解建筑设计合约的基本内容和建筑师履行合约的责任。
(38)了解施工现场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施工流程,了解建筑师对施工的监督与服务责任。2.5.公共课程
(39)公共课程达到教育部主管部门对受评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要求。3.体育标准
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体育标准的要求。
二、教育过程
本项包括两方面:1)思想政治工作;2)教学管理与实施。1.思想政治工作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条例并结合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2.教学管理与实施
教学管理与实施包括五方面:教学计划与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课程教学实施,实习,毕业设计,计16项条款。2.1.教学计划与教学文件
(1)教学计划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2)能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上次评估建议更新教学计划。
(3)鼓励在满足评估基本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发展自己的特色。(4)各种教学文件,包括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作业指示书等详实完备。
2.2.教学管理
(5)能基本执行教学计划。
(6)保证教学质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备,并能贯彻执行。(7)教学档案及学生学习档案管理规范。(8)各教学环节考核制度完备,并严格执行。2.3.课程教学实施
(9)能根据教学计划,选用或自编合适的教材,重视教材建设。
(10)课程内容充实,教学环节安排合理,并能联系实际,反映社会需要与学科的发展。
(11)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2)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2.4.实习
(13)各类实习完备,安排合理,对学生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其中设计院生产实习不少于3个月,美术实习1个月。
(14)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指导,以保证实习质量。2.5.毕业设计
(15)毕业设计课题宜接近实际工程条件。选题的内容、难度和综合性均应高于课程设计。
(16)有足够的讲师或讲师以上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提交完备的毕业设计文件。
三、教学条件
本项内容是达到办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包括五个方面:l)师资条件,2)场地条件,3)图书资料,4)实验室条件,5)经费条件。1.师资条件
1.1.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建筑学专业特点,招生规模一般以每年60人~90人为宜,不得低于30人。专职教师编制数应与招生人数相适应,专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8为宜。
1.2.专职教师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
1.3.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
1.4.有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和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能独立承担80%以上的必修课,兼职教师人数不得超过本系(学院)专职教师人数的20%。
1.5.由专业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或聘请有实际经验的高级建筑(工程)师担任主要专业课及主干课程的讲授任务。
1.6.建筑设计课,每10~15个学生应配备专任教师1人。每班(30人)建筑设计课教师中讲师以上职称者不少于2人。
1.7.建筑设计专业教师不少于10人,其中至少应有教授职称者1人、副教授职称者2人以上。
1.8.设有专业教研室(研究室或研究所),教师队伍有后备力量,基本形成梯队,开展相应的科研活动和建筑创作活动,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1.9.有稳定的教学管理人员不少于2人。2.场地条件
2.1.本专业必须具备一定面积的专用的、固定的教学场地。
2.2.有专门用于建筑设计课教学的专用教室,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设计绘图桌椅。
2.3.有用于美术课教学的美术教室,有多媒体教室,教室数量及面积应满足学生使用要求。
2.4.有用以展示学生作业和教学成果的展览空间。2.5.有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实物示教场所。2.6.有用于模型制作的作业场所。2.7.有足够的图书期刊的阅览面积。3.图书资料
图书资料除了要符合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设置的必备条件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3.1.有关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建筑历史、建筑技术及美术方面的专业书籍6000册以上。
3.2.有关建筑学专业的中文期刊30种以上,外文期刊20种以上。3.3.专业期刊和图书资料有不少于4种语言文字。
3.4.有齐全的现行建筑法规文件资料及基本的工程设计参考资料。3.5.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和教学模型。4.实验室条件
本专业必须具备计算机、测量、材料和建筑物理实验条件及摄影、模型制作实验室和工作室。
4.1.计算机教室
①主要任务:完成“计算机语言”和“CAAD”等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及课程作业。
②主要设备:由计算机及其它附属设备组成网络系统。其中主要设备应不少于:服务器1台,终端机30台,绘图仪l台,网络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
4.2.建筑物理实验室
①主要任务:完成建筑物理课程规定必须开设的声学、光学和热学等教学实验任务。
②主要设备:照度计、亮度计、声级计、信号发生器、频譜仪、温湿度计、风速计、数字电压表等。
4.3.视觉实验室(或摄影室)和模型室,其设备须满足教学基本要求。5.经费条件
教学经费应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篇:博物馆评估标准
附件2:
博物馆评估标准
目次
1、前言
2、范围
3、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4、引用的标准和规范
5、术语
6、博物馆等级及标志
7、博物馆等级划分条件
8、评分细则
1、前言
本标准的制定旨在加强博物馆质量管理,促进博物馆履行保护、诠释和推广人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职责,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总结了国内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借鉴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和技术规程,并直接引用了部分国家标准或标准条文。同时,根据《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自2008年至今近四年时间的实施情况,在原标准基础上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博物馆的发展实际。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代替《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2、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博物馆等级划分的依据、条件及评定的基本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所有正式登记并接受年检,具有文物、标本收藏保管、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功能的,对外开放的各类博物馆。
3、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博物馆管理办法》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中共中央宣传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宣传展示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通知》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 《中共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
《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博物馆馆长专业资格条件(试行)》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
4、引用的标准和规范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自然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版(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A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l《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规范》
GH ZBl-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规范》 GB 10001.1-2000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T17775-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行为规范》 GB/T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5、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博物馆:是指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藏品:是指具有收藏、研究、展示价值的文物、标本、模型等的总称。藏品库房:是指藏品集中保存的特定建筑物。
藏品保护修复场所:是指博物馆运用传统修复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科学分析、检测和保护、修复的特定建筑物。
展厅:是指博物馆用作向公众展示藏品的特定建筑物。
出境展览:是指单独或合作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举办的展览。
6、博物馆等级及标志
6.1 博物馆划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6.2 博物馆的等级证书、标牌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制作和颁发。
7、博物馆等级划分条件
7.1 一级
7.1.1 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1.1.1 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有效。
7.1.1.2 章程与发展规划
有正式批准和发布的博物馆章程和博物馆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符合发展规划要求。7.1.1.3 建筑与环境
a)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合理,自成系统。
b)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绿化率高;室内空气质量好。7.1.1.4 人力资源
a)人才结构、梯次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占在编人员的75%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b)员工考核、培训制度健全,人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全面,效果良好,上岗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
7.1.1.5 财务管理
a)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并有效实施, 有充足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b)有多渠道、来源稳定的社会资助。7.1.1.6 安全保障
a)一、二、三级风险单位按要求落实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一、二、三级风险部位按要求落实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b)有与博物馆规模相适应的管理规范、人员配置齐全的保卫工作机构;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有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卫人员受过专业培训,素质高、业务精,工作程序规范、准确;档案齐全,交接班制度完善、记录齐全;定期组织安全演练。
c)消防组织健全,责任明确,管理制度完善,有处置各类火灾的应急预案;有与单位规模相适应的完善的消防设施、设备及安全、有效的防雷装置,并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消防人员设备操作熟练、规范。
d)公共安全制度完善,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标志醒目;应急照明、救生等设施、设备完好;节日期间有应急医护人员。
7.1.1.7 办公信息化
有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局域网办公信息系统。7.1.2 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
7.1.2.1 藏品管理
a)藏品资源与本馆的宗旨、使命相符,形成完整的体系。
b)藏品20000件以上,或珍贵文物2000件以上;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世界意义。
c)有适应本馆藏品状况、功能完善的藏品数据库。
d)有与本馆宗旨、使命相符的藏品征集政策和收藏范围;有规范的藏品征集组织与制度,对征集的藏品进行鉴定;有多种征集渠道,征集经费充足,使用合理、效果好。
e)藏品管理制度完善;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资料完整;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分类账准确合理,编目科学详实;藏品档案记录规范,新入藏的藏品及时建档备案,并及时登记入藏品总账。
f)库房面积满足收藏需要;库房管理制度完善;库房设施、设备齐全,藏品存放环境达标;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藏品存放科学、合理、规范;三级以上藏品均配备有符合要求的装具,一级文物和其它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有专柜或专库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藏品质地控制温湿度,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库房整洁,空气质量好。
g)藏品保护修复场所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并能有效运转;文物藏品修复资质和具备文物藏品修复资格的人员多;藏品修复、保养程序科学、规范,效果好。
7.1.2.2 学术研究与科技
a)学术机构健全,学术带头人为有全国性学术影响的专家;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人员经常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系统收藏相关中外文学术期刊。
b)有科技部门,有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有较大规模的实验室及相应科研仪器设备,能独立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引进新技术,并运用到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
7.1.3. 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 7.1.3.1 影响力
a)有博物馆品牌标志,并全面、恰当地运用;有完善的博物馆宣传计划,全国性媒体经常报道博物馆动态。
b)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好的声誉;公众影响力很强,年观众5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观众2万人次以上;经常举办出境展览或引进外展。
7.1.3.2 展示和教育
a)展厅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展柜内微环境适宜展品保存。b)基本陈列主题明确,鲜明体现本馆特色;策划方案科学,经过国家级专家论证;内容研究深入,展品组织得当,文字说明准确、生动、有文采;展览设计准确表达陈列主题,艺术感染力强;及时进行内容和展品更新;社会美誉度高。
c)采取多种合作模式,经常举办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有完善的前期策划和营销计划,展览的社会、经济效益好。
d)有社会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馆内设有专门的教育服务区;有完善的社会教育工作方案和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社会教育计划;经常与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单 4 位联系或建立共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等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为省级(含)以上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基地。
e)有高素质、稳定的讲解员队伍;有两种(含)以上语言的、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科学、准确、生动、有文采的讲解词;定期进行义务讲解;有针对特殊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有两种(含)以上语言的现代化自助语音讲解设备。
7.1.3.3 社会服务
a)有“博物馆之友”等群众组织,人员结构合理,依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稳定、具有相当规模,全部实施上岗培训,每名志愿者每年为博物馆或观众服务48小时以上。
b)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300天以上;基本陈列定期免费开放,且在60天以上;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年免费接待青少年观众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20%以上;科学管理观众容量。
c)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博物馆出入口处道路通畅,有无障碍通道;外部中、外文引导标识设置科学、合理,清楚、美观。
d)售票地点设在室内;参观游览线路合理、顺畅;观众服务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咨询服务人员配备齐全,业务熟练,服务热情;中、外文的博物馆导览等基本信息资料特色突出,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制作精美,适时更新,并免费为观众提供;基本陈列的标牌、展品等有中、外文说明;设有免费物品寄存处、特殊人群服务设施和设备、餐饮服务设施和纪念品销售服务设施等;展厅内有观众休息设施;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并与环境相协调;各种设施、设备中、外文标识清楚。
e)有专门网站,设计简洁大方,界面友好,互动性强,内容丰富,信息更新及时,支持两种(含)以上语言;馆内建立有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或参与式的多媒体文化、科普、教育服务设施,服务有特色、质量高。
f)文化产品本馆特色突出,种类丰富,制作精美,销售情况好。
g)提供藏品代为保管、鉴定、养护、修复及咨询等公众服务项目,公众满意度高。h)观众调查制度健全,调查方法多样,调查成果充分运用。7.2 二级
7.2.1 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2.1.1 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有效。
7.2.1.2 章程与发展规划
有正式批准和发布的博物馆章程和博物馆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符合发展规划要求。7.2.1.3 建筑与环境 a)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合理。
b)环境整洁,绿化率高;室内空气质量较好。7.2.1.4 人力资源
a)人才结构、梯次比较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占在编人员的70%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80%以上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b)员工考核、培训制度健全,人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全面,效果良好,上岗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
7.2.1.5 财务管理
a)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并有效实施, 有基本满足需要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b)有稳定的社会资助。7.2.1.6 安全保障
a)一、二、三级风险单位按要求落实完备的安全防范系统,一、二、三级风险部位按要求落实完备的安全防范措施。
b)有与博物馆规模相适应的管理规范、人员配置齐全的保卫工作机构;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有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卫人员受过专业培训,工作程序规范;档案齐全,交接班制度完善、记录齐全;定期组织安全演练。
c)消防组织健全,责任明确,管理制度完善,有处置特定火灾的应急预案;消防设施、设备配备合理,有安全、有效的防雷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定期组织消防演练,保卫人员熟练、规范操作消防设备。
d)公共安全制度健全,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标志醒目;应急照明设备完好。
7.2.1.7 办公信息化 有局域网办公信息系统。
7.2.2 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 7.2.2.1 藏品管理
a)藏品资源与本馆的宗旨、使命相符,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b)藏品10000件以上,或珍贵文物1000件以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全国意义。
c)有基本适应本馆藏品状况、功能相对完善的藏品数据库。
d)有与本馆宗旨、使命相符的藏品征集政策和收藏范围;有规范的藏品征集组织与制度,对征集的藏品进行鉴定;有多种征集渠道,征集经费基本满足需要,使用合理、效果好。
e)藏品管理制度完善;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资料完整;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分类账准确合理,编目科学详实;藏品档案记录规范,新入藏的藏品及时建档备案,并及时登记入藏品总账。
f)库房面积满足收藏需要;库房管理制度健全;库房设施、设备基本符合藏品存放环境标准;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藏品存放合理、规范;二级以上藏品均配备有符合要求的装具,一级文物和其它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有专柜或专库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库房重点部位能控制温湿度,采光照明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库房整洁、空气无异味。
g)有藏品保护修复场所和基本的设备;有文物藏品修复资质和具备文物藏品修复资格7.2.2.2 学术研究与科技 的人员;藏品修复、保养程序科学、规范,效果好。
a)学术机构健全,学术带头人为有省级学术影响的专家;定期举办省级学术活动;定期出版较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人员经常在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
b)有专门科技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能独立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能借助或引进专业科技力量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将有关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7.2.3 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 7.2.3.1 影响力
a)有博物馆品牌标志并有效运用;有系统的博物馆宣传计划,省级媒体经常报道博物馆动态。
b)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声誉;公众影响力较强,年观众30万人次以上,其中海外观众1万人次以上;经常举办国内巡展和引进展览。
7.2.3.2 展示和教育
a)展厅环境整洁,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珍贵文物展品的保存环境达标。b)基本陈列主题明确,较好体现本馆特色;策划方案合理,经过省级专家论证;内容研究较深入,展品组织较得当,文字说明准确、生动;展览设计较准确地表达陈列主题,艺术感染力较强;定期进行内容和展品更新;社会美誉度较高。
c)采取多种合作模式,经常举办有省级影响力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有周密的前期策划和营销计划,展览的社会、经济效益较好。
d)有社会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馆内设有专门的未成年人教育服务区;有周密的社会教育工作方案和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社会教育计划;经常与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单位联系或建立共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等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基地。
e)有较高素质、稳定的讲解员队伍;有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科学、准确、生动的讲解词;定期进行义务讲解;有针对特殊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有现代化自助语音讲解设备。
7.2.3.3 社会服务
a)有“博物馆之友”等群众组织,依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稳定、有一定规模,全部实施上岗培训,每名志愿者每年为博物馆或观众服务48小时以上。
b)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300天以上;基本陈列定期免费开放,且在60天以上;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年免费接待青少年观众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30%以上;科学管理观众容量。
c)交通方便,可进入性良好;博物馆出入口处道路通畅,一般有无障碍通道;外部中、外文引导标识设置合理,清楚、美观。
d)售票地点设在室内;参观游览线路合理、顺畅;设有观众服务中心或相应场所,咨询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中、外文的博物馆导览等基本信息资料品种多,内容丰富,制作较好,并免费为观众提供;基本陈列的标牌有中、外文说明;设有免费物品寄存处、特殊人群服务设施和设备和纪念品销售服务设施等;展厅内有观众休息设施;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各种设施、设备中、外文标识清楚。
e)有专门网站,网站内容有特色,定期更新;馆内有互动式或参与式的多媒体文化、科普、教育服务设施,服务有特色、质量较高。
f)文化产品本馆特色突出,种类较丰富,制作较精美,销售情况较好。g)提供藏品代为保管、鉴定、养护及咨询等公众服务项目,公众满意度较高。h)观众调查制度比较健全,调查方式较多,调查成果有效运用。7.3 三级
7.3.1 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3.1.1 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有效。
7.3.1.2 章程与发展规划
有正式批准和发布的博物馆章程和博物馆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符合发展规划要求。7.3.1.3 建筑与环境
a)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基本合理。b)环境整洁,室内空气质量较好。7.3.1.4 人力资源
a)人才结构、梯次基本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占在编人员的70%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50%以上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b)员工考核、培训制度健全,人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全面,效果良好,上岗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
7.3.1.5 财务管理
a)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并有效实施, 有基本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b)有社会资助。7.3.1.6 安全保障
a)一、二、三级风险单位按要求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系统,一、二、三级风险部位按要求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b)有与博物馆规模相适应的专职保卫人员;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有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卫人员受过专业培训,工作程序规范;档案齐全,交接班制度完善、记录齐全;定期组织安全演练。
c)消防责任明确,管理制度完善;有针对一般火灾的消防应急预案;消防设施、设备按要求配备,有安全、有效的防雷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定期组织消防演练,保卫人员能够熟练、规范操作消防设备。
d)公共安全制度健全,应急预案规范;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标志醒目,应急照明设备完好。
7.3.1.7 办公信息化
有基本的行政、业务工作数据库;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会熟练使用计算机,人均电脑占有率不低于50%。
7.3.2 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 7.3.2.1 藏品管理
a)藏品资源与本馆的性质、任务相符,形成基本的体系。
b)藏品5000件以上,或珍贵文物500件以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价值具省级意义。
c)有藏品数据库。
d)有与本馆宗旨、使命相符的藏品征集政策和收藏范围;有规范的藏品征集组织与制度,对征集的藏品进行鉴定;征集经费使用合理、效果好。
e)藏品管理制度健全;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资料完整;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藏品档案记录规范;新入藏的藏品及时建档备案,并及时登记入藏品总账。
f)库房面积基本满足收藏需要;库房管理制度健全;库房设施、设备基本适应藏品存放环境要求;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藏品存放规范;一级藏品均配备有符合要求的装具,一级文物和其它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有专柜或专库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库房重点部位能控制温湿度,采光照明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库房整洁,空气无异味。
g)藏品保养制度和措施健全,效果较好 7.3.2.2 学术研究与科技
a)有学术机构,学术带头人为有地区性学术影响的专家;定期举办区域内学术活动;定期出版学术刊物;馆内人员每年在省级(含)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
b)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借助或引进专业科技力量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并将有关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7.3.3. 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 7.3.3.1 影响力
a)有博物馆品牌标志;有较为系统的博物馆宣传计划,地区级媒体经常报道博物馆动态。
b)在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声誉;公众影响力较强,年观众10万人次以上;定期举办省内巡展和引进展览。
7.3.3.2 展示和教育
a)展厅环境整洁,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珍贵文物展品的保存环境基本达标。b)基本陈列主题明确,体现本馆特色;策划方案比较合理,省级专家参加论证;内容研究具有一定深度,展品组织较合理,文字说明准确;展览设计较好表达陈列主题;不定期进行内容和展品更新;有一定社会美誉度。
c)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定期举办有地区性影响力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有前期策划和营销计划,展览的社会效益较好。
d)有社会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有具体可行的社会教育工作方案和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社会教育计划;经常与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单位联系或建立共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等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基地。
e)有较高素质、稳定的讲解员队伍;有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科学、准确、生动的讲解词;定期进行义务讲解;有针对未成年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
7.3.3.3 社会服务
a)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稳定、有一定规模,全部实施上岗培训,每名志愿者每年为博物馆 9 或观众服务48小时以上。
b)年开放时间300天以上;基本陈列定期免费开放,且在60天以上;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年免费接待青少年观众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40%以上;科学管理观众容量。
c)交通方便,可进入性较好;博物馆出入口处道路通畅;外部引导标识设置比较合理,清楚、美观。
d)售票地点设在室内;参观游览线路基本合理、顺畅;设有观众咨询服务场所,服务人员业务熟悉,服务热情;博物馆导览等基本信息资料内容丰富,制作较好,并免费为观众提供;设有免费物品寄存处和纪念品销售服务设施等;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
e)文化产品开发体现本馆特色。
f)提供藏品代为保管、养护及咨询等公众服务项目。g)定期进行观众调查,并尽可能运用调查成果。
8、评分细则
8.1 本细则共计1000分,共分为三个大项,各大项分值为: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200分;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300分;影响力与社会服务500分。评估时,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项最低分值应在80分(含)以上;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项最低分值应在120分(含)以上;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项最低分值应在200分(含)以上。
8.2 一级博物馆需达到800分,二级博物馆需达到600分,三级博物馆需达到400分。8.3 评分细则计分表(附后)。
第三篇:保安员评估标准
保安员评估标准
(1)、考核目的:
对保安人员工作的评定,督促保安人员执行厂纪、厂规、,履行保安职责,保证公司财物及人员的安全.(2)、考核内容:
①、服从执勤日程安排,认真做好上下班交接填写好值班日志.②、按规定着装,穿制服、打领带、扎腰带、戴帽子,注重仪容、仪表的整洁及保安室周围的卫生。
③、对公司主管干部应注重礼貌,热情接待来访人员和接电活的礼节.④、自觉遵守厂纪厂规,随时督导员工遵守制度,与同事之间互相协助及团结.⑤、当班期间对责任区物资的巡视检查,值班时不饮酒,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⑥、遇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对其他岗哨的支援.⑦、积极参加训练(队列、擒敌、体能、消防、交通指挥)和组织活动.⑧、对公司规章制度及保安有关规定的了解与执行.⑨、对公司物品的保护及保安器械的保养、爱护与配带.⑩、品行端正,言行诚信,忠于职守.(3)、评分标准:
①、依据考核内容,对保安人员执行厂纪、厂规,以及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出评定.②、保安员总分为100分,根据工作表现和考核内容,民主评议,列出分数高低,并排出名次.③、每半年考核一次,月平均分低于80分的,警告处理。
④、年平均分低于75分、进行脱岗培训(培训费由保安员负责),年平均分低于60分的,辞退。
⑤、年平均分低于85分以下,年终取消评定先进保安员资格。保安员对突发事件处置措施:
1、当服务单位发生火灾时,保安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火势较小可控制时,随手灭掉。
②火势较大无法控制时迅,速报警,拨通119电话后,要冷静沉着,讲清着火单位和详细地址,着火部位可燃物的名称,火势和范围。回答消防部门的询问,以及联系姓名、电话号码。并派人引导消防车辆进入火场③报告有关部门。保安人员报警后,应立即将火灾情况报告保安公司和服务单位领导。
④发动、组织群众参加灭火工作。在进行灭火时,要迅速切断电源、关闭燃气开关,转移易燃易爆物品。在灭火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使用灭火器材,尽快扑灭初起之火。
⑤消防部门灭火时,注意发现周围可凝情况,保护火灾现场。
2、当发生群体冲击服务单位时,保安人员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向公安机关和服务单位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当发生冲击事件时,保安人员要努力做好劝阻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报告上级公安机关或单位保卫部门,不得擅离职守,或隐瞒不报。
②迅速关闭大门。保安员在遇有冲击事件发生时,应关闭大门,防止不法分子闯入服务单位进行破坏活动。对已进入单位内部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或强制离开。
③密切掌握闹事群体的动向。对待参与冲击事件的人员,保安员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劝说疏导工作,原则上不解决具体事项、现场不做任何具体事项的解释和答复,防止矛盾转移或矛盾激化。
3、职工携带可疑物品时,保安人员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发现职工携带可疑物品时,应先礼貌地要求其说出物品的名称、数量、来源及用途,商请职工自行拿出物品进行检查核对。
②检查核对后,未发现任何问题的,应向职工表示谢意,并予以放行。③在检查核对时,发现是公物或其它不明物品,请其出示有关证明材料,或由有关部门开出门条或借条,无手续的应上报客户单位予以暂扣,并开具清单以便备查。
④对于拒绝检查的职工,应礼貌的请其稍候,并立即报告服务单位,请有关领导按规定妥善处理。
⑤对盗拿公物、产品的嫌疑人,不能对嫌疑人进行搜身,如确有必要应及时向客户领导反映或请当地公安民警依法进行检查,防止发生纠纷或造成诉讼。
4、职工进出大门拒不交验证件、证明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对拒不交出证件、证明的人员,保安人员要严格门卫制度,无出入证件或证明的不予以入内,无出门证明的物资不准放行。
②发生纠纷时,应首先执行门卫制度,并及时向服务单位有关部门报告情况,请有关人员前来查办。
③在纠正违章人员时,一定要讲究文明礼貌,以理服人。
5、当遇有车辆强行闯入闯出时,保安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要记住其车辆的型号、颜色、牌号,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迅速查找。
②对强行闯入的车辆,要通告有关人员设卡拦截。在拦截车辆时,要注意人身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③对强行闯出的车辆,要设法追堵,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并迅速通报客户单位。
6、当遇有报警或报告情况时,保安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当遇有报警人员使用电话时,应详细问明情况,并记清姓名、住址、单位或暂扣其有关证明、证件后,可协助报警
②对报告有关具体情况时,保安人员应对报告情况认真分析,确认情况重要或重大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
③保安人员在协助有关人员报警或报告情况时,不能出现空岗现象,应及时联系商请其他保安人员进行处置。
7、当遇到盗窃、匪警情况时,保安人员应须取以下措施:
①保安人员在执勤中遇有(或接报)公开使用暴力或其他手段(如打、砸、抢、偷等)损害或威胁服务单位财产安全时,要切实履行保安员职责,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制止犯罪。
②当发生突发案件时,要保持镇静,设法制服罪犯,同时立即通过通信设备呼叫求援。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③保安人员在听到求救信号后,要立即赶到现场。
④若犯罪嫌疑人逃跑,一时又追不上时,要看清人数、良着、相貌、身体特征、所用交通工具及特征等。
⑤有案发现场的(包括偷盗、抢劫现场)要保护现场,在警察到来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移动任何东西,包括罪犯留下的一切手痕、脚印、烟头等,不得让外人进入现场;在警察未勘察现场或现场勘察完毕之前,保安员不得离开。
⑥记录用户提供的所有情况,记录被盗物品及其价值,询问客户是否有任何线索等情况。
⑦如有人员受伤,要设法送医院抢救并报告上组单位。
⑧保安班长做好现场记录,并写出书面报告报有关部门。
第四篇:评估收费最新标准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尽快做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评协[2009]1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
为规范资产评估收费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发改价格
[2009]2914号)。为贯彻执行《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做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有关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是资产评估收费制度的重大改革。按规定收费关乎评估报告质量和评估行业健康发展,关乎国家财产和经济安全。各地方协会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省级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做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相关工作。
二、测定标准,统一参照。为了给各地制定具体的评估收费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我会通过对全国资产评估行业收费情况的两次调查分析,并查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至2008年各年的通货膨胀率,结合今后几年内经济增长、物价指数继续上涨,并参照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中介行业的收费标准等因素,提出了资产评估收费水平的测算标准。
(一)计件收费
计件收费平均标准分为六档,各档差额计费率如下表:
差额定率累进收费表
档次 计费额度(万元)差额计费率‰100以下(含100)9-15100以上~1000(含1000)3.75-6.251000以上~5000(含5000)1.2-25000以上~10000(含10000)0.75-1.2510000以上~100000(含100000)0.15-0.25100000以上 0.1-0.2
(二)计时收费
计时收费平均标准分为四档,各档计时收费标准如下:
法人代表(首席合伙人)、首席评估师(总评估师):300-3000元/人 小时;合伙人、部门经理:260-2600元/人 小时;
注册评估师:200-2000元/人 小时;
助理人员:100-1000元/人 小时。
三、严密组织,认真贯彻。各地方协会要严密组织,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迅速转发各资产评估机构,组织资产评估机构学习领会文件精神,认真贯彻实施。
四、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各地方协会在向省级财政部门提出具体收费标准建议时,要严肃纪律,防止“制度打折”。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评估机构要按规定公示评估项目和收费标准,不得违反规定压价竞争。文件执行过程中遇有问题,及时告知我会。
第五篇:专业教育 课程设计
目录
1、专业认识——物联网.................................................................................................................2 1.1物联网的概念.....................................................................................................................2 1.1.1引言..........................................................................................................................2 1.1.2物联网的定义..........................................................................................................2 1.1.3物联网的特征..........................................................................................................2 1.1.4物联网的关键技术..................................................................................................3 1.2物联网的发展.....................................................................................................................3 1.2.1国际发展现状..........................................................................................................3 1.2.3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5
2、物联网的应用.............................................................................................................................7 2.1物联网的应用.....................................................................................................................7 2.2物联网的应用实例..........................................................................................................8 2.3我所感兴趣的物联网应用—智能家居........................................................................10
3、我的学习规划...........................................................................................................................12 3.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2 3.2自我认识和评价...............................................................................................................12 3.2.1 学习能力:...........................................................................................................12 3.2.2 管理能力:...........................................................................................................13 3.2.3 我的爱好及特长...................................................................................................13 3.3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13 3.3.1 学业规划...............................................................................................................13 3.3.2 能力规划...............................................................................................................13 3.3.3经验规划................................................................................................................14 3.4 结语..................................................................................................................................14 1
专业认识和个人发展规划
1.专业认识——物联网
1.1物联网的概念
1.1.1引言
“最深邃的技术是那些‘消失’的技术,这些技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令人难以分辨。”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产业还处于个人计算机时代时,计算机科学家马克·魏泽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未来发展的展望。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当年的展望正逐渐变成现实。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世人眼前。从美国的IBM“智慧星球”到我国的“感知中国”,各国纷纷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业界专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将会带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全球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1.1.2物联网的定义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一个将所有物体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由于目前对物联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的确切定义尚未统一,一个普遍被大家接受的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物联网是对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用户端可延伸到世界上任何的物品。
在物联网中,对“物”的含义做了扩展,除了包括各种家用电器、电子设备、车辆等电子装置、高科技产品外,还包括食物、服装、零部件和文化用品等非电子类物品,甚至包括一片树叶、一条轮胎。总的来说,物联网中的“物”就是通过RFID、无线网络、广域网或者其他通信方式互联的可读、可识别、可定位、可寻址、可控制的物品,其中,可识别是最基本的要求。
换句话说,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主要解决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和通信。
1.1.3物联网的特征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 全面感知
“感知”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是由具有全面感知能力的物品和人所组成的。为了使物品具有感知能力,需要在物品上安装不同类型的识别装置,例如电子标签、条形码与二维码等,或者通过传感器、红外感应器等感知其
物理属性和个性化特征,利用这些装置或设备,可随时随地获取物品信息,实现全面感知。② 可靠传递
数据传递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保证物—物相连的关键。为了实现物与物之间信息交互,就必须约定统一的通信协议。由于物联网是一个异构网络,不同的实体间协议规范可能存在差异,需要通过相应的软硬件进行转换,保证物品之间信息的实时、准确传递。③ 智能处理
物联网的目的是实现对各个物品(包括人)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这需要智能信息处理平台的支撑。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云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对物品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1.1.4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后又一次技术的革新,代表着未来计算机与通信的发展方向。这次革新也取决于从RFID、EPC、传感技术到认知网络、云计算等一些重要领域的动态技术创新。其中,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有感知技术、标志技术、网络融合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安全技术。
1.2物联网的发展
1.2.1国际发展现状
①美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美国很多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嵌入式网络感知中心实验室、无线集成网络传感器实验室、网络嵌入系统实验室等。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之外,国外的各大知名企业也都先后参与开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已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2009年,IBM与美国智库机构向奥巴马政府提出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投资可在短期内创造就业机会,鼓励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②欧盟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9年,欧盟委员会向欧盟议会、理事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地区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以确保欧洲在建构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行动计划共包括14项内容:管理、隐私及数据保护、“芯片沉默”的权利、潜在危险、关键资源、标准化、研究、公私合作、创新、管理机制、国际对话、环境问题、统计数据和进展监督等。该行动方案,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并提出要加强欧盟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
③日本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颁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为了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首先,将政策目标聚焦在三大公共事业: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提出到2015年,透过数位技术达到“新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流程简化、效率化、标准化、透明化,同时推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发展。
④韩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韩国也经历了类似日本的发展过程。韩国是目前全球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同时它的移动通信、信息家电、数字内容等也居世界前列。面对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u”化战略的政策动向,韩国制定了u-Korea战略。其最终目的,除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亦希望扶植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
自1997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2009年,韩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该规划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1.2.2国内发展现状
2009年11月,国务院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要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2009年11月,无锡市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传感信息中心)正式获得国家批准。我国将在2011年正式向国标委提交传感网络标准制定方案。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技术还处于概念和科研阶段,物联网整个产业模式还没有彻底形成,处于起步阶段,但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令人振奋的,未来的产业空间是巨大的。
2009年10月,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物联网在高校的研究,当前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的中心,无锡市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
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1.2.3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1.标准统一及技术瓶颈
①缺乏终端统一标准
和TD在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一样,之于物联网的发展,终端的问题显得非常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终端的标准化还没有形成,大大影响了物联网“将一切连通”的进程;而由于应用规模还很小,终端的种类很匮乏,从而导致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制约着网络的发展。
各国政府、各标准化组织、各大通信厂商、各大传感器厂家、各大通信运营商都在为抢夺话语权而各自为战,这就造成了物联网终端不兼容的问题,不同厂商的设备和软件无法在同一平台上使用,设备间的协议无法统一。“物联”的概念也就只能是有限的几个厂商间的“自娱自乐”,而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推广。②缺乏应用的统一标准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分为面向公众的应用和行业应用两大类,移动支付业务实际上就是面向公众的应用,还有大量的面向行业和企业的应用。在物联网标准化当中,面向公众的应用一定要制订国家层面标准,比如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基于RFID的业务,只有行业统一标准,该领域才可能形成大规模发展和应用。物联网还会涉及很多跨行业合作,在今后的标准化进程当中,各个行业标准与国家共性标准之间应和谐构建,如果某些行业应用自己制订一个标准,跨网或联网应用就难以实现,从而产生大量“孤岛”。如果标准不能统一,物联网领域难以大规模发展和成长。我国物联网的标准化组织,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跨行业、跨部门形成一个物联网标准体系,唯有如此,我国的物联网才会健康发展,物联网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战略性产业。
③亟待掌握核心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物理装置或生物器官,能够探测、感受外界的信号、物理条件(如光、热、湿度)或化学组成(如烟雾),并将探知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装置或器官。如果把物联网比作人,那么传感器就像人体的五官。目前在传感器技术领域我国尚无话语权。我国的传感器芯片,从技术到制造工艺,都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何尽快突破和掌握传感器的核心技术,特别是高端传感器的核心技术,是我国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2.商业模式与产业链问题 ①市场决定价值
物联网产业链由应用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三大关键环节构成,主要包括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
从产业链构成的角度,物联网是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以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集成创新价值链。其中,应用层是核心,物联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面对某项具体的应用而存在的。所以售后物联网的创新、普及和应用。所以说应用层的需求决定了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成长。②商业模式尚未成熟
2009年是我国物联网概念爆发的元年,2010年将是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一年。那么产业化的发展能否就此实现?在商业模式、标准协同等核心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物联网真正的产业化发展还未到来。
确立商业模式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就表示,目前物联网处在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由此可以看出,系统性商业模式的建立,是将零散应用整合为规模效应,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突破的关键所在。那么,物联网应该采取怎样的商业模式?从目前已有的一些领域的成功案例来看,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在这一点上,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先行者——运营商更有发言权。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在2010物联网高峰研讨会上,提出了现实中存在的三种模式。首先是垂直应用模式。这种模式高度标准化,与企业流程紧密结合,专业性强,业务门槛特别高。在这种模式下物联网应用推进速度非常快,同时需要跟企业实施战略合作才能有效推进。电力、石油、铁路等行业领域都可采取此种模式。共性是一个行业内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具有非常强的执行力。第二类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个行业内的企业碎片化,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因此该行业的物联网难以规模发展,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这样的行业标准化推进难度非常大,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进,运营商提供的行业共性平台服务相应才有市场。第三为公共服务模式,是指地域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这种模式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有非常大的需求,对于城市信息化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物联网的网络复杂,应用的内容也包罗万象,这就决定了单一的商业模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中国移动技术部总经理周建明表示,物联网目前还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多元化。③从理论到应用
从国际上看,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高潮,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虽然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
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但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的价值这些应用的规模是零星分散的。
物联网的应用遍及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亿万物品皆有应用!做为物联网发展的引导者,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物联网概念的宣传者,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物联网需求的发掘。
只有用户需求不断满足,才能带动物联网产业链的成长,为物联网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协议与安全问题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其核心基于TCP/IP协议,但在接入层面,由于接入方式众多,所涉及的协议复杂(例如GPRS、传感器、TD-SCDMA等),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同时,物联网中的物与物、物与人之间进行互联,使用大量的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而且所涉及的大部分数据都涉及个人隐私,所以,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成为物联网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实现大量数据的信息安全以及用户隐私数据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4.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它需要多个行业的通力合作,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范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并不断完善,确保物联网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2.物联网的应用
2.1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应用层主要面向用户需求,利用所获取的感知数据,经过前期的分析和智能管理,为用户提供特定的服务。目前,物联网应用的研究已经扩展到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监控、智能电网、医疗健康、、智能家居、金融安防以及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
① 智能交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车辆的数量日益增加,城市交通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道路拥挤、交通事故等不断见报,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有30%的石油浪费在寻找停车位的过程中,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还给人们生活带了很大的不便。
通过使用不同的传感器和RFID,可以对车辆进行识别和定位,了解车辆的实时运行状态和路线,方便车辆的管理,同时也可实现交通的监控,了解道路交通状况。另外,还可以利用自动识别实现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公交车电子票务等,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减少道路拥堵。
②智能物流
物联网智能物流主要利用RFID技术和传感技术,在每个物资上配上标签记录此物资的属性,再结合读写器做进出,分拣,盘点操作,利用传感器识别物流的位置,温度,湿度等信息。引用物联网技术,结合GPS系统,能够改变传统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的方式,实现从生产运输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物品流动监控,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③环境监测
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领域,通过利用不同的传感器,将使我们实时、准确、连续、完整地获取到环境信息,在信息手段的辅助下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环境,将对环境问题由事后监管转为事先预防。目前,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污染源监控、环境在线监控和环境卫星遥感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环境监测手段。
④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以物联网为基础,其核心是构建具备能判断和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通过对电网与用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采用最经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到终端用户,实现对电能的最优配置与利用,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的能源的利用效率。从智能电网的能源接入、输配电调度、安全监控与继电保护、用户信息采集、计量计费到用户用电,每一处都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的。
⑤医疗健康
通过在人身上放置不同的医疗传感器,可以对人体的健康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获知用户生理特征,提前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对于医疗急救,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病人当前身体各项监控数据上传至医疗救护中心,以便救护中心的专家提前做好救护准备,或者给出救护方案,对病人实时远程医疗。美国英特尔公司目前正在研制家庭护理的传感网系统,作为美国“应对老龄化社会技术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⑥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又称智能住宅,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等与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这些设备包括各类电子产品、通信产品、家电等,通过不同的互联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是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 “互联互通”的一种服务。
2.2物联网的应用实例
这是我们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实例:
①物联网应用案例之研华科技节能及电力监控系统助力大学实现智能电力管理
台湾的一所大学正在经历戏剧性的用电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校舍和学生人数。旨在分析其功率消耗,提高他们52个建筑物的能源效率,这个大学要建立一个采用基于网络硬件和软件的能源管理系统。考虑到这些目标,他们采用了研华科技提供节省能源的方案。可谓一则非常好的物联网应用案例。
他们要创建一个纵横52座校园建筑物的能源管理系统,以监察和改善功耗管理,保证高效的能源使用。这种能力可以监测每一栋建筑内的实时能耗,还可以预测电力需求,调整电力消耗,并改善电源管理。利用其网络的功能优势,创建一个能耗调查系统和一个实时显示系统,用以显示在每个建筑内的用电情况,以在整个校园内推动和倡导节能。
电源监控计算机工作站使用web access中人机界面收集数据并显示状态,这个系统用于分析和比较数据,然后采取适当措施,以减少电力消耗和节约能源。为了确保没有网络连接时数据不会丢失,bemg-4110数据采集器被连接到数字万用表,这样,数据就可以临时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上,并在网络恢复时上传,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这所大学使用web access和bemg-4110数据采集器来创建基于web的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的工作人员和学生节约能源,而且还促进了节能和高效用能概念的推广。
②物联网应用案例之朝阳物联网示范园 试点无人驾公交
朝阳区物联网应用案例朝阳区将修建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产业园。无人驾驶节能公交车、手机刷卡付费等生活方式将在园区内实现。朝阳区信息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首个物联网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将在未来3年内建成。
据市场调查资料显示,朝阳区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物联网产业示范园已经进入规划阶段。这座物联网产业园区位于东五环外,朝阳区已初步为其选定建设用地,将采取“政企共建”的模式,将能够嵌入物联网的所有高科技产品在园内投入使用,初步划分为商业区域、企业区域、生活区域以及公共区域。
朝阳区的物联网应用案例使我们对物联网的含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所谓物联网,通俗地说是将生活中的每个物件安装芯片,再通过无线系统综合联系起来,通过一个终端就能控制包括家中和户外所有设备。”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物联网技术中包括芯片嵌入、远程指令等很多内容已能够应用,关键是将这些内 9
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整合,实现综合应用,朝阳区物联网示范园的兴建,正是为这种综合应用提供实验场所。
据介绍,朝阳区物联网示范园最大的看点应该是无人驾驶的公交系统,市民在园区乘坐无人驾驶的节能环保公交车,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红绿灯也能够自动感应到公交车驶近,从而迅速变灯。③物联网应用案例之东莞实现空余车位预约服务
在交通领域,除了人们熟知的视频监控、GPS定位外,物联网与手机技术的结合还将带来更多方便。“你看这个车位上装了无线传感器,车辆只要停在这里,系统就能感知,并把信息通过专门的客服电话或手机客户端,传递给用户”,中国电信人士一边现场演示一边介绍,在东莞等地已经实现了这种应用,人们出门前可提前了解哪里有空余车位,甚至获得预约服务。实现这种功能的小小一个传感器由于是无线的,安装起来并不麻烦,而且除了车位信息,也能告诉用户究竟停了多长时间车,以精确收费。
2.3我所感兴趣的物联网应用—智能家居
第一次接触物联网这个名词是在我高中看的一部偶像剧中,剧中男主角在晚上开车回家的路上,拿出手机按了几个键,只见画面一转,他的家的灯、电视、空调都打开了,窗帘也自动拉开,连电饭煲也开始工作了,这一幕让我感到太神奇了,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方便了。于是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原来这是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即刻觉得物联网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在选择武汉理工大学之后,毅然选择了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同时我对智能家居这一方面的技术比较感兴趣。
智能家居物联网是一个居住环境,是以住宅为平台安装智能家居系统的居住环境,实施智能家居系统的过程就称为智能家居集成。
智能家居集成是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由于智能家居采用的技术标准与协议的不同,大多数智能家居系统都采用综合布线方式,但少数系统可能并不采用综合布线技术,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一定有对应的网络通信技术来完成所需的信号传输任务,因此网络通信技术是智能家居集成中关键的技术之一。安全防范技术是智能家居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在小区及户内可视对讲、家庭监控、家庭防盗报警、与家庭有关的小区一卡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是智能家居系统中必不可少 的技术,广泛应用在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家居设备自动控制模块中,对于家庭能源的科学管理、家庭设备的日程管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视频技术是实现家庭环境舒适性、艺术性的重要技术,体现在音视频集中分配、背景音乐、家庭影院等方面。[3]
又称智能住宅。通俗地说,它是融合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系统。智能家居将让用户有更方便的手段来管理家庭设备,比如,通过家触摸屏、无线遥控器、电话、互联网或者语音识别控制家用设备,更可以执行场景操作,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另一方面,智能家居内的各种设备相互间可以通讯,不需要用户指挥也能根据不同的状态互动运行,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高效、便利、舒适与安全。
智能家居系统包含的主要子系统有:家居布线系统、家庭网络系统、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家庭影院与多媒体系统、家庭环境控制系统等八大系统。其中,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家庭安防系统是必备系统,家居布线系统、家庭网络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家庭影院与多媒体系统、家庭环境控制系统为可选系统。
在智能家居环境的认定上,只有完整地安装了所有的必备系统,并且至少选装了一种及以上的可选系统的智能家居才能称为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物联网能实现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 1.始终在线的网络服务,与互联网随时相连,为在家办公提供了方便条件。
2、安全防范:智能安防可以实时监控非法闯入、火灾、煤气泄露、紧急呼救的发生。一旦出现警情,系统会自动向中心发出报警信息,同时启动相关电器进入应急联动状态,从而实现主动防范。
3、家电的智能控制和远程控制,如对灯光照明进行场景设置和远程控制、电器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等。
4、交互式智能控制: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智能家电的声控功能;通过各种主动式传感器(如温度、声音、动作等)实现智能家居的主动性动作响应。
5、环境自动控制。如家庭中央空调系统。
6、提供全方位家庭娱乐。如家庭影院系统和家庭中央背景音乐系统。
7、现代化的厨卫环境。主要指整体厨房和整体卫浴。
8、家庭信息服务:管理家庭信息及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联系。
9、家庭理财服务。通过网络完成理财和消费服务。
10、自动维护功能:智能信息家电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从制造商的服务网站上自动下载、更新驱动程序和诊断程序,实现智能化的故障自诊断、新功能自动扩展。
现在物联网的发展迅猛,智能家居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普及到各个小区和用户,让高科技不再只出现在电视剧中,让物联网走近千家万户,每个人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方便和享受。所以,我们作为物联网的宣传者,首先要从自身起,在大学这个真正能学到本事的黄金时期,充实自我,全面学习物联网知识,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要开始我的学习规划了。
3、我的学习规划
3.1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具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和应用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主干学科与课程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概论、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程电磁场、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
3.2自我认识和评价
3.2.1 学习能力:
我自认为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错。我从不把学习看作是记忆死的知识,而是通过将课本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加深记忆过程。理论与实际是相通的,能够付诸实际应用的理论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帮助你最快找到知识的定位,还能加深理解,深入掌握知识。我在学习方面能够举一反三,善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不论是相同的事物还是有不同点的事物,我愿意从比较中找到联系和获取知识,相信这能让我的视野更开阔。
我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知识的学习,社会同样是学习的大平台。所以,我同样重视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我是个擅长从生活中学习的人,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工作中,我喜欢向身边的同伴学习,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能力品质,使我在工作中不断取长补短。此
外,我还认为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也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当然,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这个能力正是我最欠缺的。因此,日后我还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工作,以提升自己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3.2.2 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自认为自己对于时间的管理能力还有待加强。性格上的问题导致自己从小做事喜欢拖拉,总是到最后时刻才慌忙赶着做,在学习方面,惰性是致命的缺点,天道酬勤,想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就得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利率。
3.2.3 我的爱好及特长
我喜欢看书,运动,看电影,听音乐,旅游。其实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喜欢在恬静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我喜欢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喜欢看各类感人有深度的小说,喜欢仔细观察事物,喜欢游览各个地方,吃遍美食。说实话,我这种散漫的性子从事有关物联网这种精密的行业,有点不适应,不过我的老师曾说过“如果不能选择你的热爱就热爱你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一定会认真地去学习它,在物联网中找到热情。
3.3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
小时候有许多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慢慢的成熟,我的梦想也在不停地变化着,虽然我们还在象牙塔中,但慢慢走向真实社会的我们此时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从大方面来说,我们需要明晰自己将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工作,即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方向。有了方向,接下来就要思考在通往人生方向的道路上我们具体该怎么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大学四年在专业上自己要怎样学习,在课余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与人沟通交流、建立人际关系,怎样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和锻炼自己等等。职业生涯规划重在有一个方向,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自己认知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整,做出不同阶段的计划,以让自己不断向目标靠近。
3.3.1 学业规划
在校期间,面对新的教法与学习模式要尽快适应,以便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良好氛围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力争不迟到、请假,更不旷课,保证学习听讲时间及学习质量,按时完成各门功课作业。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力争通过学校每学期开设的各门课程考试。全力避免课程不及格。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到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全力避免体育课程不及格。每学期力争辅修一门跨专业的课程。为毕业后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做好铺垫。
除去上课时间,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除去必要的身体锻炼、娱乐活动及休闲时间外,应安心、踏实、专注地攻读专业书籍及其它类别的实用书籍。学习时应注意预习、听讲、复习、综合分析、时间分配。知识积累不仅应做到广、博,更应做到专、精。扎实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校外图书城及网络信息,开拓视野,扩展知识范围,以此,激发、开拓思路,尝试设计开展学术创新、科技创新。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以外书籍。
3.3.2 能力规划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筹划,组织,协助团支书,班长等开展各类活动,建立起与同学之间的良好友情,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参加学生会生活部的学生工作,参加各类的活动的筹备,学习设计、制作海报,向大众宣传,推广活动的勇气和能力。学习与校外一些机构联系、洽谈,通过办讲座,发传单等方式为部门获得赞助。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在每一次活动之后懂得总结反思,将收获记录下来,使得下次的活动可以完成得更加缜密。此外,积极参加校内外文体艺术活动,力争在校期间分别参加校内外社团活动、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各两次以上,以此充分锻炼胆量、能力,展示个人风采。
3.3.3经验规划
积极参加各阶段的党、团活动;每月向党组织递交对党章的学习、认识及实践,以及自己的言、行、感受;争取在大二上半学期被党组织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在大三下学期通过组织考核,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校期间,力争每学年分别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社区咨询和临时实习等工作各一次;力争每学年分别参加义务献血、植树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活动各一次;力争每周参加校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各类活动一次。在大
一、大二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工作,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争取能获准参加导师的一至二项的科研工作。
3.4 结语
我们的职业理想规划,其实就代表着我们自己的理想。在实现我们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遇到迷茫,但是我们美好的规划能否实现,不取决于我们的华丽言辞,而是取决于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就让我们用实践证明自身,用行动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