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节目鉴赏论文
。
品牌电视节目欣赏论文
这个学期,我选了这个课<品牌电视节目欣赏>,大家都说这个课很水,很随便,可以不用去,而且去了也是看电影,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是上了着大半个学期,看了几部电影,虽然有一部没看懂,但是回来想了一下,觉得这个课的作用:一是让我们欣赏;其二,就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自己在观看中理解影视与鉴赏的真正含义。
<一>思考一:影视一些方面优于文学
就如那个视频《朝鲜什么舞蹈艺术》那个不仅给我以震撼,还让我也了解了一下朝鲜。当我们坐在影院观看电影时,影视把文字阅读变成了图像阅读偌大的银幕上清晰的图像、精致的细节、鲜明或暗淡的色调。耳边响彻着精心的配音配乐。一切都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无论是自然风光的柔美或雄威、人物的表情和姿态,诺大的银屏都逼真而极富感染力的呈现给我们。加之故事情节的波折精彩,观众的视觉刺激使观众产生直观感受。电影使人见而知之、一睹即明。完美的画面,令人神往享受。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着电视,悠闲地体会时光,影视又使我们身心轻松愉悦,无需费心费神思考,简单明了、家长里短的剧情,让人在轻松愉悦漫不经心中放松心情。这是文学作品,无法达到的。
影视艺术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人类“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亘古梦想,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经典。不可否认的是:文学之于影视之后,也依旧是人类的文化和艺术体现。
思考二: 影视艺术的审美作用
特别是那部电影《中国姑娘》,我看了以后,实在想不通它的主题,也许这就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吧。
影视集多种艺术精粹于一身,并以科学技术为坚强后盾,是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大众化的艺术。它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想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感知能力,提高艺术审美修养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影视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学生通过优秀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活动,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中受到教育、鼓舞和启迪,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实施影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影视艺术具有审美认识作用,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活动,学生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微观到宏观、直观形象地学习知识,从而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以及自然的认识。影视艺术具有审美娱乐作用,通过欣赏影视节目,学生得到休息和娱乐,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可见,通过学习影视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影视兴趣,扩大影视视野,可以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可以提高感受美、体验美和影视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影视鉴赏是指以具体的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影视艺术的真谛,代写硕士论文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艺术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影视艺术鉴赏在影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影视审美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影视审美的指导是当前影视教育(特别是影视普及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让学生学会应用正确的影视鉴赏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影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和意蕴、风格,才能在学生和影视艺术之间架起一座审美理解的桥梁。影视艺术这一审美客体只有经过审美主体的审美鉴赏成为审美对象,经过审美的再创造才能呈现出最大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才能最终被人们接受。
影视作品的鉴赏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影视鉴赏学习过程可分为影视审美直觉、影视审美体验和影视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对影片《沙漠苦战记》的观摩赏析,通过屏幕上纷乱的马蹄印,学生可以想象得到战马的疲惫不堪;人的脚印由清晰到一条蜿蜒向前的爬行痕迹,学生读懂了士兵的英勇顽强;爬行的痕迹中出现了手枪和军刀,学生意识到战士牺牲了。可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影片的内涵。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提高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质量。
< 二 > 我认为吧,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影视艺术鉴赏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明确的指向:必须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首位希望以后能这样组织这门课。从而达到老师与学生互动,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学到点东西.一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摆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而不思的传统教学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打破以教师、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将讲授式变为启发式,将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学”,将学生的“模仿——重复”变为“发现——探索”。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要多用影视形象说话,少用抽象表述,树立优秀影视作品也是教材的观念;可以先由学生自主学习赏析,再由教师重点讲解;先由学生对影视内容质疑提问,再由教师点拨作答;先由学生就影视问题探究讨论,再由教师导出概念结论;尽可能多用小组观摩讨论学习,少用大班集体授课。
三:把握影视艺术鉴赏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利用形象的影视作品说话,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从教育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教育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但这不是通过强制性灌输,而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作品熏陶和感染,代写留学生论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审美能力在日积月累后提高,美育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久远的,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类课程的教学,放映优秀影视作品、影视片段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综合素质是不能速成的,要靠不断地学习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制作设备是很容易的事,而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却非一日之功,因而影视鉴赏无论是在影视专业教育还是在普及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进行影视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要让学生多看优秀影视作品,多比较、多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欣赏作品、解读作品。
虽然这个课很随便,每次去都是我们自己看电影或视频,有时无聊,有时也有趣,我总觉得,这对于激发我们对于影片内部深沉的思考,从而到对其所涉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正应了了那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大学,我们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内容来达到进入社会前全面的学习与准备.当然我们也得多想一下.虽然有几节课没有去,但是还是非常喜欢这门课,做为一个大学生只要用心什么都能学到东西,纪录片对于我们知识的了解,电影的拍摄手法及其背后的思想和表现艺术,还有看完以后我们的思考,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二篇:电视节目赏析论文
中国影视节目赏析
——之《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看上去很美》是导演张元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的教育,在那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儿童的性格被扭曲,天性被磨灭,一个个都成了成人的附庸,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
《看上去很美》讲述了主人公方枪枪在幼儿园的生活。在影片中,说的都是一些幼儿园的琐事,主人公全是几岁的孩子。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拍的真实,几岁的孩子会有什么故事呢?张元用不一样的角度告诉我们,拍的很真实,有很惊天动地的故事。
其实《看上去很美》没有一个主心骨的故事,发生的全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者说那个阶段的故事。我们在看过影片后,在心里一定会有一些撞击,会有一些感慨,也会有些悲哀。因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正好折射出了我们的幼儿时代。
方枪枪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刚到幼儿园,枪枪的眼神充满了好奇也有些害怕。但是看到他的样子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太可爱了,象战士一样。其实方枪枪就是一个战士,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放到成人的世界中去,那他就是一个战士。他和传统斗争,和规矩斗争。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他又注定了失败。失败后他又有迷茫,又有斗争。这非常象勇敢的战士。也许张元就想用方枪枪来告诉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要有战斗的精神,象个战士一样活着。方枪枪这个名字本身也是很强的战斗性的。
他的第一场战斗是他的辫子和老师之间的斗争。但他没占得一点优势,很快便被老师剪掉辫子,和别的小朋友变的一样。方枪枪的大声哭喊也没能让老师变心。在这里,辫子可能代表了非主流,但一定会让世俗的观念排挤出去。就好象中国的哲学,我们从小就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认为他是对的,别的都不对。可是马克思在创立他的哲学时他不一样借鉴了很多别的哲学流派?难道借鉴的东西不对,他的就对了。再看看发达国家,是很多哲学共存的地方。所以,在现在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难道非主流的东西就是错的吗?
《看上去很美》用孩子的眼光记录了孩子的成长,在表现他的成长过程时真的是惟妙惟肖。方枪枪开始的时候和班级的南燕走的很近,很想和她成为好的朋友,但不幸的是遭到了拒绝。于是他把眼光转向了妹妹北燕,更不幸的是也遭到了拒绝。可以说一个人在遭到这么多打击的时候可能会从方枪枪的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看上去很美》用了大量的这种故事情节展开了孩子的心理世界。可以说孩子的心理世界也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不要老是说孩子嘛,能怎么样呢?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想法,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当一个人来看待。而电影里方枪枪所有的行为都成了老师眼里的刺。其实方枪枪做的只是想让别人关注他,想让人注意他。但是老师没有理解他的用意,不断的批评,指责。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来接他。开始的时候老师很有原则,不到时间不让接。但一听说他是个官员时却满脸是笑的让他来参观幼儿园的小红花的评比。领导看到方枪枪和另一个小朋友没小红花,就过问了一下。老师马上就说今天的还没评,他们俩都有。这不禁让我哑然,难道方枪枪得到的小红花要归功于这位领导,看起来好象是的。但是,老师当着所以学生这样做是不是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影响呢?老师这样的不负责任是把孩子当个体了吗?显然不是!中国教育的又一悲哀。其实这个场景是非常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而且是普遍的。
方枪枪在幼儿园做了一次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告诉别的小朋友老师是妖怪,然后带领小朋友去捆绑老师。可以说这件事情很有意思,方枪枪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是不是因为这个老师平时对他不好?还是有什么其他含义?如果说《看上去很美》是想告诉我们要和世俗和传统做斗争的话,那这段描写就应该是告诉我们斗争的领导者是重要的,方法是重要的。其实领导者可能也象方枪枪这样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看上去很美》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些作者的想法。在汉语中,“看上去……”一般是指表面的东西,往往实际是和他相反的。那么“看上去很美”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其实并不美。是的,那到底是什么不美呢?中国的教育吗?战士的战斗过程吗?前方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吗?到底是什么不美呢?这些都是我们深思的地方.....
第三篇:电视节目类型论文
简要分析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的特色
————以《鲁豫有约》《面对面》《看见》为例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我国电视节目形态日益丰富,每种电视节目形态的内部细分也日趋成熟。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细分形态之一: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借助电视媒介,通过访问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围绕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展开谈话,以谈话方式凸现人物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及其思想感情,提炼出人生哲理、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彰显人文精神,以之影响和启迪受众。
人物访谈类节目是以“人”为看点,访即采访,谈即谈话,借助人的故事来吸引观众,依据不同的职业属性,可以将人物访谈类节目分为明星类访谈节目,像《超级新闻场》,政企精英类访谈节目,文化名人类访谈节目、混合类访谈节目,如《鲁豫有约》《面对面》《看见》。这几类中要数混合类访谈节目采访对象最为广泛,只要是有故事、时下热点人物,观众想要勒脚的人物都可以成为采访对象,这样人物和话题都比较丰富。
下面以《鲁豫有约》、《面对面》、《看见》为例,对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中的混合类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做简要分析。
先以《鲁豫有约》为例谈谈明星类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特点。
2002年1月1日,凤凰卫视向全球华人同步推出周播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02年至2004年,三年间,先后访谈了156为人物,他们中大不部分是明星或焦点人物。这是一档以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为节目定位的全新访谈类节目。说它是一档全新的访谈类节目是因为它在2005年改版后培养了一批新的观众群,并且在节目的形式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调整。节目的名字由原来的《说出你的秘密》变为了《说出你的故事》,在收视率和职业责任感的双重驱使下,《鲁豫有约》跨出了改版的一步。被邀请的嘉宾涉及范围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大,从栏目的副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有故事的人”都可以列入被邀请的行列中来,人文关怀的气息更重了,也更加贴近和关注人的精神层面了,特别是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精神和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将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作为节目的创新切入点,是《鲁豫有约》在众多访谈类节目中始终受到观众的喜爱的重要原因。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长篇人物专访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日晚21:30在新闻频道播出。《面对面》秉持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进入《面对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级的,他们中有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有新闻话题中的权威人物,有时代变革中的风云人物,有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他们因为非凡的影响力进入了《面对面》,而《面对面》让他们更加具有影响力。节目的理想是:为变幻中国制作一份打开的人物志。所以,它以更人文的态度关注社会,以更开放的视角关注中国。
2010年12月6日起,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推出全新午间专题栏目《看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鲁豫有约》《面对面》《看见》的节目特色,从中总结一下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特点。
1、主持人的选择:要求主持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决定一档谈话类节目的因素很多,但主持人的核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谈话节目的特殊形态和即兴交流的特殊要求,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会成为节目的核心代表,而且也
容易在受众中拥有比其他类型的主持人更大的感召力和更深的影响力,因此,要想使电视谈话节目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抓住一批基本的热心观众,就要善于在节目中挖掘主持人的优势潜质,积极在谈话中展示出主持人的个人风采和个性魅力。
崔永元朴实随和、轻松活泼、机智幽默的个性特征赋予了《实话实说》独一无二的风格,而随着崔永元的离去,这种魅力也就荡然无存。《面对面》里王志给人的感觉是言辞犀利、思维敏捷,眼神里既有审视也有诚恳,他的这种直来直去不容含糊的主持风格和“质疑式”提问方式成了《面对面》标识性元素之一,是王志个性特征和魅力的体现。
《看见》周末版正式亮相,两位主持人一刚一柔,柴静主要负责人物专访,邱启明则主要采访新闻事件。
纵观那些有影响的谈话类节目,都有着一个出色的主持人,给节目锦上添花并使之充满活力。可以说谈话节目成就了主持人,同时主持人也形成了节目的风格。每一位主持人由于其性格、气质、脾气秉性以及生活经历、审美追求都带有“这一个”的特性,所以,他们都有着一个只属于个体本身的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和手段。
2、明星主持人的谈话艺术化
电视人物访谈类节目中支持人与嘉宾往往素不相识,或了解肤浅,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谈话者卸去彼此间角色的面具,形成真诚、朴实的交流,主持人的态度非常重要。首先,陈鲁豫的谈话很真诚,不会让人感觉是在作秀,得到嘉宾真诚地回应。另外,陈鲁豫在谈话过程中对嘉宾还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在相互尊敬的平等语境中对话,营造了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最后,陈鲁豫是一个聪明的倾听者。节目中,她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嘉宾,让嘉宾充分表达,而她多以一个亲听者的姿态出现。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节目时,开场前往往会来到舞台中央讲些笑话,博得大家开口一笑,对嘉宾和观众的紧张情绪起到了缓冲作用。通俗、平易、即兴、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拉近主持人和嘉宾的距离,引导其尽快进入角色。《看见》中柴静采访一上海留日男孩因向母亲索要学费未得,变飞回上海,在上海机场捅了母亲九刀。柴静也是安静的听母亲哭着诉说孩子是无辜的,因为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他有病,我不怪他。
3、话语空间广泛,选题独具匠心《鲁豫有约》明确了“说出你的故事”的节目定位,邀请的嘉宾都是“有故事的人”,《鲁豫有约》对这些人物关注的出发点是他们身上的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时代的不断发展,那些走入人们视线的所谓“有故事的人”也会层出不穷,人们会不断地企盼着从这些“有故事的人”的身上获取到他们想要的信息,而这类电视访谈类节目恰好就是给予受众这些信息比较权威和及时的渠道,所以观众对于这种节目类型比较感兴趣。
4、直指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积极正面的情感诉求
《鲁豫有约》题材广泛,被访人物身份虽有差异,但是节目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上,有统一的诉求,直指内心,启迪美好,在感动和感悟中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我为整容狂》 一期节目的结尾,鲁豫以一个朋友的口吻告诫大家:如果不是心理或工作的需要,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去整容,相信你是最美丽的。这样的质朴、坚韧、温暖、真挚的话语在《鲁豫有约》中很多,在抚慰观众的同时,也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再说《面对面》的一期节目《久病床前有孝女》,讲述的是一个叫孟佩杰的女孩从八岁开始照顾瘫痪的养母八年,后来经媒体报道,她成了全国道德模范,自此生活才稍稍得到改善。当《面对面》主主持人古兵采访养母的时候,养母说在她试图自杀未遂后,女儿说:“妈妈,你要好好活着,因为活着你就是我的天。”让无数观众感动的流泪。
5、、受众定位明确
凤凰卫视一直致力于沟通两岸三地甚至于整个大华语圈,具有全球的视野,再加上广泛的信息采集量和较为宽松的意识形态空间,受到知识分子青睐。作为凤凰卫视话语空间的代表,《鲁豫有约》的目标受众定位于一批文化层次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人群,注重节目内涵和深度,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6、节目选择了适合大众口味的栏目话题
节目正是要通过展示这些有特殊经历人的丰富精彩的人生和他们的情感世界去感动观众,启发观众思考,让观众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人生经验。《鲁豫有约》在寻求公众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共鸣点,提供了个人心理寻求社会思想的辅助,以及个人窥视他人心理秘密心态的平台。《看见》也是如此,对人物的关注是抓住了这些新闻眼,而不是人物本身,这样节目才有了精髓,才可以常作常新。“微博女王”姚晨作为《看见》首期嘉宾亮相,为何选择姚晨作为首期嘉宾,柴静表示,姚晨不仅是人气超高的微博女王,她的公众关注度高,还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这一点难能可贵。
7、节目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说:“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我们渴望了解这些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印证。所以才有了《面对面》。”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通常是以记者的形象出现,以采访的形式完成节目,观众在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语交锋中领略到被访者的人格魅力,也获得了超越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层意义。《看见》的主持人邱启明也曾在在微博上说:“不容忍哗众取宠的辞藻,不容忍沽名钓誉的题材,社会再浮躁,也会有一群始终坚守的人”——送给身后的《看见》
电视访谈节目自从1996年进入中国已有十几个年头,但与西方19世纪60年代中期就出现谈话节目相比,中国的电视访谈节目无论是从数量、选题的广度、观众的参与度、还是主持人的风格、魅力来讲,都是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有很大差距。近十几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电视访谈节目,而且目前依然受到观众的欢迎,这证明这一类型节目再中国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篇:品牌电视节目赏析论文
品牌电视节目赏析论文
——论非诚勿扰的成功之处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高升,在省级卫视收视竞争最激烈的周末晚间时段稳居第一。它不仅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关注与追捧,还引发了一股各省级卫视之间婚恋交友节目竞争的热潮。《非诚勿扰》节目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以至于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度,下面我将从浅层面赏析一下该节目。
一、主持人和嘉宾的选择
《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原本是做新闻类节目的,是江苏有名的“光头主播”,光头加上笑起来有点歪的嘴是他的个人标志。孟飞所主持的《非诚勿扰》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感受。他丰富的阅历和积累,让他在现场主持游刃有余,稳重大气却又不失幽默活泼,废话不多却睿智而有魅力,来自生活的历练也常常让他妙语连珠。这样的主持人能适应不同性别年龄阶层的观众,给一档娱乐性的节目打上了与众不同的标签,让观众体验到一种新的感受,从而能保持该节目的吸引力。
性格分析师乐嘉与嘉宾主持黄菡的加入使得节目更添异彩。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两位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他们不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嘉宾的选择提供建议,让嘉宾更加了解自己所需,而且还从短片中深层次的分析男嘉宾的性格特征,使得女嘉宾更深入的了解到男嘉宾。他们能为嘉宾解答疑问,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观众最关心的问题,这就相当于一个嘉宾与观众和主持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这也让节目现场的氛围变得融洽和谐,观众也互动式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不仅如此,这两位在心理学上颇有研究的专家对于交友情感类问题的解答能使观众也受到启发,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额外的知识。
二、精准的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现今婚恋成了适婚男女青年以及长辈们热切关注问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上的压力,社交圈子的缩小使得年轻人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对象。《非诚勿扰》节目的制作人目光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类节目潜在的观众市场,并引进国外同类型节目的形式,将节目定位为婚恋交友真人秀,它将自身定位在“情感真人秀”,从而既走出了与传统相亲类节目(强调功能性)完全不同的路子,也与同时期其他卫视推出的相亲类节目(强调娱乐性)有效区隔。
“情感真人秀”第一个关键词是“情感”:江苏卫视2004年定位为“情感特色”以来,在情感节目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尤其是,2007年《人间》的推出更是掀起了一股“情感节目潮流”。这种资源优势让《非诚勿扰》在情感“触发点”的挖掘上远超一般相亲节目,却又能做到“动情”而不“煽情”。第二个关键词是“真人秀”,这意味着这档节目将通过设定的规则和情境,来展现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碰撞 这也正是节目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情感真人秀”的定位并不意味着《非诚勿扰》摒弃了功能性和娱乐性,恰恰相反,《非诚勿扰))十分注重二者的平衡。功能性就是它提供的邂逅平台,这是节目的存在前提;娱乐性则分散在节目的各个环节,让节目充满可看性。
三、形式的创新
观众对以往婚恋交友节目的印象是男女双方人数均等的情况下,由主持人调控,男女互相问答,最后选出各自心仪的对象。《非诚勿扰》大胆改革婚恋交友节目的内容设置,改为24名女嘉宾和1名男嘉宾的互动,一位心理学老师对他们的行为、对话进行“辛辣”评价,主持人孟非在节目中不断“插科打诨”,这样的节目设置无疑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非诚勿扰》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是爱之初体验,第二是爱之再判断,第三是爱之终决选。“爱之初体验”是女嘉宾对于上台男嘉宾第一次判断,该环节由于并不经过深入的了解,主要以第一印象为主。接下来的环节是“爱之再判断”,男嘉宾将在短片中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在短片结束后女嘉宾可以向男嘉宾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来决定去留。再经过“爱之中决选”即理想女生或者朋友采访的短片后,男嘉宾可以根据自我喜好和女嘉宾表现灭至两盏等,再请心动女生上台。三个环节层层深入,观众的情感也随着节目的进行而起伏。作为声画载体的电视在作用受众情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非诚勿扰》抓住了受众情感从而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力。形式的创新不只局限于流程安排,《非诚勿扰》节目根据不同交友人群安排了地域专场以及农民工和教师节专场,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与婚恋交友网站的合作延伸了节目的平台,使得网络交友方式得到普遍的认同。
四、精细的制作
它停止了之前娱乐节目从主持人到演员正式舞台装扮,让二十四位佳丽从装扮上展示给受众形态各异绚烂多姿的视觉形象,一出场便给予观众惊艳的感觉,吸引观众眼球。它脱离了主持人与嘉宾、演员的中规中矩的语言表达,取而代之的是语出惊人的个性表达,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自然受到年轻一代的追捧。
说到精细操作,值得一提的是《非诚勿扰》节目的背景音乐。经常观看《非诚勿扰》的观众或许已经注意到节目独具匠心的背景音乐,所有女嘉宾出场时节奏欢快的《girlfriend》一下子就活跃起现场的气氛、男嘉宾出场时一曲富有节奏感且激昂的《can you feel it》一开始就给人以气势、被选女生上台时轻快具有活力的《gee》让观众感受到了女嘉宾们追求爱情的热情、所有女嘉宾都灭灯时如同史诗般悲壮的《o fortune》带给人意外以及同情之感、男嘉宾败退时经典的《可惜不是你》给人以淡淡的伤感与遗憾。不得不说在音乐的应用上,《非诚勿扰》节目真正做到了精细般的操作,也正是这样精细的操作在细节上给予观众观看节目的精神享受。
除此之外,《非诚勿扰》在节目录制的环境以及男嘉宾的短片拍摄等地方也体现出了精细的操作。绚丽的舞台以及台上精心妆扮的女嘉宾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男嘉宾短片拍摄的生活化以及多角度也给了女嘉宾和场内外观众更多信息。这种人性化的操作自然推动了《非诚勿扰》的成功。五、一切以观众为出发点
一档节目的存活,根本上取决于观众的需求,在节目发展过程中,符合观众欣赏水平,牢牢抓住观众收视心理的节目内容往往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同时带来高收视率。
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似乎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愿意了解的话题,《非诚勿扰》节目中的美丽女嘉宾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男嘉宾俨然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这些人在舞台上大方地探讨自己对于婚姻爱情的价值观,把年轻一代所推崇的理念传递出来,使得电视机前的受众在娱乐中得到了替代性的巨大满足,内心彻底释放。利用大众认知心理制造悬念,其中最吸引受众的地方在于女嘉宾的一次次选择和男嘉宾的最后决择,这无疑充满了悬念感。在爱之初体验环节,24 位女嘉宾会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表示对男嘉宾的好恶,开启了节目的第一个悬念。现场参与者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同样期待女嘉宾的选择。而男嘉宾在权利逆转后,会选择哪位女嘉宾作为自己的伴侣同样吸引人们的注意。在《非诚勿扰》中,观众很难判断节目的走向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符合人们共识的优秀男嘉宾可能会遭到24 位女嘉宾的拒绝,一些不太理想的男嘉宾可能会得到更多女嘉宾的欢迎。
整场节目环节紧凑也是《非诚勿扰》抓住观众的成功要素之一。节目环节的设置紧凑并且充满戏剧性的变数,让观众对情节的发展有所期待,甚至连广告时段视线都不愿意转移,生怕错过节目高潮。在个性化时代,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对于几分钟的速配规则,嘉宾的选择或是峰回路转,或是出乎意料,短暂的时间内能够产生很多新鲜的话题,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节目环节设置除了让观众感觉轻松娱乐之外,能够产生思想上的互动,无疑已经捕获人心。
《非诚勿扰》节目从话题选择到节奏进度以及主持人风格上,正是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从而受到极大关注。《非诚勿扰》节目启用新闻主持出身的孟非,其言语不多,但沉稳睿智、妙语连珠,另外,加之场上性格分析师乐嘉幽默及智慧的点评,直指人心,令人意犹未尽。整场节目由此二人把脉,将看点转向另一层次,赚足社会中坚力量的眼球,吸引年轻观众也并不为怪。
因为这些出类拔萃的方面,《非诚勿扰》一跃成为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先锋,该档节目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看伦理传播.[2] 浅谈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3] 简析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成功之处 [4] 《主持人》 [5] 百度百科
第五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论文
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大陆综艺类节目的审美取向
成绩
教师评语
浅谈中国大陆综艺类节目的审美取向
【摘要】 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的美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中国大陆的综艺节目为例,浅谈节目制作的形式美,包含光、色、影画面美,人物、舞台、取景的整体美,还有综艺节目内在的审美取向,如节目定位的综合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导向等。【关键词】 综艺节目 中国大陆 审美取向
近期,随着外国综艺在中国的改编和引进,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日渐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从《非诚勿扰》、《非常完美》、《我们约会吧》、《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花儿与少年》、《花样爷爷》到《超级演说家》、《职来职往》、《金牌调解》、《年代秀》,从相亲类、娱乐类、旅游类到求职类、演讲励志类、求职类,外国引进的综艺在历经本土化后在中国电视节目肥沃的土壤中扎根下来,与其他综艺一起构成了属于中国多有的多元的电视节目综艺景观。纵观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它在起步之初,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和科技能力的落后,大众审美发展水平低下等原因,只是被看做政治宣传的工具,这也制约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谈不上对广播电视的高层次、学术化研究。20 世纪八九十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电视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看电视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和文化娱乐手段,对广播电视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在现有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当中,对于广播电视美学的研究依然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 境地。但是无论是新闻类节目、文娱类节目、教育类节目和服务类节目,人们在制作、编辑的过程都无时无刻不在践行者美学原则。
本文试从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美和内涵美两方面来谈当今大陆综艺节目的审美取向。
一、外在形式的审美取向
现在综艺节目越来越注重运用综合的现代科技手段,来营造高度逼真、炫目的视觉效果。将属于包装性质的电视综艺节目片头、舞台空间、镜头转场、节目宣传中所使用的电脑动画、特殊效果、影像处理、字体变化的色彩与造型,应该树立独特的设计风格,利用最基本的构成设计理念,参考设计史上的各种风格、运用美学的感知经验来塑造新的风格。
(一)光、色、影的画面美
在美学史上按照艺术形象开展的原则把艺术分成了三种门类:
1、目所见的空间中表现的造型艺术即艺术形象在空间开展, 不能在时间的持续过程中开展, 这种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2耳所闻的时间中表现的音调艺术。即在时间的持续过程中开展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包括音乐、诗歌。3.同时在空间、时间中表现的拟态艺术。即艺术形象既在时间上开展, 又在空间上开展, 包括电影、舞蹈、戏剧。从这一属性来看,电视节目显然属于第三类艺术。
作为在空间时间同时展开的一项艺术,电视节目展示的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综艺节目由原来的单一的极其重视的节目设计,到现在的灯光、色彩、舞美并重更是说明了这个问题。任何情况下, 光和色都是不可分离的,如果说布景是造型的躯壳, 那么光就是灵魂。如《非诚勿扰》上,现场的灯光是随着节目的流程不断变换的,如女嘉宾坐席出的灯光一般比较柔和,衬托的女嘉宾个个娇艳美丽,当告白时间时,全场灯光暗下来,只有几个光柱照着男女嘉宾,营造电影话剧的气氛。男嘉宾立场时灯光再次切换,色调也变暗了。电视综艺节目的播出形式以及镜面的处理方式大都采用3D 电脑动画片头、电脑绘图背景、彩色动态字幕等。
(二)人物、舞台、取景的整体美
要知道再好的布景和灯光也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 如果景夺了戏, 就是失败的设计。在舞台上,人物永远是核心。因此每一个人物在舞台上就是演员,当然要做出流行的造型,才能更好的祈祷引导作用。那《非诚》来说,24为女嘉宾每次登台 都要穿不同的衣服,并做与之相配的发型,所以她们出现在观众面前个个都是“女神”。主持人就不用说了。
现在的综艺节目,在舞台布景上更加的显示多样化的趋向。但并不是无章可循,都有自己的一套理据。舞台造型是T型还是U型,嘉宾席设在哪里,是远离观众还是靠近观众,以及主持人站立的位置,舞台屏幕的装饰等等,都根据节目的性质,不同的意图而有不同的设计,但本质上是想要达到与人物和谐的整体的舞台效果。
至于屏幕总是与节目同步的,在综艺节目的拍摄过程中,现场摄影选取不同的近景、远景,特写。从解析镜头的美学意义入手,取景要对景别、角度、摄像机的运动以及画面的形式感高度关注,把握单个镜头拍摄的美学规律,并由此扩展到对长镜头、景深镜头及镜头内部调度和声音的空间感等问题的讨论,而后进入对影像叙事和言说的基本规律的探寻,并特别注重其中的戏剧性技巧,甚至可以落脚在广播电视影像构成的关键———特殊的蒙太奇思维方式上,来营造画面的和谐美。
二、内在审美取向
(一)节目定位的综合性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思维的复杂,极其单一的节目定位取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节目走的是在单一主线下,延伸其他节目价值的定位。
绝大多数电视综艺节目都包含一定的文化属性、价值取向、人物形象及艺术形式, 走的是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路子。如《爸爸去哪儿》邀请明星亲子做嘉宾,就拥有娱乐性,但同时他是亲子组合,不可避免就会涉及教育子女的问题,因此又具有了知识性,同时他是以旅行的形式进行,因此又兼具了旅行介绍的性质。
(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综艺电视节目作为一个传播的媒介,在以影片的形式播出时,它反映的肯定是社会的一些现象。但对这些现象人们又有着不同的评价,这就显示人们多元的价值取向,而综艺节目作为传播媒介,向观众展示和传达这种多元价值取向,以增加人们对社会的理解。
如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来过一位高校教师李文胜他的休闲生活是养兰花,他说:“在我打拼疲惫的时候,是兰花那种`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姿态打动了我,所以我选择去高校当了一名讲师,教师的那种精神回报让人感觉特别满足,一直以来是兰花的精神激励着我快乐的工作,兰花已经成为了我一生的追求,我决定让兰花陪伴我一辈子。”崇尚“静”、“养”的休闲文化,反映了以“仁”为本、以“和”为宗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精神。
在《非诚勿扰》当中,来过一位孝顺的男嘉宾段涵丁(图2.2右),他不仅孝敬父母,而且乐善好施,不仅捐款捐物支援灾区,还一直计划着去贫困地区支教。场上的女嘉宾被段涵丁悲悯的情怀所打动,22号女嘉宾马晓星直言跟男嘉宾志同道合,想和他一起去灾区帮助需要的人。3号女嘉宾李娜也为内心善良的他评然心动,现场浪漫表白。段涵丁的人格魅力正是践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合一的美学追求,自然受到女嘉宾们的青睐。
(三)真、善、美的人生导向性
歌德曾把观众的欣赏态度划分为以下三种: 一不加思索地享受美二只做判断, 不享受三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 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按照歌德的看法, 只有持第三种态度的人才做到真正享受艺术价值。艺术在创作着美, 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 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电视艺术工作者, 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过程创造出审美幻象来, 这种审美幻象融进了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及审美追求, 它诱导着、激发着、感染着震憾着观众, 使之在欣赏中被吸引被感染, 进入到剧情之中, 产生参与意识,从而引导者娱乐的导向,泛观综艺节目大体都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诉求。
真,指真实、真情和真诚。在婚恋交友类节目中,不论主创人员,还是男女嘉宾都应秉承“真”的原则制作和参与节目。婚姻大事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关系到整个家庭的悲欢。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名称中就蕴含了 “真”的诉求。真诚和真实是婚恋类节目保持长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节目为适婚年龄的单身青年提供相识和交往机会,体现了电视媒体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只有“坚持走真实交友的路线”,能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
善,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规范行为、净化灵魂。电视对人的教化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节目从狭义来讲,承担着引领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的责任;从广义来讲,可以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节目主创人员应把中华民族“善”的美德渗入到节目当中,唤醒人们向善的追求。
美,即审美,它是真与善的最终表达。美的本质是和谐,而和谐的本质是结合。中国古人从自然界周而复始的运动中体会出宇宙的和谐,并把它引申到社会人生领域,产生出“和合”的审美理想。“合”指不同性质的“异”,和合就是要将不同性质的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完美和谐的理想状态。在成功的婚恋交友类真人秀节目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体会到,“和合之美”始终贯穿其中。
真、善、美的坚守需要电视人站在当今文化发展的前沿,一方面,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和整合,牢牢把握住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另一方面,紧紧跟随全球文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打造具有时代性、共通性、民族性的文化品牌,使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以独特的风采走向世界。
电视具有更加开放的“ 图式化视域” 或“ 多种价值” 的观点告诉我们, 电视综艺通过光、影、色、人物、舞台、屏幕、话语传达讯息, 观众必须平衡使用多种感官, 通过感知、想象、理解、记忆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相互补充来完成深层次的接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综艺节目向观众传达的各种价值诉求,从而引导者娱乐的导向。
参考文献:
1.王 甫.当代电视美学研究概述.电影评论.2012.2.陈新民.走向开放的电视美学.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2009.3.王若芳.谈谈电视美学.2010.4.郑世明.论中国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美学特质.2011 5.朱卫兵.论广播电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9 6.邢彦辉.电视选秀的文化审视.视像.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