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理念下初中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理念下初中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从2006年9月起,我校承担了铁市课题《新理念下初中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旨在使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不断破除陈旧的思维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在研究中不断转变课堂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课题组由我校的校长和教学副校长主持,从语文、数学、外语三大学科当中选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本科学历、年轻而且精力充沛的一线教师,从事研究和实践。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经过讨论分析研究,立足本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际情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给课题组成员做出明确分工。我们主要应用了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反思法等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组成员简介
我们开原市威远堡镇威远中学,在06年申请铁市课题《新理念下初中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由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贵权及教学副校长艾海山亲自主持,科研主任和教导主任除参与课题的研究外,还负责课题组的具体工作,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当中选出9名成员,其中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各3人。本课题从06年9月申请开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共分为四个研究阶段,09年7月前结题。
二、课题的提出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校仍有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仍停留在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上,无法很好的驾驭新教材,无法很好的在课堂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新理念的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生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改变来适应新教材、新课堂、新理念。而在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在整个的课堂教学行为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的传授知识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教学设计上,过多的课前预设仍然占主导,不能很好的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积极性;不能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处理、整合;不能科学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等等。这些不符合新理念的教学行为急于有待转变,所以我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中实践尝试,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构建新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推动我校的发展。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探究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如何在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中充分体现新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的追求。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成为开放的、生活的、民主的课堂,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使教师成为一个好的表演者
由于多年从事单一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缺乏激情,单存的为了教而教,语言不灵活,不幽默,态势不丰富等,无法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从而调动不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课题组要求教师语言要幽默、有趣、生动、富有意境,体态语言美,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让教学活动互动起来。这点在英语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英语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做到听、说、读、写、演、唱、画等技能样样具全,和学生一起融入教学学习内容当中,这样才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真正的示范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民主的、生活的课堂。
3、研究讲授教学行为的策略。
虽然在新课改的今天,人人口诛笔伐“一言堂”,“满堂灌”,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讲授教学的价值,在农村学校讲授教学任然占有一定的地位,一方便承认讲授教学行为的价值,一方面又要防止讲授过度,必须处理好这一矛盾,适应新课堂。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每节课讲授过程不超过15分钟,所以如何导课、如何精心设计好问题,掌握发问的策略,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以“任务”促“活动”的目的。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
4、使活动教学行为落实到实处。
在研究和实践中如何使新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实处,根据学科的不同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参与进来,而不是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流于形势。
5、利用农远教教学资源。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形象。而不是使它成为附庸品或是仅起到小黑板的作用。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1、调查摸底、确定目标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使用调查法,对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效进行摸底调查,然后确定下一步的研究任务。在课题开题之前,对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行为现状和学生现在的学习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别从课前准备阶段(对所教学科教学理念了解程度;对课程标准了解程度;对教研集体备课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态度;备课时的准备);课堂教学阶段(课堂导入;讲授部分;学生活动等方面);课后知识巩固阶段(作业情况;辅导情况等)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查总结。并写出了调查分析报告,总结出与新理念、新教材、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不附的教学行为,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并且以《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兼顾我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课题组成员所 承担的任务做了具体分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每个研究阶段开始时,同样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进一步跟踪调查教师在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之后,有哪些进步和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2、理论学习、夯实基础
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每月组织二次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新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理论知识》、有傅道春、施长君编写的《新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一书、《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和教师教学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写出学习体会。以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实践阵地,逐步认识到自己与新课改不相适应的教学行为,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转变。并且经常召开研讨会,深入专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发挥教师群体和创造能力。不断研讨、总结、反思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找出解决的方法、以便共同提高。
3、立足课堂,行动研究。
立足课堂,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具体学科、具体教学内容、具体教学环节等,开展深入的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课题组坚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或遇到的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行为,开展新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有效地组织和评价课堂教学,切实反思和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课题组成员除了每学期上好一节校内公开课外,还要上好一节研究汇报课。课题组成员都要参与听课、评 课、研讨。对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逐个分析;并对课题组教师和所任班级跟踪了解,掌握研究的进展。在听课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借鉴课改先进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结合本校的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了我们自己的教学评价表,课题组成员要给出客观的评价。我们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教师方面
(1)二次课例。
我们的课题研究立足课堂,以“二次课例”研究为龙头,带动常规课的研究。二次课例研究集大家智慧攻关重点问题,常规课鼓励个人探索彰显个性特色。课题组成员借助“二次课例”研讨,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依托课例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二次课例研究已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如今已形成科学的操作模式:“个性化文本——集体备课——课例实践——课后反思——互助交流——再度课例研讨,形成二次课例”,最后形成教学备课、教案表。(2)、课例评析。
开展理论学习与课例研究相结合的课例评析研究,实验教师在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后准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个教学实例。研讨时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然后进行听课,接着以理论和课例为载体进行评析,研讨教程中结合理念进行备、听、思、评,使课例研究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深入,促进实验人员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能力。(3)、“与名师同上一节课”。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变课堂教学行为,我们深入进行课例的分析和钻研。课题研究的后期,我们采用“与名师同上一节课”课例研究。就是先选定一个有价值的课例,课题组教师不借助任何辅助教材先独立完成教学设计,然后观看名师课堂实录,比较和反思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共同关注的是哪些地方,名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效果和特色,然后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践教学,形成课例。这种课例研究的方法使实验教师置身于课堂教学的最前沿和最高平台上,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在这些多样化的课例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执教者努力钻研教材,努力把新的理念融于教学实践中,其他人员也积极地参与做、听、评、思的过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经历课例研究过程,共同促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方面
(1)、进行了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摒弃了以往纯粹以试卷反馈为标准衡量学生好坏的做法,充实了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即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信心的养成,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意识的形成。这些在教师教学评价表中已经体现。(2)树立典型。通过对教师授课的观察和跟踪,在每个班级树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小组典型,给予表扬和奖励,以点带面,促进全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特色。
4、强化教学反思、以“反思”促“教学”
强化自我反思,以反思促教学、以反思促研究。我过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积极反思放在了重要位置。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到“三思”,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初中学生阶段学习反思卡》,要求教师随时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认真如实的填写,给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依据。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做法,也有很多的感受,同时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们及时进行反思并交流研究中的点点滴滴,认真总结并撰写研究的心得体会和得失收获。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把自己所实践的、所发现的、所思考的、所验证的、所积累的等等进行总结,撰写了大量的实验教案、反思、案例、论文„„既记录了我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一路走过的历程,又反映了我们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工作水平、写作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5、落实常规管理、强化科研意识
在积极鼓励课题组成员从事课题研究的同时,实实在在落实常规管理。建立有课题主持人、科研主任、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组成的四级课题研究网络;加强理论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研究过程中强化听课、集体备课、评课研讨、交流学习等制度;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好一节校内公开课、一节研究汇报课;每月对学生进行二次学生 阶段学习反思、每月写二篇教学反思录;每月上交一篇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交一篇研究论文;每阶段上交一篇阶段性总结。另外,做好课题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6、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
除了正常的教研外,我们还经常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去市里课改先进校听课学习,还定期邀请教研员来我校听课指导,以便开阔教师的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课堂拼搏、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教师不仅高度认同新课程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是有了全面的、深刻的转变。今天教师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真正的“共同学习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参与、合作,师生使用教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给教师做出了更科学的定位。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即促进教者在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 9 在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教师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教与学生学关系.教师备课需要的时间加长了,不但要备课备新课标、教材,而且要分析学情、研究新课程的教法、收集资料、备课件。教师教学时语言幽默、有趣、生动、富有意境、态势语言丰富。导课时能够做到有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在15分钟的讲授教学中能够设计好问题,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运用归纳和综合的方法,设计出容量大、密度和效度高的问题。在课后,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批改作业,备课。教师的课后专业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反思、备课、课件制作、课外活动的指导、课题研究与教学论文的撰写、网上资料收集、教育理论学习、培训学习等,使得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由教学型的教师向教研型的教师转变。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学习方式初见雏形。实验教师通过典型课例等行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新课程的课堂观,既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承认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共同的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强调学生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得到重视。同时也积累和形成了点滴经验:(1)重视创设情境,10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动机和欲望;(2)让学生经历操作和实践的过程,获得经验形成知识;(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感悟和探索知识;(4)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互动中学习。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让气氛活跃起来,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4、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推进了“农远教资源”在农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能够做精美的课件,给课堂教学增辉添色,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5、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使得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几年中,2位教师获铁市优秀课,2位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被评为开市优秀课件,1位教师获得了使用多媒体说课的开市优秀课。5位教师的教学随笔被刊登在开市教育局举办的《开原教育信息》刊物上。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研究其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研究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挖掘的不深、不透,有时存在着 11 盲目性。主要有:
1、要很好的掌握好教师讲授教学的艺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了很大的困难。农村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太强,即使老师一再强调和要求,但是预习的好习惯没有完全养成,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相对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纳入到本学科当中。
2、在落实活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办学条件的限制,大班型,学生多,虽然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如前后桌分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分组、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组,但是学生多,时间有限,所以在这个环节中,不能对学生全面铺开,有的小组这种活动方式就只是走走形势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尽量克服这种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
3、在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我们老师的能力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有时在某些课的处理上过于依赖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忽视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忽视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的创造力;在某些课件的制作上,不能根据教学灵活的设计,不能使课件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还有就是课件在一节课中应用的最佳时间和在什么地方应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 践,积极参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各级培训,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提高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4、进一步加强反思的功效,从多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回顾反思、观摩反思、集体交流研讨反思、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教学实录、反思同事的教学问题、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等,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开原市威远堡镇中学铁市课题组 王宇执笔
第二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研究结题报告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概况
我课题组于2007年9月份申报的科研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研究》被秦皇岛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列为秦皇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正式立项。按照秦皇岛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要求,我课题组于2007年12月27日正式开题,并及时填写呈报了开题报告。在2007年12月至2009年8月期间,学校课题负责人与全体课题组实验教师进行了课题酝酿,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了课题实验研究实施方案。根据实验研究方案的时间,课题实验研究于2008年3月正式启动。自从开题至今的三年多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集思广益,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实施方式组织了认真的讨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探索,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了课题实验研究的全部任务。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国家教育部自2001年6月8日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各学科相继出台了理念全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改实验已经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生成,要求课堂教学要达到学科培养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
环节中去;主张合作互动、平等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教师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成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积累,广大教师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对新课标所提倡的一些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实验教师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地区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存在着低效的现象,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较低。农村中小学问题尤其显著,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而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得到培养。这也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技能与城区中小学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的原因之一。一些农村中小学在这一方面虽然作了尝试,但课堂教学相对薄弱的现象没有较大改变,长期如此,势必将直接影响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一大部分农村儿童受教育的质量。因此,如何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原来的低效转变为有效,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来说,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课题。
(二)学校背景
我校原名双庙中学,是一所农村二级中学,教师中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城区各学校,而且原来有一大部分教师是民转公过来的,大部分学历较低。一方面,虽然学校这几年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新课程的实践活动,但是许多教师的思维定势还是停留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理念的把握落实不到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呈现出低效、耗时的特点。另一方面,2007年9月,学校在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整体布局和改造,建成我们现在的集中小学(三——九年级)于一体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创了我县农村寄宿制办学的先河。为学校办学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而一流的硬件更需要一流的软件来支持,因此如何从实践层面上切实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原来的耗时、低效转变为有效、高效,从而大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同时,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能够使广大农村孩子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为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乃至接受高等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从长远看,今天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明天社会部分劳动力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我校申请承担“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与探索,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在农村中小学中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培养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制定出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树立与新的评价标准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师生
互动关系,扭转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和被训练的地位,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提高教师的质量又是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化表达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当前,世界上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涵盖了3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意的健全。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这一理论指导着本课题的研究,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培养需要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策略去作用于他,并加以强化,这样才能最终使我们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思想相统一,通过什么途径,采用哪些方法,运用哪种策略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有效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途径、方法、策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2.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为全面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成果:结题之前形成科学实用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4.学校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培养途径、方法、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案例研究法。开展评价教学目标、评价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方法、评价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案例研究。
2、行为研究法。邀请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导及时调整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动多元评价方案。
3、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构建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操作模式。
4、验证性教学实验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及时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按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体系四各种要求来评价目标的达成度。
5、教育叙事研究法。主要通过教师个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应、总结和分析,即教师的“写”来积累材料,“用”来分析问题,最终促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月)。
(1)建立研究的组织机构,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2)结合课题实际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实施方案。(3)召集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分工,收集了有关有效教学、有效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研究方面的理论材料进行学习交流,向实验教师提出了实验计划,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8月)。(1)积累和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具体材料。
(2)课题成果初步展示和汇报。举行中期展示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搜集课题实验中取得的成果。(3)探索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教师课堂评价机制。3.论证阶段(2008年8月—2009年1月)。(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和数据。
(2)将形成的评价机制运用于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针对问题及时调整,使评价机制更便于实际操作。
4、验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9月)。(1)全面总结,撰写报告,编辑文集。(2)举行研究成果报告会、观摩会和展览会。
(3)成果鉴定。建立健全理论体系,指导教学实践,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签定推广。
(4)材料的整理归档。对各类材料、各类研究成果都进行了梳理,然后按照上级部门验收标准的要求进行了装订,归档。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全体实验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明显提高,培养了科研意识,锻炼了科研能力,形成了科学可靠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
(一)教师综合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1.经过一个完整过程的实验研究探索,全体实验教师不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都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得到体现,教师综合能力也较以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如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随之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学校取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受到了各级部门的表彰,学校从原来的一所教学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学一跃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学校。
2.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课题组教师中,课题主持人蒋云山校长被评为思品学科带头人,青龙名教师,李召付、张兴华、宋连文等被评为学科带头人,王文双、宋春玉等被评为教学能手,孟小飞6人被评为市教坛新秀。李兴晔老师被评为市级科研类带头人。年轻教师佟学双于2010年上半年荣获市班主任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全市参加了秦皇岛市班主任综合素质大赛获得三等奖。
(二)课题研究文字成果丰硕。
1.全体实验教师累计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案例分析、论文、评价体系等各类科研成果500多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达200多篇次。省级获奖、发表论文都打破了原来学校的纪录,创造了新的历史。
2.如期形成了预期课题研究成果——“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既有一定理论性高度,又切合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提供了可以量化的考评工具,对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学校找到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培养的途径、方法、策略。
1.以学校“百川文化”为背景的校本研修作为基本途径。2.形成了以抓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基本策略。
3.摸索出了一套以多种培训手段相互结合、条线组合、责任到人、制度保障的培养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四)结论:经过一个完整过程的实验研究可以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研究”这一课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仅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具有指导性,同时还具有可靠的引领作用,为学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评估手段,填补了新课改教育理论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理论的空白,对农村学校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作出了初步的认定,为其他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指明了方向。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推广实施,将大大地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主动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提供了帮助,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八、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一)尚存在的问题。
1.个别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不强,理论水平偏低,对课题研究的悟性偏低,课题研究能力差。
2.部分实验教师文章写作功底偏低,不会撰写科研专题论文,不知道或不会捕捉课题研究信息,不善于总结经验,或缺乏理论高度。
(二)下步设想。
1.在下步实验研究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课题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实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尤其要加强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心理品质指导,提高科研能力,树立牢固的科研意识。
2.要加强科研课题专题成果文章撰写方法的指导,以求人人都能撰写出高质量的课题专题科研成果,使其有能力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实验研究任务。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合作学习的研究
一、课题来源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日益成熟和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已经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产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性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具体措施
为了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首先,加强学生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及如何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师生达成共识。第二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先由学生自由组合,然后由教师进行调整,每小组3人,人数太多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挥。各个小组的组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个性等有一定的差别,但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当。第三步安排座位,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必须坐在一起,便于交流与合作,对学生的座位重新进行的编号,既方便了小组合作教学,又保证了教师课堂上的考勤管理。最后就是教师设计教学设计在课堂中正式实施,在课堂上教师先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长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人员分工,这样每个学生才会有事干,不会盲从,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做完自己分工任务的同时,要为了自己团队的荣誉,能积极地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要学生明白,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完成,才是真正的成功,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这样把小组成员紧紧凝聚起来,增强了团队意识,相应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好。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这些问题更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找到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实质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①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辅导内容是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②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有助于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同样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为了查找资料所花费的时间。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①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③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当然,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例如:学生分组的技巧;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上组织语言的使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四、研究效果预设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探索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基于信息环境下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探究,能让自己走向专业发展的道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进程。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结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于2010年4月向我校科研主任申请,至今,已历时一年时间。一年来,课题实验工作在学校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中,按照实验方案如期有序地进行了实施,各阶段的实验工作均已完成。为此,特向学校申报结题,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的提出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应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决定着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针对古路中学学生实际,特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的认识以及本课题首期研究所总结的经验成果,确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哪些关键的实效性教学行为?
2、实效性教学有哪些重要的表现?
3、实效性教学行为有哪些模式?
研究方法:
1、调查法:充分利用多种不同的调查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2、案例研究法: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案例研究就是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以人为本”的理论。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特别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动机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规律,获得新的教学理念。
2.整体开放性理论。学生素养是综合性的,教学效果是评价的一个维度。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等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将教学的有效性纳入教学整体改革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3.关于课堂的实效性学习的实践价值:
①课堂实效性学习是相对无性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
②学习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新课程既
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后劲与潜能的终身发展。
四、课题研究学习实践总结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1、2010.4-----2010.5
电脑上查资料学习:第一部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上别人的教学心得,寻找实效性的教学方法2、2010、5-----2010.11
课堂教学实效性实践:第二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实施先前学习研究的方法,不断总结实践,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实施数学教学实效性前后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比较。
3、2010.11-----2011.4
总结推广:第三部分形成相关的论文、案例集在全校推广,让我校的数学教学上一个台阶。
五、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根据课题读书计划安排,有步骤的进行研究,不断实践,形成实效的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实效的评价标准。
该阶段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于2010.6完成2、在备课、上课、作业处理等诸多方面形成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策略以及具体措施。
该阶段读书笔记和案例分析于2010.11完成3、形成相关的论文、案例集。课题报告于2009.3完成六、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通过一年积极深入的研究,至此我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实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大转变了教育教学思想。并尝试使用“实效性”这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实验研究过程中,全组教师人写了一些读书笔记,感想、在课堂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并多次上了展示课,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七、课题实验反思
1.“实效性教学”是提高课前教学效率的有力效途径,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科学的方法。
2.进行预习指导,科学地设置思考题,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基础。当学生在预习没有形成习惯之前,强化检查、指导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习惯形成后,对中、下学生仍不能放松要求,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时间的巩固阶段。对优秀生来说,要注意把兴趣转化为感情,培养他们攻坚破难的意志和决心,从而达到自觉学习的目的。
3.在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要注意让优生去辅导中下学生,培养中下生的自学能力,使优生与中下生成为围绕合作、共同进步的好伙伴。二要注意培养优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感到学无止境。
为了更好地搞好今后的教研教改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吸取“实效性教学”的精髓,并把它充实更新拓展推广,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根据市、县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曾经承担了县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 ;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变成了学困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噱头多,课件多,语文味淡。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0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学区全体语文教师愿意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成功模式,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会探索新知,愿意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行成。
(2)高效教学的相关理论。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
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E、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传统课堂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四、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长乐学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小语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小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解决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总结出小语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收集、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教育内容,构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
2、探索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
3、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和专业成长;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4、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研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4、研究教法。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的名师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科学取舍,学习优点,为我所用。三是立足于自己课堂的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开展上课、观课、议课等活动,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适合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模式,在学区内加以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启动阶段(2011.4—2011.6)
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针对“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由参加过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的李昌荣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开展“语文课题有效性”师生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进行及时总结与分析,最终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2、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困惑。
(1)教师对分层教学、分层辅导等设计持不同的看法:认为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会不会影响课堂质量,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体现。
(2)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突出了“工具性”,就会失去“文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间的平衡点难以拿捏。
3、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针对教师的困惑,学校及时组织了科研讲座,坚定了教师开展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鼓励教师踏实走好科研之路,并在结合学习李炳亭老师《高效课堂22条》,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
老师们在研究中制定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4、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5、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李昌荣老师任组长,王宗琼老师任副组长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二)初步探索阶段(2011.7—2012.1)
1、开展网上专题学习,名师课堂录像观摩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研讨。
2、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此阶段,学校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证明,“五步”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益: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各自更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成为了现实。
(1)提高了学校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认识。
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领导办学理念的认识,从“课堂让学生获得各自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研究理念,延伸到学校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更以课题的核心观念为指引,不断更新办学思想,落实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行政积极带头投身课改,无论是最早涉足实验的,还是中间加入研究的,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带领教师开展“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对“高效”理念深入学习、理解,结合实验操作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的细节,对高效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进行了完善。
(2)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把与专家的交流学习作为强大的理论基础与后盾,专家先进的理念与指导,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更充分发挥教科研精兵强将的作用,让他们通过上研究课、总结交流、组织探讨等形式,推广实验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得到了全体成员的认同。通过深入学习与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深入实践阶段(2012.2—2013.1)
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总结出可以操作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五步法。
1、在研究中学。
学校积极为教师实验创造条件,提供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实践交流的机会。定期观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讲座。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破解迷团,指明研究方向,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多次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优势与不足。认真组织好研究课,做到课前同级几位教师同备一节课后集体讨论,一位老师执教后开展组内评课。在一系列的培训中,教师对实验的热情高涨,在学习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自身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研究中教。
学校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期初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就把课题研究纳入其中,如每周均开展“三课”(达标课、示范课、展示课)观课活动,周四进行评课、议课;每学期组织几次全学区高效课堂研究课,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课例;教师在学校营造的浓厚研究氛围中,坚持开展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适应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提高了钻研教材教法、讲授表达的能力。
3、在研究中提高。
随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对语文教学五步设计的目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们开始重视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如语文科如何确定每课的“主题”?如何“直奔主题”?如何设计主线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研究课中作了展示。其他教师在学习模仿中有了新的感悟,从开始的套用模式到学会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地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得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学校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比过去更从容、更自信。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3.2-2013.6)
(1)汇集资料。课题组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总结,所有过程资料由专人负责整理、收集和归档。
(2)课题研究资料归档,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学区范围内的各个学科推广研究经验。
七、研究成果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申报立项到现在经历了近两年多时间,尽管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究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整个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学”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并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疑”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新课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引导、鼓励学生初读课文后自主质疑。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表扬质疑行为,激发学生较强的探究意识。
当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时,他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就已经具备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思考的过程,一次思想上的交流,是激发新思维的保证。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先由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见解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成果。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达到共赢的目的。
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点”
适时点评是课堂高效的关键点。“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如何“点拨”?
一是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的,变化莫测,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口”时就出“口”,不该出“口”时要封“口”。二是遴选“点”招。如“点”而不“拨”、“拨”而不“透”、点破点透。三是锤炼“点”语。课堂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点拨不到位,不能一语中的,关键是语言组织上出了问题,平时琢磨得比较少。作为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练”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训练,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承担研究课和参加县级各类观摩、评比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宣传与学习,老师们了解到了做课题的步骤、方法与途径,通过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领域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逐渐变成了一个思考者、研究者,对于每天都要遇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件,不是靠多年教学形成的一种本能来解决,而是以研究的眼光,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体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2011年5月我校吴玲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表现突出,获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席春燕老师获语文教师电子白板教学比赛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课题组老师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县级获奖并发表。课题组最终编写了一册《教学案例集》,一册《优秀教学设计集》,一册《教师论文集》、一册《教学反思集》。
八、本课题反思与展望
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两年多来,我们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以待今后弥补。
1、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往往表现出为了课题研究而学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做到周周集中学,天天要自学,月月来交流,建立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
2、如何使亮点更亮,将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如何系统地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做好与现行教材的有机整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面对诸多困难,课题组的成员将坚定不移地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学校将继续努力为老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教师也要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对实验经验进行理论升华。让教师体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品尝成功的乐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新审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教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切实的成果。走出一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路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