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素材《光学中的方法》 沪科版

时间:2019-05-12 06:4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素材《光学中的方法》 沪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教学素材《光学中的方法》 沪科版》。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素材《光学中的方法》 沪科版

光学中的方法

在《多彩的光》这一章中,我们要注意一些科学方法的运用。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能使 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下面介绍光学中主要的两种物理方法。

一、等效代替法

方法解读 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 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代替,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 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得到 解决。

例1.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如图1所示,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方,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的后方。

B

A

图1(1)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_____________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 置;

(2)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__________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解析(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中,为了确定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我们让一个与像同 样大小的物体在像的附近移动,当它与像完全重合时所在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即用未点燃 的蜡烛等效代替点燃的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实验中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和物体大小的关系;(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由于光屏上不能承接 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答案(1)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2)大小(3)虚

点评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其位置和大小很难确定,我们用未点燃的蜡烛等效代替点燃 的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使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在本实验中,由于玻璃板不仅可以 成像,而且是透明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故用透明的玻璃板来代替不透明的平面镜 用的也是等效代替法。

二、建模法

方法解读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因素,抓住重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来形象地突出事物主要特征的一种方法。

例1.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如图2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2乙所示后测得d为13cm;把水瓶挤压成如图2丙所示后测得d为5cm。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图2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解析 观察图并结合题意可知,图乙中所示的矿泉水瓶挤压后变薄,焦距变长(13cm),导 致其折光能力变弱,使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而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故图乙 模拟的是远视眼;图丙中所示的矿泉水瓶挤压后变厚,焦距变短(5cm),导致其折光能力变 强,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而只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故图丙模拟的是近视眼。综合以上分析,本题的答案是选项A。答案 A 点评 本题以同学们较熟悉的矿泉水瓶为模型,来模拟近(远)视眼的成因,形象直观,这 种研究方法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另外在本实验中,为了形象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 方向,人们引入了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光线,也用到了建模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沪科版初中物理目录

沪科版初中物理目录

八年级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 走进神奇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第三节 快与慢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乐音与噪音

第三节 超声与意次声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

第二节 光的反射

第三节 光的折射

第四节 光的色散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第三节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

第五节 科学探究摩擦力

第六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节 力的合成第三节 力的平衡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 质量

第二节 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 阿基米德原理

第五节 物体的浮与沉

第八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九章 机械与人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节 滑轮的应用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第五节 提高机械的效率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第十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一节 走近微观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第三节 探索宇宙

九年级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第一节 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第二节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第三节 物态变化中的的放热过程

第四节 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 温度与内能

第二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第三节 内燃机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第一节 电是什么

第二节 让电灯发光

第三节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第五节 测量电压

第十四章 探究电路

第一节 电阻和变阻器

第二节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第三节 家庭用电

第十五章 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第一节 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二节 电流做功的快慢

第三节 测量电功率

第十六章 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第一节 磁是什么

第二节 电流的磁场

第三节 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第十七章 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 电能的产生

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第三节 电从发电厂输送到家里

第十八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

第二节 让信息飞起来

第三节 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第十九章 材料世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二节 半导体

第三节 探索新材料

第二十章 能量和能源

第一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二节 能源与社会

第三节 开发新能源

第三篇: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的零刻度线);(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1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直线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第三章声的世界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多彩的光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

镜面

6.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9、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0、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厚薄不同的玻璃或水透镜发生折射时,光总偏向较厚的部分。

12、凸透镜成像:

(1)(2)(3)

FF(1/)(2/)

f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投影仪。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13、光路图:

空气空气空气

水水水

1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空气中的光线偏离法线);(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⑻凸透镜成像时,折射光线(或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像点。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 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7. 弹簧秤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8.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1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

力越大。

14.增大有益摩擦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自行车的刹车)。

15.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或磁悬浮。

第六章力与运动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2.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4.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可概括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7. 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合方向与两力相同。

合方向与大力F1相同

8.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受合力为零(即平衡力)。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一、质量和密度

1. 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 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 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

5. 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把游码放在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红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指示值。

6. 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称量范围;(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 密度: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kg/m3,(还有:g/cm3),1g/cm3=1000kg/m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V的单位是米3(m3)。

8.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不随质量或体积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 水的密度ρ=1.0×103kg/m3,它的物理意义是:1米3的水质量为1.0×103千克。

10. 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

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二、浮力

1. 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

(3)F浮=G悬浮或漂浮

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下沉;(2)<上浮

(3)=悬浮。(不会漂浮)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4.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5. 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秤量法:F浮=G-F视

(2)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7.浮力利用

(1)密度计:是物体漂浮条件的一个应用。

它的刻度特点:上大下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轮船: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

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第八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公式:,式中p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Pa=1N/m2,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单位是:m2

3.压强公式;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 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6. 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8. 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

10.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15、1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16.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7.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至多可把水抽到10.34m

高。

第九章机械与人

一、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 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

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力,但费距离。(如铁匠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

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

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

二、功和能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J;F→N;S→m。(1J=1N•m).4. 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W→J;t→S。(1W=1J/S;1Kw=1000w)

5.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 有用功:对人们有利用价值的功,记作W有用

用滑轮组提升时:W有用=Gh;

用滑轮组平拉物体时:W有用=FS

总功: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记作W总;W总=Fs

额外功:对人们无用又不得不做的功,记作W额外。

三者间的关系:W有用+W额外=W总

7.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所以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则机械效率总小于1。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8、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⑴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有拉力F、钩码重G、钩码上升的高度h、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⑵测量的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9、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10、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1、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1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

1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

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若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1.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5、物质世界从小到大的尺度: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从水之旅谈起

1.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要吸热。

3.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要放热.4.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6.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熔化凝固℃

t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

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7.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8.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9.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0.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1.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汽”、雾、等)

12.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

一、温度与内能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5、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7、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

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8、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9、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

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0、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11、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2、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J)。

二、热量与热机

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2.燃烧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值。单位是:J/kg。

3.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J;q是燃烧值,单位是:J/kg;m是质量,单位是:kg。

4.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5.比热容是物质的又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容就相同。

6.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7.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8.热量的计算:

① 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cm(t0-t)=cm△t降

9.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十三章了解电路

1、物体带电:物体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正电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5、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4、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1A=103mA=106uA。

15、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6、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A,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A;②0~3A,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A。

17、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19、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KV=103V;1V=103mV=106uV。

20、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21、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V;②0~15V,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V。

22、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V;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V;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V;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⑤工业电压380V。

第十四章探究电路

一、电阻和变阻器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MΩ=103KΩ;1KΩ=103Ω。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④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2)变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二、欧姆定律

1.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公式:()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3. 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 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 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 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 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分压作用:=;

6.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

④分流作用:;

三、家庭用电

1. 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

2. 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可用测电笔来判别。如果测电笔中氖管发光,则所测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3. 家庭电路的安装原则:①所有家用电器都并联;②插座相当于可移动的用电器,应该并联的;③开关则要串联在火线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④保险丝相当于可自动熔断的开关,应串联在火线与它所保护的用电器之间。

4.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保险产生较多的热量,使它的温度达到熔点,从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5. 选用保险丝时,应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略大于电路的最大正常工作电流。

6. 引起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电路发生短路;二是过载(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7.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③不弄湿用电器;④不损绝缘体。

第十五章从测算家庭电费说起

1. 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2. 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KW•h=3.6×106J。

3. 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S))。

5. 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 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KW)

7. 计算电功率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J);t→秒(S);U→伏(V);

I→安(A)

8. 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9.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公式:P=I2R和P=U2/R

10.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11.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2.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3.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当U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

(同一个电阻或灯炮,接在不同的电压下使用,则有;如:当实际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则实际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100W的灯泡如果接在110V的电路中,则实际功率是25W。)

1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

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

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1. 磁性: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3.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①.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5.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 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

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

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通断电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它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7、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8、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9、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0、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11、感生电流的方向:跟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12、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应用是制成发电机。

13、交流电:大小和方向周期性改变的电流。

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14、电能的输送:采用高压输电,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因发热而造成的损失。

第十八章走进信息时代

1、电话的基本原理:声音(振动)→通过话筒→变化的电流→通过听筒(电磁铁)→振动(声音)

2、电磁波传播的速度:3×105km/s=3×108m/s

3、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c=λμ

其中c是波速,λ是波长,μ是频率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一定,所以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成反比。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反之,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4、电磁污染:是继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后的第四大公害。

第十九章材料世界

1、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密度、比热容、弹性、硬度、延展性等是不同的。

2、常见的导体——金属、人体、酸碱盐溶液、大地、石墨(铅笔芯)

3、常见的绝缘体——空气、橡胶、塑料、玻璃、陶瓷、油

4、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半导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硅、锗和砷化镓是常见的半导体。

6、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利用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实现远距离大功率输电,可以无损耗地输送极大的电流;利用超导磁悬浮现象可以实现交通工具的无摩擦运行。

第二十章能量和能源

1、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途径:①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②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2、核能:原子核裂变或聚变产生的能量

裂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原子弹、核电站

聚变→热核反应→→氢弹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四篇:初中物理实验目录(沪科版)(精选)

1、以下所列内容不一定全面,仅供老师们参考,具体可以参照09年漳州市中考命题说明。

2、新课程标准没有明确哪些实验属于学生分组实验,哪些实验属于演示实验,通常情况下教材安排的科学探究都要让学生分组探究;其它实验探究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自己进行调整,能够分组的尽可能进行分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或增加实验内容。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

八年级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3、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科学探究:摩擦力

5、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6、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7、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8、科学探究:杠杠的平衡条件 随堂实验: 22、24页:时间、长度的测量 37、39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3、44页:乐音的基本特征 53页: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56页:光的反射定律 58页:光的反射定律 62页:光的折射规律 64页:光的色散 87页:弹簧测力计

91页: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107页:惯性

111页:同一直线上两力的合成 116页:两力平衡条件

123页:天平、量筒、量杯的使用 131页:什么是浮力

132页: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33页:阿基米德原理 136页:物体的浮沉条件 138页:密度计的使用

143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51页:连通器 154页:大气压强 156页:托里拆力实验 160页: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71页: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 182页: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86页: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87页: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88页: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滚摆)197页:分子间有空隙 198页:扩散现象 199页:分子引力和斥力

九年级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

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3、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4、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5、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运转

6、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随堂实验 3页:人造雨

11页:海波与石蜡熔化时随温度的变化 13页:碘的升华 26页:温度计的使用 29页:压缩空气内能增加 51页:摩擦起电

52页:两种电荷的作用规律 53页:验电器

55页:让电灯发光、电路的三种状态 56页: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57页:电压表的使用

58页: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压 77页: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78页:滑动变阻器 86页:福安法测电阻 89页:串并联电路电阻的大小 95页:测电笔的使用 96页:安装模拟家庭电路 109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 115页:磁体的相互作用、条形磁体和马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分布 119页: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60页:材料的硬度 165页:导体与绝缘体

166页: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第五篇: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

沪科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材分析《第十三章 了解电路》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内容

◇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全 章 概 述

根据课程标准,本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是让学生了解电路、电流、电压的有关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相关的物理规律,学会连接电路、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的方法,了解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电流的通路、开路、断路,能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等知识。在科学探究素质培养方面,本章安排了六个实验探究,主要是想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和在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章重点是电路的知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知识。难点是串、并联电路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由假设猜想到制定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

根据上述思路,本章分为五节。第一节“电是什么”,主要内容包括电与我们的生活、两种电荷,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加油站等栏目介绍了摩擦起电、静电感应、验电器等知识。第二节“让电灯发光”,主要包括电路的组成、通路、开路和短路、电路图等三小节,主要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构成、电流的形成、电路的通路、开路、断路,常用电路元件及符号和电路图。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介绍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第四节“科学探索: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主要介绍电流的概念、用电流表测电流,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第五节“测量电压”,主要内容包括电压的概念、用电压表测电压,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知识等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素材《光学中的方法》 沪科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素材《光学中的方法》 沪科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合集五篇)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

    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沪科版[精选合集]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这学期我接任八年级4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从教学经验不足到现在的我可以大胆大方的站在讲......

    浅议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

    浅议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1.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往往会抓紧时间......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沪科版(共五则范文)

    创设物理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去为问题的解......

    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传播”教学案例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 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求知欲强烈,对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光在生活中常见且应用较多,学生可获取直......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教学计划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学工作总结(5篇)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学工作总结 二○一六年十二月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1、2、3班教师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3班的物理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