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时间:2019-05-12 06:1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第一篇: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

街头巷尾的韩国汽车真是令人感慨万端:它没有美国汽车的豪华气派,也没有德国汽车的精致高贵,更没有英国汽车的典雅端庄,在经济实用方面也比不上日本汽车。它几乎无特色可言,但也无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的确无处不在,茁壮成长。细想起来这也难怪,韩国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技力量等方面同西方大国不可同日而语,它的汽车工业是在巨人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它在战略规划上避开了高端产品的竞争,也舍弃了低端产品的市场,立足东方、中档,稳步发展,现实给予了它巨大的回报。所以,韩国汽车在看似平庸中显示出匠心独运的不平凡之处,在不显山露水的外表下蕴藏着积百家之长、推陈出新的稳健风格和出众的性能价格比,这的确是奇迹。如果我们的孔老夫子还活着,他肯定会欣喜不已:弟子3000,贤人72+1,这1恐怕就是现代汽车的老总,因为韩国汽车的发展史印证了夫子的“中庸之道”没有过时。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曾被作为保守消极、不讲原则、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而其真正含义“中正和平”常被曲解,它是中华民族这片土地上的一朵奇葩,穿过时间的隧道正愈来愈喷放出奇异的芬芳。在而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对于企业管理不无借鉴,甚至是指导意义。“允执其中”是中庸之道的首要内容。运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双赢”,“两害相权取其轻”等经营策略的同义语。1996年微软想在联想PC上100%预装Windows95,联想很为难:一口回绝,很可能错过机遇;装上,每台机子要增加成本50-60美元,同样的DOS许可只要10美元。联想的领导人很有智慧:坐下来,讨价还价,磨嘴皮,大家都让一点,结果,联想预装了Windows95,巩固了国内市场第一的地位。

“过犹不及”就是反对走极端,正确的方法是“无过无不及”,既不偏狭激进也不保守落后、不思进取。企业管理追求的基本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走极端就不好,为追求暴利,污染环境,残酷对待员工,进行商业欺诈,违法违规投机……结果往往不妙。上个世纪末日本房地产泡沫阵痛犹在:一个东京都的房地产价格竟然超过了美国整个国土价格的四倍!而今的深圳“富士康”等血汗工厂的内幕真是令人触目惊心,最令人慨叹的例子无过于福特汽车公司,当年老亨利•福特是第一个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的人,在日进斗金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工人的福利,他说,工资很重要,它不但是劳动的报酬,还是工人生老病死、读书娱乐、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等的保障,所以,当年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腰包鼓鼓的,意气风发,跟随老福特为美国、以至世界安上了轮子。福特汽车公司在企业利润和员工福利之间求得了平衡。近一个世纪过去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福利仍然是世界汽车业中最好的。2005年,每个员工的工资福利大约为13万美元。32万员工,要多少钱?但现在汽车工业再也不是福特一枝独秀了,而是百花齐放、群雄并起,福特汽车公司过大的员工福利开支导致福特汽车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下滑,2005年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27%,不得不大幅裁员。事实证明,在企业管理中,即使是十分美好善良的事也不能做得过分,过犹不及啊!

“中庸之道”很讲究“和而不同”。和是和谐;同是丧失原则、丧失自我的苟同。“和而不同”有辩证法的意味,对企业管理而言,这意味着求同存异,有自己的特色,走自主创新之路。从上世纪末以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运用,通讯领域竞争近乎残酷,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情急之下发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惊世之言。我们国内一批批通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又如雨后彩虹般的昙花一现。中兴通讯刚成立时是“七国八制”(七个国家的八种制式设备),人员也是招集来的各路好汉,前途难测。它的决策者不急功近利,不大赢大赌,求的是着眼长远,稳健发展。几年过去了,中兴通讯设备运行良好,公司稳步做大做强。安徽有个岳西布鞋,小得很,在经营方面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同国际市场“和”得很紧,产品供不应求,但它在生产方面却又与现代化企业“不同”,甚至有些“土”,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作,一针一线,一家一户。这个不太起眼的民营企业在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不凡的社会效益,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条件。

很有些人认为“中庸之道”墨守陈规,消极保守,这真是天大的误解。“中庸之道”很重视通达权变,实事求是。当年仁义之道在春秋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历史条件下很是行不通。夫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要到海外求发展。他要弟子“舍身求仁”。当弟子问他如果有个并不怎么赞赏我们观点的当权者愿意同我们合作,该怎么办?他立即回答:“沽之哉,沽之哉!”叮嘱再三,有机遇就不要错过,不要死脑筋。企业管理未尝不是这样。当年杜邦公司靠火药起家,其生产技术世界上无人能出其右,杜邦家族成员每个毛孔都有火药味,火药最大的客户是政府,最大的用途是战争。但这个世界不会天天都打世界大战,杜邦家族的掌门人早在二战如火如荼之时就预见到火药生产的危机,果断地移师钢铁、化工、交通等自己不擅长、甚至是不太熟悉的领域,反映敏捷,战略转移及时,当和平的曙光出现在地平线上之时,杜邦公司也迎来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即使是内部管理也要通达权变,曾几何时,国内许多民营企业,亲兄弟、好朋友乘势创业,义气如山,家族式的管理,亲和力极强,成效卓著,很快做大,可转眼之间,一切烟消云散,风光不再。于是有人慨叹:“创业难,守业更难!”殊不知,小作坊同现代化企业在管理模式上有天壤之别,用曾经很成功、很辉煌的手段来经营已经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如同威风凛凛的骑兵同灰头灰脑的重型坦克对阵一样,后果不言自明。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西方人说是“黄金中道”(Golden Mean),被认为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其内涵十分丰富,难以尽述,有些方面似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它是实实在在的智慧,但有些时候,似近在眼前,又好象远在天边,魅力无穷。“中庸之道”运用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普遍意义是优化决策之道,大致为着眼长远,求实创新,和谐发展。运用得法的人,也许可以被称作在生意场上神闲气定、胸藏韬略的“儒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己谋利,为民造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谋利和做人,达到和谐统一。人生百年,能达到如此境界,夫复何求?

2006.9.26.(发表于《安庆日报》第二版)

第二篇:家庭教育中的“中庸之道”

家庭教育中的“中庸之道”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中的“中庸之道”,希望有所帮助!

问题交流:家庭教育的中庸之道

有家长说,有的家庭教育专家说,对孩子要多理解、多尊重,不要逼孩子,要进行快乐教育;还有的说,好孩子是逼出来的,孩子不懂事,必须严格要求等等。

一些专家之所以有不同的说法,往往是站的角度不同,或是强调的内容不同,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但无论是什么观点和说法,都不能机械教条式的照搬硬套,不要绝对化。因为孩子的天赋和个性是不同的,比如有的活泼,有的拘谨;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比较顽皮,有的比较温顺等等,这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孔圣人的教育方法,尤其是要学习因材施教。《论语》里记载,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又问具体怎么把握,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朱熹评论说,此“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机,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孔子多次说“贤哉回也”,表现出对颜回的高度嘉许。而子贡问仁,孔子却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利口善辩,会做生意,家境富裕,子贡有志于仁,孔子教他要博施济众。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通过解释“仁”来告诫他,以后要注意改正缺点。孔子对“仁”的不同解释,都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具有针对性,所谓殊途而同归,这才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那种不了解对象而机械教条的做法是教育的大忌,不能因材施教,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比如说,中庸之道,用圣人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不偏不倚,不过,也不不及,适中、适当才是最好的。就如吃饭,再好的饭菜,吃多了不仅撑肚子,还会伤身体;再如养生,再好的养生方法,做过了,就不仅养不了生,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正所谓过犹不及、欲速不达,要适可而止。中庸之道不仅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我们为人处世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方法。

家庭教育也是一样,对孩子爱也好,教也好,严也好,宽也好,表扬也好,批评也好等等,都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及,需要把握好一个度,需要在具体生活和实践中用心品味与摸索。

一、严格而不控制

所谓严格就是家庭教育要有底线和原则,让孩子懂规矩、有敬畏,而不能无原则无底线地娇惯溺爱;但严格不意味着控制,不意味着单纯按照家长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对孩子横加干涉和指责。

梁启超是近代史上一位很懂教育的父亲。他对子女的学习不强求成绩,不干涉兴趣,不控制选择,但梁启超有一件最看重的事情,那就是品行。他经常教导孩子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如果说在教育方法上,梁启超很宽容的话,而在对孩子品行的要求上,却十分严格。

有一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长大就好了。”好像等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不然,现在的不少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好管,毛病越来越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大都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身上的缺点和毛病不以为然,没有尽早对孩子严格要求,有些缺点慢慢变成了习惯,当然就不好改了。有的家长未必不明白道理,但当真要去管教孩子的时候有时不忍心,因为不忍心而任由这些缺点和毛病在孩子身上存在和发展,这不是真爱孩子;真爱孩子就应该像林业工人修理小树那样,不该有的枝枝叉叉,该剪掉的要坚决剪掉,这样,小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成材,否则就很可能长成歪脖子树。因此,对孩子的德行、习惯养成等做人的品格方面,一定要有底线和原则,绝不能放纵。

我们说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目的在于保证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避免孩子在人生的路上误入歧途。但是,严格要求绝不是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更不是不顾孩子的先天禀赋和兴趣爱好盲目控制和干涉,而把孩子当成“小鸟”罩在家长的“笼子”里,或者削孩子之“足”适家长之“履”。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该管的不管就是放纵,不该管的乱管就是控制。

而生活中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优秀”,对孩子附加了诸多不合理的条件和期待,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家长这种对孩子密不透风的控制,除了带给孩子沉重的压力,更剥夺了本属于孩子的成长机会和空间。

曾有这样一件事登上了微博热搜。在节目中,一个十几岁的初一女孩,诉说其父亲撕毁了她写的30万字小说。但她的父亲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怒于孩子偏科,全部撕毁。“跟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父亲是在帮助你,走上正道啊!”她的父亲认为,比起孩子的写作梦,理科的成绩更加重要。父亲不会在意,女儿提到自己的创作时,那种亮晶晶的眼神一点点熄灭了,而这样的打击,正是其最亲近的家长。家长总是怀着美好的愿景,为孩子规划着未来,而却忘记了,孩子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就像电视剧《小欢喜》里英子说的那样:“那是你的愿望,不是我的。”以家长的身份,以一句“为你好”,随意处置孩子的想法。真正的爱,不是控制和打压,而是接受和尊重。

有一个综艺节目《朋友请听好》,曾读过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我25岁了,可是感觉自己还没有成年,因为我妈管得太严了,什么都必须听她的,让我没有独立的感觉。”来信说,他已经读研了,可仍被要求每天几点前必须回家。在国外生活期间,妈妈怕他乱花钱、月底饿肚子,一周给一次生活费。他表示,妈妈事无巨细的掌控,让他“无法呼吸”。可谈到独立,却又怕提出来让妈妈伤心。在妈妈的管控下,尽管拥有一定的学识,但却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和改变自己的勇气。

“别以为你们是对我好,你们对我的好根本不是好!”一个孩子终于忍不住爆发,冲着妈妈大声吼出这句话后,就摔门而去,留下妈妈一个人在客厅呆呆地站着。这位妈妈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自认为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是回首过往,她猛地发现,自己好像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会教育了?妈妈把饭做好,两份放在餐桌上,一份放在儿子房间的门口旁,这几乎是她每天都会重复的动作。儿子已经放弃跟他们的沟通了,每天回家,他都会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转身,锁门。双方没有对话,连吃饭也是无言。一直以来,儿子都是个乖孩子,聪明又听话,可是现在,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差。妈妈接到了任课老师反馈,儿子在课堂上睡觉,成绩一落千丈。看着儿子在班级的名次急转直下,妈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更加严格地要求和管束孩子。然而,她越焦虑、越急迫、越要求,孩子就越叛逆。渐渐地,儿子开始变得不善言辞,极端叛逆。妈妈说往东,儿子就偏偏要往西,总之是不顺家长的意。直到儿子休学,直到他冲着妈妈大声地吼出了那句话:“别以为你们是对我好,你们对我的好根本不是好!”听到这句话,妈妈的心像是猛地被长针扎透,一时痛极。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真的错了吗?妈妈找了心理医生,报了一些教育课程,然而对儿子的效果都微乎其微。直到有一天,她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文章:《给孩子的人生“松绑”》,看着这篇文章,妈妈仿佛看到了过去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做!”这不就是自己身上的问题吗?于是,妈妈努力改变自己。直到有一天,妈妈惊讶地发现儿子也变了,家中那扇紧闭的门也打开了,一家三口又可以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了。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其实很累。2岁上早教班,幼儿园开始参加跳舞、画画、书法、乐器等兴趣班;到了初高中,升学几乎成了唯一的通道,压力大的让人窒息。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主导者,让孩子成了一只“提线木偶”,家长规划的目标、想像的人生,可能从来就不是孩子想要的。身为家长总想让孩子更优秀,可过多的包办和控制,最终只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障碍,淹没了孩子成才的无限可能,有的甚至使孩子一生都生活在痛苦里。

二、尊重而不放任

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不简单粗暴,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先天禀赋而不施加过大压力,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横加干涉。尊重不意味着放任和放纵,不等于放纵孩子的任性,不等于纵容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和逃避,更不是孩子想怎样就怎样,这不是尊重,而是不负责任。

每个孩子的天赋、特长和兴趣点是不一样的,正像孟子说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天下万物没有一样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规律,是客观存在。同样的努力,天赋好,成绩就好;天赋不好,成绩就不会好。无论什么事,有兴趣,就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有无限的创造力;没有兴趣,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出成绩。同样,考试成绩不好,不代表孩子不努力,更不代表孩子笨,很可能是没有学习这方面东西的天赋,就像有的人不会唱歌,不代表孩子笨一样,只是没有唱歌的天赋而已。

拿到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冠军的蔡叶昭,是一个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男孩,在短短几年之后,成了世界冠军,还当选了第十三届全国青联委员。蔡叶昭是安徽芜湖农村的孩子,初中毕业时,他觉得自己不是学习考试那块料,与其每天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还不如学习一技之长。后来学习西点制作,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做出的样式很别致,很快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赞许。从那时起,蔡叶昭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要做最优秀的面包师。当他从蛋糕裱花师转行成一个烘焙学徒的时候,工资只有1600左右,还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家长特别反对,然而他还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转行做面包师之后,他来到了上海,在一家法式面包店里面工作,接触的是欧式、法式的面包,别人看他每天不说话,就在那里埋头工作,以为他过得特别枯燥无趣,但其中的快乐也只有他自己懂。有一天,他接到了母校老师的电话,老师告诉他现在有一个面包比赛,想让他代表学校参加。然而,这个机会又遭到了家长的反对,他们觉得做面包打比赛,太不靠谱了。但是蔡叶昭和家长想的不一样,他觉得这是他见世面,提升自己技术的绝好机会。于是瞒着家长,把工作辞掉,去了苏州准备比赛,先后拿下了江苏队参加全国赛的名额、国家队的入场券和全国技能大赛的第一名。世界技能大赛的烘焙项目,中国是第一次参赛,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拿第一,然而却创下了属于自己的奇迹。如何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蔡叶昭说,就是保持内心的热爱,去坚持、努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平凡的岗位就能有不平凡的成就。如果蔡叶昭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恐怕中国又少了一个世界冠军。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尊重是必要的,但尊重绝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尊重也要有原则和底线,如果没有了原则和底线就是放纵。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指望他能自觉自律,面对电视、手机、游戏、零食等,大人有时都很难自制,更何况是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习惯养成,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在孩子懈怠时,家长对孩子推一把,甚至严一点,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孩子想怎样就怎样,那还要家长做什么?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刘星妈:小时候给你报艺术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刘星:哎,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教导孩子做他应该做的,那就是家长的责任了。

刘欢曾经在接受采访、谈及自己女儿的教育问题时,充满惋惜之意:“我女儿音乐品味挺高的,她的音乐感悟力特别好,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还是可推一把。我和太太觉得对孩子应该从小奉行快乐教育,别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所以一直没有让她学这些,现在我觉得有点后悔。”天下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但快乐教育不是不管、不是放任,即便是放任不管,孩子未必就快乐。

真正的'快乐教育是顺着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就像王阳明说的,“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一般说来,孩子天性喜欢嬉戏玩耍,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多加鼓励,顺着他们自己的天性,享受学习的快乐,则会自发自愿地学习和进步。就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着花草树木,则花木无不萌芽发育,自自然然茁壮成长。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冷漠地逼迫和一味放任孩子,都是两种极端。家长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让孩子在学业压力面前,仍然可以拥抱快乐。所谓的静待花开,不是放任孩子,什么都不管,而是家长在心态上要保持平和,相信成长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观察并接纳孩子成长的不同节奏,因材施教。

三、关爱而不包办

爱不等于包办,不包办不等于不爱。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总认为自己对孩子生活的包办和干预是因为他们“不懂事”。殊不知,一个孩子总是依附于家长,即便长大也无法真正成熟,他永远也无法学会独立面对社会,而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现在的所谓啃老族,大多都是包办的结果,在心理上难以跟家长“断奶”,家长不忍心断,孩子不想断。

爱要有度,不能包办代替,爱过了头就是溺爱,溺爱是家长无节制地满足自己本能的需要,溺爱不是爱,而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就像种树一样,不施肥,不浇水,小树长不好;但肥料上多了,水浇多了也不行,小树就会被烧死、淹死。养孩子也一样,没有爱不行,爱多了也不行。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什么都不干,什么都干不好,却忽视了也许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尝试的机会。有大量研究表明,家长替代越多,孩子能力越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让他们做事,就相当于家长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放弃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后果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无能,越来越依赖家长。家长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恰恰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和勇气,激励他们做得更好,让他们尽快独立成长起来。正如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所说:父母越厉害,越要学会收拢翅膀,因为我们成人的厉害,会变成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真正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当成宠物,不要让孩子变成自己羽翼下长不大的小鸟。家长要学会放手,比起关爱,放手更考验家长的智慧。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捷径可走。有时候家长的行为看似在帮助孩子,其实已经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懂得放手的家长会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慢慢对自己的角色做出调整,调整对孩子的关爱方式,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逐步减少,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有时候不必那么着急,让孩子慢慢来,从不会到会,掌握一项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就如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子吃饭,不要因为担心孩子把饭菜洒到地上,就一直帮忙喂他吃,要相信孩子通过不断地练习,很快就可以自己熟练使用筷子。如果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就帮他做,阻止他尝试,他就永远也做不好。每个孩子都会有无数的第一次,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不要害怕孩子失败,失败是正常的,就像孩子学走路摔倒一样,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给孩子的人生积累经验。不要害怕孩子吃苦受累,必要的苦和累都是孩子成长所应有的经历和磨炼,不舍得孩子受苦受累,孩子怎么可能成长、成人?就比如害怕太阳把庄稼晒死,而把它种在屋子里面,那庄稼怎能有收获呢?如果家长害怕孩子学走步的时候摔着碰着而给他买个轮椅坐上,那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路。孩子吃点苦,受点累,甚至跌几个跟头,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成长积累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样,孩子才能走得更快更好。

那些包办代替、舍不得放手的家长,只会让孩子沦为巨婴,丧失生活能力。网络上曾有个新闻,让人看得很心酸。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太太有个儿子,在家啃老二十多年,每个月仅靠着自己3000元退休金生活。如今,儿子已经四十多岁了,每天只会在家打游戏。而母亲每日奔走在街头,帮儿子找工作。像这样的巨婴并不鲜见,把啃老当作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而当年对孩子溺爱和包办的家长,难免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

家长不要总想着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家长可以替孩子做事,却不能替代孩子成长,不能替代孩子成人。毕竟,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孩子早晚要走出家庭,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家长无法永远陪着孩子走完一生,不可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与其担心孩子什么,不让教会孩子什么,正如古人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道德经》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放在家庭教育上来说,最有智慧的家长,并没有专门教育孩子,而是行不言之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自然然学会了做人和做事;二等的家长,采取顺应孩子天性的办法,让孩子在快乐中受到教育;三等的家长,采用让孩子恐惧害怕的办法进行教育;最下等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横加控制,以至于让孩子怨恨的办法进行教育。但愿天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能通过自己的不断提升达到“太上”的境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幸福大道。

第三篇:中庸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摘自学生作文)

2、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之间有

存在。(和谐)不仅是自然之间需要和谐,而且作为自然界主宰的人更是需要和谐。

二、释和谐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明确有关“和”的段落。学生找出:第五段和第六段

2、请一个学生读第五则及其译文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点拨要注意的字词:斯:这。

由:遵循。之:它,代词,指和谐的原则。节:节制。

3、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写下一段文字评论“和谐”。明确:

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节制。(举例:孔子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果大家只是为了表面上社会的和谐而纵容这种现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同样的,对于我们同学来说,比如,有个学生抄作业,其他学生为了一时的朋友情深,维持着这种不正常的和谐,而纵容他去抄,那么肯定是害了这个人。因为这种做法是不合礼的。)

4、请学生读第六则以及译文

13•23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5、思考:区别“和”与“同”的意义。并联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句话的启示。明确:

和:对立中的统一。同:无差别的同一。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举例:拉链原理)

三、“因中致和” 的理论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乃是所以“和之”的关键。因为各种原料只有以一定的比例参加作用,才能做出可口的羹来,其中无论何种原料的过多或缺少都会导致羹味失和,故必须把每种原料都调节到最适中的比例上。这里尽管没有出现“中”字,而实际上在“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时,己经运用了“执两用中”的方法把“中”与“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中”指每种原料本身的适度,“和”指各种原料之间的协调;只有每种原料都适得其“中”,才能使由各种原料组合而成的羹适得其“和”。因“中”而致“和”,就是“中”与“和”的辩证关系。《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就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温和的处世哲学——中庸之道。

1、阅读课文的第2-4则,谈谈什么是中庸之道?它的表现如何?(穿插重点字词点拨)明确:

a、强调处事有“度”(通过分析第2则)

过犹不及的含义: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学生举例:乘车、吃饭)

例子:从前有一个人,他非常守礼节,行着坐卧各方面无一漏失。有一天,他外出买东西,他按照往常一样谦恭地、慢慢地行走,没想到,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落。

那个人本能地快步跑了起来,跑了约一里路左右,他忽然后悔起来说:“刚才我走路的姿态一定有些失态,还好被我及时发现,正所谓‘过则勿惮改’,我现在从头还来得及„„”

于是,他冒着雨,回到刚才起跑的地方,以一贯的缓步姿态在大雨滂沱中行走,路人对他的行径则投以异样的眼光„„

故事寓意:讲究礼仪是种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过分拘泥反而效果不彰,也会令人费解。由此可知,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被既定的经验障碍着,才不会让原本的一桩美事变调了!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中庸之道是有个“度”的,强调一个适度性。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都不好,管理中过分的民主或专制也不好。

凡事都有度,与人交往也应“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思考: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新华词典》

若从价值实质而论,“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

b、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通过分析第3则)

与人交往要有度,这个度的依据是什么?(道义,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c、强调取两中用——温和的处事原则(通过分析第4则)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d、调了“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联系课后相关链接)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这种应变的灵活性就叫做“权”。

(《孟子•尽心上》)所谓“举一而废百”的“执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而只有“执中”并能行“权”的中庸之道才是合乎辩证观点的正确方法。故淳于类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礼发生矛盾时,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辩证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加以变通,才合乎中道。(秤杆秤砣原理)

2、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联系第八则

乡原即好好先生,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人。如果说小人是刺向仁德的“明枪”,那么乡原就是射向仁德的暗箭。

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和中庸。

3、探究:在第八则中孔子批判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第九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注意把握一个“度”。

4、孔子曾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贤者过也”(聪明的人容易过头,愚蠢的人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结合这段话,与文章第一段,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可参考补充资料)

四、讨论

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要求结合实际,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中庸之道也有局限性吗?

(补充资料:

关于“中”,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可见“庸”的涵义,就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普遍适用”之意。

“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

“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具体地说,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民鲜久矣 何为中庸?

于政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持一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不巴结权贵,不行巧言令色钻营取巧之术;亦不消极等待。全凭一身修养,一腹经纶,一腔热血,适时而为,进而不骄狂,退而无愧悔,安守现状时不颓废哀怨,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为中庸。

于美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岂可灭绝心性?见色而不起淫心,如周敦颐之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为中庸。于衣食住行,不娇奢,不淫逸,不浪费,因需要而治;亦不刻意求贫,不吝啬,持一颗平常心,是为中庸。

于为人处世,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攀附权贵豪富,不嫌弃贫病老弱;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是为中庸。......中庸之道,非为平庸,非为世故圆滑,尽在点滴言行,尽是人性本然。古今中外,能有几人?故叹曰: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

第四篇:《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生:我印象中的好好先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和事佬”:做事不肯得罪人,两面讨好;因他善能取悦于人,并能博得周围人们的认同。这些人活得吃香,活得自在。如有的班干部就是好好先生,对同学的错误视而不见、隐瞒不报,而对老师的盘问巧于周旋应付,装作一付尽责尽职的模样,既不开罪同学,又给老师留得好印象。简直是圆滑之极!师:说得好,你对好好先生可谓知之甚深。孔子把这些好好先生称之为“乡原”,并深恶而痛嫉之,视之为道德的破坏者。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乡原,德之贼也”(17.13章)? 生1:我认为,好好先生能有一定的市场,是由于周围的人被他的假象所迷惑,看似有德,实则无德。生2:乡原者的“好”,是不讲原则的好,是圆滑的好,有时简直是不讲道德!若以这些人为道德的楷模,确有乱德“之嫌”!„„ 师(总结):孟子也认为“乡原”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意思是说好好先生最能掩蔽自己的罪恶,以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诽谤他,也找不到缺点来讥讽他。“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由此可见,乡原者是同流合污,媚世伪善之辈,以“无德”伪装为“有德”,甚至乱德惑众,确实是“道德的破坏者”。

我们认清了好好先生的本来面目,那么据有中庸之德的君子该有怎样的表现呢?在13.24章中,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恶)之”,这样的人可否定论为“善(恶)者”,孔子均以“未可也”予以否定,你是如何理解的?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1:一乡的人都喜欢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同样道理,一乡的人都厌恶他,如果乡人都是好人,那么此人必是大恶人无疑;如果乡人都是恶人,那么此人必是大好人无疑。所以,不能仅凭此来评判是否为好人、恶人。

生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首先,“乡人皆好(恶)之”,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好人,应该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一个恶人,应该是善者恶之,不善者好之。惟有这样,才符合生活的逻辑。

师:说得好。朱熹曾说“一乡之人,若宜有公论,然亦各自为类,以为好恶。”一乡之人应有好人坏人之分,不过是比例的大小而已。一乡之人都喜欢他,好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此人便有与恶人同流合污之嫌,或有“苟容”恶人之举,便讨得恶人之欢心。一乡之人都厌恶他,恶人厌恶他,本应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为“好人”一个。然而好人也厌恶他,此人便有“乖世戾俗之嫌。善人不之好,见其无可好之实。”可见,中庸者决非是同流合污之徒、阿世媚俗之辈,是持有是非原则之人。

学生齐读17.24章,一起来体味有是非原则的君子之所恶。

师:乡原者奉行无原则的机械调和的处世方法,而中庸者不这样(“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兼有一定的是非原则,正如我们在第八课4.3章所学——“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板书:好人、恶人[是非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16章,4.10章:

师:子张才高意广,为人进取,敢作敢为,而流于冒进;子夏笃信谨守,不敢作为,而流于退缩。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为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你觉得办事“过”与“不及”,哪一种更好,更接近于成功?请发表各自的见解。

生1:我觉得“不及”胜“过”一筹。譬如看病吃药,如果一个病人吃药“过量”,便会对人体造成较大伤害;而用药“不及”,不过是延缓病愈时间而已,并未对身体造成伤害。此类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应是“过”高一着。譬如下棋时,如能深思熟虑,想上个七招八招的,肯定比想不了一招二招的人要下得好。无庸讳言,一个聪明人就比一个愚笨者要好得多。

生3:我也不同意你的观点。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由先天的因素所决定,智愚是人的智质程度,与中庸无关。因为中庸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你不该牛头不对马嘴的。生4:我觉得“中庸”一点来讲,“过”好还是“不及”好,应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下一结论„„

为此学生展开激烈的争论,探讨“过”与“不及”的关系究竟谁更胜一筹。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为激烈,许多同学也说得言之凿凿。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态度,当子贡问他“然则师愈与”时,孔子毫不犹豫地下了一个结论:“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与做得不够,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没有做好。好比射箭,你发力太大,把箭射得很远,远远越过“鹄的”,或你发力太小,把箭射得过近,远远不及“鹄的”,这射得“过”与“不及”,其本质是相同的:皆是不中“鹄的”。为人处世时如何做到中道呢?孔子认为应“无过、无不及”,是为适中的原则。接下来,请大家齐声朗读4.10章,进一步体味君子的中庸之道。

师:联系课文注释,请思考君子在为人处世时,如何来体现中庸之道的? 生:君子“义之与比”,以义为处世的准则,既不亲近谁(“无适”),也不疏远谁(“无莫”),以此显示中庸。

板书:无过、无不及[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四、布置作业:

1、尝试背诵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2、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鲜”“原”“贼”“过”“适”“莫”“之”“而”等)。第二课时

一、继续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3.21章: 师:孔子认为最好与“中行”(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进行交往,如果不得已而求其次,必须与“狂狷”之士进行交往。

狂,课本注解为“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孔子又说“狂者进取”,那么有谁能举出“狂者”的例子?

生1:天龙八部中有个梦求复国的慕容复,尽管振兴燕国,在他人看来尽是痴人说梦,他的追求终为黄粱一梦,但其执着狂热,可谓一个不折不扣的“狂者”。生2:我认为世界名著塞万提斯的《堂诘柯德》,其主人公堂诘柯德也算得上是一位“狂者”。他作为一个穷乡绅,以恢复灭亡了的骑士制度为已任,效法古代骑士,单枪匹马周游天下,行侠仗义,想打尽天下之不平„„透过他的顽强与执着,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狂者”。

生3:孔子曾在陈,发出过“吾党之小子狂简”感慨,由此看来孔门之士大多为狂士,他们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始终不改出道时的志向„„

师:各位都举得很好。狂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事积极进取,但都过了头。那么,狷者是怎样的人呢?有谁能根据对注释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狷者”呢?

生1:狷者,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我认为,孔子时代的隐者,当属狷者无疑。他们因不愿和污浊的社会同流,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采取了洁身自好的态度,避世独立,以善其身。如荷蓧丈人、接舆、长沮、桀溺者等是也。

生2:我认为不食周黍而死的伯夷与叔齐也是狷者。孤竹君的这两个儿子认为周占商地,而耻食周粟,在首阳山靠采集野果充饥,不惜饿死以成全气节,也可算是狷者中孤介自守的典范。

师:说得好。伯夷与叔齐曾拦住周武王伐纣之师,骂他趁父丧出师,为不孝;臣弑君,为不忠。随之逃往首阳山,不食周黍,而以“采薇”为生,甚至不食“周薇”绝食而死!确实是不折不扣的狷者!其实,狷者与狂者一样,也有很多,如不愿为官以水洗耳的许由也是其一,不再赘述。

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必也狂狷乎!”该作何理解?

生:我认为,与狂者交往,可使人积极进取,与狷者交往,可使人守节自洁。终归比与看似颇有德行的乡原先生交往,强上千百倍。师:狂者在处世上可谓“过”,而狷者在处世上可谓“不及”,君子若在修道进德时,若能不狂、不狷,这样离中庸不远了。板书:狂、狷[交往原则]

2、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12章,13.32章:

师:在理解13.32章之前,我们先来区分一下君子与小人,两者有何之别呢? 生(异口同声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见第八课《周而不比》2.14章)师:君子与小人为何有这样的区别? 生: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上),前者尚义,故能团结而不勾结;后者尚利,故为勾结却不团结。

师:在13.32章,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等同,小人混同而不和谐”。那么,“和”与“同”有何区别呢?

生:我认为君子是以义相处的,君子之间没利害关系的冲突,在“淡如水”的交往中,故能和谐;而小人以利相处,只是短时的混同,一旦有利益冲突,便会反目,故不可和谐。师:“和”与“同”的区别,其实可譬之以五色相调、五味相和,五声相成。“同”则单调,只是一色一味一声之间,不与他色他味他声相调和,如此,视之无趣、食之无味,听之无谱。“和”则谐调,就是五色五味五声相谐和,别具佳色佳味佳声,如此,视之有趣、食之有味、听之有谱。《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君子“和而不同”作为处世为人原则,尽显中庸本色。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1.12章,也不难理解有子把“和为贵”视为“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和”足以显示出孔子中庸思想之高之大。师:有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有子认为,不能单纯地为追求“和”而“和”,“和”还必须受到“礼”的节制。如毛竹有节,虽是一气相通,却是上下有别。好比君臣、父子、夫妇至为亲密,然双方必须有别,有所节限,如此方能相与成“和”。

师:由此看来“言和,必和顺于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

板书:和而不同[中和原则]

二、讨论:结合《论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师: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试结合已学课文的有关内容,来谈谈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认识。生1:我认为孔子对“文质的关系”(第六课12.8章)的看法,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孔子认“质”与“文”两者不可偏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与不及”皆为不妥,只有“文质彬彬”,和谐搭配,才能成就君子。生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十一课11.22章),也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不及”),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接近于“中行”;仲由勇气过人(“过”),所以要压一压他,也使他接近于“中行”。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依据中庸而“裁之”的。生3:“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第八课4.26章),如何与国君相处、与朋友交往,孔子也用中庸的尺度加以引导。如果与国君相处过密,则蒙受羞辱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与朋友交往过密,则遭受疏远的日子也不远了。孔子认为交往不能太“过”,体现了他中庸的思想。

生4:孔子的中庸思想,还体现在“以直报怨”上(第八课14.34章)。君子用正直来报复仇怨,“不因怨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不挟个人恩怨,不“以怨报怨”,也不持虚伪之德,不“以德报怨”:“不过也不及”,以“适中”来处事。生5:我认为孔子“忠恕之道”(第五课5.12章、6.30章),也是体现中庸之道的。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忠恕之道,实为“致(达到)中和”。„„

师(总结):大家对孔子中庸的认识,可谓初“得其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需不断去体会、去运用。纵观孔子的一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一生,学生对他的评价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孔子是一位据有中庸“至德”的圣人。

三、板书设计: 中庸之道

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好人、恶人 [是非原则] 无过、无不及 [适中原则] 无适、无莫

狂、狷 [交往原则] 和而不同 [中和原则]

五、教学后记:

中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要正确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相关链接”,教师也可以作必要的解释。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从分析具体形象的材料入手:可让学生从《论语》中找出体现中庸的例子,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中庸之道的内涵。

第五篇:中庸之道教案

中庸之道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钱玄同说过: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应该枪毙。人到四十岁就应该死,不死也该枪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

师:为什么偏偏是四十呢? 生:„„

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 为政》)那什么叫“不惑” ?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之道”(板书)去思考、行事”。如果这解释的通,那么钱玄同的话其实就是表达对“中庸”这个理念的极端仇恨,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即使对一个事物要产生仇恨的情绪也必须建立在了解那个事物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盲目的仇恨,大家认不认同我的观点? 生点头

师:那好。如果我们要了解中庸之道,不是经过后人篡改的书籍而是去进入饱含了原始儒教思想的经典《论语》,那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让我们来进入中庸之道这篇课文。

2、投影一

第 1 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师:要求一个学生来读一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大体翻译)-----注意掌握“为、其、鲜”等字。师:这句话表达什么呢? 生:中庸是一种道德。(补充:而且是最高的道德)(问:你原来所认为的中庸是什么呢?--引出学生对中庸粗浅的理解如骑墙、和稀泥)

师: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句话还是没能解释什么是中庸。那么到底何谓中庸呢?

投影二

第 2 章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11.16)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老师忽然想到另一个成语—折中之道,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折中之道吗? 什么叫做过犹不及,解释。那什么叫做折中之道,学生解释(无条件的妥协使各方都能接受)。什么样的人是秉持折中之道的呢?能从本篇课文找出么?

投影三

第8章

子曰: “乡原,德之贼也。”(17.13)师:什么是乡愿? 生:好好先生。

师:你怎么看待好好先生?你是不是好好先生好好小姐,或者你有没有碰到过好好先生? 生:„„

明确:中庸并不是什么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乡原),也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称赞与憎恶,其实,这也和下文“和而不同”的内涵相吻合。教师补充以前学过的章节,譬如: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等,意在说明: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

那么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大家研读剩下几章,哪几章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投影四:

第3章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第5章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也就是说中庸的原则在于两个字:义(孟子说合于某种道和理的谓之义)、礼(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义”和“礼”是把握中庸的标尺。教师顺势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中庸的境界很难。即使君子也很难达到呢。

投影五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 “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

为什么君子也很难达到呢,因为君子也有所恶啊。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研读到此,学生已基本明晓中庸的原则,但如何在现实中体验、达到中庸的境界呢?

结合文本第4、6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研讨如何做到中庸。投影六:

第4章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第6章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师:什么叫做和、同? 生:自作理解。

明确:譬如: “和”与“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 ;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做“同”。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而寻求统一或和谐的精神。其实,“和而不同”在人生修为上还要求常怀兼容精神。(五味五音—五音不全)

下载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管理中的“中庸之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庸之道公开课

    《中庸之道》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即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解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哲理 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在处理现实......

    《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关于平均主义理论的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新鲜和狷,并与小偷在文本的意义。 2.理解孔子的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这条路久了不感觉! 这一章,孔子把温和视为道德,是最高的道德,对德国......

    《中庸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为......

    中庸之道教案及反思

    中庸之道教案 史存敏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

    企业管理中(5篇)

    企业管理中“仁”学的启示发表由 Lzq0702 10 天之前 (2009-11-30)分类: 管理 | 标签: 企业管理 员工 企业目标来源:HR管理世界时间:2009-11-30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只有尊重下属、......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不作为”与中庸之道(精选5篇)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不作为”与中庸之道 常州市北环路小学恽亚青 新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活泼与新鲜进入了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少了,对......

    社保制度改革的中庸之道

    社保制度改革的中庸之道 2012年09月11日 10:18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 评论(1)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设计,不是社会保障的成本越低越好,也不是保障水平越高越好,而是要在两......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读《为师之鉴》有感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 范丽娟 郑立平老师编著的《为师之鉴——教师心头的那些悔与痛》入选“影响教师的100本书”。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