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合作学习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合作学习研究阶段总结
怡乐中心校课题组(县级课题)姜远忠(课题主持人)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造成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不到和谐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的方针是力求使儿童活泼、生动地得到发展,而最优发展问题就是个别差异问题,所以每个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应该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予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则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十分宽松的气氛,为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练和提高机会,为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全面的最优发展提供了保障。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组织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氛围。而这种学习的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落实并达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颁布了《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其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
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共事,养成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不能孤军奋战,还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经得起成功与失败,挫折与风险的考验,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而我校地处怡乐镇近郊,是一所镇中心校,学生来源于本镇农村、近几年来,我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我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偏后,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学生之间合作观念较差,缺乏互爱。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社交能力差。有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子女甚至自私、任性、冷漠。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决定走科研兴校的路子,而“合作学习”,则以其能改善课堂社会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成为我们的首先课题,我们认为,开展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能与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时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主体合作与交往,构建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三者有机结合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与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准备工作
为完成“小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我们特成立了怡乐镇中心校科研领导小组,特聘清县教研究室主任向乃宏等同志参加顾问组,成立了本课题领导组和本课题研究组。课题组经过调查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资料,实践资料,撰写了研究方案,并积极培训研究人员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研究人员水平。培训采用了集中、重点、分散三种方式进行。
对课题组研究人员,尽量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增长见识。在全校开展每人上一堂小学生合作学习研究的尝试课的活动,创造合作学习课题
研究的氛围,增强主研和参研教师探索、研究的积极性。还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加强学习和交流。由于准备工作充分,平时工作落实,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开展下去。
四、研究遵循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并随着学生的合作技能的提高,对小组合作学习不断进行调整、探索。任何理论,离开实践也只是空谈。同样盲目的实践也收不到教好的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小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仅限于师生互动,他的更突出特征还在于生生的互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突出,因此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的合作学习才能有声有色,收到较好效果。
3、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必须得力于学生、全体学生的参与才行。只有全组学生的互动,全班学生的互动,才能发挥同伴的影响力,便后进生得到转化,中等生得到优化,优等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实施策略
1、小组组建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该组建小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学业成绩的水平、教学语言方面的水平、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甚至性别、学习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学习小组的组建应该合理,也要注意灵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以培养其学习能力。
①第一种分组:异质组。前苏联著各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在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合作学习吸收了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使我们所订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可行性。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2年曾提出了“小先生”制的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提出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朱作任:《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的教学来获取知识。国内外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甚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这种小组的构成是这样的:通常包括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在每一个互助合作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之后,便在全班各小组形成了大体匀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赛)创造了各件。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从而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在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的便是异质型组。
②第二种分组:同质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而且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较弱。而且学业好、能力强的同学对学业差能力弱的同学的帮助是有限的,如果他们之间的差距过大,超越了学业好、能力强的同学的最大承受范围时,二者的交流合作就会非常困难,甚至无法交流合作。我们在异质小组的活动中发现,经常会出现几个学业好、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学习较差,不善言谈的同学默默无语,常常被晾在一边,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养成了懒得介入,乐意“搭乘便车”的不良习惯,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灵活分组,根据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基本做法是: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的相似性,由4~5人
组成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优生在一起能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后进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充分的自尊与自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这在异质组内也许很难体验到,有的后进生甚至得以转化。同质组为优生和后进生创造了任其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他们的最大发展。
对于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问题,并不一定限于这些。其实异质同质混合组、学生自由组合组等又何尝不可以一试呢?这将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在下一阶段可以尝试探索。
2、培训技能
在我们的尝试课、研究课,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常发现有的课堂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而且课堂气氛也闹闹热热,但给人的感觉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细思量,但凡这些课都是由于学生合作意识差,合作技能较低,甚至连起码的学会倾听都做不到,等致学生小组交流时各说各的,看起来热闹,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开展小学生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甚至可以这样讲,小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根据需要,在组内设几个岗位。比如在4人小组中:
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等。汇报员:集合组内讨论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
监督员:监督组内成员参与合作交流,并可以进行打分,协助组长搞好本组纪律。
当然,各组岗位和设置,可以视小组人数而增减。同时,实行岗位轮岗制。
虽然各小组进行了职责分工,但并不意味着组长就已经具有组长的合作技能,汇报员也不一定就已经具有会表达的技能。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它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训
练与实践。
合作技能的培训总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①在小组活动中,应尽最大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小组合作技能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②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每种合作技能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培养,教师不要一下子对学生抱过高的期望,希望你的学生同时学会所有的技能。要知道,合作技能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对合作技能的训练,可以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随着一种技能成熟之后,再逐步加大训练力量和技能学习的数量。为了合作学习的开展,我们目前重点训练了三个方面的合作技能。
A、学会倾听。倾听是小组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没有倾听,就无从表达与讨论。倾听除了要倾听教师的讲解,组员间还要互相倾听,这是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借鉴了我国学者陈燕硕士学位论文《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中的合作《七字决》要求“听取发言要专心,注视对方动脑筋。”
B、学会表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学生个人能力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思敢说,做到“说明紧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借鉴)《七字决》。
C、学会讨论。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经过讨论,才能达成小组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中的“支持”、“说服”“建议”、“协调”、“帮助”、“自控”与“反思”等基本技能在实践中的训练与提高尤为重要。
③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的机会与情境。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某一合作技能,比如对组织表达感谢和组员应答感谢的技能,还专门安排了合作技能练习课。有时是将某项技能训练与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一同进行,就是在小组合作中有意识地训练其中某项合作的技能。
④要及时反馈技能训练的信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与精确的过程。老师有责任而且应该指导学生向训练者反馈训练的情况,即告知其技能训练的情况,以便使学生在技能练习时能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重点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
3、选择好内容,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学生课堂合作学习,不能把他作为一种时髦的东西用来点缀教学,也不能把它当成万能的方法滥用。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和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像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而知识内容密集的部分,则更需要老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教师作慎重的考虑。
①每一个合作内容的确定都是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学生们单凭个人力量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凭借群策群力解决,这个时候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②在解决问题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单个难以思考全面、考虑完整时可以集小组力量合作完成。比如我们在三年级乙班的数学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关于租车的较开放的问题;三乙班51人去竹海春游,可以供出租的车有两种:大车可乘8人,租金每辆300元;小车可乘4人,租金每辆200元。要求每小组给出3种以上租车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说出理由。由于这个问题较开放,单凭学生个人力量难以给出3种以上租车方案,而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③合作的内容还可以选择需要操作来探索规律、法则时开展,或学生个人操作难于完成,需要小组合作操作时开展。比如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教学串、并联电路时,学生个人操作起来就有很大困难,而且也不具备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组实验器材的条件,这时开展小组合共同操作,合作探究,效果就比较好。
4、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而不是“形式化”,“合作时间”的安排也很关键。然而在教学和研究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担心时间不够,结果刚开始的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刚进入角色,便草草收场,让学生汇报,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当然结果也就成了“导”不明,“演”不精。合作学习时间可长可短,我们可以把一堂课甚至几堂课的时间都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互动式的学习,也可以在课堂内让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短时间的讨论、争辩。但不管怎样,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有交流的尝试。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课堂合作延伸到课外合作,给学生创造合作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探究。只有做到了课内合作向课外合作的延伸,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六、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以三乙班的解决租车问题的合作学习课为例)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或集体讲授。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上面的租车问题教学中,我在前一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赏了春天的美景,在上课时创设了去竹海春游的气氛,学生有一种冲动,再提出老师租车遇到的困难,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难题。这既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赞赏,更是一种无声的挑战,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接下去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就得顺利开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内驱力。然后呈现问题。三乙班51人去竹海春游,可以供出租的车有两种:大车可乘8人,租金每辆300元;小车可乘4人,租金每辆200元。要求每小组给出3种以上租车方案,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说出理由,完成租车方案表。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呈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题、思考、互相质疑、合作讨论,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在上个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分成了4人小组,设立了组长、监督员、记录员、汇报员。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租车的
各种方案,达成共识。记录员作好记录,作为在全班汇报交流的材料。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和解决的问题派汇报员向全班作汇报,进行组间质疑、交流,本组成员可作补充、纠正。教师作好调控。
4、小组评价,巩固合作。
在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汇报交流后,教师要及时引导评价。这是合作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评价可以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侧重点应在小组成员的参与态度、合作表现、完成任务、为小组作出的贡献等方面即关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评价,既巩固了合作学习,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技能。
在上面四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探究是中心环节,因此第二、三环节是最关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
七、研究的初步成效
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练,形成了明显的师道遵严。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只管听的传统模式,而是正如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那样,师色的角地位已由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师生间的关系已转变成平等的对话、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已形成一种特有的互动关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却很难触及学生灵魂,甚至很难触及与掌握学生心理。在合作学习中,特有的师生、生生互动,使教师丢掉“师道尊严”的架子,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纯粹个人竞争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的有序竞争,甚至教师也是其中一名合作者。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氖围中,学生能大胆积极地思考、发言,师生能真诚交流,一切都是那么融洽。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自己小组中讨论并解决问题,变原来单纯的旁观者为积极的参与者。学生要参与小组的互学、互练、互查、互评,就必须首先要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哥拉斯学院的创建者和校长哥拉斯博士于1996年提出了著名的选择理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学生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按照选择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因为“脑袋笨”,而是因为他“不愿学”。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即“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而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学生在小组内互动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努力,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满足了学生了自尊和归属的需要,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我能学”的强烈愿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该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完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必须得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每个成员除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表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帮互学师生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共识。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应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并没有否定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而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融合了竞争与合作这两个因素,形成小组内部合作,小组之间竞争的格局。每个小组成员为了完成本组任务和本组竞争取胜,就会更主动地、更好地合作,形成合作与竞争的相互促进,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的同时,也强化了竞争意识。
八、案例分析(另附)
二OO八年八月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合作学习能力的实效性评价研究》阶段性总结
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好处多多。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和实际观测中了解到我校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逐渐调整了心态,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合作学习能力的实效性评价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在一些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一、具体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课题一确定,我校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6位老师组成实验组。为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成立了课题指导小组,制定了课题小组活动制度,经常进行汇报交流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还及时展示实验成果。
(二)调查、分析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
实验初期,学校课题组为深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对我校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课题组及时进行诊断分析。
(三)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汇报员。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意见,引导组员倾听他人的发言。记录员的责任是清晰地记录小组成员的算法、开放性习题的答案等,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质疑员的责任是对解题思路、算法等进行提问,引发组员进一步思考,促进知识内化。汇报员的责任是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进行反馈交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1)独立思考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被削弱,更不能被替代。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
(2)有序讨论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对于学困生耐心帮助;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三,指导组长帮助组员完成各自的角色责任,可以采用:组长示范,组员模仿;组员尝试,组长纠正。
(3)、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应做好铺垫与引伸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可以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
(4)教师适时调控合作进程
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4、探索如何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⑴多以鼓励为主,体验成功。
对于小组成员的激励,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对于小组的激励,可开展评比“红星小组”“最佳合作小组”“最默契小组”等活动,以此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内出现学生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多种评价形式价有机结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
二、研究成果
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实验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4、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5、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方向
1、小组合作学习要重实质轻形式,改变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弊端。
2、重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目前,这项研究尚未结束,这一教学方法还很不完善,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三甲街道三甲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在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开展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的研究。在所有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正因如此,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组组的具体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 1
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管理与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后,管理及评价还应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四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一层——小组长管理。常务小组长对全组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教育,小组长都要对全组负责。小组长(值日组长)应对全组同学的一天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如课堂表现,发言、展示次数等,并在晚自习汇总后对全组进行反馈(也可随堂反馈),及时鼓励督促帮助后进生,使之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小组长在放学前把签名的记录表交至值日班长处。
第二层——值日班长管理。值日班长由各组常务小组长担任,每天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对各组进行检查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各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记录表第二天早读课前五分钟,将小组积分公布在教室评价栏内,并评出一个优秀
小组。(如:公开发言或展示一人次1分,违纪或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扣除相应分数,班级可以自定)
第三层——常务班长管理。常务班长对全班进行整体管理,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每周对各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到班主任处,并在每周班会课上公布一周小组总积分,并组织小组长探讨班级内存在问题,给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积极建议。对班级内各组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应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支持班委的工作,公平公正的评价各组的学习展示活动,对月优秀小组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班主任还应协调好课任教师,经常到班级听课,对存在问题提出宝贵建议,对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联合教师进行整改。课任教师也应支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评价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也可综合评价。
三、小组起到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小组的组建能通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阶段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总结
本人自实行小组合作教学以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取得了一些点滴的进步,所以在这里略做总结.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小组,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适应各种学习风格,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方法。早在1979年,美国的以为教育学家约瀚逊就论述了这种方法的种种好处。他这样写道:
小组合作学习比起班级竞争学习或个体学习来,更能有效地掌握、保持和迁移概念、定律和原则……合作的集体成员可以逐渐形成更高超的概念学习策略,更有效的探寻和利用他人的信息,更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复现或用自己的话阐述正在学习的材料,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材料……
学生越是具有合作的态度和经验,他们就越是能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追求明确的学习目标,越是相信学业成败是靠自己的努力,越是希望成为优秀的学生和获得优异的成绩,越是认为学习新知识是有重要意义的……与只有班集体竞争学习或个体学习经验的学生相比,有合作学习经验的学生更加下自己的教师,更容易把教师当作激励者而接纳教师,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私人感情上都是如此。
小组合作学习具体功用的探索及成果:
1、让每个学生抓住学习的机会
《标准》的第一条基本理念说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要保证让课堂面向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个年轻的数学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面对着眼前五四十多人一个班的学生们,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课堂带来的知识,课堂中游戏的快乐体验和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是很难困难的。很多情况下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了课堂的的各项内容,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旁观者的局面。
对以上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起初,我试用同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同桌进行操练。但不久我发现以两人为一组全班仍然有三十组左右的学生,而且虽然同桌学习比单人学习好,但是成对学习的对象始终是同一人,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我最后试用了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这样一来,全班变成了四人为一组。无形中,一个原本看起来规模很大的班级,演变成为了有十五个小学习小组组成的小班级了。四人小组中,每个学生在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四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操练所学的知识技能,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每个成员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从数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概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组合作学***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2、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合理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大部分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学生,疑问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通过实践,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着仪现象是有帮助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级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或者得到同学的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较优秀学生的帮助从而得到了提高,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 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分好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明确任务。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我们才刚刚试用了不长时间,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对它的研究仍有很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如何让1+1+1+1大于4,创建一个真正具有实效的数学课堂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研究的目标!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模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吴桂冬
为了总结经验,摒弃不足,更好的完成新阶段的实验任务,现将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查阅读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中不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进行分析,还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分析,为后期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二、制订课题实施计划。
为了使本次课题实验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资料及相关理论后,通过集体讨论制订出一份课题实施计划。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指导的读物。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我们现行教材相匹配的自读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我相机渗透,点拨学生阅读书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网上浏览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每个学生。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老师们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1)、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2)、教给学生“三读法” ①、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②、进行速读训练。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③、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需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①、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②、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③、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④、做卡片 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⑤、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4)、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即教会学生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个烂笔头。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四、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如:
1、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2、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记在笔记本上,以丰富写作素材。
3、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班会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4、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更加强了他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三、存在的问题
1、有少部分同学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环境的不同,有少数学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老师、家长逼着读,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我们想这是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在班内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孩子知道开卷有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孩子。
2、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
鲁迅先生说,读书就犹如蜜蜂采蜜,必须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部分学生在选择书籍时,喜欢故事类书籍,在阅读中注重追求情节,而很少细细品味,这样从书中所得也就非常有限,往往造成书读了很多,但肚里没货,而写作水平也得不到提高的现象。以致于有的家长也很困惑:自己的孩子读的书不少,但作文为什么总写不好呢?
3、绝大多数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只在其中做个陪读角色,给老师带来新的思考。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